【茗德中醫】醫學實踐錄

【茗德中醫】醫學實踐錄——臨床篇(3)《上》

《1》按:春節這幾天時間比較充裕,我針對同仁提出的桂枝去皮問題,服藥的發汗問題進行了學習和思考,因考慮桂枝湯系《傷寒論》第一方,變化最多,加強對桂枝湯的學習和理解,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入的窺探經方的奧旨,故作桂枝湯證彙集和應用釋義彙編,獻給願意和我一起學習經方的同仁。

桂枝湯證彙集和應用釋義彙編(1)

【原文匯要】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原文2條)

1、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原文12條)

2、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原文13條)

3、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原文15條)

4、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原文24條)

5、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原文44條)

6、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原文45條)

7、病常自汗出者,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複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原文53條)

8、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原文54條)

9、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原文56條)

10、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原文57條)

1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原文91條)

12、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原文95條)

13、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原文164條)

14、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原文234條)

15、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原文240條)

1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原文276條)

17、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原文372條)

18、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原文387條)

19、師日: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於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二十.1)

20、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二十一.8)

桂枝湯在《傷寒論》中有第一方美稱,又有傷寒桂枝十八變之說,蓋由此也。

【適應證候】太陽中風,發熱,惡風寒,汗出,頭項強痛,鼻鳴乾嘔;或非外感性營衛失和,常自汗出,或發熱汗出,時發時止,無惡寒頭痛;或陽明兼表,汗出多,微惡寒;或太陰兼表,惡風寒,四肢煩疼,納呆欲嘔;或妊娠惡阻,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或產後中風,頭微痛,時發熱,胸脘悶,乾嘔,汗出。舌質淡紅潤,苔薄白或薄白膩,脈浮緩。

【類證辨析】桂枝湯證為太陽中風,麻黃湯證為太陽傷寒,是太陽病的兩個主要證候類型,二者同屬太陽表證,均以發熱、惡風寒、頭痛、脈浮為基本證候。但中風證的基本病理是衛陽不固,營陰失守,證以汗出,脈浮緩為特徵,惟其汗出,故又稱表虛證;傷寒證的基本病理是衛陽閉遏,營陰鬱滯,證以無汗而喘,脈浮緊為特徵,惟其無汗,故又稱表實證。治療上,二者均用辛溫解表,中風宜解肌祛風,調和營衛,方用桂枝湯;傷寒宜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黃湯。二者同中有異,必須鑒別,不得混淆。若辨證不清,治療顛倒,即為誤治,不是汗出不及,則為汗出太過,出現種種變證。因臨床證候錯綜複雜,變化萬千,而中風表虛證和傷寒表實證在證候、病機等方面又有不少共同點,是其治法亦有靈活變通之處。如若表實證誤治而表證仍在,,或表實證兼有里虛寒證時,解表多用辛溫發表輕劑桂枝湯,使表解而正不傷。然若表實證未經發汗,亦無里虛之象,治法則必須用麻黃湯發汗解表,而不可用桂枝湯。仲景所謂:「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是也。

《2》【茗德中醫】醫學實踐錄——臨床篇(3—2)續1

【方論選錄】成無己:《內經》 曰辛甘發散為陽。桂枝湯,辛甘之劑也,所以發散風邪。《內經》日:風淫所勝,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為主,芍藥甘草為佐也。<內經》曰:風淫於內,以甘緩之,以辛散之,是以生薑大棗為使也。(《註解傷寒論》)

周揚俊:桂枝血分葯也,仲景用以治風傷正之證者,其義何居?夫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風既傷衛,則衛氣疏泄,不能內護其營,而汗因以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以血葯直透營分,和營散邪,芍藥護營固里,則不但外邪不能即出,且必內入,而為府患,然後知和營則外邪出,邪出則衛自密,更不必固表之葯,而汗自止矣。(《傷寒三注·太陽上篇》)

桂枝湯是治療太陽中風的主方。太陽中風,是指風邪外襲以後,在太陽病的提綱脈證上,又出現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等脈證的就叫做太陽中風證。所以,它和近代醫學「腦血管意外」的中風不同。風為陽邪,犯表襲衛,衛陽與風邪相搏,故先見發熱。並且,發熱的出現既迅速而又突出,它與以惡寒為突出的太陽傷寒證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衛陽被風邪所傷,失去了衛護肌表,管理汗孔開閤的作用,再加上風邪的不斷疏泄,迫使營陰不能內守,因而可出現「自汗出」的證候。但是中風的汗出,並不是汗多而連綿不斷,而僅是皮膚潮潤,以手捫之可知有汗為辨。汗出則更使肌腠疏鬆不固,衛氣隨之也泄。反映在脈象上即是緩脈。張仲景在第12條對此證作了很形象的描述和很好的說明:脈「陽浮而陰弱」,即指浮取有餘,重按不足的浮而緩弱的脈象。「翕翕發熱」、「浙浙惡風」、「嗇嗇惡寒」,形容象多著衣服那樣的發熱:象冷水淋在身上一樣的怕風,而怕冷又表現出一種畏縮的樣子。同時由於風邪外襲,影響了肺氣的宣發和胃氣的下降;肺氣不利則鼻嗚,胃氣上逆則乾嘔。太陽中風的病理,可概括為「榮弱衛強」四字。「榮弱」是說榮陰失去衛陽的固護而外泄,反映了正氣有不足的一面,「衛強」指風邪犯於衛分,反映了邪氣盛實的一面。總起來看,風邪外襲以致榮衛不和,就是太陽中風證最基本的病理特點。太陽病的中風證當用桂枝湯治療,但桂枝湯卻不僅限於治太陽中風證。如本屬太陽傷寒證,經過汗下之後,表邪仍不解,或雖經汗解,但又復感風寒病在表者,均可以用桂枝湯再行解表。為什麼不用麻黃湯呢?這是因為病雖原屬傷寒,但已經汗下,儘管表證仍在,也不宜再用峻汗之法。用桂枝湯可解肌發表,調和榮衛,雖發汗祛邪,但又不損傷正氣。正如第57條說:「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還有一種情況,即有的病人內臟並沒有反映什麼毛病,只是不時的自汗出,或伴以發熱,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衛氣不和」, 「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也就是說,雖然病人營氣和順,但衛氣不和,不能與營氣密切協作,以致營衛各行其事,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因而「常自汗出」或「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這種既非太陽中風,又「臟無他病」的榮衛不和證,也要用桂枝湯在發病之前服藥取汗,使營衛調和則愈。

桂技湯由桂枝、芍藥、炙甘草、大棗、生薑組成。方中桂枝溫通衛陽,配生薑之辛,以解衛分之風邪,芍藥味微苦酸,能斂陰和營,配大棗之甘,可滋養營陰之弱;甘草和中扶虛,佐桂、芍以和陰陽。以上五葯,內含辛、酸、甘等味,由於辛甘化用可以助衛,酸甘化陰可以和營,故桂枝湯有調和營衛的功效。本方服法,要求葯後喝熱稀粥,溫復避風,其目的是使谷氣內充,既可以助桂枝發汗驅除衛分之邪,又可以內資汗源而和營陰之虛。桂枝湯有雙向調節的作用。它能發汗以止汗,發汗而不傷正,止汗而不留邪。在外它有調和營衛之功,在內則有調和氣血之用。它的特點是以調和中焦脾胃陰陽為主,故可以調節氣血、營衛等的不和。觀方中五葯,如生薑、大棗、甘草,皆為廚中調料之品,而有健脾開胃之功;且桂枝芳香而味竄,能促進食慾、又有通陽、理氣之效。此方乃古《湯液經》之緒餘,抑為伊尹之手制歟?在《傷寒論》113方中,有桂枝的計41方,以桂枝進行加減的則不下29方。所以在臨床中,桂枝湯的應用機會較多。為此,我們不但應從理論上進行探討,還必須結合實踐加以印證。

李培生:桂枝湯中,桂、甘、姜、棗,為辛甘發散之品,配以芍藥苦酸微寒,於宣衛通陽中而和營陰,故發汗中又能止汗,深得陰陽相配剛柔互濟之妙。……桂枝、生薑兩種辛溫葯同用,更能發揮通陽解肌的作用。芍藥、大棗兩種濡潤葯同用,則增強和營養液的效果。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則是使用兩種性質不同之葯,相反相成,而起著調和營衛的作用。可見經方配合組合之妙。姜、棗並用;因能調和營衛,故桂枝、葛根、青龍、越婢、大柴胡、小柴胡、瀉心等方皆用之。甘草用炙,用意重在和中。」(《柯氏傷寒附翼箋正·卷上》)

焦樹德:本方主要用於外感風寒表虛證,證見頭痛發熱,自汗出,惡風寒,鼻鳴乾嘔,舌苔薄白,脈浮兼緩和之象。外感風寒表虛證,是因風寒之邪從皮表侵入人體,但由於營衛不和,陽不能衛外,營不能內守,故自汗出而病不解。外邪搏於肌表而致頭痛、發熱、脈浮。肺主一身之表,肌表受邪,肺氣不宣故鼻鳴。胃氣不和故乾嘔。用此方解肌、疏風、調和營衛,其汗自止,諸症自愈。本方用桂枝辛溫可入透營分,和營散邪為主葯;輔以白芍護營固里。二葯同用,一散一收,營和則邪外出,邪出則衛自密,營衛調和,則汗自止。佐以生薑辛散以助桂枝達邪外出,大棗味甘以助白芍和營養陰;使以甘草甘緩調和百葯,使諸葯共達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效。

江蘇省中醫研究所:桂枝湯是仲景書中第一方,從它加減變化而成的方劑比較多,其用途也極為廣泛。……桂枝能「溫筋通脈」(《別錄》),「解表發汗」(元素),是解表葯。芍藥能「固腠理,和血脈,收陰氣」(元素),「緩中」(《別錄》),「止痛」(《本經》),是和里葯。這兩味葯的功用雖然不一致,可是在配合使用時,反可利用它們的一開一合,而使表邪得解,里氣以和。此外生薑協桂枝以解表開胃,大棗協芍、草以安中緩急。姜、棗在本方中雖然是佐使葯,但對桂枝、芍藥兩葯卻分別起了相當大的協同作用。至於甘草一要,《別錄》說它能「通經脈,利血氣」。可見它能協助桂枝和暢血行,有利於沖逆、動悸和疼痛的解除。李杲說它能「緩正氣,養陰血。」可見它能幫助芍藥以除血痹,而達到緩急、舒攣、止痛的目的。

鄧中甲:

1、陽強指的是衛陽浮強。這樣衛氣不能固護體表,自然要惡風惡寒。由於寒性較輕,傷陽氣本身並不重,所以它惡風。那惡風、惡寒有何區別。比如門窗緊閉還在怕冷,還在發抖,那是惡寒。關好門窗,他怕冷就緩解,就好一些,這是惡風。發熱,是由於風為陽邪,和體表衛陽兩陽相爭,會有發熱,但這種外感風寒,偏於風的呢,病邪較輕,發熱也並不太重。所以它的特點,惡風發熱。「傷於風者,上先受之,頭部氣血逆亂」,可以有一定程度的頭痛。邪正相爭,畢竟在體表,可以脈浮,所以衛陽浮強,這個病機,關鍵是理解這個衛氣在風性疏泄下,有一點浮越耗散。所以它用桂枝,桂枝能夠溫通,能夠助陽。

營陰泄弱呢,泄弱是陰泄而弱。因為出汗,汗血是同源的。「汗為心之液」由於出汗,造成了營陰的外泄,那這個出汗的原因有兩方面,因為衛陽不能固護它,它要出。風性疏泄,它要出。而這種出汗,要注意它有兩個趨勢。一個趨勢,因為汗出,有自汗,營陰受損傷;第二個趨勢,營陰還在,由於體表營衛失去平衡協調,衛陽不固護它,還有繼續外泄之勢。

2、從桂枝湯的方義里,產生了多個基本組合,而這種組合的相互關係,是不能單用一味一味葯解析,它有一個協同和相互配合。比如說,整個方配伍特點,解表劑有發散作用。但是發中有補,散中有收,它既祛邪又調正。所以它發散祛邪,還要調正,還要固護到衛陽營陰這個正氣。既發散,還要收斂止汗,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並調,是邪正兼顧的。而且它調整是陰陽並調,這是此方總的配伍特點。具體來說(1)作為桂枝、芍藥配伍,是非常重要的。桂枝得到芍藥,散中有收,汗出有源,桂枝解表辛散,畢竟要出汗。本身營陰外泄了,已經營陰受損傷了,發汗要有源,所以芍藥以及從芍藥到大棗、到甘草這個系列,以芍藥為主,它以芍藥益陰養血,能夠使汗出有源,供給發汗有資源。發汗,邪才隨汗而解了。芍藥得到桂枝,滋而能化。因為這個有邪了,芍藥陰柔了。在這種桂枝陽葯,善於溫化的藥物同用,能夠滋而能化,補不斂邪。所以這兩味葯,它既有分工合作,這種相輔相成,又有相互制約,揚長避短,相反相成。包括性味,一個散還有一個斂,性味,一個溫,一個寒。它還有相反相成,相互制約的一面,又有分工合作、相互協同的一面。這是桂枝、芍藥配伍的意義。而這種意義,後來用在調整五臟陰陽方里,很多要有這種基本的思路格局了。這是配伍組合要注意的,第一個。

(2)就是生薑大棗。在這裡,生薑幫助桂枝是作用在衛氣為主。大棗幫助芍藥,是作用在營陰為主。調和營衛,生薑大棗。它是一種做為一個調和營衛的一個小單位,小的結構。它也是兩個,一個是涉及到衛陽,一個涉及到營陰,實際上涉及到一個氣血,所以後來在,比如解表葯當中,後世時方里經常加點姜棗。解釋它代表可以調營衛。在內來講,它由於和甘草相配的,辛甘化陽,酸甘化陰,整個這個桂枝湯結構,後來就把姜棗認為能夠在內可以調和脾胃,調和氣血。實際上本質來看,生薑能夠振奮脾胃功能,大棗可以補益脾胃,既能益氣,又能益陰,益陰養血。所以這兩味葯結合,在外調和營衛,在內調和脾胃。營衛是氣血的淺層,所以又說它可以調和氣血。所以後世很多方里都有姜棗。有的作為藥引子有的加進去。而且它本身葯食同源,本身都是食物,也是一種常用的基本結構。

(3)桂枝、甘草呢,《傷寒論》上有個桂枝甘草湯,有溫通心陽的作用。桂枝之溫,大棗之補,溫補結合,溫通陽氣很好,不僅助陽,可以通陽,由桂枝這個,也就形成一種溫通陽氣,一種基本結構。桂枝、甘草。

(4)芍藥、甘草呢,是我們常用的酸甘配合以後,緩急止痛的基本結構。《傷寒論》有個芍藥甘草湯。能治療腳孿急,吃了以後其腳即伸。柔肝、舒筋、緩急,又能止痛。這又成為後世常用一種基本配伍結合。

《3》【茗德中醫】醫學實踐錄——臨床篇(3—2)

桂枝湯證彙集和應用釋義彙編(2)

【組成用法】桂枝去皮三兩(9g)芍藥三兩(9g)甘草炙,二兩(6g)生薑切,三兩(9g)大棗十二枚,擘(3g)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復取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膩、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本方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適用範圍】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鼻鳴乾嘔,苔白不喝,脈浮緩或浮弱者。

【方論選錄】王綿之:桂枝湯證的主要癥狀是「發熱、汗出、惡風或惡寒」,是表寒表虛的癥狀,有時簡單地稱為表虛證。從衛氣來理解,衛氣的作用是溫分肉,充皮膚,肥腠里,司開合。衛氣屬陽,是溫養人體的,所以能夠衛外而為固,全靠衛氣的功能。當其處於病態時,汗出就不是正常的出汗,作為一個癥狀,惡寒發熱同時幷見,也不是簡單的表虛自汗,而是表虛兼風寒。由於虛,毛竅開合不正常,衛氣與風邪相爭,時而衛氣勝,時而衛氣敗,勝則開,敗則合,開則汗出,合則無汗,所以汗出是一陣一陣的。同時見風就怕,說明該人素體衛氣不足。根據外界的氣候和受邪的輕重,惡風或者惡寒。既然是虛,就不能用麻黃湯來發汗,而且已經有汗出,雖然汗出,但卻不能解其表,但汗出津液就傷了,汗不僅傷津而傷氣,因為人體的汗出是靠氣和津液,吳鞠通講「汗以陰津為材料,陽氣為運用」,哪一方面都不可缺,哪一方面功能不正常,汗也就不正常。反之,汗出人受損必然損傷人體的陰津和陽氣。

在此情況下,就不能用麻黃湯發越人的陽氣,要改用桂枝溫通血脈,和營散風,就是所謂的解肌發汗,既然是解肌發汗,就要考慮它已經汗出,因為衛氣虛,不能保護營氣,營氣隨衛氣外泄,便是自汗,要考慮發汗解肌,又要考慮汗出表更虛,所以加芍藥,既可補其不足,又能防止汗出更傷津液,芍藥酸收(酸苦微寒),習慣上講桂枝一散,芍藥一收,這是簡單的理解。芍藥可以益陰、養血,不僅益肝陰,而且益脾陰,它酸性故可收斂,但它還可以行,酸收之中還有行的作用,甚至有人講其有走氣的作用,散結的作用,現在講,一味葯可存在著多種作用,有一些是雙向的,相互矛盾的,作用於一起兩都能發揮作用,就是雙向調節,實驗證實,無論赤芍,還是白芍,都可延緩血栓的形成,現在只從酸收這點理解白芍的作用是不夠的,這裡配芍藥,今天證明它是科學的,它用的恰到好處,不影響解表。針對營氣與衛氣,陽氣與陰津失調,不能用麻黃時怎麼辦?它一方面加甘草,用至二兩,側重補氣,與桂枝相配,辛甘發散,有利解表,與芍藥相配,酸甘化陰,補營補陰,通過生薑與大棗,姜協桂草發汗解表,另一方面它鼓舞胃氣,使胃氣上行,大棗益脾氣,滋脾陰,姜棗合用升騰脾胃升發之氣,蒸液以為汗,生薑大棗在《傷寒》中多處就依此道理而用。後世有的用姜棗為引,量少如姜三片,棗三枚,與這裡有規定分量還有點不同,說明了它在方劑中的位置比較重要,與後世姜棗為引重要,姜棗本身是主葯,作為使葯是甘草,身兼兩職,芍藥與桂枝酸與苦,辛與甘是相對的,使兩者調和是甘草的作用之一。

歸納起來是桂芍發汗解肌,調和營衛。因為桂枝湯證既有發熱汗出,又有惡風,是衛氣虛而又有風寒,可是汗出傷營血陰津,既要發散風寒,又要考慮衛氣虛,營血傷,所以既用了桂枝與芍藥作為主要葯,又加生薑、甘草助桂解表,加大甘草更好地滋陰養血,生薑跟大棗又能鼓舞脾胃之氣,升騰脾胃升發之氣,使津液上行。還要注意一點,服後啜熱稀粥,一者加強熱力,二者增加水谷之氣,以生津液,說明姜棗雖能升發脾胃之氣,但以水谷之氣,作為鼓舞之用,只有有了才能升騰。輕感冒或並不是感冒,桂枝湯「解表和營衛,化氣和陰陽」,在《金匱》里有此用法,治療內科雜病,不時自汗發熱,營衛陰陽失調,有那種情況下,不強調什麼時吃,什麼時間再吃,也沒提及嗓粥,在《傷寒》根據發汗的要求不同,有的連續吃,有的規定就服一次,有的服完要溫覆衣被,覆汗跟方劑的功效、發揮的作用、達到的目的相關。

柯琴:此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解肌發汗之總方也。凡頭痛發熱,惡風惡寒,其脈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經,不論中風、傷寒、雜病,鹹得用此發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當用此解肌。如所云頭痛發熱、惡寒惡風、鼻鳴乾嘔等病,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太陽方總論》)

吳謙等:名日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收,酸能收斂,寒走陰營。桂枝君芍藥,是於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於和營中有調衛之功。生薑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調和中氣,即以調和表裡,且以調和諸葯;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血營,並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而精義在服後須臾,啜稀粥以助藥力。蓋谷氣內充,不但易為釀汗,更使已去之邪,不能少留,將來之邪,不得復入也。又妙在溫覆令一時許,縶縶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過汗之意也。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營衛之第一方也。(《醫宗金鑒·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

陳修園:此方最切於時用,中風汗自出者用之,服麻黃湯復煩者用之,下後脈仍浮者用之。氣沖利不止者用之,陰症脈浮為欲愈亦用之。桂芍辛甘化陽,助太陽融會肌氣;芍、草苦甘養陰,啟少陰奠安榮血;姜佐桂枝行陽,棗佐芍藥行陰。此方本不發汗,藉熱粥之力,充胃氣以達於肺,令風邪從皮毛而解,不傷氣血,為諸方之冠。時醫以桂枝湯、麻黃湯,地非北方,時非冬月,戒不敢用;以羌、獨、蒼、芎、荊、防代之,而不知此等葯,更燥烈害人也。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色赤入心生血,得芍藥之苦以和之,為陰陽調和之劑。麻黃湯以麻黃為君,此物輕清走表,絕無辛烈之味,悍濁之氣;又佐以桂枝入心化液,杏仁入肺降氣,甘草安內攘外,又加姜之上行,棗之留中,逕走肌表,不傷津液。視蒼、芎、羌、獨之類,孰和平?孰峻烈耶?(《傷寒真方歌括·卷-》)

《4》【茗德中醫】醫學實踐錄——臨床篇(3—2)續2桂枝湯(經方驗劉景祺)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方中桂枝發散通陽,溫經行血,既能調營,又能和衛,祛除肌表風寒之邪,芍藥益血養營,收斂陰氣;生薑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棗佐芍藥和營益陰。甘草既能助桂枝行血,又能助芍藥舒筋緩急,並可安中益氣,調和諸葯。【無名熱】粟xx,女,24歲;1976年2月13日就診。患者低燒(37.6℃~38.2℃)已半年。背惡寒為甚,全身倦怠無力,曾服西藥解熱劑和抗菌素無效。化驗檢查:血、尿、便常規檢查正常。舌苔薄白,脈浮緩。印象:發熱。辨證:表虛不固,邪犯肌腠,營衛不和。治則:調和營衛。服桂枝湯三劑,低燒退,惡寒和全身不適消失,觀察二年無複發。此案正合《傷寒論》中文:「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面神經麻痹】張x,男,26歲,工人,1975年12月9初診。感冒已兩天,因夜在室外值勤,又感受風冷,右側面肌癱瘓,右口角下垂,右鼻唇溝消失,口向左偏,右前額皺紋消失,右目不能閉,咀嚼不便,畏風。苔薄白,脈浮緩。印象:面癱。辨證;風寒郁滯,經絡瘀阻。治則:散風祛寒、溫通經絡。處方:桂枝9克,芍藥9甘草6克,大棗3個生薑9克,僵蠶9克,蟬退9克,。服三劑後,口眼歪斜明顯好轉,又服三劑痊癒。觀察二年無複發。【妊娠惡阻】董x,女,28歲,xx年x月初診。停經已三個月,近半月來時覺氣自少腹上沖胃脘,同時噁心嘔吐,納呆,倦怠無力,怕冷。苔薄白,脈寸關浮緩,尺滑。辨證:氣血不和。治則:調氣血,和陰陽。服桂枝湯六劑而愈。【痹證】陳xx,男,65歲,退休工人,1983年4月1日就診。耳鳴,口渴多飲,四肢麻木酸脹已二十餘年,上肢明顯,陰雨天加重,全身睏乏難忍。曾長年服脈通、地巴唑、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注射ATP等,無效。苔薄白,脈浮緩。辨證:年老表虛,邪搏肌腠,郁而不出,營衛不和。治則:調和營衛。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甘草6克,大棗3個,蛤粉15克,生龍牡各15克,服藥六劑,4月7日二診時,四肢麻木己明顯好轉,口乾減輕,耳鳴同前。於4月1日方中加麥冬30克,又服六劑,4月14日三診時,四肢麻木已消失,耳鳴同前。瓜蔞桂枝湯瓜蔞根二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栝蔞根味苦入陰,清熱生津,柔潤筋脈,桂枝湯調和營衛,疏泄風邪,促使經氣暢通。【結核性腦膜炎】楊x,女,42歲,工人,1975年8月11日初診。半月前感冒後,出現低燒、盜汗、睡眠不安,易怒,納呆,近兩天出現頭痛,呈噴射性嘔吐,項強。十五年前有肺結核史,現在右肺尖有鈣化點。巴彬斯基氏征陽性,克尼格氏征陽性。腦壓增高,腦脊液乳白渾濁,蛋白(++),細胞計數200/mm3,淋巴90%,氯450mg%,未查到結核桿菌。苔白厚,脈浮數。西醫診斷:結核性腦膜炎。中醫診斷:痙病。辨證:風淫於外,津傷於內。治則:和營衛,養筋脈。服加一倍量的栝蔞桂枝湯一劑嘔吐止,服十二劑痊癒。療後二年追訪,無複發。【腦震蕩後遺症】張xx,男,25歲,農民,1979年6月8日初診。二十天前被人用拳打傷頭部,又加生氣,受驚,引起終日嗜睡,反應遲鈍健忘,項強,噁心,全身麻木疼痛,眼球上翻。神經反射未見異常。西醫診斷:腦震蕩後遺症。脈左浮,右關滑。苔薄白。中醫診斷:多寐。辨證:陰陽失調,陽虛陰盛。治則:和營衛,調陰陽。服加倍量的栝蔞桂枝湯三劑,癥狀減輕,睡眠減少,意識較清楚。又服三劑,癥狀消失。【產後發痙】肖x,女,36歲,農民,1979年3月17日就診。產後半月余,受風,引起項強,眼球上翻,頭向後仰,步履蹣跚,身體傾斜,不能向正前方走,行路必須有人攙扶,已二十餘日,無嘔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因病人不同意腰穿,腦脊液未查,X線透視,心肺未見異常。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脈左浮,右關滑。辨證:血虛津傷,腠理不密,感受風邪。治則:調和營衛,益陰養筋。用加倍栝蔞桂枝湯六劑,諸癥狀消失,追訪二年,無複發。【陣發性半身麻木】梁xx,女,60歲,農民,1979年10月27日初診。患者陣發性舌強,言語不清,右手發麻已二十餘日,每於生氣和受涼後發作,每天四、五次,每次持續一、二小時,多見於下午兩點以後,言語艱難。頭向右、向後扭轉不利,眼球不動,項強,全身無力,右手不能持物。苔薄白,脈左浮,右關滑。中醫診斷:柔痙。辨證:外感風寒,耗傷津液,筋脈失養。治則:調和營衛,潤燥養筋。服加倍瓜蔞桂枝湯一劑後兩小時曾犯病一次,以後再未犯病,服三劑後說話較以前清楚,右手仍稍麻,脈同前,又服前方六劑,諸癥狀消失,觀察二年,無複發。桂枝加桂湯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本方即桂枝湯另加桂枝二兩而成,溫通心陽。兼祛寒散邪,可消除心陽虛所致的下焦寒邪上沖之心悸、腹痛等癥狀。【胃腸神經官能症】葉X,女,38歲,紡織工人,1980年5月16日初診。陣發性腹痛一月,發時自少腹部有一股寒氣上衝到胃脘部,疼痛異常,出虛汗,每日發作二、三次,每次發作約一小時左右。發作時服服顛茄酊等無效。苔白,脈沉滑。中醫診斷:奔豚。辨證:中陽虛陷,木氣不舒,風木郁動,發為奔豚。治則,溫陽平沖。服本方三劑後治癒,療後追訪半年無複發。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本方為桂枝湯加龍骨、牡蠣而成。桂枝湯可以調和營衛,祛除肌表之寒邪,發散通陽,溫經行血;龍牡收斂固澀,安腎寧心。【陽萎】李x,男,28歲,工人,1979年3月12日初診。陽萎已半年,怕冷,以背部為甚,曾服西藥無效。苔薄白,脈浮緩。辨證:營衛不和,陰陽失調。治則:和營衛,調陰陽,服桂枝龍骨牡蠣湯一劑見效,三劑痊癒。治療後半年無複發。【遺精】李x,男,24歲,工人,1980年7月20日初診。遺精已一年,幾乎每夜必發。飲食正常,腰痛腿軟,怕冷,全身無力,有時頭暈。苔薄白,脈浮緩。辨證:營衛不和,陰陽失調。治則:和營衛,調陰陽。服本湯二十一劑治癒。任x,男,30歲,工人,1982年12月27日初診。排尿時陰莖疼痛,淋漓不暢,小便色黃,經常滑精已二年。怕冷,全身無力。曾在某醫院檢查前列腺腫大,診斷為前列腺炎,服八正散加減無效。舌苔薄自,脈浮。中醫診斷:滑精。辨證:腎氣虛損,精關不固。治則;調和陰陽,補腎固精。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甘草9克,大棗3個,炮附子6克,白薇6克,生牡蠣15克,生龍骨15克,服十二劑而愈。《小品》云:「虛弱浮熱汗出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作者採用,多不去桂,效果亦佳。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桂枝湯調和營衛,加附子以退經扶陽,是對桂枝湯證而兼見陽虛者所設。【汗證】王x,男,15歲,1976年12月6日初診。一個月前患感胃,服A.P.C.後汗出不止,手足心汗尤多。怕冷,小便困難,大便干,全身疼痛,下肢常拘攣,活動則痛劇。舌苔薄白,脈寸關浮緩,尺沉細。辨證:發汗傷陽,故漏汗不止。治則:調和營衛,固表止汗。以桂枝加附子湯三劑治癒。桂技加葛根湯葛根四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本方即桂枝湯加葛根而成。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葛根解肌發表,升津止渴,鼓舞胃氣上行,升津液以柔潤筋脈。【感冒】梁xx,女,35歲,農民,1980年9月16日初診。感冒已半月,自汗怕風,項背強,兩上肢發麻,倦怠懶言,曾服發汗藥無效。苔薄白,脈浮緊。中醫診斷:外感風寒。辨證,風邪犯表,經氣不舒,陰液被耗,經脈失養。治則:解肌生津,柔潤筋脈。以桂枝加葛根湯三劑治癒。【肩周炎】周xx,男,45歲,1979年7月12日初診。四個月前由感冒引起左肩疼痛,項強,汗出怕風,左上肢發麻,不能高抬,不能持重物。苔薄白,脈浮緊。印象;肩痛。辨證:風寒侵犯,阻遏絡脈。治則:調和營衛,解肌發表,柔潤筋脈。以桂枝加葛根湯加羌活12克,白芷9克,沒藥9克,十五劑治癒。【半身麻木】張xx,女,64歲,退休工人,1983年3月14日初診。左半身麻木,項強,出虛汗,背部怕冷,大便干已二年,屢治不愈。苔薄白,脈左右浮緊。辨證:太陽中風,經氣不利。治則:解肌祛風,舒通經脈。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甘草9克,大棗3個,葛根12克,服十二劑諸癥狀消失。【面神經麻痹】李x,女,60歲,工人,1983年8月3日初診。用冷水洗澡後發生右側面神經麻痹已七天。右目不能閉合,飲水時右口角流水,鼓腮時右口角漏氣,右鼻唇溝消失,口角向左歪,面部發緊,項強。苔薄白,脈寸關浮緊。辨證: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中於經絡。治則;祛風通絡。處方:葛根24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生薑18克,炙甘草12克,大棗6個,僵蠶15克,服三劑後,癥狀明顯好轉,目已能閉合,鼻唇溝恢復,項強好轉。服十五劑治癒。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株(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此為辛溫輕劑,取桂枝湯和其營衛,麻黃湯疏達皮毛,生薑、麻、桂辛甘發散;白芍、甘、棗酸收甘緩,剛柔相濟,微汗祛邪,避免過汗傷正,用於不可過汗又不可不汗的輕證。【蕁麻疹】孫X,女,45歲,農民。1952年7月20日初診,惡寒發熱,全身起大片風團己二十餘日。發病前曾汗出冒雨,過一日後,即發現全身起大片風團,每日發作五、六次,癢甚,心煩。曾注射鈣劑,口服撲爾敏、維生素丙等無效。面色蒼白,皮膚劃痕試驗陽性,全身散在大片風團,胸部較多。舌淡苔白,脈弦。辨證:風寒束表,不得宣洩。治則:辛溫透表,疏風止癢。處方:桂枝5克,白芍3克,生薑3克,炙甘草3克,麻黃3克,大棗4個,炒杏仁8克,服六劑。臨床治癒,隨訪三個月未複發。。

《5》桂枝湯(經方驗 劉景祺)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方中桂枝發散通陽,溫經行血,既能調營,又能和衛,祛除肌表風寒之邪,芍藥益血養營,收斂陰氣;生薑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棗佐芍藥和營益陰。甘草既能助桂枝行血,又能助芍藥舒筋緩急,並可安中益氣,調和諸葯。【無名熱】粟xx,女,24歲;1976年2月13日就診。患者低燒(37.6℃~38.2℃)已半年。背惡寒為甚,全身倦怠無力,曾服西藥解熱劑和抗菌素無效。化驗檢查:血、尿、便常規檢查正常。舌苔薄白,脈浮緩。印象:發熱。辨證:表虛不固,邪犯肌腠,營衛不和。治則:調和營衛。服桂枝湯三劑,低燒退,惡寒和全身不適消失,觀察二年無複發。此案正合《傷寒論》中文:「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面神經麻痹】張x,男,26歲,工人,1975年12月9初診。感冒已兩天,因夜在室外值勤,又感受風冷,右側面肌癱瘓,右口角下垂,右鼻唇溝消失,口向左偏,右前額皺紋消失,右目不能閉,咀嚼不便,畏風。苔薄白,脈浮緩。印象:面癱。辨證;風寒郁滯,經絡瘀阻。治則:散風祛寒、溫通經絡。處方:桂枝9克,芍藥9甘草6克,大棗3個生薑9克,僵蠶9克,蟬退9克,。服三劑後,口眼歪斜明顯好轉,又服三劑痊癒。觀察二年無複發。【妊娠惡阻】董x,女,28歲,xx年x月初診。停經已三個月,近半月來時覺氣自少腹上沖胃脘,同時噁心嘔吐,納呆,倦怠無力,怕冷。苔薄白,脈寸關浮緩,尺滑。辨證:氣血不和。治則:調氣血,和陰陽。服桂枝湯六劑而愈。【痹證】陳xx,男,65歲,退休工人,1983年4月1日就診。耳鳴,口渴多飲,四肢麻木酸脹已二十餘年,上肢明顯,陰雨天加重,全身睏乏難忍。曾長年服脈通、地巴唑、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注射ATP等,無效。苔薄白,脈浮緩。辨證:年老表虛,邪搏肌腠,郁而不出,營衛不和。治則:調和營衛。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甘草6克,大棗3個,蛤粉15克,生龍牡各15克,服藥六劑,4月7日二診時,四肢麻木己明顯好轉,口乾減輕,耳鳴同前。於4月1日方中加麥冬30克,又服六劑,4月14日三診時,四肢麻木已消失,耳鳴同前。瓜蔞桂枝湯瓜蔞根二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栝蔞根味苦入陰,清熱生津,柔潤筋脈,桂枝湯調和營衛,疏泄風邪,促使經氣暢通。【結核性腦膜炎】楊x,女,42歲,工人,1975年8月11日初診。半月前感冒後,出現低燒、盜汗、睡眠不安,易怒,納呆,近兩天出現頭痛,呈噴射性嘔吐,項強。十五年前有肺結核史,現在右肺尖有鈣化點。巴彬斯基氏征陽性,克尼格氏征陽性。腦壓增高,腦脊液乳白渾濁,蛋白(++),細胞計數200/mm3,淋巴90%,氯450mg%,未查到結核桿菌。苔白厚,脈浮數。西醫診斷:結核性腦膜炎。中醫診斷:痙病。辨證:風淫於外,津傷於內。治則:和營衛,養筋脈。服加一倍量的栝蔞桂枝湯一劑嘔吐止,服十二劑痊癒。療後二年追訪,無複發。【腦震蕩後遺症】張xx,男,25歲,農民,1979年6月8日初診。二十天前被人用拳打傷頭部,又加生氣,受驚,引起終日嗜睡,反應遲鈍健忘,項強,噁心,全身麻木疼痛,眼球上翻。神經反射未見異常。西醫診斷:腦震蕩後遺症。脈左浮,右關滑。苔薄白。中醫診斷:多寐。辨證:陰陽失調,陽虛陰盛。治則:和營衛,調陰陽。服加倍量的栝蔞桂枝湯三劑,癥狀減輕,睡眠減少,意識較清楚。又服三劑,癥狀消失。【產後發痙】肖x,女,36歲,農民,1979年3月17日就診。產後半月余,受風,引起項強,眼球上翻,頭向後仰,步履蹣跚,身體傾斜,不能向正前方走,行路必須有人攙扶,已二十餘日,無嘔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因病人不同意腰穿,腦脊液未查,X線透視,心肺未見異常。舌淡,邊有齒痕,苔白。脈左浮,右關滑。辨證:血虛津傷,腠理不密,感受風邪。治則:調和營衛,益陰養筋。用加倍栝蔞桂枝湯六劑,諸癥狀消失,追訪二年,無複發。【陣發性半身麻木】梁xx,女,60歲,農民,1979年10月27日初診。患者陣發性舌強,言語不清,右手發麻已二十餘日,每於生氣和受涼後發作,每天四、五次,每次持續一、二小時,多見於下午兩點以後,言語艱難。頭向右、向後扭轉不利,眼球不動,項強,全身無力,右手不能持物。苔薄白,脈左浮,右關滑。中醫診斷:柔痙。辨證:外感風寒,耗傷津液,筋脈失養。治則:調和營衛,潤燥養筋。服加倍瓜蔞桂枝湯一劑後兩小時曾犯病一次,以後再未犯病,服三劑後說話較以前清楚,右手仍稍麻,脈同前,又服前方六劑,諸癥狀消失,觀察二年,無複發。桂枝加桂湯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本方即桂枝湯另加桂枝二兩而成,溫通心陽。兼祛寒散邪,可消除心陽虛所致的下焦寒邪上沖之心悸、腹痛等癥狀。【胃腸神經官能症】葉X,女,38歲,紡織工人,1980年5月16日初診。陣發性腹痛一月,發時自少腹部有一股寒氣上衝到胃脘部,疼痛異常,出虛汗,每日發作二、三次,每次發作約一小時左右。發作時服服顛茄酊等無效。苔白,脈沉滑。中醫診斷:奔豚。辨證:中陽虛陷,木氣不舒,風木郁動,發為奔豚。治則,溫陽平沖。服本方三劑後治癒,療後追訪半年無複發。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龍骨牡蠣各三兩本方為桂枝湯加龍骨、牡蠣而成。桂枝湯可以調和營衛,祛除肌表之寒邪,發散通陽,溫經行血;龍牡收斂固澀,安腎寧心。【陽萎】李x,男,28歲,工人,1979年3月12日初診。陽萎已半年,怕冷,以背部為甚,曾服西藥無效。苔薄白,脈浮緩。辨證:營衛不和,陰陽失調。治則:和營衛,調陰陽,服桂枝龍骨牡蠣湯一劑見效,三劑痊癒。治療後半年無複發。【遺精】李x,男,24歲,工人,1980年7月20日初診。遺精已一年,幾乎每夜必發。飲食正常,腰痛腿軟,怕冷,全身無力,有時頭暈。苔薄白,脈浮緩。辨證:營衛不和,陰陽失調。治則:和營衛,調陰陽。服本湯二十一劑治癒。任x,男,30歲,工人,1982年12月27日初診。排尿時陰莖疼痛,淋漓不暢,小便色黃,經常滑精已二年。怕冷,全身無力。曾在某醫院檢查前列腺腫大,診斷為前列腺炎,服八正散加減無效。舌苔薄自,脈浮。中醫診斷:滑精。辨證:腎氣虛損,精關不固。治則;調和陰陽,補腎固精。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甘草9克,大棗3個,炮附子6克,白薇6克,生牡蠣15克,生龍骨15克,服十二劑而愈。《小品》云:「虛弱浮熱汗出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龍骨湯。」作者採用,多不去桂,效果亦佳。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桂枝湯調和營衛,加附子以退經扶陽,是對桂枝湯證而兼見陽虛者所設。【汗證】王x,男,15歲,1976年12月6日初診。一個月前患感胃,服A.P.C.後汗出不止,手足心汗尤多。怕冷,小便困難,大便干,全身疼痛,下肢常拘攣,活動則痛劇。舌苔薄白,脈寸關浮緩,尺沉細。辨證:發汗傷陽,故漏汗不止。治則:調和營衛,固表止汗。以桂枝加附子湯三劑治癒。桂技加葛根湯葛根四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本方即桂枝湯加葛根而成。桂枝湯解肌祛風,調和營衛;葛根解肌發表,升津止渴,鼓舞胃氣上行,升津液以柔潤筋脈。【感冒】梁xx,女,35歲,農民,1980年9月16日初診。感冒已半月,自汗怕風,項背強,兩上肢發麻,倦怠懶言,曾服發汗藥無效。苔薄白,脈浮緊。中醫診斷:外感風寒。辨證,風邪犯表,經氣不舒,陰液被耗,經脈失養。治則:解肌生津,柔潤筋脈。以桂枝加葛根湯三劑治癒。【肩周炎】周xx,男,45歲,1979年7月12日初診。四個月前由感冒引起左肩疼痛,項強,汗出怕風,左上肢發麻,不能高抬,不能持重物。苔薄白,脈浮緊。印象;肩痛。辨證:風寒侵犯,阻遏絡脈。治則:調和營衛,解肌發表,柔潤筋脈。以桂枝加葛根湯加羌活12克,白芷9克,沒藥9克,十五劑治癒。【半身麻木】張xx,女,64歲,退休工人,1983年3月14日初診。左半身麻木,項強,出虛汗,背部怕冷,大便干已二年,屢治不愈。苔薄白,脈左右浮緊。辨證:太陽中風,經氣不利。治則:解肌祛風,舒通經脈。處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薑9克,甘草9克,大棗3個,葛根12克,服十二劑諸癥狀消失。【面神經麻痹】李x,女,60歲,工人,1983年8月3日初診。用冷水洗澡後發生右側面神經麻痹已七天。右目不能閉合,飲水時右口角流水,鼓腮時右口角漏氣,右鼻唇溝消失,口角向左歪,面部發緊,項強。苔薄白,脈寸關浮緊。辨證: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中於經絡。治則;祛風通絡。處方:葛根24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生薑18克,炙甘草12克,大棗6個,僵蠶15克,服三劑後,癥狀明顯好轉,目已能閉合,鼻唇溝恢復,項強好轉。服十五劑治癒。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株(去皮),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去節)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此為辛溫輕劑,取桂枝湯和其營衛,麻黃湯疏達皮毛,生薑、麻、桂辛甘發散;白芍、甘、棗酸收甘緩,剛柔相濟,微汗祛邪,避免過汗傷正,用於不可過汗又不可不汗的輕證。【蕁麻疹】孫X,女,45歲,農民。1952年7月20日初診,惡寒發熱,全身起大片風團己二十餘日。發病前曾汗出冒雨,過一日後,即發現全身起大片風團,每日發作五、六次,癢甚,心煩。曾注射鈣劑,口服撲爾敏、維生素丙等無效。面色蒼白,皮膚劃痕試驗陽性,全身散在大片風團,胸部較多。舌淡苔白,脈弦。辨證:風寒束表,不得宣洩。治則:辛溫透表,疏風止癢。處方:桂枝5克,白芍3克,生薑3克,炙甘草3克,麻黃3克,大棗4個,炒杏仁8克,服六劑。臨床治癒,隨訪三個月未複發。


推薦閱讀:

夫妻實踐這番話一定會幸福,不信你試試
秋英多傑仁波切:正法實踐論(連載二十四)
文匯報:四中全會強調依法保障「一國兩制」實踐
玉函通秘實踐之三:七星打劫與辰戌丑未四山坡,甲庚丙壬葬墳多
秋英多傑仁波切:正法實踐論(連載四十二)

TAG:醫學 | 中醫 | 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