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制與等差是孔孟之道的核心(第3頁)

  孔孟之道不可能自發地導出民主思想

  《中國社會科學報》:孔子說「以道事君」,孟子講「誅獨夫」,這不能說明「儒家反抗王權,批判專制」嗎?

  張分田:這種觀點只見皮毛,未見本質。實際上,必須規範、限定、制約君權是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家的共同主張。諸如《韓非子》主張統治者「以道蒞天下」、「以道正己」,告誡他們「戰戰慄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否則「天子失道,諸侯伐之」。不可否認,這一類思想蘊含豐富的積極因素。但是,從核心價值觀及基礎框架看,《論語》、《孟子》、《韓非子》並沒有本質區別。

  我發現,以孔孟之道為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理想政治模式理論的基礎框架,由系統回答十大經典問題的十大經典命題構成,包括主要回答政治的本原、本體和本質問題的「立君為民」;主要回答國家元首及政治主體問題的「天下為公」;主要回答國家形式問題的「天下一統」;主要回答權力結構及政權組織原則問題的「政由君出」;主要回答政治關係及其一般規定性問題的「君臣合道」;主要回答施政綱領問題的「君主無為」;主要回答政治過程問題的「廣開言路」;主要回答社會公平問題的「平均天下」;主要回答社會道德教化問題的「孝治天下」;主要回答制度建設及法律規範問題的「法理天下」。這些命題將政制理論與政事理論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全面回答了系列重大理論問題。歷代著名思想家普遍使用了這一基礎框架,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古典政治學」。

  如果適度超越「民主與專制」的評判尺度,就會發現中國傳統政治思維很不簡單,其現實的態度、縝密的構思、周詳的規範、精巧的設計和理性的關切,在世界古代史上無可匹敵。對這個歷史現象應當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但我們必須清醒意識到,某些積極因素並不意味著儒家「反專制」。由於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這一套博大精深的政治學說體系明確將「專制」及「君主專制」作為核心範疇和首要命題。

  《中國社會科學報》:換言之,孔孟之道並不能自發地導出現代的民主思想?

  張分田:「孔子尊君,孟子尊道」乃是古人之公論。「尊君」,即尊崇君主制度;「尊道」,即尊崇君主制度的一般法則。「四書五經」沒有「民權」、「憲政」思想,其「民主」一詞也是指「為民做主」,亦即專制。只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通覽「四書」,就會發現孔孟之道與君主專制相互契合。

  孔孟的政制理論有幾個核心命題,即《論語》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左傳》引孔子的「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和「貴賤不愆,所謂度也」;《中庸》引孔子的「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和「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孟子》引《泰誓》的「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孟子》引《詩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孟子》引孔子的「天無二日,民無二王」;《孟子》的「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等。這些命題所設定的政體形式和權力結構完全符合現代政治學的「君主專制」定義。

  實際上,儒家原本就是用「專制」論說君主制度、宗法制度、等級制度的一般規定性的,即唯有君、父、夫有資格專制,「婦之從夫,猶臣之從君,子之從父,無專制之義,無剛亢之法」。在儒家看來,「陽有專制之功」,「陰無專制之義」,「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理」註定尊者專制是人類社會的普遍法則。這種理論怎麼可能為「民主」留下容身之地!

  《中國社會科學報》:那您如何評價清初政治批判思潮?黃宗羲、王夫之的思想不是蘊含著民主色彩嗎?

  張分田:正如蕭公權所指出的,黃宗羲「仍因襲孟子之故轍,未足以語真正之轉變」。這說明孔孟之道不可能自發地導出民主、自由、人權思想。

  我對清初政治批判思潮的評語是:形成群體,匯成思潮;關注現實,切近實際;思想激烈,言辭犀利;議論精彩,不乏創見;立論思辨,思想升華;引領潮流,顯露新意;因循傳統,未脫窠臼。

分享到: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韓卓吾) 相關文章

  • 沈艾娣談微觀視角下的晚清民國
  • 秋風:儒家治道的要義
  • 儒家治道的要義
  • 儒家「阻力論」是不客觀的
  • 從國家治理現代化看大陸新儒家
  • 儒學文獻整理與研究高端論壇在山東大學舉行
  • 出土戰國竹書禮類文獻的價值
  • 推薦閱讀:

    魯迅:專制主義的精神盟友?
    為什麼專制王朝末期剎不住車?
    劉澤華:儒家在鞏固王權專制上立了大功丨高見
    子遇:專制之弊 與「雙典」何干?

    TAG:專制 | 孔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