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國傳統社會四份體檢報告(下)
四大名著——中國傳統社會四份體檢報告(下)
默認分類 2009-08-03 17:21 閱讀接下來我講廟堂上的遊戲——《三國》。
《三國》講的就是又是高一個層次了,那些玩的權謀都是宰相一級,刺史一級的。這個裡頭,我比較關注一個,一個是我說「桃園三結義留下的隱患」。可以說桃園三結義是兄弟合股做買賣,劉備賣草鞋,關羽賣棗,張飛殺豬,三個人,然後根據年齡大小就排了大哥、二哥、三哥。然後我就想,他們當時偏居一隅,蜀漢在成都只是個小朝廷,如果有朝一日,真的是北伐中原成功了,統一天下了,又重振了大漢的基業,這個時候關羽怎麼辦?張飛怎麼辦?就是我看《三國演義》看到底就是關羽和張飛一直就沒有轉過彎來,就是沒有從兄弟轉到君臣,這個一直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隱患,很難解決的難題。剛開始合夥做買賣的時候,是大家的股本。你說一起桃園三結義,你說劉備你一個人的力量嗎?不是,沒有關羽,沒有張飛,他就完蛋了,實際上是大家一起做買賣,兄弟合夥,只是你年長,而且你有經驗,讓你當總經理,我們可能副總經理什麼的。但是如果北伐中原成功,真的把江山建立起來以後,他就變成一個家族公司了,變成一個家族公司,就意味著這個江山就是劉家的,你這個關羽和張飛,你們的後代只能是封一個什麼王,或者封一個侯,就是高級打工仔,這個江山你是沒有股份的,一下子從合夥公司,變成一個獨家的家族公司,這個時候怎麼辦?
這個時候那就只能把關羽、張飛這些原來合夥的老兄弟殺掉,明朝就是這麼做的。所以有時候我們所謂的義氣是扯淡的義氣,因為劉備北伐還沒有成功,就死在白帝城了。他的兩位兄弟死得更早,因為他在那個偏安西南一隅的時候,時時有吳和魏的威脅,所以他沒有這麼做,也不會這麼做。關羽和張飛,也沒有把劉備當皇帝,當主子,而是當成自己當年結義的哥哥,所以我說這個隱患,歷史到這裡結束了,後來蜀漢沒有成功,所以這個隱患就不叫隱患了。
第二個就講諸葛亮的等待和無奈。你看諸葛亮說:「我不求聞達於諸侯,苟全姓名於亂世。」實際上他就是扯淡的,你以為他不想當官。不想當官,他為什麼會走到南陽隱居?,南陽正好是東西南北交界的要衝之地。他為什麼不學歐陽鋒去西域,為什麼不學黃老邪去桃花島,那更是人家找不到。南陽一帶就是包括現在湖北的襄陽和河南的南陽,就是湖北、河南交界之地,那就是往西進巴蜀,往東下長江,往北走中原,往南去控制兩湖,他在這個地方隱居。就是在那個地方就是在做公關,炒作自己引來買酒。但是後來我就一直納悶,為什麼最後就是讓一個最弱的一家去買他,就是劉備。劉備當時確實是沒有資本的。後來我分析這時候諸葛亮檔次還只能到這個份上。因為在漢末時期,社會上講家世,他們諸葛家不怎麼樣,世代沒有做過大官,非常牛的主子不會來關顧你。就是說諸葛亮他再有才能也進入不了正統,我說的是洛陽、許昌、河北那些人的視野,如袁紹、曹操等。其實當屬中國多數的才俊、才子進了洛陽和後來的許昌。
那麼偏安東南那一帶的孫權,就是孫家,他所用的是本地江東才俊,基本上就地取材,也沒有把他納入視野,可能用他的,就只有一個當時是居無定所,被別人趕得到處跑的劉家,他只有賣給劉家了,不是說他一開始就對劉家多麼忠。但是到了三顧茅廬以後,他就成了劉備的軍師,就必須忠於劉皇叔了,這是職業倫理。對他而言他最無奈的是什麼呢?我剛才已經說了,他要面對的三個主子,不是一個,就是必須考慮到劉備兩位結義兄弟的態度,開始關羽和張飛就不信服他,就是我跟我大哥一起打江山,你還在哪兒呢,現在一下子你就是啥事都要管,就是你當總經理,董事長是我哥,我們兩個倒什麼事都沒有了,就要一人帶一支兵馬去守城。所以把關羽弄到荊州,實際上就是這個道理,不讓他呆在成都,那是諸葛亮的意思。因為關羽這個人肯定是覺得我的資格老。當時他最大的無奈是他很難以對待其他官員那樣對待當年跟他的主公劉備一起創業,一起搞原始積累的關羽和張飛,這是他最最苦惱的。所以,我甚至覺得如果劉備不是那麼傻乎乎的,舉國,舉全軍、全國之力去和東吳打仗,而大敗,最後死在白帝城。僅僅是關羽和張飛死了,其實對整個蜀國來說,尤其對諸葛亮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到後期,關羽和張飛來說,無論對劉備,無論對諸葛亮沒有任何好處了,諸葛亮作為一個請來的職業經理人,用高薪請來的,他必須將一個公司改造成正常的公司,然後上市圈錢。那麼,必須克服原來家族公司許多弊病,原來就是家族公司,或者是一個鬆懈的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混同,不但董事長常常干涉具體經營,另外幾個股東也會指手畫腳,今天說你不行,明天說他不行,你說你煩不煩。所以我說,他的無奈實際上是對關羽、張飛這種和老闆一起創業的元老的無可奈何。
第三,就是曹操為什麼要把帝業交兒子完成。
建立自家的王朝是曹操經營一輩子最重要的目標,但實際上到他的兒子曹丕手上完成這個公司,從劉家變成曹家的,他自己不會,也是不敢的。因為他說了一句話「不是我。不知幾人稱孤幾人道寡「,確實如此,沒有曹操很多人都稱帝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誰也不敢稱帝。那麼這樣的話他本來更不能稱帝。對他來說我控制了天子,但是控制天子的目的是忠於漢室,至少我沒讓王朝變色。如果在我手裡完成改朝換代,變成曹家的江山,我稱帝,他的所有前幾十年所做的東西,合法性、道義合法性全部完蛋,就跟王莽一樣。王莽也是,王莽原來做得謙恭待人,業績和名聲特別、特別好,一旦稱帝,一旦建立新朝全完蛋了。所以說,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業,曹操他也想當皇帝,但是知道只有到他兒子的身上沒有這個包袱了,因為他身上有一個歷史遺留的尾巴,他去打仗,他去打那些軍閥的,所有的道義合法性都是我是替皇帝在打,因為你們不忠於皇帝,你們要割據,他要稱帝以後就沒有這個合法性了。所以我就說,他為什麼要把帝業交給兒子完成。
再講《西遊記》——中國人想像的彼岸。
我首先講一下孫悟空的體制化之路與緊箍咒。緊箍咒大家都知道,動不動就念。緊箍咒是什麼呢?實際上我的理解就是一個體制化的東西,就是組織。組織是看起來好像無形,但是實際上無處不在。我們就看孫悟空。孫悟空大家就很有困惑,說孫悟空的法力為什麼越來越不行了,一到後期,一個小毛賊,一個小妖怪都打不掉,早期鬧天宮、鬧地宮、鬧龍宮。導致他的武力衰減的原因,我覺得就是體制化。
孫悟空開始的時候,無君無父,誰都敢打,本事也很高強。後來這個人老想當官,給他當弼馬溫,後來嫌太小;給他一個齊天大聖,也沒有實權。然後再造反,造反以後就被壓到了山下面,後來唐僧救了,要他戴罪立功,這個時候他就逐漸、逐漸地進入了體制,而且他的體制化路是一點、一點漸進。開始的時候他還有野性,動不動就不聽師父的,因為他師父很窩囊。但是為什麼讓唐僧當取經團團長,不要他當呢?大家就說,你看看在裡頭的,包括小龍馬在內,他四個徒弟哪個都比他本事高,為什麼要他當取經團的團長,別人只能幹活呢?讓悟空一個人去取經不行嗎?原因其實一點不複雜。
首先這是一項觀音菩薩交給的政治任務,那麼她一定要找一個,整個佛界和大唐王朝很信任的人,那麼作為李世民的御弟唐僧,而且他是烈士的後代,他的父親去赴任知府的路上被強盜弄死了,他是烈士後代,根正苗紅。那麼肯定是要他去當團長。其他的人,悟空也好,八戒也好,沙僧、小龍馬也好,都是犯過錯誤的人,只能給他幹活。開始悟空不服氣,後來一點、一點明白過來了,三打白骨精,那是師徒第一次大衝突,到後來,他認清自己的位子了,越來越乖順。
乖順到什麼程度?我們就開始講第二個領導人身邊的人為什麼難管。
孫悟空他剛開始的時候,見到妖怪就打。到後來他明白了,那個妖怪不管做多大的惡事,他首先要了解一下背景,首先他原來是幹嘛的。一旦知道是太上老君旁邊的童子,他就去找太上老君「你看,你去管管。」太上老君就把殺人放火的妖怪弄走了。有時候碰到的妖怪文殊菩薩的坐騎,悟空想打殺的時候,文殊菩薩說:「悟空留情,我自己帶回去管去了。」他後來越來越聰明了。
我用一個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到了無底洞。無底洞那個老鼠精誘惑他師傅。他開始想,這個妖怪這恐怕沒有什麼背景,打死她為民除害。結果一看有一個牌位,什麼「義父托塔李天王之位,義兄哪吒之位」。當年他跟李天王交情那麼深,怎麼就沒有聽說有這麼一個義女。這事可不能馬虎,萬一有呢,私下裡也許什麼就認了。然後啪啪就飛上去了,飛上去一問,李天王都忘記了,年紀大了嘛。有一些領導人到處題詞,到處認乾女兒,太多了,就忘了。然後哪吒就提醒說:「哎,父親,是有那麼一次、怎麼、怎麼地。」李天王記起來了,還是年輕人記憶力好。這個時候,就是個面子問題,自己的乾女兒要被悟空給弄死,那在官場上還怎麼混?就隨便說兩句話,悟空就放掉她了。所以我說到這個時候,孫悟空已經完全成了一個在官場遊刃有餘的官僚了。所以到最後,他所謂的修成正果——斗戰聖王佛,就是他已經徹底完成了體制化,這才叫修成正果。
後來第三點取經給回扣的規律。最後取完經了以後,佛祖身邊的人給了那個白字經,悟空說怎麼給我的經文全是白紙?然後佛前兩個菩薩說,你經不能白取。於是唐僧師徒不得不把那個紫金缽給了他,才取了那個經。在那個時候,我們可以說,所謂神佛的次序與現實,其實是毫無差別的。這悟空,他那麼有本事,那麼厲害,實際上他所重視的還是體制內的認可。你說你自己當齊天大聖不行嗎?不行,因為就是我們這些妖魔鬼怪認可我,跟牛魔王整天在一起喝酒、吃飯也不過癮,一定要玉皇大帝給我一個說法,給了一個弼馬溫。他想,我好好做。做一個弼馬溫的級別太低,不行,我要造反。然後那就給你一個齊天大聖,看似很高。實際上就是忽悠他,知道他也不是組織部的人,也不知道什麼級別,最後開蟠桃會一問,這個也邀請了,那個也邀請了,連什麼赤腳大仙都邀請了,獨獨我這個大聖沒有邀請,完了他知道是忽悠他。因為能不能上國宴,去了國宴,你的坐席擺在哪兒,就意味著你在這個權力場上實際上的地位,他一看,我根本連國宴最偏的座位我都坐不了啦,肯定是根本沒把我當回事,所以要反。他反的最終的目的還是要修成正果,給他一個位子。
我講了這麼多,四本書講家族、家庭,講江湖,講廟堂,講我們想像的那個天堂。實際上我覺得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權利因權力而不同,就是Rights因Power的差異而有差異。權力越大,特權越多。長幼尊卑、強弱之間一定要有差別。傳統中國理想的社會秩序就是各安其份,構成一種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和諧。
其實我們老講和諧、和諧,「和諧」這個詞在古代幾千年都講,但是這個「和諧」跟我們現在社會、文明社會、法制社會的和諧不一樣,我們現在講的和諧起碼是基本權利是一樣的,就是人生來平等,人有很多權利是不可以被剝奪的,比如你的生命權,你的自由權利,你不通過司法程序不能剝奪你的自由等等,一定是這樣的。但是古代中國不是這樣,古代就是說,你有什麼樣的權力,什麼樣的官位,您才享受什麼樣的位置,什麼樣的權利。就是各安其份。
所以,我們看這四部小說講的全是這個東西。其實我們讀其他中國的傳統書也是,你看我們小時候讀《隋唐演義》。長大後問你這本書印象最深是什麼?肯定是好漢排坐次,說第一條好漢李元霸,第二條好漢宇文成都,第三條好漢裴元慶。然後梁山多第一條好漢宋江,一定是這樣的。為什麼?這就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特質,我認為是中國的禮法至上,等級、坐次必須分明,不能亂了,我覺得這是中國文化很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凡是人在一起,一定要分一個你高我低,你尊我卑。官場的在一起就要論官銜。你是處長,我是副處,那麼坐位子你往上坐。如果兩人都是一樣,都是團長,你是82年兵,我是83年兵,那你往前坐。就是說當權力一樣的時候,就分誰先進入的部隊,或者是誰先考上的大學一樣等等,它一定是這樣做的。這個特點在《西遊記》里也很突出。後來讀《金剛經》的時候,我就突然想起來,佛教到了中國,它必是這麼變革。我們看《金剛經》一開始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佛祖給眾弟子講《金剛經》之前的時候,是「入舍衛大城乞食」,就是自己去化緣。如來佛自己,那個時候他已經創教很久了,已經收了很多弟子了,他自己去化緣,自己吃完飯,自己把缽子洗完,然後敷座而坐,然後就開始跟大家講。我說我們在《西遊記》裡面,什麼時候看到唐僧自己去化緣?他只要身邊有一個徒弟,他就說:「徒兒師傅餓了,你去化緣吧。」中國的傳統就是說:「有事,弟子服其勞。」你說研究生給老師打工,很正常。而在最初的佛教裡面,老師和學生僅僅是傳授知識而已,但是我的事我自己做,我並沒有差遣你的權力,平等嘛,佛家講的就是平等。那麼到了中國你看,你看《西遊記》就一定是這樣,這個取經團,唐僧就是個領導人。最後大伙兒修成正果以後,也是根據取經時的級別來封官職。凈壇使者給八戒,八戒還不幹,騙他說這是可以到處吃貢品的,他就高高興興的接受了。唐僧是師父,是團長,他所受封的旃檀公德佛級別最高,其次就是悟空的封號。
包括《三國》也是這樣的,《三國》你看,它那麼無序,它有序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漢賊不兩立。有序的目的就是三個王朝變成一個王朝,聽一個人的話,然後皇帝、宰相,將軍什麼的分下來,各州、刺史、各知縣(縣令),這個就叫秩序,這個就叫穩定。看《紅樓》也是這樣的,像晴雯那樣的人,她不聽話,不把自己當奴才,那肯定要治你,主僕,包括你賈環,你是庶出,你就沒有像大老婆生的孩子那麼有權力,你探春再聰明「才自精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我說不僅僅生於末世,因為她生於小老婆,大家為她嘆惜。往往說最反對秩序的是江湖。但是它反對現有秩序的目的還是要建立一套秩序,那一套秩序跟前面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還是一種各安其份,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和諧。宋江當了老大後,就要把那一百零八將的座位,一個都不含糊地從上到下排下來。
我今天講的就是這些,大家有什麼需要交流的,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略話西遊第二季:取經路上】第十一章(43)
※如果給《四大名著》換一個名字,你們會取什麼?
※西遊記中青牛精的圈可以吸走任何兵器,但是為什麼沒有吸走孫悟空頭上的緊箍?
※《水滸傳》里的吃人情節在當時屬實嗎?
※四大名著《水滸傳》李逵是被松江毒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