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消息】王羲之《蘭亭序》真跡終於被發現了... ...
親,閱讀先點關注,有書法名家課堂教學書法學習資料贈送
閱讀之前,先認識一下我吧,我叫葉小欣,歡迎關注我工作的公眾號,小欣在此謝謝哥哥姐姐們了!
小欣頭像
導讀:陝西考古工作者對唐乾陵的考古工作日前取得重大進展,下宮遺址的布局已逐步展露「真容」。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石興邦稱,現在至少能推斷出墓里70%的埋葬品,乾陵地宮裡應裝滿了唐朝當時最值錢的各種寶貝。史書上還明確記載,唐高宗臨死時,還特意留下遺言,要將他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全部陪葬。很多專家還推測頂級國寶――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也很有可能就藏在乾陵。那麼,《蘭亭序》真跡究竟藏於何處?日前中國考古工作者對乾陵一代進行發覺,終於揭開樂《蘭亭序》神秘的面紗。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 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翌日,王羲之酒醒後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已經是自己一生中的頂峰之作。
羲之酒酣寫下書法絕筆
王羲之7歲拜師於女書法家衛夫人和叔父五廣,勤學苦練,後又遍學李斯、鍾繇、蔡邕、張昶等書法家,並博採眾長,自辟蹊徑,自成一體。其書法作品很豐富,但傳世墨跡,卻寥若晨星,真跡無一留存。
《蘭亭序》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當時東晉的名士謝安諸人,相聚在浙江紹興一個不起眼的地方――蘭亭,一起做修禊的事。不曾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次不經意的「一觴一詠」,竟然誕生了一篇在中國書法、文學和哲學史上產生深遠意義的名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當時有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王羲之於酒酣之際乘興用鼠須筆在蠶繭紙上為詩集寫了這篇序,記下了詩宴盛況和觀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翌日,王羲之酒醒後意猶未盡,伏案揮毫在紙上將序文重書一遍,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這時他才明白,這篇序文已經是自己一生中的頂峰之作。
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探求其中的奧秘,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唐太宗盜寶留下千古傳奇
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無果。後查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一個名叫辯才的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唐太宗得到《蘭亭序》後,曾命弘文館拓書名手馮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諸人勾摹數本副本,分賜親貴近臣。李世民對李治說:「我死後,你只要把《蘭亭序》用玉匣放進墓室我的身邊,就是你盡孝了。」李治照辦,李世民死後隨葬昭陵。現傳世的《蘭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跡。
據《新五代史?溫韜傳》載,後梁耀州節度使溫韜曾盜昭陵:「韜從埏道下,見宮室制度,宏麗不異人間,中為正寢,東西廂列石床,床上石函中為鐵匣,悉藏前世圖書,鐘王筆跡,紙墨如新,韜悉取之,遂傳人間。」鐵匣里儘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貴圖書字畫。其中最貴重的當推三國時大書法家鍾繇和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這些稀世珍藏,全被溫韜取了出來。對於人們最為關心的王羲之代表作《蘭亭序》,有些人認為,溫韜盜掘了昭陵,發現了王羲之的書法,但並沒指明其中包括《蘭亭序》,而且此後亦從未見真跡流傳和收錄的任何記載,真跡很可能仍藏於昭陵墓室某更隱秘之處。
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說,《蘭亭序》偕葬時,為李世民的姐妹用偽本調換,真跡留存人間。然此後《蘭亭序》真跡消息便杳如黃鶴。但也有些人認為,《蘭亭序》真跡所以未見天日,是被也很愛好書法的李治暗中留下,調了包把複製摹本隨葬昭陵,武則天死後將真跡帶進了乾陵。
郭沫若著文引發筆墨爭鳴
關於《蘭亭序》的真偽之爭,在清末和上世紀60年代都曾有過大爭論。而在1965年由郭沫若著文引發的《蘭亭序》真偽之辯,由於毛澤東主席的關注和干預,更是轟動一時。1965年5月22日,《光明日報》連載了郭沫若寫的長文《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的真偽》,文中提到的「王謝」、「王」是王興之,王羲之的堂兄弟,「謝」是謝鯤,為晉朝宰相謝安的伯父。二人的墓志銘都是用隸書寫成,和王羲之用行書寫的《蘭亭序》不一樣,為此,郭沫若推斷當時還沒有成熟的楷書、行草。他還認為《蘭亭序》後半部分有悲觀論調,不符合王羲之的原文,更不是王羲之的筆跡。
郭沫若此文發表後,引起學術界的震動和極大關注。南京文史館館員、著名書法家高二適寫了一篇《〈蘭亭序〉的真偽駁議》文章,認為當時就有楷書、行書的記載、傳說和故事,認為《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是不可更易的鐵案。」高二適的文章寫出後,由於他的名氣、地位遠不及郭沫若,各報刊不敢發表。後經國學大師章士釗的幫助送呈毛主席審閱。
毛主席接信後,很快於7月18日提筆函復章士釗和致函郭沫若表示支持爭鳴。在這種情況下,高二適的文章於7月23日的《光明日報》得以發表,同年第7期《文物》刊發了高文影印手稿。1998年8月17日,新華社報道,在南京東郊與王羲之同代的東晉名臣高松墓中,出土了兩件楷體墓誌。另外,南京及其周邊地區先後發現的30多件同時期墓碑上,有僅有隸書,還有行楷、隸楷,說明當時多種書體並存。1999年在南京舉行的關於《蘭亭序》的學術研討會,依然存在各種不同意見。看來這樣的學術爭論還將繼續下去。不管怎麼說,《蘭亭序》之於羲之,無論就個人,還是中國文化而言,都是不可無一,不能有二的曠世佳作,惟有這篇書法史上的千古絕唱,仍帶給後人長久的思索。
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習《蘭亭》皆 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探求其中的奧秘,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蘭亭序》被李世民帶進了墓里,因為,唐太宗李世民遺詔中要求將《蘭亭序》枕在腦袋下面,要永遠擁有這件摯愛的寶貝。昭陵(唐太宗陵墓,位 於今咸陽市)被合上的那一天,《蘭亭序》就作別人間,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過千年長夜。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蘭亭序》真跡埋在昭陵,這是目前真跡去向最 主流的說法。
但是,通過下面的分析,您可能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神龍本》紙本,行書,縱24.5cm,橫69.9cm,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但是,五代時期的耀州刺史溫韜將昭陵盜了,在他寫的出土寶物清單上,卻並沒有《蘭亭序》,於是有專家推斷,十有八九,《蘭亭序》就藏在李治和武則天的寢陵——乾陵裡面了。這就又引出了一段歷史故事。
建國以後,陝西方面曾經數次向中央申報要發掘乾陵的報告,郭沫若甚至當面對周恩來總理陳述了發掘乾陵的意義: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 卷和《金輪集》十卷就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則天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周恩來總理看完發掘計劃後,並沒有簡單地寫上「同意」、「不同意」 的例行文字,而是深情地寫道:「我們不能把好事都做完,此事可以留給後人來完成。」
無容置疑,周總理的批複是英明的。對於塵封的歷史,當代人不要太急於得到什麼,如果一味地把先人留給後代的財富和文化遺迹都掠取過來,不但是對歷史的褻瀆,還是對後輩人的不負責任。
那麼,《蘭亭序》是否真的藏在乾陵?這個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後征服了歷史的女人還能給歷史帶來多少迷惑?乾陵的神秘就在於此。在乾陵一帶的民間傳聞中,早就 有《蘭亭序》陪葬武則天的說法,考古學家預言,《蘭亭序》既然沒有在李世民的昭陵里,則很有可能埋藏在乾陵里。這是一個歷史懸案,被稱為「中國行書第一 帖」的《蘭亭序》只聞傳說,未見其廬山真面目,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富吸引力的故事。如果武則天的乾陵與王羲之的《蘭亭序》真的有聯繫,那歷史真是開了一個天 大的玩笑,然而,這又有什麼不可能呢?
通過時間、人物的分析,《蘭亭序》真跡在武則天墓里的可能性將遠遠大於唐太宗李世民墓里!
《蘭亭序》藏在哪裡仍是一個謎,但如果有一天《蘭亭序》真跡現世,也不要驚訝,因為它可能就在某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靜靜地沉睡著。
小欣頭像:
書法文化思考(shufawensi),永遠做你身邊的思想者
書法文化思考,永遠做你身邊的思想者
掃一掃,百年好!!
推薦閱讀:
※世傳王羲之書《平西將軍周府君碑》,是否符合王氏書風。?
※蘭亭序究竟好在哪裡?
※王羲之集字 絳州夫子廟碑記(拓)3
※中國古代書法中的「三」字的每一橫的長度是逐級遞增的嗎?
※練字乾貨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