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中曉語錄(1)

張中曉語錄(1)

(摘自《無夢樓隨筆》)

(六)抽象思考總是和當前現實問題矛盾。正如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質和現象之間的矛盾那樣。偉大的思想家在他死後許多年才被理解。這是因為同時代人的目光總是被當前現實紛亂和成見的鐵壁所阻擋的緣故。

(七)永恆——當前現實的否定,而現實——歷史永恆的否定。從現實的角度來看,只存在一時的東西,而不存在永恆的東西。

(八)人創造著歷史,人類的行動和鬥爭構成了歷史發展的內容。歷史的道路不是預先規定的,不是先驗的途徑。相反,它是既往的人類行動的結果和將來的人類行動的開始。走到哪裡算哪裡——實驗主義歷史觀也。相當長的時期以來,人們一直用迷信說明歷史,而我們卻應當以歷史說明迷信,否定迷信。作為對生活最高目的的合理的和合乎倫理的解釋,是今日道德哲學的工作和責任,也是歷史哲學的道德性和戰鬥性。

(九)歷史有情,不是人事無常;正如歷史無情,不是因果報應。因為世界並不是裁判所,而是生活的地方,必然性可以休矣。

歷史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它並不擁有任何無窮的豐富性,它沒有在任何戰鬥中作戰!做這一切並為這一切而鬥爭的不是歷史(概念的、抽象的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

歷史不是把人當作達到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

(十二)任何精神工作,在任何時候,所面對和從事的,不是現成存在的世界,而是尚待發現的世界。每一個人所說明的東西,與其說是確定的存在,不如說是並不確定的想像。他們所得的不是相同,而是小同大異。普遍性(真理)是相同的一面,特殊性(個人風格等),卻構成了重要的、而且完全不同的另一面。

(十四)少年時期,真理使我久久嚮往,真實使我深深激動。但後來,我感到真實像一隻捉摸不住的螢火兒,真理如似有實無的皂泡了。康德的陰影接近我。

真實是存在的,真理也是存在的。但在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它都是有限的東西。只有在全人類和全歷史中,它才接近無限和絕對。個人應當隨著生活的發展而改變他對真實和真理的看法。但是,這改變卻為人類接近真理的活動作出了貢獻。(遠處傳來了康德的聲音:不,只說對了一半,人類對真理是不可知的。)

(十五)真理是矛盾的統一,而不是可以抓住不放的東西,是活的不是死的東西。

(十六)真理存在你的心中,心中的真理是無限的,生活中的真理是有限的。

(十七)人之感覺、情緒與思考,在人的心靈中是並存之物,互相影響之物(即心靈諸力)。它們之間並不存在從屬關係,認為理智思考高於感性感受者,乃是一種錯覺。其實,它們之間不過互相影響、互相生髮、互相幫助、互相形成而已。

(二十)書中越是說得絕對、完美、偉大……大吹大擂,則越應當懷疑那種神聖的東西。因為偉大、神聖之類東西在人間根本不存在。欺騙性與冒險性是狼狽為奸的。

(二十三)社會生活(政治)是一個複雜的現象.不是一個人的經驗所能說明或解決的.它的行為取決於各種因素各種力量的中和.在某個人所感到痛切的時弊,在某個人感到某種不合理性,但在整個政治生活中,卻並不是如此,卻是合理的,勢所必至。東方世間的王道(政治道德)之所以虛偽,就是在人的經驗(特別是感情)中投下道德者的假象,形成溫柔性,而把實際政治中的殘酷性掩蓋了.它形成了人們對統治者的幻想.

(二十六)一種思想,在不同歷史條件下可起完全不同的作用。這對思想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在口頭雖為人們所常誦,在實際分析中每被忘卻。主要者,以其不理解此中曲折之途經與實際之情況也。

(二十八)在真理的嘴裡說出的是真理,在虛偽嘴中就變成了謊言。話,一說出口可以得到如此不同的待遇。

(二十九)許多東西實質是舊物,古已有之的,換了另一種語言、口氣來講,彷彿變成了新東西。當然,其中有的是在新的形式下的鬥爭武器,但有的卻是陳舊的東西的改頭換面。借屍還魂,使傳統的東西獲得新的生命,固屬必要,但揭穿真相,挖除老根,也是必要的。明乎此,可掌握舊的標準了。 

(三十)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對富人是仇視的,美德與財富成反比。對窮人是輕視的,他把窮人比作雄蜂,他說有兩種雄蜂,一種是有尾針的,另一種是沒有尾針的。沒有尾針的雄蜂為乞丐,有尾針的雄蜂為犯罪。

(三十四)在中世紀,權威最有力。在近代,事實最雄辯。培根說過:「真理的標準在古代是能否自圓其說,在中世是能否和聖書相一致,在近代是能否和事實相符合。

(三十五)中世紀社會生活中最刺目的矛盾:教會宣揚博愛、溫和和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的踐踏。一方面宣揚禁慾和不貪婪,另一方面放蕩淫逸和殘酷榨取。

(三十七)藝術節是表現人的悲傷喜愛的東西,他的心靈所觀照的事物崞不開人自己的經驗的東西。由於這些東西同時是客觀存在,所以我說藝術是現實的反映。

(三十八)在哲學家的心靈中保持人類理智的清醒,在藝術家的心靈中保存人類感情的溫暖和意象的歡樂。

(三十九)禁慾超塵出世,不是浪漫主義。人不是神,正如人不是獸。

(四十)文章寫就擱置一時後,換一種心情來讀,寫時的心情與後來讀時的凡情迥然不同,因此能別出新義,以增刪舊說說使之完整。

(四十一)為文最難(也最忌)做大題目,蓋人之認識與精力有限,事之變化與內容變化無窮。從小處,從已有所得,從有把處,從獨得之秘處,從與人無爭(無涉)著手,以長掩短之道也。

(四十二)區別抄襲與採用,前者如偷兒,後者如蜜蜂(花粉變蜜的過程)。抄襲不可有,採用不可無。但必須以己之語言(個人的形式)為最重要,蓋普遍性(共性、真理)乃為人人之共有財產也。如能加以己之烙印,即為己之創造矣。

(四十三)莊子——消來了人生的莊嚴感,徹底的虛無主義,訕井主義和厭世主義。

無是非——無情趣,精是萎縮,徹骨的冷淡,冷酷的理智。莊子哲學是無情的世間哲學。對於塵世的一爭,完全理解,但完全不感興趣。遷就,取消,不負責,一幅死相,以苟活為得計。是非真理與謬論,善與惡,莊嚴與醜惡,最高貴與最卑劣的等量齊觀(齊物論)。中國人靈魂的無行為、無限制的一方面的徹底發展。人類精神的三個方面(人道觀觀念、人生義務和人生情感)是毫不存在的,只有封建的放縱。

(四十四)孔子執著一種僵硬的、漫無邊際的區別,莊子是消滅這區別。在莊子看來,這秩序是太混亂、太痛苦、太可悲了。他從現實中縮回了視線,而把自己的心靈活動轉向了一個不著邊際的世界。在這個無根而不沾紅塵的世界中失卻自己。陀斯妥夫斯基式的順從,在中國並不存在,因為人了總以為他們的邪惡的情慾、求醫生的要求來反抗抽象的「禮」的。

(四十五)莊子看到了人的軟弱(役於物),而沒有看到人的堅強;或者說,他只看互不幸的強力。他從「兩忘」中以求人矛盾的解脫,即放棄道德,馬虎了事。申韓的殘酷的功利原則是從另一形式放了道德性,瓦解了道德性。

(四十六)觀念上的是非是有的,但人世間的是非淆亂。莊子並非認為無是非,而是是非難蝗,因之是非兩行(是非均可)。

莊子的無是非,是對他的誤會。莊子心中的是非是存在的,否則他也就不會對是非問題大做文章了。只是,由於人間的是非混淆,所以在實踐上採取了無是非的態度。

(四十七)在莊子哲學中厭世主義成分很少,他只是把生活的重要當作不可卸免的負擔.因此,無味地苟活著罷了.自我欺騙,糊塗苟活,是他的人生態度.在機會主義(人生態度的虛無主義、市井主義),為真理而犧牲和為私利而死去是一樣的,自我犧牲和自我毀滅是一樣的。

(四十八)先秦諸子的內容,老練的世故哲學、道德教訓、邏輯與心理學就人生來說,申韓殘酷,莊子下賤;申韓沒有心肝,莊子沒熱情。就思想來說,申韓嚴峻,莊子虛無,申韓固執,莊子圓滑。

(四十九)中國人由於長期停滯所產生的人生哲學,主要集中地表現在老子的「靜」和「儉」中。……它的本質是厭世主義,是鬼魅和幽靈的世界觀,是禽獸的哲學。當時超越情慾,取其情慾之法,而非以合理地處理情慾之法。老子哲學,人生之另一極端也。

(五十)老子哲學的主要內容是:抓住事物的消極的方面,作為評價事物否定事物的積極方面的理由。例如,他只看到智慧是社會存變化的武器之一,而沒有看到智慧是社會發展動力之一。他把相對的東西絕對化,例如,柔弱勝剛強,在一定條件 是可能的,但是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如此的。他強調相對想像牙作為絕對原則,在相反的方式上成為殺人靈魂的軟刀。


推薦閱讀:

經典語錄:生命太短,沒有時間留給遺憾
珠璣語錄(224)
比爾·蓋茨智慧語錄
珠璣語錄(258)
《徹悟禪師語錄》之二 第3講 大安法師

TAG: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