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舞教母Trisha Brown走了〡緬懷小文:身體本身就會思考
3月18美國搖滾大師查克·貝里(Chuck Berry) 去世了,這一天現代舞大師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好吧,就讓我們放首搖滾樂紀念這些藝術的先驅們吧。
【編者按】
今天早上
從一個微信群得知崔莎.布朗(Trisha Brown)
於美國時間3月 18日上周六,在睡夢中離世!
享年80歲
翻牆不易
習習這幾年疏離於海外信息
剛知道
源自朋友圈
崔莎.布朗舞團前成員
傑出的中國新生代獨立舞者戴劍
這樣說:
「她走得很安詳,解脫了多年來失憶給她帶來的苦惱與痛苦。祝福導師一路走好!在天堂中繼續自由的舞動!」
著名舞蹈理論評論家歐建平老師
也回憶起了80年代與大師面對面的交流:
她1985年來華演出時,我曾給她做過口譯,並深得她的青睞!她當時送我的大部頭論文集《什麼是舞蹈?》給了我許多研究和寫作的靈感與資料。我1988年首次赴美深造時,曾多次去看她的課,與她深聊,並得到了她送我的一本訪談錄和一盤錄像帶。我回國後,將全書翻成漢語,並寫成了長篇論文,在《舞蹈論叢》上連載,而這篇專門研究她的多種編舞方法的論文曾在89年政治風波之後,依然因為資料的紮實與豐厚而獲得了研究院頒發的科研三等獎。大師的謙和與慈愛永遠溫暖著我的身與心!
戴劍說:
他對Trisha最大的歉意是
「沒能在她有生之年親自帶她的作品回中國!」
去年
「勞森伯格在中國」展覽於6月-8月在UCCA
舉行期間
其實有一台演出
正在我腦海中上演
那就是
崔莎.布朗舞團再次與「勞森伯格」
共同出現在中國大地上
突然想到了那一代
影響了世界的藝術家們的藝術觀:
藝術具有民主的性質,與生活密不可分
「我堅信通過藝術而進行的一對一交流蘊含著強大的和平力量,以非精英化的方式分享文化與信息,讓我們得以創造性的理解彼此,從而讓所有人獲益匪淺」。——羅伯特·勞森伯格"I feel strong in my beliefs, based on my varied and widely traveled collaborations, that a one-to-one contact through art contains potent peaceful powers and is the most non-elitist way to share exotic and common information, seducing us into creative mutual understandings for the benefit of all."
——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
第一封請柬上寫著:
為祝賀《美國現代藝術家——勞生柏作品國際巡迴展》在京開幕,《美國崔施布朗舞蹈團》於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八日(星期一)晚七時十五分在民族宮劇場舉行美國現代舞演出。
敬請
光臨
中國對外展覽公司
美國長青交流協會
第二封請柬上寫著:
為祝賀《美國現代藝術家——勞生柏作品國際巡迴展》在京開幕及《美國崔施布朗舞蹈團》在京演出,特訂於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九日(星期二)下午五時三十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招待會。
敬請
光臨
中國對外展覽公司
美國長青交流協會
2013年初,正值崔莎.布朗退休,習習恰好在杭州《都市快報》寫一個「愛上紐約」的專欄,於是就有了下面一篇大眾普及性質的文章(在此附上,以此緬懷)。
後來專欄的部分文章也都彙集進了《愛上紐約 世界舞台》一書中(201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後現代舞領軍人物崔莎·布朗退休
——人生需要重視過程的價值
我的身體動作與我的思維有親密聯繫嗎?首先,我認為我的身體本身就會思考。」
——崔莎·布朗
新年伊始,當代藝術基金會宣布,舞蹈家崔莎·布朗(Trisha Brown)獲得首屆羅伯特·勞森伯格獎,該獎用來獎勵勞森伯格所開創的「創新,冒險和實驗的創作方法」。勞森伯格是美國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代表風格是拼貼技法的融合繪畫(Combine Painting),即利用生活實物與新聞圖片組成抽象的作品。
崔莎舞蹈《這是繪畫》現場連拍,2002年
崔莎·布朗的行為繪畫《指南針》
因在半個世紀內編過100多部作品,崔莎獲得了包括「國家藝術獎章」在內的多個重量級獎項,並在1991年成為首位獲美國跨領域最高獎項「麥克·阿瑟天才獎」的女編舞家。編舞之餘,崔莎也愛畫畫。
2008年,崔莎一個取名為《那樣觀眾就不知道我是不是停止跳舞了》的大型繪畫展覽在位於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藝術中心舉行。
2010年,為紀念崔莎·布朗舞團成立40周年,惠特尼美術館特舉辦了一個以《離開牆面》為名的連續展演7部崔莎舞蹈作品的演出季(那是習習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大師)。
2013年1月,崔莎·布朗舞團在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上演了封箱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勞森伯格的作品曾對80年代的中國藝術家影響很大,直接促進了「85美術新潮」的發展。而且,除了是一位畫家外,勞森伯格還是舞蹈家和演員,甚至還嘗試過作曲。其實,這並不奇怪,藝術界別對於當代藝術家而言根本就不是阻隔。
勞森伯格曾為布朗的七部舞蹈作品設計過服裝、布景與裝置。他們也是多年的摯友。現年76歲的布朗作為美國後現代舞的領軍人物,獲得這個大獎,實在令人欣慰。儘管藝術家個人無法承諾他(她)的每一個作品都是對前一個的超越,勞森伯格和布朗所倡導的實驗精神本身卻是恆久的。
1月30日至2月2日,這位後現代身體訓練——放鬆技術的先驅,在紐約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AM)推出最後的告別演出,之後,她選擇從舞蹈創作領域「退休」。除了部分舊作之外,紐約首演的還有布朗2011年的新作,其中之一《我卸下我的手臂,誰接住它,它就屬於誰》(I"m going to toss my arms- if you catch them they"re yours)。
這支舞的名字耐人尋味,頗具後現代意念。「扔」(toss)和「接」(catch),生活中最常見的普通姿態。就在這漫不經心的日常動作中,人與人可以建立起聯繫。在殿堂級的大師揮手告別舞台之際,後輩中的你我有沒有「接住」她「扔過來」的「接力棒」呢?如果你我身體力行地「接住了」,這豈不是一種思想的碰撞與延續。
兩年前,我才有機會對布朗的作品有了親身的體驗,那次演出的地點是惠特尼博物館。你會驚奇嗎?一個舞蹈作品的發布怎會在博物館進行?
在世界很多城市,舞蹈的空間早已不是傳統鏡框式劇場或黑匣子劇場的概念了,任何一種環境,都可以創造出一個獨特的表演空間,每一個空間具有它的特徵,特徵活在空間里。因此,表演空間的設計不僅只是一種裝飾性功能,而是應該提供實際美學氛圍。
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以美國現代藝術的收藏聞名。這裡不僅收藏不同畫派的繪畫作品、雕塑品;70年代後,惠特尼也將錄影、攝影或電影藝術列入收藏;80年代後這裡又開始收藏裝置藝術類作品,1989年更進一步收藏了行為藝術作品。這使得惠特尼博物館在美國成為當代藝術的先趨,也奠定了後來惠特尼雙年展的地位。近年來也積極發展網路藝術的展覽和收藏。
2010年我第一次到訪惠特尼就是得知了崔莎·布朗舞團(Trisha Brown Dance Company)要在惠特尼進行「名作重建」,這是崔莎·布朗舞團40周年的紀念活動之一。70年代初,布朗及其舞團就是在惠特尼博物館推出了後現代舞蹈史上具有標誌意義的作品。
單一個「走路」,布朗都尋求改變人常態的軌跡,可以試試與地面平行地「在牆上行走」(Walking on the Wall /1971);如果有了這個膽子,對於那位「從(博物館)外牆向下走的人」(Man Walking Down the Side of a Building /1970)也不會只是大眼瞪小眼了,除非你真的恐高。
惠特尼的室外地面空間則是她探索另一種時空觀的地方,不知是人類被鋼筋水泥擠壓到了「森林的河床」(Floor of the Forest /1970),還是靈魂在「森林河床」中找到了依託。
布朗就是喜歡和觀眾玩把戲,做出什麼出格、瘋癲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其實布朗也有精細理性的一面。就像那枯燥到極致,簡單到極致,不玩風格性的《西班牙舞》(Spanish Dance /1976)卻也深藏著探索動作微語言的結構思維。
就在習習的眼前,「西班牙舞」一點兒也不性感熱情
在不同場域跳的《西班牙舞》
這些作品使布朗在坎寧漢之後逐漸晉陞為百家齊鳴的後現代舞蹈主流的第一人。布朗的後現代風格,大致經過三個階段:結構即興時期、裝置時期,以及累積時期。
「結構即興」的編創手法打破了傳統的編舞結構邏輯,通過預設的規則來決定即興作品的結構;
「自幼學過芭蕾舞、踢踏舞和爵士舞的崔莎,曾從加州米爾斯學院獲得現代舞學士學位,並先後在暑假期間跟隨美國現代舞大師霍塞·林蒙、默斯·坎寧漢學習現代舞技巧。1960年,24歲的崔莎隻身從華盛頓州來到紐約,師從舞者安娜·哈普林學做「即興結構」方面的表演,即興表演亦成為崔莎早期作品的基本樣貌。崔莎認為即興有一種特徵,能使舞者的感覺變得更敏銳,和憑記憶表演不同。不過,她並不強調在動作上即興,而是在舞蹈結構上即興,認為這樣有助於打破固定的舞蹈規則,使舞蹈動作本身獲得自由」。
「戶內戶外裝置」的編創手法更是為舞蹈增加了新的定義,舞蹈動作、時間、空間、道具、服裝、人體觀都被重新探討;
1962年進駐賈德遜劇場(原為賈德遜紀念教堂),成為崔莎在紐約現代舞界樹立標杆的轉折點。在那裡,她開始了與伊馮娜·萊納、史蒂夫·帕克斯頓等舞者的合作。在這群「反叛者」看來,自上世紀初發端的現代舞從未真正現代過,即便是以「機遇舞蹈」聞名的新先鋒派編舞大師默斯·坎寧漢,也只是站在傳統現代舞與後現代舞蹈的臨界點上。
1968年,她開始涉足「器械」和「裝置」表演,即大量使用繩索、滑輪、吊鉤、軌道等參與演出,並在公園、停車場、大樓牆壁等被傳統舞蹈所排斥的空間演出。1970年,崔莎借一部《沿牆壁行走的人》(從外牆向下走),讓當時的現代舞界為之一震,舞者將表演舞台搬至惠特尼美術館的牆壁上,以臉部朝下、身體與地面平行的方式在牆壁上行走,觀眾躺在展廳地面上觀賞。「
這是一種在非自然環境的緊張情緒中進行的活動,地心引力被拋棄了。」崔莎說。
同年,在紐約SOHO區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崔莎·布朗舞蹈團」。
「累計」的編創手法則是根據數學累積方程式類推的方式演繹極簡的動作。
她將三十個動作
依照12,123,1234……
如此類推的方式演出舞蹈動作
觀看博物館上演的作品,觀眾可以站、坐、卧、蹲、躺或置身於舞者之中,親臨這種稍縱即逝的過程成為我的一次難得體驗,觀眾的解讀和分享有了獨立的意義。我得承認,雖然這些作品已經過去了三、四十年,但當這些只存在於書本上的圖片躍然眼前時,我依然被鎮住了。
布朗的作品尋找並呈現生活中的不可見物,你可以說這是一種現實的「仿像」。其舞的價值在於一種不確定的探索觀念。有思想,任何呈現組接方式都可以成為藝術品。我也很感慨,當年布朗在博物館建構了先鋒性的意義,而今卻是歷史意義使它再次進入了「博物館」,讓我有了穿越時空的感覺。
年已70多的布朗在自己的《森林的河床》之中
後現代主義的相關理念、書籍和創作等進入中國才十餘年。事實上,國人才剛剛啟蒙了現代藝術,對接踵而來的「後現代」更顯得陌生。不過,有意思的是,「後現代」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暗合了中國傳統道學的思想和禪學的境界。
崔莎·布朗,又一個大師要退休了,一個時代的終結嗎?應該不會,藝術的地緣如此不平衡。希望舞者們在靈魂上真正從桎梏或範式中放鬆。
向布朗前輩致敬,感謝她對不同地域不同年代舞者們的啟示,不斷激勵更多舞者發現自己、跨越自己、突破自己,實現身心合一,感受創新和實驗精神帶來的人文啟示。
但真的不必緊張,不必有任何負擔
先得私下問問你自己:
你的身體和精神都放鬆下來了嗎?
崔莎·布朗推動開來的「放鬆技巧」,現已成為現代舞界使用的主流技巧。她為反抗傳統現代舞的僵化,採用放鬆人體、裸體及未經訓練的人參與舞蹈演出,這使現代舞的風格更趨輕鬆自由,肌肉彈力的增強也增加了舞蹈表達的自由度。
▲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亦文亦舞 作者:慕羽),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或長按二維碼加關注。(框內文字源於網路,圖片視頻大多源自於網路 / 點擊閱讀原文:Trisha Brown舞團官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