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
06-06
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張延生 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一) 現在,世界文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感興趣,並組織各種協會進行研究,特別對傳統文化中的預測問題大為關注,研究各種相關的推導方法,既然如此,我認為方法的問題先別著急掌握,得先懂得中國傳統文化它尋求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方法?什麼樣的世界觀?這個問題解決了,就會一通百通。就具體分析方法而言,比如說「批八字」,除了能給人批八字外,當你「批」的技術水平高的話,這個杯子,你給我批一下它的八字,能不能批?一般人想不到也能這麼批。為什麼?因為思想方法沒有根本解決。如果你不用「批八字」的方法,用「六壬」的方法判斷,當然也可以。用什麼推導方法都可以。「五行」方法可以不可以?「五行」方法也可以。這麼說,怎麼推導判斷都可以嘍?當然﹗具有這種判斷過程中採取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方法進行推導。這個思想方法一解決,就能達到一通百通的目的。 比如說,關於地震的問題。有人問我:「近期內有沒有地震?」同時他的身無意識的在晃動。這說明在他站的那個方位一定有地震,而且是以晃動為主。幾月份,震幾次,是幌動為主還是跳動為主?往往通過來諮詢的人及其周圍其它的人無意識的動作都告訴你了。在我國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間,均說明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非常好,很多事物的規律都在事物的「外應」中間全「告訴」(反映)給你了。但是,往往你自己不知道。因為什麼?因為你判定事物規律的思想方法沒根本解決。你不懂得,不懂得通過怎樣的思路去判斷。 中國古代的比如像「陰陽文化」大家都知道。這種文化按照英國湯恩彼博士(遠古歷史學家)的推測,大概有兩萬年之久了。這種遠古的「陰陽文化」,至今現代的科學(包括最發達的科學)自主不自主的往往都符合了它這種文化所反映的規律。這是西方很多學者最感驚奇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種是「五行生剋制化」的文化;再就是「易經」「易學」文化。八卦,八八六十四卦等;還有一種是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的「干支」文化。我國古代不管什麼演算法,什麼推導方式往往都離不開這四大文化系統的規律。這四大文化系統,你只要從理論上掌握了它們之間的規律性,你怎麼運用都可以。無非就是這些文化方法之間進行一些不同的搭配而已。 總之,我國古代就是以上「陰陽」文化,「五行」文化,「干支」文化,「易學」文化這四大系統文化為主導文化。 「易學」文化,為什麼稱做「易學」而不用「周易」這個詞來代表這種文化呢?「周易」這個詞代表的範疇太窄。易學界是不能講「專家」的。一到易學「專家」水平,往往可能就沒什麼用了。易學不講「專」,講「博」。一「專」了,就走向死胡同沒什麼用了。因為「易經」講的是「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作八卦。此類萬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這說明了,易學要求我們每位學習和研究者,要盡量多的了解掌握「天人地」之間一切事物的規律,盡量具備多方面的知識。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之道鮮矣。」這就說明「聖人」與老百姓的最大差別是什麼?即「聖人」具備用「易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而老百姓一天到晚在盲目地使用易經的道理在實踐,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這是易經的道理。「聖人」和老百姓差就差在這裡──是否具有理論指導實踐的能力。以上這四大傳統文化系統,都是系統完整有充分的理論及根據的。所以,了解周圍的這四大文化系統的規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就都掌握了。 「陰陽文化」。「陰陽文化」都包括哪些內容?包括:太極理論及其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太極文化」;也包括「易學」中的陰陽爻(「一陰一陽之謂道」),上下卦、內外卦、交錯卦、反對象……;還有中醫學中的「陰陽」等。弄清楚這些規律的意義,這是中華文化最基礎的內容。易經理論中有一種「不易」的思想。「不易」思想指的是世間有一種根本不變的道理。但是,哪個是根本不能變的道理呢「一陰一陽之謂道」,即「陰陽文化」這個道理。所以說,它是中華文化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根本的規律。 「五行文化」里包括「生、克、制、化」。它有「相生」的過程、「相剋」的過程,互相制約的過程、還有互相「化」的過程(包括:「正化」、「對化」、「反化」等各種「化」法)。誰和誰搭配「化」作什麼東西,它都有個生克制化的規律。 「干支文化」包括些什麼?即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及其搭配規律。還有甲子、六十甲子、「六甲」、「空亡」等等。什麼「批八字」、「十筮正宗」、「大六壬」,甲乙丙丁子丑寅卯的往裡一配,十天干、十二地支它們之間互相搭配,這些搭配又跟「五行」和「陰陽」文化配合,進行「沖」「合」「刑」等找出事物的規律。這個「干支文化」與西方的以黃道十二星座為基礎的判斷方法相比較的話,為什麼說咱們的「干支文化」為基礎的方法要準確得多?西方也有「占星術」,也有占的不錯的人,其中也有占的很準的人。那麼咱們傳統方法佔的可能更准,是因為我們的「干支」方法中,比某些西方的「占星術」又充實了那些因素呢?多增加了一套十個「天干」的規律。十個天干是幹什麼用的?十二地支呢,實際指的就是西方的所謂黃道十二星座。因為一年呢,分十二個月。晚上十二點(子時)的時候,正南天空上的那個星座是什麼星座?就說明我們地球上是哪個月份。比如說是獵戶座,他們就說是一月份(一年的開始)。而我們的老祖宗把這種天象稱作「子鼠」(為陰曆的十一月份)。就是說咱們的立冬前後也是西方獵戶座持世的時候。「丑牛」指的是西方的雙子座(陰曆十二月)持世的時候……各個民族用傳統方法觀察天體星辰的時候,星體的結構往往是由仰觀星體時感到的樣子而決定的,由於觀測的角度、範圍及模擬的樣子不同,才產生了星體結構的差異。由於都是仰觀俯視得到的結果,大家都把黃道大概的分成了十二等分,同樣在對應的天球上,也分成了十二等份。同樣地球赤道(自轉)平面與太陽(自轉)黃道平面有一個23度多的交角。 那麼地球在圍繞著太陽轉的過程中,太陽同樣強度的光線,對其不同的地域的照度的多少是不一樣的,因此,才造成了地球上南北半球一年四季不同的變化以及晝夜的長短、照度、氣溫、氣候等的不一樣。太陽光照較強的部分,由北回歸線往南移動;到赤道這個地方稍稍一「停」(由北半球轉向南半球的過渡時期);然後再往南移,到了南回歸線稍稍一「停」,又往北返回移動;到了赤道稍稍一停,再往北移動直至北回歸線,稍稍一「停」又返回往南移動……這幾個階段形成的往複(方向變化)過程,就是咱們說的十個天干所表示的規律。 它表示的也是同個星球在不同的月份,它在地平以上的高度是不一樣的。這其中所謂的「停」是指在往複過程中相對運行速度減慢(因有角度和方向的變化)或暫停(向相反方向運動或變向運動會出現這種狀態)。會造成照度能量的集中。這也是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大節氣產生的主要原因。總之,也就是說「十二地支」表示的是經度變化,「十個天干」表示的是緯度變化。天球上的經緯度定了以後,由於它與地球上的經緯度是對應的,天上星體的經緯度位置能確定了,地球上與其經緯度位置相應的區域中事物的變化就能與該星體的變化找到相關聯的變化規律。比如說:月亮在天球上的某個經緯度出現,在其下方又有十大行星中的某幾個行星出現,那麼天球上干支(經緯)表示的這個區域所對應的地球上的這個經緯度的區域,肯定要下大雨。因為月球及行星都有一定的引力。當它們靠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造成了引力的增強,就把地球上的水氣結構的雲,大量的吸到其引力增強的對應區域來了。雲層中水濃度增加很多,這樣的話,就容易造成降雨。但是與該區域地球上對應的另一個對面對應區域,就容易產生乾旱或者出現晴天。再一個呢,就是月亮運行中,過與地球形成的升降交點的時候,其交點對應的地球上相應的區域也會下大雨。這些都是根據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天文氣象學」的一些思維方式總結出的規律。它與現今西方的天文、氣象學的概念不一樣。 現今天文學說都是「日心說」。我說「日心說」、「地心說」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因為這些學說說的運動,都是研究相對運動的物體之間的規律。講「相對論」。往往都是站在運動的物體上,研究運動的規律性。但是,中國古時候跟現在的西方的研究方法不一樣。它首先尋找的不是一種運動形式,而是首先尋找的是一個相對穩定相對平衡的這麼一種環境系統,那麼坐標原點的確定,它就要想方設法尋找一個相對基本不動的參照物作為坐標原點進行參照,它才能比較出各事物間的變化規律。 所以,中國古時候,往往採用的是「以我為核心」或「以地球北天極為核心」的研究事物及天體規律的方法。為什麼?因為華夏古人在研究事物及天體的時候,發現在北天極的上空有一顆星,這顆星就是咱們所說的「北極星」。它在北天極一度範圍內晃動。也就是說相對來講,它在天空中沒有比較大的位置變化及運動。 因此,他們就確定把地球的北極和北極星之間拉了一條軸線。所有的天體都圍繞著這條軸線在運動。從而就可以比較出天體之間哪個超前了,哪個落後或相遇了。再將每天、每年等又拉了一條南北的子午分界線。每年、每季、每月、每個節氣、每天、每時的比較這些星體之間的變化規律。這樣就能參照比較哪個星體「過」了,哪顆星體「回」了等。 由此變化而引起的地球上會產生什麼氣候?產生什麼疾病?物種產生什麼變化?社會會發生什麼大的變革等等,靠這種思路就能找到各事物之間相關的有序性的規律。古人由這種思想方法啟發產生了用「天干、地支」系統反映客觀規律的方法。 然後,又發展出了「六十甲子」、「六十納音」、「五運六氣」、「卜筮正宗」、「增刪補遺」等子丑寅卯、甲乙丙丁、「沖」呀、「合」啊、「刑」啦之類的推理方法。這些方法都是根據天象的變化而總結出來的。 「易學」里除了有「陰陽文化」,還有「先天自然之易」。「先天自然之易」指的就是「河圖」和「洛書」。也就是咱們所說的「無字天書」。只給了你畫著黑白圈的那麼兩張圖。一個叫「河圖」,一個叫「洛書」。宇宙間的一切奧秘全都包含在裡頭了。「河圖」是「加減之源」,「洛書」是「乘除之源」。「河圖」、「洛書」中的數理規律大家如果研究透徹的話,咱們可以發現,現在的很多速演算法往往都是根據「河圖」、「洛書」所反映的規律而來的。簡單的四則運算,咱們中國傳統的手算、速算、珠算等方法往往比現在的計算器還要快。這也就說明了咱們傳統的某些計算推理的思想方法要比現代西方的某些運算方法的思想先進的多。這些內容在這裡還不能講得太深,因為講的太深入的話,講的可能全是專利的內容。牽扯到計算器革命的問題。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是想方設法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因為是顧大局的思想為主體,所以主要是通過尋找共性的、主導的、主要的規律來解決問題。而西方現今的主要文化,是在私有制中產生。由於自我性的強調,往往是顧局部而不能顧整體。因此,宏觀長遠的大局的問題往往看不到。從局部眼前看,目前西方很多的東西都是「很科學」的,但從長遠整體看:生態平衡的破壞、各種污染、惡性病、艾滋病等的產生、人類整體免疫的低下等等?從大局上看全都是錯的,都是不可取的。這就是由於文化與文化產生的年代及歷史背景不同所造成的。現在需要我們把西方當今的每一個具體的科學內容都把它搞得非常清楚,然後把它再與我們傳統的大局性的整體的科學思想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我們現在所必須要做的工作。 我們傳統中「先天自然之易」方法的先進,倒不是說其產生的當時歷史時期科學技術如何發達、先進所造成的,而是由於我們老祖宗「結繩紀事」的習慣總結出來的。「結繩紀事」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能統計出來,這類這類事物跟3有關係;那類那類事物跟4有關係;那類那類事物跟5有關……很容易就把不同的事物分門別類、分層次地分成八種大類型?把不同的層次、不同的範疇、不同的類型、不同的範圍、不同的概念等的事物都會分成八個大類型。比較這八個大類型的場效應關係,就能找出其規律性。這是易學中「易簡」的思想所決定的。這也是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原則。目的是為了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這就是「先天之易」,「自然之易」起的作用。 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二) 如何理解「伏羲之易」,即「先天八卦」;再講講「文王之易」,即「後天八卦」;最後,再談「孔子之易」。當然,這中間還應該有「連山易」、「歸藏易」。「連山」、「歸藏」之易現在差不多都失傳了。現在又有人提到「科學之易」、「現代之易」、「數理之易」等等。他們為此高喊「科學易」,我想是為了說明自己的研易方法有別於古代傳統之易學研究,說明自己的研究和理解,要比傳統的研究和理解「科學」的多。實際上,中國古代的「易學系統」就夠科學的了。只有當今科技進入到一個相當發達文明的時代,人們才能深刻地認識到它真正的科學內涵。所以出現以上的一些提法,我認為這些提法說明他們對易學思想在概念上的認識與理解就是含糊的。我想他們主要的目的是想說明他們是用當今現代的思想方法來解釋古代的「易經」的。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什麼易什麼易的提法,也只不過是把易學思想運用在數學方面叫「數理易」;用在物理學方面叫「物理之易」;用在化學方面叫「化學易」,或者把易學思想方法用在其它領域,叫其它什麼什麼易而已。因為易學解決的是世界觀問題,其思想方法哪個領域都能通用。 基本上中國的傳統中,主要的就是這麼四種文化系統。這四種文化系統的規律全掌握了,就可排列組合、交錯靈活的使用了。比如咱們平常講的《梅花易數》這種判斷方法,無非是把易學「十翼」中的「先天八卦」及「後天八卦」的規律和「五行」(為什麼叫「梅花」?因為「五行」以五個花瓣來表示,類似梅花。)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梅花易數》的辯證方法。《卜筮正宗》的判定方法,成卦的時候,是根據(運用)《易傳》中「筮草法」演變的方法「搖出來的」。「搖」出卦形來以後,如何推導判斷?在各爻上按規矩配上「六親」、「六獸」、「天干、地支」,「沖」、「合」、「世」、「應」、「刑克」等之類的進行分析,這中間就再也沒有運用「易學」規律的事了。實際上,它基本上是「干支」文化加上「五行」文化,再加「易學」中的一種成卦的方法組成的判斷方法。《增刪補遺》、《淵海子平》(即「批八字」)呢?這中間乾脆「易學」文化方法都沒有了。其主要運用的就是「干支」文化?「天干、地支」和「五行」規律組合的方法。推導過程中根本沒有「易學」文化的內容了。包括《六全》或《六壬全口訣》、《大六壬》等也都是「干支」「五行」文化的搭配。不過《奇門遁甲》的方法,它倒是包括天上的「九星」(「後天八卦」規律)、「八門」(「先天八卦」規律),然後再配上「天干地支」及其「五行」組成一套判斷方法。這種判斷方法所包含的文化範疇就比較全一些了。反正,中國古代不管是什麼樣的推測方法,它都離不開傳統的這四種文化理論的指導及規律的搭配。 我們要判斷各事物的規律性、運動性,那麼我們建立的這個判斷系統相對的規律性就得很強。系統的規律性要很強的話,這個系統內部的規律不能總是無規則地在變化。總是無規則地在變的話,你就很難找到它的規律性。就是說,得有一種相對互相制約形成的一種穩定局勢──一種相對平衡穩定的局勢。只要沒處在這個平衡穩定的局勢里,那麼就能發現其運動的趨勢。它表現的內部在運動呢,是為了保證整體和大局的平衡、穩定。有的是外部和整體的運動呢,也是為了達到整體的新的平衡、穩定。不管怎樣,內部運動也好,外部運動也好,整體運動也好,它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一種相對平衡和相對穩定。為什麼這麼說呢? 1. 觀測易學中「先天八卦」的結構分布(如圖所示): 「天地定位,水火不相射,山澤通氣,風雷相摶。」「天地」指干( )坤( )兩卦,「水火」指坎( )離( )兩卦;「山澤」指艮( )兌( )兩卦;「風雷」指巽( )震( )兩卦。(「先天八卦」卦形結構分部圖原本結構都是向心擺設的。由於有很多人是初學者,怕不容易看清楚,所以咱們這裡的卦形就水平方向擺設了)。 從先天八卦方點陣圖看,它是尋求一種什麼樣的規律性呢?中國古代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因為咱們是生活在北半球上,一般觀象時,主要是「面南而立」進行觀測天象。因此,將觀測者的前面就作為是南邊、前面及上方;即而我們的後面就是北、後及下方;我們的左側就為東邊;右側就為西邊。這種方位的表述與現今國際地圖的通用表述方法大不一樣(現在地圖的表述方法是:左西右東,上北下南),正好與我們的傳統表述的方位相反。這是由於我們站在北半球仰觀天象、俯察地理所決定的。這種方位分布的表述方法,在任何中國古代的方點陣圖中,都應該是如此──表述方法總是不變的。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前方;北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後方;東可以表示事物的左邊;西可以表示事物的右邊……它既能表示事物的東西南北分布,又能表示事物的前後左右分布,還能表示事物的上下左右分布。不管是觀察、分析、歸納、總結任何事物的規律都是靠這種系統的分布來表述的。所以說,這種分布思想的方法你掌握後,無論你怎麼套用在任何的事物分布中:平著鋪用、豎著套用、橫著套用、斜著套用等等,這種布局規律是不變的,永遠是這種結構分布。 因為中國古代時候,人們主要研究的是一種場效應的關係。分析研究事物時,他不在乎你具體是什麼東西,什麼具體結構,而是想方設法先確定你是什麼樣的場(抓主要本質的東西),再通過你的場與其它的場進行比較,通過場與場之間的效應關係,尋找你的運行趨勢。因此,我國傳統中的數字,已不再是個簡單的表數符號(包括卦中咱們講的「卦序號」),而是某種場及其結構、性質、特點的代號。這種表示方法,實際就是咱們現在通過計算器數理模式來描述世間一切事物的早期方法。在我國傳統中,當「先天自然之易」「河圖」「洛書」出現以後,就已經進入了用數學、幾何模式來描述世間的一切事物的時期了。 在先天八卦分布中,它用了干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這些數字。那麼這些數字先後排列的順序,表示的是什麼發展趨勢及形式呢?(如圖所示) 由1到2、2到3、3到4、4到5、5到6、6到7、7到8,8再回到1。這整個發展運行的軌跡反映的就是咱們現在物理學中講的「波動性」規律。內部波動的目的是幹什麼?那麼,只有分析它的結構及數字的分布才能了解其目的。上1加下8等於9;左3加右6等於9;左上2加右下7等於9;左下4加右上5等於9。相對方向的數相加均等於9。說明其從對面的數字分布來講,它是一種平衡,是相對穩定系統(各方向沒有差異產生)。 咱們在化學中講正負電(又叫陰陽電)。粒子顯陽性也不好,顯陰性也不行,因為陰陽沒平衡,都不穩定。只有當其是既不陰又不陽的時候,才是穩定的存在形式(下面講到「太極」規律的時候也會發現)。因為從整體數字結構上看它是一個穩定的系統,而從其數字分布的這個整個結構看,它還含有一個力的傳遞規律。由1到2、2到3、3到4……7到8,8到1又返回來的目的,也是為了把內部的這些不管是陰爻或陽爻的陰陽場力中和(抵消)掉。由1到2( 到 ),共有五個陽爻,抵消掉 上的一個陰爻,還剩四個陽爻;再由2到3( 到 ),4加2,共有六個陽爻,抵消掉 中的一個陰爻,還剩五個陽爻;再由3到4( 到 ),5加1,共六個陽爻;抵消掉 中的兩個陰爻,還剩四個陽爻;繼續由4到5( 到 ),4加2,共六個陽爻,抵消掉 下的一個陰爻,還剩五個陽爻;再從5到6( 到 ),5加1,共六個陽爻,抵消掉 中的兩個陰爻,又剩四個陽爻;從6到7( 到 ),4加1,共有五個陽爻,抵消掉 中的兩個陰爻,還剩三個陽爻;最後由7到8( 到 ),三個陽爻與 中的三個陰爻中和掉了。發展到此,它就不顯極性了。所以,先天八卦方位結構就其陰陽爻的總體分布來說,始終保證是一種中性的、穩定的系統。這是從陰陽爻傳遞的場效果來看,得到的結論。 再從其所有陰或陽卦序之和來看,卻為18,表明亦為平衡。陽卦之陰陽爻同陰卦之陰陽爻,又為18,同樣平衡,還可以從陰陽爻總和上講,也是穩定平衡。具體從卦爻中的內涵之數據看,依然平衡,這也真正意義上的反映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原理。 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三) 「後天八卦」方位結構分布(如圖所示);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為肩,八六為足,五土居中。這是後天八卦數序分布規律。後天八卦數序分布規律在分析具體事物時應用得比較多一些。比如在《奇門遁甲》的推導方法中,想「遁」出那個「甲」來;《九宮飛星》中,想知道現在或某時的場的分布情況等後天八卦方位的序數傳遞規律及傳遞方法你要掌握的話,很多事情都很容易分析解釋。要是搞不清楚的話,好多事情的規律就無法找到合理的解釋。 同樣其分布圖的上面表示前,下面表示後;左邊表示東,右邊表示西。前面表示南,後面表示北……同樣也是同「先天八卦方位」分布一樣的表示各方位。比如在這屋裡,橫著鋪用這種後天八卦的分布規律: 表示南、 表示北、 表示東、 表示西、 表示東南、 表示西南、 表示東北、 表示西北。此屋門開在東北方-----艮位( )上,應該這個方向(指西邊)人坐的比較多點,隊形東西方向長一些。大家看,這屋子西邊的人坐的是不是比較多一些,隊形也長一些。因為(艮 )土生金(兌 干 )嘛,場力往那邊去,人就不由自主地就往西邊、西北方向( )聚集。這邊(指西南方位)肯定人就會少很多。因為艮( )位跟坤( )位相衝(相差180度)。「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東北得朋,西南喪朋」。地面的場力相衝減弱著,使人不由自主的感到不舒服,所以去那邊的人就自然少一些了。因為大家進出都要經過這個門,大家又都是易學愛好者,這個場力是共同的。只有與大家的思想、想法不一樣的人,往往才會坐到與大家對立(相衝的位置上)。當然,今天來與易學做對或持懷疑態度的人是少數了。不信大家可以看看這會場人員的分布是不是如此。易學中所反映的這種場效應,它不是說這是誰推算出來的結果,事物之間它就是這麼個分布運行規律。自主不自主的事物就都符合了這個規律性。所以說,你如果把易學的知識弄懂掌握了。用它去觀察分析事物的規律,就用不著掰著手指頭在書本紙張上用天干地支去沖合或怎麼個標畫了。只要易學規律你搞清楚了,你頭腦中就形成了這麼個規律概念。不同方位之間的規律就是按「後天八卦」這個場力變化的。 分布圖上它為什麼還要表示前後呢?有時你不知道你站的位置是在東西南北的哪個方位上。反正你前頭就是前面,後邊就是後面,左邊就是左邊,右邊就是右邊。按「後天八卦」方位分布,看周圍的事物在你的哪個方向上,以你自己為坐標原點(為核心)。那麼這個位置是我的前邊的話(指屋子的正西方),這個地方(指自己的右前方,即屋子的西北三方)就是坤位,那就是巽位(左前方),震位(左邊)、坎位(正後方)……照樣可以鋪用,一樣的道理。 下面看看後天八卦方位中序數是如何分布的?上面是9,下面是1,左邊是3,右邊是7,左上是4,右上是2,左下是8,右下是6。可是它有一個什麼特點不同於先天八卦方位的結構呢?多了個「五土居中」。本來土位應該處在中間位置,但是「後天」分布上它不在正位上,而是放到右上方的位置上了。這是「後天八卦」序數及方位的分布。 後天八卦數字傳遞又是什麼規律呢?由1-2-3-4-5-6-7-8-9再到1。這就是它的數字傳遞規律。實際這是描述後天八卦內部場力發展(傳遞)的規律。咱們平時講每年的運氣怎麼走哇?太歲在哪么?現在走到什麼卦位上了?等等……你要是知道了後天八卦分布內里的這種「碰撞」發展趨勢,那你就會知道現今這些場力的分布情況及趨勢。 那麼,這個力這麼傳遞會達到一種什麼樣的效果呢?先從其卦序的結構來講:其對面卦的卦序相加再加中5為: + +5=9+1+5=15; + +5=2+8+5=15; + +5=4+6+5=15; + +5=7+3+5=15。 再看其橫向卦序相加為: + + =4+9+2=15; +中5+ =3+5+7=15; + + =8+1+6=15。 豎向卦序相加為: + + =4+3+8=15; +中5+ =9+5+1=15; + + =2+7+6=15。 對面及橫平豎直各卦序數相加其和均為15。從數字結構上看它是平衡的。 後天八卦方位為什麼這麼來安排?咱們再看看它的卦及卦中一些陰陽爻分布情況是什麼規律?先看看陽卦序數之和: + + + =6+3+1+8=18; 再看看所有陰卦序數之和: + + + =2+4+9+7=22。 陰陽卦序數之和不相等,不平衡。 通過內部「粒子」的「碰撞」(前面講的先天八卦分布的內部是波動性)達到整體的平衡。這種粒子性的「碰撞」類似物理學中的「布朗運動」。也就是說,後天八卦分布結構的內部運動及變化,是為了達到整體的平衡與穩定。 你辦事過程中間,如能尋找到一個好的合局的話,事情就容易成功。比如:今天在開會講座問題,你就可以把後天八卦方位分布往會場上這麼一平鋪。如果一個人在這個位置( )上發言。他發完言後,一定是( 位上)這個人發言。緊接其後往往又是這個( 位上)位置上的人發言……以此類推發言下去,特別有意思。只要是這次會開得好,最後做出的決議是比較統一的,往往都是按照這麼順序規律發言的。你要是用易學規律注意觀察分析周圍的事物,就會發現周圍的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自主不自主地符合了易學規律。然而在一天的時間裡,不同的時辰中,這種場力的傳遞都在「無時無刻」的不斷地變化之中,不是固定不變的停留在某個位置上,但都非常有規律性。不是說這些方法光是在紙上批來算去的,而是這些規律就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的周圍。因此「易」中說「百姓日用而不知,聖人之道鮮矣。」 看到沒有,整個系統(通過前面舉的開會發言的例子)內部運動(發言)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整體大局的平衡與穩定(和諧及達到共識)。這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思想方法。只要事物不符合這個規律了,那事物本身就不穩定不平衡了。不平衡不穩定了你馬上就得按易學規律想辦法尋找造成不穩定不平衡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然後你利用易學中場的平衡理論規律馬上去調整,就能夠使事物整體重新達到平衡穩定。 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四) 三、河圖的結構分布: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它這樣分布說明的是什麼問題?說明的是:共同的場,是由不同的數所表示的,只不過是其內外所處的層次不一樣而已。也說明它們各自所處的空間位置是不一樣的。下面看看這不同層次的數有什麼特點?特點之一是:內層的數加中間的5數等於外層的數。即1+5=6;2+5=7;3+5=8;4+5=9;5+5=10。然後二層的數再加中5,等於第三層的數。同理:6+5=11;7+5=12;8+5=13;9+5=14;10+5=15。同理,三層加中5數,等於第四層的數。即16、17、18、19、20……有著非常明顯的重複特性。便如將其十位以上的數去掉,再大的數都能簡化成河圖的數字結構分布。其中不管是1、6、11、21、26等等數的大小如何,它們所處的這個方向上的場的性質是共同而不變的。為什麼我們說,拿個數字,拿個電話號碼、房間門牌號碼之類的數就能知道你的情況?就是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些數,是表示不同的結構及其性質的場的。數字化了的這些場一但確定了,你是這個場,就是這種規律;是那種場,就是那種規律。你掌握了這些數場的規律,往往就不用再去批算了。你只要先確定事物是什麼樣的場,然後通過場跟場之間的效應(五行生剋關係)規律,就能發現和找到事物的發展規律。 照樣「河圖」的分布結構也是立體的表示一切事物的規律的。圖的上部表示事物的上方、前方、南部;下部表示一個事物的下方、後方、北部;左邊表示事物的左邊、東方;右邊表示事物的右邊、西方。 你看:天體有大量的旋渦狀結構的旋渦狀星系,咱們人類本身就生活在銀河系中。銀河系本身就是一種旋渦狀星系。它通過一種旋轉來達到一定的平衡和穩定的存在。從人身上來講,大家都知道,我們平常有句話,說:「一旋兒橫,二旋兒擰,三旋兒打架不要命。」這是說明我們每個人的頭髮中都有發旋兒。通過這些發旋兒的多少,就能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動物的身上也有毛旋兒。有個別的人連眉毛上都擰著旋兒。再從人及生物的磁場、電場的分布上來講,頭頂及腳下都有場「旋兒」。甚至在「龍形太極拳」中,所有的動作中所有的意念活動都是不斷地在旋轉運行的。這樣做,力及意念場力的方向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著,使對手總是摸不著力點在何處而控制及抑制對手。他的著力點總是在變換著方向和位置。就如同坦克車上的圓型炮塔一樣,用槍彈去打它,槍子兒一打到炮塔上,就沿切線方向滑出去了。圓型結構的炮塔能將力順勢改變它的方向,把作用在其塔上的力卸掉。我國古代至今有很多科學技術都是根據中國的傳統思想發明、創造產生出來的。就連我們周圍的大自然中,也存在著許多的旋轉:江河湖海的水中有旋渦,還有海上及陸地上的龍捲風,這是空氣運行中的氣旋兒。地球南北兩極,都有地磁場造成的旋渦等等。旋轉性的存在處處皆是,水池放水時往往也會抽出一個水旋窟窿。地球在自轉著;月亮圍著地球轉;地球圍著太陽轉;太陽圍著銀河轉;銀河系又自己在旋轉著…… 這是「河圖」旋渦性結構所反映的規律。其旋轉的目的是為了達到整體的動平衡。前面先後天八卦分布講的是內部運動是為了達到整體的靜平衡。 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五) 再看看「洛書」分布結構的特點 咱們還是按以上講「河圖」分布結構特點的這個思路來分析「洛書」分布結構的特點(如圖所示):其分布結構用數字表示即得圖。你別看就這麼簡單的一個三階(幻方)矩陣的方法,通過它中間數的分布及變化的啟示,可在數學的數陣方法中得以充分的發揮,會產生驚人的數學成果。 那還是一九七幾年的事呢:當時我正在搞「特異功能」的試驗及研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雜誌上報導咱們中國有一個農村中的一位老先生(名字我記不清了,但查資料還能找到),用傳統的算盤進行計算,「打」(排)了一個雙幻方式的矩陣 一個99階的「雙幻方」。 這種「幻方」的特點就是在各自的同一行中,橫著99個數,豎著99個數,斜對著的99個數,所有在同一行的數加在一起,或連乘在一起,其同種演算法的數值都是一樣大小。 咱們這裡講的「洛書」的三階單幻方,只是橫平豎直,相對方向加在一起是同一個數值 15。而「雙幻方」是指除了各行加在一起的數值一樣大外,其乘在一起的數值也是等同的(橫平、豎直、相對方向各行內的數值相乘的結果都是一個數)。 他用了多少天(排)組成的呢?用了三天的時間就「打」(排)出來了這個99階的「雙幻方」。而當時在其稍後不久的時間,美國公布了一項成果,即用計算器排了一個107階的「雙幻方」。可是他們靠大型計算器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排出來。 由此看來,中國古時的「河圖」「洛書」中好多數理關係簡直是太奇妙了。大家可以回去看看清朝時李光地所組編的《御篡周易折中》,我想啟發會很大。而且這些數理方法又簡單又好用。(《御篡周易折中》一書是將清朝以前三百多家易學大家著作中共同的東西彙集在一起了。如果你讀懂了這本書,起畫可以把唐朝以後到請之前易學大家們的共同的觀點都弄懂了。) 下面回頭來看看「洛書」分布的結構特點(如圖所示):如果將2、4、6、8這四個陰數(偶數)在旋臂外端的時候,其可組成其旋轉方向一個是順時針方向運轉,一個是逆時針方向運轉兩種組合情況。雖然陰數在旋臂外端的時候,它們組合成的旋轉方向不一樣,但是它們每雙旋臂上數的總和都是20。說明是一種平衡穩定。 下面再看看陰數(奇數)1、3、7、9在旋臂外端的情況(如圖所示):陽數在旋臂的外端同樣也可以構成一種情況是順時針方向運行,一種情況是逆時針方向運行兩種情況。同樣不管運行方向如何,其每對旋臂數的總和都是20。照樣說明是一種平衡穩定。 陽數在旋臂外端和陰數在外端連接數字的原則是一樣的,但它們的旋轉方向都是相反的。陰數在旋臂外端和上面剛剛講到的陽數在旋臂外端所組成的每對旋臂數的總和均是20,都是平衡的。說明它尋求的也是一種動平衡。 因此,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洛書」數的分布結構本身也是啟發你去尋求一種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的系統。 以上是「先天自然之易」分布規律的特點。 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六) 下面看看「五行」文化規律的分布,「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種物態。 其外層有一種相生的規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只有相生的規律存在的話,「五行」的結構組總存向同一個方向滾動。總在滾動說明什麼?說明不穩定。按照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那麼就需要尋找一種方法,使其整個系統穩定不動。結果在其系統內部採用了: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這麼一種對系統制約的方法,就使其整個系統的場力處於平衡穩定的狀態。 假如我們任選「木火土金水」五要素中的三個要素,都能形成一個三角形(局面)。因為按幾何學中的科學定理認為:「三點可以確定一個平面」,而且是「唯一的一個平面」。因為它是「唯一」的,所有此平面就是獨立的、穩定的。 如果同時選其中四個事物行不行?能不能使其較易的達到其整體的平衡與穩定?舉個較特殊的四邊形?正方形為例(如圖所示)。猛一看,也是平衡穩定的。如果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實際生活中用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幾何特性各製作一個三條腿、一個四條腿的桌子,其中有一條腿的長短出現問題,桌子就很難擺放平穩,也能引起桌子的晃動。而三條腿的桌子,桌腿即使長短差異比較大,在同樣平的地面上擺放,即使桌面都出現了傾斜,與水平面不平行了?仍然穩定。這就是因為「三點確定一個平面」,其三個(條)點(腿)都在同一個平面上,不會產生高低的差異。而四個點可以形成四種局(平)面。在《平面幾何》中,四個點都在同一個平面(里)上,它們的結構是平穩的。可是四個點在《立體幾何》中,就不一定四個點都同時處在同一個平面中了。那就不一定能隨時隨地的達到平衡穩定了。其形成了ABD、BCD、CDA、DAB四種三角形局面。按哲學上講,這是形成了四大組合容易解決了。因為各組的矛盾性質、特點、過程等往往不同。所以,很難達到統一解決。就《立體幾何》特性,這四邊形假如構成的是「正四邊形」的時候,還容易穩定。因此在江河湖海中截流或築堤時,往往要投入大量的「正四面體」形的鋼筋水泥柱樁或鋼筋水泥塊來攔洪、抗浪。因為它不管如何的擺放,都是平衡穩定的,不容易被水流衝擊移動。除此正四面體結構形式以外的任何四邊形、四面形都不能在空間中隨意擺放,而始終是平衡穩定擺得住的。所以說,在同一個局面中的事物就容易調整其平衡而達到穩定。古人就是藉助於這類經驗,確立了「五行」文化系統。 在「五行」分布圖中任選「金水木」局面。此三個事物中,金生水、水生木這兩個過程都是向一個順時針方向發展;而金克木過程是逆時針方向發展。這經受使此局面運行到「木」這個位置時,就停滯不前,不再往下運動。從而達到穩定。那麼,在這一局面中,消耗最大的將是「金」。因為它既要生(給予能量)著水,消耗自己的能量,又要剋制木,消耗自己的能量。在這一「局」中,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補充。可是「水」呢,雖然「生」著木消耗了自己的能量(「生」對自身來說是一種支出),同時又得到金相生能量的補充。因此,它自身還是較穩定的。同理,「木」雖被金所克,被動消耗了自己的能量,但同時又得到水相生時給予的能量補充。因此,它自身也較穩定。此局中最不容易穩定的就是「金」。如果金的能量始終得不到補充,這一局面也不能長期維持穩定。 再選「土金木」局面為例。這一局面中,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此三個過程中土生金為順時針方向運行,金克木、木克土兩過程使運行方向發生改變(使場力的方向發生變化),從而達到抑制土生金的發展過程而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穩定。其中,「土」即生著金(給予金能量),消耗著自己的能量,同時又被木所克,被動的消耗著自己的能量。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補充。因此,它不能長期保持穩定。「木」呢?它既克著土,主動的消耗著自身的能量,又被金所克,被動的消耗著能量,也是雙向的消耗自身能量。因此,它也不容易長期保持穩定。只有「金」克木時主動的消耗著自身能量的同時,又被土生著,得到土主動的能量補充。因此,在此局中,「金」是最容易穩定的。如果此局中土和木不能得到外部能量的補充或自身能量的消耗得到抑制,此局面也不能長期保持穩定。 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七) 再選「土金木」局面為例。這一局面中,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此三個過程中土生金為順時針方向運行,金克木、木克土兩過程使運行方向發生改變(使場力的方向發生變化),從而達到抑制土生金的發展過程而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穩定。其中,「土」即生著金(給予金能量),消耗著自己的能量,同時又被木所克,被動的消耗著自己的能量。它只有能量的消耗而得不到能量的補充。因此,它不能長期保持穩定。「木」呢?它既克著土,主動的消耗著自身的能量,又被金所克,被動的消耗著能量,也是雙向的消耗自身能量。因此,它也不容易長期保持穩定。只有「金」克木時主動的消耗著自身能量的同時,又被土生著,得到土主動的能量補充。因此,在此局中,「金」是最容易穩定的。如果此局中土和木不能得到外部能量的補充或自身能量的消耗得到抑制,此局面了不能長期保持穩定。 由以上列舉的兩種典型情況為基礎的「五行」結構分布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相鄰三者所構成的局面,比組成等腰三角形的局面更容易穩定。只有五者組成的整個「五行」結構方式,才能使事物長期達到穩定,而任意三者組成的局面,都是暫時的相對的穩定形勢。 如果再深入的向中間研究分析就會發現:由於中間相剋構成的五星(點)場力中間,又有一個五個頂點形成的五邊形存在。我們以它們(五個點)為基礎,又可以組成一個比原圖小一些的「五行」結構分布圖。在此小「五行」結構圖中,又內含著一個更小的「五行」結構分布……只要你有能力尋找(畫)下去,這種結構分布只到無限小的情況下都會存在。如果再以木火土金水五點為五邊形的頂點,再向外(更大的方向)發展(畫),又可構成一個更大的五星結構分布。以這大五星結構的五個頂點,向外延伸,又可構成(畫)更大的五星(「五行」)結構分布……只要有足夠的能力尋找發展(畫)下去,直至無窮大,這種結構分布始終存在。因此說,此種結構形式,能夠描述世間由「無窮小」到「無窮大」(即「其小無內到其大無外」)範圍內的一切事物之間的平衡穩定規律性。只不過每放大或縮小一次,其木火土金水各自的位置,相應地在原來位置的基礎上,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上轉動72度。五次縮小或放大後,各自又回到各自原先的方位上。如果由小到大無限的發展下去,就會形成一個錐型的螺旋發展曲線。這也是木、火、土、金、水它們各自運行的軌跡。無論它們發展到哪個層次(面)上,它們之間總是互相促進又互相制著的。都在平衡或穩定的系統中存在著。 由於「五行」的屬性不同,故而可以表述世間一切不同類型的事物。故而這種「五行」文化規律在國外除了在中醫、漢醫中得到運用外,在日本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某些企業中受「五行」文化規律的影響實行了「五行管理法」。既提高了產品的質量數量,又節省勞力、財力,還穩定了企業及其相關的市場。可是在咱們國內還有些胡塗人,認為它這種規律是「封建迷信」,是「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東西。這些人實際上不了解更不明白「五行」的規律。從「五行」的這個分布及其幾何結構上看,它是非常科學的──類似彼得格拉斯的那種結構規律。結構非常完整合理。 中國古時候用的「金木水火土」這些事物,都是我們生活中間最簡單,日常生活經常見到接觸到的,而且這些事物的性質、特點、規律等都是非常熟悉的基本常識。比如:「鑽木取火」,「眾人拾柴火焰高」,很自然就能得出「木生火」的概念;火燃燒完以後,會留下一堆灰土。再加之火山爆發也會噴出大量的火山灰。因此,很容易得出「火生土」的結論(當然在用火燒烤食品的過程中,有些石塊之類會被火燒焚,也是一種因素);在土壤和石塊中,有些天然的金屬存在,再加之一些石塊在燃燒過程中,會有一些金屬出,故而又得出「土生金」的結論;由於金屬結構密,一般在空氣溫度較低又潮濕的情況下,金屬的表面會產生一些水珠;同時,金屬在高溫情況下,又會被熔為液體,故而又得出「金生水」的結論;植物得水才能生長,故得出「水生木」這一結論。在這些事物之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又會發現:水能滅火,故而得出「水克火」這一結論;金屬被火燒蝕會變形甚至被熔化,故而得出「火克金」這一結論;金屬的刀、斧之類能砍柴破木以制木器傢俱,故又得出「金克木」之結論;植物破土而出,生長壯大,又古人用木棍、木銑進行耕作,故得出「木克土」的結論;「水來土掩」,水潑在土地上,會被土吸滲,故又可得出「土克水」這樣一種結論。古代我們的老祖宗,不但看到了事物之間的一種相互促進的作用,而且又看到了它們之間互相制約的一種作用。這都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對應統一規律」的體現。也是「陰陽」文化的體現。說明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都是相輔相成的存在著。 實際上,當提高到「五行」文化看待「金木水火土」這幾種物質時,它們已不單單是金木水火土這幾種具體的物質了,而是以一種「物態」的類型被看待了。換言之,這五種物質已被作為五種物態來看待了──「五行」實際上反映的是自然界五種物態類型之間的相互關係。金,即是固態的簡稱;水,是液態物質的簡稱;火,因為火往往是碳加氧燃燒後,生成二氧化碳氣體。因此,這旨氣態物質的代名詞。木,是有生命力,可以自己控制或適應環境而生存的生命態。現在世界科學家基本已認定「21世紀是生命和生物的世紀」,但還沒將生命、生物作為一種生命態來看待。「萬物歸土,土生萬物」。實際上「土」這裡已被看做是一種綜合(平衡)態了。 我們的老祖宗就是利用了「金木水火土」這麼簡單的幾個事物之間的規律,向我們預示了世間一切事物之間關係的描述方法(特別是穩定特性的關係)。 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八) 下面舉個「五行管理法」的例子來了解「五行」在領導及管理中的重要穩定作用。 如圖所示:是一個王、劉、張三人組成的一個領導集體。其中姓王的遺傳場屬於火性;姓張的遺傳場屬於土性。這裡要解釋一下為什麼?在運用易學場效應到人的姓氏中時,我發現不同姓氏之間的人事關係,有很強的固定性關係。而且這些關係基本上不受名字、生辰八字、職業、年齡、性別、籍貫、地域等的影響。這說明每個姓氏家族中的成員,不論他(她)們之間再有什麼其它的特點、特徵的不同,可是他(她)們在對自身以我的其它姓氏的合作中,他(她)們的場性是固定一生而不變的──場性是共同的。而且這姓氏的場性基本是遺傳父姓的場性,祖祖代代是不變的。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古代傳統中,以男子的姓氏為家族的姓氏的原因所在。因為古時往往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男的在外闖蕩,必須得維持好自己的社會關係,使其達到和諧,防止不利的矛盾及干擾因素產生,以提高社會效益及個人效益。所以,他必須得了解掌握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主要規律,加強有利的合作,防止或避免不利的對抗性的矛盾產生。而姓氏的不同又會造成不同的矛盾組合。故而社會實踐中,我們的老祖宗就特別注重家族的姓氏。一是防止進親結合造成家族人體素質的下降及遺傳疾病的產生;二是在社會交往中避免不必要矛盾產生,將和諧的局面破壞,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以上是講的人的遺傳的總體場,是與父親有關與母性沒多大關係。不論這個父親與哪個姓氏的女人結婚,生下的後代,不論男女,他(她)們的場性總是以父性的場性一致。而生男生女,則取決於女性。女性多大歲數,幾月份懷孕是男是女是一定的。50年代末,當周總理讓我父親負責中醫現代化研究的時候,我父親當時通過20多個大城市的婦科醫院,進行了三百多萬生育者的統計,發現婦女從虛歲14歲到49歲,多大歲數陰曆幾月份懷孕是男孩是女孩是有固定規律的。與男方如何沒多大關係。不管當時她與哪個男人成的孕,這種規律基本不變(其準確性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那百分之五中往往可能是把日子記錯、各種病態情況或難言之隱造成的,再就是閏年閏月轉換中產生的誤差等)。因當時社會風氣還是重男輕女,怕造成人口的男女平衡,故而周總理不讓發表此成果。 我們在生活中會看到,往往在子女的身上,看到其父母的姓氏在其同一個或不同的子女姓名中。絕大多數的父母關係一定不好,甚至離了婚。如父母之姓名同時在一個子女姓名中,除了父母關係不合外,此子女往往其性格有雙重性。說明父母在自己最親的子女身上,各自的自私心理都不能謙讓,那他們的關係還能和諧嗎。為了後代,請不要亂改自己的姓氏(改的如果與原姓氏的場性相合還可以,但這種情況實在太少了)!隨便改姓,都是缺少長遠宏觀看問題的思想。往往是自私(自我)心理的產物(當然,工作需要,不得以將另當別論。既是如此,也請盡量不失其原姓之場)。按現在科學認為男女性別的產生是由X、Y染色體所決定的。在試驗中,人們有意的控制X、Y染色體就可決定某些生物的性別。可是在自然生殖活動中,完全靠生物自己的生理機能來控制了。不是你說想生什麼性別就生什麼性別的孩子。到時候X、Y染色體能否「染」得上誰只與女方有關係。當然,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總結出一些經驗,比如:冬天前後(天氣較冷的時節)懷孕就容易是男孩,夏季(天氣較熱的時節)懷孕就容易是女孩。女方30歲以前,懷男孩的概率較高(特別是25歲以前的16、18、20年歲段更高),30歲以後懷孕女孩的概率較高。在女方排卵期之前(這裡指的是理論排卵期)懷孕容易是男孩,在排卵期之後懷孕容易是女孩。大家可以調查一下,當夫妻雙方或有一方在環境(工作、生活、學習等)處在異境中不順利的時候懷的孩子往往竟是男孩。當環境處於順利和飛黃騰達的時候,往往懷的竟是女孩。所以自古以來我國傳統中就流傳著這麼一種說法說:「大自然最公平。當你處在困難的時期,就給你一個勞動力(男孩),以便改變你的困難處境。當你處在順利發達的時期,就給你個『千金』,以裝門面」雖然這話中間有些重男輕女,但它反映了一種人類社會的現實。夫妻雙方年齡差異較大時,女方如果大的多,特別是女方處於壯年時期懷孕,往往是女孩子的概率大。男方年齡大的多,女方年青,男方到了壯年時期,女方懷男孩的概率高。 自古以來,我國由於中醫學的發達及社會相對的穩定,人口眾多。很多醫學及社會學的規律,通過大量的統計學概率,就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對「優生優育」的國策,將提供相當有價值的參考。 相對平衡相對穩定系統的尋求(九) 咱們拉回思路來,繼續談「五行管理」。 甲、乙、丙三人組成一個「木火土」局面,假如其中丙為第一把手,甲、乙為副手,這樣將出現:乙(二把手),要無原則而且自願主動地支持丙,甚至有些類似於拍丙的「馬屁」的情況出現。這是因為「火生土」,場力自然向有利於丙的方面發展,甲(副手),不管丙如何做,往往都指揮不動他,甚至還得按甲的意圖辦事。這是因為「木克土」,甲的場力完全制約克制著丙的場力。前一種場力對丙(一把手)工作有利,可是後一種的場力,對丙的一把手發揮其權威性,減少矛盾提高工作效率是不利的。要想既提高工作效率又減少或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產生,我們必須要學會利用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勢利導將不利因素轉變成有利因素。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去深入地分析研究矛盾的性質特點,利用這些性質特點,在深入的研究上面的這一局的矛盾中,我們又會發現其中甲會主動無原則的支持乙,甚至會拍其「馬屁」。為了減少丙與乙的矛盾的發生,丙有什麼問題、工作等,只要交待給乙,一切問題就能順利的解決了。因為丙的一把手,有被甲克制的因素,被動的消耗著能量,同時還有乙主動補充的能量。丙加上只與乙發生工作關係,又減少了能量的消耗,因而場力充足,能長期的穩定這個局面,位子也就能坐住了。 假如他三人中,是乙為一把手,主要負責任,甲、丙二人為副手。乙一把手要無原則主動的支持著丙──不能發揮自己的權威。消耗著自己的能量。而甲副手往往又會主動無原則的拍乙的「馬屁」,給乙被充(支持)能量。故而乙有失又有得。其位置也能穩定。再加上此局中,副手甲又能控制住丙,讓他幹什麼,他就會被動的幹什麼,耗無反抗的能力。故而乙只要抓住甲,有什麼事情只要交待給甲的(不與丙多打交道)就能取得成功。這樣乙又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場力會更強,能量會更足,更容易穩固。 如果三人中,以甲為一把手的話,這一局面中,他既要剋制著丙,主動的消耗著能量,又要主動自願無原則的「拍」乙的「馬屁」。雙向消耗著自己的能量,減弱著自己的場力。因此不能長期保持自己地位的鞏固和穩定。那怎麼辦呢?一種辦法是只與丙打交道,盡量減少自己的消耗,使其能多穩定一段時間。由於其得不到能量的補充,總是在消耗削弱著自己,總有一天還是支持不住的。要根本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尋找新的領導班子成員。一種情況是免掉甲,換個「水」性的成員(如果換個「金」性的成員克制著「木」──甲,就更不可取了),造成「水生木」的局面,使自己得到能量的補充,使其達到一定程度上的穩定。因為人事的事比較複雜,免一個人不太容易,增加一個人就容易得多了。另一種方案是我增加一個「水」姓的領導成員。比如說是丁吧。這時你可以下設一個常務主管。就讓丙當這個常務主管。有什麼事情交待給他就行了。丙有什麼事再交待給丁(土克水)。因為丁能剋制乙(水克火),這事情就容易解決了。這樣甲就較容易保持自己地位的穩固了。在這個局面中,甲在剋制丙的能量消耗的同時,又得到了丁的支持(能量的補充)。故而使自己的場能得到穩定。 以上舉的是一個「五行管理法」的簡單的事例。大家可根據以上的原則去分析實踐,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說到這裡,有人就會想到:到底什麼姓是什麼性質的場啊?這些場性是如何確定的?下面 七、咱們看看太極圖的結構分布 太極圖告訴我們的是什麼規律?咱們平常講:「無處不太極。」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說由於你觀察事物時所處的參照系不一樣、範疇不一樣、位置不一樣等,那麼,你坐標系原點的範疇、位置、方式、方法的選擇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我站在這個屋子裡的什麼位置上呀?那麼,我們就以這個屋子裡的中心位置做為參照系的坐標原點。現在我所處的位置──與屋子的中間相比,我應是站在這屋子裡的東偏北一點的位置上。也可以說是東北位置上。如果問:「張老師現在在院子的什麼位置上?」這個坐標原點就得選在院子的中間位置上。我可就不是在其東北偏北的位置上了,而是在院子的西北偏北的方位上了,也可說是在院子的北部了。那麼,又問:「張老師在北京市的什麼方位上?」那就要以天安門的周圍、附近或天安門廣場做為坐標原點了。我就又不是在西北偏北的方位上,而是在北京市的東北方了……這個坐標原點的選擇是可大可小。為什麼呢?例如問我在北京的什麼位置上?或者,我們這幫人在北京市的什麼方位上呢?那麼,坐標原點就定為天安門或天安門廣場。這樣天安門、天安門廣場和我們都可以看做是一個點。如果問:「北京天安門在我們的什麼方位上呢?」我們這群人和我們現在所處的這整個屋子都可以看做是一個坐標原點(結論是:天安門在我們的西南方向上)。要是問:「上海市在北京市的什麼位置上?」就可以把整個北京市看做是一個坐標原點,進行比較判斷。例如問:「紐約在中國的什麼方向上?」還可以將中國的整個國土看成是坐標原點……這個坐標原點選擇的範圍根據比較時的要求,可大可小──不是固定不變的只能是一個點。易經中講:「干主大始」。意思是說:乾卦之「大」,宇宙中最大的事物它可以表示(反映)。比如整個天體等。乾卦之「始」,表示事物之起始,即坐標原點──起始點,原點(這個起始點、原點根據判斷分析的需要,範圍、範疇等的選擇,可大可小)。這是中國人看問題的一種傳統方法。比如:某個系統我們在分析研究過程中,發現越研究越複雜。越複雜,反而越無法看清和掌握其主要內含的規律了,或者說我們原來掌握的這個系統內的規律全不適用了。此時我們就可以稱其「無」──「沒了」。此時,我只有跳到這個系統之外回過頭來再從外部去研究其規律了(「旁觀者清」、「站得高,看得遠(全面)」)──站到更大的系統中去了。把原先的整個系統看做是一個新的坐標原點(把系統的總體規律看做一個新的研究起始點)。重新建立新的更大的系統。從新進行研究比較,尋找新的規律。這種思路及思維方式類似於西方的物理學中的「黑箱理論」一樣。即:我先不管箱子(系統)裡面具體是什麼規律,我站在箱子外部,把箱子(系統)的總體規律做為箱子外部(系統)新的規律的基點,然後,再與其它的事物(系統)進行比較,找出新的規律性。如果這個新系統內部又複雜了,我就又會跳出原有的新系統,建立更新的系統進行研究。也就是說我這「太極」呢,可大可小──它既可以表示整個系統,又可表示起始原點(事物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又是符合「物質不滅定律」的──一個事物消亡的同時,又是新的事物產生的開始),即坐標原點可大可小。「無處不太極」說的是我們看問題的方法不一樣、層次不一樣,選擇的參照系及坐標原點的狀態也應是不一樣的。這是「太極」的一種概念。 不管你說「太極」裡頭還有什麼「無極」、「黃極」什麼的,你再怎麼個「極」法,還出不去「太極」的基本範疇。這個哲學思想概念一定要清楚。你說:「這太極圖裡還有太極?!」沒錯!這「太極圖」里還可以畫出「新」的「太極圖」。這「陰陽魚」里的陰陽各「魚」中,還可以各自畫出與其相適應的太極圖。就如同前面講「五行」結構時所畫的「五星」一樣:可繼續往裡、往小里畫,也可以往圖外、往大里畫,其結構規律不變,都是符合「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的。因為你觀察問題時,所站的位置不一樣,你所選用的參照系的範圍、範疇、層次也不一樣。但是,不同規律可不是隨便隨意都能拿來套用的。都有其一定的適用條件的。 道家講:「天有九重天」「下有十八層地獄」。佛家有人講:「天有三十三重天」。這些廉潔並不是說明誰家比誰家層次更高明。那麼他們又為什麼這樣講呢?為了要告訴眾生(大家),看問題會站在不同的層次上看,不同層次有不同的境界認識。在某些不同的境界層次里,有其各自不同的規律。平時人們講的「下有九泉」,易學中講的「爻位之象」「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為之器」等都是為了說明人們在觀察分析問題時,要注意區分不同層次上同種事物內或不同事物間有不同的規律性。比如一個杯子:用它喝茶時,叫「茶杯」;喝酒時,叫「酒杯」;喝水時,叫「水杯」;涼開水時,叫「涼杯」等等。這杯子的名字由於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叫法。不管怎麼個叫法,它都離不開這種「杯子」的概念。到底是景德鎮出的產品,還是淄博、唐山的產品?是青花、是官窯,還是什麼特點,什麼工藝方法做的?那又有很多的叫法和說法。就是由於你站在不同的範疇、角度來觀察分析這杯子,這樣就有杯子其它的一些名詞與概念。那個人說:「不對呀!這不是杯子,是鋁礬土和釉質。」你也不能說他說的不對。這杯子就是用鋁礬土製做,塗上釉質燒制而成的。只不過說明他研究到杯子本身的結構裡面去了──研究的是鋁礬土和釉質。即化學性質方面的事了。另一個人說:「還是不對!這是元素呀。」那個人說是分子;是原子;是原子核、電子;是基本粒子……等等,等等,相繼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概念及與其相對應的規律──不同的層次都有一個與其相對應的概念、定義及規律。站在不同的層次上觀察同一個事物,會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規律性。總之,這也就是佛家、道家、儒家等各種信仰中為什麼會講的「成仙」、「成佛」的境界不一樣的原因。就如同我們平常物理學中講的參照系選用的不一樣,分析研究同一事物得到的結論及規律不一樣一樣。站到不同的參照系裡,看到同一個事物的規律往往是不一樣的,對事物認識的深刻程度也就不可能一樣。你說這杯子從總體上講,叫什麼?當你沒有確定它的用途,也沒有確定什麼範疇或什麼前提條件下,沒法說明清楚它的具體名字和內含。範疇、層次、角度等先提條件必須確定了,才能正確說明與其相適應的規律性。這也是佛學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真實含義──事物的本質規律是對應於一定的時空關係之內,時空關係變了,規律也相應的發生變化。而我們現今往往(包括哲學界、科技界)在爭論一些事物規律的認識過程中,總是「打架」、爭論不息,就是因為用我這個參照系和我的這個範疇、層次、角度等概念去分析你那個與我不同的另一個參照系和另外的範疇、層次、角度的概念及規律。本來爭論的交點就不在同一個系統中間,就屬於不是一類的問題,各執己見,故而誰也說服不了誰。可是自己都說自己正確。可是我說他們倆都可能正確又都不正確。為什麼?因為他們倆沒有確定是在哪個範疇、層次、角度討論這個事物的規律及概念。也沒確定討論的是什麼參照系裡的什麼事物的什麼問題。 實際上,「太極文化」告訴我們的是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觀察分析事物的方法是分層次的。層次不一樣,同個事物所反映的規律不一樣;研究不同層次的事物,選擇適用的參照系、坐標原點應該也是不一樣的。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說同一個事物的內部不一定是「量變到質變」。中國古時候,沒有什麼「量變到質變」一說,也沒有什麼「特殊性」、「普遍性」、「共性」、「個性」、「必然性」、「偶然性」等等概念一說。其認為只要事情發生了,都有它發生的原因及規律性。即我管你什麼必然不必然的,既然發生了就一定是必然的。我就想方設法去尋找其規律性。這也是古人認識事物哲學思想的基礎所在。他們不會輕易的原諒自己的失誤說:「啊!這是偶然的。」「下不為例」、「交點學費」等等。往往總是「偶然」的結果,最後將事情釀成了大錯(禍),控制不住局勢了。我們不採取這種對待事物的方法。對待事物應該是非常嚴格的,每個細小的事物及其動向都不能放過。易學中把這叫做什麼?叫做「研幾」。我叫做:「唯幾、唯深、唯神」。就是說要善於觀察事物最細小的變動;深入的去分析研究這些細小的動向,掌握其變化規律;靈活運用這些規律於實踐中;成功率可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意思是讓我們要善於觀察、分析、研究事物細微的微小的變化。這些微小的變化將對事物未來的發展變化作用及危脅最大。成了大潮流式的事物,根本就不用再花大力氣去管它。為什麼?因為古人認為任何事物都要向其相反方面發展。事物已成了潮流──達到了最高峰,那麼,一定在不久的將來走向消亡。如果這時你才去研究這潮流的規律性,就是掌握了其規律也沒多大用了。因為這潮流已可能不復存在了。可是細微的動向及剛剛才產生的微小事物,它的危脅性可能是更大的。因為任何一個大的事物及潮流,都是由微小的事物及動向中發展過來的。如果不注意重視它的話,就可能犯意想不到的大錯誤,造成巨大損失。所以,必須要注意研究事物的那些微小細小的變化。因為什麼?因為易學講「不動,不佔」嘛。事物只要一變化,不管它的變化是大是小,它都要發展變化大,易發現,也易防備。變化小,易忽略,不易防備。另外,事物一發展,我們就會考慮其動向及結果。而通過「研幾」就可尋找到事物的始終規律性。這也是我國古代傳統思維方法與西方現在某些思維方法的差異──「見微知著」。 斷定一件事情,要根據「唯變所適」和「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之易學道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不同的時間以及對應的空間(即不同時空中間)中發生的事件,弄到同一個時空中間去比較是不可以的。必須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決定你那個事件當時發生的空間與我這事件發生時的空間的結構不一樣,環境、地點、條件等不一樣。那麼,我們之間的具體的事件發生的運動趨勢往往也不一樣。所以我把這種規律不是叫做「對立統一」規律,因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對應存在於一定的時空中間。因此,我把它叫做「對立統一」規律。由於任何事物都對應存在於一定的時間條件下,其空間中的其它的任何位置上的事物。所以,不管易學推理方法也好,還是咱們平時所常用的推算方法也好,都應該是先找到事物的對應時間。找到了這個對應時間後,就能確定其對應的空間。找到了對應空間內的結構一分布,最終就找到了事物的規律性。這就是通過時間確定空間,通過空間來尋找事物的規律趨勢的思維方法。這是事物的對應關係。事物之間的關係不一定都是「對立」的。「對立」是不容易穩定的,相合(統一)才能穩定。我國成立的初期,為了防止政權不穩固,要反覆辟,防復辟。故而要以「階級鬥爭」為主──講鬥爭性(對立性)。靠無產階級強大的實力,壓制對立階級,以達到鞏固政權──相對的穩定性。現在,我們改革開放了,講「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講的是「統一」性。因為現在以發展經濟建設為主,要同心同德,共同努力才行。對抗性、破壞性的矛盾越少越好。因此,就不能強調鬥爭性、對立性。雖然不講對立、鬥爭性,可是經濟鬥爭在某些意義上,比政治鬥爭更殘酷。政治鬥爭還有個「給碗飯吃」的政策(機會)。經濟鬥爭,競爭到最後,可能你就會沒有一文錢了。往往有些人就得「跳樓」,可能連吃飯的機會都沒有了。政治上可以講情義。而經濟上往往就不能講一點情義。這還是一種鬥爭。不過這種經濟上的鬥爭更殘酷更隱蔽而已。由公開到隱蔽這種鬥爭方式,也是對應於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我們需要增強國力,要搞經濟建設,就必須得發展生產力,同心協力才能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力的效率,就要講「統一」性,要服從大局。這些不同時期的不同提法,都是由於當時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需要而確定的──實際上,也是對應於一定的時空需要而確定的。 再回過頭來,看看太極圖的結構特點(如圖所示):這條曲線陰陽交界的地方,因此這條曲線當處在最穩定的位置。由它往右邊一偏,就進入呈陰性的區域;往左一偏,就進入呈陽性的區域。「孤陰不生,孤陽不長」。陰性物質和陽性物質都是不穩定的物質,只有各自尋找到與其相反而對應的物質,並與其結合,得以「中和」和,才能成為既不陰又不陽的中性(穩定性)物質。唯一只有這一條曲線是既不陰又不陽的。也就是說這個「波動性」曲線在太極圖中所處的位置是最好、最穩定的位置。這曲線表明事物的平衡穩定的本質是「波動性」的。這個餅圖的整體及陰性的「魚眼」、陽性的「魚眼」都可看做是「粒子性」的。這也同時說明了「太極圖」是波粒二項性的統一體。這可能也是玻爾將「太極圖」做為族徽的原因──一個穩定平衡的統一模式。 在「太極圖」中間的S曲線上任選一點O,過O點向任何方向畫一直線。從點O到右邊邊緣(OB)這麼長,從點O到左邊邊緣(OA)這麼短。可是這個點(O)的位置上,依然是既不陰又不陽的,還是平衡穩定的。同理:OC+DE > OD等等──不管你確定的陰陽量如何大小,這點(O)都是穩定的中性(不呈陰性或陽性)。因為其周圍各個方向上力的綜合性能量,同時作用在此點位置上,能量互相抵消掉了。因此它就呈均衡穩定的特性。不存在什麼「量變到質變」的問題。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求來的福報為什麼不穩定?
※14種食物穩定血糖:
※研究顯示穩定持久的情侶關係由這兩大因素決定!
※【康複課堂】核心穩定訓練在腦癱康復中的應用
※這樣吃,血糖至少穩定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