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秘密,你不可告人的.X.檔案

秘密,你不可告人的X檔案有的人家財萬貫卻在百貨公司行竊;有的人婚姻美滿卻流連在同志俱樂部。為什麼他們會過著兩面人的生活?事實上,創造第二個自我是人類深藏內心的衝動之一,網路上琳琅滿目的匿名部落格就是最好的例子。現在,就讓我們一窺隱瞞秘密的人的內心世界,弄清楚秘密是怎麼開始的、在哪裡發生的,以及秘密總是會浮出檯面的過程及原因。一項研究發現,一群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比七年級的學生,更會隱瞞他們所擁有的東西,其比例是七比一。這種轉變,就是從在乎對東西的擁有,到在乎與他人的關係以及關注社交的需求。一名男子在銀行里排隊,眉頭深鎖。也許是他累壞了,但也可能是因為他回到家時,就會跟他太太說他再也不愛她了;一名小孩在操場上玩鞦韆,儘管已是盛夏時分,他竟還穿著長袖衣服。也許是因為他媽媽過於保護小孩,但也可能是因為他被媽媽打得青一塊、紫一塊;在健身房裡,你隔壁的那個男的在跑步機上奮力地跑著,而且還把他iPod的音量調到最大聲。或許是因為他一直減不掉那最後的五磅,但也可能是因為他無法忘掉在酒吧認識的那名女子;至於你,也許很了解自己,但也可能並不了解。拚命掩蓋想隱瞞的事情 將使人的行為與本性背離我們大家都有秘密;每天我們都生活在這些秘密之中。儘管我們未必知道彼此的秘密是什麼,但我們知道就是有這些秘密存在,而且這些秘密一直都在,存在於每個人的生活之中卻不易察覺;存在於字裡行間和欲語還休的語句之中;存在於某人臉上隱晦、稍縱即逝的表情之中。儘管食物、水以及住所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但秘密在一系列基本需求中的排名也不會太后面。秘密能提供一個安身之處,讓我們能自由的去探索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並建立一個只屬於我們個人的身分。不過,即便是最深層的秘密,也都可以拿出來分享;這些秘密是親密關係的流通貨幣,區分自己人與外人的錢幣,有時更是愛情的鑰匙。然而,在某些情況下,秘密也可能是恥辱、罪惡、焦慮和絕望的深層源頭。當我們獲知朋友或公眾人物有不正當的行為,或有奇怪的習慣及嗜好時,儘管總會覺得驚訝,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其實一點也不訝異。我們逐漸懂得去預料這樣的行為會不時的出現,不尋常的人格特質也經常會顯露出來。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預期,不僅是因為我們曾在其他的朋友或公眾人物身上看到這樣的事情,而是別人也知道我們有時也會有這樣的行為;此外,我們也有那些別人會覺得奇怪但卻被隱藏得好好的特質、習慣與興趣。秘密會使人的行為變得似乎完全與本性背離——拚命的掩蓋非得隱瞞的事情,而且不計任何代價。由於秘密會需要高度的戒心、注意和許多時間,導致秘密開始佔據生活的全部,成為這個人真正的生活。所有與秘密無關的事都變得次要、無關緊要,乃至於被忽視。光想到秘密會被揭發,一種莫名的恐懼(有時幾乎是一種偏執)便油然而生。「要是有人發現錢是我偷的,該怎麼辦?要是我的僱主看我的部落格時,發現我除了是個普通的保母外,性生活竟然很活躍,而且還吃過搖頭丸,該怎麼辦?要是我最要好的朋友發現我討厭她先生,該怎麼辦?要是我最私密的一面被揭露了,該怎麼辦?如果真這樣,我就什麼都沒有了。」被揭發的可能性就像一部令人作嘔的電影一樣,一遍又一遍的放映著。許多秘密生活被隱瞞的時間之久,簡直令人咋舌。透過全然的巧妙安排,一段感情被掩蓋了起來,秘密的行動也可永存於黑暗之中。連續殺人犯學會把秘密當作忠實的夥伴一樣相處;私通的第三者、逃漏稅的人,或者小偷也是如此。秘密與隱藏秘密的人之間,其權力的平衡時常在拉鋸著。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的秘密,確定它們所佔據的地方是我們所希望的,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顯得易於駕馭。然而,當我們的秘密開始控制我們的時候(在多數情況下皆是如此),那麼一個正常的生活便會轉變為另一種生活——秘密生活。這種情況發生後,一切都會改變。突然之間,我們會發覺自己必須摒棄最後一丁點的誠懇和隨興,取而代之的,是全天候的屈服於秘密生活所必然需要的嚴苛規則。我們之所以必須如此屈從,是因為我們所隱暪的秘密不過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是由我們不得而知的秘密所構成的。這些都是從小時候開始,在某些事件中隨著時間流逝而被埋藏起來的秘密。這些秘密都是我們壓根不想知道的,因為若是要我們迎頭面對這些秘密,我們不知會有多尷尬、多憤怒。接觸內心深處的秘密 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些許的這種感受有時會在不知道原因的情況下浮現;使我們可能會對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事情過度反應;或對特定的個人產生強烈的反應;抑或對一場夢感到困擾,即便我們實在不知道為什麼會做這個夢。到了那個時候,我們已經不知不覺的從自我跨進了秘密的警戒線,儘管我們不是很清楚這些已經發生了,但我們卻相當明白必須進一步的提高警戒。但,若是不能接觸到這些內心的秘密,我們就完全無法真正的了解自己。我們反而會被迫處於一種接連的茫然狀態中生活,並對我們的行為和認知背後的成因一無所知。蘇格拉底說:「認清自己。」但一句較現代的格言則主張:「無知便是福。」這兩句常被引述的諺語卻傳達了相對的訊息。有些人把其中一句奉為圭臬,有些人則把另一句視為座右銘。但大部分的人,在生活中不同的時間裡,會各以不同的方式,將這兩句話視為方針。他們都試著儘可能的保持坦率、真誠,但也在某些人面前將一些細節保持得模糊隱晦,並對每個人,包括他們自己在內,隱暪其他的細節。秘密,有也不行,沒有更不行。秘密無時無刻都在我們身邊,圍繞著我們、產生問題、引起激動的情緒,讓我們必須保持警戒。小孩們唱的一首單調的歌曲說:「我知道一件你不知道的事。」這句歌詞就是我們所有人的寫照。我們都知道其他人不知道的事,一些我們很想一吐為快但就是不可以說的事情。秘密就像很長的一口深呼吸,等不及要呼出去,但可能永遠也不會呼出去。秘密是令人憤怒、毛骨悚然,而且危險的。秘密在沒有說出口的情況下,常常在空氣中交會、散播。隱藏秘密的人持續做著他們所做的事:過著兩面的人生。大部分孩子在五歲以前 就學會撒謊和隱瞞超過一個世紀以來,研究人類行為的學者都注意到,兒童一般是在四歲左右學習到「秘密」這個概念的。在此階段前,小孩子相信(儘管沒有體悟到)父母對他們的各方面都很了解——他們想得沒錯:他們的父母大致上是很了解的。即便孩子們在學著說「不要」的時候,他們仍然沒有理由認定父母和自己並沒有相同的想法和夢想——即相同的內在生活。然而,當孩子學著對外在的世界施加更多的掌控時,他們便開始體認到,他們對自己的一部分認識,是他們的父母所不了解的。從最廣泛的角度來看,某人知道但其他人卻不知道的事情,顯然就是秘密。這是自我邊界(selfboundary)的開始——不僅認識到生理的個體狀態,也認識到自己的身分。當孩子開始脫離了父母,他們會在遊戲場所與學校發展關係。秘密並非孩子悠遊於這些新場所的唯一方法,但這個年紀卻是孩子發現操弄訊息才有權力的時刻。有利於自己的一種訊息處理的方式就是撒謊,而且在五歲以前,大部分的孩子就已經很擅長撒謊了。但撒謊是有代價的,其後果是傷害感情、受罰與罪惡感。比較能夠承受的後果就是隱瞞,以及把訊息當作是皮卡丘的卡片一樣拿來交換——即走私秘密。秘密和幻想是不一樣的。這個年齡的孩子醒著的時候,有很多的時間都活在幻想的世界裡。他們會玩裝扮遊戲,扮演醫生、忍者。他們的動物玩偶會踏上複雜的冒險旅途。他們幻想出來的朋友會來拜訪他們。不過,幻想是平行的世界,並不是秘密生活。如同研究兒童秘密的作者們所發現的,一開始,孩子們向朋友隱瞞的秘密都是善良的,甚至是「和睦且正面的」。這或許沒什麼好驚訝的,畢竟幼童也才剛剛發覺生理邊界而已(學習到〔我的就是我的〕),秘密最初往往都與所擁有的東西有關。然而,孩子再大一點的時候,隱瞞的原因,以及因此而來的隱瞞的內容都會有變化,這些變化反應出情感上的發展。一項研究發現,一群三年級和五年級的學生會比七年級的學生,更會隱瞞他們所擁有的東西,其比例是七比一。而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隱瞞或分享秘密的主要動機之一則是羞恥心——包括與異性的友誼以及對異性的渴望在內。這項研究的作者簡要的指出,這兩個年齡層之間的差異,就是一種轉變,從在乎對東西的擁有,到在乎與他人的關係以及關注社交的需求。成人懂得利用秘密 做為建立友誼、社群的基礎一旦青少年從測試成人的水域中畢業(無論結果危險與否),真正的進入成年期,秘密仍會持續在社交上發揮其重要的影響力。隱瞞私事仍是一個保持獨立的重要方式;透露秘密也仍是一個建立親密關係的重要方式。而成年期的不同之處,就在於透露了什麼事或什麼事沒有透露:成人一輩子想要建立的身分認同。到底該隱瞞還是該透露的決定之所會如此重要,有一部分取決於訊息本身。秘密越大,衝突也就越大:越想說出去,就越害怕秘密曝光。命令自己把某個想法當作秘密的情況,就很類似有人命令你不要去想白色的大象一樣:你最後還是會去想白色的大象。你越是試著不去想白色的大象,你就越會去想白色的大象,就這樣永無休止。對有秘密的人來說,說與不說之間的衝突,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緊張、迫切與興奮。俗諺云:「坦白交代,身心愉快。」就是這個道理。透露秘密的宣洩作用可以減輕很多壓力,甚至緩和生理上的癥狀,如頭痛、背痛等等。這麼做也可以給人一種新的視野,讓分享秘密的人了解到,秘密對不同的人來說,會有不同的意義。但對透露秘密和聽到秘密的人來說,賦予秘密重要性的,並非只有意義而已,而是在秘密這件事情上。即便是表面上隨意的八卦都會夾帶一項訊息:在世界上所有我可以分享這項訊息的人當中,我選擇了你。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確都會隱瞞秘密,而且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會這麼做。當然,有秘密是很健康的。保守某些秘密是有必要的。保守秘密可以讓我們建立內心的自我——即我們在兒時早期就發展出來,且會一輩子放在我們心裡的身分認同。我們所保守的秘密,最後也會成為共享的自我(sharedself)的基本核心——即我們希望和夥伴一起建立的成人身分。在我們的一生當中,秘密會提供一個建立友誼、商業夥伴關係、以及社群的基礎。人之所以會保守有害的秘密,基本上有兩個因素。一個是罪惡感,也就是你做錯了事的那種感受(無論是否有根據)。另一個則是羞恥心,也就是他人可能對你有不好的觀感的那種感受(無論是否有根據)。因此,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某個特定秘密是否能正常化,你會問自己的幾個問題就會與這兩個議題有關:這個秘密讓我覺得罪惡、羞愧、丟臉嗎?知道我的秘密的人會認為我不好、墮落、討厭、怪異、不道德嗎?如果對於其中一個或這兩個問題,你回答「是」的話,你應該就會覺得有必要隱瞞這個秘密,無論這是個什麼樣的秘密。對你來說,這樣的秘密就是一個可能永遠都無法正常化的秘密。減肥者越害怕異性注意 就越會大吃大喝瘦得像蘆葦一樣,一直是雪莉覺得很正常的事。她的身材修長纖細,童年時期及青少年時期的她無論怎麼吃,體重從來就沒有增加過。後來,令她驚訝的是,她瘦得像蘆葦一樣的時光竟然到了尾聲。當時她二十七歲,她的衣服開始變得很緊。她信誓旦旦說,如果她還想要看起來很迷人的話,她就一定得注意她所吃的東西。她對自己相當嚴格,但接著卻會吃禁止吃的甜甜圈,並告訴自己這並不算數,因為昨天她也只有吃色拉而已。接著雪莉開始把冰箱里的食物拿出來囤積,在沒有人的時候拿到她的房間。她開始進行狂吃色拉的激烈行徑,並說服自己說這樣極端的手段只是暫時性的。她也改變穿著,從緊貼時髦變成寬鬆保守,好遮掩她不斷膨脹的身體。雪莉沒有跟朋友或家裡的任何一個人講到她體重增加的事,或她解決這件事的方法;但她強烈的希望,最好他們不要有人注意到這件事。他們當然是注意到了。結果證明這是一件好事——而且可能還是一件救命的事。她的朋友催促她尋求協助,而在接受診療之後,雪莉便開始直接面對她的體重問題。她發現到,她越是努力壓抑她對於自己和身形的惱人思緒(〔我看起來討人厭〕,或〔我過重的話就不會有男人想和我上床〕),她就越可能會以不易察覺或不會太難察覺的方式,把它們表現出來。她了解到,她一直把食物當作撫慰的工具,即一個取代真人、肉體接觸的工具。她之所以會不知不覺的吃這麼多,是因為她其實很害怕異性的注意和肉體上的親密關係。她的恐懼讓她很沮喪,而沮喪則使得她更有可能吃得過多,而吃得過多則會讓她覺得更沮喪,而沮喪又讓她吃過多的食物。雪莉所做到的,與她一開始想要達成的正好相反。
推薦閱讀:

【國寶檔案】獨步東南——鴻山越墓出土玉器
難得一見的TVB女藝員內部檔案
國寶檔案——中國傳世玉器全集(33)
天國檔案*觀三十億年前的末法時期(六)

TAG:檔案 | 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