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材】【中國曆朝宰相生平簡介】(南、北朝)

【謎材】【中國曆朝宰相生平簡介】(南、北朝)

【南朝】

【宋:武帝朝】[徐羨之 傅亮]

[徐羨之](364-426),字宗文,小字干木,南朝宋東海郯縣人。東晉末年及南朝宋初年政治人物,在南朝宋官至司徒。徐羨之出身寒門,因與劉裕同在桓修幕下而互相結交,在劉裕消滅桓玄,執掌朝權後漸進高位。在南朝宋時更以司空、錄尚書事、揚州刺史身份擔任四位顧命大臣之一。後因宋少帝劉義符行為失當,徐羨之就與同為顧命大臣的傅亮及謝晦合謀廢殺少帝,改立了宋文帝劉義隆。但不久文帝就以徐羨之等廢殺少帝及廬陵王劉義真的罪名誅殺徐羨之三人,徐羨之最終自殺。

[傅亮](374-426),南朝宋大臣。字季友,北地靈州人,晉司隸校尉傅咸玄孫。初為建威參軍,歷桓謙中軍行參軍。桓玄篡位,選為秘書郎,未拜,義兵起,丹陽尹孟昶為建威參軍。

【少帝朝】[徐羨之 傅亮 謝晦]

[謝晦](390-426)字宣明,陳郡陽夏人,謝朗之孫,謝重之子,謝瞻之弟,南朝劉宋大臣。仕晉為孟昶建威中兵參軍,又為劉裕太尉參軍,署刑獄賊曹,轉豫州治中從事,入為太尉主簿,轉從事中郎。宋國建立,為右衛將軍,加侍中。劉裕受禪,遷中領軍,以佐命功封武昌縣公。宋少帝即位,加領中書令,不久與徐羨之、傅亮行廢立,出為都督荊湘雍益寧北秦七州諸軍事撫軍將軍,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宋文帝即位,加使持節,尋進號衛將軍,加散騎常侍。元嘉三年(426年),因前廢殺少帝事不自安,舉兵拒命,為檀道濟所破,伏誅,時年三十七歲。

【文帝朝】[徐羨之 傅亮 王弘 王敬弘 鄭鮮之 江夷 殷景仁 王球 劉宏 何尚之 褚湛之 徐湛之 王僧達 劉恢 劉義康 劉義慶 劉義宣 劉義恭]

[王弘](379—432)字休元,南朝宋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珣子。元嘉九年(432)進位太保,卒年五十四,謚文昭。人望所宗,書翰、儀體,後人皆依放之。

[王敬弘],琅邪臨沂人也。與高祖諱同,故稱字。曾祖暠,晉驃騎將軍。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之,晉陵太守。

[鄭鮮之] (364—427)字道子,滎陽開封人。生於晉哀帝興寧二年,卒於宋文帝元嘉四年,年六十四歲。下帷讀書,絕交遊。初為桓偉輔國主簿,後遷為御史中丞。性剛愎,不阿強貴。與劉裕善。裕仕晉為宰相,時或言論,人不敢難,惟鮮之未嘗寬假。時人謂為「格佞。」自右長史轉奉常。劉裕即帝位,遷鮮之為太常都官尚書。鮮之為人通率,在帝坐言無所隱,人甚憚之。又出為豫章太守。

[江夷],字茂遠,濟陽考城人也。祖霦,晉護軍將軍。父敳,驃騎諮議參軍。夷少自藻厲,為後進之美。宋武帝板為鎮軍行參軍,豫討桓玄功,封南郡州陵縣五等侯。累遷大司馬,武帝命大司馬府、琅邪國事,一以委焉。

[殷景仁](公元390年至440年),陳郡長平人也。曾祖融,晉太常。祖茂,散騎常侍、特進、左光祿大夫。父道裕,蚤亡。景仁少有大成之量,司徒王謐見而以女妻之。初為劉毅後軍參軍,高祖太尉行參軍。建議宜令百官舉才,以所薦能否為黜陟。遷宋台秘書郎,世子中軍參軍,轉主簿,又為驃騎將軍道憐主簿。出補衡陽太守,入為宋世子洗馬,仍轉中書侍郎。景仁學不為文,敏有思致,口不談義,深達理體;至於國典朝儀,舊章記注,莫不撰錄,識者知其有當世之志也。高祖甚知之,遷太子中庶子。

[王球],字倩玉,琅琊臨沂人,是太常王惠從父弟。父親王謐,任司徒。 王球年輕時與王惠齊名,儀容俊美,舉止端雅。除授著作佐郎,他不接受官職。不久除授理邪王大司馬行參軍,轉主簿,豫章公世子中軍功曹。宋國建立後,他開始任世子中舍人。高祖劉裕登上帝位,王球仍為太子中舍人,宜都王友,轉諮議參軍,因病離職。元嘉四年,王球又被起用為義興太守。王球從兄王弘為揚州剌史,因為五服內的親屬不能相近做地方長官,故加宣威將軍,在郡有寬厚仁惠的美名,徙任太子右衛率。入朝任侍中,領冠軍將軍,又領本州大中正,徙中書令,侍中如故。又遷吏部尚書。[劉宏]【諸事不詳】

[何尚之](382~460)字彥德。南朝宋廬江潛縣(今安徽霍山)人。少輕薄,及長,以操行見稱。與謝混相知。初為臨津令,補劉裕府主簿。從征長安,以功賜爵都鄉侯。宋文帝時任尚書令。孝武帝時官至左光初、開府議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勸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萊、瀛州三山,以免勞民傷財。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講學,一時四方名士紛紛慕名而來,謂之「南學」。著有文集十卷行於世。

[褚湛之](411—460年)南朝宋大臣。字休玄,河南陽翟(今禹州)人。與武帝第七女始安哀公主結婚,拜附馬都尉,著作佐郎。哀公主死後又與武帝第五女吳郡宣公主結婚。頗有才幹,為文帝所賞識。歷任揚武將軍、司徒左長史、侍中、左衛將軍、吏部尚書等顯位。孝武帝即位,任尚書右僕射。孝建元年(454年),任中書令、丹陽尹、尚書左僕射。卒謚敬侯。

[徐湛之](410—453)字孝源,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司徒羨之兄孫,吳郡太守佩之弟子也。祖欽之,秘書監。父逵之,尚高祖長女會稽公主,為振威將軍、彭城、沛二郡太守。高祖諸子並幼,以逵之姻戚,將大任之,欲先令立功。及討司馬休之,使統軍為前鋒,配以精兵利器,事克,當即授荊州。休之遣魯宗之子軌擊破之,於陣見害。追贈中書侍郎。

[王僧達](423~458年),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南朝宋文學家。東晉王導五世孫,太保王弘之子,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之婿。少好學,善作文。早慧,為宋文帝劉義隆所稱賞。曾為宣城太守,政事荒怠,惟以遊獵為務。孝武帝劉駿即位,遷征虜將軍、護軍將軍、吳郡太守。好男色。王僧達自負高門華胄,又在先前討平劉劭之亂中有功,希圖獲得更高的官職,但未能如願,因此頗多怨艾,加上輕視皇太后路氏家族,被孝武帝借故賜死,時年三十六歲。子王道琰,孫王融。

[劉恢],字景度,南郡王劉義宣子。既嫡長,少而辯慧,義宣甚愛重之。年十一,拜南譙王世子,除給事中。義宣為荊州,常停都邑。太祖欲令還西,乃以為河東太守,加寧朔將軍。頃之,征為黃門侍郎。元兇弒立劉劭,恢為侍中。

[劉義康](409-451)小字車子,是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宗室,彭城王,宋武帝劉裕第四子,其母為王修容。永初元年,封彭城王,食邑三千戶。歷南豫、南徐二州刺史,並加都督。

[劉義慶](403年--444年)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字季伯,南朝宋政權文學家。《宋書》本傳說他「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贈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8年,政績頗佳。後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貶官王義康而觸怒文帝,責調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開府儀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於建康(今南京)。劉義慶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除《世說新語》外,還著有志怪小說《幽明錄》。

[劉義宣](415—454年),宋武帝劉裕的六子,母親為孫美人。宋少帝與宋文帝之弟,南郡王。生而舌短,澀於言論。元嘉元年,年十二,封竟陵王,食邑五千戶,為都督、南兗州刺史,遷中書監,中軍將軍,給鼓吹。後改封南譙王。史稱其「白皙,美鬚眉,長七尺五寸,腰帶十圍,多畜嬪媵,後房千餘,尼媼數百,男女三十人。崇飾綺麗,費用殷廣」

[劉義恭](413—465),字不詳,彭城綏里人,南朝宋武帝劉裕第五子,母為袁美人。生於晉安帝元興二年,卒於宋廢帝永光元年,年五十三歲。姿顏美麗。劉裕特加鍾愛,飲食寢起,常不離於側。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封江夏王,進位司空。魏人寇豫州,文帝以義恭出征彭城。魏兵退,義恭不敢追,降號驃騎將軍。孝武帝時,授太尉,錄尚書六條事。前廢帝劉子業狂悖無道,義恭欲謀廢立。廢帝率羽林兵於其第害之,並殺其四子。且斷析義恭肢體,分裂腸胃,挑取眼睛,以蜜漬之,名曰「鬼目粽」。明帝定亂,追謚文憲。義恭著有文集十五卷,(《隋書志》作十一卷,《兩唐書志》作十三卷。此從《隋志注》)行於世。

【孝武朝】[劉義恭 何尚之 褚湛之 劉延孫 劉秀之 王僧達 肖思活 劉遵考 劉宏 戴法興 柳元景 劉恢]

[劉延孫],彭城呂人。初任徐州主簿、參軍等職。宋孝武皇帝劉駿即位後,出為侍中、前軍將軍、丹陽尹、冠軍將軍、吳興太守、尚書右僕射、南兗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車騎將軍等職。因病去世,時年五十二。

[劉秀之](396~464),字道寶,莒之東莞人。其祖父劉爽,曾任尚書都官郎,山陰令。其父仲道,曾任建武參軍餘姚令。秀之早年喪父,在貧窮的家庭中長大。秀之年幼時膽大心細,東海(今山東郯城西南)人何承天(天文學家、官御史中丞)十分器重秀之,不但教他進取做人,還將女兒許配給秀之。秀之有「賢妻良母」相佑,以其兄欽之耿直的性格為學習的榜樣,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德行為人們所重。因此,於424年(南朝宋元嘉元年)被任命為駙馬都尉,奉朝請。秀之曾請求擔任廣陵(今江蘇揚州)郡丞。朝廷為發揮他的作用,任命秀之為江夏王劉義恭、平北將軍彭城王劉義康行參軍。出任無錫、陽羨、烏程令。

[肖思活]【諸事不詳】

[劉遵考](392-473)彭城綏里人,宋武帝劉裕的族弟。其曾祖父劉淳,時劉裕曾祖武原縣令劉混之弟,位至正員郎。祖父劉巌,任海西縣令。父親劉涓子,任彭城內史。原先劉裕的兒子們都幼弱,宗室中只有遵考可用。到北伐平定後,用他作并州刺史,兼河東太守,鎮守蒲坂。關中失手,撤回河南,又遷任冠軍將軍。晉恭帝讓位後居住秣陵宮,遵考領兵防衛。劉裕即位初年,封他為營浦縣侯。元嘉年間,多次遷任寧蠻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銜。遵考實行嚴厲殘暴的統治政策,聚斂財富沒有節制,被官吏檢舉揭發,皇上壓住不予追究。孝武帝大明年間,位至上書左僕射,兼任崇憲太僕。後來老病失明。元徽元年死去,贈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謚號元公。

[戴法興](414~465)南朝宋權臣。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少賣葛於市,後為吏傳署,好學能文,頗通古今,為孝武帝所重,為南魯郡太守,兼中書通事舍人,多納貨賄,權重當時,前廢帝立,遷越騎校尉,益專權,後被閹人讒於帝,免官賜死。戴法興文章在當時頗有盛名。鍾嶸在《詩品》一書中評價戴法興等人的作品時,認為「蘇、陵、任、戴,並著篇章,亦為紳之所嗟詠。人非文才是愈,甚可嘉焉」,可惜的是,戴法興的文章已經失傳。

[柳元景](406~465),字孝仁,本河東解人也。曾祖卓,自本郡遷於襄陽,官至汝南太守。祖恬,西河太守。父憑,馮翊太守。

【前廢帝朝】[劉義恭 劉禕 劉昶 柳元景 顏師伯]

[劉禕],字休秀,文帝劉義隆第八子也。元嘉二十二年,年十歲,封東海王,食邑二千戶。二十六年,以為侍中、後軍將軍,領石頭戍事。遷冠軍將軍、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散騎常侍,領戍如故。出為會稽太守,將軍如故。二十九年,遷使持節、都督廣交二州荊州之始興臨安二郡諸軍事、車騎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劉昶](435-498),字休道,宋文帝第九子。元嘉二十二年封義陽王,歷輔國將軍、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元兇弒立,加散騎常侍。孝武即位,遷太常,出為東中郎將、會稽太守。孝建初,進東揚州刺史。大明初,徵為秘書監,領驍騎將軍,遷中軍將軍、南彭城下邳二郡太守。又出為前將軍、江州刺史,徵為護軍將軍,轉中書令、中軍將軍,加太常。前廢帝即位,出為征北將軍、徐州刺史。懼誅,以魏和平六年來奔,拜侍中、征南將軍、駙馬都尉,封丹陽王。皇興中,拜外都大官。太和初,轉內都大官。加儀同三司,領儀曹尚書。進中書監、五等建,封齊郡開國公,加號宋王。除使持節、都督吳越楚彭城諸軍事,鎮彭城。二十一年卒,贈假黃鉞、太傅、領揚州刺史,備九錫,謚曰明。

[顏師伯],字長淵,琅邪臨沂人,東揚州刺史竣族兄也。父邵,剛正有局力,為謝晦所知。晦為領軍,以為司馬,廢立之際,與之參謀。晦鎮江陵,請為諮議參軍,領錄事,軍府之務悉委焉。邵慮晦將有禍,求為竟陵太守,未及之郡,值晦見討,晦與邵謀起兵距朝廷,邵飲葯死。 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劉駿即皇位,以顏師伯為黃門侍郎、驃騎長史、南郡太守,後改任驃騎大將軍長史、南濮陽太守、御史中丞。臧質等反叛,顏師伯出任寧遠將軍、東陽太守,領兵置佐。事寧,復為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後改任前軍將軍,徙御史中丞,遷侍中。大明元年(公元475年),封平都縣子,食邑五百戶。

【明帝朝】[謝庄 劉禕 劉休仁 劉休范王景文蔡興宗 袁粲 褚淵]

[謝庄](421~466)南朝宋辭賦家、詩人。字希逸。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宋文帝元嘉末年,任太子中庶子。劉劭弒立,謝庄和劉駿密通音信。劉駿討平劉劭,即皇帝位,授謝庄為侍中,後拜吏部尚書。宋明帝泰始元年 (465),授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卒謚憲子。

[劉休仁],宋文帝之子,初封建安王,因推崇太宗廢除前廢帝而有建國之功,都督諸州軍事,征討四方動亂,進而統領全軍,屢征屢平,功高震主。不得已自求辭職。皇帝仍生嫉妒,在病重伺死之前將其賜死。並遭誣告,為的是政權不外移,天下暫安定。為王,無功無能便可長命。但不成不可歷史人物,這就是歷史的選擇。始安王劉休仁,文帝的第十二個兒子。元嘉二十九年,年齡十歲,被冊立為建安王,受封食邑二千戶。孝建三年,任秘書監,領步校尉,不久又任都督兗州、徐州二州諸軍事、冠軍將軍、南兗州刺史。

[劉休范](?—474) 南朝宋宗室。文帝第十八子。孝建三年封順陽王,大明元年改封桂陽王。為冠軍將軍、南彭城下邳太守。尋出為江州刺史,加征虜將軍。入為秘書監,領前軍將軍。遷左衛將軍,加給事中。永光初轉中護軍,領崇憲衛尉。明帝定亂,以為鎮北將軍、南徐州刺史,加南兗州刺史。進征北大將軍,加散騎常侍。征為秘書監、中軍將軍、揚州刺史。出為征南大將軍、江州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未拜,改授驃騎大將軍南徐州刺史。未拜,還為江州。後廢帝即位,進司空侍中。元徽元年進太尉。元徽二年(474),起兵於尋陽,旋逼台城。蕭道成率兵御之,道成使部將黃回、張敬兒詐降,他中計被殺,為黃回所斬。

[王景文]【諸事不詳】

[蔡興宗](415—472)南朝宋大臣,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人。少好學,初為太子舍人。孝武帝時,為侍中,敢直諫。後歷官東陽太守、吏部尚書。前廢帝時,議事常與戴法興等不合,因出為新昌太守。465年戴法興被殺,復為吏部尚書。明帝時,任尚書右僕射。與袁粲、褚淵等同受顧命,以左光祿大夫終於任,享年58歲。

[袁粲](?-477年),字景倩,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其父袁濯是揚州秀才,早卒,其母琅邪王氏,是太尉長史王誕之女。袁粲年少好學。五年,加中書令,又領丹陽尹。泰豫元年(472年),宋明帝逝世後,蕭道成、褚淵、劉倓與袁粲等共掌朝政,領石頭戍軍事,褚淵倒向蕭道成。後廢帝元徽二年(474年),桂陽王劉休范起兵進攻建康,袁粲力守石頭城,因功被授予中書監、開府儀同三司。升明元年(474年)七月,蕭道成殺後廢帝劉昱,封齊王。升明元年(477年),荊州刺史沈攸之舉兵反蕭道成。袁粲和劉秉秘商殺蕭道成。蕭道成遣部將戴僧靜聲討袁粲,戴僧靜率領部下越牆衝進城裡。袁粲之子袁最以身護其父,被刀砍傷,血流不止。袁粲對袁最說:「我不失為忠臣,汝不失為孝子。」父子都死於刀劍之下。當時石頭城有一首民謠:「可憐石頭城,寧為袁粲死,不作褚淵生!」

[褚淵](435~482)中國南朝宋、齊兩朝大臣。字彥回。河南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父褚湛之,官尚書左僕射。宋文帝婿。文帝時歷官著作佐郎、秘書丞、吏部郎。為明帝所信任,遷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並受遺詔為中書令、護軍將軍,與尚書令袁粲共輔蒼梧王(後廢帝)。元徽五年(477),雍州刺史蕭道成殺後廢帝,另立順帝。他推舉蕭道成錄尚書事,後又助蕭道成代宋建齊。受齊高帝寵幸,參與機要,進位司徒,封南康郡公。高帝北伐,欲遣發王公以下無官者從軍,他勸阻高帝。武帝時,奉遺詔領尚書事。旋病卒。

【後廢帝朝】[王景文 蔡興宗 袁粲 褚淵 劉秉 王僧虔 蕭緬 蕭道成]

[劉秉](433年-477年),字彥節,南朝宋新渝惠侯劉義宗第二子,長沙景王劉道鄰之孫。劉秉早年為著作郎,歷任羽林監、越騎校尉、中書、黃門侍郎。宋明帝泰始初,出任侍中,後歷任左衛將軍、丹陽尹、太子詹事、吏部尚書。劉秉作為宗室中少有的傑出者,得到朝野的讚譽,也素為宋明帝所器重。泰始七年七月辛未(471年8月16日),出任使持節、都督南徐、徐、豫、青、兗、冀六州諸軍事、後將軍、南徐州刺史。泰豫元年閏七月甲辰(472年9月12日),改任都督郢州、司州之義陽、豫州之西陽二郡諸軍事、平西將軍、郢州刺史。未就任,十一月己亥(473年1月5日),改任左僕射。元徽二年(474年),加散騎常侍、丹陽尹,封當陽縣侯,食邑一千戶。元徽四年(476年),改任中書令,加撫軍將軍。升明元年(477年),改任尚書令、中領軍。當時蕭道成把持朝政,欲篡位,劉秉與袁粲、黃回等人預謀除掉蕭道成,結果事敗,劉秉出城逃走,在額檐湖被擒獲,與二子劉承、劉俁一起被處死,時年四十五歲。

[王僧虔](426~485年),字簡穆,祖籍琅琊臨沂,南北朝時期人,仕宋、齊兩朝,書法家,官至尚書令。為王導五世孫,王羲之四世族孫。曾祖父王洽,東晉吳郡內史,善書。祖父王珣,東晉司徒,善書。父親王曇首,右光祿大夫。王僧綽之弟。喜文史,善音律,解星象,工真、行書。書承祖法,豐厚淳樸而有骨力。墨跡有《王琰帖》,著有《論書》、《伎錄》等。

[蕭緬](455-491)字景業,始安貞王蕭道生第三子,齊明帝蕭鸞之弟,母為懿皇后江氏。蕭緬早年曾出任秘書郎、邵陵王文學、中書郎。建元元年(479年),封安陸侯,食邑一千戶。轉太子中庶子,後個人侍中。齊武帝即位後,給人五兵尚書,領前軍將軍,後改任輔國將軍、吳郡太守。蕭緬有很高的才能,遂出任持節、都督郢州、司州之義陽軍事、冠軍將軍、郢州刺史。永明五年(487年),改任侍中,領驍騎將軍,仍遷中領軍。永明六年(488年),改任散騎常侍、太子詹事。後又改任使持節、都督雍、梁、南秦、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軍事、寧蠻校尉、左將軍、雍州刺史。永明九年(491年),蕭緬去世,享年三十七歲,追贈侍中、衛將軍,持節、都督、刺史如故,謚昭侯。長子蕭寶晊襲爵。蕭緬任職時,深得百姓的敬愛。出喪時,百姓在沔水之邊為其設祭,立祠於峴山。建武元年(494年),齊明帝蕭鸞篡位,追贈蕭緬為侍中、司徒、安陸王,食邑二千戶。

[蕭道成](427~482)字紹伯,小名斗將,漢族,南朝齊建立者,在位四年。先世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蒼山縣蘭陵鎮)。《南齊書·武帝本紀》載:高祖蕭整於東晉初過江,寓晉陵武進(今江蘇丹陽),晉於此地僑置蘭陵郡,稱南蘭陵,故蕭氏遂為南蘭陵人。少從名儒雷次宗受業,治《禮》及《左氏春秋》。仕宋,初為左軍中兵參軍,後領偏軍征仇池,進軍距長安八十里,以兵少,又聞宋文帝崩,乃還。 宋明帝時為右軍將軍,先後鎮會稽(今浙江紹興)、淮陰(今江蘇清江西),以軍功累官至南兗州刺史。明帝卒,他與尚書令袁粲等共掌朝政,並領石頭戍軍事。元徽二年(公元474年)平江州刺史桂陽王休范的反叛,進爵為公,遷中領軍將軍,掌握了禁衛軍,督五州軍事。與袁粲、褚淵、劉秉號稱「四貴」。宋皇室成員爭權,自相殘殺,朝廷實權漸集於道成。升明元年(公元477年)七月,道成殺後廢帝劉昱,立劉准(宋順帝)。蕭道成封齊王,兼總軍國,次第誅滅忠於宋室的袁粲、荊州刺史沈攸之、黃回等。三年四月受宋禪即皇帝位,改國號大齊,改元建元,史稱南齊。道成懲宋之亡,務從儉約,減免百姓逋租宿債,寬簡刑罰,但對宋之宗室王侯,無少長皆幽死。次年下令擴大清理戶籍,按虞玩之的建議,設立校籍官,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版籍為準整理戶籍。但校籍工作弊端百出,貧苦人民常被巫為戶籍詐偽而「卻籍」(即從戶籍中剔除出來),同時也侵犯了庶族地主的利益。因而,在其死後不久,即因反對校籍而引發了唐寓之暴動。

【順帝朝】[袁粲 褚淵 劉秉 王僧虔 王延之 柳世隆 何戢 蕭道成]

[王延之](421—484)字希季,琅邪臨沂人也。祖裕,宋左光祿儀同三司。父升之,都官尚書。延之出繼伯父秀才粲之。延之少而靜默,不交人事。州辟主簿,不就。舉秀才。除北中郎法曹行參軍。轉署外兵尚書外兵部,司空主簿,並不就。除中軍建平王主簿、記室,仍度司空、北中郎二府,轉秘書丞,西陽王撫軍諮議,州別駕,尋陽王冠軍、安陸王后軍司馬,加振武將軍,出為安遠護軍,武陵內史,不拜。宋明帝為衛軍,延之轉為長史,加宣威將軍。司徒建安王劉休仁征赭圻,轉延之為左長史,加寧朔將軍。

[柳世隆](442—491),字彥緒。原籍河東解(今山西永濟縣),其高祖柳卓時自本郡遷至襄陽(今湖北襄陽)。少有風器,好讀書,善彈琴,「涉獵文史,吐音圓潤」,世稱「馬稍第一,清談第二,彈琴第三。」他歷仕南朝宋、齊兩代,官至尚書令,是當時傑出的音樂家。卒於491年(永明九年),贈位司空,謚忠武。著有《龜經秘要》2卷。

[何戢](446-482)字慧景,父親為南朝宋金紫光祿大夫何偃,祖父則是司空何尚之。何家為當時的望族,因此何戢被選為宋孝武帝劉駿之女劉楚玉的夫婿,拜為駙馬督尉。劉楚玉雖身為公主,但個性淫蕩,不能滿足於只有一個丈夫的生活,於是前廢帝劉子業賜給這位親姊姊三十個「面首」。後來劉楚玉又得知當時的尚書吏部郎褚淵長得相當俊美,請求弟弟命令褚淵到她家服侍她十天。結果褚淵對劉楚玉的要求抵死不從,直到第十天仍然無法讓褚淵聽命於她,只好將褚淵放走。褚淵在這十天當中由於和公主的丈夫何戢住在一起,反而使他們兩個從此成為感情相當好的朋友。到了後廢帝劉昱的時代,褚淵在朝廷參政,推薦何戢當侍中。當時何戢只有二十九歲,還不到三十歲,因此推辭這個官位,上書多次,於是改封他為司徒左長史。當時還是領軍的齊高祖蕭道成與何戢來往,常常一同開宴會。何戢知道蕭道成喜歡吃水引餅,於是每次宴會上都會準備這項食物。到南齊時代,何戢官至相國左長史,後來蕭道成依照褚淵的意見,封何戢為吏部尚書,加驍騎將軍。481年,他被轉任為吳興太守、左將軍。何戢也是一位長相俊美、儀態端莊的人,一舉一動都與褚淵相互模仿學習,當時的人們稱何戢為「小褚公」。由於何戢家業豐厚,因此他的個性也頗為奢侈,平日的衣服裝飾都窮極華麗。他少年時,宋孝武帝劉駿曾經送他一把蟬雀扇,是專長繪畫的顧善秀所畫,當時陸探微、顧彥先等畫家都稱讚這把扇子,於是何戢便托王晏將扇子獻給蕭道成,蕭道成相當高興,命王晏向他表達酬謝之意。何戢於三十六歲時過世,謚為「懿子」。其女何婧英後來做了鬱林王蕭昭業的皇后,而何戢則被追贈為侍中、右光祿大夫。

【齊:高帝朝】[褚淵 蕭嶷 王儉 王延之 蕭嵩]

[蕭嶷](444-492)字宣儼,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二子,齊武帝蕭賾之弟。生母高昭皇后劉智容。

[王儉](452~489) 南朝齊文學家、目錄學家。字仲寶。祖籍琅邪臨沂(今屬山東)。東晉名相王導五世孫。其父僧綽、叔僧虔,俱有文學才能。王儉1歲時,父被害,為叔父所養。自幼勤學,手不釋卷。宋明帝時,尚陽羨公主,拜駙馬都尉。18歲時成為秘書郎,歷任秘書丞、義興太守、太尉右長史等職,後輔佐齊太祖蕭道成即位,禮儀詔策,皆出其手。以佐命之功封南昌縣公,升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兼丹陽尹。齊武帝時任侍中、尚書令,領國子祭酒、學士館主、太子少傅、衛軍將軍、中書監,死後謚文憲。

[蕭嵩] 是梁宣帝裔孫。初與陸象先為僚婿。陸象先,相門之子。當時蕭嵩尚未入仕,一看相者說:「陸郎十年內,位極人臣,然不及蕭郎,一門盡貴,官高多壽。」唐景雲元年,蕭嵩為醴泉尉,當時陸象先已為中書侍郎,他引蕭嵩為監察御史,驟遷殿中。當時的唐玄宗皇帝非常器重蘇顄,準備任他作宰相,對他的禮遇和詢問問題,與其它的大臣都很不一樣。皇上秘密行動,不想讓左右的人知道,一直到了頒詔讓他升任宰相的前一天,等到深夜,才找人寫詔書。唐開元初年,蕭嵩拜中書舍人,與王丘、齊浣同列,未之異,獨姚崇許其致遠。

【武帝朝】[王儉 王延之 蕭嵩 李安民 王奐 柳世隆 蕭嶷 蕭曄 蕭子良]

[李安民],蘭陵承人也。祖嶷,衛軍參軍。父欽之,殿中將軍,補薛令。安民隨父之縣,元嘉二十七年沒虜,率部曲自拔南歸。太初逆,使安民領支軍。降義師,板建威將軍,補魯爽左軍。及爽反,安民遁還京師,除領軍行參軍,遷左衛殿中將軍。大明中,虜侵徐、兗,以安民為建威府司馬、無鹽令,除殿中將軍,領軍討漢川互螫賊。[王奐],字彥孫,琅邪臨沂人也。祖王僧朗,宋左光祿、儀同。父粹,黃門郎。奐出繼從祖中書令王球,故字彥孫。解褐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安陸王冠軍主簿,太子洗馬,本州別駕,中書郎,桂陽王司空諮議,黃門郎。元徽元年為晉熙王征虜長史、江夏內史,遷侍中,領步兵校尉。復出為晉熙王鎮西長史,加冠軍將軍、江夏武昌太守。征祠部尚書,轉掌吏部。

[蕭曄],南朝梁宗室、詩人。字通明,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生於天監中,始興王憺子。美姿容,善談吐,仗氣激言,名盛海內,為宗室推重。初封安陸侯,改封上黃侯,兼宗正卿。簡文入居監撫,獻《儲德頌》,遷給事黃門侍郎,特被友愛,與新渝、建安、南浦並預密宴,號「東宮四友」。出為晉陵太守。卒於郡,謚「替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一首。

[蕭子良](460~494)字雲英,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竟陵文宣王。為齊武帝蕭賾之次子,母親為武帝皇后裴惠昭,文惠太子蕭長懋同母弟。早年任劉宋邵陵王劉友的左行軍參軍、主簿,後升安南長史,南齊建元元年(公元479年)任會稽太守。次年,改任丹陽尹。在此,他開倉濟貧,開墾荒田,發展農業生產。齊武帝蕭賾即位後,他被封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後改南兗州刺史。次年,兼任司徒,轉護軍將軍,鎮守西州。

【鬱林王朝】[蕭子良 王晏 謝胐 徐孝嗣 蕭鸞 蕭鏘 蕭鑠]

[王晏]字士彥,琅邪臨沂人也。祖王弘之,通直常侍。父普曜,秘書監。宋大明末,晏起家臨賀王國常侍,員外郎,巴陵王征北板參軍,安成王撫軍板刑獄,隨府轉車騎。晉熙王燮為郢州,晏為安西主簿。世祖為長史,與晏相遇。府轉鎮西,板晏記室諮議。

[謝朏]字敬沖,陳郡陽夏人也。祖弘微,宋太常卿,父庄,右光祿大夫,並有名前代。朏幼聰慧,庄器之,常置左右。年十歲,能屬文。庄游土山賦詩,使朏命篇,朏攬筆便就。琅邪王景文謂庄曰:「賢子足稱神童,復為後來特達。」庄笑,因撫朏背曰:「真吾家千金。」孝武帝游姑孰,敕庄攜朏從駕,詔使為《洞井贊》,於坐奏之。帝曰:「雖小,奇童也。」起家撫軍法曹行參軍,遷太子舍人,以父憂去職。服闋,復為舍人,歷中書郎,衛將軍袁粲長史。粲性簡峻,罕通賓客,時人方之李膺。朏謁既退,粲曰:「謝令不死。」尋遷給事黃門侍郎。出為臨川內史,以賄見劾,案經袁粲,粲寢之。

[徐孝嗣](453—499)字始昌,東海郯人(今蒼山二廟鄉人)。生於宋文帝元嘉三十年,(依南齊書本傳:「祖湛之、父聿之並為太子邵所殺,孝嗣在孕得免」推算)卒於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年四十七歲。幼而挺立,風儀端簡。八歲,襲爵枝江縣公。見宋孝武帝,升階流涕,迄於就席。帝甚愛之。尚康樂公主,拜駙馬都尉,除著作郎。累拜太尉。入齊為吳興太守,有能名。官至尚書令。孝嗣愛好文學,器量弘雅。不以權勢自居,朝野稱之。永元初,受遺詔輔政。東昏侯失德。潛謀廢立,議不能決。召入華林省,賜鴆卒。孝嗣著有文集十二卷,(《隋書志》作十卷,隋志注作七卷。此從《兩唐書志》)傳於世。

[蕭鸞](452—498)字景棲,小名玄度,南朝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齊的第五任皇帝(494—498年期間在位),高宗。為始安王蕭道生之子、齊高帝蕭道成之侄。高帝二兄道生之子,生母江氏。其父早亡,鸞由叔父高帝撫養成人。高帝視其如已出,疼愛勝於親子。為始安王蕭道生之子、蕭道成之侄。公元494年到498年期間在位,共5年。蕭鸞於公元494年即位後,便壓制宗室力量,並設立典簽監視諸王;並且在任期間屠殺宗室。蕭鸞晚年病重,相當尊重道教與厭勝之術,將所有的服裝都改為紅色;而且蕭鸞還特地下詔向官府徵求銀魚以為藥劑,外界才知道蕭鸞患病。公元498年蕭鸞病故,葬於興安陵。

[蕭鏘](469-494)字宣韶,南齊宗室,蘭陵蘭陵人。齊高帝蕭道成第七子,陸修儀所生(同母兄為蕭銶)。建元四年(482年),齊武帝即位,以蕭鏘為使持節、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軍事、北中郎將、寧蠻校尉、雍州刺史。永明二年(484年),進號征虜將軍。永明四年(486年),為左衛將軍,遷侍中,領步兵校尉。永明七年(489年),轉征虜將軍,丹陽尹。不久加散騎常侍,進號撫軍。出為江州刺史,常侍如故。永明九年(491年),始親府、州事。加使持節、督江州諸軍事、安南將軍,置佐史,常侍如故。永明二年,省江州府,至此恢復。永明十一年(493年),為領軍,常侍如故。蕭鏘和悌美令,被兄長齊武帝寵信,授領軍的待遇其他齊室諸王沒有過。蕭鏘為官理事無壅,當時被稱道。皇帝車駕游幸,常甲仗衛從,恩待僅次於豫章王蕭嶷。永明十一年(493年),給油絡車。隆昌元年(494年),轉尚書右僕射,常侍如故。不久遷侍中、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兵置佐。蕭鏘雍容有人望,為皇帝蕭昭業(武帝長孫)所依信。蕭昭業心疑蕭鸞,諸王問訊,只留下蕭鏘詢問:「公聞鸞於法身何如?」蕭鏘說:「臣鸞於宗戚最長,且受寄先帝。臣等年皆尚少,朝廷之干,唯鸞一人,願陛下無以為慮。」蕭昭業對徐龍駒說:「我欲與公共計取鸞,公既不同,我不能獨辦,且復小聽。」等到蕭昭業被廢,蕭鏘竟不知。蕭昭文延興元年(494年),蕭鏘進位司徒,侍中、驃騎如故。蕭鸞鎮東府,權勢很大,蕭鏘每次前往,蕭鸞常屣履至車迎蕭鏘。談到家國,言淚俱下,蕭鏘因此信任他。宮台內皆屬意於蕭鏘,勸蕭鏘入宮發兵變輔政。制局監謝粲勸說蕭鏘及隨王蕭子隆:「殿下但乘油壁車入宮,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夾輔號令,粲等閉城門上仗,誰敢不同?東城人政共縛送蕭令耳。」蕭子隆想要定計,蕭鏘以上台兵力都歸東府管理,猶豫不決。馬隊主劉巨,武帝的舊人,叩頭勸蕭鏘起兵立事。蕭鏘又回大內與母陸太妃辭別,一天一夜不成行。幾天後,蕭鸞遣二千人圍蕭鏘宅第殺害蕭鏘,謝粲等也被殺。蕭鏘時年二十六。

[蕭鑠](470-494)字宣朗,南齊太祖蕭道成第八子。永明二年,出任南徐州刺史,鎮守京口。永明四年,加散騎常侍。永明六年,遷任中書令,度支尚書。永明七年,轉任中書令,加散騎常侍。鄱陽王蕭鏘喜好文章,蕭鑠喜好名理,時人稱他們為「鄱桂。」永明十年,遷任太常,依然任散騎常侍。蕭鑠羸弱有病,常常病卧。齊武帝前去探病,賜給他床帳衾褥。隆昌元年,加封前將軍。海陵王蕭昭文即位,轉任侍中、撫軍將軍。鄱陽王被殺後,蕭鑠遷任中軍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蕭鑠很緊張,至東府拜詣宰相蕭鸞,回家後對左右說:「蕭鸞貌有慚色,此必欲殺我。」當夜三更,蕭鸞派兵至蕭鑠家殺死蕭鑠,蕭鑠時年二十五。

【海陵王朝】[蕭鸞 蕭鏘 王晏 徐孝嗣 蕭子懋 蕭子明 蕭鈞 蕭鉉 沈文季 何胤]

[蕭子懋](472-494)南朝齊文學家。字雲昌,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武帝第七子,封晉安王。初封江陵公。永明中,為持節都督南豫豫司三州、南中郎將、南豫州刺史,進號征虜將軍,加宣城太守。又為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軍事、後將軍、南兗州刺史,徙監湘州、平南將軍、湘州刺史,加持節、都督,進號鎮南將軍。入為侍中,領右衛將軍,遷散騎常侍,中書監。未拜,仍為使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軍事、征北將軍、雍州刺史。鬱林即位,為大將軍。隆昌元年(494),遷都督江州刺史,還鎮尋陽。延興元年(494),加侍中。尋為手下於琳之所害。子懋好讀書,長於文筆。出鎮雍,啟求所好書,武帝賜杜預手所定《左傳》及《古今善言》。永明八年(490)鎮湘州,撰《春秋例苑》三十卷,奏之。武帝嘉之,敕付秘閣。有集四卷,錄一卷,今佚。

[蕭子明],字雲光,世祖蕭賾第十子也。永明元年,封武昌王。三年,失國璽,改封西陽。六年,為持節、都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軍事、冠軍將軍、南兗州刺史。八年,進號征虜將軍。十年,進左將軍,仍為督會稽東陽臨海永嘉新安五郡軍事、會稽太守。將軍如故。子明風姿明凈,士女觀者,咸嗟嘆之。鬱林初,進號平東將軍。隆昌元年,為右將軍、中書令。延興元年,遷侍中,領驍騎將軍,右軍如故。建武元年,轉撫軍將軍,領兵置佐。二年,誅蕭諶,誣子明及弟蕭子罕、蕭子貞與諶同謀,見害。年十七。

[蕭鈞](473-494)南朝齊詩人。字宣禮,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太祖第十一子,出繼伯父衡陽王道度。武帝永明四年(486),為江州刺史,加散騎常侍。後遷征虜將軍、驍騎將軍,轉左衛將軍、中書令、領石頭戍事。又遷散騎常侍、秘書監,不拜。隆昌元年(494),改加侍中。性至孝。好學,善屬文。與王智深、江淹等以文章相賞會。嘗手自細書寫「五經」,置巾箱中,以備遺忘,一時諸王爭效,「巾箱五經」自此始。居身清率,言未嘗及時事。海陵王立,蕭鸞專政,見害。今存《晚景游泛懷友》詩一首,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蕭鉉](480年-498),字宣胤,中國南北朝時期南齊高帝蕭道成第十九子,齊武帝蕭賾之弟。生母張淑妃。蕭鉉之母張淑妃是齊高帝寵妃,蕭鉉又在眾子中最幼,尤其被齊高帝所留心。齊高帝臨崩之時,以蕭鉉託付齊武帝,武帝亦對蕭鉉加以留意,為他納柳世隆之女為妃。齊武帝與群臣看新婦時,流涕不自勝,豫章王蕭嶷亦哽咽。齊武帝永明四年二月己未(486年3月18日),封河東王。隆昌元年(494年)齊郁陵王蕭昭業繼位後,為驍騎將軍。出為徐州刺史,後遷為中書令。其後齊明帝蕭鸞誅殺諸王,以蕭鉉年少(當時只得十二歲)才弱,所以並不加害蕭鉉。建武元年(494年),轉為散騎常侍,鎮軍將軍,設置兵佐。建武年間,齊高帝、武帝子孫憂危,陸續被明帝蕭鸞誅殺,所以蕭鉉每次朝見,時常鞠躬俯僂,不敢平行直視。再遷為侍中、衛將軍。及至蕭鉉年歲稍長,於建武四年(497年),蕭鸞又誅王晏,以謀立蕭鉉為名,免去蕭鉉官職,以王爺之身份回府第,被禁不得與外人交流溝通。永泰元年(498年),蕭鸞病重,遂殺害蕭鉉,當時只我十九歲。蕭鉉有二子尚在孩抱,亦被誅殺。太祖諸王,唯獨蕭鉉一人無後,眾人竊語此冤案。乃使揚州刺史始安王蕭遙光、臨川王蕭子晉、竟陵王蕭昭胄、太尉陳顯達、尚書令徐孝嗣、右僕射沈文季、尚書沈淵、沈約、王亮奏論蕭鉉之冤,齊明帝最初回答不許。再奏後,才准他們所奏。

[沈文季](442—499)字仲達,武康(今德清)人。南朝宋時封山陰縣五等伯,位中書郎。父沈慶之為前廢帝所殺,文季揮刀馳馬殺出重圍,遂免於難。泰始元年(465),宋明帝即位,復被起用,任黃門郎,領長水校尉。宋後廢帝元徽初年,以秘書監出為吳興(今湖州)太守。宋亡後仕齊,為侍中,領秘書監。南朝齊明帝即位,加太子詹事。明帝死後,見時局混亂,以年老多病為辭,不願參預朝政。後被東昏侯所殺。中興元年(501),梁武帝掌權,贈司空,謚忠憲公。

[何胤](446—531)字子季,廬江灊(今安徽廬江)人,何點弟。生於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卒於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年八十六歲。好學,從劉獻受易及禮記、毛詩,又入鍾山定林寺聽內典,其業皆通。起家齊秘書郎,出為建安太守。後入為太子中庶子,撰新禮。陰帝時,入山隱居以終。胤注百法論一卷,十二門論一卷,周易一卷,又作毛詩隱義十卷,毛詩總集六卷,禮記隱義二十卷,禮答問五十五卷,行於世。

【明帝朝】[王晏 徐孝嗣 蕭鉉 沈文季 蕭昭粲]

[蕭昭粲],文惠太子蕭長懋第四子也。鬱林立,以皇弟封永嘉郡王,南徐州刺史。延興元年,出為使持節、都督荊雍益寧梁南北秦七州軍事、西中郎將、荊州刺史。明帝立,欲以聞喜公蕭遙欣為荊州,轉昭粲為右將軍,中書令。建武二年,改封桂陽王。四年,遷太常,將軍如故。

【東昏侯朝】[沈文季 徐孝嗣 江祏 王亮 王瑩 任昉 蕭昭粲 蕭坦之 蕭惠休 蕭遙光 蕭懿]

[江祏],字弘業,濟陽考城人也。祖遵,寧朔參軍。父德鄰,司徒右長史。祏姑為景皇后,少為高宗所親,恩如兄弟。宋末解褐晉熙國常侍,太祖徐州西曹,員外郎,高宗冠軍參軍,帶灄陽令,竟陵王征北參軍,尚書水部郎。高宗為吳興,以祏為郡丞,加宣威將軍。廬陵王中軍功曹記室,安陸王左軍諮議,領錄事,帶京兆太守。除通直郎,補南徐州別駕。高宗輔政,委以心腹。隆昌元年,自正員郎補丹陽丞,中書郎。高宗為驃騎,鎮東府,以祏為諮議參軍,領南平昌太守,與蕭誄對直東府省內。[王亮],字奉叔,琅邪臨沂人,晉丞相導之六世孫也。祖偃,宋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父攸,給事黃門侍郎。亮以名家子,宋末選尚公,拜駙馬都尉、秘書郎,累遷桂陽王文學,南郡王友,秘書丞。齊竟陵王子良開西邸,延才俊以為士林館,使工圖畫其像,亮亦預焉。遷中書侍郎、大司馬從事中郎,出為衡陽太守。以南土卑濕,辭不之官,遷給事黃門侍郎。尋拜晉陵太守,在職清公有美政。時齊明帝作相,聞而嘉之,引為領軍長史,甚見賞納。及即位,累遷太子中庶子,尚書吏部郎,詮序著稱,遷侍中。建武末,為吏部尚書,是時尚書右僕射江祏管朝政,多所進拔,為士子所歸。亮自以身居選部,每持異議。始亮未為吏部郎時,以祏帝之內弟,故深友祏,祏為之延譽,益為帝所器重;至是與祏昵之如初。及祏遇誅,群小放命,凡所除拜,悉由內寵,亮更弗能止。外若詳審,內無明鑒,其所選用,拘資次而已,當世不謂為能。頻加通直散騎常侍、太子右衛率,為尚書右僕射、中護軍。既而東昏肆虐,淫刑已逞,亮傾側取容,竟以免戮。

[王瑩]字奉光,琅邪臨沂人也。父懋,光祿大夫、南鄉僖侯。瑩選尚宋臨淮公主,拜駙馬都尉,除著作佐郎,累遷太子舍人,撫軍功曹,散騎侍郎,司徒左西屬。齊高帝為驃騎將軍,引為從事中郎。頃之,出為義興太守,代謝超宗。超宗去郡,與瑩交惡,既還,間瑩於懋。懋言之於朝廷,以瑩供養不足,坐失郡廢棄。久之,為前軍諮議參軍,中書侍郎,大司馬從事中郎,未拜,丁母憂。服闋,為給事黃門郎,出為宣城太守,遷為驃騎長史。復為黃門侍郎、司馬、太子中庶子,仍遷侍中,父憂去職。服闋,復為侍中,領射聲校尉,又為冠軍將軍、東陽太守。居郡有惠政,遷吳興太守。明帝勤憂庶政,瑩頻處二郡,皆有能名。甚見褒美。還為太子詹事、中領軍。

[任昉](460—508)字彥升,小字阿堆,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南朝梁文學家。生於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卒於梁武帝天監七年,年四十九歲。昉未生時,母夢彩旗四角,墮一角入懷,孕而生昉。幼好學,早知名。年十六,為宋丹陽主簿。後為竟陵王子良記室,遷中書侍郎。任昉寫文章時擅長表、奏、書、啟等文體,文格壯麗,「起草即成,不加點竄」,而後期的沈約以詩著稱,時人稱「任筆沈詩」。與沈約、王僧儒同為三大藏書家。竟陵八友之一。作《奏彈范鎮》文,他反對范鎮的「神滅論」。著有《述異論》2卷、《雜傳》247卷、《地理書鈔》9卷、《地記》252卷、《文集》23卷、《文章緣起》1卷等。

[蕭坦之],南蘭陵蘭陵人也。祖道濟,太中大夫。父欣祖,有勛於世祖,至武進令。坦之與蕭諶同族。初為殿中將軍,累至世祖中軍板刑獄參軍。以宗族見驅使。除竟陵王鎮北征北參軍,東宮直閣,以勤直為世祖所知。除給事中,淮陵令,又除蘭陵令,給事中如故。尚書起部郎,司徒中兵參軍。世祖崩,坦之隨太孫文武度上台,除射聲校尉,令如故。未拜,除正員郎、南魯郡太守。

[蕭惠休],蕭惠基弟,南蘭陵蘭陵人也。永明四年為廣州刺史,罷任,獻奉傾資。上敕中書舍人茹法亮曰:「可問蕭惠休。吾先使卿宣敕答其勿以私祿足充獻奉,今段殊覺其下情厚於前後人。問之,故當不復私邪?吾欲分受之也。」十一年,自輔國將軍、南海太守為徐州刺史。鬱林即位,進號冠軍將軍。建武二年,虜圍鍾離,惠休拒守。虜遣使仲長文真謂城中曰:「聖上方修文德,何故完城拒命?」參軍羊倫答曰:「獫狁孔熾,我是用急。」虜攻城,惠休拒戰破之。遷侍中,領步兵校尉,封建安縣子,五百戶。永元元年,徙吳興太守。征為右僕射。吳興郡項羽神舊酷烈,世人云:「惠休事神謹,故得美遷。」二年,卒。贈金紫光祿大夫。

[蕭遙光],字元暉,始安靖王蕭鳳子。生有躄疾,太祖謂不堪奉拜祭祀,欲封其弟,世祖諫,乃以遙光襲爵。初為員外郎,轉給事郎,太孫洗馬,轉中書郎,豫章內史,不拜。高宗輔政,遙光好天文候道,密懷規贊。隆昌元年,除驍騎將軍、冠軍將軍、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仍除南彭城太守,將軍如故;又除輔國將軍、吳興太守。高宗廢鬱林,又除冠軍將軍、南蠻校尉、西平中郎長史、南郡太守。

[蕭懿]字元達,少有令譽。解褐齊安南邵陵王行參軍,襲爵臨湘縣侯。遷太子舍人、洗馬、建安王友。出為晉陵太守,曾未期月,訟理人和,稱為善政。入為中書侍郎。永明季,授持節、都督梁、南、北秦、沙四州諸軍事、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加冠軍將軍。是歲,魏人入漢中,遂圍南鄭。懿隨機拒擊,傷殺甚多,乃解圍遁去。懿又遣氐帥楊元秀攻魏歷城、皋蘭、駱谷、坑池等六戍,克之。魏人震懼,邊境遂寧。進號征虜將軍,增封三百戶,遷督益、寧二州軍事、益州刺史。入為太子右衛率、尚書吏部郎、衛尉卿。永元二年,裴叔業據豫州反,授持節、征虜將軍、督豫州諸軍事、豫州刺史,領歷陽、南譙二郡太守,討叔業。叔業懼,降於魏。既而平西將軍崔慧景入寇京邑,奉江夏王寶玄圍台城。齊室大亂,詔征懿。懿時方食,投箸而起,率銳卒三千人援城。慧景遣其子覺來拒,懿奔擊,大破之,覺單騎走。乘勝而進,慧景眾潰,追斬之。授侍中、尚書右僕射,未拜。仍遷尚書令、都督征討水陸諸軍事,持節、將軍如故,增邑二千五百戶。時東昏肆虐,茹法珍、王咺之等執政,宿臣舊將,並見誅夷,懿既立元勛,獨居朝右,深為法珍等所憚,乃說東昏曰:「懿將行隆昌故事,陛下命在晷刻。」東昏信之,將加酷害,而懿所親知之,密具舟江渚,勸令西奔。懿曰:「古皆有死,豈有叛走尚書令耶?」遂遇禍。中興元年,追贈侍中、中書監、司徒。宣德太后臨朝,改贈太傅。天監元年,追崇丞相,封長沙郡王,謚曰宣武。給九旒、鸞輅、厓輬車,黃屋左纛,前後部羽葆鼓吹,輓歌二部,虎賁班劍百人,葬禮一依晉安平王故事。

【和帝朝】[王亮 王瑩 任昉 蕭穎胄 蕭衍]

[蕭穎胄](461-501)南朝齊散文家。字雲長,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父赤斧,為太祖從祖弟。弘厚有父風。起家秘書郎,遷太子舍人。永明初,除竟陵王司徒外兵參軍、晉熙王文學。穎胄好文義,弟穎基好武勇。武帝登烽火樓,詔群臣賦詩,穎胄賦詩合旨,上謂之曰:「卿文弟武,宗室便不乏才。」除明威將軍、安陸內史。遷中書郎,除左將軍,知殿內文武事。出為新安太守。隆昌元年(494),為南東海太守,行南徐州事,還除黃門郎,領四廂直,遷衛尉。明帝行廢立,穎胄從容不為同異,建武二年(495),進爵南豐縣開國侯。冠軍江夏王寶玄鎮石頭,以為長史,行石頭戍事。復為衛尉。出為冠軍將軍、廬陵王后軍長史、廣陵太守、行南兗州府州事,轉持節督南兗兗徐青冀五州諸軍事、輔國將軍、南兗州刺史。和帝為荊州,以為冠軍將軍、西中郎長史、南郡太守、行荊州府州事。永元末,東昏侯誅戮群公,詔討荊、雍,加穎胄右軍將軍,都督行留諸軍事,置佐史。蕭寶融為相國,穎胄領左長史,進號鎮軍將軍,與梁王蕭衍屢表勸寶融即尊號,使別駕宗寔撰定禮儀,上尊號,改元,於江陵立宗廟、南北郊,置尚書五省。和帝立,為侍中、尚書令,領吏部尚書,監八州軍事,行荊州刺史。尋病卒,追贈侍中、丞相。梁天監元年(502),詔封巴東郡公,謚「獻武」。今存文二篇。

[蕭衍](464—549)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中都里人(今江蘇常州市武進區西北)。南梁政權的建立者,廟號高祖。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出生在秣陵(今南京),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丹陽尹知事,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謚為武帝,廟號高祖。

【南梁:武帝朝】[沈約 范雲 謝胐 王亮 王瑩 王志 肖秀 肖憺 柳惔 王份 袁昂 夏侯詳 王茂 王暕 張稷 張充 柳仲禮 張纘 徐勉 何敬容 謝舉 王騫 王克 朱異 肖宏 肖樽 肖偉 肖倫 肖淵藻 侯景]

[沈約](441—513)字休文,漢族,吳興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學家、文學家。出身於門閥士族家庭,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虜將軍。父親沈璞,宋淮南太守,於元嘉末年被誅。沈約孤貧流離,篤志好學,博通群籍,擅長詩文。歷仕宋、齊、梁三朝。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著有《晉書》、《宋書》、《齊紀》、《高祖紀》、《邇言》、《謚例》、《宋文章志》,並撰《四聲譜》。作品除《宋書》外,多已亡佚。

[范雲](451~503)字彥龍,南鄉舞陽(今河南泌陽縣西北)人,南朝文學家。范縝從弟,子范孝才。范雲六歲時隨其姑父袁叔明讀《詩》,「日誦九紙」。八歲時遇到宋豫州刺史殷琰,殷琰同他攀談,范雲從容對答,即席作詩,揮筆而成。早年在南齊竟陵王蕭子良幕中,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武帝永明十年(492年),和蕭琛出使北魏,受到魏孝文帝的稱賞。從北魏還朝,遷零陵內史,又為始興內史、廣州刺史,皆有政績。蕭衍代齊建梁,任為侍中,遷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再遷尚書右僕射,霄城縣侯。居官能直言勸諫,天監二年病故,享年五十三歲。范雲病故後,梁武帝聞訊痛哭流涕,即日御駕臨殯。死後追贈侍中、衛將軍,賜謚曰文。

[王志](460—513)字次道,琅邪臨沂人。祖曇首,宋左光祿大夫、豫寧文侯;父僧虔,齊司空、簡穆公:並有重名。志年九歲,居所生母憂,哀容毀瘠,為中表所異。弱冠,選尚孝武女安固公主,拜駙馬都尉、秘書郎。累遷太尉行參軍,太子舍人,武陵王文學。褚淵為司徒,引志為主簿。淵謂僧虔曰:「朝廷之恩,本為殊特,所可光榮,在屈賢子。」累遷鎮北竟陵王功曹史、安陸南郡二王友。入為中書侍郎。尋除宣城內史,清謹有恩惠。郡民張倪、吳慶爭田,經年不決。志到官,父老乃相謂曰:「王府君有德政,吾曹鄉里乃有此爭。」倪、慶因相攜請罪,所訟地遂為閑田。征拜黃門侍郎,尋遷吏部侍郎。出為寧朔將軍、東陽太守。郡獄有重囚十餘人,冬至日悉遣還家,過節皆返,惟一人失期,獄司以為言。志曰:「此自太守事,主者勿憂。」明旦,果自詣獄,辭以婦孕,吏民益嘆服之。視事三年,齊永明二年,入為侍中,未拜,轉吏部尚書,在選以和理稱。崔慧景平,以例加右軍將軍,封臨汝侯,固讓不受,改領右衛將軍。

[蕭秀](475-518)南朝梁宗室、文學家。字彥達,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武帝第七弟。美風儀,性方靜。弱冠仕齊著作佐郎,累遷後軍法曹行參軍、太子舍人。蕭衍起兵入建康(今南京),以為輔國將軍,又為晉熙王冠軍長史、南東海太守,鎮京口(今鎮江)。建康平,仍為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天監初,進號征虜將軍,封安成郡王,領石頭戍事,加散騎常侍。復進號右將軍,加領軍、中書令,出為使持節都督江州諸軍事、平南將軍、江州刺史,遷都督荊湘雍益等九州諸軍事、平西將軍、荊州刺史,進號安西將軍。任內立學校,招隱逸,頗著政績。征為侍中、中衛將軍,領宗正卿、石頭戍事。復出為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郢司霍三州諸軍事、安西將軍、郢州刺史。遷使持節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諸軍事、鎮北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病死於赴任途中。贈侍中、司空,謚「康」。秀有容觀,性仁恕,喜慍不形於色。禮賢下士,當世高才東海王僧孺、吳郡陸倕、彭城劉孝綽、河東裴子野咸游其門。又精意學術,搜集經記,招學士劉孝標使撰《類苑》,書未完稿,便流行於世。能文,有《安成王集》三十卷,佚。

[蕭憺](479—522)字僧達,梁文帝蕭順之第十一子。天監元年(502)為荊州刺史,封始興郡王,十八年(519)升為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軍將軍。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卒,贈侍中司徒驃騎將軍,謚「忠武」。史稱始興忠武王。在《水滸傳》中曾被提及。

[柳惔](462—507),字文通,河東解人也。父世隆,齊司空。惔年十七,齊武帝為中軍,命為參軍,轉主簿。齊初,入為尚書三公郎,累遷太子中舍人,巴東王子響友。子響為荊州,惔隨之鎮。子響昵近小人,惔知將為禍,稱疾還京。及難作,惔以先歸得免。歷中書侍郎,中護軍長史。出為新安太守,居郡,以無政績,免歸。久之,為右軍諮議參軍事。宋書建武末,為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及高祖起兵,惔舉漢中應義。和帝即位,以為侍中,領前軍將軍。高祖踐阼,征為護軍將軍,未拜,仍遷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論功封曲江縣侯,邑千戶。高祖因宴為詩以貽惔曰:「爾實冠群後,惟余實念功。」又嘗侍座,高祖曰:「徐元瑜違命嶺南,《周書》罪不相及,朕已宥其諸子,何如?」惔對曰:「罰不及嗣,賞延於世,今復見之聖朝。」時以為言。尋遷尚書右僕射。宋書天監四年,大舉北伐,臨川王宏都督眾軍,以惔為副。軍還,復為僕射。以久疾,轉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給親信二十人。未拜,出為使持節、安南將軍、湘州刺史。六年十月,卒於州,時年四十六。高祖為素服舉哀。贈侍中、撫軍將軍,給鼓吹一部。謚曰穆。惔著《仁政傳》及諸詩賦,粗有辭義。子照嗣。宋書惔第四弟憕,亦有美譽,歷侍中、鎮西長史。天監十二年,卒,贈寧遠將軍、豫州刺史。

[王份](446—524),南朝梁武帝時尚書左僕射,任職三年。字季文,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人。齊尚書左僕射王奐弟。初任車騎主簿,出為寧遠將軍、始安內史,遷太子中舍人、太尉屬、晉安內史、中書侍郎、大司農、零陵內史、秘書監。梁代齊,武帝天監初,授散騎常侍,領步兵校尉,出為宣城太守。轉吳郡太守、蘭陵太守,後遷尚書左僕射,加侍中。普通五年(524)卒,年七十九,謚曰鬍子。

[袁昂](461—540)字千里,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昂本名千里,齊武帝改今名,字千里。仕齊至吳興太守。歸梁位司空。謚穆正。頗善畫。卒年八十。著古今書評。《南史本傳、歷代名畫記、法書要錄》《古今書評》為其奉敕品評之作,共評25位書法家,多用妙喻,簡介傳神,對後世影響很大。

[夏侯詳](434—507),字叔業,南朝譙郡銍(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人,蕭梁的開國功臣。早年當過縣令,「治有異績」,「善於吏事」。歷官中領軍,南郡大守,參與軍國大事,遷待中、湘州刺史,尚書右僕射,封寧都縣候,進尚書左僕射,紫金光祿大夫。夏侯詳是一位操守廉潔、勤於政事的官員。

[王茂],字休遠,生年不詳,卒於南朝蕭梁天監十五年(516年)。太原祁(山西祁縣)人。王茂出身官僚家庭。父天生,南朝宋末為列將,因功封巴西,梓潼二郡太守,上黃縣(在今湖北荊門縣境)男。王茂少年時,性格沉穩,不善交遊,喜歡讀兵書,對後來的軍事生活大有裨益。南朝宋開明(477—479年)末,王茂任奉朝請,開始了官宦生涯。早期歷任後軍參軍,司空騎兵,太尉中兵參軍。曾幾次帶軍隊擊敗北魏對宋的進攻。北魏將李奴領兵攻漢中時,王茂受命西討,抵抗北魏進攻。北魏軍退走後,王茂被任命為鎮南司馬帶臨湘令,越騎校尉。北魏軍進攻兗州(今兗州),王茂再次受命出征,以寧朔將軍身份領軍支援邊境。回朝後又任前軍將軍,江夏王司馬,後升為寧朔將軍,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內史。南朝齊建武初,北魏軍包圍司州(治所在今河南信陽),王茂又領軍前去解救。他跟從雍州刺史蕭衍大戰北魏將領王肅、劉昶,北魏軍敗退走,戰後,王茂調任輔國長史,襄陽(治所在今襄樊市)太守。[王暕](477—523)字思晦,琅邪臨沂人。生於宋順帝升明元年,卒於梁武帝普通四年,年四十七歲。年數歲,風神警拔,有成人之度。弱冠,選尚淮南長公主,拜駙馬都尉,除員外散騎侍郎。天監中,歷位吏部尚書,領國子祭酒。家世顯貴,與物多隔,不能留心寒素,眾謂為刻薄。以左僕射致仕。暴疾卒,謚靖。暕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志》作二十一卷。此從《兩唐書志》)傳於世。

[張稷],字公喬,吳郡吳縣(今蘇州)人也。父永,宋右光祿大夫。稷所生母遘疾歷時,稷始年十一,夜不解衣而養,永異之。及母亡,毀瘠過人,杖而後起。性疏率,朗悟有才略,與族兄充、融、卷等俱知名,時稱之曰:「充融卷稷,是為四張。」起家著作佐郎,不拜,頻居父母憂,六載廬於墓側。服除,為驃騎法曹行參軍,遷外兵參軍。[張充](449—514),字延符,齊副相張緒之子。年少時放蕩不羈,齊初入仕後因言辭不遜,得罪宰相王儉,被廢累年。齊末為侍中,入梁後初為太常卿,屢遷至左衛將軍、國子祭酒。511年拜副相,旋即遷轉。514年卒,時年66歲。

[柳仲禮],柳津子,河東解人。勇力兼人,少有膽氣,身長八尺,眉目疏朗。初,簡文帝為雍州刺史,津為長史。及簡文入居儲宮,津亦得侍從。仲禮留在襄陽,馬仗軍人悉付之。撫循故舊,甚得眾和。起家著作佐郎,稍遷電威將軍,陽泉縣侯。中大通中,西魏將賀拔勝來逼樊、鄧,仲禮出擊破之。除黃門郎,稍遷司州刺史。武帝思見其面,使畫工圖之。[張纘](499—549)字伯緒,范陽方城人,張緬之第三弟。生於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卒於梁武帝太清三年,年五十一歲。年十一,尚武帝第四女富陽公主,拜駙馬都尉,封利亭侯。召補國子生。起家秘書郎。時年十七,身長七尺四寸,眉目疎朗,神采爽發。纘好學,兄緬有書萬餘卷,晝夜披讀,殆不輟手。累官平北將軍,寧蠻校尉。後為岳陽王詈所害。謚簡憲。纘著有文集二十卷,(《隋書志》作十一卷,《兩唐書志》作十卷。此從《梁書本傳》)及鴻寶一百卷,傳於世。

[徐勉](466-535),既是一位賢相,也曾是一個秘書。年輕時,他在齊朝做過鎮軍參軍、尚書殿中郎、領軍長史,這些都是古代秘書性職務。蕭衍建立梁朝前後,他又擔任過管書記、中書侍郎、諮議參軍等秘書性職務,可以說是一個老資格秘書工作者。當然,他更是一個有名的清官。史稱他居官清廉、不營產業、勤於政事、家無蓄積。

[何敬容],南朝梁文學家。字國禮。廬江(治今安徽廬江西南)人。弱冠選尚齊武帝女長城公主,拜駙馬都尉。仕梁,累遷尚書令、侍中、太子詹事、吳郡太守、宰相等職。任時,為政清明。《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一篇。《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存其詩一首。生平事迹見《梁書》卷三七、《南史》卷三0

[謝舉],字言揚,中書令覽之弟也。幼好學,能清言,與覽齊名。舉年十四,嘗贈沈約五言詩,為約稱賞。世人為之語曰:「王有養、炬,謝有覽、舉。」養、炬,王筠、王泰小字也。起家秘書郎,遷太子舍人,輕車功曹史,秘書丞,司空從事中郎,太子庶子,家令,掌東宮管記,深為昭明太子賞接。秘書監任昉出為新安郡,別舉詩云:「詎念耋嗟人,方深老夫托。」其屬意如此。嘗侍宴華林園,高祖訪舉於覽,覽對曰:「識藝過臣甚遠,惟飲酒不及於臣。」高祖大悅。轉太子中庶子,猶掌管記。齋天監天監十一年,遷侍中。十四年,出為寧遠將軍、豫章內史,為政和理,甚得民心。十八年,復入為侍中,領步兵校尉。普通元年,出為貞毅將軍、太尉臨川王長史。四年,入為左民尚書。其年遷掌吏部,尋以公事免。五年,起為太子中庶子,領右軍將軍。六年,復為左民尚書,領步兵校尉。俄徙為吏部尚書,尋加侍中。出為仁威將軍、晉陵太守。在郡清靜,百姓化其德,境內肅然。罷郡還,吏民詣闕請立碑,詔許之。大通二年,入為侍中、五兵尚書,未拜,遷掌吏部,侍中如故。舉祖庄,宋世再典選,至舉又三為此職,前代未有也。

[王騫],字思寂,王遜長子,本字玄成,與齊高帝偏諱同,故改焉,琅邪臨沂人。性凝簡,慕樂廣為人,未嘗言人之短。諸女子侄皆嬪王尚主,朔望來歸,輜??填咽,非所欲也,敕歲中不過一稱見。嘗從容謂諸子曰:「吾家本素族,自可依流平進,不須苟求也。」歷黃門郎、司徒右長史。不事產業,有舊墅在鐘山八十餘頃,與諸宅及故舊共佃之。常謂人曰:「我不如鄭公業,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周。」以此為愧。

[王克]【諸事不詳】

[朱異](483—549),字彥和,吳郡錢唐人。年少時好聚眾博戲,頗為鄉里所患。成年後折節從師,好學上進,遍治《五經》,尤精《禮》、《易》。同時,廣涉文史百家,兼通雜藝,博弈書算,皆其所長。

[蕭宏](473~526),中國南朝梁皇族。字宣達。南蘭陵(今江蘇常州西北)人。梁武帝六弟,官至侍中、太尉。梁武帝攻佔建康(今江蘇南京),以之為中護軍,衛戍京師。天監元年(502)封為臨川王,遷揚州刺史。天監四年,奉詔都督南北兗、北徐、青、冀、豫、司、霍八州北討諸軍事。梁軍器械精新,軍容極盛。攻佔梁城,駐兵洛口(今安徽懷遠附近),畏縮不前,夜遇暴風雨,棄軍逃亡,致使數十萬大軍潰散。後遷太尉、驃騎大將軍等職,領揚州刺史20餘年。極盡搜括聚斂之能,有庫房百間,積錢3億,絹帛、奇珍無數。豫章王蕭綜作《錢愚論》諷之。武帝見其無政治野心,亦不加罪。

[蕭樽]【諸事不詳】

[蕭偉](476—533),字文達,太祖蕭順之第八子也。幼清警好學。齊世,起家晉安鎮北法曹行參軍府,遷驃騎,轉外兵。高祖為雍州,慮天下將亂,求迎偉及始興王憺來襄陽。俄聞已入沔,高祖欣然謂佐吏曰:「吾無憂矣。」義師起,南康王承製,板為冠軍將軍,留行雍州開府事。義師發後,州內儲備及人皆虛竭。魏興太守裴師仁、齊興太守顏僧都並據郡不受命,舉兵將襲雍州,偉與始興王憺遣兵於始平郡待師仁等,要擊大破之,州境以安。

[蕭倫]【諸事不詳】

[蕭淵藻](483-549),南朝齊、梁文人。字靖藝,小字迦葉,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梁武帝兄子。齊永元初(499),起家著作佐郎。梁天監元年(502),封西昌侯。歷益州刺史、太子中庶子、左驍騎將軍、領南琅玡太守,入為侍中。又出為雍州刺史,遷兗州刺史。大通三年(529),為中權將軍,後遷南兗州刺史。大同五年(539),遷中書令。又出為南徐州刺史。侯景亂起,憂憤成疾,太清三年卒。淵藻謙退恬靜,門庭閑寂,賓客罕通,尤為蕭綱所重。善文辭,好古體,然非公宴不妄作,縱有小文,成則棄去。有集四卷,佚。

[侯景](503~552),字萬景,北魏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南)鮮卑化羯人。因左足生有肉瘤所以行走不穩,但是擅長騎射,因此被選為懷朔鎮兵,後又被提升為功曹史、外兵史等低級官職。北魏末年邊鎮各胡族群起反抗鮮卑族的統治,侯景開始建立功勛,後來侯景投靠東魏丞相高歡。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亂起兵進攻南梁。公元551年他篡位自立為皇帝。江州刺史王僧辨、揚州刺史陳霸先先後發難,率領軍隊進攻侯景,侯景軍隊一觸即潰。侯景死後,屍體被分成好幾份,被人搶食。

【簡文朝】[王克 柳仲禮 蕭會理 蕭恪 侯景]

[蕭會理],字長才。少聰慧,好文史。年十一而孤,特為高祖所愛,衣服禮秩與正王不殊。年十五,拜輕車將軍、湘州刺史,又領石頭戍軍事。遷侍中,兼領軍將軍。尋除宣惠將軍、丹陽尹,置佐史。出為使持節、都督南、北兗、北徐、青、冀、東徐、譙七州諸軍事、平北將軍、南兗州刺史。太清元年,督眾軍北討,至彭城,為魏師所敗,退歸本鎮。古二年二年,侯景圍京邑,會理治嚴將入援,會北徐州刺史封山侯正表將應其兄正德,外托赴援,實謀襲廣陵,會理擊破之。方得進路,台城陷,侯景遣前臨江太守董紹先以高祖手敕召會理,其僚佐咸勸距之。會理曰:「諸君心事,與我不同,天子年尊,受制賊虜,今有手敕召我入朝,臣子之心,豈得違背。且遠處江北,功業難成,不若身赴京都,圖之肘腋。吾計決矣。」遂席捲而行,以城輸紹先。至京,景以為侍中、司空、兼中書令。雖在寇手,每思匡複,與西鄉侯勸等潛布腹心,要結壯士。時范陽祖皓斬紹先,據廣陵城起義,期以會理為內應。皓敗,辭相連及,景矯詔免會理官,猶以白衣領尚書令。

[蕭恪],字敬則,南平元襄王蕭偉子。弘雅有風則,恣容端麗。位雍州刺史。年少未閑庶務,委之群下,百姓每通一辭,數處輸錢,方得聞徹。賓客有江仲舉、蔡珣、王台卿、庾仲容四人,俱被接遇,並有蓄積。故人間歌曰:「江千萬,蔡五百,王新車,庾大宅。」遂達武帝。帝接之曰:「主人憒憒不如客。」尋以廬陵王代為刺史。恪還奉見,武帝以人間語問之,恪大慚,不敢一言。後折節學問,所歷以善政稱。太清中,為郢州刺史。及亂,邵陵王至郢,恪郊迎之,讓位焉,邵陵不受。及王僧辯至郢,恪歸荊州。元帝以為尚書令、司空。賊平,為揚州刺史。時帝未遷都,以恪宗室令譽,故先使歸鎮社稷。大寶三年,薨於長沙,未之鎮也。贈太尉,謚曰靖節王。

【元帝朝】[張綰 王褒 王僧辯 蕭恪]

[張綰](500—562)字孝卿,范陽方城人,張纘之四弟。生卒年不詳,約生於齊東昏侯永元三年,約卒於陳文帝天嘉三年,年六十三歲。為國子生,湘東王嘗策之百事,綰對闕其六,號為百六公。舉高第,長兼秘書郎,官散騎常侍,遷御史中丞。時纘為僕射,百司就列。兄弟道騶,分趨兩陛,前代未有也。官終尚書右僕射。綰作有文集十一卷,(《兩唐書志》作十卷。此從《隋書志》)傳於世。

[王褒](約513—576),字子淵,琅琊臨沂人,南北朝文學家。曾祖王儉、祖王騫、父王規,俱有重名。妻子為梁武帝之弟鄱陽王蕭恢之女。《周書》稱他「識量淵通,志懷沉靜。美風儀,善談笑,博覽史傳,尤工屬文。」梁元帝時任吏部尚書、左僕射。西魏入侵江陵,《周書》本傳稱「褒本以文雅見知,一旦 南北朝時期的王褒委以總戎,深自勉勵,盡忠勤之節。被圍之後,上下猜懼,元帝唯於褒深相委信。」江陵淪陷後入西魏,被扣留不復南返。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孝閔帝宇文覺即位,封石泉縣子,邑三百戶。明帝宇文毓篤好文學,王褒與庾信才名最高,二人特被親待。加開府儀同三司。武帝宇文邕時為太子少保,遷小司空,後出為宜州刺史。建德年間去世,卒年六十四。子王鼒嗣。

[王僧辯](?—555)南朝梁將領。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初為湘東王蕭繹中兵參軍,後任平南將軍、左衛將軍、驃騎大將軍、尚書令等職。他智勇兼備,所經戰陣,多獲勝利。梁大寶二年(551),蕭繹以他為大都督,領軍討伐興兵作亂的原東魏大將侯景,獲勝。王僧辯因功任征東將軍、江州刺史。承聖元年(552),他與東揚州刺史陳霸先會師,水陸並進,攻破石頭城(今南京城西),大敗侯景。四年,在北齊的威逼利誘下,迎立北齊扶植的梁貞陽侯蕭淵明為帝,遭陳霸先反對,被其縊殺。

【敬帝朝】[王沖 王通 王勱 王僧辯 陳霸先]

[王沖](492—567)字長深,王沖字長深,琅邪臨沂人。祖父王僧衍,在齊朝任侍中。父親王茂璋,在梁朝任給事黃門侍郎。王沖的母親,是梁武帝的妹妹新安穆公主,在齊朝的時候就去世了,梁武帝因為王沖早年喪母而孤單,十分鐘愛他。王沖十八歲時,以任梁朝秘書郎起家。接著任永嘉太守。進入朝廷任太子舍人,因父親去世而離職服喪。服喪期滿,任命為太尉臨川王府外兵參軍、東宮領直。連續升任太子洗馬、中舍人。調出朝廷任招遠將軍、衡陽內史。升任武威將軍、安成嗣王長史、長沙內史,將軍一職依然擔任。安成嗣王薨於湘州,仍然用王沖監理湘州政事。進入朝廷任太子庶子。升任給事黃門侍郎。大同三年,以皇帝外甥的資格賜給安東亭侯的爵位,食邑一百五十戶。歷任明威將軍、南郡太守、太子中庶子、侍中。調出朝廷監理吳郡政事,滿一年後授以實職。徵調為通直散騎常侍,兼任左民尚書。調出朝廷任明威將軍、輕車當陽公府長史、江夏太守,管理郢州政事。升任平西邵陵王長史。轉任驃騎廬陵王長史、南郡太守。廬陵王薨,管理州府政事。梁元帝鎮守荊州,王沖任鎮西長史,將軍、太守的職務依然擔任。王沖性情溫和馴順,侍奉君主謹慎嚴肅,熟悉法令,政事秉公處理,輔佐藩王對待部屬,很少有不合道德的地方,雖然沒有顯赫的聲譽,時間長了而能被人思念,因此得到推崇尊重,連續位居二千石的官職。又通曉音樂,熟悉歌舞,善於和人交往,在上層人士的交遊之中,聲名很大。

[王通],字公達,琅邪臨沂人也。祖父王份,梁朝左光祿大夫。父親王琳,司徒左長史。王琳齊代娶梁武帝的妹妹義興長公主,有子九人,並知名。梁世起家國子生,舉明經,為秘書郎、太子舍人。以帝甥的身份封武陽亭侯。累遷為王府主簿、限外記室參軍、司徒主簿、太子中庶子、驃騎廬陵王府給事中郎、中權何敬容府長史、給事黃門侍郎,坐事免。侯景之亂時,王通奔於江陵,元帝以為散騎常侍,遷守太常卿。自侯景亂後,台內宮室,並皆被焚燼,王通兼起部尚書,回到京師,專管繕造之呈。江陵陷落,敬帝承製以王通為吏部尚書。紹泰元年,加侍中,尚書如故。尋為尚書右僕射,吏部如故。高祖受禪,王通遷左僕射,侍中如故。文帝嗣位,領太子少傅。天康元年,為翊右將軍、右光祿大夫,量置佐史。廢帝即位,號安右將軍,又領南徐州大中正。太建元年,遷左光祿大夫。六年,加特進,侍中、將軍、光祿、佐史並如故。未拜卒,時年七十二。詔贈本官,謚曰成,葬日給鼓吹一部,其弟王質、王固各自有傳。

[王勱](506—572),字公濟,王通弟,琅邪臨沂人也。美風儀,博涉書史,恬然清簡,未嘗以利慾干懷。梁世為國子《周易》生,射策舉高第,除秘書郎、太子舍人、宣惠武陵王主簿、輕車河東王功曹史。王出鎮京口,勱將隨之藩,范陽張纘時典選舉,勱造纘言別,纘嘉其風采,乃曰:「王生才地,豈可游外府乎?」奏為太子洗馬。遷中舍人,司徒左西屬。出為南徐州別駕從事史。

[陳霸先](公元503—559),字興國,小字法生,漢族。吳興郡長城縣(今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人,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初仕梁,曾輔佐王僧辯討平侯景之亂。天成元年(公元555年),殺僧辯,立敬帝,自為相國,封陳王。敗北齊,排僧辯餘黨,受百姓所擁戴,後受禪稱帝,國號陳,都建康,在位三年,謚武皇帝,廟號高祖。陳霸先是南北朝時期陳朝的開國皇帝,志度弘遠,恭儉勤勞。中國眾多的皇帝,賢明君主不多,陳霸先卻屬於其中的一代英主。

【陳:武帝朝】[王通 沈眾]

[沈眾]字仲師,吳興武康人也。祖約,梁特進。父旋,梁給事黃門侍郎。眾好學,頗有文詞,起家梁鎮衛南平王法曹參軍、太子舍人。是時,梁武帝制《千字詩》,眾為之註解。與陳郡謝景同時召見於文德殿,帝令眾為《竹賦》,賦成,奏,帝善之,手敕答曰:「卿文體翩翩,可謂無忝爾祖。」當陽公蕭大心為郢州刺史,以眾為限內記室參軍。尋除鎮南湘東王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兼散騎常侍。聘魏,還,遷驃騎廬陵王諮議參軍,舍人如故。

【文帝朝】[王通 王勱 謝哲 到仲舉 王固 沈君理 陳頊]

[謝哲](509—567),字穎豫,陳郡陽夏人也。祖朏,梁司徒。父譓,梁右光祿大夫。哲美風儀,舉止醞藉,而襟情豁然,為士君子所重。起家梁秘書郎,累遷廣陵太守。侯景之亂,以母老因寓居廣陵,高祖自京口渡江應接郭元建,哲乃委質,深被敬重。高祖為南徐州刺史,表哲為長史。荊州陷,高祖使哲奉表於晉安王勸進。敬帝承製征為給事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貞陽侯僭位,以哲為通直散騎常侍,侍東宮。敬帝即位,遷長兼侍中。高祖受命,遷都官尚書、豫州大中正、吏部尚書。出為明威將軍、晉陵太守,入為中書令。世祖嗣位,為太子詹事。出為明威將軍、衡陽內史,秩中二千石。遷長沙太守,將軍、加秩如故。還除散騎常侍、中書令。廢帝即位,以本官領前將軍。高宗為錄尚書,引為侍中、仁威將軍、司徒左長史。未拜,光大元年卒,時年五十九。贈侍中、中書監,謚康子。

[到仲舉],字德言,彭城武原人也。祖坦,齊中書侍郎。父洽,梁侍中。仲舉無他藝業,而立身耿正。釋褐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王府主簿。出為長城令,政號廉平。文帝居鄉里,嘗詣仲舉,時天陰雨,仲舉獨坐齋內,聞城外有簫鼓之聲,俄而文帝至,仲舉異之,乃深自結托。文帝又嘗因飲,夜宿仲舉帳中,忽有神光五采照於室內,由是祗承益恭。侯景之亂,仲舉依文帝。及景平,文帝為吳興郡守,以仲舉為郡丞,與潁川庾持俱為文帝賓客。文帝為宣毅將軍,以仲舉為長史,尋帶山陰令。文帝嗣位,授侍中,參掌選事。天嘉元年,守都官尚書,封寶安縣侯,邑五百戶。三年,除都官尚書。其年,遷尚書右僕射、丹陽尹,參掌並如故。尋改封建昌縣侯。仲舉既無學術,朝章非所長,選舉引用,皆出自袁樞。性疏簡,不干涉世務,與朝士無所親狎,但聚財酣飲而已。六年,秩滿,解尹。

[王固](513—575),字子堅,左光祿大夫通之弟也。少清正,頗涉文史,以梁武帝甥封莫口亭侯。舉秀才。起家梁秘書郎,遷太子洗馬,掌東宮管記,丁所生母憂去職。服闋,除丹陽尹丞。侯景之亂,奔於荊州,梁元帝承製以為相國戶曹屬,掌管記。尋聘於西魏,魏人以其梁氏外戚,待之甚厚。承聖元年,遷太子中庶子,尋為貞威將軍、安南長史、尋陽太守。荊州陷,固之鄱陽,隨兄質度東嶺,居信安縣。紹泰元年,征為侍中,不就。永定中,移居吳郡。世祖以固清靜,且欲申以婚姻。天嘉二年,至都,拜國子祭酒。三年,遷中書令。四年,又為散騎常侍、國子祭酒。其年,以固女為皇太子妃,禮遇甚重。宋書廢帝即位,授侍中、金紫光祿大夫。時高宗輔政,固以廢帝外戚,你媼恆往來禁中,頗宣密旨,事泄,比將伏誅,高宗以固本無兵權,且居處清潔,止免所居官,禁錮。宋書太建二年,隨例為招遠將軍、宣惠豫章王諮議參軍。遷太中大夫、太常卿、南徐州大中正。七年,卒官,時年六十三。贈金紫光祿大夫。喪事所須,隨由資給。至德二年改葬,謚曰恭子。宋書固清虛寡慾,居喪以孝聞。又崇信佛法,及丁所生母憂,遂終身蔬食,夜則坐禪,晝誦佛經,兼習《成實論》義,而於玄言非所長。嘗聘於西魏,因宴饗之際,請停殺一羊,羊於固前跪拜。又宴於昆明池,魏人以南人嗜魚,大設罟網,固以佛法咒之,遂一鱗不獲。宋書子寬,官至司徒左史、侍中。

[沈君理](?- 573),字仲倫,南朝陳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美風儀,博涉經史,有識鑒。父沈巡。梁太清中為東陽太守。侯景平後,梁元帝征為少府卿。荊州陷,蕭詧署金紫光祿大夫。女沈婺華為陳宣帝皇太子妃。賜沈君理爵望蔡縣侯。太建十四年(582),陳宣帝死,陳後主陳叔寶即位,立沈婺華為皇后。

[陳頊](528—582),南北朝時期陳朝第四位皇帝(569年—582年在位),在位14年,年號太建。他是高祖武皇帝陳霸先的侄子,世祖文皇帝陳蒨的弟弟。他本來是陳廢帝陳伯宗的輔佐大臣,後廢掉了陳伯宗,自立為帝。

【廢帝朝】[陳頊 王通 謝哲 到仲舉 袁樞 沈欽]

[袁樞](517—567),字踐言,梁吳郡太守君正之子,陳郡陽夏人也。美容儀,性沈靜,好讀書,手不釋卷。家世顯貴,貲產充積,而樞獨居處率素,傍無交往,端坐一室,非公事未嘗出遊,榮利之懷淡如也。起家梁秘書郎,歷太子舍人,輕車河東王主簿,安前邵陵王、中軍宣城王二府功曹史。侯景之亂,樞往吳郡省父,因丁父憂。時四方擾亂,人求苟免,樞居喪以至孝聞。王僧辯平侯景,鎮京城,衣冠爭往造請,樞獨杜門靜居,不求聞達。紹泰元年,征為給事黃門侍郎。未拜,除員外散騎常侍,兼侍中。二年,兼吏部尚書。其年出為吳興太守。永定二年,征為左民尚書。未至,改侍中,掌大選事。三年,遷都官尚書,掌選如故。

[沈欽]【諸事不詳】

【宣帝朝】[袁簡懿 沈欽 徐陵 謝嘏 袁憲 張種 王勱 王瑒 沈君理 周弘正 陸繕 陳伯固 陳伯恭 王克 孔奐]

[袁簡懿]【諸事不詳】

[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陳間的詩人,文學家。早年即以詩文聞名。八歲能文,十二歲通《莊子》、《老子》。長大後,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蕭衍時期,任東宮學士,常出入禁闥,為當時宮體詩人,與庾信齊名,並稱「徐庾」,與北朝郭茂倩並稱「樂府雙壁。」入陳後歷任尚書左僕射,中書監等職,繼續宮體詩創作,詩文皆以輕靡綺艷見稱。至德元年去世,時年七十七,贈鎮右將軍、特進,其侍中、左光祿、鼓吹、侯如故,謚曰章。有四子:徐儉,徐份,徐儀,徐僔。

[謝嘏],字含茂,陳郡陽夏人也。祖,齊金紫光祿大夫。父舉,梁中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嘏風神清雅,頗善屬文。起家梁秘書郎,稍遷太子中庶子,掌東宮管記,出為建安太守。侯景之亂,嘏之廣州依蕭勃,承聖中,元帝征為五兵尚書,辭以道阻,轉授智武將軍。蕭勃以為鎮南長史、南海太守。勃敗,還至臨川,為周迪所留。久之,又度嶺之晉安依陳寶應,世祖前後頻召之,嘏崎嶇寇虜,不能自拔。及寶應平,嘏方詣闕,為御史中丞江德藻所舉劾,世祖不加罪責,以為給事黃門侍郎。尋轉侍中,天康元年,以公事免,尋複本職。光大元年,為信威將軍、中衛始興王長史。遷中書令、豫州大中正、都官尚書,領羽林監,中正如故。太建元年卒,贈侍中、中書令,謚曰光子。有文集行於世。[袁憲]字德章,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陳後主陳叔寶(583至589)時為尚書僕射,入隋授昌州刺史。謚曰簡。幼聰敏好學,善草書。

[張種](504—573)字士苗,吳郡吳人。生於梁武帝天監三年,卒於陳宣帝太建五年,年七十歲。

[王瑒](約518—576)字子瑛,南朝陳司空王沖之子。沉靜有器局,美風儀。梁元帝時,位太子中庶子。陳武帝入輔,以為司徒左長史。陳文帝即位,累遷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侍中。父沖嘗為瑒辭領中庶子,文帝顧沖曰:「所以久留瑒於承華,正欲使太子微有瑒風法耳。」陳宣帝即位,歷中書令,吏部尚書。瑒性寬和,務清靜,無所抑揚。遷尚書左僕射,加侍中,參選事。卒,贈特進,謚曰光子。[周弘正]字思行,汝南安城人,晉光祿大夫周顗之九世孫,周顒之孫。年十歲,通《老子》、《周易》。晉安王為丹陽尹,引為主簿。出為鄴令,丁母憂去職。服闋,歷曲阿、安吉令。普通中,初置司文義郎,直壽光省,以弘正為司義侍郎。

[陸繕](518—580),字士繻,吳郡吳人也。祖惠曉,齊太常卿。父任,梁御史中丞。繕幼有志尚,以雅正知名。起家梁宣惠武陵王法曹參軍。承聖中,授中書侍郎,掌東宮管記。江陵陷,繕微服遁還京師。紹泰元年,除司徒右長史,御史中丞,以父任所終,固辭不就。高祖引繕為司徒司馬,遷給事黃門侍郎、領步兵校尉、通直散騎常侍,兼侍中。永定元年,遷侍中。時留異擁割東陽,新安人向文政與異連結,因據本郡,朝廷以繕為貞威將軍、新安太守。

[陳伯固],南陳新安王,字牢之,世祖之第五子也。生而龜胸,目通精揚白,形狀眇小,而俊辯善言論。天嘉六年,立為新安郡王,邑二千戶。廢帝嗣立,為使持節、都督南琅邪、彭城、東海三郡諸軍事、雲麾將軍、彭城、琅邪二郡太守。尋入為丹陽尹,將軍如故。

[陳伯恭],字肅之,陳世祖的第六個兒子。天嘉六年,被立為晉安王。不久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置佐史。其時,伯恭十餘歲,便留心政事,宮曹治理。太建元年,入為安前將軍、中護軍,改中領軍。不久為中衛將軍、揚州刺史,因公事免職。太建四年,起用為安左將軍,不久為鎮右將軍、特進,給扶。太建六年,出為安南將軍、南豫州刺史。九年,入為安前將軍、祠部尚書。十一年,進號軍師將軍、尚書右僕射。十二年,改僕射。十三年,改左僕射。十四年,出為安南將軍、湘州刺史,未拜任。至德元年,為侍中、中衛將軍、光祿大夫,母喪,離職。禎明元年,起用為中衛將軍、右光祿大夫,置佐史、扶均照舊。禎明三年入關。隋朝大業初年,為成州刺史、太常卿。

[孔奐](514—583)字休文,會稽山陰人。生於梁武帝天監十三年,卒於陳後主至德元年,年七十歲。(《南史》作年七十餘。此從《陳書》)。孔奐品學兼優,為人剛正,曾出任晉陵太守,廣受好評。

【後主朝】[陳伯恭 陳伯智 陳叔卿 袁憲 徐陵 謝伷 蔡征 姚察 江總]

[陳伯智],字策之,世祖陳蒨第十二子也。少敦厚,有器局,博涉經史。太建中,立為永陽王。尋為侍中,加明威將軍,置佐史。尋加散騎常侍,累遷尚書左僕射,出為使持節、都督東揚、豐二州諸軍事、平東將軍,領會稽內史。至德二年,入為侍中、翊左將軍,加特進。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岐州司馬,遷國子司業。[陳叔卿],字子弼,高宗第五子也。性質直有材器,容貌甚偉。太建四年,立為建安王,授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七年,為雲麾將軍、郢州刺史,置佐史。九年,進號平南將軍、湘州刺史。後主即位,進號安南將軍。又為侍中、鎮右將軍、中書令。遷中書監。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都官郎、上黨通守。

[謝伷]【諸事不詳】

[蔡征];南朝陳大臣。字希祥,濟陽考城(今蘭考)人,蔡景歷之子。早年為陳武帝所識,召為主薄,授太學博士。輔佐陳始終,歷官左戶尚書、吏部尚書,襲封新豐侯,以才幹聞於時,甚受寵眷。執掌詔誥,主持廷獄,俯察民情,政績頗著。後主曾令徵募兵士,旬月之間得眾愈萬。因聲勢熏灼,遭物議,幾被誅殺。禎明三年(589年),隋軍渡江,陳朝危急,復起用之。征統領軍事,日夜勤苦,與隋對敵。陳亡,入於隋,不為重用,僅官太常丞、給事郎。

[姚察](533—606),字伯審,吳興武康(今德清)人,南朝歷史學家。歷經梁、陳、隋三朝,父姚僧垣精醫術,為梁大醫正。姚察6歲誦書萬餘言,12歲能文。侯景之亂時,隨父歸鄉里。年十三為蕭綱所器重。蕭綱登基,授南海王國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陳朝,為秘書監,領著作郎、吏部尚書等職。陳亡入隋,於隋朝授秘書丞、晉王侍讀,襲封北絳郡公,授太子內舍人。隋文帝開皇九年又奉詔撰梁史、陳史,未竟而卒。臨終時遺命,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姚察著有《漢書訓纂》、《文集》、《說林》、《傳國璽》、《西聘道里記》等。《梁書》有本紀6卷,列傳50卷,合56卷。記事起於公元502年梁武帝蕭衍稱帝,止於557年陳霸先滅梁。姚察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江總](519~594)著名南朝陳大臣、文學家。字總持,祖籍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出身高門,幼聰敏,有文才。年十八,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所作詩篇深受梁武帝賞識,官至太常卿。張纘、王筠、劉之遴,乃一時高才學士,皆對江總雅相推重,與之為忘年友。侯景之亂後,避難會稽,流寓嶺南,至陳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徵召回建康,任中書侍郎。陳後主時,官至尚書令,故世稱「江令」。任上「總當權宰,不持政務,但日與後主游宴後庭」,「由是國政日頹,綱紀不立」(《陳書·江總傳》)。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滅陳,江總入隋為上開府,後放回江南,去世於江都(今江蘇揚州)。

【北朝】

【北魏】(386~557年)

【道武朝】[長孫嵩 拓跋儀 拓跋遵 崔逞 崔宏 拓跋嗣]

[長孫嵩](358—437)北魏大臣,代(今山西代縣)人。年十四代父統軍,累著軍功,歷任冀州、相州刺史、侍中、司徒,明元帝即位,與奚斤等八人坐止車門後,聽理萬機,世號「八公」,長子臨朝監國,嵩為左輔,太武帝即位,進爵北平王,官至太尉,柱國大將軍。長孫嵩與崔宏、奚斤、安同、王建、拓跋屈、叔孫建、羅結等八公共同輔政。

[拓跋儀](?-409年),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第三子秦明王拓跋翰之子、拓跋烈及拓跋觚之兄。道武帝拓跋圭的堂弟兼同母弟。

[拓跋遵](?-407年),北魏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之子拓跋壽鳩之子、道武帝拓跋圭的堂兄。拓跋遵年少時壯勇,不拘小節。拓跋圭登位之初,有輔佐他的功勛,賜爵略陽公。太元二十年(公元395年)七月,後燕帝慕容垂命太子慕容寶、遼西王慕容農、趙王慕容麟等率軍八萬攻魏,並以范陽王慕容德、陳留王慕容紹等率一萬八千騎兵為後援。魏軍接獲消息後,則是先將主力部隊後撤,然後在五原(今內蒙古包頭市)一帶的黃河與燕軍隔岸對峙。魏軍復又假傳慕容垂已死的消息,使慕容寶等聞訊後軍心動蕩,後來燕軍中又有將領陰謀發動兵變擁慕容麟為帝,更導致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慕容寶不得已只好趁夜撤退。然而時值嚴冬,氣溫急降,河水結冰,北魏派拓跋遵領騎兵七萬,堵塞燕軍南歸之路。拓跋圭立即親率精兵二萬騎渡河,追擊燕軍,取得參合陂之戰大捷。到了攻陷中山後,拜尚書左僕射,加侍中,領勃海之合口。到了博陵時,勃海群盜四起,拓跋遵又討平群盜。拓跋圭遷他為州牧,封常山王。拓跋遵好酒,天賜四年(407年),坐醉亂失禮於太原公主,被拓跋圭賜死,葬以庶人之禮。有子拓跋素,官至平原王、拜假節、征西大將軍,謚曰康,陪葬金陵,配饗廟庭。

[崔逞](?--399)北魏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北)人,字叔祖。出身士族。初仕前燕,為著作郎,撰《燕記》。後仕前秦、後燕。及後燕亂,攜家歸北魏,道武帝頗禮遇之,拜尚書,錄三十六曹,後官御史中丞。受道武帝命,撰答晉將書,帝怒其失旨

[崔宏](?~418)中國北魏大臣。字玄伯,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出身關東名門士族。少號冀州神童。初仕前秦苻堅,繼仕後燕慕容垂,任吏部郎、尚書左丞、高陽內史。北魏道武帝訪得之,任黃門侍郎,與張袞執掌機要,草創典章。天興元年(398),議改國號為魏,為道武帝採納。遷吏部尚書,總裁律令、朝儀、官制。通制36曹,權傾一時。明元帝即位,奉詔與穆觀查處不法官吏,又與長孫嵩疏決刑獄。神瑞初年(414),建議明元帝起用壽光侯建,討平并州羯胡。拜為天部大人,封白馬公。善書法,時人引為摹本。此外,還有同名教育家崔宏。

[拓跋嗣](392-423年),北魏的第二任皇帝(409-423年),鮮卑族人。他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兒子,太武帝拓跋燾的父親。403年被立為太子,409年誅殺謀逆的拓跋紹後,登基為帝,改元永興。410年,北伐大破柔然。423年,親征劉宋,闢地三百里。423年,由於御駕親征,積勞成疾而終,享年32歲。謚號為明元皇帝,廟號太宗。拓跋嗣文武雙全,在位期間,勤政愛民,拓展疆土,勵精圖治,在北魏歷史中處於承上啟下的樞紐地位。

【明元朝】[長孫嵩 拓跋屈 崔宏 崔浩 奚斤拓跋燾 車路頭 王洛兒 盧魯元]

[拓跋屈],文安公拓跋泥之子,襲爵。太宗時居門下,出納詔命。性明敏,善奏事,每合上旨。賜爵元城侯,加功勞將軍,與南平公長孫嵩、白馬侯崔玄伯等並決獄訟。太宗東巡,命屈行右丞相,山陽侯奚斤行左丞相,命掌軍國,甚有聲譽。後吐京胡與離石胡出以兵等叛,置立將校,外引赫連屈丐。屈督會稽公劉潔、永安侯魏勤捍之。勤沒於陳,潔墜馬,胡執送屈丐,唯屈從猶存。太宗以屈沒失二將,欲斬之。時并州刺史元六頭荒淫怠事,乃赦屈令攝州事。屈縱酒,頗廢政事,太宗積其前後失,檻車徵還,斬於市。

[崔浩](?-450),字伯淵,小名桃簡,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縣)人。白馬公玄伯之長子。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起了積極作用。後人稱頌為「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

[奚斤] (369—448),代人也,世典馬牧。父簞,有寵於昭成皇帝。時國有良馬曰奚斤像"騧騮",一夜忽失,求之不得。後知南部大人劉庫仁所盜,養於窟室。簞聞而馳往取馬,庫仁以國甥恃寵,慚而逆擊簞。簞捽其發落,傷其一乳。及苻堅使庫仁與衛辰分領國部,簞懼,將家竄於民間。庫仁求之急,簞遂西奔衛辰。及太祖滅衛辰,簞晚乃得歸,故名位後於舊臣。斤機敏,有識度。登國初,與長孫肥等俱統禁兵。後以斤為侍郎,親近左右。從破慕容寶於參合。皇始初,從征中原,以斤為征東長史,拜越騎校尉,典宿衛禁旅。車駕還京師,博陵、勃海、章武諸郡,群盜並起,所在屯聚,拒害長吏。斤與略陽公元遵等率山東諸軍討平之。從征高車諸部,大破之。又破庫狄、宥連部,徙其別部諸落於塞南。又進擊侯莫陳部,俘虜獲雜畜十餘萬,至大峨谷,置戍而還。遷都水使者,出為晉兵將軍,幽州刺史,賜爵山陽侯。[拓跋燾](408~452),字佛狸,鮮卑族。北魏第三任皇帝(423-452年)。422年,被立為太子,423年登基,改元始光。拓跋燾在位期間,親率大軍滅亡胡夏,北燕,北涼等諸多政權,統一北方。北伐柔然,使之「不敢復南」;南敗劉宋,佔據河南之地。452年,被中常侍宗愛殺害。在位29年,謚太武皇帝,廟號世祖。拓跋燾率軍講求戰法,指揮靈活,為南北朝時期傑出的騎兵統帥。

[車路頭],代人也。少以忠厚選給東宮,為太宗帳下帥。善自修立,謹慎無過。天賜末,太宗出於外,路頭隨侍竭力。及太宗即位,拜為散騎常侍,賜爵金鄉公,加忠意將軍。後改為宣城公。太宗性明察,群臣多以職事遇譴,至有杖罰,故路頭優遊不任事,侍宿左右,從容談笑而已。路頭性無害,每至評獄處理,常獻寬恕之議,以此見重於朝。太宗亦敬納之,寵待隆厚,賞賜無數,當時功臣親幸莫及。泰常六年卒。太宗親臨哀慟。贈侍中、左衛大將軍、太師、宣城王、謚曰忠貞。喪禮一依安城王叔孫俊故事。陪葬金陵。

[王洛兒],京兆人也。少善騎射。太宗在東宮,給事帳下,侍從遊獵,夙夜無怠。性謹願,未嘗有過。太宗嘗獵於灅南,乘冰而濟,冰陷沒馬。洛兒投水,奉太宗出岸。水沒洛兒,殆將凍死,太宗解衣以賜之。自是恩寵日隆。

[盧魯元],昌黎徒河人也。曾祖副鳩,仕慕容垂為尚書令、臨澤公。祖父並至大官。魯元敏而好學,寬和有雅度。太宗時,選為直郎。以忠謹給侍東宮,恭勤盡節,世祖親愛之。及即位,以為中書侍郎,拾遺左右,寵待彌深。而魯元益加謹肅,世祖逾親信之,內外大臣莫不敬憚焉。性多容納,善與人交,好掩人之過,揚人之美,由是公卿咸親附之。

【太武朝】[長孫嵩 崔浩 劉潔 羅潔 魯元 安原 古弼 屈垣 屈道賜 蘭延韓茂長孫渴侯]

[劉潔]【諸事不詳】[羅潔]【諸事不詳】[魯元]【諸事不詳】

[安原],安同次子,遼東胡人也。雅性矜嚴,沈勇多智略。明元時,為獵郎,出監雲中軍事。時赫連屈丐犯河西,原以數十騎擊之,殺十餘人。帝以原輕敵,違節度,加罪。然知原驍勇,遂任以為將,鎮雲中。蠕蠕犯塞,原輒破之,以功賜爵武原侯,加魯兵將軍。太武即位,拜駕部尚書。車駕征蠕蠕大檀,分為五道。遷尚書左僕射,進爵河間公。原在朝無所比周,然恃寵驕恣,多所排抑。為子求襄城公盧魯元女,魯元不許。原告其罪狀,事相連逮,歷時不決。原懼不勝,遂謀逆,事泄,伏誅。原兄弟外節儉而內實積聚,及誅後,籍其財至數萬。

[古弼],代人,北魏大臣。善騎射。太武帝拓拔燾前往河西打獵,詔命尚書令古弼為隨從騎士選送良馬,古弼卻把劣馬供給他們使用。太武帝大怒,要殺古弼,古弼卻說:「吾為人臣不使人主盤於游畋其罪小不備不虞乏軍國之用其罪大。吾為國遠慮,雖死何傷!」拓拔燾聽了,嘆曰:「有臣如此,國之寶也。」古弼頭顱上尖下圓,像毛筆的筆尖。太武帝給他取綽號叫「筆頭」,生氣時叫他「尖頭奴」。

[屈垣]【諸事不詳】[屈道賜]【諸事不詳】[蘭延]【諸事不詳】

[韓茂],南北朝時北魏著名將領。韓茂少年時長得身體健壯,臂力過人,尤其精於騎射。曾經跟隨魏明元帝征伐丁零翟猛部,韓茂在中軍手執旗子,十分英勇,受到明元帝的賞識,拜官虎賁中郎將。後來,魏道武帝出兵攻打夏國,韓茂隨軍征戰平涼等地,以善射聞名軍中,升遷為侍輦郎、強弩將軍,封為九門侯。韓茂作戰勇敢,史書稱「為將,善於撫眾,勇冠當世,為朝廷所稱」,先後參加了征伐平涼、涼州等戰爭,拜官散騎常侍、殿中尚書、封爵安定公。魏文成帝時,韓茂升遷為尚書令、侍中、征南大將軍。

[長孫渴侯]【諸事不詳】

【文成朝】[長孫渴侯 劉泥 元樂壽 尉眷 和其奴 韓茂 閭毗 常英 目辰 古弼蘭延閭昆 於洛拔]

[劉泥]【諸事不詳】[元樂壽]【諸事不詳】

[尉眷],尉諾長子也,忠謹有父風。太宗時,執事左右,為大官令。時侍臣受斤亡入蠕蠕,詔眷追之,遂至虜庭。大檀問其故,眷曰:"受斤負罪天子,逃刑在此,不時執送,是以來取。"眷遂擒受斤於大檀前。左右救之,乃免。由是,以驍烈聞。遷司衛監。太宗幸幽州,詔眷輔世祖居守。後征河南,督高車騎,臨陣衝突,所向無前,賊憚之。世祖即位,命眷與散騎常侍劉庫仁等八人分典四部,綰奏機要。賜爵山桑侯,加陳兵將軍。

[和其奴],代人也。少有操行,善射御。初為三郎,轉羽林中郎,以恭勤致稱。賜爵東陽子,除奮武將軍。高宗初,遷尚書,加散騎常侍,進爵平昌公,拜安南將軍,遷尚書左僕射。太安元年,詔群臣議立皇太子名。其奴與司徒麗等以為宜以德命名,帝從之。又與河東王閭毗、太宰常英等並平尚書事。在官慎法,不受私請。時以西征吐谷渾諸將淹停不進,久囚未決。其奴與尚書毛法仁等窮問其狀連日,具伏。和平六年,遷司空,加侍中。高宗崩,乙渾與林金閭擅殺尚書楊保年等。殿中尚書元郁率殿中宿衛士欲加兵於渾。渾懼,歸咎於金閭,執金閭以付郁。時其奴以金閭罪惡未分,乃出之為定州刺史。皇興元年,長安鎮將東平王道符反,詔其奴領征西大將軍,率殿中精甲萬騎以討之,未至而道符敗,軍還。三年薨,內外咸嘆惜之。贈平昌王,謚曰宣。

[閭毗],北魏代人。本蠕蠕人,世祖時自其國來降。毗即恭皇后之兄也,皇后生高宗。高宗太安二年,以毗為平北將軍,賜爵河東公;弟紇為寧北將軍,賜爵零陵公。其年,並加侍中,進爵為王。毗,征東將軍、評尚書事;紇,征西將軍、中都大官。自餘子弟賜爵為王者二人、公五人、侯六人、子三人,同時受拜。所以隆崇舅氏,當世榮之。和平二年,追謚後祖父延襄康公,父辰定襄懿王。毗薨,贈太尉,追贈毗妻河東王妃。[常英]【諸事不詳】[目辰]【諸事不詳】[蘭延]【諸事不詳】[閭昆]【諸事不詳】[於洛拔]【諸事不詳】

【獻文朝】[乙渾 和其奴 目辰 叔孫鄰 拓跋丕 白曜]

[乙渾](?-466年),又稱乙弗渾,史書通常作乙渾(496年鮮卑名漢化後乙弗姓改為乙姓),鮮卑政權北魏高官,曾短期擔任北魏獻文帝的攝政。

[叔孫鄰]【諸事不詳】

[拓跋丕](?-444年),後魏樂平王,因功拜車騎大將軍,北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次子、太武帝拓跋燾之二弟。生母大慕容夫人。

[白曜]【諸事不詳】

【孝文朝】[目辰 拓跋丕 陳建 穆亮 陸睿 李沖 陸俊 趙黑 張祐 元忠 王襲 元羽 元贊 元澄 尉元 樓毅 穆太 元詳 元嘉]

[陳建]【諸事不詳】

[穆亮](451-502),字幼輔,本字老生,南北朝時期北魏大臣,宜都丁公穆崇的後代。

[陸睿](生卒不詳),北魏官員。字思弼。陸定國之弟。代人,祖籍今涿鹿縣大堡鎮三澗口村。襲爵平原王。沉雅好學,折節下士,年未二十,人們便以宰輔許之。太和年間,與元琛同時持節為東、西二道大使,褒善罰惡,名聲聞於京師。後為鎮北大將軍,擊蠕蠕(柔然族),大破之。歷官司散騎常侍、定州(河北省定州市)刺史。後因與穆泰等人謀逆,被賜死。

[李沖](450-498),原名思沖,字思順,北魏隴西郡狄道(今甘肅臨洮)人。少孤,好交遊,有氣量。西涼李皓之曾孫。父李寶封敦煌公。孝文帝初年(471年)任秘書中散,掌宮廷文案,遷內秘書令、南部給事中。太和十年(486年)建議廢止宗主督護制,提出均田制、三長制,孝文帝採納,實行三長制,以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各設一長。三長的職責是檢查戶口,徵收租調,徵發徭役。又建議頒行新的租調製度,防止豪強多佔民戶,限制宗主貪污中飽,以增加政府收入。北魏國力大增。繼遷中書令,賜爵隴西公,極受恩寵,孝文帝不直呼其名而稱中書。孝文帝南伐蕭齊,以沖兼左僕射,留守洛陽,繼遷尚書僕射。493年,北魏遷都洛陽,任鎮南將軍、侍中少傅,曾領將作大匠主持新都洛陽的修建工程,後病卒,謚曰「文穆」。葬於覆舟山。杜預早生李沖150多年,二人並稱「李杜」。

[陸俊]【諸事不詳】

[趙黑](410-482)初名趙海,又名趙默,字文靜,北魏酒泉郡安彌縣(今肅州臨水一帶人)。公元439年北魏進據河西後,入宮為宦。趙黑容貌端正,處事謹慎,得到魏世祖歡心,從服侍世祖膳食一躍而成為安遠將軍,吏部尚書,睢陽侯,後又進爵河內公。[張祐]【諸事不詳】[元忠]【諸事不詳】

[王襲],字元孫。父王睿薨,孝文詔襲代領都曹,為尚書令,領吏部曹。後襲王爵,例降為公。太后崩後,襲禮遇稍薄,不復關與時事。後出為并州刺史。輿駕詣洛,路幸其州,人庶多為立銘,置於大路,虛相稱美。或雲襲所教也,尚書奏免其官,詔唯降號二等。卒,贈豫州刺史,謚曰質。

[元羽](471年-501年),原名拓跋羽,字叔翻,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第四子,孟椒房所生。太和九年(485年)封廣陵王,加侍中。元羽聰慧,擅長斷獄。後為大理,主管京師獄訟。遷特進、尚書右僕射,又為太子太保、錄尚書事、廷尉卿。他的大哥孝文帝元宏鼓勵鮮卑與漢族通婚,元羽聘娶驃騎咨議參軍滎陽人鄭平城的女兒。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元羽隨孝文帝征南齊,被裴叔業領兵擊敗,元羽的符節被齊軍繳獲。北魏宣武帝繼位後,以他為司空、司州牧。元羽好色,與員外郎馮俊興的妻子私通。景明二年(501年)五月的的一個夜裡,元羽去找馮俊興的妻子尋歡,在路上被馮俊興攔住打了一頓,馮俊興把元羽藏了起來,五月十九,元羽死去,贈司徒,謚號惠。有三子:節閔帝元恭、八柱國之一元欣,高密王元永業。節閔帝元恭為帝後,追尊元羽為先帝,元恭母王氏為先太妃。

[元贊],南北朝時代北魏、西魏皇族,十二大將軍之一,北魏孝文帝之曾孫,廣平武穆王元懷的孫子,廣平文懿王元悌之子,襲封廣平王。534年,跟從北魏孝武帝(元悌的弟弟)入關中。孝武帝被宇文泰殺死後,很多人擁立他做皇帝。濮陽王元順和宇文泰嫌他年幼,立元寶炬為帝。535年,西魏建國,元贊被任命為司徒。537年六月,元贊被任命為太尉。543年七月,元贊被任命為司空。最後為大將軍、尚書令、少保、小司徒、廣平郡公。554年,廢帝元欽對宇文泰有怨言,淮安王元育、廣平王元贊勸他不聽,終於被廢。元贊的兒子元謙在北周被封為韓國公。[元澄](467—519),字道鎮,任城王拓跋雲長子,少而好學。及康王薨,澄居喪以孝聞。襲封,加征北大將軍。高祖時,蠕蠕犯塞,加澄使持節、都督北討諸軍事以討之。蠕蠕遁走,又以氐羌反叛,除都督梁益荊三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梁州刺史。文明太后引見澄,誡厲之,顧謂中書令李沖曰:「此兒風神吐發,德音閑婉,當為宗室領袖。是行使之必稱我意。卿但記之,我不妄談人物也。」梁州氐帥楊仲顯、婆羅、楊卜兄弟及符叱盤等,自以居邊地險,世為凶狡。澄至州,量彼風俗,誘導懷附。表送婆羅,授仲顯循城鎮副將,楊卜廣業太守。

[尉元],字苟仁,代人也。世為豪宗。父目斤,勇略聞於當時。

[樓毅],樓伏連兄孫安文之子,代人。歷位內外,稍遷殿中尚書,散騎常侍,賜爵常山公,加安南將軍。遷尚書右僕射。以擒反人梁眾保,加侍中,本官如故。後例降為侯。出除使持節,鎮東將軍,定州刺史。

[穆太]【諸事不詳】[元詳]【諸事不詳】[元嘉]【諸事不詳】

【宣武朝】[王肅 元澄 元詳 元嘉 源懷 穆亮高肇郭祚 元雍 元懌 元英 元珍]

[王肅](464---501)字恭懿,琅邪臨沂人,司馬衍丞相王導之後也。父奐,蕭賾尚書左僕射。肅少而聰辯,涉獵經史,頗有大志。仕蕭賾,歷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書丞。肅自謂《禮》、《易》為長,亦未能通其大義也。父奐及兄弟並為蕭賾所殺,肅自建業來奔。是歲,太和十七年也。

[源懷],後魏大將。初名思禮,賜名懷。為人謙恭寬雅,有大度。文成末為侍御中散,後除雍州刺史,清儉有惠政。景明中為尚書左僕射,奉詔為使持節,巡行北邊六鎮及恆、燕、朔三州。後出據北蕃,遷驃騎大將軍,進開國公。

[高肇](?—513),字首文,渤海莜(今河北景縣)人。孝文昭皇后之兄,宣武帝元恪舅。北魏權臣。景明初,封平原郡公,拜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冀州大中正。尚孝文妹高平公主,遷尚書令。延昌初,遷司徒。孝明即位,賜死。靈太后臨朝,贈營州刺史。永熙中,贈侍中、太師、大丞相、太尉、錄尚書事、冀州刺史。

[郭祚],字季祜,約生於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卒於延昌四年(515年)。太原晉陽(今太原市南郊古城營)人。為當時的重要謀臣之一。

[元雍](?-528) 北魏獻文帝子,孝文帝弟。字思穆。先封潁川王,改封高陽王。宣武帝時,屢遷司空,議定律令。孝明帝正光元年(520),進位丞相,與侍中元叉同決庶政。富貴冠一國,一食值錢數萬,有憧仆六千、使女五百,曾與河間王元琛鬥富。孝庄帝初,大都督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時被殺。

[元懌]:487-520年。字宣仁。孝文帝第四子。封清河王。博涉經史,有文才。宣武帝初,為侍中、尚書僕射。明於斷決,為政有名聲。明帝時,為靈太后寵信,元懌亦竭力布誠,常抑制元叉,與元叉失和。元叉幽禁靈太后,元懌被殺。

[元英](?—510),字虎兒,原名拓跋英,孝文帝改革後改姓元,代(今山西外長城以南大同、左雲一帶)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著名的軍事將領、音樂家。

[元珍],元萇弟,字金雀,襲爵艾陵男。世宗時,曲事高肇,遂為帝寵昵。彭城王勰之死,珍率壯士害之。後卒於尚書左僕射。

【孝明朝】[元雍 郭祚 元暉 於忠 李平 李崇 元澄 元欽 元纂 元修義 元彧 元乂 元延明 元徽 元略 元順 元羅 蕭寶寅 長孫稚 游肇 皇甫度 崔亮 陸麗]

[元暉](?—519),字景襲,是北魏宗室。他受宣武帝元。恰得寵幸,歷任給事黃門侍郎、侍中、領右衛將軍等職,曾勸阻宣武帝不要將都城遷回平城(令山西大同)。他任吏部尚書時,大收賄賂,選用官吏皆有定價,因此,當時人將吏部稱為「市曹」。他出任冀州刺史時,大規模檢括隱匿的戶口,增收調絹五萬匹,但同時大肆聚斂,使百姓不堪忍受。孝明帝時,回朝任尚書左僕射,提議安定邊境以及在全國範圍內檢括戶口,得到採納。曾招集儒士百餘人,撰寫《科錄》二百七十卷,在病危時獻給朝廷。據墓誌記載,他死於孝明帝神龜二年(519)。

[於忠]【諸事不詳】[李平]【諸事不詳】

[李崇](454—525),字繼長,小名繼伯,北魏頓丘(今安徽省滁州市來安縣)人。文成皇后第二兄李誕之子。14歲拜主文中散,襲爵陳留公。後為高祖、世宗、肅宗三朝元老,歷治8州,5拜都督將軍,政績顯赫,戰功卓著,堪稱一代名臣。

[元欽](525年年-554年),西魏第二任皇帝,西魏文帝元寶炬之子,公元525年生於范陽(今北京),大統十七年(552)中進士,551年即位,沿用文帝年號,552年去年號,稱元年。元寶炬在位17年,551年病死,元欽嗣位。元欽時期,宇文泰獨攬朝政,與東魏多次激戰。西魏軍政多所革新。554年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

[元纂],字紹興,元略弟,頗有將略。為司徒祭酒。聞元熙舉兵,因逃奔於鄴,至即見擒,與熙俱死。追封北平縣公,贈安北將軍、恆州刺史,改封高唐縣開國侯,食邑八百戶。子子獻,襲。卒於涇州司馬。

[元修義]是北魏政治人物。汝陰靈王拓跋天賜第五子,升遷為秦州刺史。歷官太常卿,升遷為吏部尚書。曾擔任北魏西道行台。元修義為政寬和,「在州四年,不殺一人,百姓以是追思之」。後得風疾。死在秦州任上。

[元彧](?—530),字文若,鮮卑族,北魏宗室,太武帝拓跋燾第四子臨淮宣王拓跋譚之後代,臨淮懿王拓跋提之孫、濟南康王元昌之子。本名亮,字仕明,避穆紹父(穆亮)諱而請求皇帝下詔改名。帝詔曰:「仕明風神運吐,常自以比荀文若(荀彧),可名『彧』,以取定體相倫之美。」

[元乂]【諸事不詳】

[元延明],是安豐王元猛的兒子,元猛死後,元延明繼承了爵位。魏世宗(北魏)時期,被任命為太中大夫。延昌(北魏宣武帝年號)初期,有一年發生嚴重的饑荒,元延明於是拿出自家的財產,用來拯救賓客好幾十人,並且養活賓客的全家。到魏肅宗初期,擔任豫州刺史,政績很好,多次升遷到給事黃門侍郎(官職名)。

[元徽],字顯順,元鸞之子。粗涉書史,頗有吏才。世宗時,襲封。除游擊將軍,出為河內太守。在郡清整,有民譽。徵拜長兼散騎常侍。

[元略],字俊興,元誘弟。才氣劣於元熙,而有和邃之譽。自員外郎稍遷羽林監、通直散騎常侍、冠軍將軍、給事黃門侍郎。清河王懌死後,叉黜略為懷朔鎮副將。未及赴任,會熙起兵,與略書來去。尋值熙敗,略遂潛行,自托舊識河內司馬始賓。始賓便為荻筏,夜與略俱渡盟津,詣上黨屯留縣栗法光。法光素敦信義,忻而納之。略舊識刁雙時為西河太守,略復歸之。停止經年,雙乃令從子昌送略潛遁江左。蕭衍甚禮敬之,封略為中山王,邑一千戶,宣城太守。[元順],元彝兄,字子和。九歲師事樂安陳豐,初書王羲之《小學篇》數千言,晝夜誦之,旬有五日,一皆通徹。豐奇之,白澄曰:「豐十五從師,迄於白首,耳目所經,未見此比。江夏黃童,不得無雙也。」澄笑曰:「藍田生玉,何容不爾。」十六,通《杜氏春秋》,恆集門生,討論同異。於時四方無事,國富民康,豪貴子弟,率以朋游為樂,而順下帷讀書,篤志愛古。性謇諤,淡於榮利,好飲酒,解鼓琴,每長吟永嘆,吒詠虛室。世宗時,上《魏頌》,文多不載。

[元羅],字仲綱,元叉弟,以儉素著稱。起家司空參軍事,轉司徒主簿,領嘗食典御、散騎侍郎、散騎常侍。雖父兄貴盛,而虛己謙退,恂恂接物。遷平東將軍、青州刺史。

[蕭寶寅](?~530),字智亮,南齊明帝蕭鸞第六子,受封建安王。東昏侯蕭寶卷在位,被封為鄱陽王,任南徐州(故治在今江蘇鎮江市)刺史。蕭衍起兵,攻入建業(今江蘇南京市),殺蕭寶寅家族,他深夜逃出,北渡長江,於景明三年(502)投歸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504)三月,被封為梁郡開國公,與南陽長公主成婚。延昌初(512)除安東將軍,復「齊王」封號。孝明帝神龜年間(519),出任都督徐、南兗州諸軍事、徐州(今江蘇徐州市)刺史。他一心想報蕭衍毀家殺親之仇,對北魏特別效力,在任勤於吏治,頗有政聲。  正光五年(524)六月,秦州城(今甘肅天水市)爆發了莫折念生農民大起義,關中軍事緊急。九月,孝明帝詔命蕭寶寅為西道行台大都督,率軍西來鎮壓起義軍。次年正月,他在黑水(在今周至縣境)與起義軍激戰,初戰得勝,迫使起義軍西退隴東。爾後,他指揮軍隊北上,在安定(今甘肅涇川縣)與另一支起義軍万俟丑奴作戰,被義軍打敗。  孝昌二年(526)四月,北魏朝廷為了促使他攻打起義軍,給他陞官加爵。但他與起義軍數次作戰,難以取勝,人馬疲勞不堪。孝昌三年正月,在涇川被起義軍打敗後,只得退守雍州(今西安市)。朝廷以他作戰不力,議處死罪,孝明帝特加寬釋,予以削官,命戴罪立功。不久,又復除他都督雍、涇、岐、南豳四州諸軍事、征西將軍、雍州刺史、西討大都督等銜,關西各軍皆受他節制。但是,在起義軍的接連打擊之下,蕭寶寅一籌莫展。這時,朝廷對他產生懷疑,派御史中尉酈道元為關中大使,前來督軍。蕭寶寅自己也恐數年久戰不勝,引起皇帝猜疑、問罪,心中不安。所以,當酈道元奉命來關中時,他疑是朝廷要奪自己的兵權,就派部將郭子恢趕往陰盤驛將酈道元殺死,並收屍揚言是起義軍所為。接著就公開擁兵叛亂,立年號為「隆緒元年」,設置百官。他派將郭子恢東占潼關,張始榮包圍華州(今陝西大荔縣),以抵擋朝廷的討伐。  孝明帝聞蕭寶寅據關中反叛,立即命長孫稚領兵討伐。長孫稚沒有正面攻潼關,從蒲坂(在風陵渡以北黃河東岸山西境)西渡黃河進入渭北,打敗了包圍華州的張始榮,迫使潼關的郭子恢慌忙潰退。這時,北地郡又發生了毛鴻賓、毛遐的起義。起義軍欲南下攻打蕭寶寅,蕭即派將侯終德前去鎮壓。由於東線潰退,侯終德也被毛遐的義軍打敗。侯終德見蕭寶寅大勢已去,倒戈來攻蕭寶寅。他倉促之下應戰,戰敗潰逃,僅帶家眷、親軍百餘人逃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投降了万俟丑奴的起義軍,被万俟丑奴授予太傅之職。  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初,爾朱天光率大軍進入關中,鎮壓起義軍。三月万俟丑奴在岐州作戰失利,退守安定。四月,爾朱天光的精銳騎兵緊追到安定,在平涼擊潰了起義軍主力,万俟丑奴被俘獲。接著,爾朱天光西攻高平(今寧夏固原),俘獲了蕭寶寅,押送京城洛陽,賜死於駝牛署。

[長孫稚](《南史》作「幼」)(?—535),北朝人,代人(今山西大同),字承業。長孫嵩四世從孫。長孫道生曾孫,世出將門,聰敏有才藝。初名冀歸,六歲襲爵,孝文帝賜其名為「稚」。宣武帝時任撫軍大將軍、領揚州刺史、假鎮南大將軍,率部拒南梁,統強兵而久不決戰,朝廷疑有異圖。後為大都督,與元琛討鮮於修禮,兵敗除名。尋復為尚書右僕射,敗蕭寶夤(yín ),平雍州。孝庄帝時封上黨王,尋改馮翊王,遷司徒、尚書令、大行台;北魏節閔帝即位,遷太尉公,錄尚書事。孝武帝時轉太傅、錄尚書台事。隨帝西奔宇文泰。

[游肇](451——520)字伯始,是游明根的兒子。少年時,為中書學生,好學多聞,博通經史,很得魏孝文帝賞識,用為內秘書侍御中散,升為典名大夫。復授黃門侍郎兼侍中,人呼小宰相。魏宣武帝時,授為廷尉卿兼御使中尉。魏孝明帝即位,授為中書令,相州(臨漳)刺史,升任尚書右僕射,位同右宰相。

[皇甫度],字文亮,安定朝那人。封安縣公,累遷尚書左僕射,領左衛將軍。度頑蔽,每與人言,自稱僕射,時人方之毛嘉。[陸麗](?-465年),原名步六孤麗(496年鮮卑名漢化後,步六孤氏被改為陸氏),封平原王,謚號簡,是鮮卑政權北魏文成帝一朝的高官,官至司徒、侍中。

【孝庄朝】[爾朱榮 元彧 元諶 元延明 元徽 元略 元順 元羅 元誨 元頊 穆紹 於暉 樊子鵠 魏蘭根源子恭 鄭先護]

[爾朱榮](493—530),字天寶,北秀容(今山西朔縣北)人,契胡族,北魏末年將領、權臣。早年,他襲父爵做契胡部第一領民酋長,是很有地位的部落貴族。後招兵買馬,力量發展壯大,北魏統治者籠絡他鎮壓農民起義。爾朱榮於亂世中南征北戰,逐漸弄清魏朝的虛弱,加之自己勢力的不斷強大,最終得以挾帝自重、權傾天下。最終由於驕橫跋扈,為魏庄帝所殺,年僅三十八歲。歷史上爾朱榮罵名滾滾,被歸入奸雄行列,但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得到了肯定。

[元諶],字興伯,元謐兄,性平和。自通直正員郎,遷太子庶子、司空司馬、鴻臚少卿。遷後將軍、肆州刺史,固辭不拜。改授平南將軍、光祿少卿。轉黃門侍郎,進號安南將軍、光祿大夫。出為散騎常侍、中軍將軍、相州刺史。罷州,除宗正卿、都官尚書。以親例封上蔡縣開國公,食邑四百戶,讓而不受。[元誨]【諸事不詳】

[元頊],字寶意,元顥弟。起家為通直郎,轉中書郎,歷武衛將軍、光祿少卿、黃門郎。出除平北將軍、相州刺史。為大宗正卿。封平樂縣開國公,食邑八百戶。庄帝初,拜侍中、車騎將軍,封東海王,食邑千戶。俄遷中書監、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右僕射。又拜車騎大將軍,加侍中。頊無他才幹,以親屬早居重任。兄顥入洛,成敗未分,便以意氣自得,為時人所笑。顥敗,潛竄,為人執送,斬於都市。出帝初,贈侍中、都督雍華岐三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太尉公、尚書令、雍州刺史。

[穆紹](480—531)代(今山西大同)人,北朝魏人,字永業,穆亮子。太和中,除員外郎,侍學東宮,轉太子舍人。尚琅邪長公主,拜駙馬都尉、散騎侍郎,領京兆王愉文學。宣武即位,遷通直散騎常侍、高陽王雍友。襲父爵頓丘郡公,進散騎常侍,領主衣都統。遷秘書監、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光祿卿,勸胡太后除權臣元爰,又遷衛將軍、太常卿。除中書令。孝明時,轉七兵尚書,徙殿中尚書。除衛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中書監,復為侍中,領本邑中正。加特進,儀同三司。去職。孝庄時,爾朱榮入洛,授尚書令、司空,進爵為王,仍加侍中。尋降王複本爵。普泰元年卒,贈太保、冀州刺史,謚曰文獻。

[於暉]【諸事不詳】

[樊子鵠],生年不詳,卒於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6年)。代郡平城(今山西大同)人。北魏末年將領。樊子鵠是一個具有相當才能的軍事將領。在北魏末年複雜的政治鬥爭、頻繁的軍事征伐環境中,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故能在短短的十來年裡,由一名普通官員發跡為一方諸侯。但樊子鵠的才能又只限於一將之才,不能獨樹一幟,這樣,他只好不斷尋求新主,以求託庇。自己也成為無道亂世的犧牲品。

[魏蘭根](486-545),巨鹿下曲陽(今晉縣)人。儀貌奇偉,聰悟博學。魏蘭根,巨鹿下曲陽人也。父伯成,魏中山太守。蘭根身長八尺,儀貌奇偉,泛覽群書,誦《左氏傳》、《周易》,機警有識悟。起家北海王國侍郎,歷定州長流參軍。

[源子恭],字靈順,源子雍弟也。聰惠好學。初辟司空參軍事。司徒祭酒、尚書北主客郎中,攝南主客事。

[鄭先護](?——531)北魏滎陽開封人,鄭羲從孫。起家外散騎侍郎。北魏孝庄帝即位,封平昌縣侯,除廣州刺史。元顥、陳景之如洛陽,以捍禦功進爵為公,遷豫州刺史。而後作為膘騎將軍、大都督討伐爾朱仲遠,兵敗奔梁,為爾朱仲遠誘殺。

【長廣王朝】[爾朱兆 爾朱世隆 元亶 元羅長孫稚元寶炬]

[爾朱兆](?~533) 北魏權臣;字萬仁,爾朱榮從子。為人驍猛善騎射,能手格猛獸,膽勇絕人,跟隨爾朱榮常為前鋒都督,從擊平邢杲、元顥等都有功。但爾朱榮也認為其缺乏智謀,最多只能將三千人。爾朱榮被誅殺後,爾朱兆與爾朱世隆、爾朱仲遠、爾朱度律等人起兵為爾朱榮報仇,攻入洛陽,殺死北魏孝庄帝,爾朱兆自封為大將軍,率軍佔據晉陽,遙控朝政。但不久北魏各地紛紛起兵勤王,原爾朱榮得力幹將高歡也與爾朱兆決裂,爾朱兆與高歡決戰與韓陵山,大敗而逃,被高歡追擊走投無路,只得自縊而死。

[爾朱世隆](500-532),字榮宗。爾朱榮的堂弟。爾朱榮被北魏孝庄帝所殺,爾朱世隆兄弟和爾朱兆等四面齊攻都城,庄帝派遣前華陽太守段育前來謝罪,爾朱世隆將他殺死。後與爾朱度律等共推長廣王元子曄為帝,世隆被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尚書令、樂平郡王,加太傅,行司州牧,增邑五千戶。至河陽與爾朱兆會合。張勸率騎逮獲世隆,斬之。年僅三十三歲。

[元亶](?-537)北魏孝文帝元宏第四子元懌的長子,生母羅氏。520年,其父清河王元懌被元乂謀害死,元懌的幼弟汝南王元悅向元亶索取元懌的服飾和古玩,因未按時送去,送去的又不合元悅的心意,元悅打了元亶一百大杖,幾乎把元亶打死。靈太后除掉元乂後,命元亶襲封清河王,將堂侄女胡智嫁給元亶。532年五月十六,北魏孝武帝元修任命清河王元亶為司徒。534年,孝武帝不堪高歡的逼迫,西投宇文泰,元亶在途中退回洛陽。高歡於是推舉元亶為大司馬,居尚書省攝政。元亶認為高歡一定會擁立他做皇帝的,出入排場都是按皇帝的。丞相高歡到達洛陽,借口孝昌年間以來,皇位傳承輩份次序混亂,孝武帝、元亶都是孝文帝的孫子。十月十七,高歡於是擁立元亶十一歲的嫡長子元善見為新皇帝,遷都鄴城,是為東魏。元亶不安,騎輕裝快馬南奔,高歡追趕上去勸回了他。天平三年十二月初六(537年1月2日),大司馬、清河王元亶去世,謚號文宣。

[元寶炬](507—551)鮮卑族,是西魏的開國君主,北魏孝文帝之孫。535年,他由宇文泰擁立為帝,改元大統,定都長安,史稱西魏。在位17年,551年駕崩,太子元欽嗣位。葬永陵(在今陝西富平縣東南)。父京兆王元愉,孝文帝第三子,母楊氏。

【節閔朝】[爾朱兆 爾朱世隆 元羅 長孫稚 魏蘭根 元諶 孫騰元 寶炬]

[孫騰元]【諸事不詳】[寶炬]【諸事不詳】

【安定王朝】[高歡 孫騰 侯景高盛魏蘭根]

[高歡](496-547),鮮卑名為賀六渾,祖籍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南),世居懷朔鎮(今內蒙古包頭東北,一說內蒙古固陽),成為鮮卑化的漢人。他是東魏王朝的建立者之一,也是北齊王朝的奠基人

[孫騰],字龍雀,咸陽石安人也。祖通,仕沮渠氏為中書舍人,沮渠滅,入魏,因居北邊。及騰貴,魏朝贈通使持節、侍中、都督雍華岐幽四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司徒公、尚書左僕射、雍州刺史,贈騰父機使持節、侍中、都督冀定滄瀛殷五州諸軍事、太尉公、尚書令、冀州刺史。

[高盛]【諸事不詳】

【孝武朝】[高歡 孫騰 元羅 高隆之 長孫稚 辛雄 任祥 元寶炬 樊子鵠 魏蘭根 賈顯度 宇文泰]

[高隆之],本姓徐,字延興,南北朝時期洛陽人。曾任尚書右僕射(宰相),主持鄴都營建工程,後官封太保,陽夏王。公元552年,高隆之受皇帝意旨在全國擇地冶煉,在相州牽口冶(今河南安陽水冶鎮)監造冶鐵爐,開始引水鼓風煉鐵製造兵器,被後人尊稱為「冶煉老祖」。

[辛雄],字世賓,隴西狄道人。父暢,字幼達,大將軍諮議參軍、汝南鄉郡二郡太守,太和中,本郡中正。雄有孝性,頗涉書史,好刑名,廉謹雅素,不妄交友,喜怒不形於色。釋褐奉朝請。父於郡遇患,雄自免歸,晨夜扶抱。及父喪居憂,殆不可識,為世所稱。

[任祥],字延敬,廣寧人也。少和厚,有器度,初從葛榮,榮署為王。榮敗,擁所部先降。拜廣寧太守,賜爵西河縣公。隨齊神武起兵,封魏郡公。後兼尚書左僕射,進位開府儀同三司。祥位望既重,能以寬和接物,人士稱之。及斛斯椿釁發,祥棄官北走,歸神武。天平初,拜侍中,遷徐州刺史。在州大有受納,然政不殘,不為人所疾苦。潁川長史賀若徽執刺史田迅,據城降西魏。祥戰失利,還北。與行台侯景、司徒高昂共攻拔潁川。元象元年,卒於鄴。贈太尉公、錄尚書事。

[賈顯度],中山無極人。父道監,沃野鎮長史。顯度形貌偉壯,有志氣。初為別將,防守薄骨律鎮。正光末,北鎮擾亂,為賊攻圍。顯度拒守多時,以賊勢轉熾,不可久立,乃率鎮民浮河而下。既達秀容,為爾朱榮所留。尋表授直閣將軍、左中郎將。

  

【東魏】[高歡 高澄 高洋 高隆之 高岳 司馬子如 封祖裔 封隆之 慕容紹宗元坦元弼 元旭 元斌 元嶷 元悰 元暹 元韶 孫騰 侯景薛琡元暉業]

[高澄](521--549年),字子惠,北齊高祖神武帝高歡長子,祖籍渤海調蓨,懷朔出生,東魏權臣。為高歡正妻婁氏所生,自幼聰明過人,具備政治天賦,深得高歡喜愛。十五歲入朝輔政,通過改革官員選舉制度,懲治貪污腐敗,整頓吏治,制定法律等手段,迅速確立了權威,在高歡去世後順利掌控了東魏政權。高澄對高氏地位的鞏固,東魏、北齊間政權的過渡貢獻頗大。高歡死後,高澄擊潰叛將侯景,以反間計亂梁,拓兩淮之地,收復河南,在短期內團結東魏統治階層,開始為北齊建立做準備,受魏禪前夕為膳奴刺殺。北齊時追謚為世宗文襄帝。

[高洋](529-559),字子進,因生於晉陽,一名晉陽樂。南北朝時期北齊政權的開國皇帝,公元550-559年在位。他是東魏權臣、北齊神武皇帝高歡次子、文襄皇帝高澄的同母弟,母親為婁氏。出生時有異兆,相貌奇特。幼時其貌不揚,沉默寡言,其實大智若愚,聰慧過人,深沉有大度。雖常被兄弟嘲笑或捉弄,但其才能甚得父親欣賞。在位初期勵精圖治,但後期卻變得暴虐無度,極盡奢侈。

[高隆之],本姓徐,字延興,南北朝時期洛陽人。曾任尚書右僕射(宰相),主持鄴都營建工程,後官封太保,陽夏王。公元552年,高隆之受皇帝意旨在全國擇地冶煉,在相州牽口冶(今河南安陽水冶鎮)監造冶鐵爐,開始引水鼓風煉鐵製造兵器,被後人尊稱為「冶煉老祖」。

[高岳](?-555年)高洋之堂叔。屢次出征,功勛卓越,封清河王。與孫騰、高隆之、司馬子如,號「四貴」。北齊平秦王高歸彥曾寄養高岳家,因受冷漠,一直懷恨在心。555年,高歸彥向高洋進讒,說高岳在城南的房子有如皇宮,引起高洋嫉恨。高岳好酒色,召鄴下歌伎薛氏姊妹陪酒取樂,後來薛妹入宮,納為高洋妃子。薛姐為父親求司徒一職,高洋暴怒說:「司徒大官,怎可求得?」最後薛姐被鋸死。高洋又懷疑薛妹與高岳有姦情,便以毒酒賜高岳,高岳不服,高歸彥勸他喝掉鴆酒,可以保護全家。高岳自殺死。至此,高洋仍不解恨,又砍下薛妹的頭,置其首於東山(鄴城東)宴會中,座中人無不驚駭。隨後又將薛妹骨骸製成人骨琵琶,高洋流淚哭說:「佳人難再得!」。562年,高湛把高歸彥全家百餘人,賞賜給高岳家當奴僕。又追贈高岳為太師。

[馬子如],字遵業,河內溫人也。八世祖模,晉司空、南陽王。模世子保,晉亂出奔涼州,因家焉。魏平姑臧,徙居於雲中,其自序云爾。父興龍,魏魯陽太守。

[封祖裔]【諸事不詳】

[封隆之](485—545),字祖裔,小名皮。北魏渤海惰縣(今景縣)人。其父封回官至右光祿大夫。封隆之性寬和,有度量,多才華,不到20歲就任州郡主簿。

[慕容紹宗](501-549),北魏、東魏大將。鮮卑慕容氏.前燕太原王慕容恪之後,北魏恆州刺史慕容遠之子。以軍事才能著稱。

[元坦],祖魏獻文皇帝,咸陽王禧第七子。禧誅後,兄翼、樹等五人相繼南奔,故坦得承襲,改封敷城王。永安初,複本封咸陽郡王,累遷侍中。庄帝從容謂曰:「王才非荀、蔡,中歲屢遷,當由少長朕家,故有超授。」初,禧死後,諸子貧乏,坦兄弟為彭城王勰所收養,故有此言。孝武初,其兄樹見禽。坦見樹既長且賢,慮其代己,密勸朝廷以法除之。樹知之,泣渭坦曰:「我往因家難,不能死亡,寄食江湖,受其爵命。今者之來,非由義至,求活而已,豈望榮華。汝何肆其猜忌,忘在原之義,腰背雖偉,善無可稱。」坦作色而去。樹死,竟不臨哭。坦歷司徒、太尉、太傅,加侍中、太師、錄尚書事、宗正、司州牧。雖祿厚位尊,貪求滋甚,賣獄鬻官,不知紀極。為御史劾奏免官,以王歸第。尋起為特進,出為冀州刺史,專復聚斂。每百姓納賦,除正稅外,別先責絹五匹,然後為受。性好畋漁,無日不出,秋冬獵雉兔,春夏捕魚蟹,鷹犬常數百頭。自言寧三日不食,不能一日不獵。入為太傅。齊天保初準例降爵,封新豐縣公,除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坐子世寶與通直散騎侍郎彭貴平因酒醉誹謗,妄說圖讖,有司奏當死,詔並宥之。坦配北營州,死配所。

[元弼],字輔宗,魏司空暉之子。性剛正,有文學。位中散大夫。以世嫡應襲先爵。為季父尚書僕射麗因於氏親寵,遂奪弼王爵,橫授同母兄子誕,於是弼絕棄人事,託疾還私第。宣武中為侍中,弼上表固讓。入嵩山,以穴為室,布衣蔬食,卒。建元元年,子暉業訴,復王爵。永安三年,追贈尚書令、司徒公,謚曰文獻。初,弼嘗夢人謂之曰:「君身不得傳世封,其紹先爵者,君長子紹遠也。」弼覺,即告暉業,終如其言。

[元旭]?,字顯和,元顯恭弟。庄帝時,封襄城郡王,邑一千戶。武定末,位至大司馬。齊受禪,爵例降。

[元斌],字善集。祖父高陽王元雍,父高陽王世子泰,從孝庄於河陰遇害。斌少襲祖爵,歷位侍中、尚書左僕射。斌美儀貌,性寬和,居官重慎,頗為齊文襄愛賞。齊天保初,準例降爵,為高陽縣公,拜右光祿大夫。二年,從文宣討契丹還,至白狼河,以罪賜死。

[元嶷]【諸事不詳】

[元悰],字魏慶,拓跋太興孫,襲。孝靜時,累遷太尉、錄尚書事、司州牧、青州刺史。薨於州,贈假黃鉞、太傅、司徒公,謚曰文。悰寬和有度量,美容貌,風望儼然,得喪之間,不見於色。性清儉,不營產業,身死之日,家無餘財。

[元暹],字叔照,元仲景弟。庄帝初,除南兗州刺史。在州猛暴,多所殺害。元顥入洛,暹據州不屈。庄帝還宮,封汝陽王,遷秦州刺史。先時,秦州城人屢為反覆,暹盡誅之,存者十一二。普泰元年,除涼州刺史,貪暴無極。欲規府人及商胡富人財物,詐一台符,誑諸豪等雲欲加賞,一時屠戮,所有資財生口,悉沒自入。孝靜時,位侍中、錄尚書事。薨,贈太師、錄尚書。

[薛琡],字曇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干氏。父彪子,魏徐荽淌貳,`形貌魁偉,少以干用稱。為典客令,每引客見,儀望甚美。魏帝召而謂之曰:「卿風度峻整,姿貌秀異,後當升進,何以處官?」琡曰:「宗廟之禮,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正光中,行洛陽令,部內肅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辭理窮核,多得其情。於是豪猾畏威,事務簡靜。時以久旱,京師見囚悉召集華林,理問冤滯,洛陽系獄,唯有三人。魏孝明嘉之,賜縑百匹。遷吏部,尚書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簡人才,專問勞舊。琡上書,言:「黎元之命,繫於長吏,若得其人,則蘇息有地,任非其器,為患更深。若使選曹唯取年勞,不簡賢否,便義均行雁,次若貫魚,執簿呼名,一吏足矣,數人而用,何謂銓衡?請不依此。」書奏不報。後因引見,復進諫曰:「共治天下,本屬百官。是以漢朝常令三公大臣舉賢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為長吏,監撫黎元。自晉末以來,此風遂替。今四方初定,務在養民。臣請依漢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貴臣各薦時賢,以補郡縣,明立條格,防其阿黨之端。」詔下公卿議之,事亦寢。

[元暉業],字紹遠,魏景穆皇帝之玄孫。少險薄,多與寇盜交通。長乃變節,涉子史,亦頗屬文,而慷慨有志節。歷位司空、太尉,加特進,領中書監,錄尚書事。文襄嘗問之曰:「此何所披覽?」對曰:「數尋伊、霍之傳,不讀曹、馬之書。」暉業以時運漸謝,不復圖全,唯事飲啖,一日一羊,三日一犢。又嘗賦詩云:「昔居王道泰,濟濟富群英;今逢世路阻,狐兔郁縱橫。」齊初,降封美陽縣公,開府儀同三司、特進。暉業之在晉陽也,無所交通,居常閑暇,乃撰魏藩王家世,號為《辯宗錄》,四十卷,行於世。位望隆重,又以性氣不倫,每被忌。天保二年,從駕至晉陽,於宮門外罵元韶曰:「爾不及一老嫗,背負璽與人,何不打碎之。我出此言,即知死也,然爾亦詎得幾時!」文宣聞而殺之,亦斬臨淮公孝友。孝友臨刑,驚惶失措,暉業神色自若。仍鑿冰沉其屍。暉業弟昭業,頗有學問,位諫議大夫。庄帝幸洛南,昭業立於閶闔門外叩馬諫,帝避之而過,後勞勉之。位給事黃門侍郎、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卒。謚曰文侯。

【北齊】【文宣朝】[楊愔 高隆之 元韶 段韶 薛琡 崔暹 高歸彥 賀拔仁 高淹 高演 高渙 高湛]

[楊愔](511—560)字遵彥,小名秦王,弘農華陰人。父津,魏時累為司空侍中。愔兒童時,口若不能言,而風度深敏,出入門閭,未嘗戲弄。六歲學史書,十一受《詩》、《易》,好《左氏春秋》。幼喪母,曾詣舅源子恭,子恭與之飲,問讀何書,曰:「誦《詩》。」子恭曰:「誦至《渭陽》未邪?」愔便號泣感噎,子恭亦對之歔欷,遂為之罷酒。子恭後謂津曰:「常謂秦王不甚察慧,從今已後,更欲刮目視之。」愔一門四世同居,家甚隆盛,昆季就學者三十餘人。學庭前有奈樹,實落地,群兒咸爭之,愔頹然獨坐。其季父暐適入學館,見之大用嗟異,顧謂賓客曰:「此兒恬裕,有我家風。」宅內有茂竹,遂為愔於林邊別葺一室,命獨處其中,常以銅盤具盛饌以飯之。因以督厲諸子曰:「汝輩但如遵彥謹慎,自得竹林別室、銅盤重肉之食。」愔從父兄黃門侍郎昱特相器重,曾謂人曰:「此兒齒未落,已是我家龍文。更十歲後,當求之千里外。」昱嘗與十餘人賦詩,愔一覽便誦,無所遺失。及長,能清言,美音制,風神俊悟,容止可觀。人士見之,莫不敬異,有識者多以遠大許之。元韶,字世胄,魏孝庄之侄。避爾朱之難,匿於嵩山。性好學,美容儀。初,爾朱榮將入洛,父劭恐,以韶寄所親滎陽太守鄭仲明。仲明尋為城人所殺,韶因亂與乳母相失,遂與仲明兄子僧副避難。路中為賊逼,僧副恐不免,因令韶下馬。僧副謂客曰:「窮鳥投人,尚或矜愍,況諸王如何棄乎?」僧副舉刃逼之,客乃退。韶逢一老母姓程,哀之,隱於私家十餘日,庄帝訪而獲焉,襲封彭城王。齊神武帝以孝武帝後配之。魏室奇寶,多隨後入韶家。有二玉缽相盛,可轉而不可出;馬瑙榼容三升,玉縫之。皆稱西域鬼作也。歷位太尉、侍中、錄尚書、司州牧,進太傅。齊天保元年,降爵為縣公。

[段韶],字孝先,南北朝時期齊國開國功臣,為北齊開國立下汗馬功勞。段韶才華橫溢,在齊國外統軍旅,內參朝政,真可謂出將入相,功勛卓著。

[崔暹],字季倫,博陵安平人。漢代尚書崔寔之後。父崔穆,曾擔任州主簿。崔暹早年是一書生,避居於渤海,依高幹為吏。曾為平北將軍、瀛洲刺史,深受高歡、高澄父子器重。官至尚書右僕射。崔暹妹嫁給高仲密,感情不好,高仲密休了崔氏,改娶鄴城李榮之女。高洋荒淫,崔暹多次諫諍,高洋念他是重臣,格外容忍。崔暹去世後,高洋親自到他家悼祭,問崔妻李氏:「你思念故夫么?」李氏回答:「當然思念。」高洋說:「然則自往省之。」遂揮刀把李氏的頭砍下,「擲於牆外」。

[高歸彥],字仁英,神武高歡族弟也。父徽,魏末坐事當徙涼州,行至河、渭間,遇賊,以軍功得免流。因於河州積年。以解胡言,為西域大使,得胡師子來獻,以功得河東守。尋遂死焉。徽於神武舊恩甚篤。及神武平京洛,迎徽喪與穆同營葬。贈司徒,謚曰文宣。

[賀拔仁]字天惠,無善人。以帳內都督從神武破爾朱氏於韓陵,力戰有功。天保初,封安定郡王,曆數州刺史、太保、太師、右丞相、錄尚書事。武平元年薨,贈假黃鉞、相國、太尉、錄尚書、十二州諸軍事、朔州刺史,謚曰武。

[高淹](531—565)字子邃,高歡四子。元象中朝,封平陰郡公,官至尚書左僕射。天保初年,封平陽靖翼王,歷任尚書令、開府義同三司、司空、太尉等。皇建初年,為太傅。大寧元年任太宰。

[高演](535年—561)字延安,祖籍渤海調蓨(今河北景縣南)。北齊第三位皇帝(560年9月8日~561年11月23日在位),孝昭帝。他是東魏權臣高歡的第六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武成帝高湛同母兄弟。

[高渙](533—558),字敬壽,高歡七子。勃海修人。封上黨剛肅王。天資雄傑,風流倜儻,幼年時,常以將才自居,深得高歡的喜愛。長大以後,力大無比,能扛得起寶鼎,文韜武略,精妙絕倫。538年,封平原郡公,550年,封上黨王,歷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鎵尚書事等職。

[高湛](537—569)小字步落稽,河北景縣人,北齊第四任皇帝(561年12月3日—565年6月7日在位),武成帝。東魏權臣高歡第九子,母親為婁氏,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的同母弟。

【廢帝朝】[楊愔 高睿 高歸彥 高德正 燕子獻 崔昂 劉洪徽 高浟 高演 高湛高湜高孝琬]

[高睿],小名須拔,北齊高祖高歡弟趙郡王高琛之子,生三旬而孤,聰慧夙成,特為高祖所愛,養於宮中,令游娘母之,恩同諸子。魏興和中,襲爵南趙郡公。至四歲,未嘗識母,其母則魏華陽公主也。有鄭氏者,睿母之從母姊妹之女,戲語睿曰:「汝是我姨兒,何因倒親游氏。」睿因問訪,遂精神不怡。高祖甚以為怪,疑其感疾,欲命醫看之。睿對曰:「兒無患苦,但聞有所生,欲得暫見。」高祖驚曰:「誰向汝道耶?」睿具陳本末。

[高歸彥],字仁英,神武高歡族弟也。父徽,魏末坐事當徙涼州,行至河、渭間,遇賊,以軍功得免流。因於河州積年。以解胡言,為西域大使,得胡師子來獻,以功得河東守。尋遂死焉。徽於神武舊恩甚篤。及神武平京洛,迎徽喪與穆同營葬。贈司徒,謚曰文宣。

[高德正],高祐曾孫,勃海蓚人也,幼而敏慧,有風神儀錶。初為齊文宣儀同開府參軍,尋知管記事,甚相親狎。累遷相府掾,神武委以腹心。徙給事黃門侍郎,方雅周慎,動見稱述。文襄嗣業,如晉陽。文宣在鄴居守,令德正參機密,彌見親重。文襄之崩,勛將等以纘戎事重,勸文宣早赴晉陽。文宣不決,夜中召楊愔、杜弼、崔季舒及德正等,策始定。以愔從,令德正居守。以為相府司馬,專知門下事。

[燕子獻],字季則,廣漢下洛人。少時相者謂之曰:「使役在胡代,富貴在齊趙。」其後,遇宇文氏稱霸關中,用為典簽,將命使於茹茹。子獻欲驗相者之言,來歸。高祖見之大悅,尚淮陽公主,甚被待遇。顯祖時,官至侍中、開府。濟南即位之後,委任彌重,除右僕射。子獻素多力,頭又少發,當狼狽之際,排眾走出省門,斛律光逐而擒之。子獻嘆曰:「丈夫為計遲,遂至於此矣。」可朱渾天和,道元之季弟也。以道無勛重,尚東平公主。累遷領軍大將軍、開府。濟南王即位,加特進,改博陵公,與楊愔同被殺。

[崔昂],字懷遠,博陵安平人也。祖挺,魏州刺史。昂年七歲而孤,伯父吏部尚書孝芬嘗謂所親曰:「此兒終當遠至,是吾家千里駒也。」昂性端直少華,沉深有志略,堅實難傾動。少好章句,頗綜文詞。世宗廣開幕府,引為記室參軍,委以腹心之任。世宗入輔朝政,召為開府長史。時勛將親族兵客在都下放縱,多行不軌,孫騰、司馬子如之門尤劇。昂受世宗密旨,以法繩之,未幾之間,內外齊肅。遷尚書左丞,其年,又兼度支尚書。左丞之兼尚書,近代未有,唯昂獨為冠首,朝野榮之。

[劉洪徽]【諸事不詳】

[高浟](533-564)字子深,北齊神武帝高歡第五子、文襄帝高澄及文宣帝高洋之弟,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之兄。庶出,母親為姬妾大爾朱氏爾朱英娥。元象二年(539年),高浟拜通直散騎常侍,封長樂郡公。博士韓毅教高浟書寫,見高浟筆跡未工,戲弄高浟曰:「五郎書畫如此,忽為常侍開國,今日後宜更用心。」 高浟正色答曰:「昔甘羅幼為秦相,未聞能書。凡人唯論才具何如,豈必動誇筆跡。博士當今能者,何為不作三公?」當時高浟只有八歲,韓毅甚為慚愧。武定六年(548年),出為滄州刺史,為政嚴察,部下肅然。守令參佐,下及胥吏,行游往來,皆自齎糧食。高浟很少介入人間事。有隰沃縣主簿張達曾經詣州,連夜投宿於草民之家舍,進食雞羹,高浟察覺知道。守令們集合後,高浟對眾曰:「食雞羹何不還價直也?」張達即伏罪。州內全境稱讚他神明。又有一人從幽州來,其驢馱鹿脯。行至滄州界,腳痛而行動遲緩,偶然碰見一人為伴,但是那人卻盜驢及鹿脯而去。明晨向州府狀告。高浟乃令左右及府僚吏分市鹿脯,不限其價。其主見脯識之,推獲盜者。轉為都督、定州刺史。當時有人被盜去黑牛,背上有白毛。長史韋道建謂中從事魏道勝曰:「使君在滄州日,擒奸如神,若捉得此賊,定神矣。」高浟乃用詐為上府市見牛皮後,可有倍數酬金,便使牛主認回,因一而擒獲盜賊。韋道建建等人嘆服。又有一姓王的老婦,孤獨居住,種菜三畝,數次被人偷菜。高浟乃令人秘密在菜葉上書寫,明日市中看菜葉有字的,因此而擒獲賊人。從此之後境內無盜,政事教化為當時第一。

[高湜](538年-560年),北魏至北齊時人,北齊追尊神武皇帝高歡的第十一子。母為游氏。北齊開國時封高陽王。妻張氏。高湜因為人滑稽便辟,口齒伶俐,討得了嫡兄文宣帝高洋的歡喜,常在高洋左右煽風點火,幫著行杖痛打諸王,太后婁昭君很反感。高湜的岳父張晏之曾在要道當眾對他下拜,高湜不禮。高洋問為什麼,高湜道:「一個無官職的老漢,對他行禮做什麼!」高洋於是擢拜張晏之為徐州刺史。天保十年(559年)十月高洋崩,高湜在國葬禮上負責導引梓宮,臨葬吹笛,聲稱「至尊頗知臣不」,又擊胡鼓為樂。婁昭君發怒,命人把高湜打了一百棍。乾明元年(560年)二月六日高湜斃命。婁昭君哀哭,曰:「我看他不長進,管教一下,哪想到他就這樣帶傷死了!」追贈假黃鉞、太師、司徒、錄尚書事。謚曰康穆王。兒子高士義襲爵。

[高孝琬](541~564),北齊文襄帝高澄的嫡長子,排行第三,母親為元氏。北齊建國後,被封為河間王,後遷尚書令。突厥與北周軍隊侵入太原,武成帝高湛將東逃,孝琬叩於馬前苦諫。北周軍退去,拜為并州刺史。高孝琬因自己是神武帝高歡的嫡孫、文襄皇高澄的嫡子,北魏孝靜帝元善見的外甥而頗為自負。又為人爽直,其兄河南王高孝瑜死時,孝琬射草人泄恨,為武成帝所忌。因眾多事情被武成帝銜恨,藉孝琬口出不遜,折其兩脛而死。子嗣高正禮。

【孝昭朝】[高浟 高湛 高湜 高歸彥 高睿 劉洪徽]

【武成朝】[高浟 高湝 高潤 高歸彥 高睿 段韶 高孝琬 高長恭 劉洪徽 尉粲 魏收 斛律光 趙彥深 高普]

[高湝](?-577),渤海郡蓨縣(今河北景縣)人,北齊政權奠基者高歡之第十子,母親小爾朱氏,曾名義上成為北齊皇帝。

[高潤]馮翊王潤,字子澤,神武第十四子也。幼時,神武稱曰:「此吾家千里駒也。」天保初封。歷位東北道大行台、右僕射、都督、定州刺史。潤美姿儀,年十四五,母鄭妃與之同寢,有穢雜之聲。及長,廉慎方雅,習於吏職,至摘發隱偽,奸吏無所匿其情。開府王回洛與六州大都督獨孤枝侵竊官田,受納賄賂,潤按舉其事。二人表言,王出送台使,登魏文舊壇,南望嘆息,不測其意。武成使元文遙就州宣敕曰:「馮翊王少小謹慎,在州不為非法,朕信之熟矣。登高遠望,人之常情,鼠輩欲橫相間構,麴生眉目。」於是回洛決鞭二百,獨孤枝決杖一百。尋為尚書令,領太子少師,歷司徒、太尉、大司馬、司州牧、太保、河南道行台、領錄尚書,別封文成郡公、太師、太宰,復為定州刺史。薨,贈假黃鉞、左丞相。子茂德嗣。

[段韶],字孝先,南北朝時期齊國開國功臣,為北齊開國立下汗馬功勞。段韶才華橫溢,在齊國外統軍旅,內參朝政,真可謂出將入相,功勛卓著。

[高長恭](541—573),一名孝瓘,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大丞相高歡之孫,封為蘭陵王。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

[尉粲]北齊將領,少歷顯職,性粗武。天保初,封厙狄乾等為王,粲以父不預王爵,大恚恨,十餘日閉門不朝。帝怪,遣使就宅問之。隔門謂使者曰:「天子不封粲父為王,粲不如死。」使云:「須開門受敕。」粲遂彎弓隔門射使者。使者以狀聞之,文宣使段韶諭旨。粲見韶,唯撫膺大哭,不答一言。文宣親詣其宅慰之,方復朝請。尋追封景長樂王。粲襲爵。位司徒、太傅,薨。子世辯嗣。周師將入鄴,令辯出千餘騎覘候,出滏口,登高阜西望,遙見群烏飛起,謂是西軍旗幟,即馳還,比至紫陌橋,不敢回顧。隋開皇中,卒於浙州刺史。

[魏收](507~572)北齊文學家、史學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仕魏除太學博士,歷官散騎侍郎等,編修國史。入北齊,除中書令,兼著作郎,官至尚書右僕射,位特進。與溫子升、邢邵並稱「北地三才子」。

[斛律光](515~572) 中國北齊名將。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出身將門,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騎射,號稱「落雕都督」。後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咸陽王。他驍勇善戰,在與北周近20年的爭戰中,多次指揮作戰,均獲勝利。他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為部下所敬重。

[趙彥深](507—576)原名隱,字彥深,避齊廟諱以字行。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後為平原(今山東平原)人。性聰敏,善書計,初為尚書令司馬子如賤客,供寫書。子如善其無誤用為書令史,補大丞相功曹參軍。文翰多出其手,號為敏給。後封宜陽王,武平四年(五七三)轉司徒。卒年七十。《北齊書本傳》

[高普]?,字德廣,平秦王高歸彥兄歸義之子也。性寬和有度量。九歲,歸彥自河州俱入洛,神武高歡使與諸子同游處。天保初,封武興郡王。武平二年,累遷司空。六年,為豫州道行台、尚書令。後主奔鄴,就加太宰。周師逼,乃降。卒於長安。贈上開府、豫州刺史。

【後主朝】[高睿 段韶 高孝珩 高長恭 斛律光 趙彥深 高普 高儼 尉瑾 元文遙 徐之才 高仁堅 許季良 高紹義 胡長仁 賀拔仁 魏收 馮子琮 皮景和 高貞 許惇 段孝言 婁定遠 和士開 唐邕 祖珽 高阿那肱 穆提婆 高元海 高勱 高寶德 陽休之]

[高孝珩](公元539/540年—577年),北齊人,北齊世宗(文襄帝)高澄次子,母王氏。受封廣寧郡王尚書大司徒同州牧。高孝珩知識淵博,多才多藝。他曾經在廳堂牆壁上畫一隻蒼鷹,看了的人都以為這隻鷹是真的,鳩雀都不敢靠近前。他又畫過一幅《朝士圖》,在當時此類畫中稱得上是最絕妙的佳作。後來,高孝珩被北周的軍隊所俘虜,授與他開封府尹,封他為縣侯。高孝珩還通曉音律。周武帝宴請北齊君臣,親自彈奏琵琶為宴席祝興,讓高孝珩吹笛為他伴奏。後來孝珩病重,歸葬故鄉,是北齊王室中少數善終的人物

[元文遙](?-?)字德遠。鮮卑族。河南洛陽人。北魏末年辭去太尉東閣祭酒而隱居林慮山,至東魏末年被征為大將軍府功曹。入北齊,遷中書舍人,不知原由被監禁數年。官至尚書左僕射,封寧都郡公。明達世務,曾改革縣令任用制

[徐之才](492~572),南北朝時期一代各醫,出身世醫家庭,其先祖為徐熙,南朝丹陽(縣治在今安徽當塗丹陽鎮)人,人稱「東海徐氏」。

[高仁堅]【諸事不詳】[許季良]【諸事不詳】

[高紹義](546年後-580年),北齊文宣帝高洋第三子,母親是世婦馮氏。559年,封為廣陽王,560年,改封范陽王。

[胡長仁],字孝隆,安定臨涇人,武成皇后之兄。父延之,魏中書令。長仁累遷右僕射及尚書令。世祖崩,預參朝政,封隴東王。左丞鄒孝裕、郎中陸仁惠、盧元亮厚相結托。長仁每上省,孝裕必方駕而來。省務既繁,簿案堆積,令史欲諮都座者日有百數。孝裕屏人私話,朝退亦相隨,仁惠、元亮又伺間而往,停斷公事,時人號為三佞。長仁私游密席,處處追尋。孝裕勸其求進,和士開深疾之,於是奏除孝裕為章武郡守,元亮等皆出。孝裕又說長仁曰:「王陽卧疾,士開必來,因而殺之。入見太后,不過百日失官,便代其處。」士開知謀,徙孝裕為北營州建德郡守。後長仁倚親,驕豪無畏憚。士開出為齊州刺史。長仁怨憤,謀令剌士開,事覺,遂賜死。尋而後主納長仁女為後,重加贈謚,長仁弟等前後七人並賜王爵,合門貴盛。

[馮子琮],信都人,北燕主馮跋之後也。父靈紹,度支郎中。子琮性聰敏,涉獵書傳。為肅宗除領軍府法曹,典機密,攝庫部。肅宗曾閱簿領,試令口陳,子琮暗對,無有遺失。子琮妻,胡皇后妹也。遷殿中郎,加東宮管記。又奉別詔,令共胡長粲輔遵太子,轉庶子。

[皮景和](?—575),琅邪下邳人也。父慶賓,魏淮南王開府中兵參軍。正光中,因使遇亂,遂家廣寧之石門縣。景和少通敏,善騎射。初以親信事神武。後征步落稽,疑賊有伏,令景和將五六騎深入一谷。遇賊百餘人,便戰。景和射數十人,莫不應弦而倒。神武嘗令景和射一野豕,一箭獲之,深見賞異。除庫直正都督。天保初,授通州刺史,封永寧縣子。景和趫捷,有武用,從襲庫莫奚,度黃龍,征契丹,定稽胡,討蠕蠕,每有戰功。累遷殿中尚書、侍中。景和於武職中兼長吏事,又懷識平均,故頻有美授。周通好後,冠蓋往來,常令景和對接。每與同射,百發百中,甚見推重。

[高貞],字仁堅,武成高湛第五子也。沉審寬恕,帝常曰:「此兒得我鳳毛。」位司州牧、京畿大都督、兼尚書令、錄尚書事。帝行幸,總留台事。積年,後主以貞長大,漸忌之。阿那肱承旨,令馮士干劾,系貞於獄,奪其留後權。

[許惇],字季良,高陽新城人也。父護,魏高陽、章武二郡太守。惇清識敏速,達於從政,任司徒主簿,以能判斷見知,時人號為入鐵主簿。稍遷陽平太守。當時遷都鄴,陽平即是畿郡,軍國責辦,賦斂無准,又勛貴屬請,朝夕徵求,惇並御之以道,上下無怨,治為下天第一。特加賞異,圖形於闕,詔頒天下。遷魏尹,出拜齊州刺史,轉梁州刺史,治並有聲。遷大司農。會侯景背叛,王思政入據潁城,王師出討,惇常督漕,軍無乏絕。引洧水灌城,惇之策也。遷殿中尚書。惇美須髯,下垂至帶,省中號為長鬛公。顯祖嘗因酒酣,握惇須髯稱美,遂以刀截之,唯留一握。惇懼,因不復敢長,時人又號為齊須公。世祖踐祚,領御史中丞,為膠州刺史。尋追為司農卿,又遷大理卿,再為度支尚書,歷太子少保、少師、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特進,賜爵萬年縣子,食下邳郡干。以年老致仕於家,三年卒。

[段孝言],段榮次子,姑臧武威人也。少警發有風儀。魏武定末,起家司徒參軍事。齊受禪,其兄韶以別封霸城縣侯授之。累遷儀同三司、度支尚書、清都尹。孝言本以勛戚緒餘,致位通顯,至此便驕奢放逸,無所畏憚。曾夜行,過其賓客宋孝王家宿,喚坊民防援,不時應赴,遂拷殺之。又與諸淫婦密游,為其夫覺,復恃官勢,拷掠而殞。

  [婁定遠],婁昭次子,代郡平城人也,少歷顯職,外戚中偏為武成愛狎。別封臨淮郡王。武成大漸,與趙郡王等同受顧命,位司空。趙郡王之奏黜和士開,定遠與其謀,遂納士開賄賂,成趙郡之禍,其貪鄙如此。尋除瀛州刺史。初,定遠弟季略,穆提婆求其伎妾,定遠不許。因高思好作亂,提婆令臨淮國郎中令告定遠陰與思好通。後主令開府段暢率三千騎掩之,令侍御史趙秀通至州,以贓貨事劾定遠。定遠疑有變,遂縊而死。

[和士開](524年—571年),河北人。先世是西域胡人,姓素和氏,改為和氏。其父和安善於觀察,官到中書舍人、儀州刺史。和士開最早投靠高湛。天保年初,高湛被封長廣王(今山東平度),和士開任開府行參軍。太寧元年(561年),武成帝高湛即位,和士開任給事黃門侍郎。太寧四年,升為尚書右僕射。因善使琵琶、鐵槊,與胡長粲、高阿那肱等人號稱「八貴」。又與胡太后(高湛的皇后)有姦情。封淮陽王。武平二年,民間流傳童謠:「和士開,七月三十日,將你向南台。」琅琊王高儼聯合太后妹夫馮子琮,武平二年(571年)七月三十日伏兵50人於神獸門外,將和士開殺害。死訊傳出,洛陽全城歡騰。李百葯說:「和士開淫亂,多曆數年,一朝被剿除,朝野上下都大快人心。」

[祖珽],字孝征。范陽(今河北容城)人。祖瑩之子。開始為秘書郎、尚書儀曹郎中,主管儀注。聚斂貪財,驕縱淫逸,後為秘書丞。

[高勱],字敬德,北齊高祖高歡從父弟清河王高岳之子,以清河地在畿內,改封樂安王。夙智早成,為顯祖所愛。年七歲,遣侍皇太子。後除青州刺史,拜日,顯祖戒之曰:「叔父前牧青州,甚有遺惠,故遣汝慰彼黎庶,宜好用心,無墜聲績。」勱流涕對曰:「臣以蒙幼,濫叨拔擢,雖竭庸短,懼忝先政。」帝曰:「汝既能有此言,吾不慮也。」尋追授武衛將軍、領軍、祠部尚書、開府儀同三司。轉侍中、尚書右僕射,出為朔州行台僕射。

[高寶德],北齊神武帝高歡之孫,彭城景思王高浟之子。位開府,兼尚書左僕射。

【安德王朝】[高阿那肱 穆提婆 高元海 唐邕 段孝言 陽休之 韓晉明 鮮於世容]

[高阿那肱]南北朝北齊時期將領。善無人。父親叫市貴,跟從神武皇帝以軍功封為常山郡公,做到晉州刺史。贈為太尉公。

[穆提婆],本姓駱,漢陽人也。父超,以謀叛伏法,提婆母陸令萱配入掖庭,提婆為奴。後主在襁褓中,令其鞠養,謂之乾阿你,呼姊姊,遂為胡太后昵愛。令萱奸巧多機辯,取媚百端,宮掖之中,獨擅威福,封為郡君。和士開,高阿那肱皆為郡君義子。

[高元海],北齊神武帝高歡從子上洛王思宗之子也。累遷散騎常侍。願處山林,修行釋典。文宣許之。乃入林慮山,經二年,絕棄人事,志不能固,啟求歸。征複本任,便縱酒肆情,廣納姬侍。又除領軍,器小志大,頗以智謀自許。

[唐邕],字道和,生年不詳,卒於隋開皇初年。太原晉陽(今山西太原市南晉源鎮)人。唐邕性識明敏,有泊世的才能,太昌元年(532年)被推薦作北魏孝武帝的丞相、柱國大將軍高歡的幕僚,在兵曹掌文書帳簿。他善書記、默識強記,辦事幹練有方。

[段孝言],段榮次之,姑臧武威人也。少警發有風儀。魏武定末,起家司徒參軍事。齊受禪,其兄韶以別封霸城縣侯授之。累遷儀同三司、度支尚書、清都尹。孝言本以勛戚緒餘,致位通顯,至此便驕奢放逸,無所畏憚。曾夜行,過其賓客宋孝王家宿,喚坊民防援,不時應赴,遂拷殺之。又與諸淫婦密游,為其夫覺,復恃官勢,拷掠而殞。

[陽休之],(509——582)字子烈,右北平無終人。北魏前軍將軍陽固之子。生於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卒於隋文帝開皇二年,年七十四歲。雋爽有風概。少勤學,愛文藻。弱冠即有聲譽。仕魏,歷官中書侍郎。北齊天統中,(公元五六七年左右)除吏部尚書。凡所選用,才地俱允。周武帝平齊,拜上開府,和州刺史。隋開皇二年罷任,終於洛陽。休之著有文集三十卷,(《北齊書本傳》)又撰幽州古今人物誌三十卷,(舊唐志作十三卷。此從新唐志)並行於世。

[韓晉明],韓軌之子,太安狄那人也。天統中,改封東萊王。晉明有俠氣,諸勛貴子孫中最留心學問。好酒誕縱,招引賓客,一席之費,動至萬錢,猶恨儉率。朝庭處之貴要之地,必以疾辭。告人云:「廢人飲美酒、封名勝,安能作刀筆吏返披故紙乎?」武平末,除尚書左僕射,百餘日便謝病解官。

[鮮於世榮],漁陽人也。父寶業,懷朔鎮將。武平初,贈儀同三司、祠部尚書。世榮少沈敏,有器干。興和二年,為神武親信都督,稍遷平西將軍,賜爵石門縣子。天統二年,累加開府儀同三司,除鄭州刺史。武平中,以領軍從平高思好,封義陽郡王、領軍大將軍、太子太傅。及周武帝入代,送馬腦酒鍾與之,得便撞破。周兵入鄴,諸將皆降,世榮在三台之前,獨鳴鼓不輟。及被執不屈,乃見殺。世榮雖武人,無文藝,以朝危政亂,每常竊嘆。見徵稅無厭,賞賜過度,發言嘆息焉。  子貞,武平末,假儀同三司。

【幼主朝】[高阿那肱 高元海 陽休之 鮮於世容]

【西魏】【文帝朝】[宇文泰 斛斯椿 万俟洛 元昺 元孚 元季海 梁御 趙善 周惠達 元紀長孫儉申徽 於謹 元贊 元子孝 尉遲迥 獨孤信]

[宇文泰](507—556),字黑獺,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實際統治者,西魏禪周后,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559),追尊為文皇帝,傑出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統帥。

[元子孝](?-554),字季業,南北朝時代西魏皇族,拓跋新成之孫、元欽之子。早年有美名。八歲時,司徒崔光說他:「後生領袖,必此人也。」北魏孝武帝入關,不及從駕。後赴長安,封義陽王。元子孝相貌堂堂,喜歡說笑話,好酒愛士,縉紳很多都成為他的賓客。性情寬慈,敦穆親族。在私第置學館,召集皇族子弟,書夜講讀。並給衣食,想自己的兒子一樣。後歷任尚書令、柱國大將軍、特進、少師。元子孝因元魏衰落,日夜縱酒。後來按例降為公,複姓拓拔氏。不久去世,其子元贇襲爵。

[獨孤信](503-557),本名獨孤如願,鮮卑族人,中國古代著名美男之一,北周雲中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拜大司馬,進封衛國公。史稱其「美容儀,善騎射」。獨孤信的女兒中有三個分別是北周、隋、唐的皇后。

【廢帝朝】[宇文泰 申徽 楊寬 尉遲迥 元子孝 李遠]

[楊寬],楊儉弟,恆農華陰人也,自宗正丞,建義初為通直散騎侍郎,領河南尹丞。稍遷散騎常侍、安東將軍。永安二年,除中軍將軍、太府卿。後為散騎常侍、驃騎將軍、右光祿大夫、澄城縣開國伯。太昌初,除給事黃門侍郎,尋加驃騎大將軍,除華州大中正,監內典書事。坐事去官。永熙三年,兼武衛將軍,又除黃門郎。隨出帝入關西。

[李遠]【諸事不詳】

【恭帝朝】[宇文泰 獨孤信 元子孝 李遠 柳慶 賀蘭祥 豆盧寧侯莫陳崇韋孝寬]

[李弼](494-557),字景和,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將領,在戰場上以勇猛聞名。

[柳慶],字更興,生於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年),卒於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北魏解(今山西永濟)人。天性抗直,無所迴避,為當時少有的直臣。

[賀蘭祥](公元前562—公元前515),字盛樂,武川人,鮮卑族,北周大將,宇文泰之甥,涼國公。父賀蘭初真,少知名,為鄉閭所重。

[豆盧寧](500—565)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前燕之支庶也。高祖勝,以燕。皇始初,歸魏,授長樂郡守,賜姓豆盧氏,或雲避難改焉。父長,柔玄鎮將,有威重,見稱於時。武成初,以寧著勛,追贈柱國大將軍、少保、涪陵郡公。

[侯莫陳崇](514-563),字尚樂,代武川人也。西魏,北周名將,功勛卓著。其先魏之別部,居庫斛真水。祖元,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父興,殿中將軍、羽林監,後以崇著勛,追贈柱國、太保、清河郡公。

[韋孝寬](509--580.12.17),名叔裕,字孝寬,漢族,京兆杜陵(陝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時期西魏、北周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韋孝寬少以字行,所以皆稱其為韋孝寬,而很少稱韋叔裕。韋孝寬的祖父韋直善,為北魏馮翊、扶風二郡守;父親韋旭,曾為武威郡守,建義初,後為大行台右丞、輔國將軍、雍州大中正,永安二年,拜右將軍、南幽州刺史。

【北周】[孝閔朝][宇文護 趙貴獨孤信李弼]

[宇文護](513~572) 中國南北朝時期北周權臣。一名薩保。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宇文泰之侄,宇文泰長兄宇文顥第三子。早年跟隨宇文泰征戰,在與東魏的交戰中屢建戰功,又與于謹南征梁朝江陵。

[趙貴](?-557),字元貴,天水南安(今甘肅天水)人,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官拜太保、大宗伯,封南陽郡公。北周時為太傅、大冢宰,進封楚國公。曾祖趙達,為北魏庫部尚書、封臨晉子。祖父趙仁,舉家遷到武川,趙貴少穎悟,有節概,在爾朱榮為別將,因討伐元顥有功,賜爵燕樂縣子,授伏波將軍、武賁中郎將。後從賀拔岳平關中,賜爵魏平縣伯,逐漸升遷到鎮北將軍、光祿大夫、都督。賀拔岳死後投奔宇文泰,被任命為大都督,擊破曹泥、梁仚等叛亂,進爵為中山郡公,除雍州刺史。後在於東魏邙山之戰中失律潰敗,被免除官職,不久復官爵,拜柱國〔大〕將軍,賜姓乙弗氏,改封南陽郡公。北周建立後,遷為太傅、大冢宰,進封楚國公。當時晉國公宇文護獨攬朝政。趙貴自以為是開國元勛,功勛卓著,對宇文護有不平之色,他與衛國公獨孤信謀劃剷除宇文護,事到臨頭時卻因獨孤信憂蔞寡斷而取消計劃,不久此事被開府宇文盛探知,迅速告到朝廷。趙貴被殺,獨孤信被逼令自盡。

【明帝朝】[宇文護 侯莫陳崇 於謹]

[於謹]【諸事不詳】

【武帝朝】[宇文護 侯莫陳崇 於謹 宇文貴 宇文憲 宇文直 宇文亮]

[宇文貴](?~567年),字永貴,鮮卑族。北周朝大臣。其祖籍在昌黎大棘(即今遼寧義縣境),後遷居夏州(今陝西橫山縣西)。他在少年時代拜師讀經史,後來有志於建功立業,便棄文習武。北魏孝明帝正光末年,北方六鎮的軍民不堪忍受鎮將的剝削,終於爆發了大起義,長城內外的六鎮地區迅速為起義軍所控制。當沃野鎮的破六韓拔陵起義軍攻夏州時,夏州刺史源子雍召宇文貴守城,授統軍之職。後宇文貴又在爾朱榮的部下參加鎮壓葛榮起義軍,以作戰勇猛聞名,被擢為別將,轉為都督。  孝庄帝永安二年(529)正月,原來逃亡到江南的北海王元顥在梁武帝的支持下,率部隊北返攻入洛陽。孝庄帝被迫渡過黃河北逃河內(在今河南沁陽縣東北)。宇文貴隨爾朱榮的軍隊從晉陽(即今山西太原市)南下,幫助孝庄帝攻擊元顥。他在作戰中有功,被加授征虜將軍、郢州刺史,封革融縣侯,當年七月,元顥兵亂被平息,孝庄帝返回洛陽,召宇文貴入朝,授武衛將軍、閣內大都督。  永熙三年(534)春,孝武帝元修與攝政大臣高歡之間的矛盾激化,高歡發兵南下逼近洛陽,孝武帝西逃關中,依靠宇文泰在長安重建政權。宇文貴為孝武帝保駕,護送入關,被晉爵為化政郡公。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宇文貴遷為右衛將軍。由於他和宇文泰是同族,立即受到重用。三年(537),升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與大將獨孤信同守洛陽。  東魏潁川守將賀若統請求以地歸降西魏。宇文貴奉命率2000騎兵前往接應。東魏出兵潁川迎戰,他先後打敗了三路東魏軍隊,被以功升為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此後,他歷任夏州、岐州(故治即今陝西鳳翔縣)刺史之職。大統十六年(550),遷為宇文泰的都督中外諸軍事府左長史,晉級為大將軍。廢帝初年(552),他再出任岐州刺史。次年,授大都督,攝興、西益等六州諸軍事,擔任興州(故治在今陝西略陽縣)刺史。他在州善於治理,百姓安居。他建議朝廷在梁州(今陝西漢中地)實行屯田,墾荒耕種,結果,所收穫的糧食解決了幾個州軍民的吃糧問題。三年(554),宇文貴被調任益州刺史,攝益、潼等八州諸軍事。當時蜀地社會不安定,搶劫成風。他招募了一批強壯的鄉勇,組成24部流動巡邏隊,專門追捕罪犯,維護了社會治安。  557年,宇文覺取代西魏政權,建立了北周。宇文貴被晉級柱國,拜御正中大夫。加督甘州(故治在今甘肅張掖市)諸軍事。周明帝武成元年(559)三月,宇文貴奉命與賀蘭祥出兵進攻吐谷渾,得勝回師,被晉封許國公,食萬戶。二年(560)遷為大司空,三年任大司徒、太保。保定五年(565)二月,宇文貴奉詔與竇毅、楊薦等率儀仗去突厥,迎接武帝的阿史那皇后(突厥木扦可汗俟斤之女)。天和二年(567),當返回到達張掖時,他因急病而卒,朝廷追贈他為太傅。

[宇文憲](?-578年)鮮卑人,字毗賀突,北周太祖宇文泰第五子。[宇文直],宇文邕弟弟,字豆羅突,文帝六子。[宇文亮],字乾德,宇文導子。

【宣帝朝】[宇文儉 宇文盛 宇文亮 長孫覽]

[宇文儉],字侯幼突,文帝子。武成初,封譙國公,邑萬戶。天和中,拜大將軍。尋遷柱國,出為益州總管。建德三年,進爵為王。五年,東伐,以本官為左一軍總管,攻永固城,拔之。進平並、鄴。六年拜大冢宰。是歲,稽胡反,詔儉為行軍總管,與齊王憲討之。有胡帥自號天柱者,據守河東。儉攻破之,斬首三千級。宣政元年二月,薨。子乾惲嗣。大定中,為隋文帝所害,國除。

[宇文盛],字保興,代人也。曾祖伊與敦、祖長壽、父文孤,並為沃野鎮軍主。盛志力驍雄。初為太祖帳內,從破侯莫陳悅,授威烈將軍,封漁陽縣子,邑三百戶。大統三年,兼都督。從擒竇泰,復弘農,破沙苑,授都督、平遠將軍、步兵校尉,進爵為公,增邑八百戶。除馮翊郡守,加帥都督、西安州大中正、通直散騎常侍、撫軍將軍,增邑三百戶。累遷大都督、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鹽州刺史。及楚公趙貴謀為亂,盛密赴京告之。貴誅,授大將軍,進爵忠城郡公,除涇州都督。賜甲一領、奴婢二百口、馬五百匹,牛羊及莊田、什物等稱是。仍從賀蘭祥平洮陽、洪和二城,別封一子甘棠縣公。轉延州總管,進位柱國。天和五年,入為大宗伯。六年,與柱國王傑從齊公憲東討。時汾州被圍日久,憲遣盛運粟以給之。乃赴姚襄城,受憲節度。齊將段孝先率兵大至,盛力戰拒之。孝先退,乃築大寧城而還。建德二年,授少師。五年,從高祖東伐,率步騎一萬,守汾水關。宣帝即位,拜上柱國,增邑通前四千六百戶。大象中,薨。子述嗣。大象末,上柱國、濮陽公。

[宇文貞],安乾雅,明帝子。初封酆國公。建德三年,進爵為王。大象初,為大冢宰。後為隋文帝所害,並子濟陰郡公德文,國除。

[長孫覽]字休因,是河南洛陽人。祖父長孫稚,魏時任太師、假黃鈸、上黨文宣王。父親長孫紹速,任北周小宗伯、上黨郡公。

【靜帝朝】[於翼 宇文盛 宇文貞 王誼 劉昉 鄭譯 楊堅]

[王誼](540—585),字宜君,河南洛陽人。周初,為左中侍上士。遷御正大夫,拜雍州別駕。武帝即位,授儀同,遷內史大夫,封楊國公。從平齊,授相州刺史,徵為大內史。宣帝初,出為襄州總管。靜帝初,轉鄭州總管,拜大司徒。開皇初,進封鄖國公。後以怨望賜死。

[劉昉],昉性輕狡,有奸數。周武帝時,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以技佞見狎,出入宮掖,寵冠一時。授大都督,遷小御正,與御正中大夫顏之儀並見親信。及帝不悆,召方及之儀俱入卧內,屬以後事。帝喑不復能言。昉見靜帝幼沖,不堪負荷。

[鄭譯](540-591),字正義,隋朝大臣,滎陽開封(河南開封)人。鄭孝穆子,幼聰穎,博覽群書,工騎射,尤善音律。在北周以給事中士起家,累遷至內史上大夫,封沛國公。與楊堅有同學之舊,傾心結納。性輕險,貪贓納賄,堅陰疏之。及入隋,任隆州、岐州刺史。參定律令、禮樂。位至上柱國。為其貪贓,文帝下詔曰:譯「鬻獄賣官,沸騰盈耳。若留之於世,在人為不道之臣,戮之於朝,入地為不孝之鬼。有累幽顯,無以置之,宜賜以《孝經》,令其熟讀。」(《隋書·鄭譯傳》),以定策功加賞賜而未委以重任,卒於岐州刺史任。嘗奉詔參與撰律令,又參與儀定樂,名《樂府聲調》,凡八卷,已佚。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顛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為「聖人可汗」。


推薦閱讀:

唐代「飲中八仙」簡介
謝眺簡介
中國道教人物簡介
12 主星簡介---武曲星
十個擇日學簡介

TAG:中國 | 宰相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