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詞牌名,取於東漢張衡《四愁詩》
06-06
宋 辛棄疾《青玉案》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居士」。 (「案」應與「碗」同音)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注釋1.元夕:舊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夜稱元夕或元夜。2.花千樹:形容花燈之多如千樹開花。3.星如雨:指焰火紛紛,亂落如雨。星:指焰火。4.寶馬雕車:裝飾華麗的馬車。5.鳳簫:簫的美稱。6.玉壺:比喻明月。7.魚龍舞:舞動魚形、龍形的彩燈。8. 句子解釋:「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古代婦女元宵節時頭上佩戴的各種飾品。這裡指盛裝的婦女。9.盈盈:聲音輕盈悅耳,亦指儀態嬌美的女子。10.千百度:千百遍。11.驀然:猛然、突然。12. 闌珊:零落稀疏的樣子。13.暗香:本指梅花,這裡借指美人。14.他,即她。古時她他不分,通用譯文東風彷彿吹開了盛開鮮花的千棵樹,又如將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陣陣星雨。華麗的香車寶馬在路上來來往往,各式各樣的醉人香氣瀰漫著大街。悅耳的音樂之聲四處回蕩,如鳳簫和玉壺在空中流光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美人的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晶瑩多彩的裝扮在人群中晃動。她們面容微笑,帶著淡淡的香氣從人面前經過。我尋找那人千百次,都沒看見她,不經意間一回頭,卻看見了她立在燈火零落稀疏的地方。評解一【簡要評析】"作為一首婉約詞,這首《青玉案》與北宋婉約派大作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藝術成就上毫不遜色。詞作從極力渲染元宵節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於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託著作者政治失意後,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詞從開頭起「東風夜放花千樹」,就極力渲染元宵佳節的熱鬧景象:滿城燈火,滿街遊人,火樹銀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圖不在寫景,而是為了反襯「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的與眾不同。本詞描繪出無宵佳節通宵燈火的熱鬧場景,梁啟超謂「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認為本詞有寄託,可謂知音。上片與元夕之夜燈火輝煌,遊人如雲的熱鬧場面,下片寫不幕榮華,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託著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把這種境界稱之為成大事業者,大學問者的第三種境界,確是大學問者的真知灼見。【鑒賞】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傑了。然而究其實際,上闋除了渲染一片熱鬧的盛況外,並無什麼獨特之處。作者把火樹寫成與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若說好,就好在想像: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衝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然後寫車馬、鼓樂、燈月交輝的人間仙境——「玉壺」,寫那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其間的「寶」也,「雕」也「鳳」也,「玉」也,種種麗字,只是為了給那燈宵的氣氛來傳神來寫境,大概那境界本非筆墨所能傳寫,幸虧還有這些美好的字眼,聊為助意而已。 下闋,專門寫人。作者先從頭上寫起:這些游女們,一個個霧鬢雲鬟,戴滿了元宵特有的鬧蛾兒、雪柳,這些盛裝的游女們,行走過程中不停地說笑,在她們走後,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這些麗者,都非作者意中關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尋找一個——卻總是蹤影難覓,已經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有所待!發現那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銘篆,詞人竟有如此本領,竟把它變成了筆痕墨影,永志弗滅!—讀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闋的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那下闋的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群女,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而且,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又有什麼意義與趣味呢! 此詞原不可講,一講便成畫蛇,破壞了那萬金無價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然而畫蛇既成,還須添足:學文者莫忘留意,上闋臨末,已出「一夜」二字,這是何故?蓋早已為尋他千百度說明了多少時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闋而出「燈火闌珊」,方才前後呼應,筆墨之細,文心之苦,至矣盡矣。可嘆世之評者動輒謂稼軒「豪放」,「豪放」,好像將他看作一個粗人壯士之流,豈不是貽誤學人嗎? 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舉此詞,以為人之成大事業者,必皆經歷三個境界,而稼軒此詞的境界為第三即終最高境界。此特借詞喻事,與文學賞析並無交涉,王先生早已先自表明,吾人在此無勞糾葛。從詞調來講,《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雙調,上下闋相同,只是上闋第二句變成三字一斷的疊句,跌宕生姿。下闋則無此斷疊,一片三個七字排句,可排比,可變幻,隨詞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勢是一氣呵成的,單單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詞句出晏殊的《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作為三大境界之一,他很好的表現出了自己的獨特之處,讓人嘆為觀止。評解二【評解】此詞極力渲染元宵節觀燈的盛況。先寫燈火輝煌、歌舞騰歡的熱鬧場面。花千樹,星如雨,玉壺轉,魚龍舞。滿城張燈結綵,盛況空前。接著即寫遊人車馬徹夜遊賞的歡樂景象。觀燈的人有的乘坐香車寶馬而來,也有頭插蛾兒、雪柳的女子結伴而來。在傾城狂歡之中,詞人卻置意於觀燈之夜,與意中人密約會晤,久望不至,猛見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結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賞,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全詞構思新穎,語言工巧,曲折含蓄,餘味不盡。【集評】彭孫遹《金粟詞話》:稼軒「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秦、周之佳境也。譚獻《譚評詞辨》:稼軒心胸發其才氣,改之而下則擴。起二句賦色瑰異,收處和婉。王國維《人間詞話》: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玉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唐宋詞選析》人們稱讚辛棄疾的豪放沉鬱的詞作,也讚美他婉約含蓄的詞作,這首《青玉案》詞就是這後一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歷來多有美評。它的好,在於創造出了一種境界。[編輯本段]宋·賀鑄《青玉案》原文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碧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注釋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時步態輕盈。橫塘:在蘇州南十時許。芳塵:指美人的行蹤。錦瑟華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時期。蘅皋:長著香草的沼澤中的高地。瑣窗:雕刻或彩繪有連環形花紋的窗子。彩筆:比喻有寫作的才華。事見南朝江淹故事。冉冉:流動的樣子。梅子黃時雨:四五月梅子黃熟,基間常陰雨連綿,俗稱「黃梅雨」或「梅雨。」譯文你的玉步不肯來到橫塘,我只有目送你離去。但現在不知你與誰相伴,共度這花樣的美好年華?在那修著偃月橋的院子里,硃紅色的小門映著美麗的瑣窗。只有春風才能知道你的歸處。天上飛雲在空中拂過,長滿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隱若現。佳人一去而不復返,我用彩筆寫下斷腸的詩行。如果要問我的憂傷有多深多長,就像煙雨一川青草,就像隨風飄轉的柳絮,梅子黃時的雨水,無邊無際。賞析1.此詞是賀鑄名篇之一,作於蘇州。當時詞人閑居橫塘,寫的是一段單相思。開頭三句,借洛神故事,回憶在橫塘的一次艷遇。詞人神魂顛倒,要隨佳人而去,並且知道了她的居所,但只有春風能入。下闋開頭仍用《洛神賦》故事,詞人期待再遇佳人,但佳人不至。只得題寫斷腸詩句。要問此時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馬平川的衰草;像漫天飛揚的柳絮;也像江南梅雨,無有止期。結句以一串博喻寫「閑愁」,使得「閑愁」更加具體可感。將無形的情化為有形的物,形象具體。2.此詞抒寫了因理想不能實現而鬱郁不得志的「閑愁」。上片寫相戀和懷念,下片開頭兩句寫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黃昏,仍不見蹤影,或「閑愁」太多。寫「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實現,形象生動。下片的「碧雲」句喻指時光流逝之迅速,末尾連用三個比喻來表現「閑愁」之多、亂、纏綿不斷,十分生動,作者也因此獲得了「賀梅子」的雅號。詞中他把抽象的閑情化為可感可知的「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不僅形象、真切地表現出詞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內心世界,同時也生動、準確地展現了江南暮春時煙雨迷濛的情景,深得當時人們的讚賞。結尾處「一川煙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以江南景色比喻憂愁的深廣,以面積廣大喻愁之多,「滿城風絮」以整個空間立體地比喻愁之深廣,「梅子黃時雨」以連綿不斷比喻愁之時間長和難以斷絕,興中有比,意味深長,被譽為絕唱,賀鑄也因此而有「賀梅子」的雅號,深得當時人們的讚賞。黃庭堅更是極口稱讚說:「解作江南斷腸句,只今唯有賀方回」(《寄賀方回》)。3.此詞於蘇州寄居橫塘時所作。作者幽居懷人,所寫是「美人兮不來」的閑愁,詞中意境幽微,形象朦朧,凌波仙子似的美人似真似幻,給人以豐美聯想。如果作者所傾心思慕的人凌波而來,又翩然而去,只剩自己木立如痴送芳塵。接下,遙想伊人深閨孤寂,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風時到。轉而寫眼前情愫難通,天際碧雲,水邊香蘅,籠在蒼茫暮色中。繼而哀嘆即使提筆濾攄懷,妙筆生花,也儘是傷心斷腸句。末了一設問句呼起,以遍野煙草,滿城風絮,黃梅陰雨極寫閑愁之多無可消釋。結拍三句是作者濃墨重彩、靈光獨運之筆,連用比喻分三層鋪疊而來,既繪江南暮春煙雨景色,有映襯出黯然心境,寫閑愁的迷茫無邊,紛亂無緒,連綿不止,亦情亦景,亦比亦興,亦實亦虛,渾融為一無跡可尋,畫面迷離而清遠,意味深沉而悠長。此詞以三佳句而傾倒一時,人稱「賀梅子」。羅大經《鶴林玉露》云:「詩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雲」憂端如山來,項洞不可掇「,趙嘏雲「夕陽樓上雲重疊,未抵閑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頎雲」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後主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少游雲「落紅萬點愁如海」是也。賀方回雲「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 4.這首詞說來好笑,原是賀方回退居蘇州時,因看見了一位女郎,便生了傾慕之情,寫出了這篇名作。這事本身並不新奇,好像也沒有「重大意義」,值不得表彰。無奈它確實寫來美妙動人,當世就已膺盛名,歷代傳為佳句,——這就不容以「側艷之詞」而輕加蔑視了。方回在蘇州築「企鴻居」,大約就也是因此而作。何以言之?試看此詞開頭就以子建忽睹洛神為比,而《洛神賦》中「翩若驚鴻」之句,膾炙千古,企鴻者,豈不是企望此一驚鴻般的宓妃之來臨也?可知他為此人,傾心眷慕,真誠以之,而非輕薄文人一時戲語可以並論。閑話且置,如今只說子建當日寫那洛神,道是「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其設想異常,出人意表,蓋女子細步,輕盈而風致之態如見,所以賀方回上來便用此為比。姑蘇本是水鄉,橫塘恰逢水境——方回在蘇州盤門之南十餘里處築企鴻居,其地即是橫塘。過,非「經過」「越過」義,在古用「過」,皆是「來到」「蒞臨」之謂。方回原是渴望女郎芳步,直到橫塘近處,而不料翩然徑去,悵然以失!——此《青玉案》之所為作也。美人既遠,木立如痴,芳塵目送,何以為懷。此芳塵之塵字,仍是遙遙承自「凌波」而來,波者,原謂水面也,而乃美人過處,有若陸行,亦有微塵細馥隨之!人不可留,塵亦難駐,目送之勞,惆悵極矣!——全篇主旨,盡於開端三句。以下全是想像——古來則或謂之「遐思」者是。義山詩云「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以錦瑟之音繁,喻青春之歲美(生活之豐盛也)。詞人用此,而加以擬想,不知如許華年,與誰同度?以下月橋也,花院也,瑣窗也,朱戶也,皆外人不可得至之深閨密居,凡此種種,畢竟何似?並想像也無從耳!於是無計奈何,而結以唯有春能知之!可知,不獨目送,亦且心隨。下片說來更是好笑:詞人一片痴情,只成痴立——他一直呆站在那裡,直立到天色已晚,暮靄漸生。這似乎又是暗與「日暮碧雲合,佳人殊未來」的江淹名句有脫化關係。本是極可笑的獃事,卻寫得異樣風雅。然後,則自譽「彩筆」,毫不客氣,說他自家為此痴情而寫出了這斷腸難遣的詞句。縱筆至此,方才引出全曲煞拍一問三疊答。閑愁,是古人創造的一個可笑也可愛的異名,其意義大約相當或接近於今日的所謂「愛情」。劇曲家寫魯智深,他是「煩惱天來大」,而詞人賀方回的煩惱卻也曲異而工則同——他巧扣當前的季節風物,一連串舉出了三喻,作為疊答:草、絮、雨,皆多極之物,多到不可勝數。方回自問自答說:「我這閑愁閑恨,共有幾多?滿地的青草,滿城的柳絮,滿天的梅雨——你去數數看倒是有多少吧!這已巧妙地答畢,然而尚有一層巧妙,同時呈現,即詞人也是在說:我這愁恨,已經夠多了,偏又趕上這春末夏初草長絮飛、愁霖不止的時節,越增我無限的愁懷恨緒!你看,詞人之巧,一至於此。若識此義,也就不怪詞人自詡為「彩筆」「新題」了。賀方回因此一詞而得名「賀梅子」。看來古人原本風趣開明。若在後世,一定有人又出而「批判」之,說他種種難聽的話,笑罵前人,顯示自己的「正派」與「崇高」。晚近時代,似乎再也沒有聽說哪位詩人詞人因哪個名篇名句而得享別名,而傳為佳話,——這難道不也是令人深思的一個文壇現象嗎? (周汝昌)集評周紫芝《竹坡詩話》:賀方回嘗作《青玉案》,有「梅子黃時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謂之「賀梅子」。羅大經《鶴林玉露》:賀方回有「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蓋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沈謙《填詞雜說》:「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不特善於喻愁,正以瑣碎為妙。先著、程洪《詞潔》:方回《青玉案》詞工妙之至,無跡可尋,語句思路亦在目前,而千人萬人不能湊拍。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疊寫三句閑愁,真絕唱!劉熙載《藝概》:賀方回《青玉案》詞收四句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其末句好處全在「試問」呼起,及與上「一川」二句並用耳。王方俊《唐宋詞賞析》:賀鑄晚年退隱至蘇州,並在城外十里處橫塘有住所,詞人常往來其間。這首詞寫於此時此地。漢中寫路遇一女子,而引起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慨。--引自惠淇源《婉約詞》————————————————————————————————————————————————————————————————————————————[編輯本段]宋 黃公紹《青玉案》原文年年社日停針線。怎忍見、雙飛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猶在,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春衫著破誰針線。點點行行淚痕滿。落日解鞍芳草岸。花無人戴,酒無人勸,醉也無人管。注釋①社日:指立春以後的春社。②停針線:《墨庄漫錄》說:「唐、宋社日婦人不用針線,謂之忌作。」唐張籍《吳楚詞》:「今朝社日停針線。」③「春衫」兩句:春衫已經穿破,這是誰做的針線活呢?這裡的「誰針線」與「停針線」相呼應,由著破春衫想起那製作春衫的人,不覺凄然淚下,淚痕沾滿了破舊的春衫。評解此詞抒寫遊子思鄉的情懷。上片寫遊子在深山溪橋邊,遙念家鄉社日,看到雙雙飛燕而自傷孤單。下片寫遊子長期飄流在外,春衫已破,滿是淚痕,卻還不知歸期。末尾連用三個「無人」,點出不僅賞花、飲酒都無心情,甚至醉了也受不到照顧。寫盡孤身羈旅的凄涼況味。通篇纏綿凄惻,委婉含蓄。寫的是遊子春日感懷。年年社日,大家都是興高采烈,連婦女也在此日停了針線活計,結伴出外閒遊。那麼,遊子的心情又是如何見?「怎忍見、雙飛燕」。燕子雙雙,於春社時候飛回舊巢;遊人成雙做對,言笑晏晏;這些都是使他觸景傷神的場面。自己身處異鄉,形單影隻,又將何以為遣呢?「今日」句,點出目前正當江城春半,百花爭妍。「一身」幾句,寫出自己長期飄泊的苦況。「亂山深處,寂寞溪橋畔」,這是遊子眼中的實景。實際上也是他黯淡心情的反映。「已」字與「猶」字呼應,是說不僅已往數年,而且今年仍然流寓他鄉,以後如何,那就只好不作思量了。過片「春衫」兩句道出穿著春衫之人的相思之情。破衣之上滿布斑斑淚痕,則遊子內心悲苦之情也就可以想見。結尾幾句先寫四周景緻,旅途小駐,解鞍佇立溪橋岸邊,但見夕陽西下,芳草萋萋。接下去連用三個「無人」,用來突出他內心的苦悶!繁花似錦,無人同賞,只好借酒澆愁,獨酌而又無人相勸,待到醉了,更是無人照看。三句疊用三個「無人」,使語意分三層宛轉道來,將遊子的內心活動有層次地呈現在人們眼前。-------------------------------------------------------------------------------------------------------------------------------------------------------[編輯本段]宋 黃大臨《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山谷弟貶宜州原文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曉別吾家黃叔度②。弟兄華髮③,遠山修水④,異日同歸處⑤。樽罍飲散長亭暮⑥,別語纏綿不成句。已斷離腸能幾許?水村山館⑦,夜闌無寐⑧,聽盡空階雨。注釋①山谷: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黃大臨之弟。宋代著名詩人,江西詩派代表人物。宜州:今廣西宜山縣。黃庭堅因作《荊南承天院記》,被人指為「幸災」,被除名羈管宜州。這裡的「貶宜州」即指此事。②黃叔度:黃憲,字叔度,東漢慎陽人,學識品行俱佳,為時人所重,將之比為顏淵。這裡作者贊黃庭堅就如當年的黃叔度。③華髮:白髮。④遠山修水:言山隔水阻,路途遙遠。修:長。⑤同歸處:同樣的結局。這裡指同歸於盡,即死。⑥樽罍(lei 二聲):泛指酒具。樽:酒杯。罍:古代器名,圓形或方形,小口,深腹,圈足,有蓋,用以盛酒或水。⑦水村山館:臨水靠山的村舍或行館。⑧闌:殘,晚。無寐:謂無法睡眠。賞析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黃庭堅因文字惹禍,貶涪州別駕,後幾經遷徙,終於以崇寧元年(1102)結束了「萬死投荒,一身弔影」的長達六年的放逐生活,赴太平州任,未想到任僅九日即被罷免,併除名,羈管宜州。黃大臨的這首《青玉案》就寫在送山谷赴宜州之時。上片寫天剛破曉,兄弟二人相別於長亭。想到那相隔千山萬水的宜州,想到兄弟倆都已是白花蕭索的老人,想到兄弟們或許只有在九泉之下才有可能再見,連天也似有知般為之黯淡。上片將黃庭堅比作黃叔度,可見黃大臨是頗為乃弟鳴不平的。下片寫自朝至暮,離別酒不知飲了幾許,弟弟不得不上路了。臨別時或有千言萬語卻不知從何說起,抑或是哽咽而不能言,告別的話竟是說不成句。遙想兄弟一別天各一方,想夜來定是聽盡屋前雨打空階而一夜無眠了。整首詞寫得極為沉痛,「異日同歸處」的讖言,醉不成歡慘不成句的場景,讀來令人酸鼻。尤其不幸的是,黃庭堅此去於次年夏抵宜州,一年後竟病死貶所,長亭一別竟被黃大臨言中而果成兄弟的永訣。[編輯本段]宋·李清照《青玉案》征鞍不見邯鄲路①,莫便匆匆歸去。秋風蕭條何以度。明窗小酌,暗燈清話②,最好流連處③。相逢各自傷遲暮。獨把新詩誦奇句。鹽絮家風人所許④。如今憔悴,但餘雙淚,一似黃梅雨⑤。[編輯本段]宋·蘇軾《青玉案》和賀方回韻送伯固歸吳中原文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犬,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鴛鷺,四橋儘是,老子經行處。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會濕西湖雨。作者: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後追謚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注釋:伯固:蘇堅,字伯固,作者的友人。呼小渡:招呼小船擺渡。四橋:在蘇州。老子:蘇軾自稱。輞川圖:輞川在陝西蘭田,王維曾隱居於此,並曾在寺壁繪輞川圖。右丞:王維曾任尚書右丞,故稱王右丞。高人:指伯固。小蠻:白居易的歌妓。白居易有歌妓樊素、小蠻。此借指蘇軾愛妾朝雲。翻譯:那魂牽夢繞,曾經在吳中(蘇州)三年里的日日夜夜啊!如果有像陸機(晉代)家裡的,能為人們傳遞書信的狗,我一定派它隨您回吳中去。您若到了淞江招呼小船擺渡時,一定不要驚了那裡的鴛鷺,那裡的鴛鷺與我是那樣地相熟。那裡的四橋、那裡的山山水水都是我足跡曾經踏過的地方。望著眼前的景色,不禁想起了王維的《輞川圖》,也記起了右丞先生送友人歸去的詩句。作個(回吳中的)歸期吧,老天爺定會准許。去時帶上那件春衫,它是愛妾朝云為我親手縫製的,上面還有那曾打濕春衫的西湖雨。賞析:這首送別詞,是蘇軾至杭州時為送蘇堅歸吳中而作。蘇堅字伯固,在杭州曾助蘇軾浚西湖,修長堤,與蘇軾相友善。但蘇軾此詞別開生面,落墨不在「別」而在「歸」。上闋寫送友歸去吳中。「三年」兩句寫對友人的理解和惜別。伯固隨蘇軾三年,枕上魂牽夢縈希望歸去,而今成行,詞人既為此欣喜,為朋友高興,也為朋友即將離別而生眷戀。但欣喜為主,故可洒脫地「遣黃犬,隨君去」,希望伯固去後可以遙致書信,以慰朋友挂念之心。「若到」以下,想像伯固沿途景象。松江小渡,鴛鴦四橋,都是老夫曾游之處,雖是想像,親切如在目前,使人頓生物我兩忘之心,也生思舊慕歸之意。下闕寫思歸情懷。「輞川圖」既是寫吳中風光如畫,也借王維「輞川圖」一典表達歸隱情懷。蘇軾宦海沉浮,始終不忘歸隱以求身心的寧靜自由。王維後期的隱居生活和詞中情調便成了蘇軾經常羨慕感嘆的對象。在詞中,伯固思歸已然成行,自己則更因伯固之歸吳中而感嘆自己欲歸而不得歸。「作個歸期」為鋪墊敘事之後直接吐露心愿,,這一願望強烈如斯,甚至連天都已經感動。被西湖雨淋濕的春衫便是天已許的證明了。此處的天,既是自然的青天,也隱指握有士人命運的朝廷。春衫濕,是送別時雨景,也是惜別時情誼,更使人思念做春衫之人。「小蠻」一詞,借白居易姬人名指愛妾朝雲。春衫上細針密線,皆是相思蜜意,更增歸隱之意。 全詞,明寫送友歸鄉,暗寫自己思鄉懷歸。典故貼切,表意豐富;語言自然流暢,雖是和賀鑄韻,卻無絲毫勉強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東漢·張衡《思玄賦》
※東漢·傅毅《洛都賦》
※「文姬歸漢」,東漢最後的絕唱!
※他本是一介屠夫,目不識丁卻逆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終身死名裂
※關毛闖禍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