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博物館之金銀銅器

鎏金銅牛這件青銅鑄造的牛長120厘米,寬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是寧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它屈肢而卧,體態健壯,比例勻稱,造型逼真,個體碩大。銅牛中空,外表通體鎏金。製作時需要將冶煉、模具雕塑、澆鑄、拋光和鎏金等工藝集於一體,反映出西夏金屬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西夏藝術品的珍品。

1972年,在經過長期準備之後,考古工作者終於開始了對銀川市郊地下21米深的「東方金字塔」——西夏王陵的正式發掘。在這座屢經盜掘的西夏王陵里,考古工作者從盜墓者屍骨堆中發現了一隻「牛角」,從而帶出了一隻曠世獨有的「鎏金銅牛」。它身長1.2米,重188公斤,全身散發著柔和的金光,四腿呈內屈跪伏狀;牛首高抬,兩角彎出優美的弧度,頸部寬厚有力,皮膚皺痕明顯;尤其是雙眼炯炯有光,卻又呈現溫馴之態,神情極似魯迅先生筆下的「孺子牛」。經考證,這隻銅牛是王陵的陪葬之物,後被定為國家級文物。   專家指出,當今中學歷史教科書里談到古代「鎏金」技術時,就是以此牛作為配圖和解說對象的。它也是寧夏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出外展覽,寧夏博物館為它保了2億元的險。 先貼上一段西夏歷史的簡介,其文章來自於網上: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創建者為夏景宗李元昊。 党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一帶。從唐末,經五代到北宋,党項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節度使的身分統轄以夏州(今陝西橫山)為中心的五州之地。經過李繼遷(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兩代人的艱苦努力,實施依遼和宋、用兵吐蕃與回鶻的戰略,向西發展佔領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繼位,不再接受封號,廢除唐、宋所賜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髮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建國稱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開始不斷向宋發動攻勢,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環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等地擊敗宋軍。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夏共歷十帝,前後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後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台、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製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 党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通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後,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布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採鹽製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党項族是同時期接受漢文化較多的一個民族。可以說,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這件北周鎏金銀壺也算得上是件國寶了,是83年在寧夏固原李賢夫婦合葬墓中發掘出的,其發掘的故事可參看《北周李賢夫婦合葬墓發掘現場》看上去很具西方特色,有些像古羅馬的東西,那時中西方已有交流了?好像是的。

在平古堡的姚氏墓出土了少的金銀首飾,但博物館並未對姚氏進行介紹,但從其首飾看其家族應是非富即貴。

而這件元代的金帽頂更是未做介紹,在寧夏博物館中甚至許多物件都未作斷代,不知是不知還是忽略了,讓人感覺不是很好。但話又說回來,像我這樣在這方面較勁的人可能也並不多。

最可笑的是這件物品的名字「金方奇」,博物館也未作多的解釋,害我看後一直掛記在心,心中想:方奇是什麼東西呀,它是做什麼用的呢?知之為知之,不知問百度,網上一搜卻也只有這樣一個解釋:地方上的奇珍異寶。什麼什麼呀,怎麼解釋了與沒解釋一樣還是一個懵!

不知誰知道這「金方奇」是做什麼用的?

在古玩界有一句「一方面九圓」的話,可見得方形圖較圓形圖的物件是要少許多。


推薦閱讀:

咫尺藝苑——旅順博物館藏花鳥扇面集賞
古玉界:上海震旦博物館 春秋戰國玉器欣賞
博物館,你認為應該注重娛樂還是教育?
中國郵政郵票博物館
引發故宮、劍橋、震旦博物館收藏的神秘上古帝王相有什麼來頭?

TAG:博物館 | 寧夏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