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的「頂」與「纏」
06-06
八極拳的「頂」與「纏」點擊數::105八極拳最重頂、纏二法,這是八極的精要,也是六開八招之核心。頂,本質上是用肘攻敵之法,泛義講,也指八極一切破身而進的招勢,所以六開以「頂」字為總領。用肘擊敵之法由來尚矣!戚繼光曾講到明代有「張伯敬之打」,明人何良臣則寫作「張伯敬之肘」,亦見用肘之法早在明代已成專學,張伯敬就以此立名天下。當代傳統拳法中講肘的也時有所見,但都不及八極講得多,講得嚴實,講得仔細入微。在八極中,頂可以是一個具體的招,如里、外門頂肘、背後肘等,但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個「法」,是攻擊對家的最主要的法則,是致敵於敗危的終極手段。因此,頂字之在八極,借用戚繼光的一句話說,是:「勢勢之中,著著之內,不離是法。」用頂必得貼近對家,而貼近又談何容易!於是,前提是膽氣要壯,要敢於破「門」而入,敢於在對家壁壘森嚴、嚴防固守之下,見縫插針,猛攻硬闖,捨身制敵。當然,捨身制敵也要有方法技巧,僅憑勇氣冒然攻取是不行的。但,任何方法,不管有多巧妙多神奇,它永遠只對膽氣充沛,敢於付諸實踐者有用,戚繼光講:「臨敵無膽向前,空自眼明手便!」講的便是這個道理,這是武林中的千古至理名言。先父和先舅父羅文源先生一生最愛說這樣一句話:「捨得寶,換得寶,捨得珍珠換瑪瑙!」也是要我們時時記住,不敢或不能捨身入敵者,侈談頂勁如何如何了得,終究只是一句堂皇的空話!纏,性質與頂相同,有具體的著數,如大家所熟悉的小纏、大纏,而本質上是一個「法」,屬於「靠」法。靠,是貼近對家主要以軀體制敵的方法。以軀體制敵,力的突出點往往在肩在胯,但要點是兩個,一是要最大限度地藉助於強大的慣性衝撞,八極稱之為「旱地行舟」;二是不能拙力相向,一定要把握力的傳遞軌跡,以隨機應變,即戚繼光所謂「遇巧就拿就跌」。八極的小纏是一把拿法,有「金絲纏腕」的雅名,其實是個普通招數,各家拳法多有之。大纏,還有勢法相近的朝陽手,則是八極靠法招勢的代表,也是體現所謂崩、撼、突、擊、挨、傍、擠、靠勁力風格的主招。凡切實練過八極的人都知道,大纏和朝陽手的基本練法並不複雜,就是兩個人進進退退、反反覆復地真碰實撞,通過這種碰撞練習來提高自身質量,強化抗擊和反抗擊的能力。當然,最重要的是在這種假試和練習中,逐步提高實戰感應水平,為過渡到實戰鋪墊基礎。已故的何福生先生是當代武壇一位受人尊重的長者,他學藝甚多,摔打兼長,也擅長八極,而且練得穩健厚實,極見功底。同去了台灣的李元智先生一樣,他們二位的八極都是當年在中央國術館時跟我的二叔馬英圖先生學的,這在他們的著述中都有明確記述。正因為有這層關係,我們弟兄與何先生見面總以師兄弟相稱。何先生生前多次跟賢達和我講到,中央國術館創辦之初,因為他的家與國術館相鄰,所以每天都去館裡看打拳,看著看著便跟著練起來了,而且得到馬英圖先生的偏愛。他說,那時,英圖先生——大家習慣上尊稱「二爺」——經常帶著一群小夥子練八極,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二爺光著膀子站在一頭,另一頭的學員們也都光著膀子,挨著個兒向二爺進「大纏」,左一個,右一個,照實子衝撞,而差不多每個學生都被他撞出來,有的甚至被撞得人仰馬翻!練上一陣,雙方的位置又調過來,學員們輪流取守勢,再由二爺進大纏,同樣,又是一個個被撞出去………。何先生說,看著二爺高大強健的體魄,超人的功力和談笑風生的大家氣度,還有學員們一個個前赴後繼、生龍活龍的樣子,那場面真讓人振奮,讓人不由得想上場子試一試……眾所周知,八極是最講實力的拳法。正是在這一點上,八極沒受太多流俗虛妄之說的浸染,沒有為自已設置什麼玄妙莫測的說詞和外觀,較多的保存著古典武藝樸素實用的特點。所謂「實力」,依通常的理解,應由兩個方面構成。一個是拳家所謂「本力」,也即體質。當然,體質是個綜合概念,由諸多因素構成,而八極把力量擺在第一位,強調「本大則利寬,力充則勢厚」。身體太過瘦小,力量太過單薄,一切輕巧取人、以柔克剛的法門便都成了空幻的想像。二是功力,就是功夫,指練武者的訓練水平。沒有經受過正規訓練,沒有經過從磕磕碰碰到真打實摔的科學而嚴酷的專門訓練,什麼高招絕招便都使不出來,再高明的祖傳秘招也沒有用。二者俱佳,又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者,便是強手。這些話聽上去似乎太過簡單,殊不知在武術的天地里,一切真實可靠的技藝都以簡潔明快、可知可行為特點,凡複雜而繁瑣的東西,凡靠神秘主義粉飾包裝的東西,十之八九是都自欺欺人偽劣品,是搖唇鼓舌者流的嘴上功夫。「嘴把勢」們貽害武術,猶如清談誤國,可謂其來久矣,二者雖有大小輕重之不同,其理則一也!話題還回到八極的「靠」上來。「靠」是古老的技術概念,是拳術體系中一個重要的技術成分。從源頭上看,以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而言,就至少出現過「攪靠」、「滾穿劈靠」、「穿心肘靠」、「靠身搬打」、「跤靠跌」等名目,足見在戚繼光的時代里,「靠」的技術理念相當豐富,用法多種多樣。明以後,流傳有緒的傳統拳術里,「靠」法亦多有所見。眾所周知,太極拳講「靠」。與太極拳的創始可能有關係的陳王廷,留下一首《拳經總歌》,是他讀戚繼光《拳經》的心得之作。其中「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兩句最為後世太極拳家看重,有研究者認為這就是太極拳理論的發端。對此說,我暫不表示看法上的異同。我要說的是,陳王廷的確是一位精讀了《拳經》並能有所悟解的拳家。第一,他注意到了戚氏講的「靠」不是一招一勢,而是「諸靠」,是一個技術群;第二,以文獻記載而言,陳氏第一次明確的將「諸靠」與「纏繞」聯結一起,相提並論,這又顯現出他深厚的拳學素養。因為這一點在《拳經》中並無任何文字提示,能悟解到它,需要有技術上的真傳實授,或者要靠長時間的精研覃思。顯然,這兩點都不是一般的淺學武人所能做得到的,更不要說那些冒充武人的張鐵臂之流。太極拳以外,講「靠」的拳種不一而足,限於篇幅,恕不例述。在技術形式上,八極的「靠」主要有側靠和背靠兩類,側靠是大宗,如大纏、朝陽手都屬側靠。用法上,起勢要徒,發力要爆,還有,一定要下勢,就是重心要低,不然則不但容易顯露意圖,而且會減弱效果。背靠有全背靠和側背靠兩種,俗稱「鐵山靠」或「貼山靠」,實際都是「貼身靠」的音訛。這是近戰中突然背身靠擊之法,理想的境界是將對家擠在角落裡,形成夾擊效果。當然,這是假設,一切假設的招勢都有可行性和不可行性兩種前景,民間拳師往往主要靠假設來設計招數和變化,自然不可行性居多,這正是武術總體上越來琥流於虛花的原因之一。所以,先父強調,貼身背擊必需立足於「當面定計」,也就是當面強攻硬上,一招制敵,不然反有危險。於是,技術要求就很高,沒有十分札實的功底就不敢貿然用之。如前所論,靠法的核心是「纏」。八極有「纏絲勁」一說,劉雲樵先生曾有所闡述,我以為文字不太好懂,似不及先父所講淺近明白。先父言道:「纏絲勁就是螺旋勁,講發力攻敵必需直中帶旋,旋中求直。直者求其速達,旋者求其勁銳,直中有旋,方能調動周身百骸之力施於一點。」他還有《詠八極·頂肘》云:「八方湊力在中軸,周身抖動勢如虎;內藏一招螺旋肘,打遍千人不見手。」讀者不難理解,先父是從速度與力度的高度協調來講解纏絲勁的。「中軸」當然是指軀幹,力量積貯地是在中軸,再由中軸向某個方向放射出去,猶如「猛虎抖毛」,也叫「獅子抖水」。這是形容力量的聚合與釋放,而力的釋放軌跡是螺旋狀的。這是從大處講。從每個招勢講,也往往以螺旋運行方式使力量和速度達到飽合狀態,而頂肘的實用尤應如此,所以,頂肘又可稱為「螺旋肘」。「不見手」兩解,一是說無對手;一是說只用肘而不用手。在八極拳里(在六合槍里更明顯),纏絲勁的訓練和實踐,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此事說來話多,只能以後再談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八極拳應手制敵九法
※【練拳一】關於練拳的階段性劃分
※形意拳高手聽勁高明:壯漢如臨深淵;太極謂一羽不能加,蚊蟲不能落
※胡氏八極拳基本功法(六個基礎式)——於福
TAG:八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