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善經典《文昌孝經》全文注釋譯文及評析
《文昌孝經》則是道家從自身的自然宇宙觀出發,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載體的可貴,父母生育子女受盡辛苦,養育子女耗盡心血,子女應該體恤孝敬父母,並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還可以獲得上天賜福科舉成功,乃至證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揚孝道的典籍。 開經啟 【原文】浩浩紫宸天①,鬱郁寶華筵②。文明光妙道,正覺③位皇元。振嗣恩素重,救劫孝登先。大洞④完本願,應驗⑤子心堅。 【注釋】①紫宸(chén)天:道教天界名,為天神上帝所居之所。紫,古人認為的祥瑞之色;宸,即北極星所在,後借指帝王所居。②寶華筵(yán):也作寶花,珍貴的花。多指佛國或佛寺的花。筵,宴席。③正覺:覺悟。本指如來之實智,名為正覺。證語一切諸法的真正覺智。成佛也說是「正覺」。④大洞:即大道。⑤應驗:原來的預言或估計與事後的結果相合或得到證實。 【譯文】廣大寬闊的紫宸天,香氣濃郁的寶華筵。文德輝耀的奇妙之道,體悟大道的人位列仙班。振興人們子嗣的恩澤向來都很重,而要想解救人們的災難禍患,應當從行孝開始。大道完成了人們的本願,文昌帝君提倡的孝道靈驗無比,人們應當信心堅如磐石。 【評析】開經啟:本經之前,先立序說。用於正式經文前的一種文體。 育子章第一 【原文】真君①曰:乾②為大父,坤③為大母。含宏覆載④,胞與⑤萬有。群類成遂⑥,各得其所。賦形⑦為物,稟理為人。超物最靈,脫離蠢劫。戴高履厚⑧,俯仰自若。相安不覺,失其真性⑨。父兮母兮,育我者宏。兩大生成,一小天地。世人不悟,全不知孝。吾今明闡,以省大眾。 【注釋】①真君:道教對神仙的尊稱。此指文昌帝君,為道教中主宰功名、祿位的神,又稱文曲星。本是星名,即古代對南斗六星的總稱,最早稱為「文昌」。②乾:《周易》之八卦之一,代表天。③坤:《周易》之八卦之一,代表地。④覆載:指天地養育及包容萬物。《禮記·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載。」⑤胞與:「民胞物與」的略稱。指以民為同胞,以物為朋友。後以「胞與」指泛愛一切人和物。宋代張載《西銘》:「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⑥遂:順利成長。《韓非子·難二》:「六畜遂,五穀殖。」⑦賦形:賦予人或物以某種形體。⑧戴高履厚:頭頂天,腳踩地。指人活在天地之間。⑨真性:人體生命的自然本性。 【譯文】真君說:天為大父,地為大母。天地包容養育萬物,以萬物為同胞朋友。於是萬物都得以順利生長,各得其所。天地賦予形體以成就萬物,人秉承性理以成之為人。於是人能夠超過萬物之上,成為萬物之靈,脫離愚笨蠢物。人頭頂天,腳立地,俯察於下,仰觀於上,得以自然地順從其本性。人們如果安於現實,不知不覺,就會迷失自己的自然本性。父母生育我的恩情最宏大。天地與父母兩大,生成人身一小天地。世人不自省悟,完全不知道行孝。我今天清楚闡明,以警醒大眾。 【原文】乾坤養物,勞而不勞;父母生子,不勞而勞。自字①及妊,自幼迄壯,心力所注,無有休歇。十月未生,在母胎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②如山,筋疼血滯,寢處不舒,臨盆性命,若不自保。父心關惻,母體擔虞③。縱令易誕,費盡勞苦。若或遲久,不行分娩,艱難震恐。死中幸生,幾舍其母,始獲其子。一月暗居,三年乳哺。啼即懷抱,猶恐不調。睡令安寢,戒勿動搖。含食以飼,貼衣以裹。諒④其饑飽,適其寒暑。 【注釋】①字:懷孕;生育。②耽娠(shēn):耽:忍,受。娠:胎兒在母體中微動,泛指懷孕。③虞:憂慮,憂患。④諒:體察;體諒。 【譯文】天地養育萬物,似辛勞而又不辛勞;父母生育子女,似不辛勞而又辛勞。自懷孕到生產,自幼年至壯年,父母所傾注的心力,沒有休止。胎兒在母腹中沒生下來的十月間,母親呼氣,胎兒也呼氣;母親吸氣,胎兒也吸氣。母親身懷妊娠之苦,如同身體壓著一座山一樣,周身筋骨疼痛,血脈凝滯,坐卧都不舒坦。分娩之時,母親性命都難以自保。父親關心悲傷,母親身體擔著憂患。即使容易生產,也是受盡各種憂勞苦楚。如果長久在母腹中,不能分娩,母親就更艱難恐懼。死裡逃生,幾乎丟掉母親的性命,方才得到孩子。母親產後,閉門休養一月,乳哺孩子三年。嬰兒啼哭,當即抱在懷裡,仍怕有不舒服。睡覺就要使他安穩地睡著,一定不去動搖他。口含食物以餵養他,常解自己的衣服將他包裹著。揣度孩子的饑飽,讓其冷熱適中。 【原文】痘疹關煞①,急遽驚悸。吚唔解語,匍匐學行,手不釋提,心不釋護。子既年長,恐其不壽,多方保持。幸而克祐,籌劃有無②,計其婚媾。厥齡方少,諸務未曉。一出一入,處處念之。綢繆咨嗟,諄諄誡命。親心惆悵,子方燕樂。教之生計,教之成業。母誕維艱,父誨匪易。 【注釋】①痘疹:因患天花出現的皰疹,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天花是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關煞:指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災禍、疾病等。引申指各種困難、難關。也指命中注定的災難。②有無:指家計的豐或薄。 【譯文】在孩子出痘疹、犯關煞的時候,父母心中非常驚恐。當孩子牙牙學語、蹣跚學步之時,父母手不離左右,心裡毫不放鬆對孩子的照顧。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又恐怕其命不長久,多方設法護持。僥倖能夠得到神靈庇佑,又要為其籌劃家產衣食,設法婚配。此時孩子年紀尚輕,各種事務尚未明曉。不管是出門還是在家,各個方面,父母無不挂念。情意殷切,長吁短嘆,懇切耐心地教誨勸告。正因為有父母的憂慮,才有了子女安樂美好的生活。教授子女謀生之計,教授子女如何成就事業。母親生育子女非常艱難,父親教誨子女也不容易。 【原文】雖至英年,恤若孩提。食留子餐,勝如己餐;衣留子衣,勝如己衣。子若有疾,甚於己疾。有可代者,己所甘受。子若遠遊,行旅風霜,夢寐通之。逾①期不歸,睛裂腸斷。子有寸善,誇揚樂與;子有小過,回護遮蓋,暗自傷心,恐其名敗。子惟賢能,父母有賴;子若不肖,父母誰倚?子若妄為,父母身危。作事未事,俱切親情。 【注釋】①逾:超過,越過。 【譯文】儘管子女已經長大成人,父母仍然像對待幼童一樣對其體貼入微。留作子女吃的飯食,勝過自己的食物;留作子女穿著的衣服,勝過自己的衣服。子女若有疾病,比自己得病還要擔憂。如有能夠代替子女承受的病痛,自己則甘願忍受。子女如果遠行,旅途風霜勞苦,父母放心不下,常在睡夢中夢到。逾期不歸,父母則眼睛望穿,肝腸望斷。子女有微小的優點,父母就會讚美宣揚;如果子女有小的過錯,父母總會袒護遮掩,並暗自傷心,唯恐其名聲敗壞。子女只有賢良能幹,父母才有依靠;子女如果無德無才,那麼父母還能依靠誰呢?子女如果胡作妄為,就會連累父母,使其處於危險的境地。不管有無做事,都要貼合父母的心意。 【原文】芽栽茁培,堂基構植。母勤子生,父作子述①,其行其志,不厭其苦。憐子念子,何時放置。形或暫離,心恆無間。貴如帝王,神如天亶②;顯如公卿,賤如編戶③,愚如齊氓④,皆如是心。窮達愁樂,存歿明幽⑤,皆如是心。混沌初分⑥,亘古及今,普天匝地,綿綿惻怛⑦,父母之心,無不如是。如乾覆物,如坤載物,和藹流盈,充塞兩間。莫大慈悲,無過親心。 【注釋】①述:傳述,傳承;遵循前人說法或繼續前人事業。《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②天亶(dǎn):《尚書·泰誓上》:「亶聰明,作元後。元後作民父母。」蔡沈集傳:「亶,誠實無妄之謂。言聰明出於天性然也。」聖人天性聰明,先知先覺,首出庶物,故能作大君治於天下,又因此能成為萬民之父母。③編戶:指中國古代除世家貴族、奴婢以外的編入戶籍的平民,也稱庶人。編戶與不入戶籍的王公大臣、官僚地主相比,必須按土地收入交納一定的賦稅。④氓:古代稱民為氓,此指未開化的人。⑤明幽:人間和陰間。韓愈《赴江陵寄三學士》 :「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⑥混沌:指宇宙形成前天地未分、渾元一團的狀態,古人想像中的天地開闢前的元氣狀態。⑦惻怛(dá):懇切。《傷寒節錄·達序》:「然心至誠惻怛,有與斯人同憂共患之意。」 【譯文】就像生物萌芽,就必須栽育;要讓其茁壯成長,就必須培育;子女長大後,還要為他們建築庭堂,植立根基。母親勤勞,不過是希望子女能夠順利成長;父親有所創造,無非是希望子女能夠傳承於後。父母養育子女,不厭其苦。父母憐惜挂念子女,沒有放下之時。既使身體暫時分離,父母的心也永遠不會遠離子女。即使是如帝王般尊貴,如聖賢般聰明,如公卿般顯赫,又或者如平民般貧賤,如未開化之人般愚鈍,其愛子女之心,無不如此。不管是困厄還是顯達,不管是愁苦還是喜樂,不管是活著的還是已經去世的,也不管是在人世還是在陰間,父母的心也都如此。天地初開,從古至今,普天遍地,愛子女之心真切連綿,作父母的無不如此。如同上天覆蓋萬物,如同大地承載萬物,溫和慈愛流盈,充滿天地之間。再大的慈悲,也比不過父母愛子之心。 【原文】即說偈曰:萬般勞瘁有時休,育子辛勤無盡頭。字懷耐苦終無厭,訓誨循徐不憚求。一葉靈根非易植,窮年愛護幾曾優。子俱親自身栽養,親老心猶為子籌。 【譯文】於是說偈道:萬般勞累都有停止的時候,只有養育子女的辛勞沒有盡頭。懷孕生育,忍受苦痛,從不厭煩。訓導告誡,循序漸進,不怕索求。培養子女智慧聰明不是容易的事情,父母終日愛護從來沒有猶豫過。子女都是父母自身養育的,父母人老後心裡仍在為子女操心籌劃。 【原文】又說偈曰:真誠一片結成慈,全無半點飾虛時。慈中栽養靈根大,生生不已自無涯。 【譯文】又說偈道:一片真誠結成慈愛心,完全沒有半點矯飾虛偽。慈愛中養育子女聰慧成長,生生不已沒有盡頭。 【原文】靈慈神咒①:佛菩薩菩提心②,大羅會上陀羅尼③,一切救苦難,無過我親心。聖主仁君,救濟生靈,不忍一匹之不生,無如愛子心,靡所不至誠。推極仁惠者,孰能逾二人。 【注釋】①神咒:即陀羅尼。為神秘的咒語,故名神咒。原文中有多處類似的咒語。②菩提心:菩提舊譯為道,求真道的心即菩提心。新譯為覺,求正覺的心即菩提心。③陀羅尼:又稱陀羅那,陀鄰尼。譯作持,總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的力用。講演武藝 【譯文】靈慈神咒:佛菩薩的菩提心,大羅會上的陀羅尼,一切救苦救難的菩薩,都不會超越我父母的愛心。聖明仁慈的君主,救濟生靈,不忍心一個生物不能生長,這都不如父母的愛子之心,父母的愛子之心,沒有不出於至誠之心的。就是推究極為仁慈惠愛的人,誰也不能夠超越父母二人的愛心。 【評析】育子,即生養子女。本章從天地生養萬物說起,以闡明萬物有賴於天地的滋養,子女有賴於父母的孕育,以此省示世人應當知道感恩盡孝。著重論述了父母生育子女的辛苦,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守護,以及父母對子女各項事情的費心籌劃。無論貧富貴賤,父母愛護子女的真切情感都是一樣的。世間萬般情愛皆無法與父母對子女的至誠親情相媲美。 體親章第二 【原文】真君曰:前章所言,不止育子,直將子心,親曲體之。凡為人子,當以二親,體我心者,還體親心。體我此身,骨稟父生,肉稟母成。一膚一發,或有毀傷,親心隱痛,子心何安?心為身主,太和①蘊毓,父兮所化,母兮所育。一有不孝,失親本來。 【注釋】①太和:太,為極至之義;和,即和諧。 【譯文】真君說:前章所言,不只是講養育子女,還有父母細微周到地體諒子女的心思。凡是作為子女的,應當以父母體諒自己的心情來體諒父母。體察我的身體,骨是秉受自父母的精血而化生,肉是秉承自父母的精血而生成。即使是一塊皮膚,一根毛髮,如果有所毀傷,父母心中都會隱隱作痛,那麼子女又如何能夠心安呢?心是身體的主宰,主宰天地的太和之氣蘊藏其中。人身是父親精血所化生,母親精血所孕育的。子女一旦有不孝的行為,就失去了稟自父母的本性。 【原文】孝先百行,根從心起,定省溫凊①,時以敬將。每作一事,思以慰親;每發一言,思以告親。入承親顏,親歡我順,親愁我解;出必告親,恐有惡行,以禍親身;歸必省親②,恐有惡聲,以拂親心。力行戒慝③,隨時加惕,口業④不幹,身業⑤不作。恐有意業⑥,欺親欺身;恐有心業⑦,累身累親。 【注釋】①定省溫凊(qìnɡ):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孝道。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寢,早晨及時問安,冬天溫被,夏日扇涼。②省親:探望父母或其他尊長親屬。③慝(tè):邪惡,惡念。《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吏無苛政,民無懷慝。」④口業:又名語業,即由口而說的一切善惡言語。業為造作之義,有善有惡,若妄語、離間語、惡語、綺語等為口惡業。⑤身業:身之所作,如殺生、偷盜、邪淫、酗酒等事。⑥意業:意之所思,如貪、嗔、痴等動念。⑦心業:心思所造作的業。 【譯文】孝順優先於其他品行,根起於人心中。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寢,早晨及時問安,冬天溫被,夏日扇涼,時刻恭敬服侍。每做一件事,都要想著慰藉父母;每說一句話,都要想著告知父母。入則侍奉父母,父母的歡樂我來順承分享,父母的憂愁由我來化解;外出必定告知父母,恐怕有惡行,以連累父母;歸來後必定要探望父母,恐怕家人有惡言惡語,不順父母的心意。儘力做到戒除惡念,隨時提高警惕,不造口業,不作身業。恐怕有意業,欺騙自己,欺騙父母;恐怕有心業,牽累自身,拖累父母。 【原文】我有手足,父母一體。異母兄弟,總屬天倫,恐有參商①,殘親支體。叔伯同根,宗族一家,恐有乖戾②,傷親骨肉。祖曾上人,恐失奉事,悖親孝思。子孫後裔,恐失字育,斷親嗣脈;恐失教訓,敗親家規。子侄世系,恐失敦睦③,貽親庭釁④。我夫我婦,子媳之職,恐失和敬,致親不安。我有姻婭⑤,屬親至戚,恐失夙好⑥,致親不寧。上而有君,為親所主⑦,恐有不忠,致親以逆;下而民物,與親並育,恐有不恤,損親之福,外而友朋,為親之輔,恐有不信,絕親友道。師為我法,即為親箴⑧,事恐失賢,以違親訓;匪人壬人⑨,親之所遠,交恐不擇,以累親志。仰而天高,帝位乎上。日月星斗,親所敬畏。恐有冒瀆,妄干天怒,致重親辜;俯而地厚,群生資始⑩,親所奉履,恐有褻侮,業積暴殄,致延親禍;中而神祗,司我親命。恐有過犯,致減親紀。一舉一動,總期歸善,以成親德。 【注釋】①參(shēn)商:參星和商星,參星在西,商星在東,此出彼沒,永不相見。②乖戾:不和。《後漢書·范升傳》:「各有所執,乖戾分爭。」③敦睦:親厚和睦。李適《重陽日中外同歡以 言志》:「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④釁(xìn):嫌隙;爭端。⑤姻婭:親家和連襟,泛指姻親。韓愈《縣齋有懷》:「名聲荷朋友,援引乏姻婭。」⑥夙好:老交情。⑦所主:所寄居的主人。《孟子·萬章上》:「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⑧箴:規勸,告誡。⑨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諂媚,不行正道的人。⑩資始:藉以發生、開始。《易·乾》:「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褻侮:輕慢侮弄。暴殄(tiǎn):指任意浪費糟蹋,不知愛惜。殮,滅絕。神祗(qí):泛指神。神,指天神;祗,指地神。 【譯文】我有兄弟,父母都一樣相待。異母兄弟,總屬天然的親倫關係,恐怕有不和睦的情況發生,這樣就如同傷害父母的肢體。叔伯兄弟,整個宗族都是一家,恐怕有不和的情況,這樣會傷害父母的至親。對於祖輩先人,恐怕有失侍奉,有悖父母孝親之思。子孫後代,恐怕有失生育,斷絕父母的後代血脈;恐怕有失教育,敗壞父母的家規。子侄後輩,恐怕有失和睦,致使父母所建立的家庭生起禍端。夫婦二人要盡到為子為媳的職責,要和氣遜順,恐怕有失和順恭敬,致使父母不安寧。我有姻親,屬於最親近的親屬,恐怕失去老交情,使父母不安寧。向上則有君主,是父母所事奉的主宰者,恐怕有所不忠,致使父母獲叛逆之罪;向下有民眾萬物,與父母共同生育於天地之間,恐怕對其有失憐憫,損害雙親的幸福。外面有朋友,是父母的輔助者,恐怕有失信用,斷絕父母與朋友交往的準則和道義。老師是我效法的對象,老師的勸誡即是父母的勸誡,事奉老師恐怕有失賢德,違背父母的訓導。行為不端和巧言諂媚的人,是父母所遠離的,恐怕自己交友不慎,而連累了父母的心志。仰望則見天之高遠,天帝位在其上,日月星斗,是父母所敬畏的,恐怕有所冒犯褻瀆,輕易地觸犯天怒,以致增加父母的罪過。俯察則見地之厚重,眾生藉此以生長發育,是父母所敬奉的,恐怕有所褻瀆輕慢,惡業累積,損害浪費毫不顧惜,致使災禍蔓延及父母。中間有天神地祗,主掌父母的生死,恐怕自己有過錯,致使父母的陽壽減少。一舉一動,都期望歸於善,以成全父母的德行。 【原文】我親有善,身順其美。救人之難,即是親救;濟人之急,即是親濟;憫人之孤,即是親憫;容人之過,即是親容。種種不一,體親至意。親或有過,委曲進諫,俟其必改。以善規親,猶承以養,養必兼善,方得為子。人各有親,曷不懷思。 【譯文】父母有善行,我要承順他們的美德。救人於危難,也就好比是雙親施救;救濟別人於危急之時,也就是雙親救濟;憐憫別人的孤苦,也就是雙親憐憫;寬容別人的過錯,也就是雙親寬容。各種不同情況,都要體察雙親的心意。雙親如果有過錯,就要委婉地提出意見,直到改正為止。用善規勸雙親,就好比承擔起贍養的責任。贍養父母,同時一定要以善來勸諫,這才是為人子所應當做的。人們各自都有父母,怎麼能不掛懷思念? 【原文】父母在日,壽不過百,惟德之長,垂裕彌遐①。是以至孝,親在一日,得養一日。堂上②皆存,膝下③完聚,人生最樂。惜此光陰,誠不易得。玉食三殽④,勺水一菽⑤,各盡其歡⑥。加餐⑦則喜,減膳⑧則懼。貧富豐嗇,敬無二心。願親常安,恐體失和。疾病休戚⑨,常系子心。一當有恙,能不滋虞。葯必先嘗,衣不解帶,服勞侍寢。愈則徐調,食不輕進,相其所宜。倘或不痊,延醫詢卜。酒不沾唇,至心禱祝。殫厥念力⑩,以求必痊。終天之日,飲食不甘,哭泣失音。衣衾棺槨,多方自盡。三年哀痛,晨昏設薦。佳塋厚穴,安置壟丘。禮送歸祠,親魂有托。廟享墓祭,四時以妥。去親日遠,追思常在。形容面目,若聞若睹。動息語默,尋聲覓跡,中心勿忘。抱慕如存,生死同情,幽明一理。孝道由基,大經斯彰。嗟爾人子,縱能如是,體之親心,未及萬一。 【注釋】①垂裕:為後人留下業績或名聲。遐:音xiá,遠。②堂上:指父母。也稱高堂。③膝下:指人在幼年時,常依於父母膝旁,言父母對幼孩之親愛。後用以借指父母。④玉食三殽:玉食,指精美的飲食。殽,通「餚」。專指葷菜,即有肉的菜肴。⑤菽(shū):豆;豆類。豆和水,指清貧人家供養父母的飲食。陸遊《湖堤暮歸》:「俗孝家家供菽水。」⑥盡其歡:即指孝養父母尊長,極意承歡。語出《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孔穎達疏:「謂使親盡其歡樂。」⑦加餐:多進飲食。⑧減膳:減少肴饌。是古代帝王遇到天災變異時自責的一種表示。肴饌,即豐盛的飯菜。⑨休戚:喜樂和憂慮;亦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休,喜悅,歡樂;戚,悲哀,憂愁。⑩念力:佛教所說的專念之力,即意念的力量。衣衾棺槨(ɡuǒ):衣衾,裝殮死者的衣被。棺槨,禮所規定的葬具。裝屍之器為棺,圍棺之器為槨。棺,是棺材;槨,外棺,是棺外的套棺。薦:古代祭祀宗廟時奉獻祭品叫「薦」,其禮稍遜於祭。《禮記·王制》:「大夫士宗廟之祭,有田則祭,無田則薦。庶人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塋(yínɡ):墳墓,墳地。壟丘:墳墓。冢形象丘壟,故名。指墓葬的外部。大經:常道,常規。 【譯文】父母在世,長壽也不過百歲,唯有功德之人,才能聲名久遠。所以「至孝」,就是父母在世一天,就要贍養一天。父母都健在,子女依聚在父母身邊,這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應當珍惜這段時光,因為這實在是太難得了。不管是富貴人家多個葷菜美食的美味佳肴,還是貧賤人家一勺水、一盤豆食的粗茶淡飯,都能讓各自父母盡其歡心。子女見父母多進飲食就高興,見父母減少膳食就擔心。不管是貧賤富貴,或者是豐裕貧困,孝敬父母的心意都沒有改變。希望父母永遠安康,恐怕父母身體有病痛。父母的疾病和喜憂,常常牽動子女的心。一旦父母身體有病,怎能不心生擔憂?喂父母的葯,要自己先嘗味道的甘苦,衣不解帶,辛勤侍奉,服侍父母休息。父母病好之後,要慢慢調養,食物不要亂吃,要弄清其是否適宜父母食用。如果不能痊癒,就要請醫問葯,占卜吉凶。滴酒不沾,誠心為父母祈禱。竭盡心力,以便祈求父母痊癒。父母逝世的時候,飲食不貪求美味,痛哭以至於失聲。壽衣、被褥、棺槨,都要多方設法,儘力籌備。哀痛地服喪三年,早晚都要陳設祭品。選擇好的陵園,墓地建築得堅固厚實。把遺體禮送往墓地,把精魂迎回祠堂,父母的靈魂就有了皈依。宗廟供奉,墓前祭祀,四季完備。父母離開時間久了,時常追思懷念。父母的形體容貌,就如同自己聽到見到一樣。於是就會常常停下行動,停止說話,順著聲音尋找父母的蹤跡,心中時刻不忘。心懷敬慕,如同父母健在一樣;不管生死,都同此心,不管在陰間或陽間,都是同一個道理。孝道從此根本上去做,則孝道人倫就會彰顯。子女即使能夠如此,體恤雙親之心,還是不及父母的萬分之一。 【原文】偈曰:幼而得親全,安樂不之曉。設無雙親在,饑寒難自保。遭此伶仃苦①,方思親在好。 【注釋】①伶仃:孤苦無依靠。陸遊《幽居遣懷》:「斜陽孤影嘆伶仃,橫案烏藤坐草亭。」 【譯文】偈說:幼小時父母雙全,不知道安寧快樂。假如雙親不在,饑寒交迫,生命難以自保。只有遭受了孤獨無依之苦,才想念雙親健在的好處。 【原文】又說偈曰:嬉嬉懷抱中,惟知依二親。何至長大後,漸失爾天真。我親既生我,我全不能孝。云何我養兒,我又恤之深。反觀覺愧悔,方知父母恩。 【譯文】又有偈說:在父母懷抱中玩耍,只知道依戀雙親。為什麼長大後,漸漸喪失了天真?我的父母既然生育了我,我卻完全不能盡孝。為什麼我養育子女時,我又對他們憐恤至深?回頭反省,感覺到慚愧後悔,這才知道父母的恩情有多大。 【原文】又說偈曰:室家①是親成,豈是離親地。莫道風光好,遂把親歡易。貧賤是前因,豈是父母遺。生不託親體,我並無人身。莫怨生我苦,修來自有畀。富貴是親培,豈是驕親具。親若不教我,何有富貴遇。報本正在此,赤怛安可替。最易忘親處,尤宜加省惕。 【注釋】①室家:夫婦。《詩·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譯文】又有偈說:我們夫婦家庭是父母促成的,並不是作為遠離雙親的地方。不要因為外邊風景好,而把對父母的喜愛改變。貧賤緣於前世的因由,不是父母遺留的。我的出生如果不依託父母的身體,也就沒有我的生命。不要抱怨出生在貧苦人家,只要努力修行,就能得到回報。富貴出於父母的栽培,並不是向父母炫耀的工具。父母如果不教導我,我怎麼會有富貴際遇。報答父母的根本正在這裡,赤誠之心沒什麼能夠代替。最容易忘卻父母的地方,更加要警省謹慎。 【原文】真君曰:子在懷抱,啼笑嬉戲,俱關親心,實惟真摯。為人子者,能如是否?試一念之,何能暫釋。父母強健,能嬉能笑,能飲能食,子所幸見。父母漸衰,嬉笑飲食,未必如常,子心所惕。責我不楚①,憐親力弱。嗔我聲微,憐親氣怯。愈加安養,勿致暫勞。父母逝世,苦無嬉笑,及我顏色,苦無怒詈②,及我身受。縱有厚祿,親不能食;縱有錦帛,親不能被。生不盡歡,追思何及。逝者念子,存者念親。祭享悠遠,隔不相見。思一慰之,悲哀無地,言念③斯苦,實難為子。 【注釋】①楚:痛苦。②詈(lì):罵;責罵。③言念:想念。 【譯文】真君說:在父母懷抱中的幼兒,哭笑玩耍,都關係著父母的心,這完全出於真摯的情感。作為子女的,能夠如此嗎?試著想想父母的愛子之心,怎麼能夠將父母放得下一刻?父母身體強壯健康,能玩能笑,能吃能喝,子女能夠見到這些就很喜歡。父母漸漸衰老,玩樂飲食,不見得同平常一樣,子女心裡應該有所警惕。父母責打我不疼,知道父母力氣已經衰弱,父母罵我時的聲音微弱,知道父母的氣息不足。更要安息休養,不要使其有一點勞累。父母逝世,苦於沒有父母的嬉笑,能夠使我喜笑顏開;苦於沒有父母的怒罵,能讓我身受。即使我有豐厚的俸祿,父母也不能吃;即使我有錦帛,父母也不能穿用。不能讓父母生前盡歡,追念怎麼會來得及呢?死去的父母還心繫子女,在世的子女還在思念父母。只能遙遙供奉祭祀,幽明分隔不能相見。想著告慰父母,卻悲痛哀切無處可尋。想念非常痛苦,作為子女也實在是難。 【原文】乃說偈曰:親昔養兒日,豈比強壯年。我方學語處,親疑我啼也。我方跬步①時,親疑我蹶②也。我方吚唔處,親疑我疾也。我方思食處,親知我飢也。我方思衣處,親知我寒也。安得本斯志,體恤在親先。親今且垂暮,亦豈強壯比。欲將飼我者,奉親膳食時。欲將褓我者,侍親寢息時。欲將顧我者,扶親衰老時。欲將育我者,事親終天時。何者我曾盡,全然不之覺。生我何為者,能不中自怍③。 【注釋】①跬(kuǐ)步:古時稱人行走,跨出一隻腳為跬,猶今之半步,左右兩足均跨一次稱步。②蹶:仆;跌倒。③怍(zuò):慚;慚愧。 【譯文】於是說偈道:以前父母撫養幼小的我,怎麼能與現在正值強壯的我相比?我剛開始學說話,父母怕我是否在啼哭。我剛開始邁步時,父母怕我是否要跌倒。我剛開始發出咿呀之聲時,父母怕我是否患病了。我剛想要吃東西,父母就知道我是餓了。我剛想要加衣服,父母就知道我是冷了。怎麼能不以父母的情感為本,首先體恤父母。父母如今已經垂垂老矣,怎能再與強壯時相比?就像父母餵養我那樣,事奉父母的飲食。就像父母照顧我,將我包裹在襁褓中一樣,事奉父母就寢休息。就像父母照顧我那樣,攙扶衰老時的父母。就像父母撫育我那樣,事奉父母去世。這些我哪樣曾經儘力做過?我完全不知覺。父母生我是為了什麼,怎麼不自我慚愧? 【原文】孝子明心寶咒:以此未及萬一心,時時處處體親心。當思愛養恩勤大,每想懷耽①乳哺深。日在生成俯仰中,覆載②風光父母仁。何殊群物向春暉③,切切終身抱至誠。太子灌頂 【注釋】①懷耽:懷胎。②覆載:庇養包容。③春暉:春天的陽光。比喻父母的恩惠。孟郊《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譯文】孝子明心寶咒:以此未及父母萬分之一的心思,時時處處體恤父母的心意。應當想到父母愛護養育我的恩情非常大,經常想到父母孕育乳哺我的深情。每日都生長在天地之中,覆載著風光和父母的仁愛。這與萬物嚮往春天的陽光一樣,沒有什麼不同,切記終生都要懷抱至誠之心。 【評析】體親,即體恤父母。子女應當用心體恤父母,尤其應當體貼父母的心思,言行舉止都要符合父母的心意,讓父母歡心。同時,如果父母有過,作為子女的也應該勸導父母改過行善。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日子,生盡其養,及時盡孝;死則安葬,追思常存。 辨孝章第三 【原文】真君曰:吾今闡教,以示大眾。親存不養,親歿①不葬,親祚②不延。無故溺女,無故殺兒。父母客亡,骸骨不收,為大不孝。養親口體,未足為孝;養親心志,方為至孝。生不能養,歿雖盡孝,未足為孝;生既能養,歿亦盡孝,方為至孝。生我之母,我固當孝;後母庶母③,我亦當孝。母或過黜,母或載④嫁,生我勞苦,亦不可負。生而孤苦,恩育父母,且不可忘,何況生我。同母兄弟,我固當愛;前母⑤兄弟,我亦當愛。同氣⑥姊妹,我固當和,連枝妯娌⑦,我亦當和。我生之子,我固當恃;前室⑧遺子,我亦當恃。眾善家修,無不孝推。如是盡孝,始克為孝。始知百行,惟孝為源。 【注釋】①歿(mò):壽終;死亡。②祚(zuò):福。③庶母:父之妾稱為庶母。④載:再;重。⑤前母:繼室所生的子女對父親前妻的稱呼。⑥同氣:有血緣關係的親屬。⑦妯娌(zhóu lǐ):兄弟們的妻子的合稱。⑧前室:前妻。 【譯文】真君說:我今天闡明教法,以告知眾人。父母在世時,不對其贍養;父母去世後,不將其安葬,父母的福澤就不會延長。無故溺死女嬰,無故殺死兒子。父母客死他鄉,不去收埋骸骨,這些都是最大的不孝。只是奉養父母的衣食,還不算是孝敬;只有能夠體恤父母的心思,促成父母的志願,才算是最大的孝敬。父母在世時,不能盡到贍養的責任,待去世後雖然盡孝,但不足以算是孝敬;既能在父母在世時,盡到贍養的責任,又能在父母去世後盡孝,這才算是「至孝」。我的生母,我固然應當盡孝;後母庶母,我也應該盡孝道。我的母親或許因過失而被父親休掉,或者改嫁,但母親生育我的勞苦,也是不可以背棄的。幼年就失去父母而孤苦伶仃,恩愛養育我的養父母,都不可忘記,何況是親生父母。同母兄弟,我固然應當友愛;前母所生兄弟,我也應當友愛。親生姐妹,我固然應當和敬,對於妯娌,我也應當和敬。我的親生子女,我固然保愛;前妻所生的子女,我也應當保愛。一切善行,家人一起身體力行,無不是由此孝心推及而來。按照這個樣子來盡孝,才能夠真正為孝。於是開始知道百般品行,孝才是源頭。 【原文】我孝父母,不敬叔伯,不敬祖曾,於孝有虧。我孝父母,不愛子孫,不敦①宗族,於孝有虧。我孝父母,不和姻婭②,不睦鄉黨③,於孝有虧。我孝父母,不忠君上,不信師友,於孝有虧。我孝父母,不愛人民,不恤物命,於孝有虧。我孝父母,不敬天地,不敬三光④,不敬神祗,於孝有虧。我孝父母,不敬聖賢,不遠邪佞⑤,於孝有虧。我孝父母,財色妄貪,不顧性命,知過不改,見善不為,於孝有虧。淫毒婦女,破人名節,於孝有虧。力全名節,於孝更大。奉行⑥諸善,不孝吾親,終為小善;奉行諸善,能孝我親,是為至善。孝之為道,本乎自然,無俟勉強。不學而能,隨行而達。讀書明理,因心率愛,因心率敬,於孝自全。愚氓愚俗,不雕不琢,無乖⑦無戾,孝理自在。苟具靈根⑧,知愛率愛,知敬率敬,於孝可推。孝庭子容,孝閫婦儀⑨。孝男端方⑩,孝女靜貞。孝男溫恭,孝女順柔。孝子誠愨,孝婦明潔。孝子開先,孝孫承後。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順;孝治一國,一國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通於上下,無分貴賤。 【注釋】①敦:敦睦,互相友好和睦。②姻婭:親家和連襟,泛指姻親。③鄉黨:泛指鄉里、家鄉。④三光:指日、月、星。⑤邪佞:姦邪小人。⑥奉行:履行。⑦乖:違背;不和諧;不協調。⑧靈根:靈性之根。⑨閫(kǔn):官里的道路,借指行孝的途徑。婦儀:婦女的容德規範。⑩端方:正直;端莊。靜貞:嫻靜貞潔。溫恭:溫和恭敬。《尚書·舜典》:「溶哲文明,溫恭允塞。」愨(què):誠實。明潔:清白;高潔。升:即昇平。太平的意思。 【譯文】我孝敬父母,不敬愛叔伯,不敬愛祖先,有損孝德。我孝敬父母,不愛子孫,不敦睦宗族,有損孝德。我孝敬父母,不和愛姻親,不與鄉鄰和睦,有損孝德。我孝敬父母,不效忠君上,對師友不講信用,有損孝德。我孝敬父母,不愛人民百姓,不憐恤萬物的生命,有損孝德。我孝敬父母,不禮敬天地,不禮敬日月星辰三光,不禮敬天地神明,有損孝德。我孝敬父母,不敬奉聖賢,不遠離惡人,有損孝德。我孝敬父母,非分地貪求財色,不顧性命,知道過錯而不悔改,見有善行可為而不去做,有損孝德。姦淫毒害婦女,破壞人家的名聲和節操,有損孝德。極力成全別人的名節,這算是大的孝行。雖能奉行各種善行,但不孝敬父母,終究只是小善;奉行各種善行,而又能夠孝敬父母,這才稱得上是「至善」。為孝之道,本於人心自然本性,沒有一點勉強。不通過學習就能實行,隨著自己的良心去做,所作所為自然就合乎孝道。讀書明白了道理,用良心統率愛,用良心統率敬,自然就能夠使孝圓滿。愚夫俗子,不經過雕琢,沒有不和暴戾之氣,自然合乎孝道。假使他們具有了靈明的根性,知道用愛心來統率愛,知道用敬心來統率敬,這樣,孝行就可以推行於外了。想知道在父母之前的孝敬,看兒子的容顏,就可以知道;想知道閨中女子的孝行,看婦女的容德威儀,就可以知道。孝子的行為端重大方,孝女文靜貞潔。孝子溫良恭敬,孝女順從柔和。孝子行事誠懇,孝婦持身清潔。孝子率先行孝,就必定會有孝孫繼承孝行。通過盡孝來修身,一身的品行就可以立正;通過盡孝來治家,全家就會和順;通過盡孝來治國,國家就會充滿仁愛;通過盡孝來治理天下,天下就會昇平;通過盡孝來事奉天地,天地就會太平。孝道可以通達於天地,不分貴賤,都要盡孝。 【原文】偈曰:世上傷恩總為財,誠比諸務尤為急。相通相讓兄和弟,父母心歡家道吉。財生民命如哺兒,祿奉君享如養親。本之慈孝為源流①,國阜人安萬物熙②。 【注釋】①源流:事物的本末。②阜:豐富;富有。熙:興盛。 【譯文】偈說:世上恩情的傷害總是由於金錢的緣故,這比其他各種事務尤為關鍵。兄弟之間應該相互通融,相互謙讓,父母心裡歡喜而家境也會吉祥。用錢財養育人民的生命就如哺乳幼兒,做高官事奉國君就如同贍養雙親一般。總之以慈愛孝道為源流,就會國家強盛,人民安居樂業,萬物萬事光明興盛。 【原文】又說偈曰:子賴親安享①,不思盡孝易。若或罹②困苦,方知盡孝難。難易雖不同,承順③是一般。 【注釋】①安享:安然享用。②罹:遭受困難或不幸。③承順:敬奉恭順。 【譯文】又說偈道:子女因為依賴父母而得以安享,而不想著盡孝是否容易。只有遭受了困苦,才會知道盡孝的困難,難和易雖然不相同,但敬奉恭順父母卻並沒有不同。 【原文】又說偈曰:今為辨孝者,辨自夫婦始。孝子賴賢助,相厥內以治。後惟盡其孝,君得成其緒。婦惟盡其孝,夫得成其家。同氣因之協,安親無他意。自古賢淑妻,動即為夫規。上克①承姑順,下克撫媳慈。從來嫉悍婦②,動即為所惑。承姑必不順,撫媳必不慈。惟盡為妻道,方可為人媳;惟盡為媳職,方可為人姑。身有為媳時,亦有為姑日。我用身為法,後人無不格。嬪妃與媵妾③,致孝以安命。婦德成夫行,化從閫④中式。所系重且大,淑訓⑤安可越。 【注釋】①克:能夠。②悍婦:潑婦;兇悍之妻。③媵(yìnɡ)妾:陪嫁之侍妾。④閫(kǔn):門檻,內室,借指婦女的道德規範。⑤淑訓:指對女子的教育。 【譯文】又說偈道:今天我分辨什麼是孝,是從夫婦關係開始著手的。孝子有賴賢惠妻子的幫助,互相幫助就能夠使家庭得到治理。做皇后的唯有盡孝,做皇帝的才能繼承好先皇傳下的事業。做妻子的唯有盡孝,丈夫才能把家治理好。夫妻因為孝才能同氣相協,安養雙親也並無別的心思。自古以來賢惠善良的妻子,其行動能成為丈夫規範。對上能夠順承婆婆的歡心,對下能夠安撫慈愛媳婦。而自古以來嫉妒心強、生性潑悍的媳婦,其丈夫的行動就會被她所迷惑,不能夠順承婆婆的心意,對媳婦亦不能安撫慈愛。唯有儘力按照做妻子的規範行事,才可以做人家的媳婦;唯有儘力履行做媳婦的職責,方才可以做人家的婆婆。既有做媳婦的時候,也有做婆婆的時候。只要自己能夠以身作則,自己的後人才有行為的標準。作嬪妃的和作侍妾的,只有行孝才能安身立命。妻子的德行能夠促成丈夫的品行,一切都是從內室行為標準而來。牽涉關係重大,怎麼可以輕越做女人的訓條。 【原文】又說偈曰:辨之以其心,毋使有不安。辨之以其行,毋使有或偏。辨之以其時,毋使有或遷。辨之以其倫,毋使有或間。大小各自盡,內外罔所愆①。誠偽在微茫,省惕當所先。 【注釋】①愆(qiān):罪過,過失。 【譯文】又說偈道:從心來辨別孝,千萬不能使其心有所不安分。從行為辨別孝,千萬不能使行為有所偏頗。從時間來辨別孝,千萬不要使其孝行有所改變。從倫常之理來辨別孝,千萬不要使其孝行錯亂。男女老少各自盡孝,家裡家外都無過失。真誠和虛偽只在微茫之間,在行動之前應當反省警惕。 【原文】又說偈曰:親懷為己懷,至性實綿綿,即是佛菩薩,即是大羅仙。 【譯文】又說偈道:以雙親的情懷為自己的情懷,最真誠的本性實在是綿綿不絕,這就是佛、菩薩,這就是成道的大羅仙。五欲娛樂 【原文】純孝闡微咒:萬般切己應為事,俱從一孝參觀到。胸中認得真分曉,孝上行來總是道。 【譯文】純孝闡微咒:萬種關係自己的應當做的事,全都可以由孝來觀察到。只要認清了它真正的道理,本於孝道而行動,就一定會合乎道。 【評析】辨孝,辨析孝與不孝。本章羅列孝與不孝的各種行為,以辨明何為行孝,如何盡孝。百行孝為先,以孝為安身立命的根本,與親朋師友的相處之道,都可以由孝道推演而來。如果孝道盛行,就能夠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守身章第四 【原文】真君曰:所謂孝子,欲體親心,當先立身①。立身之基,貴審其守。無身之始,身於何始?有身之後,身於何育?有挾俱來,不可或昧,當思在我。設處親身,愛子之身,勝於己身。菩菩乳哺,望其萌芽,冀其成材。寸節肢體,日漸栽培。何一非親,身自勞苦,得有此身。親愛我身,如是之切。保此親身,豈不重大?守此親身,尤當倍篤。遵規合矩,如前所為。矜驕不形②,淫佚③不生,嗜欲必節。父母之前,聲不高厲,氣不粗暴④;神色溫靜,舉止持祥。習久自然。身有光明,九靈⑤三精,保其吉慶;三屍諸厭⑥,亦化為善。凡有希求,悉稱其願。兢兢⑦終身,保此親體,無虧而歸,是謂守身。苟失其守,塊然⑧軀殼,有負父母,生而猶死。 【注釋】①立身:安身處世,立身處世。②不形:不顯露。③淫佚:縱慾放蕩。④粗暴:粗魯暴躁。⑤九靈:指身中的九位神靈。⑥三屍:亦稱「三蟲」、「三彭」。道教認為,人體內有三條蟲,或稱「三屍神」。⑦兢兢:謹慎小心的樣子。⑧塊然:木然無知貌。 【譯文】真君說:所謂孝子,要想體恤雙親的心志,首先應當立身處世。立身的基始,最為重要的是要慎重自己的操守。沒有人身的初始之時,我的身體是從何處而來的呢?有了人身之後,身體又是怎麼得以撫育的呢?我有從出生挾持同來的良心,此心不可暗昧,我應當仔細想想。以父母的立場設身處地地想想,父母憐愛子女的身體,勝過愛護自己的身體。艱難地哺乳,期望他漸漸成長,希冀他能夠成為有用的人。一寸一節肢體,日漸栽育培養。哪一點不是靠雙親勤勞保護,才得以有了我的存在?父母愛我此身,是如此的關切,好好保護此身,怎能不關係重大?守持好雙親給我的身體,尤其應當加倍地堅定。遵守規則符合規範,效法前人的行為。驕橫傲慢之貌不顯,淫慾放蕩之心不生,節制自己的不良嗜好和慾望。在父母面前,聲音不要太高,氣息不要粗大;神色溫柔嫻靜,行動舉止舒緩。堅持久了就成為自然的事情。這樣,身體就有光明,九靈三精等神就會保佑你吉祥;而三屍等邪神,也會化惡為善。凡有希望得到的東西,都會稱心如願。眾生都小心謹慎,保護好雙親給我的身體,沒有一點虧損而返歸原初,這就是守身。如果不能持受,徒具軀殼,就會辜負父母,雖生猶死。 【原文】抑知人生,體相完備,即有其神,每日在身,各有處所。一身運動,皆神所周。神在臟腑,欲不可縱;神在四肢,刑不可受。縱慾犯刑,非傷即死。凡有身者,所當守護。守真①為上;守心次之;守形②為下。愚夫匹婦③,無所作為,亦足保身。何爾聰明,奸偽妄作,昧性忘身,沉溺慾海④,全不省悟。大羅天神,觀見斯苦,發大慈悲,降生聖人,以時救度⑤。惟茲聖人,躬先率孝。加檢必謹,加恤必至。不忍斯人,墮厥親身。一切栽持,遂其所守。種種孝順,當身⑥體物。體在一身,化在眾生。畀茲凡有,同歸於道。身居不動,肆應⑦常普。如是守身,是為大孝。 【注釋】①守真:保持真元精氣;保持本性。②守形:專註於形體。③匹婦:古代指平民婦女。④慾海:愛欲之深廣譬如海。比喻貪慾或情慾的深廣。⑤救度:救助眾生出塵俗,使脫離苦難。⑥當身:自身,本人。⑦肆應:指善於應付各種事情。 【譯文】哪裡會懂得人生,形體相貌完備,就會有神,它每天都在人身中,身體各部位都是它的處所。整個身體的運動,都是由神主宰。神存在於五臟六腑,不可以縱慾;神存在於四肢,不可以受到刑罰。放縱慾望,觸犯刑律,非死即傷。凡是有身體的人,都應當守護。保守真性是最上乘的,守持良心次之,保守形體最次。一般的平民百姓,沒有什麼作為,也可以做到保身。為什麼你這麼聰明,卻去做奸妄之事,蒙昧心性,忘了自身,沉溺於慾海,卻全然不知醒悟?天帝神仙看到這些,發大慈悲心,降生聖人,以便能夠隨時救度世人。只有這樣的聖人,親自率先躬行孝道。謹慎加倍地檢察自己,加倍地愛恤自身。不忍心看到世人,將父母給予他們的身體墮落毀壞。一切栽培扶植,無非幫助他們實現保守身體的目的。種種孝順的行為,當以自身體恤萬物。體道雖是聖人一人,卻能夠感化眾生。將此道理授給所有有身體的人,使其同歸於孝道。守身不動,而又能廣泛地應接事物,如此守身,那才是大孝。 【原文】即說偈曰:親視子身重,常視己身輕。人何反負己,損身背吾親。莫將至性①軀,看作血肉形。今生受用者,夙世②具靈根。 【注釋】①至性:指天賦的卓絕的品性。②夙世:前世。佛教所指的已過去的一生。 【譯文】即說偈道:雙親非常看重子女的身體,常常將自己的身體看輕。人們為什麼反而背叛自己,損壞自身而違背父母?不要將充滿靈性的身軀,看作是血肉形體。今生之所以能夠享受一切,是因為前世所造就的靈根。 【原文】又說偈曰:一切本來相,受之自父母。謂身即親身,人猶不之悟。謂親即身是,重大不可誤。完厥惺惺①體,盡我所當務②。無量大道身,圓滿隨處足。 【注釋】①惺惺:聰明,機靈。②當務:當前應作之要務。 【譯文】又說偈道:一切本來體相,從父母那裡稟受而來。說自己身體即是雙親的身體,人們仍然不能明白這個道理。所謂父母即是自身,此理重大不可有誤。保全這個聰明的軀體,完成我當前應作的要務。成就無量大道身,隨處都圓滿充足。 【原文】又說偈曰:同此親稟受,一般形體具。善哉孝子身,超出浮塵世。以茲不磨守,保煉中和氣①。真培金液②形,元養玉符體。廣大不可限,生初豈有異。空聲警策 【注釋】①中和氣:指元氣。②金液:指金液還丹之氣,遍運四體,與道合真。 【譯文】又說偈道:每個人的形體都是秉承自父母,形體具備。好啊,孝子的身體,能夠超越塵世。不磨滅自己的對身心的保養守護,保持煉養和諧的元氣。以真氣培養長生不死的身體,以元氣涵養神仙體身。廣大不可限量,有生之後的形體與原初的本性沒有差異。 【原文】孝子金身咒:惟此光明孝子身,果是金剛不壞身①。化成即在當身內,現出千千萬億身。 【注釋】①金剛不壞身:指修成正果的法身,不老不壞,萬劫長存。 【譯文】孝子金身咒:唯有這個光明的孝子身,果真是金剛不壞身。一旦修化成就,即在自己身內顯現千千萬億個化身。 【評析】守身,即保守其身,包括護持身體和涵養心性。人們應當節制慾望,保持身體平和,行仁處義,以不負父母的生育之恩。 教孝章第五 【原文】真君曰:孝自性具,教為後起。世多不孝,皆因習移。意既罔覺①,智又誤用。聖人在上,惟教為急。教之之責,重在師傅,尤當慎擇。賢良之師,化惡為善;不賢之師,變善為惡。師而不教,過且有歸;教飯王應夢之不善,其罪尤大。不賢之師,導之匪僻②,引之邪佞,養成不肖,流為凶頑③,越禮④犯紀,妄作無忌。雖欲救之,急難格化。如是為教,罪實非輕。 【注釋】①意:清刻本《文昌孝經註解》中為「愚」。本書採用其說法。罔覺:無知。②匪僻:邪惡。③凶頑:凶狂且不易制伏。④越禮:不遵循禮儀法度。 【譯文】真君說:孝是人性中本來自有的,教育盡孝則是後來出現的。世人多半不孝,都是因為習俗使其改變。愚笨之人不明道理,聰明的人又錯用心思。聖人在上,唯獨對於孝道而著急。教習孝道的責任,重要的是在師傅,尤其應當慎重選擇。賢良的師傅,能將惡人化導成善人;不賢明的師傅,卻能將善人變成惡人。作為師傅而不教導學生,師傅有過錯,並對過錯負有責任;而如果教導不好的東西,其罪過就更加重大了。不賢明的師傅,會教導人行為邪惡,引到姦邪的道路上,教成品行不端之人,流變為凶狂頑劣之人,毀越禮法,違犯法紀,胡作非為而沒有忌憚。雖然想拯救這樣的人,但急切間也難以改正變化。如果像這樣為師教人,罪過實在是不輕。 【原文】藥石①之師,惟賢是與。行己②端莊,導人忠信,教不他設。孝無畸形,因其本然,還所固有。朝敦③夕誨,幼育長循,惟茲孝弟,化行是先。雖至愚氓,無不曉習。如是為教,功實不少。為功為罪,職豈易任。惟名尊嚴,其實如何?孝弟④是宗。能孚孝者,弟亦本諸。助君為理,轉移風俗,全在師儒。教不可誤,師不可違。自重在師,率教⑤在弟。孝原自具,有覺斯興。 【注釋】①藥石:古時指治病的藥物和砭石,後比喻規勸別人改過向善。②行己:謂立身行事。③敦:敦促;督促。④弟(tì):同「悌」,遵從兄長。⑤率教:聽從指教,遵從教導。 【譯文】能夠導人向善的師傅,只教人以賢良的品德。立身行事端正莊重,以忠信引導人,其他不合乎孝道的事情,不敢教人。孝道更沒有畸巧,不過依於人的自然本性,復歸人的固有善性。朝夕不斷地敦促教導,長幼都依循而行,總要用此孝悌之道,先行教育化導。雖是愚笨之平民百姓,也沒有不熟悉的。像這樣教育學生,功德實在是不少。既能立功也能獲罪,師傅一職不是那麼容易勝任的。師傅的名稱甚是尊貴威嚴,其實質又是什麼呢?就是以「孝」「悌」為根本。如果能夠以孝服人,「悌」的品質也就本於此而立了。幫助國君治理國家,移風易俗,完全在於以儒為師。師傅不可誤人子弟,子弟不可以違背師傅。師傅應當自重自愛,弟子應當遵從教導。孝本來都是自性具備的,但有了師傅的提醒,孝心才得以興起。 【原文】偈曰:孝弟雖天性,良師當時省。一或干不孝,何能全弟行。罪愆①有攸歸,師實難卸任。能作如是觀,訓之方有定。 【注釋】①罪愆(qiān):罪過;過失。 【譯文】偈說:孝悌雖然都是源自天性,但也有賴良師的時時警省。一干不孝的事情,怎麼能使「悌」行圓滿。罪愆有所源自,師傅實在難於推卸責任。能夠有這樣的認識,訓導弟子才能有確定的準則。 【原文】又說偈曰:教雖賴良師,人亦當自謹。無自干不孝,徒然費師訓。 【譯文】又有偈說:教化雖然有賴好的師傅,人們也應當自己謹慎。無故做不孝的事情,就白白地浪費了師傅的教訓。 【評析】教孝,即教訓孝道。本章意在說明,孝道雖為人之本來善性所具備,但有賴於良師的教導。 孝感章第六 【原文】帝君曰:吾征道果,奉吾二親,升不驕境,天上聚首,室家承順,玉真慶宮,逍遙自在。吾今行化,闡告大眾:不孝之子,百行莫贖;至孝之家,萬劫可消。不孝之子,天地不容,雷霆怒殛①,魔煞禍侵;孝子之門,鬼神護之,福祿畀之。惟孝格天,惟孝配地,惟孝感人,三才化成。惟神敬孝,惟天愛孝,惟地成孝。水難出之,火難出之,刀兵刑戮,疫癘凶災,毒藥毒蟲,冤家謀害,一切厄中,處處祐之。孝之所至,地獄沉苦,重重救拔;元祖宗親,皆得解脫;四生②六道,餓鬼窮魂,皆得超升;父母沉痾,即時痊癒。三十六天③,濟度快樂;七十二地④,靈爽⑤逍遙。是以斗中,有孝弟王,下有孝子,光曜乾坤,精貫兩儀⑥,氣協四維,和遍九垓⑦,星斗萬象,莫不成熙⑧。神行河嶽,海波不揚;遐荒⑨是奠,遐邇均孚⑩。孝之為道,功德普遍。 【注釋】①殛(jí):誅滅;殺死。②四生:佛教將世界眾生分為四大類: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鳥魚鱉;三、濕生,如某些昆蟲;四、化生,無所依託,唯借業力而忽然出現者,如諸天與地獄及劫初眾生。③三十六天:道家謂神仙所居天界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大羅天,共三十六天。④七十二地:道教認為,在大地名山之間,上帝命真人治理,其間多得道之所。⑤靈爽:指神靈,神明。⑥兩儀:指天地,謂宇宙本體太極分而為天地,天地則生春夏秋冬四時。⑦九垓(ɡāi):道教中指九重天,即中央與八極之地。又稱九陔、九閡。⑧熙:興起;興盛。⑨遐(xiá)荒:邊遠廣闊的地方。⑩遐邇(ěr):遠近。孚(fú):信服;為人信服。 【譯文】帝君說:我徵得道果,侍奉我的雙親,升入不驕帝境,家人在天上聚首,妻妾遵奉順從,在玉真慶宮裡,逍遙自在。我今天施行教化,闡述告知大眾:不孝的子女,百種善行都不能救贖他的罪過;達到至孝的人家,萬般劫難都能夠消除。不孝的子女,天地不容,雷霆怒擊,魔鬼惡煞用各種災禍侵襲他;孝子之家,鬼神保護他,福祿賜予他。唯有孝能夠感通天,唯有孝能夠配享地,唯有孝能夠感化人,天地人三才得以化生長成。唯有神敬重孝,唯有天熱愛孝,唯有地成就孝。無論是出現水災,出現火災,刀兵刑戮,疾病瘟疫,毒藥毒蟲,冤家謀害,一切災厄中,處處都能得到神靈的佑護。孝所到之處,沉淪於地獄的苦難,都會得到解救;始祖宗族,都會得到解脫;四生六道中的惡鬼窮魂,都能得到超升;父母的重病,即時痊癒。三十六天中,以濟度為快樂;七十二福地,魂靈逍遙自在。所以在斗星之中,有孝悌王,在下界有孝子,光耀天地,精氣貫通天地,協調四方,協和九重天之內的萬物,星斗萬象,無不興盛。神行遍江河山嶽,海波不揚;遙遠的地方進獻貢物,遠近的人們都信服可見。孝作為道,其功德廣布,遍及一切。 【原文】偈曰:跡顯心亦顯,感應①固神妙。若有心不孝,盜名以為孝,假以欺世人,中實難自道。跡或似不孝,身心實盡孝,世人競黜之,心惟天可告。獨此兩等人,感不漏纖毫。天鑒②不可欺,禍福時昭報。 【注釋】①感應:眾生因禮拜供養祈念觀修等機緣,感通佛菩薩,以神通法力加被,滿足願求,給予利益,稱為感應,也稱為感通。②天鑒:上天的鑒視。 【譯文】偈說:行跡顯現,人心也就會顯現,善惡感應也固然神妙。如果心裡不孝,而為了竊取聲名而行孝,這是假借孝之名欺騙世人,中間的道理實在難以說明。有人行為好像是不孝,而身心卻實在是盡孝,世人競相貶低攻擊他,其心思只能告知上天。唯獨這兩種人,感應不漏一絲一毫。天的鑒察不可欺瞞,禍福報應時常昭顯。 【原文】真君曰:凜哉!凜哉!今勸世人,遵吾修行。感應之機,速於眾善。背吾所言,天條①不赦,萬劫②受罪。夫人之生,養親有缺,且難為子,何況世人,毀罵父母,腹誹③父母。親且毀罵,毆叔詈伯,弒君凌師,無所不為。子在懷抱,氣不忍吹。及其長也,愛之者真,訓之者嚴。以愛子心,用之撻楚④,撻亦是愛,嗔亦是愛。即有盛怒,子惟柔順。欲再杖時,手不能下。何爾世人,拒親責己,如抗大敵。天怒地變,豈容大逆。子有病厄,親處不安。何於親疾,絕不關心。子有勞苦,親關痛癢。何況我體,犯法極刑。子苟不育⑤,淚不曾干,冀其重生,傷入七情⑥。何爾世人,父母終天,未及三年,思慕中衰。饗祭失時,親骨不葬,且干不孝。何爾世人,貧發親冢,賣穴暴露。嗟爾父母,念念及子。何爾世人,凡事用心,獨於父母,有口無心⑦,不肯實為。人之一身,諸般痛楚,何處可受?何爾化外⑧,火焚親屍,全無隱惻,美名火葬,於心最忍。夫人之死,口不能言,肢體難動,心實未死,猶知痛苦。過七七⑨日,心之形死,其形雖死,此心之靈,千年不死。火焚而熾,碎首裂骨,燒筋炙節,立時牽縮,心驚肉跳,若痛苦狀。俄頃之間,化為灰燼。於人且慘,何況我親?抑知冥獄,首重子逆。閻羅本慈,人自罪犯,多致不孝,自罹冥法。人盡能孝,多致善行,地獄自空。一節之孝,冥必登記,在在超生。誦是經者,各宜省悟。苟無父母,烏有此身。報恩靡盡,銜⑩慈莫極。人果孝親。惟以心求。生集百福,死列仙班;萬事如意,子孫榮昌;世系綿延,錫自斗王。是經在處,可鎮經藏,可概萬行,厭諸魔惡,成大羅仙,長保亨衢,何樂不從? 【注釋】①天條:上天的律令、法規。②萬劫:佛經謂世界有成、住、壞、空四期,皆稱為劫。萬劫為萬世。③腹誹:亦作「腹非」。口裡不言,而內心裡反對。專制時代有所謂「腹誹之法」。④撻(tà)楚:鞭打。楚,落葉灌木,枝幹堅勁,可以做杖。古代多指刑杖,或學校責罰學生的小杖。⑤不育:夭折。⑥七情:人的感情。中國倫理史上有儒家與佛教兩種七情說。儒家把喜、怒、哀、懼、愛、惡、欲作為七情(見《禮記·禮運》)。佛教把喜、怒、憂、懼、愛、憎、欲作為七情。⑦有口無心:指沒經過認真考慮地隨便亂說,或者嘴上愛說而心裡沒什麼。⑧化外:指政令教化所達不到的地方。《唐律疏議·名例·化外人相犯》:「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⑨七七:人死後每七天祭奠一次,最後一次是第四十九天,叫「七七」。也叫「盡七」、「滿七」、「斷七」。⑩銜:含在心裡。蔡琰《胡笳十八拍》:「銜悲畜恨兮何時平。」仙班:天上仙人的行列。亨衢(qú):亨,通達,順利。衢,大路,四通八達的道路。比喻官運亨通。 【譯文】真君說:畏懼啊!畏懼啊!現在我勸化世人,遵照我所說的去修行。天人感應的徵兆,快於孝之外的各種善行。違背我的教導,上天的法則也不會赦免他,就會萬劫不復,永遠受到罪罰。人生在世,不能圓滿地奉養雙親,尚且難以成為合格的子女,更何況現今之人,詆毀咒罵父母,嘴裡雖不說,而在心裡非議父母。雙親都敢詆毀咒罵,更不用說毆打咒罵叔伯,弒害君主,凌辱老師,以至於無所不為。子女在父母懷抱中時,父母都不忍心氣息吹到他們。等到子女長大,對他們愛得真切,教訓得也很嚴厲。從愛護子女的心出發,鞭撻教訓子女,這樣的鞭撻是對子女的愛,嗔怒也是對子女的愛。父母就是對子女勃然大怒,子女也只有婉柔順從。父母再想痛打時,也下不了手。為什麼現今之人,拒絕雙親責備自己,與父母抗衡,如面臨大敵一樣。此時,天地也會動怒,豈能容忍這樣大逆不道的人。子女有了病痛災難,父母坐立不安。奈何對於父母的疾苦,子女卻完全不放在心上。子女有了勞苦,都事關父母的痛癢,何況我犯了王法,身體受了極刑。子女如果夭折,父母眼淚就未曾干過,希望他能夠獲得重生,傷心痛徹心扉。為什麼現今之人,在父母亡故後,還不到三年,對父母的思念敬慕就已經中斷了,供奉祭祀不及時,父母的骨骸久停不葬,並且干不孝的事情。為什麼現今之人,貧窮後就發掘雙親的墳墓,出賣墓穴,使父母的屍骨暴露。可嘆你們的父母,念念都想到你們。為什麼現今之人,對事關自己的一切事情都非常用心地去做,唯獨對事關父母的事情,有口無心,不肯實在用力去做。人的一身,對於各種痛苦,哪一處能夠承受?為什麼沒受教化的化外之人,用火焚燒父母的屍體,一點都沒有惻隱之心,並且還冠以火葬的美名,這樣的心腸是最狠毒的。人死之後,口不能說話,肢體不能活動,但人的心卻實在還沒有死,仍然能夠感知痛苦。過了七七之後,心的肉體死去。雖然心的肉體已經死去,但心的靈魂,千年不死。用火焚燒地非常熾烈,頭顱碎裂,骨骼破裂,燃燒筋脈,炙焚關節,屍體立刻就收縮,心驚肉跳,就好比是痛苦的形況。轉瞬之間,化成灰燼。這對於人來說都是凄慘的,更何況是我的父母?可知道,地獄首先重責忤逆之罪。閻羅王本來是慈悲的,只是人自己主動犯罪,從而導致不孝,觸犯冥界律法。如果人都能夠盡孝,多做各種善行,地獄自然就空了。每一件孝的行為,冥神必會登記,從而處處超生。誦讀此經的人,各自都應當反省覺悟。如果沒有父母,就沒有我身,報答父母的恩情沒有盡頭,感激父母的慈愛沒有終極。人們果真孝敬父母,只有用心去求取。活著就會百福聚集,死後就能位列仙班;萬事如意,子孫尊榮昌盛,祖宗的血脈綿延永存,這都是得自北斗星君的恩賜。有這部經所在的地方,可以鎮守佛藏道經,可以概括各種行為,鎮壓一切魔鬼惡神,成為大羅神仙,長久保持通達順利,為什麼不樂於聽從呢? 【原文】孝感神應咒:禔啝①禔啝,人子心曲,仰事俯育②,一家氣和。飛鸞廣度,樂愷先歌,如意寶光,普照長怤③。禔唎禔啝,盡孝靡他,解盡親厄,消盡親過,罪滅福生。孝思不磨,超脫九幽④,永離網羅。欲報親慈,惟心常慕。禔唎禔啝,至孝誠孚,親生福祿壽增多,歸去逍遙升天都,孝思不磨,樂永,佗娑唵娑訶。但願人子心,常如在母腹,一呼一吸中,吮血茹膏液;一血一脈間,俱屬在父怙⑤。情雖性發,依為命府,陰陽日月從此龢⑥,乾坤翕闢從此龢,五聲六律五行龢,五倫妙道從此穌。太虛⑦有盡處,孝願無嗟磨。佗娑佗娑娑佗娑佗唵唎娑啝。 【注釋】①禔啝(zhī hé):禔,安定,福祚。啝,順。此處「提啝」為咒語,不作詞義解。②仰事俯育:即仰事俯畜。意為對上能奉養父母,對下能撫育妻小。③怤(fū):喜悅;快樂。④九幽:道家所稱九地之下、九方幽暗之處,是為人死後鬼魂所居之地。共南為幽陰、西為幽夜、北為幽酆、東北幽都、東南幽冶、西南幽關、西北幽府、中為幽獄。⑤怙(hù):依靠;依仗。⑥龢(hé):「和」的異體,調和的意思。⑦太虛:指無垠的宇宙。 【譯文】孝感神應咒:禔啝禔啝,人子的心事是,對上能奉養父母,對下能撫育妻小,一家人和氣。神人駕著鸞鳥普度眾生,歡快的樂曲到處飄蕩,如意的祥光,普照永遠喜樂之人。禔啝禔啝,盡孝不是為了別的,而是要解除雙親的所有的災厄,消除雙親所有的過錯,從而罪過滅盡,福氣多生。孝的心念不滅,就能超脫鬼域,永離災難的羅網。想要報答雙親的慈恩,只有心裡常常慕戀孝道。禔啝禔啝,盡孝誠信,可以使父母的福祿滋生,壽命增長,死後能夠逍遙升至天府,孝親之思不滅,福樂永遠,佗娑唵娑訶。但願子女的心,常常像在母親腹中一樣,一呼一吸,吸食母親的脂膏和血液;一血一脈,都倚仗父親的扶持。情雖然是發自心性,是命的依靠,陰陽日月都是從這裡得到協調,天地的運行是從這裡得到調和,五聲六律五行和諧,五倫妙道也是從這裡得到協調。宇宙有盡頭,孝的心愿不磨滅。佗娑佗娑娑佗娑佗唵唎娑啝。 【原文】孝子文印偈曰:至文本無文,韞之孝道中,發現自成章,司之豈容泄。天聾與地啞,非聾亦非啞,特將天地秘,不使人盡解。朱衣①與魁光,變幻文人心。遇彼不孝子,塞其聰明路;遇彼純孝子,開其智慧途。凡才作仙品,仙品作凡才。文雖有高下,黜陟豈人操。或因前生報,或因今生報,今生或後報,必當為孝顯。文章作證明,闡揚在大道。 【注釋】①朱衣:官員。有「朱衣點頭」的典故,指穿著朱衣的神人點頭;借指科舉考試得中。也指試卷被考官看中。 【譯文】孝子文印偈說:非常好的文章本自無文,蘊藏在孝道中,發現它的道理就能自然成章,實行起來是不能有一點泄露。天聾和地啞,並不是真的聾,也不是真的啞,是特別為了使天地的秘密,不盡被人所解知。朱衣神和魁星,變幻文人心智。遇到不孝的子女,就會阻塞其聰明的道路;遇到純潔的孝順子女,就會開闢其智慧的道路。平凡才智的人可以列入仙品,具有仙品的人也會成為凡才。文章的好壞雖有高下之分,貶斥和提升都不是人所能操控的。或者是因為前生今報,或者因為今生今報,今生報或後世報,都必定是通過孝而得到顯揚。用文章作證明,說明和宣揚在於大道。 【原文】孝子桂苑天香心印偈曰:我有蟾宮①桂,仙品真足貴。稟蘊斗星靈,包含月華精。元和鍾②妙蕊,枝根挺天衢③。蒼龍④覆七曲,光輝連玉宇⑤。栽得大靈根,吐茲百寶芬。一萼自天逗,大地萬花稠。流化在人間,所到無不周。紛紛世上胄,植香豈不茂。易茂亦易落,暫而不能久。無如天上桂,一萼盛千藪。愈散覺愈遠,愈久覺愈悠。香隨九天翔,浩蕩風清飆⑥。馨懷萬會秋,真妙永無量。名之為金粟,載之在奎斗。珍貯慶宮中,高占璧樓頭。不是擎元叟,莫得主其有。若非植善手,莫得攀茲秀。勿與輕薄子,必以孝為首。莫下害良筆,莫使褻字手。孝子之所為,我當齎賜厚。千祥凝聚處,早把天香授。果是誠孝子,不求而自授。不孝不弟人,求攀終莫有。變孝妄行逆,有必奪其有。悔逆猛從孝,無仍賜其有。聖人孝天地,大位⑦帝眷佑。須知世所貴,必從天上酬。祈游桂苑⑧者,宜認此來由。中間莫錯路,自有非常遘。億色花香里,重重寶光覆。洞明萬戶玲,天天疊文秀。凝成篆籀⑨章,結合五霞構。秘策列繽紛,仙韻不停流。悉在光中過,遍照大神洲。盤旋觀不盡,群仙晤且逅。花隨步履揚,馥自冠裳透。略嗅雲霄桂,洗盡塵俗垢。千孔與百竅,感香俱靈牖。心腑也充滿,福緣無不偶。入圃獨推元,垂芳能不朽。寶哉勿輕錫,慎重待孝友。 【注釋】①蟾宮:月宮。②元和:金漿玉醴。鍾:積聚。③天衢:天街。形容天地廣闊。④蒼龍:四象之一,東方七宿的合稱,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⑤玉宇:傳說中神仙的住所。⑥飆(biāo):暴風、疾風。⑦大位:顯貴的官位。⑧桂苑:古代文人以「桂苑」借喻科舉考場,能遨遊桂苑,也即能通過科舉取得功名,享有清譽。⑨籀(zhòu):籀文,古代一種字體,即大篆。 【譯文】孝子桂苑天香心印偈說:我有蟾宮的桂枝,仙品是非常珍貴的。稟藏著斗星的靈氣,包含月亮的精華。元和之氣聚集在奇妙的花蕊,枝根挺向廣闊天空。蒼龍覆含著東方七宿,光輝連著宇宙。栽培大靈根,吐出百寶的芬芳。一個花萼就能看到天的盡頭,大地萬花稠密。流化於人間,所到之處無不周全。塵世上眾多的後代,種植後怎能不繁茂。容易繁茂,也容易衰落,只能暫時而不能長久。不如天上的桂枝,一萼就勝過塵世的成千上萬個。越發散就越覺得遠,時間越長,就越覺得悠香。香氣在九天飛翔,隨著清風飈風浩浩蕩蕩。馨香包藏萬秋,真實奇妙永遠不可限量。以金粟為名,裝載在奎斗。珍藏在玉真慶宮中,高高地佔據璧樓頂。不是持受善的長者,是不能主宰它的。如果不是行善人的手,是不能攀摘這樣的美麗花朵的。不能給予輕薄的人,必定給以行孝為首的人。不要下筆損害忠良,不要使用褻瀆文字的手。對於孝子的所作所為,我必定對其厚加獎賞。在千祥凝聚的地方,早點把芳香的桂花授給他。如果真是至誠的孝子,不用祈求我自然就會授給他。不孝不悌的人,就是攀求也不會得到。改變孝行,倒行逆施,即使有了也必定會被剝奪。悔改違逆而大力行孝,即使原本沒有這福分,上天也會賜予。聖人孝敬天地,文昌帝君就會眷顧保佑他得到顯貴的官位。必須知道塵世所貴重的東西,必定來自上天的酬報。祈望遨遊桂苑的人,應當認清楚這個緣由。在裡面不要認錯道路,自然會有非常的遭遇。裹身在億種花香里,覆蓋在重重寶光中。照亮千家萬戶,每天都增加文才。凝結成各種文章,結成五彩雲霞。奧妙文書繽紛排列,神仙的聲韻不停地飄流。全都在光明中流過,遍照神州大地。徘徊停留而看不完,群仙不期而遇。花朵隨著腳步紛揚,芳香從衣帽中透散出來。略微聞過天上的桂香,就能洗盡塵俗的污垢,千孔百竅,感受到香味都獲得靈氣。心肝臟腑也充滿靈氣,福分沒有不成雙成對而至的。入圃被推為魁首,流芳萬世而不朽。寶貴的東西啊,不輕易賜予,慎重地等待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人。 【原文】吾奉九天元皇帝君律令,乃說贊曰:純孝本性生,無不備於人。體之皆具足,踐履無難循。以此瞻依志,無忝①鞠育心。在地自為紀,在天即為經。生民安飲食,君子表言行,父母天親②樂,無奇本率真。人人若共遵,家國賀太平。放之充海字,廣之塞乾坤,孝行滿天下,塵寰即玉京③。 【注釋】①忝(tiǎn):辱;辱沒。引申為愧;慚愧。②天親: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血親。③玉京:指白玉京。 【譯文】我奉九天元皇帝的律令,就此說贊:純粹的孝來自人的本性,人人無不具備。用心體究,人人具備,實踐起來也不難遵循。從這裡看其心志,無愧於父母養育的用心。在地就成為法度法則,在天就成為綱紀準則。人民安然飲食,君子彰顯言行,父母天倫之樂,這些都平淡無奇,而是本自率真的心性。如果人人都遵守,家國共賀太平。放之則可以充塞宇內,廣布則可以塞滿天地。孝行布滿天下,塵世即是仙境。 【原文】說贊未畢,聲周三界①。惠日藹風,一時擁護。爾時,有朱衣真君,恭敬稽首②,深會妙旨,演為慈孝鈞天③大羅妙樂,以廣聖化。爰命金童玉女④,著五色霞衣,按歌起舞,奏曰:教孝有傳經,奏愷成聲。母慈昱昱⑤,父愛甄甄⑥,子色循循。妻婉婉,夫誾誾⑦;兄秩秩⑧,弟恂恂⑨,姑仁媳敬承。父攜子,祖攜孫,恩勤⑩。室藹藹,家溱溱,俱是父母一般心。樂衎衎,何地不生。至性中篤,實天情。歡騰普天下億兆馨蒸,氣洽門屏,俱如家人父母一般心。有身有親,始信有君有臣有民。師弟良朋,成歸於貞,邦家總孝成。願人生過去父母,旱升紫庭;現在父母,祺祿享遐齡。化遍乾坤,中和瑞凝,九光雯,百和音。漠漠天鈞,瀜瀜六字,聽雝鳴,並坐長春,並坐鸞笙,直上瑤京,達帝聞。爾時,樂舞三尋,天龍鳳族,聲和翔集,眾籟騰空,香花圍繞。真君喜悅,手舉如意,更示大眾:我方演教,宣揚妙道。慈孝感洽,化應曛征。遂如是觀。眾等寶之,傳寫廣勸。勸一人孝,准五百功。勸十人孝,准五千功。自身克孝,當準萬功。事後母孝,准萬萬功。親亡事祖,如孝父母,准萬萬功。善哉善哉!諦聽吾言。於是朱衣魁星,天聾地啞,及諸仙眾,歡喜踴躍,命諸掌籍,載之玉冊,信受奉行。 【注釋】①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合稱。②稽首:古人最恭敬的一種禮節。行禮時,跪直,雙手合抱至胸前,頭低到手上,後雙手掌朝上放在膝前地上,頭也至地。③鈞天:天的中央。古代神話傳說中天帝住的地方。④金童玉女:道教把供仙人役使的童男童女稱為「金童玉女」。⑤昱昱:明亮。⑥甄甄:小鳥飛的樣子。⑦誾(yín)誾:謙和恭敬的樣子。⑧秩秩:肅敬的樣子。⑨恂恂:恭順的樣子。⑩恩勤:指父母撫育子女的慈愛與辛勞。衎(kàn)衎:和樂的樣子。中篤:即深中篤行。謂內心廉正,行為淳厚。天情:人自然具有的情感。猶是天理,天意。紫庭:神仙所住宮闕。路逢老人九光:五光十色,形容光芒色彩絢爛。瀜(rónɡ)瀜:和暢的樣子。雝(yōnɡ):同「雍」,和諧。曛(xūn):昏黑。天聾地啞:道教民俗神梓潼帝君的陪侍神童。據稱,天聾名叫玄童子,地啞名叫地母。掌籍:掌經籍、教學、筆紙、几案等事。 【譯文】說贊尚未完畢,聲音已傳遍三界。和煦的陽光與輕風,立即圍上擁護。這時,有個朱衣真君,恭敬地跪拜作禮,深深地領會了其中的精深旨意,演繹為慈孝鈞天大羅妙樂,以廣泛傳播聖人的教化。於是命令金童玉女穿上五色霞衣,聞歌起舞,演奏唱道:教化孝道有相傳的經典,奏出動聽的樂曲。母親的慈愛放出光明,父親慈愛飛揚涌動,子女循規蹈矩。妻子委婉和順,丈夫謙和恭敬;兄長肅敬,弟弟恭順;婆婆仁愛,媳婦恭順。父親提攜子女,祖父提攜孫子,恩愛勤勞。家庭和睦繁盛,都與父母一樣的心。和和樂樂,無處不在。內心廉正,行為淳厚的品性,是與生俱來的。歡騰遍及天下億兆人民,家家和氣融洽,都如家人父子一般心。有己身有雙親,才開始相信有君主、臣子、人民。老師、弟子和好友,同歸於正直,家國總是由孝而成就的。希望人們去世的父母,早日升到天庭;現時的父母,福祿雙全,享有長壽。教化遍及天地,中和祥瑞之氣凝聚,有五光十色的雲彩,和諧的樂音。雲蒸霞蔚的天空,和暢的天地四方,聽和諧音樂和鳴聲。同坐長春宮,聽笙的樂聲,直升到玉京仙境,知曉帝君的說法。當時,音樂歌舞演了三遍,天龍鳳鳥,聲音和在一起,飛集在一處。各種聲響升空,香花圍繞。文昌帝君歡心喜悅,手舉如意,再次開示大眾:我正致力於弘揚教義,宣揚高妙的道法,慈孝互相感通融洽,隨順化除昏暗。就作如此看法。大家珍愛這部經書,廣泛地傳寫勸化。勸一人行孝,准有五百功德。勸十人行孝,准有五千功德。自己能夠恪守孝道,應該准有萬個功德。孝敬後母,准有萬萬個功德。雙親亡故後事道見病卧奉祖先,如同孝敬父母一樣,准有萬萬個功德。好啊!好啊!注意聽我說的話。於是朱衣魁星,天聾地啞,及眾多神仙,歡喜雀躍,命令各位掌籍,記載在玉冊之上,相信接受,並且遵照實行。 【原文】又贊:元皇孝道,萬古心傳,通天徹地妙行圓,仙佛亦同然。化度①無邊,中和②位育全。南鬥文昌元皇大道真君。 【注釋】①化度:指感化眾生,使之過渡到佛道樂土。②中和:儒家倫理思想。指不偏不倚的諧調適度。用來形容具體事物諧和的性質或狀態。 【譯文】又贊源自元皇的孝道,萬古以來心心相傳,通天徹地妙行圓滿,仙佛也都是與此相同。感化救度眾生法力無邊,中正平和,萬物都能夠各得其所而生長發育。南鬥文昌元皇大道真君。 【評析】孝感,言人盡孝所產生的種種神奇感應。孝道為天地鬼神所敬重,並以此為根據,降授福祿災禍。「盡孝」可以使自己超度成仙,免於沉淪苦海;宗親父母亦可獲得解脫。本章借文昌帝君之口,對世人悚以地獄,誘以天堂;勸導世人盡孝行善,以期家國安寧,天地和諧。 附錄 《文昌孝經》——道教的孝道經典《文昌孝經》,據明代少保大學士耶浚仲所著《文帝孝經原序》所說,出現在宋代,作者不詳,該經托文昌帝之口,勸人盡孝。無論是從托文昌帝之形式上看,還是從思想內容上看,可判定其屬道教思想,而且在歷史上,它與《太上感應篇》等一起,被列為道教之勸善經典。一、《文昌孝經》之孝道觀與道家、儒家思想之關係道教以老子為宗,實際上,先秦時期之道家本不重孝。從整個思想體系來看,先秦道家是要從根本上超越道德,主張返歸於「無名之朴」的。所以,他們認為所謂「孝」,無論其名稱或現象都是人類墮落之後所產生的一種不祥的東西,應該和仁、義、禮、樂、聖、智等同歸於毀滅。老子認為孝是文明社會中因「六親不和」才產生的虛偽的束縛自然人性的東西。「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不過,老子所反對的「孝」,只是作為一種觀念,一種道德規範或人為禮法的「孝道」,而絕不是不承認親子之情。孝道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根本。在道教發展史上,能出現《文昌孝經》這樣專門勸孝的經典,完全是三教融合,道教向儒教靠攏的結果。道教作為一個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不能不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影響,儒家的觀念對於中國來說,早已不再僅僅是一種學說,而是滲透到傳統文化每一根毛細血管的血液中了,它深深地紮根於中國文化土壤,又有力地牢籠了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因此,凡是從中國文化土壤中產生的思想學說,宗教流派,都無一例外地帶有這一文化精神的痕迹。道教在萌芽的胞胎里,就受到過這種「胎教」式的薰陶。傳說中的呂洞賓便常常告誡道士:「孝悌忠信為四大支柱,不堅其柱而用心,椽瓦何能成得大廈?」(《雲巢語錄》,《道藏輯要》璧集三冊》)《太平經》中,也有這樣的說教:「大慈孝順」,「孝悌始學化善」,在道教成熟時期,這一類成分就更多了,葛洪《抱朴子》卷三《對俗》引《玉鈐經》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孝道本是中國傳統的倫理概念,指的是子女一輩對父母一輩的供養,順從和敬愛,可在道教這裡,卻又牽扯上了一大堆雜七雜八的東西:如「食肉飲酒,非孝道也;男女穢慢,非孝道也;胎產屍敗,非孝道也;毀傷流血,非孝道也;好習不善,講論惡事,非孝道也……」(《洞玄靈寶八仙王教誡經》,《道藏》太平部)反過來說,似乎只有食素茹菜,禁止淫慾,安分守拙,樂行善事才是「孝道」,這就不僅包含了儒家倫理觀念,而且還包含了佛教禁欲主義。中唐以後,隨著儒學的再度興盛,以至到宋,完全佔據統治地位,道教在逐漸向儒學靠攏上加快了速度,可以說,《文昌孝經》就是這種加快靠攏的產物,因此,以道教之經專門勸孝,其思想則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儒家孝道思想的烙印,或者換句話說,《文昌孝經》雖有其作為道家、道教思想之特色,但首先是對儒家思想的認同。例如,「百先之行,根從心起」,「始知百行,惟孝為源」,(《文昌孝經·體親章第二》;《辯孝章第三》,以下引該經不再出注)是對儒家「孝為百善先」,孝出自於人自然親情等思想的認同。「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順;孝治一國,一國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這些思想是儒家以孝為德之本、政之基的倫理政治路線的翻版。《文昌孝經》中孝向一切人際關係與道德生活領域泛化的思想與儒家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對生母要孝,對庶母也要孝,對兄弟姐妹要愛,對庶兄弟姐妹也要愛,對連枝妯娌要和。孝敬父母,同樣要敬叔伯、祖曾,和姻婭、睦鄉黨、忠君上、信師友、愛民眾、敬天地、敬神祗、敬聖賢。上述《文昌孝經》之思想正是對儒家關於孝之地位及其泛化理論的認同。另外,《文昌孝經》在養與敬、事生與事死等方面也繼承了儒家的思想。「養親口體,未足為孝,養親心志,方為至孝;生不能養,歿雖盡孝,未足為孝,生既能養,歿亦盡孝,方為至孝。」關於孝道的作用,《文昌孝經》認為「有身有親,始信有君。有臣有民,師弟良朋,咸歸於貞,邦家總孝成」。這與儒家「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長」(《大戴禮記·曾子本孝》)、「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禮記·祭義》)的移孝作忠,以孝為政治之倫理精神基礎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並認為只有「人人若共道,家國賀太平,放之充海宇,廣之塞乾坤,孝行滿天下,塵寰即玉京」。甚至《文昌孝經》還認為「助君為理,轉移風俗,全在師儒」,直接指出儒是幫助國君治理國家、改變風俗的良師。二、《文昌孝經》孝道思想之特點1.重母、守身的道家特點如前所述,道家雖然反對作為道德規範與人為禮法的孝,但並不是不承認親子之情,在親子之情中,道家尤重母之慈德。《老子》一書中曾反覆強調重母的觀點,如:「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無名萬物之母」,「可以為天下母」,「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設身不殆」。老子重母性,重柔弱的觀點,當淵源於殷易《歸藏》,《歸藏》又稱《坤乾》,以其六十四卦排列首坤次乾而得名。《周易》重父統,重「尊尊」,反映周代社會的特點;《歸藏》重母統,重「親親」,反映殷以前社會母權制的殘餘。老子繼承了《歸藏》重母統坤道的思想,常常讚美人間慈母無私的愛心,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自謂生命中的三寶,首先就在於其母德之慈。在老子看來,「慈」是母體天生的自然之愛,「孝」則是子女自覺的反哺之情,這些都不是人為的,唯其天生自然,故為可貴。《文昌孝經》首章「育子」,雖然也是父母並提,但所述內容是以母為重,備述母之生子育子之艱辛慈愛。「自字及妊,自幼迄壯,心力所注,無有休歇。十月未生,在母胎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如山,筋疼血滯,寢處不舒。臨盆性命,若不自保,父心關惻,母體擔虞,縱令易誕,費盡勞苦。若或遲久,不行分娩,艱難震恐,死中幸生,幾舍其母,始獲其子。一月暗居,三年乳哺,啼即懷抱,猶恐不調,睡安令寢,戒勿動搖,含食以飼,貼衣以裹,諒其饑飽,適其寒署,痘疹關煞,急遽驚悸,咿唔解語,匍匐學行,手不釋提,心不釋護。」「真誠一片結成慈,全無半點飾虛時,慈中栽養靈根大,生生不已自無涯。」重生、守身,追求長生不老,一直是道家與道教之傳統,因此,《文昌孝經》有「守身章第四」專章論述。所謂守身,有兩層意思,一是保護肉體之身體,不受損傷。《文昌孝經》曰:「凡有身者,所當守護」,「保此親體,無虧而歸,是謂守身」,小心謹慎地終此一生,守護好自己的身體,能夠沒有一點點虧損而回歸自然,這就是守身。「守身」之第二層意思是指心志、人格上的操守。《文昌孝經》把守身看作是孝子之首務,大孝之體現。「真君曰:所謂孝子,欲體親心,當先立身。立身之基,貴審其守。」聖人「不忍斯人,墮厥親身,一切栽持,遂其所守,種種孝順,當身體物,體在一身,化在眾生,畀茲凡有,同歸於道,身居不動,肆應常普,如是守身,是為大孝。」那麼,為什麼要守身或者說守身之意義何在呢?《文昌孝經》提出了如下兩方面的論證:一是認為己身來自父母,又得自於父母的辛苦養育,因而不能不重之。「無身之始,身於何始?有身之後,身於何育?有挾俱來,不可或昧。當思在我,設處親身,愛子之身,勝於己身,苦苦乳哺,望其萌芽,冀具成材,寸節肢體,日漸栽培,何一非親。身自勞苦,得有此身,親愛我身,如是之切,保此親身,豈不重大,守此親身,尤當倍篤。」第二點論證就具有道教之神學特點了,即認為,人之身,不僅是血肉之軀,而且是神形兼備,因此,「莫將至性軀,看作血肉形」,「體相完備,即有其神,每日在身,各有處所,一身運動,皆神所周。神在臟腑,欲不可縱;神在四肢,刑不可受,縱慾犯刑,非傷即死」。儒家也重守身護身,但多是從對父母之義務角度立意,後期道教之重守身,除對儒家之理念有所認同外,主要是從道家之重生、追求長生不老角度立意的。「善哉孝子身,超出浮塵世,以茲不磨守,保煉中和氣,真培金液形,元養玉符體,廣大不可限,生初豈有異。」從守身、貴體之觀念出發,《文昌孝經》對世人之「火焚親屍」進行了嚴厲批評。《文昌孝經》借勸孝之機,大肆闡發道家之傳統,其重身守身之思想比在儒家孝道思想中更為突出,實為《文昌孝經》孝道的思想特色。2.孝道規範具體、通俗的民間化特徵中國傳統孝文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先秦時期的理論性、經典化時期;二是漢唐時期的政治化、社會化時期;三是宋元以後的通俗化、民間化時期。所謂宋元以後的通俗化,是指在此歷史階段乃至以後,出現了大量的、通俗的勸孝書,其內容具體豐富,發展了儒家之孝道,其形式生動活潑,有鼓詞、繪畫、文章、 韻文等,無論是從內容的平實、易於操作,還是從其形式的生動活潑等方面都便於民眾接受認同,因而也更好地、更深入地掌握了民眾。《文昌孝經》作為宋代大量的勸孝書之一種,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上述時代特色。在形式上,通過上面的引述,我們可以看出,語言通俗易懂,有四字文、五字文、七字文,讀起來有節奏感,易於記憶,便於傳播。從內容上看,一、平實、具體、有實踐操作性,二、向民眾的日常意識靠攏,而不是局限於孝道之理論與經典文化層面。就第一方面講,《文昌孝經》在「辯孝章第三」中認為:制約孝子行孝,一是財,二也離不開兒媳之賢明支持。「偈曰:世上傷恩總為財,誠比諸多尤為急。相通相讓兄和弟,父母心歡家道吉。財生民命如哺兒,祿奉君享如養親。本之慈孝為源流,國阜人安景物熙。」「孝子賴賢助,相厥內以治;後惟盡其孝,君得成其緒;婦惟盡其孝,夫得成其家,同氣因之協,安親無他意。」這種思想完全是從孝道實踐中提煉概括出來的,符合實際,有針對性,平實、可行。在「教孝章第五」中指出,孝悌雖然出自天性,但仍須教孝,而且探討了教孝的有關問題。前述「重母」雖是道家之傳統,同時也是其孝道思想向民眾的日常意識靠攏的表現。在觀念、典籍、官方文化中,以父權、父統為重,而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家庭一般是以親情作為感情紐帶的,在以父、母、子為基點而形成的三角結構中,母親是感情重心和穩定所系,在子女的教養上,父母之間有著分工,最普通的分工便是「嚴父慈母」現象。父親代表社會來管教子女,征服其不合於社會的本性;而母親則主要從生活上撫育子女,關心其飢餓冷暖。「養不教,父之過」的社會壓力迫使父親扳起面孔來對付子女,造成孩子的畏懼感,並由此生出感情上的隔閡,母親卻常常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給予私情慰藉,引起的是親密的感情。這樣,一般家庭的孩子大都有著親母而疏父的傾向。因此,《文昌孝經》之重母頌母是孝文化發展到宋元的通俗化、民間化的必然結果,是時代特色的體現。孝道敬宗崇父,而在民間歷代的孝行實踐中,雖在觀念上並不太強調母之重要,然而,孝畢竟是出自於人類至誠內發之親情,由親情之自然引導,自然就使孝行之對象大多為母而非父,這是民眾實踐文化與官方觀念文化之不同處。如成書於元代之《二十四孝》,在孩子孝順的對象中,單獨提到母親的13例,婆母1例,提及父母雙親的6例,單獨提到父親的4例。可見,重母是孝道文化民間化的表現之一。3.以神佑鬼懲為孝道維持手段的神學論證這是《文昌孝經》孝道思想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道教孝道觀制約民眾心理與行為的有力手段,是道教孝道觀對孝道文化及其傳播的主要貢獻,以此而加強了儒家孝道觀的社會影響力和制約力。宋代,道教嬗變的一個重要趨向和特點就是封建倫理綱常和鬼神信仰糅合,炮製了一個新的枷鎖,賜給了世俗世界。北宋末年先後出現的《太上感應篇》《陰騭文》及《文昌孝經》等都是屬於反映這種趨勢和特點的道教經典的勸善書。道教向儒學靠攏,贏得了封建統治者的認可和器重;儒學藉助了道教的幫忙,在說教的同時,手裡又多了一把鬼神報應的尚方寶劍。這一儒、道(應該說還有佛)合流的結果之一,是使中國最終導致了「士大夫道教」與「世俗道教」的分流。在士大夫那裡,道教在向老、庄歸復,與禪宗合流,主張以清凈空寂,修心復性養命,以自我修鍊、自我完善來尋得內心平衡與外在理想的實現。而在民間世俗社會裡,道教則是用鬼神、因果報應等思想武器來督促人們遵循封建倫理規範,用迷狂的信仰來誘騙人們嚮往現世的成仙成道或來世的富貴安樂。《太上感應篇》和它的姊妹篇《陰騭文》,其核心即《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身」與《陰騭文》的第一句:「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指文昌帝君)存心,天必賜汝以福」。道教告訴人們,上天不僅在冥冥中注視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它還有各種專門監視人善惡功過的下屬,如在人頭頂上的三台北斗神君,在人身上的三屍神,在人家中的灶神等。這些神祗窺伺著人的行為乃至思想,有功,則記上一筆,將來給你延年益壽,或是賜你大富大貴,或是賞你子孫;有過,則也記上一筆,將來損你的壽數,或讓你在人間受苦,或讓你在陰間下油鍋上刀山,或讓你來世做牛做馬,這就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而且一絲不差,無論你把罪過隱藏得多麼巧妙,總是要受懲罰,這就叫「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文昌孝經》作為道教之勸孝經典,也一樣是把孝道與神鬼獎懲聯繫起來。其「孝感章第六」篇幅最長,專門論述這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神鬼獎懲的道理。《文昌孝經》認為,只要人們行孝道,九靈三精等天神就會保佑你吉祥喜慶;而三屍等惡鬼邪神,亦會化惡為善,你希望得到的東西,都會如願以償。「不孝之子,百行莫贖;至孝之家,萬劫可消。不孝之子,天地不容,雷霆怒歿,魔煞禍侵;孝子之門,鬼神佑之,福祿畀之。」孝,可以使人逢凶化吉,免災得福。只要行孝,連四生六道中的餓鬼窮魂,都能得到超升;七十二福地里,魂魄逍遙自在。「抑知冥獄,首重子逆,開罪本慈,人自罪犯,多致不孝,自罹冥法。人盡能孝,多致善行,地獄自空。一節之孝,冥必登記,在在超生,誦是經者,各宜省悟。」「人果孝親,惟以心求,生集百福,死到仙班,萬事如意,子孫榮昌,世系綿延。」行孝可得家庭和睦,天地和諧,行孝可以開啟智慧,列入仙品,科舉奪魁,垂芳萬世,早得桂苑仙界之福而不朽。「孝子之所為,我當齎賜厚,千祥凝聚處,早把天香授,果是誠孝子,不求而自授,不孝不悌人,求攀終莫有,變孝妄行道,有必奪其有,悔逆猛從孝,無仍賜其有。」總之一句話,行孝得福得神佑,不孝遭災鬼不容。總括以上分析,《文昌孝經》作為宋代後期道教之勸孝經典,其思想內容雖有道教之特色,但主要是對儒家孝道的認同,其本質在於是儒家之孝道與道教之神佑鬼懲的維持手段的結合,另外也兼具通俗化、民間化的時代特色,在宋元以後儒、釋、道諸家之勸孝書中,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傳播及其民眾的孝道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
推薦閱讀:
※(10)《滴天髓》注釋
※12《第十二 燒圓滿香法事》注釋淺譯(12)
※楚辭·九章·橘頌 原文 注釋 評析
※=狐首經(注釋)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500P】(48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