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會服務的理念與實踐

宗教社會服務的理念與實踐
時間:2011-04-07 00:23:52來源:淮北民宗網

【編者按】我國各宗教自古就有扶危濟困、利益人群、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如佛教主張「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道教主張「齊同慈愛、濟世利人」,伊斯蘭教主張「兩世並重、兩世吉慶」,天主教、基督教主張「作光作鹽、榮主(神)益人」,等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宗教發揚優良傳統,積極開展慈善公益事業,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宗教自養能力的日益增強,宗教在服務社會方面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只有進一步弘揚宗教社會服務的理念,準確把握宗教社會服務的特點和優勢,廣泛借鑒海內外的成功模式與經驗,不斷創新社會服務的形式與內容,才能充分發揮宗教的社會服務功能,從而在更深的層面和更廣的領域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常務副會長 慧 然

今天,中國經濟的發展,令世界矚目。然而仍然存在著因自然條件、災害、疾病、失業等原因形成的困難群體,雖然他們已經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懷,但還需要社會各界的關心,需要社會各團體或個人的幫助。佛教在這方面一直以來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為政府分憂,為民眾解難,堅持走服務社會,利益人群之路,把佛教「慈悲濟世,利樂眾生」的理念植入人心,融入生活,積極倡導「好事大家做,善行眾人修」。佛教團體對貧困、殘障、孤寡、災民等群體的關懷和救助,是其「愛國愛教」精神的充分體現和生動展示。 佛教修行的目的,在於成佛;成佛的目的,又在於利益眾生。如《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因此,大乘佛教中,大力提倡「饒益有情」、「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菩薩行願,主張「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在服務社會、利益眾生的同時,圓滿成就佛果。換言之,利益眾生,既是佛教修行實踐的旨趣,又是開展社會服務事業的根本理念。 從上述理念出發,廣大的佛教信徒,在海內外許多地方開設了如孤兒院、安老院、福利院、義診醫院等社會福利慈善機構,積極地投入到社會服務工作中,廣泛開展了救災濟困、撫孤助殘、幫老助學等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以實際行動展現了佛教利益眾生的社會服務理念。如福建廈門南普陀寺專門成立了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把災難救助、希望工程、義診施藥和扶貧濟困、幫助弱勢群體以及印經弘法,倡導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作為日常生活的本份事,十年如一日地投身於社會服務事業中。他們開展的慈善活動,如同「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哪裡有困苦,哪裡有災情,哪裡就有他們服務的身影。南普陀寺慈善會創辦十年來,在福建、安徽、湖南、湖北、廣西、河南、江西、江蘇、四川、黑龍江、貴州、雲南、西藏、內蒙古等地開展了多方面的救助活動,真實地體現了「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大乘菩薩精神。 理論離不開實踐。佛教的社會服務理念只有融入在利益眾生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得到體現和升華。 「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或一個團體都難以很好地發揮服務社會的作用,只有相互的交流與合作,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產生良好的社會影響,促進中華民族「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的發展和發揚。合作不僅能密切各團體間的信息交流,建立起良好的互動機制,還可以改善慈善活動的能力,擴大慈善活動的影響,使之能夠更及時更有效的發揮服務社會的功能。 「服務社會,利益眾生」是崇高而莊嚴的事業,雖然任重而道遠,但是隨著社會服務理念的深入人心,多種形式的慈善團體不斷湧現和慈濟活動的廣泛開展,社會上更多愛心人士的心被凝聚在一起,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社會服務實踐之光,必將普照大地,超越國界、種族、宗教和團體;社會服務實踐的溫暖,也必將撫慰世間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齊同慈愛 濟世利人江蘇省句容市茅山道院負責人

道教是積極入世的宗教,道教是與人方便的宗教。長久以來,它適應社會、融入生活;服務人群、與時俱進。道教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典和教義思想中有許多合理的、積極的內容。如「濟世利人,欣樂太平」的社會責任意識;「齊同慈愛,和光同塵」的處世態度;「清靜為正,儉讓不先」的精神境界;「積功累行,無量度人」的行為原則;「抱朴自然,為而不爭」的價值取向等等。這些在《道德經》、《度人經》和《太上感應篇》等道教經典中均有闡述。 社會在發展,道教要適應;繼承與弘揚,服務是關鍵。我以為,道教在新的世紀如何準確定位,如何正確把握道教社會服務的特點與優勢,不斷創新社會服務的形式與內容,充分發揮道教的社會服務功能,是擺在每一個道教徒面前的重要課題。多年來,江蘇茅山道院秉持道教社會服務的理念,繼承和發揚道教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積極開展慈善公益事業,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留給了我們不少思考和體會。 茅山道院位於江蘇省東南部,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恢復開放的21處道教重點宮觀之一。茅山道院正式開放以來,一直以繼承優良傳統、弘揚道教文化、努力服務社會為宗旨,譜寫了一篇篇弘道利民的華章。 1989年至1999年,是茅山道院恢復和發展時期,儘管條件有限、財力不足,但我們仍在搞好宮觀修繕和道院自養的同時,不忘社會公益事業,努力服務社會。據不完全統計,十年來,茅山道院共捐助人民幣378.4萬元,用於茅山風景區道路建設、修建茅山老區農村道路、抗洪救災、助學興教、支援蘇北貧困地區等。在當時經濟尚不寬裕、道觀修復工作尚未完成的情況下,茅山道院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道教濟世利人的教義思想,齊同慈愛、無量度人、回報社會。 進入新世紀,茅山道院實行了一系列科學化、民主化、人性化的宮觀管理方式,努力提高自養能力。九霄萬福宮和元符萬寧宮駛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2002年道院年自養收入突破千萬元大關,並以每年100萬元左右的速度遞增,目前已躍居全國宮觀自養前列。與此同時,茅山道院文化研究、對外交流、齋醮科儀、道教音樂等方面的工作也同步推進。「致富思源」,茅山道院的各項工作雖然有了長足進展,但是我們不能自我滿足、不思進取。在服務社會、造福眾生方面,我們還有許多工作可做、要做、待做。2002年3月,為了進一步做好社會慈善公益事業,「茅山道院慈善基金」應運而生,並經批准正式成為江蘇省句容市紅十字會團體會員。道院在自養收入中專設慈善基金,其宗旨為:繼承和弘揚道教優良傳統,發揚人道主義精神;關心社會弱勢群體,大力倡導和踐行道教教義思想;博愛弘濟、廣施慈善、扶危濟困、尊老幫殘、助學恤孤、賑災救難;修橋鋪路、解救病患。 近年來,茅山道院開展的慈善公益活動有:資助茅山周邊六所小學、中學三好學生和貧困學生;開展「愛心獻功臣」、春節送溫暖、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共同抗擊「非典」活動;支援茅山集鎮安裝有線電視、茅山風景區仿古改造工程、甘肅民勤道教生態林基地;捐助白血病患者,因車禍致殘村民、少數民族貧困學生、少數民族貧困家庭等,各項捐贈約300萬元人民幣。同時,我們還積極開拓服務社會的新途徑,主動同香港譚兆慈善基金和茅山道院的海外道教支脈香港道教一灣聖壇一起,在支援內地教育上走出了一條新路。僅從2001年至今,由茅山道院牽頭聯絡,會同香港道教一灣聖壇一起,先後為江蘇句容市茅山鎮中心小學、袁巷鎮中心小學、青海省西寧城北區雙蘇小學和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林沖中心小學等4所學校捐建教學樓4幢,共捐助人民幣98萬元,受助學校均設立助學基金,共計受助貧困學生152名(其中少數民族貧困學生57名),四年來已捐出助學基金22萬元。此外,句容市道協的每位理事,茅山道院的部分道職工,這些年來還積极參与在宮觀內開展的「助學扶貧結對,奉獻一顆愛心」和「送人玫瑰,手有餘香」活動。 今後,茅山道院一定要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道教齊同慈愛、濟世利人的理念和傳統,把服務社會作為自己的一項重要使命,用行動來踐行,用時間來驗證。

兩世吉慶 服務社會中國伊斯蘭教協會研究部主任 張廣林

伊斯蘭教是主張兩世吉慶的宗教。《古蘭經》說:「你應當借真主賞賜你的財富而營謀後世的住宅,你不要忘卻你在今世的定份。」(28∶77)在這一教義思想指導下,我國各族穆斯林都以積極的態度參與社會實踐,研究和開發自然,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營造美好的現世生活。 《古蘭經》說:「我在大地上為你們和你們所不能供養者而創造了許多生活資料。」(15∶20) 真主不僅造化了人類和天地萬物,還給予人類智慧,使人類能夠認識真主,認識自然界,並尋求真主在為人們創造的種種恩惠。開拓進取,努力創造現世的生活,是每個穆斯林應該具有的生活態度,也是他們把自己的信仰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的實踐行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我國各族穆斯林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本著虔誠敬意,服務社會,團結群眾,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建設美好的現世生活。各地伊協組織和清真寺積極鼓勵和支持穆斯林適齡學生接受國民義務教育。為提高穆斯林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改善聚居區貧困落後的面貌,他們捐資興建和維修校舍,為孩子們解決學費之需。如甘肅省廣河縣西川清真大寺就堅持助學多年,每年從清真寺的費用中捐贈10000多元給家境貧困的學生,使這個穆斯林聚居地方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來,一些清真寺還積極幫助政府解決穆斯林老人的贍養問題,他們與民政部門配合開辦穆斯林敬老院等福利機構,使穆斯林老有所養,減輕了社會負擔。在當前的經濟建設中,我國各族穆斯林的地位和作用也十分突出,各地不斷湧現出經濟實力雄厚,經營業績良好的穆斯林企業,他們為帶動本地區穆斯林企業發展,改善穆斯林群眾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過去我國基本上不向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出口牛羊肉類食品,近幾年,各地伊協和清真寺與當地穆斯林企業合作,由伊協和清真寺監製牛羊肉類食品的加工,獲得了國外穆斯林的信任,每年我國大量向這些國家出口清真肉類食品,為國家的出口創匯作出了貢獻。2000年新疆南部地區發生了嚴重的地震災害,穆斯林群眾受災害影響,缺醫少葯,日常生活出現困難。為了減輕政府的負擔,中國伊協在國家宗教事務局的關心和幫助下,把宗教界捐贈的價值300萬元的醫療設備送到南疆各族穆斯林群眾手中;與此同時,各地穆斯林也紛紛捐款捐物,使受災群眾順利度過了這場災難。 我國各族穆斯林積极參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本著行善助人、扶困濟貧的精神為國家減輕負擔,這是對伊斯蘭教優良倫理道德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古蘭經》說:「行一個小螞蟻重的善事者,將見其善報,作一個小螞蟻重的惡事者,將見其惡報。」(99∶7-8)伊斯蘭教鼓勵穆斯林不但要積极參与社會生活,還要以自己的美好行為,服務於社會,推動社會的發展,服從執政者的領導,團結周圍的人們,共同營造現世的生活。伊斯蘭教反對消極的人生觀念,穆斯林熱愛生活,永遠憧憬未來,這是他們生活的真正目的。 國家的發達,民族的興旺是每個中國人的理想和責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離不開廣大穆斯林的積極進取和辛勤奉獻。我國穆斯林大多居住在邊遠的貧困地區,那裡的經濟還不發達,生活水平還較低。我們衷心希望我國2000多萬各族穆斯林弟兄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發揚兩世吉慶,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振奮精神,開拓進取,儘早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同時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光作鹽 榮主益人北京天主教愛國會常務副主席 石洪喜

天主教的社會服務理念,是其基本信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主教會將「愛天主在萬有之上,及愛人如己」作為基本戒命「十誡」的總綱。要求基督徒以「愛天主」為最高的追求,以「愛人」為愛天主的具體見證。因此,「愛人」被視為基督徒道德實踐的核心精神,而「服務人」、「服侍人」成為效法基督的最充分的體現。 《聖經》中對基督教「服務人」、「服侍人」等有大量的記載。耶穌明確宣稱:「我來是為服侍人,而不是受人服侍」。他臨終前告誡門徒們:「你們要相親相愛, 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聖經》中保祿宗徒強調對他人的愛滿全了整個法律,也使基督化的生活得以圓滿。他指出對他人的愛是聖神賜予的第一個恩惠。根據教會信仰的精神,一切人都是來自天主的,都是天主所造,彼此都是弟兄姐妹。因此,愛人就是愛天主,愛自己的弟兄姐妹就是愛所有的人。特彆強調基督徒要關愛窮人,扶助困難者,援助不幸的人,耶穌說:「你們為我最小的弟兄所做的,就是為我所做。」天主教將這種愛說成是「天主之愛」、「基督之愛」。出於這種天主之愛而對人的服務或服侍,是基督徒的最大善功,是最終得到天主救贖的途徑。 天主教的社會服務事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各國各地教會組織,都將開展社會服務做為一項十分重要的信仰實踐。在國外,教會辦學校,辦醫院,舉辦慈善事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中國天主教會自50年代走上獨立自主自辦教會道路以後,根本上擺脫了西方殖民勢力的控制和影響,使愛主愛人的理念和實踐達到高度的協調和統一,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中華民族,成為中國天主教會積極倡導和推動的神聖事業。 改革開放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全面貫徹和落實,中國天主教會在福傳牧靈事業得到健康發展的同時,全力推進社會服務事業。80年代初,傅鐵山主教就在北京教區要求神長教友積極實踐「榮主益人,服務人群」的宗旨,熱情參與首都的「兩個文明」建設。教會團體在指導信徒的信仰生活中,注意引導他們將愛主愛人、愛國愛教有機地結合起來,將服務人群、服務社會作為見證信仰的重要實踐。進入90年代,傅鐵山主教又提出「五型教會」的思想,即在完善「聖事型」教會的基礎上,努力建設「服務型」教會、「道德型」教會、「文化型」教會和「民間外交型」教會,使天主教積極的社會功能和社會作用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發揮,以回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在傅鐵山主教等教會領導人和教會組織的積極推動下,20多年來,中國天主教的社會服務事業取得積極成效。 服務首都大事。處於首善之區的北京天主教會,熱情參與國際性的社會活動,先後為參加亞運會、世婦會、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大型國際活動的外賓提供宗教服務,贏得國際友人的美好讚譽,為這些活動在北京的成功舉辦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在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過程中,傅鐵山主教曾幾次致信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表達中國天主教徒對於奧林匹克運動的熱愛和對於北京申奧成功的熱切期望。2000年12月,北京教區舉行「支持北京申奧求恩祈禱」和千人簽名活動,為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參與濟困賑災。多年來,各地天主教會積极參与社會濟困賑災活動,為遭受災害的同胞捐款捐物,為困難地區打井修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幫助下崗者求職就業,等等。 熱心救助失學兒童。各地教會積極動員信徒群眾救助失學兒童,捐資建立希望小學,扶助農村教育事業。 興辦慈善機構。近些年,各地教會組織舉辦了大批醫療診所、孤兒院、殘嬰院、安老院等慈善機構,上千名中青年修女參與了此項服務。 近年來,各地天主教會還十分關注艾滋病患者和麻風病患者群體,派出神父、修女和教友看望和慰問他們,並熱情參與對艾滋病患者和麻風病患者的救助事業。2001年11月23日,北京教區與中國麻風防治協會聯合舉辦了「關注弱勢群體,為麻風病人獻愛心募捐義演」,傅鐵山主教和吳階平副委員長出席並親自為麻風病人捐款。這次活動獲得捐款近10萬元,全部用於麻風病人的救助事業。 據不完全統計,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天主教神長教友為各種慈善事業及賑災活動捐款達5554萬元,衣物70餘萬件;捐建希望小學60多所,資助失學兒童及大學生3630多人;建幼兒園22所,診所174所。我國天主教會積極服務社會的善行義舉,塑造了中國天主教會的良好形象,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

服務社會 造福人群杭州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副主席

縱觀基督教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基督教在傳揚福音同時,宣講基督里「神人和好」的信息,踐行「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理念,使更多的人群感同身受到基督教愛的真諦,以達到全人類公義、平安和諧、發展的美好境界。 在中國基督教會近年來開展的一系列社會服務事工中,杭州基督教青年會作為基督教性質的社會服務團體,日益發揮了重要作用。既有因地制宜創辦的「社區服務中心」及為失學兒童創造重新學習機會的「希望書庫」,亦有為下崗待業人員免費培訓和指導就業的「愛德電腦培訓中心」;既有幫助矯正心理障礙人員的「心理診所」,及為救助貧困大學生捐款千萬元設立的助學基金,亦有為社區殘障人士及病癱老人捐贈輪椅;既有與教會、基督教女青年會聯合開辦的「親情老人服務中心」,亦有為引導青年基督徒參與社會服務的「光鹽聯誼會」等等。杭州市基督教青年會開展的這些事工項目,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和參與,使他們看到了基督教服務社會的榮光。同時也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充分肯定,為我們開展社會服務提供長期可以使用的場所。浙江省及杭州市殘聯命名我會為「殘疾人電腦培訓基地」,杭州市文明委命名我會社區服務中心為杭州市第二批「雷鋒角」。這些肯定和榮譽,將鼓勵我們更好地把社會服務事工做好。 我們本著服務精神竭力所做的事工,既針對了社會部分弱勢群體的需要,又見證了基督教愛的真諦,亦體現了基督教關懷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是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生動體現,為此我們引申以下三個方面的內涵。 1、社會服務見證了基督教愛的真諦。我們肯定基督教對社會有著影響。如果只是簡單地認為:基督教只限於救人的靈魂,與社會服務無關,那麼,這是一種無知。如沒有善行對人群服務,就不可能體現基督教徒重生的生命,就無法見證基督教愛的真諦。正如中國基督教領袖丁光訓主教所強調的:「聖經中有許多教導,都是在講一個基督徒如何去做與人有益的事情,在常有的信、望、愛中,愛比信和望更高,愛的超越,是使更多的人看到藉著愛心和信仰,所表現出來的善行和德行。」愛的真諦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和平、歡樂、同情、寬容與和解。社會服務也就自然成為基督教愛的傳遞的載體。 2、社會服務體現了基督教關懷的社會責任。從基督教信仰出發,關懷人群,協助和解決人的困難應成為基督徒的一種社會責任。我們既存在於社會之中,就應以僕人的身份而不是以主人的身份自居。「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通過直接面對弱勢群體,努力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使人與人之間關係更為和睦、融洽,亦是表達信仰和結好果子的方式。基督教有了身教且有言傳的善美作為,就能更好地體現基督教關懷的社會責任。 3、社會服務也是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生動體現。從歷史長河中看,任何宗教都必須與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適應,它長期根植於社會人群,必然與社會各領域發生密切的關係,並在現實社會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督教也不例外。基督教以愛和關懷的善行美德與各個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社會融合在一起。而在當今社會主義社會時期,基督教更要以社會服務的方式,感召和影響社會人群,藉著基督教光和鹽的作用,使人們看到基督教不是與社會背離的宗教,而是給人們和諧相處帶來喜樂平安、使人們心靈得到慰藉的宗教,並由以起到促進社會安定和諧發展的作用。 丁主教曾經指出:社會服務事工對於中國教會發展極為重要,基督不應僅僅是存在於人頭腦的信仰,同時,這一信仰也須在現實世界中起作用。丁主教還強調,讓更多的人看到教會藉著愛心和信仰所表現出來的善行和德行,使教會在服務社群的事工中與人民、社會不可分割。透過上述對基督教社會服務內涵的表達,我們對丁主教的精闢闡述有了更為深刻的領會,從而也更加堅定了我們「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信念與信心。

推薦閱讀:

孔子為何沒有成神?簡述兩漢儒家造神運動
關於退乎情況的解釋,以及一篇撕文
掃盲貼:世界各大宗教中的「地獄」有何不同?
左邊天使,右邊魔鬼

TAG:社會 | 宗教 | 理念 | 實踐 | 服務 | 社會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