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第三集)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

(第三集)

2002/7/5  華藏凈宗學會  檔名:WD15-002-0003

  好,我們再看經文第四頁,第七行看起:

  【爾時諸菩薩等。聞佛所說舉身毛豎。深生憂悔便自抆淚。前白佛言。世尊。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今於佛前如罪懺悔。】

  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這一段是本經第四個段落,說明這些菩薩懺悔發願,佛對他們的讚許,讚歎許可。由此可知,造作罪業不怕,古大德常常講「破戒還有救,破見就沒救了」,他為什麼會破戒?佛在這部經前面已經說得很詳細了;為什麼你還有救?你曉得自己錯了,只要有這一念就有救。如果自己破戒,造作許許多多的惡業,自己以為是對的,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佛也沒辦法救。所謂是機不可失。

  佛跟我們講這些菩薩,實際上就是說大家。出家是菩薩,在家也是菩薩,這是真菩薩,不是假菩薩。為什麼會犯過?因為沒有智慧,愚痴顛倒,為業障所覆。要依照這部經上所講的,諸位同修各個都是來歷不簡單,佛告訴我們,佛在這部經上講這五百個菩薩,實際上就是現前的大眾,過去生中在俱留孫佛所,這個時間長(俱留孫佛是賢劫第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彌勒將來下生成佛是第五尊,時間很長),在那個時候大家都是修行人,都是佛弟子,而且修學無論是解門、行門,都有相當的成就。

  為什麼不能夠脫離三界六道?因為習氣太重了,造作這些惡業,感受的苦報如經所說。現在到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我們又得到人身,又聞佛法,跟俱留孫佛那個時候連接起來,你要曉得當中中斷的時間太長,所以習氣沒有斷,依舊還造業。

  為什麼說你能救?因為你畢竟是有深厚的善根。深厚善根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佛跟我們講了,在《金剛經》也看到,《金剛經》佛都為我們授記。學佛的大眾在過去生中,不止在一、二、三、四、五佛所種善根,你不止在一尊佛、二尊佛、三尊佛、四尊佛、五尊佛種善根而已,你不止這樣而已,已經在無量佛所種諸善根,你供養過的諸佛很多很多,不是幾尊佛而已,你就曉得這個善根有多深厚!

  這一生能夠覺悟,曉得錯了,曉得錯要改過自新。佛這一會講這一部經,就是幫助我們改過自新,幫助我們回頭是岸。這一生當中有沒有成就?就看你回頭,還是沒有回頭。不要像經上所講的,覺悟了想回頭,忽然又迷了,那個就麻煩了。這一樁事情佛幫不上忙,這樁事情是要我們克服自己的煩惱,克服自己的習氣。

  所以「修行」,大家一定要懂得這一個名相的含義,「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行為?妄想、分別、執著這種很深的習氣,就是一切錯誤行為的根本。宗門提倡從根本修,禪宗從根本修,教下要不要從根本修?一樣,沒有兩樣,還是要從根本來修。凈土宗帶業往生,跟諸位說,還是要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心,起心動念,才動一個念頭,立刻就要警覺到這個念頭,對還是不對?佛許不許可我們動這個念?佛許可,我們要動這個念頭;佛不許可,我們決定不動這個念頭。言語,佛許可的我們說,佛不許可的我們不說;身體的造作,佛許可的我們做,佛不許可的我們不做,這叫做修行,這是《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講的「法供養」,如教修行供養。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懺罪就有了方法,懺罪也就有信心。

  這一段經文一開頭是『諸菩薩等』,這些造愚痴、造作罪業的菩薩,聽了佛所說,說他過去的因果,從俱留孫佛一直到現在所講的,他們是代表,這些菩薩是代表大家,我們就是那個時候的人,你才曉得這部經典所講的,原來就是講我的事情,你說多麼親切!如果你一看到這部經上佛對那些菩薩講的,與我不相干,這一會的功德利益,你就沒有分了。如果你能覺悟,直下承當想一想「沒錯!句句話都是對我講的,句句話都是講我過去生中的因果報應」,這樣我們就得利益了。

  『舉身毛豎』,你有沒有這個感覺?這就是講,看到這部經我們全身寒毛直豎,都直豎起來。「豎」是站起來的意思,就是講很大的震撼。『深生憂悔』,「憂」是憂愁,「悔」是後悔,這是在佛面前憂愁、後悔流出眼淚。把自己眼淚擦掉,『抆淚』就是用手去擦眼淚。

  『前白佛言:世尊』,這是對佛的尊稱。『我今發露悔其過咎』,我今天真的懺悔,真的明白了。「發露」,是決定不隱瞞,我所做的錯誤事情,我都會說出來。現在人做錯事情就不好意思說,在人的面前不敢發露,在佛菩薩形像面前發露也不錯,在沒有人的時候,能在佛菩薩形像面前,跪著說出自己的過失也不錯,所謂是良心發現了,這個人就有救。

  世尊對於人情世故了解得很透澈,出家眾當中,平常也不能隨便說過失,這個就是顧全面子。但是佛允許每一年有一天,結夏安居圓滿自恣會上可以講出來,你看到那個人有毛病,你可以說,自己有毛病也要說出來,只有這一天,這一天是對內不對外,內部修懺悔法,這個很難得。

  現在出家人結夏安居,在圓滿這一天是不是還有守這個規矩?是不是在這一天發露懺悔?如果沒有,能夠有二、三個同參道友(友很重要,老師重要,同學也非常重要,老師是指路的人,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同學是我們一同修行,在菩提道上互相扶持、互相幫助,這叫同志,最為難得的是可以說真心話,是可以發露懺悔),能有幾個同參道友互相勉勵、互相懺罪,這個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如果一個人修道,沒有老師指引,沒有同修扶助,那個就非常困難了。

  師與友,實在說都是可遇不可求。能不能求得到?所謂誠則靈,只要真誠就有感應,真誠心去求,要是沒有,佛菩薩會示現與你做同參道友,「佛氏門中不舍一人」。問題是你是不是真想修?你想要真修,就能感動諸佛菩薩,如果是假意,不是真心的,佛菩薩就不來,佛菩薩很清楚,他來了也不起做用,你不是真的。所以這是發露悔過,就是回頭的機緣。

  『我等常於菩薩乘人,輕慢嫉恚及餘業障』,這就是往昔常常造作的罪業,「菩薩乘人」是修大乘法的,這裡面有出家的菩薩,有在家的菩薩,對於這些人輕慢(「輕」是輕視,「慢」是態度傲慢)、嫉妒瞋恚,於是就發生障道的因緣。像前面所說的這些大乘菩薩種種過失,破壞他的法緣,破壞他弘法的道場,造這些罪業。

  前面說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一千八百萬年是我們人間的時間單位計算,實際上,他在地獄裡面受罪那個感受時間長,我們常常講度日如年。所以大乘經上常常講到,阿鼻地獄墮落要經無量劫,無量劫是他的感受,並不是真的無量劫,是他的感受,確實像無量劫一樣那麼久。實際上,佛在此地跟我們講的是一千八百萬年,一千八百萬年也不得了!我們中國在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了,五千年,與一萬年還差一半,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還得了!聽到這個話真的是寒毛直豎,他們現在知道過失,這就回頭了。

  『今於佛前如罪懺悔』,過去所造的罪,統統說出來,從今以後不再造。所以懺罪諸位要曉得,不在形式,拜個《梁皇懺》,拜個《水懺》,拜個《大悲懺》,罪真的懺得掉嗎?相信有許多學佛的同修拜過懺,現在台灣道場拜懺的機會很多,有許多人拜懺拜完之後,回去想一想,罪是不是懺掉了?如果沒懺掉,這個懺就白拜了。

  所以要曉得真正的懺罪是「後不再造」。儒家孔老夫子教育人「不貳過」,過失只有一次,曉得自己這個過失,我從今而後不再有同樣的過失,這是真懺悔、悔過;佛家懺悔亦復如是,也是叫你不要再造罪業。絕對不是說,佛菩薩很慈悲,我造了罪業,給他燒燒香、念念經,供幾個水果拜一拜,菩薩慈悲就赦免我的罪,赦完以後,明天再造,晚上再懺悔,這個有用嗎?這沒有用的,這是自欺欺人,不是真心懺悔,佛菩薩不受賄賂。所以一定要從心改過,從心理去改過,從我們心理上徹底的改過,這就是從根本修。你看他們改過,真的是落實在行持之中,不是說說就算了。再看經文:

  【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發弘誓願。】

  『弘』是大的意思,發深重的誓願。下面一共有十三條,這十三條就是他具體改過的事實,真實懺悔的樣子。我們修懺悔是不是這個樣子?這些菩薩慈悲,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這叫懺悔,我們是不是這種懺悔法?我們看第一段: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

  這一句話很重要,不是這一生。小乘的懺悔是盡形壽,這一生而已,這是小乘的懺悔;大乘的懺悔就不是一生,是生生世世,這是菩薩。菩薩懺悔盡未來際,不是這一生,往後生生世世我都要遵守,我發的這個誓願,我決定不能違背,這是不同於小乘,不同於一般人「我盡形壽(盡形壽是一生),活一天我就做一天,做到臨終為止」。這個不是,這是從此以後生生世世。

  【若於菩薩乘人。見有違犯舉露其過。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是最容易犯的過失。前面所講的他墮地獄,從阿鼻地獄到燒熱地獄,然後再得人身,生邊地五百世,愚痴下劣,遭受這些的苦報,什麼業因?這就說出來了。這是說明從今之後,我們學佛、修行從哪裡學起?就從這裡學起,不要說別人的過失,看到別人有過失,也不要說他,諸位一定要記住,說別人過失,就是自己最大的過失。你心要是清凈,你心裏面沒有貪瞋痴慢,沒有這些煩惱,你怎麼會見到外面的過失!實在講,你看到外面這個現象,把你自己的煩惱引發出來,你在造罪業,是這樣一回事。

  所以修行從哪裡修起?不見人過,不說人過,要從這裡修起。這是我們的老毛病、老習氣,你一看到人就張家長、李家短,這個就造罪業。說世間人的過失,罪業已經很重了,如果再說出家人,再說一個大乘出家人,大乘出家人就是弘法利生的,你要說他的過失,破壞大眾的信心,那個罪過就無量無邊。這個出家人有沒有過失?很難說,他是真的過失,還是假的?我們是肉眼凡夫,哪裡曉得!

  譬如鳩摩羅什大師,這是經上有記載,七佛的譯經師,大乘菩薩再來,他到中國來,有沒有過失?當年來到中國,皇帝是姚興(姚秦的皇帝,姚秦的皇帝姚興),這個姚興覺得羅什大師非常聰明,認為他如果結婚生兒子,這個兒子一定很聰明、有智慧(所以當時姚興有優生學這個觀念),一定要送十個宮女去侍候他,大師要不接受,那是皇帝送來的,你要不接受,換句話說,你就別想在中國弘法,在這種情形之下,逼不得已要接受。

  一般人看羅什大師破戒,當時確實是有人懷疑,所以羅什他也表演了一手「羅什吞針」,將繡花針整碗擺在面前,他就將整碗繡花針吃進肚子里,吃了也沒覺得怎樣,就跟這些學生講(學生看到老師接受這十位宮女,難免心裡有一些疑問),老師表演這一招就跟學生講,你有我這個本事,也可以接受十個宮女,你們也可以跟我一樣;你沒有這個本事,你乖乖的持戒。

  所以菩薩到這個世間度眾生,有的時候遇緣不同,有些時候是示現,有的時候是被外面環境所逼迫,他不能不這樣做。但是他的心清凈,一塵不染,他只有一個目標,弘法利生,我們肉眼凡夫,哪裡曉得人家心清凈,哪裡曉得人家有大智慧、大慈悲!我們如果信口開河隨便批評,造作罪業,這就造罪業。

  佛門自古以來,道場就是龍蛇混雜,裡面真的有再來人,聖賢、佛菩薩來示現,也有凡夫僧。那個再來人是佛菩薩來示現過失,那是示現,實際上他沒有過失,為什麼?他心清凈,一塵不染,他這個示現是為了幫助眾生,如果凡夫出家人這樣做,就真的犯過失。我們現在不管他是真的犯過失,或者不是真犯過失,我們見到,就當做沒看到,見如不見,不起分別,不要生煩惱,我們也不要放在心裡,無論他示現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我們都當作神通示現,生起恭敬心、真誠心,這樣自己得利益。

  所以修行頭一個叫我們修布施,修布施是什麼?放下,把我們這些分別執著的知見放下,叫布施波羅蜜;一切守法、守規矩,依教奉行,這是持戒波羅蜜;所有一切境界不放在心上,善的我們學習,惡的我們反省「我有沒有?」如果我們看一些不如法的、負面的,我們自己反省,我們自己不要向他們學習,不要跟他接觸,敬而遠之,這樣就好,我們也不要將他的事情放在心裡;無論是善人惡人、順境逆境,無一不是善知識,善的我們要效法,惡的要避免,我們不可以跟他一樣,我們如果跟他一樣就不對,所以二方面都是善知識,無一不是來度脫我們的,這是修忍辱波羅蜜;你真能忍,你能忍就得三昧,就得定;你得定就開智慧。這是佛給我們講的一條菩提大道。

  所以會修行的人,不管什麼環境都可以得利益。你看誰得利益?遵循佛的教誨。佛經上所講殊勝的功德利益,每一個人都能夠獲得,現代話所講幸福美滿的人生,你確確實實可以得到佛法現前的利益。他們明白這個事,明白這個道理,從今之後不再犯這個過失,如果犯這個過失那就是『欺誑如來』,發這樣的重誓。第二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前面每一條都是一樣的,那就不必說了。『若於菩薩乘人,戲弄譏嫌恐懼輕賤,我等則為欺誑如來』,這也是常常犯的罪,捉弄這些大乘人。「譏」是諷刺、譏笑,「嫌」就是討厭他。這個事情怎麼發生的?實在講都是由於嫉妒、瞋恚裡面發生的。「恐懼」,這個意思就是威脅,現在講威脅、嚇唬他。「輕賤」,「輕」是輕視,瞧不起他造這些罪業。菩薩說從今以後我也不再造了,如果再造,那我就是欺騙佛了。這個是第二條,人家真修,真的回頭。第三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見在家出家菩薩乘人。】

  你看前面「菩薩乘人」,的確裡面都包括出家、在家,前面沒講清楚,都包括了。這一條特別把它標示出來,說明菩薩包含出家菩薩、在家菩薩,用意很深。你看底下:

  【以五欲樂遊戲歡娛。見受用時。終不於彼伺求其過。常生信敬起教師想。】

  難!特別是在家菩薩。出家人享受五欲樂遊戲機會比較少,這點出家人比較好一點,出家人的身分總是要收斂一點。譬如穿著出家人的衣服到舞廳跳舞,總是不方便,自己也覺得難為情;去看個電影也不太方便,也會覺得別人看到我們,就感覺怪怪的,「出家人怎麼來這裡?」自己自然就不會去那種地方,除非有特殊的因緣,如果自己跑到那個地方,這個機會很少。總是在家多,在家居士,在家的菩薩就多了,在家菩薩講經說法、弘法利生,有時候他要陪人家去跳個舞,去參加酒會,這是社會上的應酬。娛樂場所,卡拉OK唱歌,在家菩薩比較有機會去接觸,就是這段講的『以五欲樂遊戲歡娛』。

  我們看在家菩薩,也唱歌,也跳舞,也去喝酒應酬,如果看到這些菩薩就誹謗他,這就錯了。特別提出在家出家,因為底下講的是「五欲樂遊戲歡娛」,他在享受這五欲的歡樂。「娛」就是娛樂,我們一般講娛樂場所,唱歌跳舞這個場所;也是講出外郊遊;或者是在一個宴會當中,因為在家菩薩婚慶喜宴,在這個場所當中,難免會有一些娛樂節目。這段就是在講,有這些娛樂節目,看到也不可以講他們不對,不能誹謗人家。

  佛陀在世的時候,佛有二尊,一尊是出家佛,是釋迦牟尼佛;一尊是在家佛,就是維摩詰居士,這二尊都是佛。在家的這些菩薩,大善知識,也在歡樂場所裡面度眾生。我們看到這些菩薩在娛樂場所度眾生,我們是肉眼凡夫,哪裡知道人家的智慧,善巧方便!我們不知道,就找他的毛病,找他的過失,找他的把柄來毀謗,造作這些罪業,這是大錯特錯。眾生品類很複雜,諸佛菩薩示現種種不同的身分,一個目的都是度眾生,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凡夫看到這個形象,隨自己的意思、錯誤的觀念,隨便批評,造作罪業,這就錯了。

  過去我們導師凈空上人在講席當中,他也常常講一些公案,他講過去有一位老朋友(他的同鄉,很好的朋友),說了一樁事情,他一生都不會忘記。在抗戰期間當中,中國對日本人作戰非常艱苦,這個故事在那個時候發生的。上海淪陷之後,被日本人佔領,他從事於地下情報工作,就是做情報工作,被日本的憲兵隊發現了。日本人那個時候很厲害,如果被日本憲兵隊發現、捉到,都死得很殘酷,當然這些情報人員他們跑掉了。

  在南京的時候他們被發現,跑到一個大寺廟裡面躲藏,寺廟的老和尚很有智慧,看到這些人,曉得他們的情形,在非常緊急的情形之下,馬上把他們的頭髮剃掉,大眾正好在大殿裡面念佛,叫他們穿上海青插進大眾裡面和大家繞佛。日本憲兵搜查寺廟,沒有搜查到,只有看到一些出家人在那裡念佛,他們對於佛寺也很尊重,以後就走了。救了他們三個人的命。

  抗戰勝利之後,感念當時老和尚的救命之恩,他們非常感激,所以辦了一桌上好的酒菜請老和尚來應供。事先老和尚也不曉得是請他來吃飯,老和尚很高興來了,結果一看,這一桌的酒菜一個素菜都沒有,全是雞鴨魚肉,這幾個人他們自己也看呆了,他們也沒想到老和尚是吃素的,我們今天都是辦葷的,都是肉,這實在是大不敬。本來是很恭敬的心,卻搞成這樣,感覺很難下台。老和尚非常了不起,當時看到這個情形,就請大家坐下來,他自己首先舉起筷子,肉挾起來就吃,吃得很高興,這些人看到這樣,佩服得五體投地,原來佛法是這樣的圓融,這樣的自在!

  你看老和尚不是故意的,不是自己喜歡吃肉,叫人準備一桌魚肉給他吃,這完全是在一個互相不了解情形之下的場面。遇到這種場面怎麼辦?老和尚的做法,跟諸位講,這是佛法講的開戒,不是破戒;是開齋,不是破齋,這個道理我們要懂。老和尚這一個舉動,你看多少人受感動、受感化,把這些人度來學佛。如果當時老和尚沒有這個舉動,可能這些人也不敢接近佛法,為什麼?看到佛法很拘束,他們覺得自己很不方便,他們就不敢接觸,這樣就沒有辦法度這些人學佛了,老和尚這樣做,就把他們度過來,我們能做得到嗎?有這個智慧嗎?如果不了解這個情形的人,一看到這個情形就嚇到了,這不得了。

  所以老和尚做法是為了度眾生。因為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佛法,從來不曉得佛法,老和尚這個示現,讓他們感覺到佛法非常的偉大。如果在這個場面沒有開緣,會讓這些人嚇到,感覺佛還是不能學,你看學佛這麼拘束,這也不能,那也不能,千萬不能學佛,把學佛的念頭打斷了,斷人的善根慧命,這是不可以的。所以你如果常常念《地藏經》「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連一口肉酒都不敢喝、不敢吃,要下什麼地獄!可見這句話是假的,不是真的,心口不符。所以什麼樣的機會,機會教育是最難得,像這些人平常哪有聽經聞法的機會!不可能來的,在這個場所當中,你讓他有一個表現,讓他重新想到佛法的偉大,到後來他們也會看經,也會念佛了。

  佛法一切為利益眾生,這個前提可以犧牲自己,連自己都不肯犧牲的話,你的慈悲心在哪裡!為利益眾生可以犧牲自己,捨己為人,這是菩薩道。我墮地獄,他們都往生西方成佛,這個值得,這件事情我們應該做。所以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真實的慈悲,對這個菩薩,我們見到他的情形,決定不能說他的過失,不可以在旁邊找他的毛病;不但如此,而且『常生敬信起教師想』,他種種行為都是教導我們的,他是我們真正的善知識。

  【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如果不是這樣做,我們就是欺騙諸佛如來。這是第三段。第四段: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慳親友家及諸利養。惱彼身心令其逼迫。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也是以前常常做的。這一條是什麼事情?經文意思好像不太明顯,實際上是很明顯,文字大家不太容易看得出來。『慳親友家』,就是弘法利生的這些菩薩,無論是在家、出家,他一定有信徒,一定有很多人擁護他,你的親戚朋友也跟他學佛,也拜他作老師,也常常對他恭敬供養,你看到心裡很難過,感覺什麼?我這個親戚朋友,我跟他關係深,今天他親近這個法師,恭敬供養超過對我,我心裡就很難過。

  不但如是,我們現在常常看到父母親對於子女學佛,對待老師恭敬供養,非常反感。父母從小對你有養育之恩,你對父母沒有像對那個法師那麼樣恭敬。對法師恭敬,對父母不恭敬;聽法師的話,不聽父母的話,所以父母對於學佛的兒女就討厭,到處跟親戚朋友說「佛不能學,學了佛都不孝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了兒女學佛,對於師父的恭敬供養,見到就要跪、要磕頭,從來沒有向父母磕過頭,見到師父就磕頭,看到師父就供養紅包,從來不供養父母,你說父母看到這個樣子,心裡多難過!所以往往學佛的時候,家庭裡面不和,一家不和順,許許多多這個情形,他不曉得毛病發生在哪裡。其實這一樁事情,都是沒有遵守佛的教誡。

  你看佛教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第一個「孝養父母」。第二才「奉事師長」。你學佛之後,你如果每天給你父母拜一拜、兩拜,那你父母就不一樣了,「學佛真好,我這個孩子學了佛,真孝順」,他就會勸親戚朋友,你們都要讓你們的子女學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你們在家學佛的,有沒有對你們父母這樣的恭敬?你們每天拜佛、拜師父,要把拜佛、拜師父這一分恭敬心,對待你的父母,然後再擴大對一切眾生。普賢菩薩十大願,第一條「禮敬諸佛」,就是這樣修的。

  所以你們只曉得拜佛、拜法師,除此以外,都沒有把他放在眼裡,你學的是什麼佛!非常可惜。這個做師父的人,也沒有認真教他,做師父的一定要認真教這個信徒,你在家裡對你的父母,一定要像對師父這個樣子,如果不是這樣,不可以,絕對不可以。修行在這個地方修,我們對父母怠慢了,這是錯誤的行為,要把它修正過來。

  你每天拜佛,拜佛意思在哪裡?拜佛就是要曉得修恭敬。我今天一天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像對佛菩薩這樣的恭敬,你每天拜佛就沒有白拜了。對佛菩薩那麼恭敬,掉過頭來,對人還是一樣傲慢,就違背了佛陀的教誨,就是此地講的『欺誑如來』,你是在欺騙佛菩薩,你沒有照佛菩薩的教訓去做。你為什麼拜佛?巴結,巴結佛菩薩,求佛菩薩保佑你升官發財,因為你的父母不能保佑你升官發財,你看這個用心就錯了,你到佛門是來巴結佛菩薩,哪裡曉得佛菩薩不接受賄賂巴結,一定要明白這個事理。

  這一段就是說自己親戚,認識的人、朋友,親近這個法師,供養這個法師,嫉妒利養,看到心裡難過,想方法破壞。『惱彼身心』,你想方法叫他生煩惱,或者是威脅他,以種種方式叫他自己知難而退,這就造罪業。從今以後,將這個毛病習氣也要徹底改過來,以後不會再犯,如果再犯就是欺騙如來了。第五段:

  【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以一麤言令其不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個是常有的,這是屬於習氣,很重的一個習氣。說話粗魯,讓人聽了不舒服。『麤言』這是常常犯的。從此以後,就要有這個警覺心,特別是對於這些弘法的菩薩們,不可以再有「麤言」,說話讓他聽到心裡很難過,這個是不可以的,這是不敬,不尊重。

  這十三願,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就是這五條,是懺罪。實在講我們細細去觀察,細細去反省,都是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意無意難免犯這些毛病。從今之後,我們要下定決心,把它改過來,不可以再犯了。再看下面經文,第六段: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菩薩乘人。晝夜六時不勤禮事。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前面是懺罪、是改過。不但懺罪改過,從今而後對於菩薩乘人,認真依照佛的教誨,我要恭敬供養,底下都是講這些事情。你看『晝夜六時不勤禮事』,實在講,就是凈業三福裡面第二句「奉事師長」,要把它真正的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真的去做到。「六時」是日夜不間斷。事當然有間斷,那個恭敬的心、承事的心,的確沒有間斷,能照這樣做,三福他就做到了,這個基礎才有。

  大家一定要明了,學佛要從孝養父母做起,一定從這裡做起。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凈業三福是根本。佛講得很清楚「三世諸佛,凈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的凈業都以這個為基礎,修凈土也不例外。這是教你在還沒有修學這個法門之前,先給你奠定根基,好像蓋房子一樣,不管蓋什麼樣式的房子,不管蓋多少樓,地基是一樣的,這是基礎,基礎沒有,什麼都不必講。

  所以佛道是師道,這一點諸位同修總要曉得,佛教不是宗教,不是迷信,佛教是師道。我們稱釋迦牟尼佛「本師」,本師是根本的老師,佛陀教育的創始者,創始的老師,我們對於這個老師念念不忘。我們自稱為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

  「三世諸佛」,我們必定會聯想到,是修學各種不同法門而成就的。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都能成佛,不是一個法門。由此可知,無量法門的根基,佛講了就是這三條。三條第一句話就是「孝養父母」,你如果不孝父母,你怎麼能成得了佛!所以這個「孝」字不可思議,我們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我們什麼?就是一個「孝」字。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教化一切眾生,教的是什麼?也是這一個「孝」字,徹始徹終這個「孝」字。成佛,孝道才能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欠了一分,還未達到究竟圓滿,一定要到成就圓滿佛果,這個孝道才圓滿。

  所以孝養父母,「孝」這個字是智慧,「養」這個字是功夫;「養」是行門,「孝」是觀門,就是觀念,正確的觀念。你看「孝」這個字,中國文字是智慧的符號,這個字是會意,有不少同修知道,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這個意思就是教給我們,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不是二,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個整體,決定不能分割的。

  外國人父母與子女有代溝,孝道裡面沒有這個代溝,有代溝就不孝了,孝道就沒有了,這是外國人不了解。實際上這當中是一體的,這是說上一代與下一代,上與下是一體的,父母與子女是一體的,這就是「孝」這個字它的含義。橫的演變,「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用這個符號來代表,我們想想看對不對。由此可知,盡虛空遍法界,要用一個符號來做代表,這個符號就是「孝」字,這是個觀念。

  我們為什麼學佛了,還要天天念著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三千多年了,照外國人的演算法二千五百多年,也非常的久,為什麼還念他?中國人年節的時候還要祭祖先,這祖先(幾百年、幾千年前的祖先)也沒見過面,為什麼還要供一個祖先牌位,恭恭敬敬的拜祖先?這是慎終追遠,曉得什麼?曉得是一體,不是二。祖先雖然去我們很遠,但是你如果沒有祖先傳,哪裡會有我們!我們又繼續傳下去,以前與現在及未來是一體,不能分開的。

  所以「孝」給我們一個正確的觀念,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儒家雖然有這樣的說法,沒有佛法講得這麼透徹,講得這麼明了,佛法講得透徹。你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曉得要怎樣養。養父母不僅僅是照顧他的生活,這是當然應該要照顧的,更重要的,要曉得父母的心,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才真正懂得「孝養」的意思。要讓父母生歡喜心,不起煩惱。

  由此可知,譬如你年輕的時候,你在學校念書,功課不好,不孝!父母操心;你在學校念書,品性不好,你也不孝;你跟同學不能相處,也不孝;你不尊敬老師,也是不孝;你在家庭長大,你有家室了,你與兄弟不和,不孝;妯娌不和,不孝。你才曉得「孝養」一展開,就是你整個的生活。你在社會上工作,你如果不能敬業,你不孝;你不能跟同事相處、互相合作,不孝;你不能尊敬你的領導,不孝;你不能善待你的部下,不孝。

  如果再講到父母之志,父母都希望你出人頭地,我們一般講出頭天,榮宗耀祖。你的道德,你的學問,不能被社會大眾所尊重,你不孝。德學講到最高,那就成佛,佛的德學是圓滿的,所以你才曉得,成佛才是盡了圓滿的孝道;如果不成佛,證到等覺菩薩,還是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父母、老師希望我們達到究竟圓滿,這就是父母、師長之志,他們的期望。

  你才明了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無非一個「孝」字而己,就是「孝」這個字而已,千經萬論都是說這個字,沒有離開這個字,所以佛把這個列在第一條,「孝養父母」。孝養到了究竟圓滿,就成佛了。你看看,佛教化眾生是一貫的,從「孝」教孝開始,最後到孝達到究竟圓滿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們自己要這樣做,要這樣幫助別人、教導別人。

  所以現在當了法師,信徒來皈依、來拜、送供養,你有沒有對他們說這些話「你在家裡有沒有對你的父母,這樣的恭敬供養」?做法師的人,我們這一句的教誨,勸他們回去家裡,也要像到道場一樣對法師的恭敬供養,如果我們有對他們這樣講,這樣的開示,接受信徒的供養心安理得。如果他對法師這樣恭敬,回去對他父母、家人沒有這種態度,我們受到這個供養,良心不安,受之有愧。

  所以學佛一定要從孝養父母開始,你能孝,然後你尊敬老師是真的,不是假的,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這個地方講「晝夜六時勤於禮事」,有師道當然就具足孝道,這個叫真正學佛,你真的回頭。有很多同修都受過三皈,三皈是什麼?皈依覺、正、凈三寶。你真正覺悟了,過去迷惑顛倒,現在真的覺悟了;過去想法、看法錯誤,你現在真的是正知正見;過去被煩惱污染自己的心性,今天我們捨棄一切污染,清凈心現前,這就叫皈依覺正凈。所以這一些菩薩在這個地方,前面是懺罪,這個地方真的回頭了。回頭裡面把這一樁事情擺在第一條,你說有沒有道理!每一條先後次序不能錯亂。再看下面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為欲護持此弘誓故不惜身命。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個誓就發得很重。前面所說的五條懺罪,一條修「孝敬」,雖然這裡只講敬,敬裡頭有孝,因為講到第二,第二一定包含第一。好像我們這個大樓一樣,我說第二層,一定包含第一層,當然底下有第一層;我講五層,下面一定有四層,這一定的道理。

  懺罪,認真修孝、修敬。他的弘誓「我要護持弘誓,我一定要做到,不惜生命也要做到」,發這樣的誓願,這是真的,他們要回頭,真正做。『若不爾者』就是欺騙『如來』,若不這樣做,就是欺騙如來。我們今天讀到這個地方,我們的心也要依照經文發起來才行,這樣我們參與這一會就沒有白來了,得真實受用。再看下面一條,第八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聲聞及辟支佛。以輕慢心。謂於彼等不勝於我。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條也是毛病習氣,要改的。我們今天學大乘,看到小乘的修行人,往往輕慢他,「他不如我,我比他高」,生起貢高我慢之心,瞧不起別人,說他們『不勝於我』,他不能超過我,我是大乘,他是小乘。這裡經文舉這一個例子。

  善學者,我們善於學習的人,一定要懂得舉一反三,佛給我們說一條,我們要能夠聞一知十,曉得以此類推,說一樁,這一樁推廣出去。這一條意思就是說,於任何一個人都不可以起『輕慢心』,此處是舉小乘來做這個例,意思就是對一切人,乃至於對外道。對基督教的牧師、天主教的神父、伊斯蘭教的阿訇,可不可以用輕慢心?不可以,都要尊重,由衷的尊重,不是假的,這樣你才是一個真正的大乘菩薩。

  你看《華嚴經》上,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最佳的榜樣。學佛的這些菩薩,善財童子去參訪;沒有學佛的外教,其他的宗教,善財童子也參訪,如勝熱婆羅門,婆羅門教的長老,不是佛教的,遍行外道也不是佛教的。其他宗教的領袖,善財童子去參訪,一樣的禮敬、讚歎,我們有沒有學會?我們懂不懂這個道理?了不了解這個事實?真正大乘學人,學生就是自己一個,除自己之外,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皆是善知識,所以他那個敬是圓滿的。如果有一個,這個我瞧不起他,你恭敬心就缺減一分,你就不圓滿了。

  不要說這些正教、這些長者大德,我們那個恭敬心不能絲毫缺減,乃至於妖魔鬼怪,我們對他的恭敬心,也不能有一分缺減,這樣你才是圓滿的,性德圓滿的流露。妖魔鬼怪我還是要恭敬他?再問:妖魔鬼怪是不是眾生?是眾生;妖魔鬼怪有沒有佛性?有佛性;妖魔鬼怪能不能成佛?凡有佛性皆當作佛,早晚他也會成佛的,怎麼可以輕慢他!妖魔鬼怪,我們恭敬心一絲毫不減,何況對世間做惡之人!試問我們修什麼?我們修圓滿的性德,一切恭敬。我們早晚課誦里常常念的「一心頂禮」,「一」就是沒有分別,有分別就不一了。這是修我們自己圓滿的性德。

  總得要明白這個道理,你修行功夫才得力,你才會開智慧,你的心才會清凈。順境、逆境,跟好人相處,跟壞人相處,你的心都是清凈的,都是真誠的,這樣你就開智慧。學佛無論在家、出家,學佛的人一定要生活在高度智慧之中。凡夫是生活在煩惱裡面,你們想想看,世間人不管他地位多高,福報多大,他沒有離開煩惱;即使是做到大梵天王,他還是生煩惱。

  佛弟子好在哪裡?不生煩惱。你要能做到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不生煩惱,只生智慧,你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就像《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你看六祖見五祖,見忍和尚的時候,他就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一句話了不得!我們心中常生煩惱,六祖他常生智慧,常生智慧就是菩薩乘人,不生煩惱。我們學佛從哪裡學?就要從這個地方學。

  所以他這十三條大願,真的就是把修行的下手處告訴我們。這部經的好處,這部經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複雜的社會裡面,我們要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工作,怎樣在這個裡面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所以這一部經是落實在事相上面,落實在生活當中。

  經上舉的例子『聲聞及辟支佛』,但是你要了解,一切人,一切修行人,不管是佛門、是其他宗教,決定不能有輕慢心。他對我們輕慢,那是他的事情,他不了解事實真相,我不能對他們輕慢,他對我輕慢,我對他尊重,久而久之必定能感動他們。這些人感動得很快,因為都是各宗教的領袖,不是普通人,他們有智慧,你真誠相待,很容易感動,他也教化不少眾生。所以這是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我們必須要記住,這些習氣毛病要認真的改過來。請再看經本,底下這一條,第九段: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及於狗犬。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條是對治貢高我慢的習氣,這一個病很深,你看佛在經上把這個煩惱排列,貪瞋痴就是慢,貪瞋痴就是三毒煩惱。傲慢是與生煩惱,出生就有,不是學得來的,無量劫來的習氣,很大的障礙,我們想要在道業上成就,要斷煩惱,要長智慧,這一個障礙不能不把它消除;如果有這個障礙,你的煩惱不會斷,你的智慧不會現前,這大煩惱,大障礙。

  所以你要『摧伏其身』,而且『善能』,以善巧方便把這個煩惱斷掉,用什麼方法斷?一定要修忍辱波羅蜜。「忍」,很多人說忍耐是有限度的,有限度,這個煩惱還能斷得乾淨嗎?當然斷不幹凈,永遠斷不清。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忍辱是沒有限度的,《金剛經》上有一個例子,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我們要遇到這個境界,能忍嗎?《金剛經》上說得很簡單,這一段故事很長,在《大涅盤經》裡面。沒有限制的忍辱成就,三昧才現前。

  我們念佛,不少同修念了不少年了,為什麼連功夫成片都達不到?念了這麼多年,問你往生有沒有把握?搖搖頭,沒把握。真正會用功的人,跟諸位說,根性利的念三個月,你問他往生有沒有把握?他就點頭說有;念六個月,一、二年的,那就很多了。我們為什麼念了這麼多年,還沒把握?就是不如法,雖然念佛,煩惱都伏不住,換句話說,沒看破,也沒放下,功夫不得力。

  要怎樣修忍辱波羅蜜?這忍辱太重要了。這是過去我們導師凈空上人在講席當中,也常講一個方法,過去也有很多人請教他老人家一個問題,我們導師就提出一個辦法,他說你想一想這一生當中,跟哪一個人最過不去,也就是哪一個人是你最怨恨的人、最討厭的人,冤家對頭,你最恨的這個人,你把他供一個長生牌位,放到你家佛像旁邊,你每天拜佛,同時也拜他,就是把冤家對頭看作佛一樣來恭敬禮拜,消除心中的煩惱,希望真正有一天能拜到怨親平等,用這個方法。

  也有同修照這個方法去做,做了一、兩年,他又來跟師父說:拜是拜,想起這個人還是氣起來,要怎麼辦?叫他繼續拜,功夫還不夠,拜到想起這個人不生氣,見面歡喜,忍辱波羅蜜就修成功。要曉得拜個兩、三年,提到還會生氣,這是功夫不夠,要繼續努力,你的功夫沒白費,繼續努力,肯這樣拜,就很不簡單了。

  這個地方經文說的方法就更徹底,這是從根拔起,根是什麼?自己的貢高我慢。要把自己看輕,將自己看得最低,沒有人比自己更低的了,我不如人,你要能夠有這個觀念,我慢心就統統解掉了。你說我有智慧、有能力,跟佛菩薩比,那就差遠了。好像我們修學還滿像個樣子,但是不要說跟佛菩薩比較,近一點的,我們跟印光大師比比看,跟蓮池大師、蕅益大師比比看,實在講,我們去幫人家提草鞋的資格都沒有,還有什麼值得我慢的!

  常常看古人,看以前的人,貢高我慢就下降了,降溫了。再看看這個世間一切眾生,哪一個人沒有優點!他的優點我沒有,我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再說事情做得再好,做得圓滿,本分,你應該要做的;做得不好有罪過,做得好是本分,有什麼值得驕傲。現在社會上一提「這值得驕傲」,這就壞了,值得驕傲就完了,本來是一樁好事情,是一樁功德,一值得驕傲,那個功德完全破壞。

  所以我們要明了,佛弟子修積一切善根、功德,誰最嫉妒?魔最嫉妒,魔要想方法來把你破壞。但是魔再大的能力,也沒有辦法把你破壞掉,只有你自己可以毀掉你自己。於是魔在那裡用種種方便,讓你自己毀掉你自己的功德,最方便的方法,也是我們常常聽的話「你現在做得不錯,你現在真值得驕傲」,你如果聽到人家這樣一說,你馬上心裡一驕傲,你看就被魔騙了,他叫你毀,你很心甘情願把功德、善根,一念就毀掉了。不聽佛的話,專門喜歡聽魔的話,那有什麼辦法!自己毀棄掉自己善根。魔是很會花言巧語在旁邊搧動,你不知不覺上當,被騙了。

  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如果我們真正能夠體會,曉得這個方法的功德利益,魔再大的勢力、再多的花樣,對我們都使不上,這就是你能夠「善能摧伏其身,生下劣想,如旃陀羅」。「旃陀羅」,在印度四姓階級裡面,地位最低的,最卑下的,這講人,人在印度當時這個社會,最沒有身分地位的就是旃陀羅,四種階級,這是第四種,最下面。用這個來比喻自己還不夠,又以畜生,『及於狗犬』,就好像一隻狗那樣,要生這種念頭,這個好!真正把無始劫以來我慢的習氣,完全降伏住了。如果不能這樣做的時候,『我等則為欺誑如來』,就欺騙如來了。再看底下一段: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自讚歎於他毀呰。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也是常犯的毛病,自贊毀他。我們講經總是要讚歎這一部經、這一個法門,這是一定的道理;如果你不讚歎,你講它做什麼!這是一定要讚歎。雖讚歎,絕不誹謗別人,這個是在自己家裡,遇到別的同參道友,他是學別的法門的,他是學禪的,我們遇到他,讚歎禪;遇到持戒的,讚歎戒律,這是規矩,讚歎人家修的法門。所有一切法都是世尊所說的,佛在《金剛經》上說得好「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切法都值得讚歎,要懂這個道理。

  為什麼佛說這麼多法門?說這麼多,就是順眾生不同的根性,這大慈大悲,每一個法門都是指引眾生趨向無上菩提。所以無量法門殊途同歸,都應當要尊重,不能有分別心,你在這個裡面起分別、起執著,就錯了。自己修學一門深入,選擇經論、法門,適合於自己根性,適合於自己生活、工作,修學起來就格外方便,是以這些條件來選擇法門的。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這是工商業發展到高峰的時代,一般人工作繁忙,分秒必爭,所以許多大經大論,一些大乘法門,對於現代人感覺到很困難。凈宗就非常適合於現代人,它的經論最少,總共不過是五經一論,方法最簡單,不拘形式,一句佛號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一切境緣當中,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心凈則土凈,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正的條件。你能與這個相應,你怎麼可以說沒有把握往生!當然有把握,理相應,事相應,哪能說沒把握!

  所以自贊毀他是我們的大病。對別人,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這個道理要知道。佛門裡頭常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你要明白這個理很深。一個道場建立多年了,這裡面修學的大眾,你去的時候只能幫助他堅定信心、堅定行願,成就他,這是功德,是好事,不可以破壞。所以我們到別人的道場,這個道場若是修禪,修了很多年,我們到那裡要讚歎這個法門,讚歎領眾的法師,讚歎他們的信徒,讓他們的信心更加堅定,這對他們才有幫助。這就是自己要謙虛,要讚歎別人。

  現在有不少無知的,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年紀較輕的,走到人家的道場,就宣揚他自己修學的法門,把人家所修學的一概否定,讓人聽了之後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辦,修學這麼多年了,學了二、三十年了,去跟人家說說,讓人不曉得怎麼辦才好!搞得人心惶惶,這個叫大錯特錯。所以道場的主持人了不起,主持人這是領路的,帶路的要負責這一個道場裡面,所有的同參道友他們的法身慧命,都寄托在他的身上,要做一個很好的領導人。

  我們導師在講席當中,常常講起過去他在台中求學的時代,當時蓮社負責人是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師負責的。李老居士對於出家大德們非常恭敬,哪一個大德到台中去,從那裡經過,他老人家一定請他到蓮社供齋供養,信徒代表來禮拜法師,但是不請法師講開示,這一個原則他始終堅持。為什麼不請法師講開示?那個法師要是參禪的、學密的,他若一讚歎他那個法們好,你想他在那裡帶人念佛,念了那麼久,聽到不一樣的法門,大家心又亂了,他不曉得又要費多少時間,才有辦法把大家的心拉回來。所以乾脆不請他講開示,只有供養,不請講開示。

  這是李老師在台中主持道場的一個原則,李老師這個做法叫負責任。除非這個法師是修凈土,讚歎凈土的,那就歡迎他來講演,歡迎他來開示,跟自己道場所修學的法門相應。這是一個道場主持人應當要負起的責任,照顧道場大眾,他們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要懂這個禮節,到人家道場先要打聽打聽,打聽他們修什麼法門,曉得之後,我們要準備讚歎這個法門,讚歎他們領導的法師,使信徒對法師格外的恭敬。你能懂這一套道理,懂這一個事實,將來你的法緣會很殊勝,哪個道場都歡迎你去講演、講開示,為什麼?對他有利益,不會破壞他。

  如果你自贊毀他,一次之後,下一次人家永遠不會請你。不但這個道場不請你,這個法師會通知那些人「那個某某人不能請,要不得!請來之後把一些人的信心都破壞掉了」,這樣你的法緣就沒有了。所以真正要在佛法裡面得大自在,自贊毀他是大病,是造成你法緣破壞,破壞你的法緣,這個毛病要認真改過來。再看底下這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不怖畏斗諍之處。去百由旬如疾風吹。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個也很有道理,學佛凡是遇到鬥爭的地方,就要離開,不要去看熱鬧,要避開。不但一般鬥爭的場所,我們要很快的避開。『去百由旬』是表示遠離,這是一種形容,不一定要離開一百由旬這樣遠的距離,這是太遠了,意思就是說我們要閃開、避開就好。『如疾風吹』,就是快,趕快避開。

  這我們導師在講席中也舉了一個例子,這是他早年在台灣中部,有個道場請他去講經。這個經只講了四分之一,這個寺廟的大眾天天吵鬧,為什麼事情?爭名奪利。因為這個道場是一個新建的道場,老和尚帶了一些徒弟到外面去化緣,道場建好之後,這些徒弟大家相互爭執事,安排執事的人安排的不合適,那個徒弟不服,他說他化緣化的多,他應該要做當家,這個說他化的也不少,他要做知客,大家相爭執事,搞得亂糟糟。當時導師就把這個事情,回到台中向李老師報告,說:這個寺廟裡面住眾,現在正在爭權奪利,互不相讓。李老師就告訴他:趕快離開。導師他說:這部經還沒講圓滿。李老師:沒講完也不要緊,不必講了。這樣就離開了。

  這是舉一個例子,依照這個例子,凡是不管什麼場所,若是看到人家在鬥爭、爭權奪利,我們就要避免,不要在這裡面惹麻煩。就是說一切鬥爭場所,都要懂得避開,我們避開就好,不要參與在其中。如果不避開,可能我們也會受到影響,也有可能被人誤會我們要跟人家參加這個爭權奪利,這對雙方面都有損害,所以要知道閃避、避開就好。再看下面: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若於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身自炫曜。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一條就是現在講的值得驕傲,這是講自己。或者你『持戒』很嚴;或者你教理很通達,你經論讀得多、聽得多,這是『多聞』;或者你修苦行,這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你做得到。這三種是『少欲知足一切功德』,這是很好、不錯,很難得的事情。但是在這裡犯了一個毛病,『身自炫曜』,簡單的講「值得驕傲」,「持戒」,我戒律很精嚴,你們大家都跟不上我,我值得驕傲,我比你們還高;「多聞」,我教理經論讀得很多、聽得很多,比你還懂得;『頭陀』,修苦行,我在修苦行,你們都做不到,我做得到,自己傲慢之心油然而生,自己以為比別人還高,瞧不起別人,這裡說到犯了這個毛病。

  本來「持戒、多聞、頭陀,少欲知足一切功德」,這是好事,這是功德,但是夾雜著我慢,犯了這個毛病。毛病說實在話,過去李老師也舉例說過,講經教(這是指講經說法的法師),不懂經教還很老實,見到人還恭敬;學了一些經教,會講經說法了,人家一尊重,皈依的人多了,供養多了,愈來愈傲慢,愈來愈瞧不起人,這個過錯在自己,這個就是過失。所以這個是大毛病,一定要戒除。縱然修得很好,也是很謙虛,也是很卑下,感覺自己沒什麼。末後一條:

  【世尊。我從今日至未來際。所修善本不自矜伐。所行罪業慚愧發露。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這個是所修的善本,所修一切善,不要自己自尊自大。『矜伐』就是自尊自大,把你所修的一切善都抵消掉了,這個是很可惜。而所造一切罪過,一定要懂得懺悔,慚愧發露懺悔。『若不爾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經文到這個地方總共十三段,十三樁事情。這個十三樁事情是不是就都說盡了?給諸位說,沒有!過失無量無邊,這是舉其較嚴重的,舉幾個例子而已。我們讀了要舉一反三,要聞一知十,以此類推,從這裡推廣出去,與此相關的過失都要改過來,根據這個例子,我們要知道。再看下面,底下這一段經文,我們把它念完。佛對他的讚歎:

  【爾時世尊贊諸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說如是覺悟之法。】

  上面這些人說了這十三條,真的覺悟了,真的回頭。

  【善發如是廣大誓願。能以如是決定之心。安住其中。一切業障皆悉消滅。無量善根亦當增長。】

  我們看佛這幾句話,自己應當要有信心。過去的習氣、現前所造的這個罪業可以懺除。『無量善根』,我們從今天果然回頭,能夠修積的,能成就。雖然業障很重,畢竟善根福德因緣深厚之人,業障雖然重,善根福德因緣還是很深厚,這很值得我們安慰的。下面說:

  【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有菩薩為欲清凈諸業障者。當發如是廣大誓願。】

  後面這幾行經文,依舊是屬於前面一段。前面世尊將在會的這一些菩薩,為什麼他會迷惑顛倒,為什麼他會造作罪業,將前因後果都說出來了。而我們讀了這部經,確實寒毛直豎,這些菩薩是誰?諸位必須要明了,就是我們自己本人,不是說別人。

  由此可知,造作罪業很容易,甚至於幾天、幾個小時,但是這個業果要消除,時間就太長了。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他們從俱留孫佛,所造的罪業一直到現在才消除,這當中經歷的時間是天文數字。雖然這個罪消了,我們在這一生又得人身,不但得人身,而且有機會聽到甚深微妙的法門,這是希有的因緣,這是什麼一回事情?還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深厚,這一生遇緣,遇到這個緣,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覺悟過來,如果省悟過來,這一生就恭喜你,你就得度了;若不能省悟過來,這一生勢必又要空過,這一生又要空過,空過就不得了!空過之後,恐怕又要費許許多多的時間,正如同李炳老在《無量壽經》講席中所說的,雖然將來能往生,但是這當中一定要經歷長劫的輪迴,這是一樁很可怕的事情。

  造作罪業,前面我們曾經說過,佛在大經上常說,破戒不怕,佛能夠救我們,最怕的是破見,「見」就是你的想法錯了,你的看法錯了,這個事情麻煩就大了。如果你的見解思想純正、正確,破戒這個罪業是很容易消除的,破見就太難了。凡是造作罪業,最後念佛還能往生,就是他沒有破見,道理就在此地,我們要懂。

  所以世尊在此地告訴彌勒菩薩,告訴彌勒菩薩就是告訴我們大家。他說『彌勒,若有菩薩』,「若有菩薩」,包括的是出家、在家的菩薩。哪一個人不是菩薩?菩薩的標準是什麼?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覺悟的心就是菩提心。以覺悟的心修六度行,六度是我們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也就是說我們整個的生活,依什麼做準則?就是依六度,依六度這個原則來生活。

  六度是什麼?第一個是「布施」。什麼叫做布施?布施就是我們服務於大眾,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犧牲奉獻。就在你自己的崗位上,就在你自己工作範圍當中,你能夠盡心儘力去做,這就是布施波羅蜜。

  「持戒」是守法,大家不要看到持戒,就想到我們要受五戒、要受十戒、八關齋戒,如果這樣看,當然也沒有錯,但是那個意思太小了,範圍太小了。持戒廣義的來講就是守法。世尊四十九年對我們種種的教誡、教誨,我們要明了、要接受、要依教奉行。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不僅要遵守佛的教誡,連世間的法律,像國家的憲法,地方上種種的規約,還有沒有文字的社會的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我們都要遵守。所謂是「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入境要隨俗,菩薩才能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大家對你能生歡喜心,才願意接受你的教誨,所謂法緣才能殊勝,不守法怎麼行!

  「忍辱」就是耐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有恆心,愈是大事,愈要有大的耐心。《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間法尚且如是,何況佛法。忍耐非常重要,要能忍得過。能忍而後才談得上精進。「精進」的範圍非常之廣,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專業,專就是精。世出世間法,如果懂得專精,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就怕學雜了,學得太多了,你修學自然就困難,成就就不容易了。

  「禪定」,這個地方講的是廣義的,六度裡頭所說的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禪定就是自己胸有主宰,不會受外境輕易的動搖,「胸有成竹」就是這個意思,自己心裡頭做事有主宰。「智慧」就是般若,對於一切了了分明,一切法清清楚楚,絕對不迷惑。

  你想想看,這是菩薩修學六大綱領,教給我們應用在生活上。你應用在生活上,你的生活就是菩薩道;應用在工作上,你每天上班,每天做工作是行菩薩道;應用在交際應酬上,還是行菩薩道。菩薩道怎麼行法?原來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這裡面沒有分在家、出家,這個地方非常重要。

  想要清凈業障,就是大家常講的消業障,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業障很重,都希望趕快消業障,你的業障消掉了沒有?你用什麼方法去消?實實在在說,消業障常常掛在嘴皮上,問你什麼叫業障?不知道,業障是什麼?不知道,要怎麼個消法?業障這個名詞不能不搞清楚。「業」就是造作,我們口的言語,叫口業;身體的動作,叫身業;我們心裡起心動念,那叫意業,這合起來叫三業。這三業造作不善,於是造成了障礙,障礙什麼?障礙我們的清凈心,障礙我們的智慧,再說得深一點,障礙我們明心見性,這個叫「障」。

  要消業障,現在有很多同修用什麼方法消業障?我在家裡拜《大悲懺》,或者到道場拜《梁皇懺》。你拜完之後,你是不是人就變聰明了?心是不是就清凈了?如果這個懺一拜,果然心就清凈了,煩惱少了,智慧增長了,那你業障真的消掉了。如果拜了之後,煩惱還是那麼多,智慧也沒增長,這就是說明沒效果。

  為什麼會沒有效果?以前的人拜懺為什麼有效,現在你拜就沒有效?以前的人拜懺,如理如法,他懂得道理,他懂得行法,懂得修行的方法,確確實實在拜懺的時候隨文入觀,他真能消業障。什麼叫「隨文入觀」?就是隨著經文,隨著懺悔文,念到那個地方,他的意境就達到那個地方,提起觀照功夫,換句話說,每一個字都震動他的心弦,他真的懺悔,真正發心改過自新,所以這個懺才收到效果。

  現在人拜懺為什麼不靈?拜懺只有形式,一面拜懺一面還在打妄想,那有什麼用處!口裡念經文,念的文又不懂得意思,以為這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佛菩薩才不需要聽你念經),這是錯誤的觀念,錯就錯在這裡,所以你拜,不靈!不靈怎麼辦?彌勒菩薩很慈悲,在這個地方代我們啟請,請求釋迦牟尼佛來教我們怎樣消業障、怎樣求懺悔。

  所以佛在此地說『當發如是廣大誓願』,就要發像前面這六十位菩薩,真正回頭,真正改過,他是我們的榜樣,做出樣子來給我們看,這是這一部經殊勝之處,你看其他一般經裡面,多半是講理論、講方法,這個地方是表演。這一部經從頭到尾,說老實話,就是一個劇本,世尊、彌勒、阿難,還有這六十位菩薩,精心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護持此願。當得圓滿不退轉耶。】

  彌勒菩薩問得好!『善男子、善女人』,在此地我們不必把那個「善」的標準提得太高。真正覺悟了,真正想消業障,真正肯回頭的,就是此地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換句話說,我們這一次法會,來參與這個法會的,就是本經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看經文與我們何等的親切!

  我們要想『護持此願』,看菩薩發願,我們要效法,我們一定要跟他發同樣的大願。人家這個願,願願都是「我從今日盡未來際」,這才叫菩薩的大願,不是一生。通常我們看到律藏裡面,很多都是「盡形壽」,盡形壽是一生,那是小乘人發的願;這裡是菩薩,菩薩的願不只一生,生生世世要護持這個願。怎麼樣『圓滿不退轉』?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是我們迫切希望知道的,彌勒菩薩代我們請法、代我們發問,我們看世尊怎麼答覆。

  【佛告彌勒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薩道護持此願。寧捨身命終不缺減令其退轉。】

  佛這一段開示重要。由此可知,佛對我們的加持,佛對我們的保佑,就是寶貴的開示、寶貴的教訓;不是什麼靈異來加持、來保佑,不是這個事情。你看佛在此地講得很清楚,你要想圓滿不退轉,那應該怎麼做?你要『行菩薩道』,我剛才說過了「發菩提心,修六度行」,這個就是「行菩薩道」。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掌握著菩薩行願的六大綱領,就是六度,六波羅蜜。『護持此願』,那你就真的護你前面所講的十三大願了。

  『寧捨身命』,「身命」是無常的,佛在大小乘經裡面都告訴我們,一定要認清事實的真相,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相。我們知道在十法界捨身受身,就像換衣服一樣自在。我們年歲老了,老了就好比我們穿一件衣服,舊了,穿破了,不能穿了,趕快換一件新的,你看多歡喜!我們舍這個身,再受一個身,就是像換一件衣服一樣。如果你能夠修善,種善因得善果,善因善果就是這個衣服愈換愈漂亮,愈換愈莊嚴;如果造惡因得惡報,好比換衣服愈換愈差了,愈換就愈不好了,就這個道理。

  捨身受身無不自在,不會被生死來干擾,不會為生死來憂慮而感到恐怖,對生死沒有恐怖,這就自在,《般若經》上講「遠離恐怖顛倒」,所以寧捨身命。我的菩薩行,我的菩提願,縱然生命沒有了,我這個願也『不缺減』,「缺」就是不圓滿,「減」就是沒有能夠做到完全,這樣才能保住自己的菩薩道不退轉。

  經文到這個地方,這是第四大段講完了。下面是第五大段,在這一段裡面,彌勒菩薩問末世的菩薩,針對我們現在來講,現在出家、在家的這些學佛的菩薩們,要成就幾種法?才能夠安穩得度。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

  前面一段結束了,彌勒菩薩又代替我們提問題了,來請教世尊。

  【世尊。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成就幾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這是替我們問的。『於後末世』,就是指世尊的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分三個時期: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現在無論是以中國的記載,或者是外國人的推算,都是末法時期。外國人的推算,已經二千五百多年了;中國人的記載,更久遠了,今年已經是三千零二十多年了,這是中國人的記載。所以不管怎麼樣記載,總而言之,確定我們現在已經是進入末法時期了。

  『五百歲中』,這是講末法最初的五百年,正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法欲滅時』,佛法欲滅還沒有滅,佛的法運往後還有九千年,佛法滅沒有滅得那麼快。但是在這九千年當中,佛法興衰起落這是必然的現象,有低潮、有高潮的時候。起落原因不在佛法,原因在眾生,眾生心善,佛法就興,興旺一段時期;眾生若造惡,佛法就衰微了。可見得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哪有什麼正法、像法、末法!對佛來講,沒有。

  正法、像法、末法是指我們眾生的人心,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階段,眾生這個心,他的趨向善較多,或是惡較多,這是依眾生來分的,依我們眾生造善造惡這個來分的。佛是平等的,佛法是平等法,它沒有什麼時期,就是每一個時期,看大家是不是需要?大家是不是歡喜要學習?如果大家需要,大家歡喜學習,這就是佛法興旺,正法;大家若不需要,都不要學了,那就是末法。這是從眾生這一方面來講。

  這裡說了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要成就幾種法,『成就』就是要做到,要真正做到。你在一生當中『安隱』,這是我們所求的,你這一生當中,能夠平平安安度過。無論在家、出家,在家、出家修行都要求一個平安度過,這是非常難得的,這是真實的福報。『無惱』,就是少煩、少惱,煩惱很少,你煩惱少,當然你的心就清凈,你的智慧必定就增長了,這個是一定的道理。

  『而得解脫』,這一句話就太難得了。「解脫」,「脫」是脫離六道輪迴,你行菩薩道才真的算有成就。如果你這一生修得再好,你來生還搞六道輪迴,你不能算成就,你沒有成就。成就最低的限度,要超越六道輪迴,「脫」是脫六道輪迴。

  「解」是什麼?解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把它解除了。這個地方最低限度,你也得把見思煩惱解掉,脫離六道生死輪迴,這算是成就了,小成就,已經是非常希有而難得了。大的成就,再往上提升,塵沙煩惱解除了,無明煩惱也破了幾分了,那就恭喜你了,你脫離了十法界。脫離十法界,你所證的就是一真法界,這個才是佛法講的大成就。證得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的菩薩,那是大菩薩,不是普通菩薩。因為他們還有無明沒有徹底斷盡,無明愈往上面去愈微細。

  最後將一品生相無明也破除了,那你就成就了究竟圓滿的果報了,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成佛,這是成圓教究竟的佛果,換句話說,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佛法修學最高的目標。

  這個地方是從最基本的地方來說起,我們要成就幾種法,就是要認真做到幾種法。彌勒菩薩這個問,問得太好了,真的是幫我們大忙,幫我們很大的忙。否則的話,我們這一生學佛,雖然說的是學佛,要問你佛是什麼?幾個人能答得清楚;你說修行,什麼叫修行?你在修什麼行?又有幾個人能講得清楚到底你在學什麼。甚至於還有很多人皈依了、受戒了,仔細去問,都是受的糊塗戒,迷迷糊糊皈依,糊裡糊塗受戒,這樣他怎麼能成就!佛法裡面講的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你當然得不到,你完全搞錯了,把佛菩薩當作神明去看待,這冤枉不冤枉!所以就錯了。這個題外話,我們就不談了。我們再看底下第六段,世尊答覆二種四法,教我們必須要做到,這不做到不行。請看經文: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於後末世五百歲中法欲滅時。當成就四法。安隱無惱而得解脫。】

  你一定要做到這『四法』。『成就』,就是做到的意思,徹底做到,你這一生自然能得安穩,而得解脫。

  【何等為四。】

  下面跟我們說出來了,第一句:

  【所謂於諸眾生不求其過。】

  第二:

  【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

  佛把這個兩條擺在第一,我們冷靜去想一想,仔細去思惟,真的沒錯!無量無邊的佛子,包括我們自己在內,迷失了自性,忘了世尊殷勤的教誨,每一天依舊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沒法子回頭,也不曉得從哪裡回頭。我們聽到世尊這兩句,感慨很深,佛講的話一點都不錯。從今而後,我們一定要把這個毛病、把這個習氣徹底改過來。

  第一,不要找別人的麻煩,不要看別人的過失。諸位要曉得,看別人的過失,實在講就是自己的過失。你自己沒有煩惱,沒有這些貪、瞋、痴、慢、疑、嫉妒障礙,你怎麼會看到別人的過失!可見得外面境界,你一接觸,把你自己裡面的煩惱引發出來了。見人過失,就犯這麼大的過失,這是佛經世尊親口所說。

  在中國一千三百年前,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出現在那個時代。能大師留給我們的教誨是一部法寶,《壇經》。他老人家在《壇經》裡面也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看跟世尊這個教誨是不是相應!祖師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可見得這個方法重要,修行要從這地方修起。

  前面我們看經文,佛一叫「善男子、善女人」,你的善在哪裡?不要天天看別人的毛病,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天天找人麻煩,你善在哪裡?你就不善。不要再看別人的過失,回過頭來看自己的過失。所以會修行的人,他在哪裡修?看到別人好的地方,他想我有沒有,我要沒有,趕快學習;看到別人的過失,他馬上回過頭想自己,我們自己有沒有跟他一樣的過失?如果有,趕緊改過自新,我們不可以跟他一樣,他是我們的善知識,示現給我們看的,我們不要向他學習,我們若有跟他一樣的毛病,要快改正過來。

  所以善人是菩薩,是我的老師,我要向他學習;惡人也是菩薩,也是我的老師,我要從他那邊改自己的過失。儒家孔夫子說過「三人行必有吾師」,三人是什麼?一個自己,另外一個善人,一個惡人。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夫子這個說法,跟《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精神完全相同。

  你看善財參訪這些善知識,這善知識裡面有善、有惡,善的學習,惡的改過,改過自新,善財童子有沒有說他們過失?沒有。這跟這部經上講的完全一樣。但是善財童子對這個惡的只有禮敬,沒有讚歎,禮敬都是平等一樣,對善、對惡平等禮敬;但是讚歎?善的讚歎,惡的就不讚歎,他做的不如法,不讚歎,也不說,正是遵守世尊此地的教誨,善財童子做到了。看到別人的過失不說,想自己有沒有這個過失,所以那個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所以決定不能求別人的過失。

  第二,『見諸菩薩有所違犯終不舉露』。這一些菩薩,菩薩一定是發四弘誓願的,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四弘誓願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菩薩要度眾生,因此菩薩一定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是我們大眾最好的模範,最好的樣子。度一切眾生,「度」就是利益,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顛倒來的。樂從哪裡來的?樂從徹底覺悟當中來的。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你當然快樂,你應付這個環境,無論是小環境、大環境,大環境到盡虛空遍法界,你都能應付得恰到好處,你看那多自在!你有智慧,你了解事實真相。

  不了解事實真相,自己打妄想「大概是這樣,大概是那樣」,怎麼想也不是事實真相,怎麼想都想錯了,想錯了,就講錯、做錯,這才招得很多不如意的果報。果報是這麼來的,自作自受,不是別人安排給你,佛菩薩也不能安排,閻羅王也不能為你安排,上帝還是不能為你安排,都是自己造作的。這是因果的定律,自己造什麼因,得什麼果報。

  菩薩幫助別人覺悟,是不是一定要講經說法?不一定,講經說法是度眾生無量法門裡面的一門,除這一門之外,門道很多。生活做大家的榜樣,這就是說法,這就是度眾生;工作做人家的榜樣,我們自身是一切同行、同類的榜樣。譬如我們出家了,出家的同修要知道,你要做出家人的好榜樣,你才是菩薩。所以自己必須要謹言慎行,一舉一動,想到我能不能做別人的好樣子,這叫菩薩心,這個叫菩薩行。

  在家的菩薩,譬如你是個家庭主婦,你主持一家,你的家庭是所有家庭的好榜樣,大家到你家庭來看,沒有一個不尊敬,沒有一個不佩服的,想跟你學習,你就是主婦菩薩。你每天做家事,這個就是行菩薩道,這就是弘法利生,哪裡要說法!你做一個商人,你是一切商人的榜樣;你做工人,你是一切工人的榜樣。無論你在哪一個行業,你都是頂尖的榜樣,這叫行菩薩道,這叫度眾生,不一定是在言教裡面。

  像過去大陸《濟公傳》,游本昌居士演濟公,他可以在演戲當中將這個佛法表演出來,這就是在他的本行行菩薩道。在自己的行業裡頭做一個好榜樣,希望這個好樣子能夠影響深遠,帶給同行來效法,能夠影響廣大,利益一切眾生,這個就是大菩提心,這是真正的菩薩行。

  因此,行菩薩道的人,你看到若有違犯,我們凡夫眼,到底他是真的違犯,還是假的違犯?我們看他犯了戒、破了齋了,到處說他的過失,像前面所講的,廣大的群眾對他喪失信心,你把一切大眾學佛的機緣斷掉了,這個罪過太重了!我們是凡夫,不曉得菩薩是怎麼表演的,這不知道。

  我們看到《濟公傳》,小說裡面,小說是戲劇,不負責任,但是《高僧傳》裡面有《濟公傳》,比其他法師的傳記記載更詳細,好幾卷。濟公吃肉喝酒,真有其事,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要度那一類的眾生。

  世尊給我們講的,攝受眾生的綱領、原則,四攝法。四攝法第一個「布施」,布施就是跟眾生結緣。你不跟他結緣,不跟他結歡喜緣,他怎麼會聽你的。第二是「愛語」,愛語不是講他喜歡聽的話,是真正關懷他、愛護的話。真正關懷愛護、責備教訓都是愛語,你是真正關懷、愛護,這個叫愛語。所以大家不要搞錯了,愛語大概是甜言蜜語,那就錯了,甜言蜜語若對他沒有利益,那會害死人。第三「利行」,「行」是我們所做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對於他真正有利益,他怎麼會不歡喜!

  第四個叫「同事」,濟公表演的是同事。同事,要知道,我們學不得。這個人喜歡跳舞,我陪他跳舞,跳幾天就到阿鼻地獄;這個人喜歡賭博,我們陪他賭,賭到後來我們也到地獄去了。本經後面就講到,初業菩薩與慧行菩薩不一樣,濟公他是慧行菩薩,我們是初業菩薩,這個「同事」,我們沒有辦法學。我們看到大菩薩的行誼,我們是凡夫,不知道他的真正身分,所以看到他有示現反面的,我們不能說人家的過失,我們持保留的態度,不講,這就是正確的,佛就是教我們守住這個原則,就不會錯了。

  菩薩高明,他不迷惑,不會被他拖累下去。我們初業菩薩沒有定力,沒有智慧,只可以做四攝法前面的三攝法,就是布施、愛語、利行,第四條同事攝,我們初學的菩薩做不到。濟公是菩薩的化身,他可以和眾生同事,眾生做什麼事,他可以和他們做一樣的。濟公不是普通人,形像是羅漢,實際上是大菩薩再來的,是要度世間有一類我們度不了的眾生,所以他那些表演就跟演戲一樣,假的,不是真的,我們不要以為他犯了過失,他沒有犯過。而是我們看人家犯了過失,我們自己犯過了,他沒有犯過。他怎麼沒犯過?人家他心清凈,一塵不染,真的在一切境界當中,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凡夫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舉一個例子說明。

  現前許許多多出家、在家的菩薩,誰知道哪一個是再來人!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用種種不同的身分來度眾生,我們是凡夫,我們不認識他們,我們看不出來,不知道他在表演什麼。因此,我們自己學佛,想自己的道業要能夠成就,道業成就沒有別的,第一個要成就自己的清凈心,修學自己的平等心。

  《無量壽經》把修行三大原則告訴我們「清凈、平等、覺」,這是修行的三大綱領。修什麼?修清凈心,修平等心,修覺悟的心。修行的三大綱領是覺、正、凈,這個要記住。看到這些菩薩,無論是在家、出家,我們看他們表面上好像破了戒、破了齋,我們如果看到這個情形決定不要說。這個地方經文說「舉露」,這個「露」就是到處去跟別人說,去宣揚、公開,去講別人的過失,這不可以的。你要是隨便說話,你造作的罪業,就是前面所講的,果報太可怕了。這是頭兩句非常重要,我們修行就從這裡下手。

來源:http://ft.amtb.tw/dv.php?sn=WD15-002-0003&lang=zh_CN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 注音版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正月十四、轉發《南無觀世音菩薩》保佑你健康平安、無災無難,功德無量!
大勢至菩薩聖誕
揭秘: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
雙身法是八地菩薩修的,佛教為什麼要在世間傳此法

TAG:菩薩 | 殊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