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回顧】關於兒童炎症性腸病進展的討論——楊錫強
楊錫強 教授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前院長;中國兒科免疫學奠基人之一;國務院津貼獲得者;
主要學術職務:亞太原發性免疫疾病協會顧問;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免疫學組顧問;《中華兒科雜誌》前主編,前榮譽總編;《中華兒科雜誌》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疾控中心疫苗接種不良反應鑒定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國家食品及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葯評審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評審專家;
學術專長:診斷治療兒童免疫缺陷疾病;免疫學臨床研究。
兒童炎症性腸病(IBD)包括克隆恩病(CD)和潰瘍性結腸炎(UC),發病率逐年增高;近年該病發病機制、遺傳背景、診斷和治療諸方面取得一些進展,是第50屆歐洲兒科胃腸道肝臟和營養年會(ESPGHAN)的討論重點之一。本文簡述該年會有關IBD的新進展。
1.
兒童發病的IBD流行病學:美國威斯康星州流行病學調查發現IBD發病率為9.5/105/年(CD為6.6,UC為2.4),19%發病於10歲以內。歐洲IBD發病率近年也呈現上升趨勢,年發病率為6.7/105左右。兒童IBD發病率與種族無關,4年隨訪發現17% CD和13%UC需要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免疫抑製劑(CD85%,UC40%)和生物製劑(CD62%,UC30%)。2.
IBD的遺傳學背景:
2.1.已經發現許多IBD屬於單基因突變(孟德爾遺傳模式)引起的疾病。換言之,一些臨床表現為兒童IBD的病例,實際是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該50屆ESPGHAN年會上,報導屬於PID的IBD有:IL10RA缺陷,慢性肉芽腫病(CGD), Wiskott-Aldrich 綜合征(WAS),聯合免疫缺陷病(LRBA突變),家族性地中海熱、高IgM血症(HIMS),低IgG血症(LRBA),X連鎖免疫失調、多腺體病、腸病(IPEX),糖原累積症(GSD, G6PT1突變)等。
2.2.基因多態性:義大利報導NOD2(p2685),ABCB1(G2677b)基因多態性與兒童炎症性腸病(IBD),包括20例CD和20例UC有關,但未發現其他基因變異與該2位點多態有協同增強IBD風險的作用。土耳其報道1例CD表現為MEFV基因R202Q多態。
3.
極早發性炎症性腸病(very early onse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VEOIBD):10歲以內發病的IBD定義為兒童期發表的IBD,其中6歲以內發病者定義為嬰幼兒期發病的IBD,近年更將2歲以內發病的IBD作為VEOIBD,佔全部IBD的1%。3.1.VEOIBD的特點:(1)腸道損傷主要在結腸,小腸較少受累;(2)常規藥物、飲食營養和外科手術治療效果不好;(3)25%病例的原發病為PID;(4)明顯的家族史,一級親屬中有IBD及其相關疾病史。
3.2.VEOIBD的分子遺傳學背景:
3.2.1.白細胞介素10(IL-10)及其受體(IL-10R)缺陷:IL-10為免疫下調性細胞因子,維持健康的腸道免疫功能,保持正常的腸道菌群。IL-10和IL-10R缺陷,引起腸道炎症,常在出生後一月內即發生IBD。對常規藥物、飲食和手術治療效果不好,幹細胞移植可達到根治效果。
3.2.2.三四氨基酸重複基序7(TTC7)缺陷:TTC7為調控腸道生長發育的重要分子,該蛋白缺陷,腸道發育異常,發生炎症。該蛋白缺陷不僅影響VEOIBD,也可能是一般性IBD的病因。
3.2.3.中性粒細胞細胞漿因子2(NCF2)缺陷:加拿大近來發現1例VEOIBD,特點是抗生素治療效果極好,是個體化治療的一個範例。
3.2.4.脂多糖反應性米黃色樣錨定蛋白(LRBA)缺陷:該蛋白功能為抑制T細胞表面細胞毒性T細胞抗原4(CTLA4)表達,缺陷時發生常見變異性免疫缺陷病(CVID),也可出現VEOIBD和兒童期發生的IBD。阿巴西普(abatacept,CTLA4-Ig融合蛋白)治療LRBA缺陷引起的IBD療效顯著而持久。抗TNFa單抗無效的IBD,阿巴西普也有效。
3.2.5.X連鎖凋亡抑制蛋白(XIAP)缺陷:XIAP 影響核苷酸結合寡聚主序蛋白2(NOD2)介導的NFkB信息傳遞,抑制活化的T細胞凋亡。XIAP 缺陷患兒不能有效清除病原體,引起IBD。
3.2.6.其他:IL-10信息通路中的CD55分子缺陷也可能是VEOIBD的病因。自身抗體,如抗INFr和抗IL-17抗體可伴有IBD的臨床表型,有報道1例VEOIBD基因測序未發現IL-10R基因缺陷,血清IL-10SP增高,伴自IL-10自身抗體增高。使用血漿置換,免疫抑製劑,脫珠單抗(抗CD19),IVIG治療,血清IL-10水平和抗IL-10抗體均降至正常,臨床癥狀緩解。引起VEOIBD的單基因突變愈來愈多,本文不一一列舉。
4.
臍帶血移植(UBT)治療IL-10R缺陷性VEOIBD: 中國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報道14例VEOIBD,4.1.臨床表型典型:生後1月內反覆而嚴重的腹瀉,肛周病變,6例伴營養不良,2例進行腸瘺手術,3例有家族史。
4.2.基因分析:採用全外顯子測序、捕獲和Sanger測序技術,發現7例IL10RA缺陷(5女,2男),伴以IL10功能信號途徑障礙。
4.3.UBT治療:接受移植的年齡為6-33月(平均14.8月),移植時體重3-10kg(平均6.8 kg)。
4.3.1.造血幹細胞配型:1例為8/10,其餘9/10,9/10和10/10各2例。
4.3.2.條件預處理: 6例獲得低強度預處理(reduced intensity conditioning regime),1例為清髓預處理。
4.3.3.移植後2-8周均呈現嵌合體,表明移植物存活,6例證實中性粒細胞和血小板系統移植成功。
4.3.4.結果:5例移植成功,無GVHD和感染證據,1例於移植後6月發生肺排斥反應,引起多器官衰竭而死亡;另1例移植後發生敗血症,多器官衰竭致死。移植後嚴重營養不良和發育遲緩均得以矯正。
4.3.5.結論:該研究強調VEOIBD應早期考慮基因測序,發現單基因突變,儘早進行幹細胞移植。臍血移植治療IL10RA缺陷引起的VEOIBD是一種選擇。低強度預處理對於營養不良和腸道疾病的患兒更為合適。
5.
生物製劑治療IBD: 抗炎症性細胞因子單抗,如抗TNFa單抗(英夫利昔)治療IBD的療效肯定。法國報導抗IL-12/IL-23單抗(ustekinumab)治療抗TNFa單抗無效的CD,可減輕臨床癥狀和炎症性標誌物。生物製劑治療單基因突變性VEOIBD的效果不佳。6.
飲食營養治療:營養治療是IBD的重要環節,41例克隆恩病給予特殊腸道營養(modulen IBD/Paedisure Abbott),療程8周。患兒體重和生長發育明顯提升。炎症標誌物CRP和血沉降低;部分鈣防禦素降低,白蛋白增高,有明顯減輕炎症效應,但不能完全控制炎症。英國244例炎症性腸病中30%伴有血清維生素B12降低。韓國報導克隆恩病患兒血清VD處於低水平。血清25-羥維生素D2可低於10ng/ml,是引起生長發育延遲的重要原因,應予以補充包括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D的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即使是對一般常規治療效果不佳的單基因突變性VEOIBD,也應積極予以營養管理,預防嚴重感染和發生重度營養不良,以便爭取幹細胞移植的機會。僅供醫務人員使用
推薦閱讀:
※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診治進展
※兩百年來橋樑的進展和本世紀的展望(三)
※尖銳濕疣治療新進展
※林金芳教授專訪:我國複發性流產的診治現狀及進展
※光大金控未能在8月18日如期掛牌 重組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