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入門-樁功三體式 瀏覽文章 武風內家拳綜合站

形意拳入門-樁功三體式作者:來源:點擊數: 5091更新時間:2008年07月20 【字體:大中小】1.周身放鬆.自然直立:兩臂下垂,兩掌自然靠於腿外側;頭正自然拔起,下頦回收;眼平視;齒扣,舌頂上齶;前腳尖朝前,腳跟靠於後腳的里踝骨;後腳尖外展,與前腳成45度左右夾角(圖l~1)。要點:排除雜念,精神集中,姿勢正確,周身放鬆,呼吸自然。2.兩前臂貼身向胸前抬起;手心朝下(圖1~②)。要點 抬前臂時既要貼身,又要使掌根的拇指側貼於「心口」旁。這就是「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摩經」、「手摩內五行」的技法要領。不得聳肩、亮肘,更不要提氣,用拙力。3.兩前臂及掌根拇指側貼身,隨呼氣自然下按,停於小腹前;兩腿同時屈膝下蹲(圖1~③)。要點 下按時,上體自然正直、頭頂、項直、沉肩、墜肘;呼氣時,兩手下按,邊下按邊塌掌根,使掌指保持水平,氣亦隨之下沉入丹田。兩肘抱於兩脅,拇指橫平靠于丹田。兩腿下蹲要跪膝、壓踝,前膝向前,後膝緊靠於前膝里側成半蹲姿勢。提肛,不得突臀,上體保持與地面垂直。4.兩掌握拳,兩拳與兩前臂同時貼身由里向上翻轉,拳,心朝上(圖1~④〉.要點 握拳時要先從小指依次卷握,成實心拳,自然,不用拙力。向上翻轉兩拳要有擰拉之意,使兩拳停於臍之兩側,兩肘,必須仍抱貼於兩肋(圖1~④、附1~④正面)

5.左拳及左前臂貼身上鑽,至「心口」上頦下處(圖1~5)。要點 拳及前臂上鑽時,必須沉肩、墜肘,又要做到「肘不離肋,手不離心」。這就是拳經所指的「先打顧法後打人」的「虎抱頭」,是「亦顧亦打蓄力待發」的技法竅要。6.上動不停。左拳及左前臂繼續上鑽,從頦下鑽出,拳心朝上,高不過眉;同時左腳進步,形成前三、七的夾剪步(圖1~⑥、附1~⑥正面)。要點 左拳貼身從頻下、嘴前鑽出,即「虎抱頭」的具體運用,亦即拳經雲「出洞入洞緊隨身」,「洞」是指人嘴。鑽出的拳要向外擰,有橫勁卻不見橫形,眼看小指窩。出拳時要肩催肘,肘催手,順腰拔背,上體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出腳時要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儘管不是向遠進步,也要一動步就要有「三催』,之意與勁,並要於腳齊到,也是為給動作打基礎。前腳跟對後腳里踝骨,相距不小於兩腳長,兩腳抓地扣實。前膝微前挺,後膝里扣,擰腰順膀,重心前三、後七。7.上式站穩後,兩拳變掌,掌心朝上(圖1~⑦)。8.三體左式(母式)。附1~@正面)。①上式不停。眼看前臂肘窩;使肘窩不變,將手前臂向下、向內翻轉於掌和前臂,變為掌心朝下,掌高與「心」齊;②同時後手前臂亦向里翻轉,掌心朝下,掌根靠臍,拇指側貼腹。這就是「三體式」的定式。(圖1~⑧、附1~⑧正面)。要點 掌在翻轉時要沉肩、墜肘,掌要邊沉墜、邊向前神拔,但臂肘不能直,上體不能前俯,肩、肘、手在一條線上;鼻尖、手尖、腳尖要「三尖相對」;後臂後翻轉時,邊擰扣邊略前抻,手貼脅側;兩掌五指自然分開,要做到手心圓(掌心有撐力),手背圓(力貫指尖),虎口圓(拇指與四指間既有撐力又有扣握之力)(圖1~⑨、附1~⑨正面)。掌指上翹,指端高出掌根3~4橫指,約45度,前掌有頂扣之勁,後掌根拇指側平靠於臍。頭要上頂,下頦內收,項要伸直。目從食指端注視前方。扣齒、舌頂上齶。神要集中,呼吸自然,舒胸實腹,氣沉丹田。擰腰、順膀(即「龍折身」)形成上體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上體與地面垂直,兩肩要平,不得前俯後仰,左斜右歪,要做到含胸拔背,上體自然。肛門自然里收,不可突臀。前腿三成勁,後腿七成勁,前膝微前挺,後膝盡量里扣,即形成「夾剪勁」。前腳尖朝前,後腳尖外展成45度左右夾角,前腳眼對後腳里踝骨,體重前三後七,但臀部與上體重心必須在後腳跟以內(即「足下存身」)。兩腳腳趾抓地落平、扣實。上述要領必須記熟落實,形成自然。

9.上式站至後腿乏力,即應換式。兩掌同時握拳,只是左拳邊拉邊擰收到臍旁,而右拳則由臍前擰轉移至臍旁,拳心皆朝上;同時左腳以腳跟作軸向里扣腳尖,形成兩腳尖相對,角度相同;重心仍在右腳(圖1~⑩)。要點 左拳回拉要以肘拉拳,貼身,邊拉邊向外擰轉,拉至臍旁擰成拳,心朝上,右拳亦同時向外擰轉拉到臍旁。左腳尖里扣與左拳回拉要做到上下相合,不得俯身、突臀。10.上式不停。重心移至左腿,上體右轉回身;收回右腳,腳跟靠於左腳里踝骨;右膝微前頂,左膝緊靠於右膝里側(圖1~11)。要點 重心左移時不得突臀,也不可長身,要保持原有高度。11.右拳及右前臂貼身上鑽至「心口」上、頦下(圖1~12)。要點 要貼身起鑽,並要沉肩、墜肘與5.同。12.上動不停。右拳及右前臂繼續上鑽,從頦下、嘴前鑽出,拳心向上,高不過眉同時右腳進步,成前三後七的夾剪步(圖1~13)。要點 與6.同。13.將兩拳變掌,掌心向上(圖1~14〉。14.三體右式。①上式不停。眼看前臂肘窩,使肘窩不變向下、向內翻轉手和前手前臂變為掌心朝下,高與心齊;②同時後手前臂亦向里翻轉,掌心朝下.掌根靠臍,拇指側貼腹(圖1~15)。要點 與8.同。15.三體右式欲換左式,其轉換動作和要領如前述之⑨、⑩、11、12、13、14同,只左右相反。參看(圖1~16~19),再左右轉換悉按此。

16.收式①兩掌同時握拳(圖1~20)。要點 形意拳的起式必須是左手、左腳在前,而收式亦必須如是。②前拳(左)向上翻轉,抬至眉高,拳心朝上,同時後拳以肘作軸向下、向外、再向上翻轉,亦抬至眉高。拳心朝上,兩臂前後成弧形相對(圖1~21)。要點 兩臂翻轉時要沉肩、墜肘,輕鬆自然。3兩拳向里併攏,拳面相抵於胸前(圖1~22)。4完成上動後,待呼氣時兩拳、兩肘繼續下沉,兩拳停于丹田(圖1~23)。要點 兩拳面相抵於胸前時要貼身;呼氣時兩拳下落,並要輕鬆自然地氣沉丹田。5上體微左轉,身朝正前方;後腳上步與前腳併攏(圖1~24)。6兩拳自然張開變掌,隨兩腿的自然伸直起立;同時兩臂也自然下落,隨即成立正姿式(圖1~25)。

2.三體式的技法和作用三體式,有沉肩、墜肘、拔背、提肛、並膝、裹胯、三圓、三頂和三扣等技法要求。從中,使之既能掌握要領,又能自然而然地完成抻筋拔骨的技法目的,也是為了實現筋長力大、放而能遠的具體操作。但都是在輕鬆、自然、和諧的鍛煉中逐步求得的。所提「三圓」,是對形意掌型的要求。「 手心圓」,由於掌心回收,使掌的橫撐力大,有利於控制對方重心。「手背圓」,使勁力易貫於指,三節勁整,便於三催氣貫。手心、手背雖互為表裡,但因用意不同,勁與作用也不一樣。「虎口圓」,是助長掌的外宣和里扣之勁,使所打出之掌到對方身上產生較強的控制力。因而有沉肩、拔背的要求,前胸後背自然會圓,而不必再作「胸背圓」的要求。所提「三扣」,即指:「齒扣」,是發動骨梢之威。切齒會使周身筋骨緊縮而力大,所謂「有勇在骨,切齒則發」是也。「手扣」,是發動上肢筋梢之威,可使勁達於指,氣貫梢節。既可增大起鑽拔根之力,又可增大落翻發人之勁。「腳扣」,是發動下肢筋悄之威。勁達下肢,氣貫掌趾,增強下盤樁基之功。因已有沉肩、墜肘,就不需要再有「扣肩」之要求。所提「三頂」,即指:「頭上頂」,有衝天之雄,發動血梢之戚,振發精神。由於項堅、頭頂和氣沉丹田;由於身軀的抻拔使「三關」易通,骨氣能上達泥丸以養性。「舌頂上齶」,用吼獅吞象之意,發動肉梢力實之威,因吞卷氣降,沉入丹田,使腎氣歸根以養命,且因舌卷唾液增多,既潤口腔.又咽津還丹,以順氣養身。「手頂」,若有推山之功,助長筋梢之威,且腰力得展,「三催」勁整.氣貫五指,增強起鑽落翻之勁。初學站樁,首先要掌握上述要領,待有一定基礎後,再以拳經的理論來作指導。要求如下:經雲:「鷹捉四平。」五行、十二形拳的起手多用的是「鷹捉」。樁功的三體式也就是「鷹捉式」。「鷹捉四平」也正是「三體式」所要求做到的「四平」。「頭頂要平」,即下額回收,形成頭頂、項拔,既可發動血梢.又可振奮精神。「兩肩要平」,即上身不歪.兩肩持平並相稱(音趁)相撐.以便使腰勁得發。「前手前臂要平」,特別指肘下墜而里裹.則肘窩朝上,使肩、肘、手在一條直線上,伸展抻長,使前臂「三催」勁順,勁力到手。既增大起鑽之勁.又增助長落翻之長。「兩足抓地要平」,即發動下肢筋梢之力,使樁實步穩.避免因後腿並膝、裹胯而影響後腳的平實。經雲:「足下存身。」其「下」是「放入」的意思。三體式雖是單重前三後七,但要求把身體重心放在後腳根的裡邊。上體雖偏後,卻不影響整體平衡。這樣不僅前腿靈活.容易變化,虛中有實,使後腿既支撐力大,又得蓄力待發。經雲:「四象。」即所謂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要求做到「四象」就是為了象各物之特殊技能,「得之於心而能盡物之性」,把它變為自己武技的特長.運用純熟.利於實戰。三體式雖為靜態而正是象形取意,靜中寓動,為培養這些特技而築基。「雞腿」,就是要學雞的「獨立之形、之穩」和「兩腿相夾,磨脛而行」。形意拳有突出前趟、後蹬之特長。這樣,練之有素.時久功深,用於技擊自會倍增實效。「龍身」,龍有搜骨之法,三折之勢,長於宛轉騰挪而使身力得以施展.更加嬌健而逞威。我們就要學它這一特長。站三體式時.前膝向前微挺,後膝里扣。為使上、下肢的「三催」勁整,又能順達.並直接助長腰勁得發,掌握和運用「龍折身」的身勁實為至關重要。當後膝里扣,上體反擰,形成「似正非正.似斜非斜」之勢,使腰擰而腿順.胯力前催。這樣才能使胯裹腰蓄,三催之勁得逞,腰勁得發.則丹田省(音醒).勁自然更會倍增威力「熊膀」,就是學熊有「豎項之力」和「膀垂力大」的特點。「三體式」則用「拔背」、「垂肩」以求項直頭頂.振起精神,以發動血悄之威。同時因垂肩伸拔雙臂。則力貫肘、手,使上肢「三催」勁整力大。「虎抱頭」,就是學「虎未撲食頭早抱」、蓄力待發的技巧。學用此技法,突出強調「肘不離肋,手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身」這既是「顧法」、又是「打法」的技藝要旨。雖然在練三體式的靜態樁功中,看不到這一技法內涵.但是在站樁一出手屈前臂,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手過心口則從頦下向前出手,這一過程所運用的正是「虎抱頭」這一技法。經雲:「五夾。」「夾」,是形意拳打破武術多以弓、馬、仆、虛、歇為主要步型的慣例,形成前三後七勁的別具一格的「夾剪」勁步型的來源。從技法上講,如果要想找到練出「夾剪」的勁.就必須擰腰,順後胯,使兩胯前後在一條線上,並使後膝里扣,膝尖朝前,才能構成完整的「夾剪」之勁。「夾剪勁」對形意樁功和下肢技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的步較小,又是單重.比傳統的弓步、馬步行動順遂,勁速而又有力,這就是它的優點。經雲:「六合。」它是形意拳妙諦入道法門。做不到內、外「三合」,就技法論,等於失去了要旨的前提。「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內外共為「六合」。而「外三合」雖見形於外,但不是上下相對,而是上肢與下肢的各個三節的意、氣、力,以及動、靜的相合。上、下雖是兩條線在統一指揮與行動下,以腰身催根節,根節催中節,中節催梢節,上下合為一力。六合一氣周身一體才能意氣歸根,從而使內勁萌萌而生。 「內三合」是不見形的靜中寓動,是「意」在起作用。但必須在「外三合」的上下相隨的基礎上,練得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三合歸一。這樣,以求得上下相隨、內外合一,才會進而周身一氣,則形意技法精華自可求得。站三體式樁功,外形是靜,內意在動,這就是靜中求動,是意氣在起作用。「經雲:「靜中之動謂之真動。」「靜則為性,動則為意」;「靜為本體,動為作用」;「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動中之靜謂之真靜」。這些都清楚地告訴我們除了平素磨礪的動作之動以外,還要追求「靜中之動」,只有知道「真動」,才能知「意」。換句話說,只有「動中之靜」才是「真?quot;,知道它才能知「性」。在形意的妙諦中,只有知「意」才能寂然不動,感而遂發,進而才能妙用則為神。只有知「性」才能虛極靜篤,還先天之本性.才能在技擊上「不思自得,觸之自應」,從而攀登技術高峰。練三體式樁功,正是從「靜為本體」開始去追求「動的作用」的。這個開始是為了練好外形,去追求動作中的「動」打基礎的。只是這樣還很不夠,還得進一步去追求「靜中之動」,也就是「內意之功」,即對「意」的訓練,對「神」和「氣」的內養,對「內勁」的培育過程。經雲:「明了四梢多-精。」人的毛髮為血梢,舌為肉梢,手指甲、腳趾甲為筋梢,牙齒為骨梢。四梢發動,使氣質神態會猝然生變,自己會覺得精神雄勁,膽壯氣豪,人見而生畏。「驚起四梢」實際是「意有所感,神之所施也」,主要是發揮內在的精神作用。站三體式應「靜中有動」,追求上述「意」的作用。但人們在練這個似乎枯燥的樁功中,易生雜念,氣浮不安,站而不能持久,主要是因為只站外形而無內意,靜中無動。如果勉強站時較久,亦不免事倍而功半。反之,在站樁時「靜中有動」,運用「意」與「神」的作用,驚起「四梢」與外在動作結合,自然倍增氣勢與神采,若用於實戰自會增進摧敵之威。為了站好樁功三體式.必須牢記上述這些基本要求並正確運用。這是前提。進而再結合「四平」、「四梢」、「四象」、「五夾」、「六合」、「動靜」、「意」、「性」和「氣神」等要求進行鍛煉,且持之以恆.究之入微,肯定會取得較理想的效果。實踐證明,每於鍛煉之前,能做些有益於腰、腿、關節等準備活動是很有益的。不僅會提高腰、腿、身、手的靈活性,更增進站樁或練拳械的鍛煉效果,這是輕、靈、柔、韌與沉、重、剛、實互補短長,相得益彰的鍛煉。
推薦閱讀:

[轉載]本人最喜歡的一張三體式
淺談三體式    ---童旭東

TAG:文章 | 內家拳 | 綜合 | 形意拳 | 三體 | 樁功 | 三體式 | 意拳 | 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