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一集)

二零一二凈土大經科注  (第一五一集)  2013/1/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15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注》第三百九十九頁第一行,下面這句:

  「《探玄記三》曰:三昧,此雲等持,離沉浮故」。這也是平等受持,是定慧均等,這是佛家講的禪定。定慧要不等,定不能成就。如果定多慧少,容易昏沉;慧多定少,這個心就浮躁,心浮氣躁定不能成就。所以定成就一定要調,把它調伏,一定要調到定慧均等,禪定的境界就會現前。禪定不一定是打坐,打坐可以修,初學的時候比較容易,行住坐卧統統可以修。只要把定慧調到平等,心地清凈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這就是禪定。很深的禪定、很高層的禪定動靜一如,像諸佛菩薩能在十法界現無量無邊身,他沒有起心動念,他在定中。像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世間,八相成道,住世八十年,講經教學四十九年,他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他八十年在定中。所以定管用,不是不管用;盤對面壁那個定不管用,不能辦事,像這些法身菩薩、諸佛如來他的定管用。在西方極樂世界人全在定中,這些人在定中有能力分身無量無邊,到諸佛剎土去供佛、去聞法、去度化眾生,在定中,也就是說他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怎麼會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們的境界不可思議,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這是什麼?這是自性的德用。「定慧等故,名等。心不散故」,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心住在一處,這個一處就是跟真如相應,「住一境故,名持也」。

  「至於諸三昧中,唯有念佛三昧,最尊如王,至貴若寶,故《大集經》中稱之為寶王三昧」,寶王三昧就是念佛三昧。「此處所指,應即此三昧也」,這個偈子裡面所說的,應該就是講念佛三昧,念佛成佛。「表以上種種盛德,乃由此三昧力也」。故云『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此六句願文,以智慧為首,以寶王三昧及定慧等持為結」,為總結,「實有深意」。這個意思很深,顯示出自性的德用,自性的微妙,自性是萬法的本體。它沒有現象,所以我們的六根緣不到,六根裡面的意包括阿賴耶的意識跟末那識,都緣不到。它能起無量的妙用,上求下化。在果地只有下化,在因地,因地是法身菩薩,確實他見性,但是他的無明習氣沒有斷盡,在實報莊嚴土還有相,這個相不是阿賴耶的相分,是自性的相分,自性相分是什麼樣子沒法子說。

  世尊在《觀經》裡面透了一點信息,阿彌陀佛的報身,佛的報身有八萬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就結束了,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每個相有八萬四千好;身有八萬四千相,每個相有八萬四千好,每個好放八萬四千光明,每一道光明裡面,都有佛菩薩在教化眾生、講經說法,示現度化眾生的事,看不盡,無法想像的。報身菩薩跟報身佛在極樂世界是一個相,完全相同的。所以說彌陀的報身,就是說每個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得同樣的身。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所以身是法性身,居住的環境是法性土。這個身不需要飲食,壽命長遠無量壽,容貌不變;不像我們這個世間,隨著歲月漸漸老化。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老化,永遠年輕他不老,為什麼?他沒有變化。老化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念念不住,是無常;它那邊沒有這個現象,所有一切物質不是波動現象產生的,它是自性光明裡頭變現出來的。這些現象也是妙有,非有而有,有而非有,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這是念老在此地,註解裡頭末後這一句,說明六句偈的深義。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首,「如佛救苦」。

  【亦如過去無量佛。為彼群生大導師。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

  生死都能夠救度,其他的苦就不必再說,為什麼?這是最大的苦,最大的苦能救,那平常的、小的就不必說了,諸佛如來有這個能力。我們看念老的註解,上面這一段願文,「求佛之覺他德」,這幫助眾生。「首四句表法藏比丘願如過去無量一切諸佛,為一切有情之大導師,導引眾生,離苦得樂,從迷得悟,出生死海,入佛知見」。這一句裡頭說明法藏比丘他在沒成佛,在因地,但是他發願,要跟過去無量一切諸佛一樣,有同樣的德能,有同樣的智慧,能夠做一切有情眾生的『大導師』。大導師他做的是什麼?就是下面的,引導眾生,離苦得樂、從迷得悟,就這八個字。這八個字說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目的是什麼?用意是什麼?是看到眾生太苦,迷惑顛倒,造作惡業,感得輪迴的苦報,是為這個來的。佛知道眾生的苦從哪來的,苦都從迷來的,迷了就有苦,不知道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真相。經裡面所說的,「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它,迷了,看錯、想錯了,連帶的說錯、做錯了,錯了不是沒事,錯了有果報。果報是從感應當中出現的,善與善感應,惡與惡感應。

  日本江本的水實驗,你看善念感應就很美,人看到歡喜;惡念,那感應很醜陋,人不願意看它。這個感應就是果報,這是果報的原理,這個感應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做了惡,閻羅王審判你,那閻羅王是你自性變現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惡的念頭變現出來的,變現出地獄,變現出三途境界,統是自己變的。善念善行變現的天堂,二十八層天也是自己善念變現的,除了念頭之外什麼也沒有。就像今天科學家發現,說了一句真話,世間所有一切物質現象都是從念頭生的,這現在科學家相信。這個話三千年前佛說在先,經典裡面常說「相由心生」,相是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全是從念頭生的。所以「境隨心轉」,外面的物質環境隨著你的念頭在轉變。起心動念不僅是周遍法界,後頭還變化無窮,《還源觀》上講「出生無盡」,就是變化無窮。

  你說我看沒有變化,你看的是眼前,範圍太小,你看不見的地方有沒有變化?我們試想想,我們住在地球這個地方,整個地球有沒有變化?剎那剎那在變化。整個太陽系有沒有變化?整個銀河系有沒有變化?你往外面一推,出生無盡這一句就完全明白。所有一切變化跟我們的念頭有關係,不是沒有關係,好的加了一分,不好的也加了一分,起個惡念加一分不好的,起個善念加一分好的,就這麼個道理。因為念頭才動周遍法界,它就影響遍法界虛空界,理跟事都要明了。這是被科學家捕捉到、看見了,他承認,看不見的懷疑,這看見了。但是他看不見的還有很多,慢慢從這邊增長信心,要真正徹底了解,要放棄科學的方法,要用內證的功夫,就是戒定慧。戒定慧可以能夠親自看到,不用戒定慧不行,用儀器看得不圓滿,用戒定慧,用內功不求外頭幫助。所以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要從破迷開悟下手,因為苦樂是果,迷悟是因,果上沒辦法斷,斷一定從因上斷。迷破就離苦,苦就沒有,開悟樂就得到了,所以諸佛菩薩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為什麼?他開悟了,徹底開悟了。

  出生死海,生死海有兩種,一種分段生死,我們六道眾生這分段生死,同時還有一個變易生死。我們人到世間來,從出生到死亡這一段,這叫做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是天天變化,一天比一天老,不是十年比十年老,一年比一年老,一天比一天老;再給你說,每一分鐘比每一分鐘老,這叫變易。變易從近處看不出來,隔一段長時期就看得很明顯,每天見面看不出你老,隔個三年、五年一見面,老了!那個老不是三年、五年才老的,天天在老化。所以佛知道破迷開悟能令眾生離苦得樂,用什麼手段?教學,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教學的。他不是用教學做手段,他就是來表演,不外乎這兩種方法。表演是用身教,說法是用言教,他落實到這裡幫助眾生出兩種生死。入佛知見就是入佛的境界。「並以種種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它兩個合在一起,就是最妥當的方法,最善巧的方法,「令一切眾生得無畏力」。

  我們這個地方,「佛知見」有術語的解釋,「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理之佛智慧也」,這種智慧叫佛智慧,是真實智慧。「是為二智中一切種智之用」,一切種智起的作用,「故就智體而雲知。又為五眼中佛眼之用,故就眼而雲見。得此佛知見,有開示悟入之次第」。智慧開了有大小不一樣,有小智慧、有大智慧,這裡分為四種,這個四種,「初於十住位斷一分之無明,得少分之佛知見,謂之開佛知見,乃至於十地終」,就十地圓滿,「斷盡無明,知見圓明,謂之入佛知見。釋迦佛出世之一大事因緣,為開示悟入此佛知見」。就是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來幹什麼的?幫助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十住是開,十行是示,十迴向是悟,十地是入,開示悟入這四個字四個階段,《華嚴經》上所說的。

  「《法華經.方便品》曰: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凈,故出現於世」,佛出現在世間幫助眾生開佛知見,這是第一步。第二,「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法華文句》第四卷,《文句》智者大師作的,「佛以一切種智知,佛以佛眼見,開此智眼乃名佛知見」。《法華玄義》第九裡面說,「靈智寂照名佛知見」,後面這個意思說得很深,為什麼?法身無相。有沒有知見?有。佛無所不知,無所不見,極其微細,我們凡夫完全不能覺察,佛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想以前的電影,是用幻燈片組成的,現在用數碼不一樣。幻燈片這個道理很容易懂,放映機鏡頭開關的速度很快,一秒鐘二十四次,我們睜開眼睛看銀幕,銀幕上的畫面是不斷重疊產生的,所以看到這個畫面會動,這個道理我們懂。如果幻燈片裡面,只有一張是有畫面的,有音聲、有畫面,一秒鐘這二十四張,只有一張有畫面,其他的都沒有,我們讓這片子在放映機裡面放,我們睜大眼睛看銀幕,會產生一個什麼現象?產生光一亮就沒有了,看到一道光,有一道光亮了一下,裡面的內容不知道,二十四分之一秒只看到一道光,光裡頭什麼不知道。現在把這個速度加到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這個鏡頭的開關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試問問,就在眼前你看到沒有?沒看到,連光都看不到。二十四分之一秒能看到一道光,這種現象千真萬確就在眼前,我們看不見;巨大的音聲,星球爆炸巨大的音聲聽不見。就在面前,聽不見、看不見,也想不出來,這個事實真相被現在量子力學家發現了,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教我們修定,定到一定的程度,我們的頻率跟宇宙現象的頻率相同就看到,不同看不到。這非常微細的念頭,我們的念頭太粗了。極其微細的念頭,大乘經里常說八地以上,八地以上菩薩他們看到了。可見得佛知見是真有,而且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個個都有,不是只有他有,人人都有。只是你現在迷了,這個能量你失掉,失叫迷失,不是真的失掉,只要你把心定下來,它會恢復,它能夠現前。

  所以佛能以種種方便,還教一切眾生得無畏力,如來果地上無所畏,沒有畏懼的,他樣樣明了。故曰,『能救一切諸世間,生老病死眾苦惱』,「諸世間者,淺言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世間。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皆在生死海中」。這個三界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裡頭分三界,欲界有慾望,有欲的念頭就離不開欲界,欲界眾生情執最深。如果能把欲控制住,這要靠定功,所以要修四禪八定,真正得到禪定,禪定能把心集中在一處不散亂。所以,欲界裡面的習氣沒斷,但是有定功把它伏住,它不起作用。所以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佛告訴我們,四禪總共有十八層天。再往上去無色界,連身體都不要,我們一般人把它稱為靈界,這靈魂,他只有靈魂,他不要身體,他不去投胎,不要身體,這是世間凡夫,真正叫高級凡夫。有身體有累贅,不自由,沒有身體得大自在。

  中國老子有這個想法,《老子》這本書裡頭有句話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這老子說的。他說我有很大的憂患我有個身體,身體多麻煩!所以老子所期望的最好沒有身體,那就是無色界天。老子沒有遇到釋迦牟尼佛,要是遇到佛法他一定去修四空定,修四空定就能生無色界天,沒有身體。這個天壽命非常長,無色界第四層,最高的這一層壽命八萬大劫,這真長。一個大劫是世界成住壞空一次,換句話說,這個世界成住壞空八萬次,他的壽命才到。你說這壽命多長!但是再長總有到的一天,那天到了怎麼辦?還要繼續搞輪迴,所以這叫不究竟。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好像房子,你住在這個地方,房子起火,沒有燒到你這層,很快就燒到。皆在生死海中,把六道輪迴比喻作生死大海,佛看見,法身菩薩看見,「故願救度」。為什麼他願意來救度?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跟他自己是一體,都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不是外人。一體怎麼能不關懷,怎麼能不照顧!

  下面說,「進言之,則地前諸位亦是世間,無明未盡,亦應度脫」。這是前面註解沒有說到的,前面只講六道輪迴,這個地方講到四聖法界,四聖法界也是世間,為什麼?無明沒有破。見思煩惱破了,塵沙煩惱破了,無明沒破,他脫離了六道輪迴,沒有脫離十法界,六道十界統苦。諸佛菩薩發願來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必須離開六道才真正叫離苦,離開六道還不行得離十法界,真正離十法界,這真叫離苦得樂。我們今天學的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往生極樂世界,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就等同離苦得樂。阿惟越致菩薩是法身菩薩,上上品往生的沒問題,本經講的三輩,《無量壽經》講三輩,《觀無量壽佛經》講九品,三輩每一輩裡頭有上中下,三三九輩就是九品。上輩往生生實報土,中下兩輩不是實報土,但是不是實報土,他跟實報土的法身菩薩智慧平等,神通道力平等。這是一切經裡頭沒說過的,一切諸佛剎土裡沒這個事情,在遍法界虛空界只有阿彌陀佛這一處,他這個世界很特別。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一定要發願求生,這條路確實是成佛的捷徑,非常快速而且穩當,好處太多了!一門超出,在修學時間上來講,大幅度的縮短,決定不能夠疏忽。

  下面第四段,「悉令成佛」,幫助眾生幫助到什麼地步?一定要幫助他成佛,這幫人幫到底。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

  這個願才叫圓滿,『常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用什麼方法來幫助他?用菩薩的六度。「六波羅蜜」,我們這個參考資料裡頭有,在第二十二頁,第一個「檀波羅蜜,檀者檀那之略」,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布施。布施裡面有財施、有無畏施、有法布施,分為這三大類,能夠得到三種不同的果報,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諺語有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現在人想發財,想得聰明智慧,又想健康長壽,他又不學佛,還反對佛,那這三樣東西得不到。你要是學佛,這三樣東西得到,而且得到什麼?你心安理得。得到時候快樂,沒有憂慮,不會擔心,是正當得來的,不是用非法手段得來的,正常方法得來的。佛教給我們,你想發財,怎樣才能發財?財布施,愈施愈多,愈多愈施。你不要留,不要積財,經上常說「積財喪道」。財中國古人稱之為通貨,通是它流通的,這邊流出去,那邊就有進來的。你要是不讓它流出去,它就進不來,就這麼多,堵死了。所以它進多少你就出多少,愈來愈多,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因此古人相信命運,命里有時終須有,它一定會來的;命里無時莫妄求,求不到。

  《了凡四訓》是最好的例子,《了凡四訓》的光碟,我最欣賞的是早年馬來西亞拍攝的兩片,那個拍得好。不耽誤時間,等於是上《了凡四訓》課一樣,很短的時間,把裡頭精彩的統統講出來。現代人東西太長沒時間看,兩片四個小時可以,很喜歡看。《俞凈意公遇灶神記》也非常精彩,農曆年將到,這個做禮物好,又是財施,又是法施,又是無畏施,這種布施三種果報都得到。所以過年送禮要會送,送這個光碟是最好的禮物,勸人修財施,你就得財富。

  中國古時候有一個人他懂得,范蠡,讀歷史一定會讀到他,越王勾踐的大夫。越王的國被吳滅掉,以後能中興,能夠再起來把吳國打敗,全靠兩個人,范蠡、文種這兩個人才。范蠡非常聰明,他知道越王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患難時候,他有求於你,他需要你幫助,言聽計從。吳國打敗之後,統一了,他不用你,他不用你他又怕你,怕你造反奪他的政權,他一定要把你殺掉。所以他就悄悄的給文種講,文種不相信,留在越王身邊。他就逃掉,改姓名叫陶朱公,帶著西施,西施是他的妻子。真正做出了最大的奉獻,你看他的妻子給越王送給吳王夫差,做夫差的妃子,那去幹什麼?現在講當間諜。所以吳王點點滴滴的秘密她都傳給越王,也才能打勝仗。吳王死了以後,他們夫妻團圓,兩個人逃掉了,做生意,三年,從小本生意做起,三年發了大財,把他所得的財物統統救濟貧窮人家,散財。散掉之後從小生意再做起,三年又發,三聚三散,他懂得散財,所以生意就愈賺愈多,愈多愈散。中國人奉他為財神,這很有道理。這個人真聰明,為國家做出最大的犧牲奉獻,晚年做出好榜樣,教人發財之道。

  第二個無畏施,別人有所畏懼、有恐怖,你能夠保護他、安慰他,讓他離開恐怖,這叫無畏施。無畏施裡面第一個不吃眾生肉,真正不吃眾生肉,野生的動物,你跟它在一起,你招招手它會來,它不怕你,為什麼?它眼睛能看到你很慈祥,你沒有殺氣。那個很兇猛、殺生的人,它一看到趕快就跑掉;一個不吃肉的人,愛護眾生的人,你跟它打招呼,它來。外國的野生動物,人都會愛護,一般它們都不怕人,小松鼠、小兔子野生的,真的一招手,手上拿一點東西給它吃,它就來。我住在澳洲院子很大,鳥很多,不是自己養的,野生的,早晨、晚上都喂鳥,統統都來,在院子都是的。我們的菜園很大,小動物很多,小袋鼠、兔子很多,早晨起來都會看見,我們的圍牆是鐵絲網,小松鼠很容易通過。所以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幫助病人,幫助有苦難的人,幫助他們得健康長壽。

  法布施得聰明智慧,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就是法布施,果報!三種布施都修,認真的修、努力去修,這三種果報你都得到。三種果報都是人喜歡的,沒有人不要的,但是你得修因,你才能得到果報。這是如理如法,你得到的果報心安理得,是你修得的。命裡面沒有也能修得,命里有那就增長、就加倍,更多,沒有的話會得到,有的就得更多。這是幫助苦難眾生。過去生中的事情我們自己不知道,阿羅漢以上的沒有一個不知道,菩薩、佛統統知道,知道你生生世世。

  第二「屍羅波羅蜜。屍羅,譯曰戒」,就是持戒,戒律有在家戒、有出家戒,出家裡面有小乘戒、有大乘戒等之一切戒行。持戒能斷惡,佛教導我們斷惡修善,都含攝在這條裡頭。無論在家出家不能沒有規矩,中國人講規矩,印度人講戒律。中國人常講「家有家規,國有國法」,現在家規沒有了,大概公司行號、一般社團裡面還有章程,還有規約,這都是屬於中國家規一類的,必須要遵守,不遵守這個團體就亂。現在社會亂了,什麼原因?規矩沒有了,禮沒有了。儒家的禮就是佛家的戒律,名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現在佛教裡頭也亂,無論出家在家都亂,什麼原因?把戒丟掉。我們想學佛要想成就,佛告訴我們戒定慧三學。如果沒有戒,你得不到定;換句話說,你的心不會清凈。心不清凈就不能開智慧,起心動念全是煩惱,這個問題非常嚴重。這些年來我們走遍許許多多地方,看到什麼?在家十善做不到,出家《沙彌律儀》做不到,這問題很嚴重。你問社會為什麼這麼亂?道理就在此地。要想社會恢復正常,恢復安定和諧,戒律太重要!

  古人學戒很容易,一點都不難,現在為什麼這麼難?古人從小就教,教規矩。所以在中國,小孩在童年是嚴加管教,一定要守規矩,不守規矩的時候就處罰,不敢不守規矩,養成守規矩的習慣,從小養成好教。《弟子規》我們最近提倡的,《感應篇》、《十善業》,在中國過去都是小孩三歲之前學的;三歲之後學那就來不及,學壞了。三歲之前所有一切不善的東西,根本不能讓小孩接近,不能看,你要看了回家挨打,不能聽。所以孩童三、四歲以前,母親管得非常嚴,母親做榜樣把孩子都教好。所以到上學,六、七歲上學很有規矩,懂得孝順父母,懂得尊重兄長,懂得尊重老師,聽話,都是教出來的。現在不教這些了,誰教小孩?電視教小孩,網路教小孩。外國的小學生一年級就使用網路,用電腦,網路裡面東西很複雜,他什麼都看,什麼都學,本來是很好的根,全被教壞了,學壞了。

  好像前幾天,有同學在網路上下載的新聞告訴我,好像是美國地區,有個小孩殺了他的父母,三個弟弟殺掉了。還有一個學校裡面,學生殺同學,死傷十幾個人。美國人槍枝泛濫,這個沒有禁止的,槍枝誰都可以去買,美國人講求自衛,所以幾乎家家都有槍枝,小孩拿到槍枝就殺人。所以沒有規矩怎麼行?學佛沒有規矩不會成就,道場沒有規矩叫造孽,道場沒有規矩就是破和合僧,罪過都在地獄。因為道場你自己沒有生產,你的衣食住行都是十方供養,十方為什麼供養你?希望得福報,你是福田,你有道德,你有功德。我們要問,我們接受人家供養,有什麼道德?有什麼功德?念幾句佛號有口無心,這迴向他能得福嗎?他要得不到,來生披毛戴角還。我們今天就欠施主的債,來生要還債逃不掉,因果的定律,殺生要償命,欠債要還錢。明了因果的人,不敢做虧心事,不敢做傷害眾生的事情,尤其不可以傷害三寶。

  第三羼提,「羼提波羅蜜」,翻譯中文叫忍辱,「忍受一切有情罵辱擊打」,這碰到有情眾生統統能忍。不忍怎麼樣?不忍就打仗、就鬥爭,那個傷害就更大。忍,我受傷害,對方不受傷害,那就是你的無畏布施,你的果報得健康長壽。所以中國古人說「吃虧是福」,福不在眼前,福在之後,有人積的福很大,這一生晚年就享受到。所以忍不吃虧,忍是真正佔便宜,古人說的吃虧是福,是一點都不錯。所以對於人為的加害,一切都要能忍,替自己消業障,替自己增福慧,不但不怨恨還感謝。另外的是「非情」,不是有情眾生,環境寒熱饑渴,這些自然環境也要能忍,不能過分;資生之具適可而止,夠用就很好,決定不能貪求。飲食要節量,古人所說的「病從口入」,絕大多數人生病都是好吃,吃出病來的,所以飲食愈少愈好,這是什麼?叫自愛。因為你吃過分,腸胃要消化,太多它消化不了,它工作得很辛苦;少吃一點它消化很快,很舒暢,這你能夠愛護自己的腸胃,你才會健康長壽。不可以喜歡吃的東西就拚命吃,不喜歡吃的東西就不吃,挑挑揀揀的,這都是沒有福報的樣子。飲食決定不挑剔,有什麼吃什麼,愈簡單愈好,愈簡單愈健康、愈長壽。

  第四是精進波羅蜜,「毗梨耶譯曰精進,精勵身心進修前後之五波羅蜜」。前面布施、持戒、忍辱要真干、要精進,後面有禪定、有般若,精進對應哪裡?就對這五種。認真去做,絕不懈怠,果報不可思議。

  第五禪定波羅蜜,「禪波羅蜜」,禪那翻譯中國的意思叫「惟修」,新譯的叫「靜慮。又名三昧,譯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亂之心之要法」。我們的心散亂,如何把散亂的心定下來?世出世間法都講究,定下來你就得安靜,所以它翻作靜慮。靜,心靜才能夠考慮問題,才不會把問題想錯了。世出世間都把這個看作真的修養,真實的功夫。愈是重大的事件愈要冷靜,要如如不動,你才有智慧能解決。如果問題到,心就慌亂了,你肯定失敗,要能定得住。這後面說,「有四禪八定乃至百八三昧」,四禪八定是世間禪定,百八三昧裡頭是出世間禪定,是佛門的。四禪八定是古婆羅門教傳下來的,世尊教小乘也用這個,也教大家修四禪八定。禪定就是我們經題上的,清凈心、平等心。這些方法無非是幫助我們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這就屬於禪定。

  最後一個,「般若波羅蜜」,般若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理之慧」。對於一切法的真相明了,明了的方法最重要是讀經,從經典裡面知道一切法的真相。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細心去觀察,讓我們自己在一切法當中,見到性空妙有,就契入了,這智慧就開了。我們所契入見到的,跟佛經上講的相同,用佛經來做證明,我們的看法沒有錯誤。如果我們看到跟佛經上講的不一樣,這個時候要承認我們看的有問題,佛經上沒有問題,對佛經要有信心。問題不能解決放在那邊,叫疑情,也許過一、二年你明白了,有時候過個十年、二十年搞清楚、明白了。這是大乘教裡面所說疑情,不是懷疑,我相信但是我的能力不夠,智慧達不到,所以小疑就小悟,大疑就大悟。這種疑情不要去找答案,找答案肯定是錯誤的,不找答案總有一天豁然開悟就明白了。「菩薩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盤之彼岸,故稱六波羅蜜」。菩薩所修的!

  經裡面舉《華嚴經》一個比喻,我們把這個比喻念一念,《普賢行願品》裡頭的,「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這沙漠裡頭有大樹,「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也像這個樣子。「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又《大日經》曰」,意思差不多,「大悲為根」。「今法藏菩薩亦復如是。以大悲故,廣行六度,普度群生」。

  「六波羅蜜,即六度,是證涅盤之正因」。在這裡我們必須把六度度什麼要交代明白,布施就是度慳貪的,我們有貪心、有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佛教我們布施把這個病根拔除,布施度慳貪,是我們的根本煩惱,人要沒有貪心、不吝嗇,他沒有煩惱。持戒度惡業,佛教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這些惡業,持戒是度惡業的。忍辱是度瞋恚的,能忍,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人事,不如意的事情,或者寒暑。我聽說今年各地方氣候反常,澳洲悉尼白天溫度達到四十五度,這要忍;寒冷的地方氣溫在零下三十度,這對於大自然要忍耐,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痴,它都有對象的。佛把我們的煩惱歸納六大類,用這六個方法來對治,所以叫六度。度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統統沒有了,涅盤就現前,所以六度是證涅盤的正因。

  「願行六度,即法門無邊誓願學」,四弘誓願裡頭第三句;「與佛道無上誓願證」,我們一般課誦裡頭是用誓願成,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底下說了,「布施治慳貪,持戒治破戒」,破戒就是惡業,「忍辱治瞋恚,精進治懈怠,禪定治散亂,智慧治愚痴。常行六度,是即煩惱無邊誓願斷。自覺覺他,以己之覺,普覺眾生;以己之行,導引眾生;以己之德,迴向眾生,是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總是先成就自己然後才能幫助別人,自己沒有成就不能幫助別人,那全是假的,一定要自覺才能夠覺他。特別是在現代這時代,現在這個時代崇尚科學,科學是崇尚證據,你拿證據來。我們學佛要勸人修六度,有沒有證據給人看?自己確確實實慷慨大方,見到人有困難,真的全心全力幫助他,人家看到你修布施。三皈、五戒、十善、《弟子規》、《感應篇》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人家看到他才相信,沒有看到他不相信。

  忍辱,你遇到困難真能忍,真不生氣,真的若無其事,每天還歡歡喜喜。他要遇到逆境,他就會想到你,你怎麼應付的。我這個忍辱,是念初中三年級的時候,跟我一個同學學來的。可是我們離開學校之後,這個同學就沒有消息,同學當中打聽也沒有人知道。我這同學姓白,白振寰,有忍辱功夫,別人欺負他,他能忍,同學當中確實忍辱第一,做出來讓我們看到,我們心服口服。以後離開學校在社會工作,遇到這些事情我就會想起他,對我幫助很大!尤其學佛之後完全明白了,小不忍則結大怨,能忍不跟人結怨。永遠記住,跟任何人有誤會、有怨恨的統統要化解,忍辱就能夠化解,冤家宜解不宜結。他對我傷害再大,我也原諒他,不要計較,沒有報復,讓他過一段時期冷靜想想他會懺悔。為什麼?人都有良心,人都有善根,何必計較!

  孔老夫子修忍辱波羅蜜,怎麼知道?《論語》上有一句話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那恕就是饒別人,饒恕別人,不跟人計較,就忍辱波羅蜜。學生們對夫子的批評,大家說老師有什麼德行,你看他們公認夫子有五種德行,一般人很難做到,溫良恭儉讓,他有個讓,不忍就不能讓。孔子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聖人,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個生活過得多自在、過得多幸福!太平盛世如此,亂世就更應該,不跟人爭,看到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自己清心寡欲。把自己的德,好處、功德迴向給眾生,希望大家都能夠得佛菩薩加持,消災免難,福慧增長,這眾生無邊誓願度。積極的就是修三種布施。

  故下雲『未度有情令得度』,還沒有得度的眾生,要幫助他,真正能夠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佛法講得究竟,一定要把佛法介紹給大家,不管他信不信。我聽說有人送一本《認識佛教》放在書架裡頭,七、八年沒看到,偶然翻翻看看他就信佛了。時節因緣沒成熟,他家書架上有,沒看,不定什麼緣分觸動他,看看好奇翻一翻,他就真得利益。『已度之者』,已經相信,一定要勸他念佛求生凈土,他就成佛了。「拯濟負荷,悉登彼岸。此之四句,實攝四宏誓願」。這個裡頭的意思就是四弘誓願,修布施、忍辱,特別是四攝法,四攝法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跟人就結歡喜緣。別人對我怎麼不好不要緊,沒關係,慢慢的統統都感化了。他為什麼不好?生活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頭,天天跟人爭,勾心鬥角,他有什麼好心情,遇到我們這個老實人,他欺負我們,拿我們出氣,應該的,我們能想得到,讓他一點,算了!讓他出了氣就算了。過幾天他會慢慢想,常常看我們這個樣子,他慢慢會覺悟,這就是度了他。要有耐心,要長時間,你對我不好,我對你都好,跟你見面對你都打招呼,都給你行禮,不管你理不理,時間久了慢慢他就想通,他就感化了。好,今天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五一」卦研熱身賽
今年五一期間各音樂節有任何一點亮點嗎?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五一二集)
五一來藏地,著藏裝,配藏飾,拍美照!
五一小假期熒屏指南 除了「宮斗」還有《心術》

TAG:五一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