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牌手錶離國際大牌還有多遠?
從成表到機芯的務實選擇
僻靜的榆林路上,由上海手錶廠改製成立的上海表業有限公司門口,仍然開著一家上海牌手錶專賣店。這恐怕是全上海現存最老最正宗的門店———1960年,建廠兩年的上海手錶廠從高安路搬至此處,再未挪窩。在手錶憑票供應的年代,這裡擠滿了各地的經銷商。如今,往昔的熱鬧早已散去,生意清淡的門市部正在打折,最便宜的上海牌機械錶,售價才300多元。令記者微微失望的是,這裡最貴的手錶不過3萬多元一隻,見不到10萬元以上的陀飛輪表,據稱,是因限量版緣故,並不量產。
事實上,用一款或兩款豪華表來推斷上海牌手錶已重塑輝煌,有些太過輕佻。來自上海鐘錶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上海牌手錶每年成表的銷售業績不到10萬隻,與頂峰時代的600萬隻相距甚遠。職工人數也從高峰時的6000多人,縮減為不到900人。
當然,如果以此推斷上海牌手錶已經沉淪,更失之偏頗。在2000年上海手錶廠破產改制之後,這家企業其實走上了另一條發展道路:這些年,收縮了成表的生產,轉而主攻表芯的設計和生產,銷售渠道也從內銷轉為出口。目前上海表業有限公司每年生產100萬個機芯,客戶遍及60多個國際品牌,銷售額和利潤率在全國製表企業中都名列前茅,即使在金融風暴的日子裡,這家把機芯產品做精做強的企業也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曾經的「中華第一表」,甘願為他人做嫁衣裳,可以說是經歷了一系列市場考驗之後的艱難抉擇。上世紀80年代,隨著手錶憑票供應取消,市場放開,各地紛紛建立錶廠,上海手錶廠很快出現了庫存。禍不單行的是,此時外國機械手錶和電子錶也湧入中國市場。技術部經理朱興祥記得,當時上海手錶廠電子錶也上馬了,結果市場急轉直下,手錶賤賣到十幾元一隻也沒人要。瀕臨破產的日子裡,全體員工每人每月拿300元生活費。
2000年,上海手錶廠經歷了股份改制,更名為上海表業有限公司,從成表製造轉向機芯製造,「上海牌手錶論名氣,比不上瑞士表,打價格戰,拼不過民企。但做機芯,我們有技術積累。」朱興祥說。
「這些年,我們從『為世界中低檔機械錶製造機芯』這一低平台起步,逐漸樹立起自己的機芯品牌,目標很清晰,走得也比較穩健。」上海表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倪海明說。如今上海牌機芯有200多種款式,客戶也從最初的東南亞市場拓展到歐美市場。「近階段上海表業有限公司的目標,還是提升品質,打造上海機芯品牌,得到國際一線成表品牌的認可,為他們生產高端機芯。這方面如果做好的話,我們的利潤空間、生存環境會再有一個大的改觀。在此基礎上,再逐步加大對上海牌成表品牌的投入。」倪海明說。
從平價到奢侈的低調憧憬
有一些夢想,永遠在心中。2005年,在上海牌手錶誕生50周年之際,上海表業有限公司推出了50隻,每隻售價10萬元的陀飛輪手錶:藍寶石表鏡、天然貝殼面、18K金錶殼、鱷魚皮錶帶。最值錢的,是那顆裸露在表面上的陀飛輪芯,被譽為「手錶製造技術皇冠上的明珠」。「試水」成功後,公司又適時發行了每隻15萬元的殼面鑲鑽限量陀飛輪手錶……
陀飛輪技術誕生兩個多世紀來,一直由歐洲製表師獨掌,上海牌的這款機芯完全是自主研製。據稱,10萬元的那款手錶亮相瑞士巴塞爾鐘錶展時,國外手錶商驚嘆之餘,也對中國鐘錶業的創新能力感到了壓力。這個故事中的民族自豪感似曾相識:1955年,在一無技術圖紙、二無技術人員、三無技術裝備的情況下,上海輕工業局調集了26個單位的58位工人,土法上馬,以普通機床改作專用機床,繡花針製作鑽頭,口琴簧片做齒輪,洋傘骨子製作軸芯……仿造瑞士「賽爾卡」機芯,製造了第一批18隻17鑽國產機械錶,這就是上海牌手錶最初的雛形。從誕生之日起,這個品牌就凝結了我們對民族工業的複雜情感。
也就不難理解,在陀飛輪手錶誕生之後,有媒體宣布:這是重新向世界打響「上海牌」的時候了!
實際上,脫去「廉價、低端、代工」的標籤,重新打造鐘錶界的民族品牌,這不僅是上海牌手錶的夢想。今天中國手錶產量已佔世界產量的70%以上,卻處於產業鏈的最下游,利潤不過佔全球表業的10%。有人算過這樣一筆賬:整個中國一年製造11億隻手錶,總產值是10.6億美元,平均一隻手錶1美元還不到;瑞士一年生產2700多萬隻手錶,但總產值是62億美元,平均每隻手錶約224美元……中國表業的困惑仍與希望同存。
如今,試水高端市場的不止「上海牌」一家,另一家老字號天津「海鷗牌」也推出了白金外殼陀飛輪表,而北京手錶廠則開始開發掐絲彩繪琺琅手錶。在媒體上,這些本土奢侈品的目標,被描述成「歐米茄甚至百達翡麗、江詩丹頓」。
對於這樣的宏願,倪海明倒是顯得很冷靜:「什麼都是一步一步來的。我看首先還是以穩健為主,逐步構築鞏固產品平台,在取得資金、經驗積累之後,有序地推高產品層次。」這位老總常放在嘴邊的話是,「領先一步搶市場,領先兩步打自己」,他對記者說:「現在國內鐘錶企業的情況經不起大的折騰,甚至某一個重大失誤都會造成企業的一個逆轉……要把風險降到最低。」
曾經,「圓頭白面」的上海牌手錶售價120元一隻,相當於一位普通職工3個月的薪水,是物資匱乏年代當之無愧的奢侈品。只是今天,當我們面對技術更先進、經驗更豐富的競爭對手時,才發現真正的奢侈品鍛造之路充滿艱辛。
從歷史到時尚的品牌鍛造
1958年7月1日,首批量產的上海牌手錶在第三百貨商店上市,《解放日報》報道了盛況:「還沒有開始營業之前,門外就有很多人等著購買。九時正,該店鐵門打開以後,買表的人就一擁而進。100隻17鑽長三針防水手錶,很快售光……」
這批手錶因機芯型號得名A581,當年生產了13600隻,售價60元,周恩來總理也買了一隻,一直戴到去世,後來A581又生產了多批。如今,早期的A581是手錶收藏界的新寵,品相好的真貨售價高達3000元。有50年製表經驗的68歲老工程師張季堯,現在常被請去給各式老上海牌手錶「掌眼」,他告訴記者:「假的太多了,A581樓宇型『上海』商標製作工藝是從腐蝕法過渡到壓製法的。現在很多的所謂早期表,商標都是直接用模具擠壓出來的。」
前幾年,上海牌手錶合作方,在上海各箇舊錶店里收購了數千隻A581手錶,拿到香港復刻了表面錶殼,用原機芯整合成1000隻經典懷舊版的上海牌手錶,每隻賣1980元,現已升到3354元。產品在市場露面後,被香港「老克勒」一搶而光。
這是個意味深長的現象:許多人對新式的上海牌手錶並不感冒,卻孜孜以求A581這樣的老式表,雖然前者更漂亮、更耐用。
「對我們而言,上海牌手錶不僅是一種商品,而是有關生存的記憶載體。」一位報社評論員這樣說。外表與質量都是有價的,而記憶與情感無價。所以那些名表很少推出新款,總是有意無意地強調著「稀缺性」與「傳承性」,如瑞士名表百達翡麗的廣告語:「您從未真正擁有百達翡麗,僅僅在為下一代保管它。」
「我們現在和瑞士比起來,最大的差距還是品牌的塑造和積澱上」,倪海明說。手錶工藝在兩三百年前就已經完備,現在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創舉。在過去的50年間,更精準更廉價的石英錶曾打敗過機械錶,但上世紀90年代初,機械錶重新贏得市場。在這個過程中,瑞士表確定了手錶作為奢侈品的遊戲規則,那就是把手藝化為文化,把歷史轉為時尚,代代相傳。面對這樣的格局,從某個層面而言,上海牌手錶要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品牌,並不缺故事,缺的是與時代匹配的包裝和營銷。
「我們缺少年輕人才。」退休後被返聘回廠的張季堯說,車間里都是中年朝上的工人。採訪中,處處能感受到對上海牌手錶的一份深情,這份情,不僅屬於那些製表工人,也屬於這座城市,只是,需要添加一些更年輕的愛與創意。
推薦閱讀:
※手錶的基本知識
※【表態21問】不愛修雕塑的挖掘機駕駛員不是一個好的獨立製表人
※DW、Nendo一點都不平價!這些才是高顏值+真平價手錶!
※你的名字,讓我們來看看你是多麼無節操的手錶品牌
※如何挑選一款好的手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