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太極拳之源流——林俊岸
06-06
2013-03-06文/林俊岸 2012年對太極拳的起源、發展、演變、脈流,世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20世紀,更受唐豪、顧留馨等人的所謂考證,搞得一塌糊塗。改革開放之後,國家摒棄了極左思維之桎梏,太極拳史之研究始邁人正常軌道。吳圖南、於志鈞、李師融、路迪民、李濱諸人對於太極拳史之研究和考證多有建樹,對理清太極拳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本人不才,願為太極拳之正本清源略盡綿薄之力。現將本人對太極拳起源、發展、演變、脈流的研究和理解整理成文,以期能使大家對太極拳史的概貌有一個總體的認識。對理論研究,我個人的看法是,首先要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盡量不摻入個人情緒和偏見,只為探求事實真相;二是辯證分析歷史資料和有關證據,慎重考證。要從資料和證據的來源、傳承情況及內容進行分析,並且要看是否能與其他資料、證據相互印證,其矛盾之處能否得到合理的解釋,進而辨別真偽,確定其證明力度的大小。三是從可靠的資料、證據當中綜合分析,去偽存真,找出事情真相。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的情況,可由其他可靠證據,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進行論證。暫時無法確證的,存疑不論,不要妄加臆斷。在論證過程中,要懂得運用證據學和邏輯學的基本原理。一、先賢立哲理,文化始誕生上古時代,人們的生活樸素而單調,慾念極少,心性清靜,恬淡虛無,人與自然的關係十分融洽,容易進入靜的狀態,進入到「天人合一」之境。有大賢者,與天地合一,與道合真,徹悟本性後,有大智慧、大神通,將在定境中所體悟的先天大道與後天哲理進行概括、總結、敘述,創立了無極、太極、陰陽、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返、八卦、九宮、天干地支、河圖洛書等理論來表述先天大道與後天哲理。這些上古哲理,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石,為中華文化的根本和源頭。後代諸學說、政治、經濟、文化,俱受其影響。在上古,先賢將入定之體驗加以總結、傳授,最後發展成為各種修真之法,鍊氣之術。伏羲畫卦,闡明陰陽,太極之理,已寓其中。上古哲理,為太極拳的產生奠定了理論基礎,上古修真鍊氣之法也成為太極拳產生的源頭。因而有「軒轅黃帝太極拳」(安聲遠道長所傳)之說。然歷史已不可考矣!如果從中華文化的源流來講,先賢大德所作的功業,德被萬世,將其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徵是可以的,作為太極拳的文化源頭也是可以的,但說上古先賢創太極拳則未必。「當年祖師乘易理而造藝溝拳,以拳腳生動靜,以武法顯玄機,正隅異常,造持變化,經演大道,反覆通玄,易名太極」。「夫太極拳以太極為名,是拳法理義中意深與『易』相合,感而遂通,故名之以太極。」(李兆生《中國太極拳統真大典?太極拳與易》)《太極拳論》等理論經典隨處可見上古哲理的敘述,並將其作為練拳、技擊的理論指導。張三丰云:「此拳(太極拳)假後天之形,不用後天之力,一動一靜純任自然,不尚氣血,意在鍊氣化神耳。其中存一理二氣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等奧義,始於一終於九,九又還於一之數也。」(山中子供稿,王宗岳編《太極拳秘典?張三丰祖師創太極拳之解義》)二、老子著道德,大道傳華夏「紫氣東來三萬里,函關初度五千年。」老子(李耳,字伯陽)曾任周守藏室之吏,學識如淵似海,孔子向其問「禮」後作出「猶如龍乎」的感嘆。後因見周室衰,西出函谷關,關令尹喜(關尹,函關令尹;喜,姓宓名喜,後世尊稱為文始真人)請為著書,作《道德經》五千餘言。道行而知,覺而悟。《道德經》為後人打開了一扇進入大道之門,光垂千古,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云:「中國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道德經》所述大道之理為太極拳所遵循,是太極拳的理論淵源之一。拳以合道,是太極拳 追求的最高境界。趙堡太極拳有歌曰:「太極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設教,宓子真傳。玉皇上帝,正坐當筵。帝君真武,列在兩邊。三界內外,億萬神仙。傳與拳術,教成神仙。」將太極拳推為老子所創。華山無極門武學(傳有先天拳、無極拳等功夫)創始人的記載也將老子、關尹子作為始祖(見李慎強、謝文劍《無極門武學揭秘》一文、而老子也確是傳下了修真鍊氣之術。諸如「老子《道德經》所言『魂魄抱一、專氣致柔、滌除玄覽、天門開合』十六字已盡泄修真之秘」(筆者《太極拳的三大理論淵源》),但言其傳太極拳尚缺實證,但大道之理為太極拳之理論淵源則無疑義。三、賢俠劍道之餘風,萌生了早期太極拳「習文達理,怡性養情而為賢士 ;除暴安良,浪跡江湖而為俠客;文武同參,以劍通神而為劍仙;披執慧劍,向道成真而為合道之人,自此三界往來,通達無礙,古今萬年千劫,亦如剎那。」(李兆生《太乙金編》)此賢俠劍道之謂也!「漢唐之際,隨著社會文化與思想的並興,當時,有學識有品德之賢者,隨著正義感的浸染熏陶,以劍求道,劍道合一,從而發展塑造了具有俠肝義膽,同時伴有修真行持的人物。他們漸與道合一,從方法、觀點、理想、思想、學識等方面,形成體系。也就是說,社會上的三教思潮、神仙學說,在武學的影響下逐漸形成專一的獨立體系,發展為脫胎於三教,以修真武學為生涯的學術之風——『賢 俠劍道』之宗風」(李兆生《國術內涵淺釋》)。賢俠劍道的生成,標誌著中華武學的成熟。賢俠劍道後來以武林風姿的面貌出現,形成超離三教、教外別傳的體系。漢唐之時,賢俠劍道之宗風,漫傳於世,泛波於俗,以武演道、以武隱真之修真鍊氣之術泄入人間,誕生了先天拳、三十七式、小九天、後天法等早期太極拳流派。賢俠劍道之風至宋元時形成少林、武當等九大門派。在此期間,太極先賢以韓拱月、李道子、胡鏡子等人為代表。關於早期太極拳之事迹,《宋氏家傳太極功源流支派論》(簡稱《宋譜》,本文所引用之文皆釆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之《太極拳之研究——吳圖南太極功》所錄古譜)記之甚詳,雖非十全十美,偶有個別錯漏之處,但其內容基本屬實,是非常珍貴的太極拳史、拳理資料。小九天相傳,南北朝時,程靈洗得其太極功於韓拱月,後傳至宋朝程鉍,程鉍將其太極功另加一名為「小九天」,共十四勢。古人云,天有九重,「小九天是把人體比喻為大自然的再現,通過天人合一去練習,追求大自然中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在人體的表現。」(李正《淺說楊式太極府內派功法》)《宋譜》記載:「程靈洗,字元滁,江南徽州府休寧人。授業韓拱月太極之功大用矣。侯景之亂,惟歙州保全,皆靈洗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謚忠壯。」《宋譜》並載有用功五志、四性歸原歌、觀經悟會法等拳論。程鉍(1165-1242),為南宋大臣,學者,字懷古,以先世居洛州,因自號洺水遺民。休寧縣汊口鄉人。1193年中進士,歷任秘書省著作郎、刑部尚書、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福建安撫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被封為新安郡侯。祕知識淵博,立朝以經濟自任,其論備邊、蠲稅諸疏,則拳拳於國計民瘼,詳明剴切,利病井然。程鉍書法造詣也較高,齊雲山上今天仍存有他手書「雲岩」兩字摹刻。主要著作有《洺水集》60卷、《內外製類稿》30卷、《洺水詞》1卷。《宋史》有傳。據吳圖南先生介紹,宋刻本《洺水集》原有「小九天法」一卷,言小九天太極拳之理。至明刻本《洺水集》只餘26卷,小九天一卷也在佚失之列。吳圖南老先生原收藏有宋刻本《洺水集》一部,惜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搜去,至今無蹤,令人頓足嘆息。小九天太極拳雖有資料記載,但由於未見流傳,世人多以為早已失傳,更被某些所謂專家惡意否定,明珠蒙塵。2001年,楊式太極府內派李正公開介紹楊氏秘傳的十套拳,小九天就是其中的一套,並在《武當》發表了《小九天》一文,詳細介紹了小九天的具體練法,其拳式與《宋譜》所載相同。小九天太極拳歷經千餘年未失,真是萬幸。(可參閱筆者《早期太極拳之小九天》一文)小九天雖為自然門功夫,未涉修真之道,但也盡顯道家「天人合一」之內涵。三世七三十七式太極拳,又名三世七(可能是三十七諧音之誤,日久成為別名),又名長拳。相傳,系唐代許宣平所傳,數百年後,傳至明宋遠橋,民國時宋書銘善該拳(可參閱筆者《早期太極拳之三十七式太極拳》一文)。《宋譜》記載:「自予而上溯,始得太極之功者。授業於唐於歡子、許宣平也,至予十四代也,有斷者亦有續耳。許先師系江南徽州府,歙縣人。隱城陽山,結廬南陽辟穀。身長七尺六,髯長至臍,髮長至足,行及奔馬。每負薪賣於市中,獨吟曰:『負薪朝出賣,沽酒日夕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李白訪之不遇,題詩望仙橋而回。所傳太極功拳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勢而名之,又名長拳者。所云滔滔不絕無間也,總名太極拳。」許宣平見李白之題詩後,自題曰:「一池荷葉衣無盡,兩畝黃精食有餘。又被人來尋討著,移庵不免更深居(明洪應明《仙佛奇蹤》)。」盡顯隱真風貌。關於許宣平傳太極拳,手抄本《太極法說》也有記載。《太極法說?張三丰承留》有「神化性命功,七二及文武。授之至予來,字著宣平許」的論述。「宣平許」即許宣平也。可見,張三丰祖師也繼承了許宣平之太極拳功。《宋譜》還記載了《八字歌》、《三十七心會論》、《三十七周身大用論》、《十六關要論》、《功用歌》等拳論。宋書銘功夫極高,「其時紀子修先師,及吳鑒泉、許禹生、劉恩綬、劉彩臣、姜殿臣諸師,正倡導太極拳於京師,功行皆冠於時。聞宋氏名,相與訪謁,與宋推手,皆隨其所指而跌,奔騰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舉手,輒順其腕與眉,擲至後方尋丈以外。於是紀、吳、許、劉諸師,皆叩首稱弟子,從學於宋。」(王新午《太極拳闡宗》)當今流傳之吳式太極拳即脫胎於宋書銘之拳式與楊式太極。除此之外,楊式府內派秘傳之十套拳也有三十七式太極長拳,拳式與《宋譜》所載基本相同。還有張慶雲所傳三世七太極拳,稱唐傳三世七拳,據說也是許宣平傳下來的,與《宋譜》所載並不相同。「此拳亦稱為『三七拳』,主要是三七步、三七動作,手足都是三七,講究出手、邁步、發力都是『進七留三』,非是拳法有37個式子,而是手法練習有37個單手。」(張慶雲《三世七太極拳》)張鑒塘所傳之「古太極拳」,據說也是許宣平三十七式太極拳發展而來(可參閱尚濟《張氏古太極拳》一書)。先天拳《宋譜》記載:「俞家江南寧國府涇縣人,太極功名曰『先天拳』,亦曰『長拳』,得唐李道子所傳……方知先天拳亦如予(余字之誤)之三十七式,太極之別名也……俞家代代相承之功,每歲往拜李道子廬,至宋時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往也。」《宋譜》還記載了宋遠橋與俞蓮舟於武當山遇夫子李,授俞蓮舟先天拳之全體大用並《秘授歌》,自此俞蓮舟功夫大進。宋遠橋認為,此夫子李(不食火食,第啖麥麩,故人稱麩子李。譜中尊師之故稱夫子李)即為唐李道子。李道子至明時已數百年矣,故跡近玄幻。清汪錫齡所編之《張三丰全集?道派》記載:「李夫子者,名性之,楚人也。正德年間,入太和山遇三豐先生,傳以丹法,遂得道。平時好端坐,澄靜齊莊,人號為李夫子。喜辟穀,日啜麥麵湯,人又號為麩子李。」可能宋遠橋、俞蓮舟所遇之夫子李即三豐祖師之弟子。且夫子李可能為李道子之後人,熟知俞蓮舟之先祖,故宋遠橋、俞蓮舟誤認為是唐之李道子。如此,則麩子李之先天拳及《秘授歌》可能為三豐祖師所傳。然俞蓮舟未遇麩子李之前,已有家傳先天拳,且明確是唐李道子所傳。張三丰祖師可能也得李道子之先天拳。先天,天地之先,亦即太極之先,無極也。先天實與無極同義。先天拳也可稱為無極拳。張三丰得華山陳摶老祖無極門功夫,也傳有無極拳。武當玄真神劍門尚繼承了陳摶老祖之無極拳(見李慎強、謝文劍《無極門武學揭秘》一文)。近年,在河南省博愛縣唐村李氏家族整理編修家譜的過程中,發現了一通原來樹立於唐村附近「千載寺三聖門太極宮」里的石碑拓片。千載寺是由釋、道、儒三教寺廟組成的建築群落,規模宏大,始建於東漢。碑文《千載寺唐僧十力傳碑》記載:大唐貞觀,賜李氏,名儒子,字道武,號十力僧,游化號道子,河內人……文武醫易博藝皆修。涅槃攝論,黃老經通,弘揚釋道儒三教融易……創藝無極養生武功……武練月雪,感之三聖,夢中授藝,功驚武林」(該碑落款為:大清康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載寺古臧殘碑譯撰書普觀題)。此為李道子的另一資料。此碑可能是千載寺僧道所撰,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明代千載寺有無極拳、十三勢、通背拳等功夫流傳。至今博愛縣部分村鎮傳承有據稱源自千載寺之無極拳。至於說李仲、李岩兄弟二人和姑表兄陳溝陳奏廷三人創立太極拳乃為牽強之說,三人拜師千載寺太極宮學藝,所學之無極拳、十三勢等功夫,本就是太極拳之兩個流派,十三勢更是張三丰所傳太極拳之別名。所謂創藝「太極養生功」,不能認為就是創造「太極拳」,因所學就是太極拳,就算有所創新,也不能稱為創「太極拳」。李家村之資料,也有不少自相矛盾和錯漏之處,可供參考,但不能全信,需詳細進行考證。後天法後天法,為宋胡鏡子所傳,多用肘法。「胡鏡子,初年以磨鏡為生涯,隱道藏身,行跡於武林」(《中國太極拳統真大典?一代英俠留鴻爪》,李兆生),後人尊其為玉鏡祖師。胡鏡子傳宋仲殊。《宋譜》記載:「仲殊安州人,嘗游姑蘇台,柱上倒書一絕云:『天長地久任悠悠,你既無心我亦休。浪跡天涯人不管,春風吹笛酒家樓。』」胡鏡子所傳後天法為早期太極拳之重要流派,其宗傳三十六天罡肘有追魂奪命與丹脈真傳之密,由道門秘傳,武當太乙鐵松派一脈尚繼承玉鏡祖師之三十六天罡肘。其泛傳之世有後天法十五式,楊式太極府內派尚承其宗,其秘傳之十套拳即有「後天法」,拳式與《宋譜》所載相同。(可參閱筆者《早期太極拳之後天法》一文)六合八法拳此拳相傳為唐末五代時,陳摶老祖所創。陳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太祖賜號希夷先生,其睡功為修鍊之一絕,曾刻「無極修真秘圖」於華山石壁,並創無極門武學。陳摶老祖傳火龍真人,火龍真人傳張三丰。故張三丰祖師也得華山無極門之武學道法,張三丰袓師集太極拳之大成,應也吸收繼承了陳摶老祖六合八法拳等絕藝。武當太乙神劍門(以已故的關亨九先生為代表),家承譜訣有「先有太和,後有武當。成於真武,傳於三豐。六合神拳,謂之內家」(關亨九《武奮修真密笈?內家溯源》)之記載。據近代鐵嶺吳翼翚所言,其所傳之六合八法拳即傳自陳摶老祖,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有吳翼翚、陳亦人所著之《六合八法拳》。九宮太極架道家太極門有九宮太極架之修持,因其內涵變化,又稱為「九宮太極手」、「九宮太極拳」。當代太極門傳人陸錦川在《彷彿談道錄?道家太極學?九宮太極架》中有簡略介紹。陸錦川拋棄門戶之見,廣傳弟子,著書講學,名重於世,堪稱一代大師。四、張三丰集太極拳之大成,納拳于丹道張 三豐,姓張,名通,字君實,又名全一,三豐其號也,本張天師後裔。出生於南宋末年,南宋理宗、元定宗丁未年出生(公元1247年),生有異相,丰神奇異。 幼讀三教之書,出口成誦,後習少林武技,拳藝絕倫,威震武林。曾充中山博陵令,不久棄官尋道,習道門武功,融佛門道門武功於一體,功臻化境,已成武林一代 宗師。然祖師深知,如不能結成如意金丹,孕育元胎,陽神顯現,拳腳再好,只是自然門功夫,百年之後仍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於是焚香禱告上天,慕習金丹大道。 至六十餘歲,在終南山得遇火龍真人,傳以大道,火龍真人乃華山陳摶老祖之徒。後又在峨眉山遇呂洞賓真人傳以飛劍之術。呂洞賓真人金丹、元 神、飛劍三大絕技震驚於世。三豐祖師悟通白雲上人書訣,以書訣合丹道、武技,創龍形大草、武當字拳。又以書訣、丹道、飛劍熔於一爐,創天龍神劍。繼承整理 先天拳、小九天等早期太極拳,納拳于丹道,將太極拳作為入道之基,創太極丹道,以使資質一般之門人易於入道。三豐祖師將少林、華山武技融入武當功夫,融多 家之所長,得佛之廣大,得道之精微,得儒之至極,將武當派發揚光大,傳下神功無數,各成體系。武林中形成「北尊少林,南崇武當」之局面。三豐祖師將武當山 分為九門,即「上乘法第通玄於道,概演天真,時太乙、太清、太虛三門。中乘法第與道同真,虛靈為證,時清虛、玉虛、靈虛(天虛)三門。下乘法第以武演道, 與道全神,時太極、無極、至極(八極)三門。」(李兆生《中國太極拳統真大典》)後衍變為八十一派。武當,自古就有鍊氣士、道門大德在此修 煉,至唐宋之時,武當已是武林大派。「就在這個時期(唐代),武當隱修道人金晶子祖師將老子的清靜無為之道,文始的內煉成丹的金丹之法,與武輪先袓元聖真 靈子(先秦時期人士)所遺留的武道修真密技相結合,集修真、武學大成於一身。最後,確定了以武入道、武道相合的修真方針,並以此為宗旨,創立了武當太乙金 門,俗稱武當太乙門。」(梁英傑、唐新暉《武當太乙門內功文化脈系溯源》)因三豐真人將武當派發揚光大,繼承、整理、創造無數神功絕技,故被後人尊為武當 派之祖師。從三豐祖師所留字跡,可見綿綿 不斷之拳勢,劍勢縱橫之劍氣,正所謂「拳里有字,字內藏拳」,「寫字舒劍氣」是也。三豐祖師集太極拳之大成,創立太極丹功體系,賦予了太極拳新的生命,新 的內涵,將太極拳作為丹家外形有術之操修,也為入道者設一方便之法門,故被後人尊稱為太極拳祖師。「從史學參真而言,太極拳尊張三丰為開祖,是指三豐祖師 將唐代傳之先天太極拳納合于丹道,融武學丹道於一物,故使太極與丹道全參之共性,歸於參同周易。丹道以靜潛動,太極為拳以動循『易』之律,而經化乾陽。因 而武功參同修真,再造血肉神魂,使太極拳有了一個超越空前的嶄新生命,使太極拳開一代先河,做為內家血統而傳宗後世。」(李兆生《中國太極拳統真大典?民 族文化的萌芽》)除武當宗傳之太極拳流派之外,泛傳於俗之趙堡、楊式、武式、吳式、孫式等太極拳流派均尊張三丰為祖師。張三丰寫有《太極拳論》等拳論與功 法傳世,後代弟子將其編輯、整理成《太極拳經》、《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太極法說》等經典傳世。五、宗風隱遁,脫化出先天六脈太極體系宋 元時期,武林中形成少林、武當、峨眉、崑崙、崆峒、華山、雪山、千山、天山等九大派系。明永樂年間,武林集會,有九派至尊和海上七星、塞外十三絕等參加盛 會。一舉化解修真與武學之分歧,將修真與武學合一,完成大道一統,統一了中華之千古國術。各派將全部精華拿出交流、研討、印證、提煉、圓融,留下了「一脈 真諭」。在龍虎堂,主持集成《武庫遺真》與《九宗匯元》兩部驚天動地、空前絕後大成之作。此即九脈合真之典故。「九脈而後,雖成一統,但又各自為真。一統 就是說各大門派的功夫都已圓融了,各自為真是說又各有各的體系和傳承。」(李兆生《法鏡交光六根成慧日》)九脈合真之後,先賢因預知天下將大亂,故作出了 「封真五百年」之決定,二百年後,大武林中又「封法三百年」。將道法與「由武入道」之內功寶藏封存石壁,九派脈傳匿跡江湖,將「一脈真諭」慎重傳世。此 後,宗風隱跡,匿藏而修,有身懷絕技者也要外斂形跡,武林進入了「九脈流真」時代。「外斂形跡使得武林絕技不能每日盡情操修,先賢老少皆掩其行藏。一方面 要復傳武道,另一方面又要享盡天年,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則,武林終在學風的修為上脫化出六脈太極之體系。六脈太極,道演宗風,是應合『封真』的需要,將神功 絕持,驚人的造作操持改良為之,名為先天太極六脈。其風範是納武於道,以太極陰陽、剛柔、動靜為體。內有循經而盡丹道之為,外斂形跡,復享天年之倫。」 (李兆生《中國太極拳統真大典,六脈傳真太極魂》)六脈太極為混元太極、龍虎太極、如意太極、乾元太極、渾天太極、先天太極。六脈太極各有專修,形成了完 整的修 練體系,此為太極拳發展之巔峰。先天六脈太極拳傳人李兆生著有《中國太極拳統真大典》,真乃傳世之經典。李兆生曾介紹說:「避免陰陽不平衡,怎麼辦?用混 元太極。要是配合修真煉丹,有龍虎太極。要配合坎中真陽水中金,坎中真陽向上升騰,達到水撞金輪,繼而水撞金輪繼續向上升騰,金風吹脈,金氣朝元,三花聚 頂,一氣呈真,那有乾元太極。以站樁為基礎的有如意太極。」(李兆生《中國傳統丹經武學文集?第三集》)李兆生對世傳二十四式太極拳以精準校正,創編循經 太極拳二十四式,使其能產生內操循經之作。(可參閱李兆生《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中國循經太極拳二十四式教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太極推手
※太極拳運動的五大主要原則
※吳式太極拳講義
※三大內家拳太極,形意,八卦的特點對比
※貴為天子的皇太極為何娶倆寡婦為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