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誠法師文集】行出家之道,成人天師表(五)

(二)尊師重道

 尊師重道對於佛弟子是非常重要的。世俗對我們最有恩的是父母,而善知識的恩德比父母還要大,如《釋迦如來行跡頌》說:「《慈悲懺經》云:師長之恩,過於父母。何者?父母雖愛其子,不能令出三界樊籠;師長教之以善,令離三有、趣向菩提故爾。」(卷下)如果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教授、教誡,我們自己很難學好佛法,因此在一開始就要養成尊師重道的習慣。可是現在這個時代普遍缺乏這樣的風氣,弟子對師長不尊重,對師長講的佛法不以為然,覺得這些我也聽過,我自己也會講,這是非常大的毛病、非常大的邪見。做弟子的不尊重師長,這叫大逆不道,以這樣的心態來學佛,不可能學得進去。

對團體也是一樣,一個寺廟好不好,一個團體好不好,就看師道是否尊嚴。世出世間法都是一樣,如果師道尊嚴,這個團體肯定會非常優秀;反過來說,如果老師不像老師,學生不像學生,那這個團體的問題就會很大。整個佛法興衰的關鍵就在這裡,如《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說:「佛法增益廣大,實由師徒相攝、互相敦遇、財法兩濟,日積業深、行久德固者,皆賴斯矣。比玄教陵遲、慧風掩扇、俗懷悔慢、道出非法,並由師無率誘之心,資闕奉行之志,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光道,焉可得乎?故拯倒懸之急,授以安危之方,幸敬而行之,則永無法滅。」(卷上)

  學佛就是要從善知識身上吸收法雨甘露,所以需要好好依止。一旦選擇好了善知識,就要長期依止,不宜動輒離開。一旦離開了善知識,靠自己的力量很難將修學進行下去,或者盲修瞎煉,往往導致人法分離,不能調伏煩惱,漸漸就隨俗去了。

 善知識是我們法身慧命的根本,離師無法,離法無成,真正修行必須深切認識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一看明朝蓮池大師《緇門崇行錄》中輯錄的古人「離師悔責」的公案:

  「唐清江,幼悟幻泡,禮曇一律師為親教師,諷誦經法,觸目而通。識者曰:此緇門千里駒也!嘗與師稍忤,舍而遊方,遍曆法筵,自責曰:天下行半,如我本師者鮮矣!乃還師所。當僧集時,負荊唱言:某甲再投和尚,惟願攝受!時一公詬罵,江雨淚懺謝曰:前念無知,後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與歡喜!求哀再四,一公憫之,遂為師資如初。一公沒,謁忠國師,密傳心要焉。贊曰:舍聖賢而知非,當詬罵而不退,可謂明且誠矣!終傳心印,不有由乎!彼淺信之流,小嫌則長往不返,微呵則銜恨不忘,空遇明師,竟有何益?如逢帝主,不獲一官。惜哉!」 

  蓮池大師對當時學人輕師慢法的現狀,發出這樣的感慨:「古之為弟子者,師沒而信愈堅。今之為弟子者,師存而守己易。所以者何?良由最初出家,實非欲依止真師、決擇生死,蓋一時偶合而巳。是以其心見利則易,逢惡友惑之則易,嗔其師之訓以正也則易,甚而下喬入幽如陳相、罷釋事道如靈素者有之矣!又甚而太陽平侍者之流,未必其無人矣!嗟乎悲哉!」

我們既然選擇了出家修行這條路,就要依師學法,就要對法有希求心,對善知識有恭敬心。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對善知識的恭敬尊重,是學法的前提,這就要從前面的恭敬三寶,再過渡到對善知識的恭敬、承事。

  弟子對師長如何承事呢?如《釋氏要覽》輯錄:「《攝大乘論》云:始終承奉、不相離異名事。《四分律》云:弟子看和尚當具四心,一、親愛,二、敬順,三、畏難,四、尊重侍養承接。如臣子之事君父,如是展轉相敬重贍視,能令正法久住,增益廣大。《屍迦越經》云:弟子事師有五事,一、當敬難之,二、當知其恩,三、所教隨之,四、思念不厭,五、當從後稱譽。《長阿含經》云:為弟子當以五事敬事師長,一、給侍所須,二、禮敬供養,三、尊重戴仰,四、師教誨敬順無違,五、從師聞法善持不忘。《毗奈耶》第三十五卷佛為高勝比丘說事師法略云:凡為弟子,於師主處常懷恭敬,有畏懼心,不為名,不求利養。當須早起,親問師之四大安隱,起居輕利,除小便器。每於半月,觀曬床席。若不依師,得越法罪。」(卷上)

  《十住毗婆沙論》說:「若行者欲從他求智慧,應捨身命,舍者為智慧故。勤心精進,恭敬於師,不惜身命。……若受法者心無諂曲,不惜身命,晝夜恭敬,始終無異,雖能如是,猶不報師所益論議智慧之恩。是故弟子應離諂曲心,舍貪惜身命,破於憍慢。若師輕蔑及以敬愛,心無有異。當生深愛心、第一恭敬心,應生父母心,應生大師心,應生善知識想,應生能為難事想,應生難報心。若師聽,則受所常行事,不須師勅,餘事則相望師意,隨事而行。師所愛重,隨而愛重。不應因師求於世利,莫求師讚歎,莫求名聞,但求智慧法寶。師有謬失,常應隱藏;若師過釁若彰露者,當方便覆之。師有功德,稱揚流布。深心愛樂,聽受持解,思惟義趣,如所說行。求自利利他者,莫為秸弟子,莫為大弟子,莫為垢弟子,莫為衰弟子,莫為無益弟子,無如是等過,但住善弟子法中,供給於師。如《般舟經》說:佛告颰陀婆羅,若菩薩欲得是三昧者,應勤精進於諸師所,生尊重心、難遭心。若從口聞,若得經卷處,於是師所應深心恭敬,生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以能說如是法助菩提故。颰陀婆羅,若求菩薩道者,若求聲聞者,所從師讀誦是法處,不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能得誦利是法,令不忘失、久住不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颰陀婆羅,以不恭敬因緣故,佛法則滅。是故颰陀婆羅,若求菩薩道者,若求聲聞者,於所從聞、讀誦書寫是法處,生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者,於所讀誦書寫未得者令得、已得久住,則有是處。何以故?以恭敬心故,佛法不滅。是故颰陀婆羅,我今告汝,於是師所應生深恭敬心、父母心、善知識心、大師心,是則隨我所教。」(卷第十七)


推薦閱讀:

傳喜法師:文殊菩薩是怎樣修行的?
修行與生活座談會文字版  定弘法師主講  (第一九一集)
佛號在處,即彌陀在! 慈法法師開示
信願法師:謗法之相,謗法之罪及果報--學佛網

TAG:成人 | 文集 | 出家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