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譚(6)
51、孟子直指當今腐敗,如同往日——《孟子》譚
「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飢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孟子接著舉例說:現在可不是這樣了,國君一出遊就興師動眾,索取糧食。飢餓的人得不到糧食補助,勞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側目而視,怨聲載道,違法亂記的事情也就做出來了。這種出遊違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樣浪費。真是流連荒亡,連諸侯們都為此而憂慮。什麼叫流連荒亡呢?從上游向下游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流;從下游向上游的遊玩,樂而忘返叫做連;打獵不知厭倦叫做荒;嗜酒不加節制叫做亡。古代聖賢君王既無流連的享樂,也無荒亡的行為。至於大王您的行為,只有您自己選擇了。成語「流連荒亡」的出處。孟子直指當今腐敗,如同往日。
52、能夠匡正過失的國君就是好國君——《孟子》譚
「景公悅,大戒於國,出舍於郊。於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徴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孟子接著舉例說: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非常高興,先在都城內作了充分的準備,然後駐紮在郊外,打開倉庫賑濟貧困的人。又召集樂官說:給我創作一些君臣同樂的樂曲!這就是《徴招》、《角招》。其中的歌詞說:糾正國君的過失有何罪過?能夠匡正過失的國君,就是百姓愛戴的好國君。
53、明堂是體現天人合一的神聖之地——《孟子》譚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毀諸?已乎?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齊宣王問道:別人都建議我拆毀明堂,究竟是拆毀好呢?還是不拆毀好呢?孟子回答說: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請不要拆毀它吧。此處的明堂:為天子接見諸侯而設的建築。這裡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東巡時設,至漢代還有遺址。傳統文化認為,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統萬物,是體現天人合一的神聖之地。北京天壇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54、鰥、寡、獨、孤窮而無靠——《孟子》譚
「王曰:王政可得聞與?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澤梁無禁,罪人不孥。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王曰:善哉言乎!」宣王說:可以把王政說給我聽聽嗎?孟子回答說:「從前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時候,對農民的稅率是九分抽一;對於做官的人是給予世代承襲的俸祿;在關卡和市場上只稽查,不徵稅;任何人到湖泊捕魚都不禁止;對罪犯的處罰不牽連妻子兒女。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鰥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婦;沒有兒女的老年人叫做獨老;失去父親的兒童叫做孤兒。這四種人是天下窮苦無靠的人。文王實行仁政,一定最先考慮到他們。《詩經》說:有錢人是可以過得去了,可憐那些無依無靠的孤人吧。宣王說:說得好呀!仁政最應該的受益者:鰥、寡、獨、孤窮而無靠。
55、能與民同之,何來貪財?——《孟子》譚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對曰:昔者公劉好貨;《詩》云:乃積乃倉,乃裹餱糧,於橐於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孟子說:大王如果認為說得好,為什麼不這樣做呢?宣王說:我有個毛病,我喜愛錢財。孟子說:從前公劉也喜愛錢財。《詩經》說:收割糧食裝滿倉,備好充足的乾糧,裝進小袋和大囊。緊密團結爭榮光,張弓帶箭齊武裝。盾戈斧鉚拿手上,開始動身向前方。因此留在家裡的人有谷,行軍的人有乾糧,這才能夠率領軍隊前進。大王如果喜愛錢財,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錢財,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此段關鍵在這最後一句:「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能與民同之,何來貪財?
56、孟子真可稱謂語言技巧大師——《孟子》譚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妃。〈詩〉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宣王說:我還有個毛病,我喜愛女色。孟子回答說:從前周太王也喜愛女色,非常愛他的妃子。《詩經》說:周太王古公亶父,一大早驅馳快馬。沿著西邊的河岸,一直走到岐山下。帶著妻子姜氏女,勘察地址建新居。那時,沒有找不到丈夫的老處女,也沒有找不到妻子的老光棍。大王如果喜愛女色,能想到老百姓也喜愛女色,這對施行王政有什麼影響呢?這是孟子運用語言技巧來說服齊宣王。孟子真可稱謂語言技巧大師。
57、孟子運用層層推理論證的很精彩——《孟子》譚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對齊宣王說:如果大王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子兒女託付給他的朋友照顧,自己出遊楚國去了。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待這樣的朋友,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和他絕交!孟子說: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應該怎麼辦呢?齊宣王說:撤他的職!孟子又說:如果一個國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該怎麼辦呢?齊宣王左右張望,把話題扯到一邊去了。「王顧左右而言他」此段孟子運用層層推理論證的很精彩。
58、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於風流人物——《孟子》譚
「孟子見齊宣王曰: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王無親臣矣,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亡也。」孟子拜見齊宣王,說:我們平時所說歷史悠久的國家,並不是指那個國家有高大的樹木,而是指有世代建立功勛的大臣。可大王您現在卻沒有親信的大臣了,過去所任用的一些人,現在也不知到哪裡去了。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於風流人物。
59、逐級提拔是不得已而為之——《孟子》譚
「王曰:吾何以識其不才而舍之?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齊宣王說:我應該怎樣去識別那些真正缺乏才能的人而不用他呢?孟子回答說:國君選擇賢才,在不得已的時候,甚至會把原本地位低的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把原本關係疏遠的提拔到關係親近的人之上,這能夠不謹慎嗎?孟子分析得好:逐級提拔是不得已而為之。有道理。
60、左右親信有控制你的嫌疑——《孟子》譚
「左右皆曰賢,未可也;……左右皆曰不可,勿聽;……左右皆曰可殺,勿聽;」孟子分別先說左右:左右親信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左右親信都說某人不好,不可輕信;左右親信都說某人該殺,不可輕信。左右親信除了偏見為了利,有控制你的嫌疑。因此,不可輕信。
推薦閱讀:
※鮑鵬山???孟子:王者師與大丈夫
※孟子註疏 卷十四下·盡心章句下
※如何理解「知人論世,以意逆言,以言逆志」?舉例說明
※如何理解孟子「富貴不能癮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論?
※寫個儒家的故事
TAG: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