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負的終極

作者:周旭東

來源:微信公號「無處不哲學」

創造力最為枯竭的時候,往往是我們最為自負的時候。哲學家和科學家已經學會了謙虛,只有政治學家還在狂妄自大。

一勞永逸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是人類的天性。依著這種天性,人類在方方面面上都設計了解決問題的終極方案。我們所知的歷史,既無起點,亦無終點。這與天性所尋求的確定性正好相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於是,各種完美的終極方案無論在設計之初是多麼的信心滿滿,最終,在歷史面前,都顯得過於自負。

黑格爾是西方近代哲學史的終結者。這種終結,主要表現在他在邏輯上窮盡了近代哲學思路的幾乎一切可能,建立起了一個空前但不知道是否絕後的哲學體系,從而使西方近代哲學需要進一步發展的時候,它必須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角度,甚至是新的世界觀。

但黑格爾自己不這麼看。在黑格爾看來,他終結的不是康德、費希特、謝林以來的德國古典哲學,也不是笛卡爾、休謨以來的西方近代哲學,而是整個的哲學。

西方哲學始於古希臘,從兩千多年前開始,西方人就把人與外部的世界分開來看,就認為人的命運如何取決於人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有關外部世界的知識。在西方,哲學一直在解決人如何認識世界從而把握命運的問題。到了近代,西方科學大發展,這讓西方人在經歷了千年的上帝統治後多少有些忘乎所以。人類的理性取代上帝成為新的迷信,但對理性本身的頌揚也帶來了問題。比較典型的是以機械唯物論為代表的科學至上主義的情緒。百科全書學派的拉美特利的作品《人是機器》正是這種情緒的表達。理性趕走了上帝,卻也同時消解了人類自己存在的意義。人類認識世界的水平提高了,但把握命運的水平卻沒有提高,甚至把握命運這個命題本身也成了新的問題。

學術上的德國古典哲學始於康德。康德試圖總結西方近代哲學,調和唯理論與經驗論。康德提出了他稱之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認識論上的轉變,將「觀念符合對象」轉變為「對象符合觀念」,在高舉理性大旗的前提下,試圖解決知識可靠性與人的自由的矛盾。康德所提供的具體的工具,是著名的三大批判。循著康德的思路,費希特、謝林繼續在唯心主義的大道上開拓。

黑格爾批判地繼承了康德、費希特、謝林等人的思想,並從古希臘和近代西方哲學那裡獲取養分,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學體系。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龐大,不是寥寥數語就可以講清楚的,好在這並不是本文的目的。在這裡,我們需要知道的只是,黑格爾的哲學,內容涉及主體論、認識論、美學、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門類,是一個幾乎包羅萬象的封閉而龐大的體系。它試圖將人類的一切方面都納入哲學體系之中,是典型的認為哲學是科學之科學的觀念的代表。黑格爾聲稱上帝在創造世界之前對世界就有一個很好的規劃,以此為前提,以他稱之為邏輯學的東西為工具,以絕對精神為統率,他建立起了自己的哲學體系。黑格爾認為,他的哲學的可靠性源於他的邏輯學,而人類的自由則被他解釋為來源於辯證法,這樣,知識的可靠性與人的自由問題在黑格爾看來就得到了解決。如果事情僅僅到此為止,黑格爾還不失是一個聰明人,但他又向前邁進了一步。黑格爾按照自己的理論,削足適履地重新解讀了哲學發展的歷程。在黑格爾看來,哲學在理念上發展的次序與在時間上出現的次序是一致的,古希臘哲學、中世紀基督教哲學、西方近代以來的哲學,都是哲學發展史上從低級到高級發展階段上的一個環節,其分別對應本體論、本質論、概念論等。根據黑格爾自己所理解的進化論的觀念,他認為,出現越早的哲學,越簡單越貧乏,出現越晚的哲學,越複雜越全面,「在最新的哲學裡所把握著的和所發揮出來的理念將是最發展、最豐富、最深邃的」。同時,為了提高說服力,黑格爾聲稱,這樣的過程不是哲學家個人天才行為的結果,而是受絕對精神支配的結果,個人無法改變。黑格爾進一步提出,在這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中,哲學不是沒有終點的,而在哲學的終極狀態,一個更偉大的提供了最後的最完美哲學體系的哲學家正在那裡等著人們崇拜,這個人正是黑格爾本人。

伏爾泰曾批評笛卡爾說,笛卡爾結束了一種謬誤,卻又取而代之以自己的謬誤。正像伏爾泰批評笛卡爾所說的那樣,黑格爾否定了前人理論所帶來的迷信,卻又代之以自己的迷信。黑格爾在他的哲學大廈落成之日,宣稱自己的哲學大廈是最後的終極的不可能再發展的哲學。從這一刻起,黑格爾從一個偉人墮落成了一個庸人。

黑格爾認為哲學的問題已全部包含於自己的體系之中,被自己一勞永逸地解決了,但實際上,他自己也不過就是哲學史中的一個環節而已。黑格爾號稱他認識到了絕對真理,因此哲學可以終結了,人將在把握真理的前提下獲得自由,但實際上,辯證法的內核里裹著的,是讓歷史無法發展的保守思想。黑格爾信誓旦旦,但他的終極願望卻事與願違。黑格爾的哲學大廈倒塌的速度並不比其建立的速度更慢。在其死後不久,費爾巴哈一炮將黑格爾掀翻在地。費爾巴哈的炮彈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唯物主義,一個是感性。黑格爾嚴密邏輯的背後,是哲學的停滯和感性的缺失。而這兩點,無論對哲學本身還是對人類而言,都是重要而不可忽視的。在費爾巴哈之後,馬克思,克爾凱郭爾,叔本華都從批判黑格爾開始走上了嶄新的哲學道路。而另一部分人則完全忽視了黑格爾的存在,另起爐灶,在黑格爾的終極哲學之外,建立了完全不同於黑格爾的哲學。在黑格爾之後,西方出現了辯證唯物主義、非理性主義、實用主義等等哲學潮流。在克爾凱郭爾、叔本華和尼采等人的努力下,西方哲學不僅沒有終結,反而走上了另一條康庄大道,這條道路在中國的學術界叫做「現代西方哲學」。身處現代西方哲學史中的哲學家們,不再醉心於終極理論的建構,而是謙虛地開墾著自己的那一片哲學領地,終極理論不僅不是哲學家們夢寐以求的目標,相反,倒成了一場惡夢。

類似的終極論的破產也出現在經典物理學向現代物理學的轉變過程中。

經典物理學完成於西方近代,牛頓是經典物理學中最為耀眼的那顆星。牛頓一生成就卓著,他發現了太陽光譜,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和萊布尼茲幾乎在同時各自獨立發明了微積分,哥倆還專門為爭奪發明權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當然,牛頓最為著名的理論還是他的力學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在牛頓理論的指引下,經典物理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牛頓力學顯示了強大的威力。十九世紀末,以牛頓經典力學為基礎,物理學統一了光學、電學、聲學、熱力學等學科,解釋了人們用肉眼和顯微鏡及望遠鏡等所能觀測到的幾乎一切物理現象。更為重要的是,牛頓力學還啟示了其他學科。在牛頓力學之外,同為當時物理學三大支柱的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統計熱力學也以牛頓力學為樣板建立起來。科學統一於物理學,物理學統一於牛頓力學,這是人們普遍的認識。看著一個又一個自然現象被完美地解釋,人們普遍感到經典物理學已經完美無缺,物理學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甚至科學也走入了它的終極狀態,如果還真的有什麼事情可做的話,不過就是再將一些常數更加的精確化而已。只要將生物現象還原成牛頓力學的模型,生物的本質問題的解決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量子理論的奠基人普朗克年輕時曾對他的老師表達了他將從事物理學研究的強烈願望,他的老師對普朗克的表白不以為然,告訴他說物理學已是一門完成了的科學,並不無憂慮地告誡這位頗有天份的學生說:「將一生都獻給物理學,實在是太可惜了。」

但事實上,經典物理學在一些問題、領域的偶爾失手並不都是由於忽視,而是由於根本就無法解釋。

1900年的某天,提出原子布丁模型理論的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在一次科學集會上發言說,物理大廈這座宏偉的建築已經落成,剩下的就是一些修飾工作了。信心十足之餘,他也不無憂慮地說,經典物理學的晴朗的天空中還有兩片烏雲沒有被驅散,一片是光的波動理論,一片是關於熱力學中的紫外災害佯謬。

讓開爾文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兩片烏雲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相應的,也開創了科學的新紀元。前一片烏雲,導致了現代物理學的相對論的誕生,後一片烏雲,導致了現代物理學的量子理論的誕生。

就在開爾文宣布物理大廈已經落成的當年,普朗克提出了自己的「量子」概念,宣告了作為現代物理學支柱之一的量子論的誕生。經典物理學一直認為能量是連續的,即「自然界無跳躍」,普朗克衝破了傳統物理學的觀念束縛,解決了紫外災害佯謬的問題。儘管普朗克本人在這個問題上有所反覆,但其後在愛因斯坦、玻爾等人的努力下,量子論逐步發展成為量子力學,超越了經典物理學觀念的量子理論逐步建立了起來。

就在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五年後,另一個挑戰經典物理學地位的理論以比量子理論更快的速度,被瑞士伯爾尼專利局的一個小公務員建立起來。這個理論叫狹義相對論,這個小公務員叫愛因斯坦。十一年後,廣義相對論也被建立起來。相對論極大挑戰了經典物理學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時空不再像經典物理學所理解的那樣是割裂的,絕對的,而是聯繫的,可變的。

此時,支撐經典物理學大廈的那些曾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觀念徹底動搖了,終極論破產了,曾被人認為是完美無缺的經典的牛頓力學,讓位於更加普適的新的物理學理論,物理學脫胎換骨,走向了現代物理學的廣闊天地。

對於終極的愛好,還不僅限於哲學或科學界。黑格爾的若干同鄉和鄰居都曾經在十九世紀信誓旦旦地提出過關於社會和經濟的若干終極理論。其中有些理論對於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並不算陌生。近些年,對中國人來說,比較惹人關注的則是美國人福山的歷史終結論。1989年福山在《國家利益》雜誌第十六期上發表了《歷史的終結》一文。該文稱,冷戰結束以後,西方國家所實行的政治體制已經超越了歷史和意識形態矛盾,達到了一種無上的完美境界,「自由民主制度也許是人類意識形態發展的終點和人類最後一種統治形式」,這之後,「所有真正的大問題都已經得到了解決」,構成歷史的最基本的原則和制度已不具有任何改進或變革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除了西方國家所實行的現代自由民主制,人類社會沒有別的進化可能,歷史到此就終結了。

福山的終極理論一出,就在美國國內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隨後,這種爭論擴展到西方社會,進而是東方社會。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迷信線性歷史發展觀且尚處於發展中的國家來說,這種理論無疑具有某種指示或暗示作用。

鑒於爭論的激烈,數年後,福山將自己的作品升級成一部名為《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的專著,回應了那些年的反饋意見,重複並深化了自己的觀點。儘管他自己認為這本書的創新之處頗多,但實際上核心內容沒有什麼變化。

其實,對於人類理想社會的描述或設計,自從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都從來沒有停止過,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無論是有宗教背景還是無宗教背景,莫不如是。相比於這些理論,福山的理論顯得粗糙而簡陋,可能更接近于波普爾所說的「准理論」。美國實行比較嚴格的學術書和暢銷書的分類,福山的作品較之羅爾斯、奧克肖特等人的作品顯然更情緒得多,缺少更深刻的學理,根本就不是一個水平上的。在一定意義上,福山的書與其說是學術書中的暢銷書,不如說是暢銷書中的學術書。但福山的理論也有它的優勢,那就是它的實證部分。放眼望去,有西方文明國家的現成的成功經驗,又有其他國家對西方文明國家的文化自殘式的不遺餘力的學習,一切似乎也在按著福山所認為的那樣在發展。但事實上,大凡世界上對人類歷史發展有過重大貢獻的政治理論,無論是「大同理想」還是「社會契約」,都不是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的。相比較而言,福山的理論沒模沒樣,與其說是一種理論,不如說是對現存情況的一種樂觀的情緒表達。福山的理論並沒有建構什麼,也並沒有告訴人們未來應該如何去做,他的理論是對現存狀態的一種維護,是對當下自我存在合理性(更為時髦和更顯得具理性精神的說法應該是合法性)的一種迫不及待的自我肯定。

這篇文章就在即將開始論證的地方結束了。時至今日,人類歷史上一切像模像樣的號稱終極的理論似乎都無一例外的破產了。的確,將歷史的時針向前撥,讓哥白尼向紅衣主教們宣講日心說,讓愛因斯坦告訴牛頓時空是可以彎曲的,是要遭受千夫所指的。實際上,如果我們放寬歷史的視野審視歷史,就會發現,當我們每每在談論終極狀態的時候,往往不是歷史真的終結了,而是我們的創造力枯竭了。創造力最為枯竭的時候,往往是我們最為自負的時候。哲學家和科學家已經學會了謙虛,只有政治學家還在狂妄自大。儘管挑戰那些被認為是不證自明的常識觀念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我仍然要說,當今文明國家的制度是否是一種終極的狀態,對此我仍持謹慎的懷疑態度。

回復「交流」查看加入哲思學意微信交流群的方法~

回復感興趣的關鍵詞查看相關熱門文章

哲 理 | 思 辨 | 學 識 | 意 見

一個可以『智能搜索』的哲學閱讀平台!

▼沒看夠?摸這裡!


推薦閱讀:

我會自負嗎

TAG:自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