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六)第一集 凈空法師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六)  (第一集)  2000/8/7  香港九龍  檔名:12-034-0001

  請掀開講義第二面第三大段「稱讚授法」。前面兩個小段已經介紹過了,今天從第三個小段看起:

  【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

  下面有四條:

  【信眼清凈。欲修念佛三昧。先當正信。信解相應。了見分明。】

  我們一條一條來介紹。這是吉祥雲比丘教導善財童子。善財是我們出家在家四眾同學的代表,不一定真正有這個人。如果諸位想到真正有這個人,你就想錯了,而是世尊用他來表法的。「善」是指善根,「財」是指福德。凡是具有善根福德的一切眾生,在佛法裡面都稱他作「善財」,所以善財不一定是一個人,有許多人,這是佛家常講的著相,看到觀世音菩薩旁邊有一個男孩、有一個女孩,大家都知道這是善財跟龍女。善財出在《華嚴經》,龍女是出在《法華經》,兩位都是表法的。龍女,由此可知,她不是人,她是龍,龍是畜生,畜生道。而且龍女年歲很輕,八歲成佛。佛以童男童女來勉勵我們大眾,告訴我們成佛不難,難在我們自己沒有方法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難在這個地方。如果有能力克服這個障難,眾生跟佛實際上是一念之差。一念覺,眾生成佛,一念迷,佛就變成眾生;眾生跟佛只是在迷悟之間而已。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

  佛法,許多同修聽了多年都有認知,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最究竟、最圓滿的教育。他教我們如何轉惡為善,這一條非常重要,免墮三途。必須要曉得,地獄、餓鬼、畜生是人造作一切不善業所得到的結果,我們應當要警惕。教給我們怎樣轉迷為悟,這是佛陀教學的中心科目。迷,這才出現六道輪迴的現象;覺悟之後,你就見到一真法界。所以迷悟始終是教學關鍵之所在。佛希求一切眾生轉凡成聖;佛是大聖,希望我們每個人跟他都一樣。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清凈法。

  剛才有一位同修非常難得,他發心希求出家,來請我給他剃度。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我早年學佛承蒙章嘉大師的指點,我一生景仰印光大師。印祖一生堅守三條戒律:第一條,不作住持,不作當家;第二條,不收在家弟子,不為人剃度;第三條,不傳戒,印祖一生不傳戒。我非常嚮往這一位老人家,所以我學佛也跟他老人家學習,守這三條戒。一生自己沒有道場,講經四十一年,出家將近五十年。我沒有道場,也沒有徒弟,這是諸位一定要諒解的。我教學,所以有學生。無論你在哪個地方出家,出家之後,或者是沒有出家,居士身分來求學,我們也都收。現在在新加坡辦培訓班。培訓班修學期間是半年,名額三十個人。現在是中國佛協跟新加坡居士林、凈宗學會合辦,學生由中國佛協保送。諸位有意參加培訓班,要向北京佛協報名,由佛協推薦送到新加坡。我們只負責培訓,不負責招生。訓練是比較嚴格,唯有嚴格,雖然短短半年的時間,決定可以學一部經論。這是我們目前在做的工作。

  剛才我聽到這一邊同修的報告,籌募光碟的經費,這個事情說說就好了,不要認真。佛法隨緣而不攀緣。攀緣,你們的心就不清凈,隨緣心就清凈。這個事情,錢多多做,錢少少做,沒有錢最好;沒有錢,我們天天度假,不做了。所以這麼多年來,台灣過去佛陀教育基金會跟華藏圖書館做得很徹底,我們一生沒有化過緣,沒有募過捐,始終保持古德的教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道場既然建立了,有許多同修自動捐獻,這是信任我們,委託我們替他做好事,我們必須盡心儘力,不負他們所託,這是應當的。但是我們絕不自動的到外面去募化,永遠保持自己的清凈心,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不可以我們弘法利生,把自己的心搞亂了。

  佛在經典上教我們很多,人生在世第一樁大事是要了生死、出三界,這是我們第一樁大事。弘法利生是在第二、在第三,不是第一樁大事。弘法利生對誰來講是第一樁大事?對佛、對菩薩是第一樁大事。我們現在不是佛、不是菩薩,我們第一樁大事是要作佛、作菩薩,等到我們作佛、作菩薩了,弘法利生就是我們第一樁大事。儒家常講「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現在哪一個是先、哪個是後,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樣樣隨緣而不攀緣,永遠保持清凈心,保持著真誠清凈。換句話說,自己有把握絕對不會墮落,不但不墮落,決定往生凈土,要有這個信心。

  《華嚴經》是大本《無量壽經》,這一部大經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在娑婆世界,凈宗初祖是普賢大士,中國初祖則是廬山遠公大師,我們都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五十三參,這是第一參,吉祥雲菩薩。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前面三位善友代表三寶:吉祥雲代表佛寶,海雲代表法寶,妙住代表僧寶。首先把三寶列在前面,三寶是覺、正、凈。今天這一段經文,我們講到「稱讚授法」。「授」是傳授,「法」是法門。他傳授的什麼法門?跟諸位說,念佛法門。善財第一個老師就是念佛人,我們中國諺語常講「先入為主」,你就曉得意義很深很深,先入為主。

  在還沒有正式傳授之前,菩薩現身說法。你傳給別人這個法門,你自己是不是修學?如果你自己不修學這個法門,你傳這個法門給別人,人家不相信,必須自己也是修學這個法門。所以一開端叫著:『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解」是理解,對於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通達明了,這叫「解力」。決定絲毫不猶豫、不懷疑,你才能成就。

  這裡面為我們講了四樁事情,頭一樁『信眼清凈』。實在講,「信眼」就是信心,眼是心眼不是肉眼。『欲修念佛三昧,先當正信,信解相應,了見分明』。「欲」是希望、希求,我們希望修「念佛三昧」。吉祥雲比丘就是修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佛經上也說它作「般舟三昧」,又有個名詞稱為「佛立三昧」。修學的期限有七天,有一個月,有三個月。修學這個法門,專念阿彌陀佛,求生凈土。這個法門只許可站著、走動,經行走動,不可以坐下來,不可以躺下來,所以不太容易修。尤其是以三個月為一期,九十天不能躺下來睡覺,不可以坐在椅子上;九十天只可以走動,只可以站著。由此可知,這個法門對於年歲大的人不適合,要年輕,體力很強,可以修學這個法門。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修這個法門「先當正信」,你對這個法門要有信心。信心從哪裡來的?「信解相應」,你對於這個法門的理論明白了,方法、儀規懂得了,功德利益也知道了,你才真正發心學習。「了見分明」,這是信。第二:

  【智光照耀。欲入一行三昧。先聞般若。如說修行。然後能入。】

  此地講的『一行三昧』,「一行」是專修專弘。禪宗古德所謂「識得一,萬事畢」。一行之「一」是專一。我們專修哪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在理論上講是平等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是在理上講的;在事上講,我們眾生根性不平等。因此我們的修學,必須要選擇適合我自己的根性,適合我自己的程度,適合我自己生活環境,修起來特別方便,沒有障礙。我們要選擇這一個法門,選定之後,決定不改,這叫「一行」。「三昧」是梵語,我們把心定在這個法門上。像我們現在提倡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這個意思,要長時間的學習,一門深入。

  凈宗在所有宗派裡面經典最少,換句話說,是最容易學習的法門。世尊傳給我們的只有三經一論。三經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一論是《往生論》。後世的祖師大德們,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列在三經之後,變成四經。近代的印光老法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的後面,成為凈土五經。現在我們看到凈宗五經一論,要知道從哪裡來的。古大德這兩樣東西加在這裡面非常的好。因為我們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一開端就告訴我們,「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第一句就說出普賢大士之德。由此可知,凈宗跟《華嚴》的關係非常密切。無怪乎前清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經》。這個話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換句話說,《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是小本《無量壽經》,教義都是能夠貫通的。

  我們選定一部經,凈宗雖然是六個科目,五經一論,任何一部都可以,看我們自己的方便。如果自己工作非常忙碌,抽不出時間來學習,你就選比較短的。一般人選《佛說阿彌陀經》;或者選更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短,都行。決定要一門深入,我們才會有成就。如果學多了,學雜了,就是夾雜。修行最忌諱的是夾雜,你的心不能專一,三昧很難成就。三昧不能成就,三昧就是普通所說的禪定,你的心得不到定,成就就難了。

  佛家強調、重視,儒家也不例外。孔老夫子一生教學,教的什麼?如果我們從《大學》裡面看看它第一章,這是講的經,孔老夫子一生教學的就這麼幾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就是這三句,孔老夫子一生教人就這三句話。以後形成了一個學派,儒家,也不離開這三句,這三句是他們的宗旨。而夫子的詮釋告訴我們如何落實,他給我們說出一個綱領。第一個是知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講得很清楚,「知止」是什麼?我們的心要安住在什麼地方。如果用儒家這個綱領,我們要止在什麼地方?我們是念佛的人,止於西方凈土,止於阿彌陀佛。我們知止,我們的心就專在這上,其他的妄念就沒有了。妄念沒有了,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你不就得定了?知止而後有定,「定」就是三昧,是此地講的三昧。儒跟佛講的道理沒有兩樣。

  所以我們要入一行三昧,『先聞般若』。《般若經》很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二十二年講般若;世尊一生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講般若用了二十二年。由此可知,般若是世尊一代時教裡面的正宗分。現在在《大藏經》裡面留下來最大篇幅的一部經典是《大般若經》,六百卷。《華嚴》雖然說是多,才八十卷,《般若》有六百卷。我們要問六百卷《般若》說什麼?《金剛經》上給我們做了總結,世尊二十二年所講的《般若》,兩句話:「三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就這兩句話講了二十二年。我們抓住這個總綱領,細細的去思惟、去觀察,『如說修行』。

  「三心不可得」,妄想分別執著你自然就放下了。「諸法無所有」,畢竟空寂,這是事實,我們要曉得,我們的心才完全能夠定下來。『然後能入』,入佛的境界,入一真法界。我們今天學佛不能成就,就是不可得的以為有得,無所有的以為它有,這就錯了,與事實真相完全相違背。這個理很深很深,事很繁雜。金剛般若會上講得很詳細,過去我們講過這部經,留著有錄相帶,諸位同修可以做參考,我們總共講了兩百四十八個小時。《般若》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第三:

  【普眼明徹。以如為佛。以覺為佛。心境皆佛。】

  『普眼』,我們到下面經文會詳細講到,因為海雲菩薩他得的是「普眼法門」,我們會在那裡細說。「普」是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清凈平等。『以如為佛』,「如」是什麼?佛的經典一展開,第一句「如是我聞」,這個「如」到底怎麼講法?在這裡不能細講,我簡單的跟諸位略說。兩個完全一樣就叫如,不一樣就不如。哪兩個一樣?用佛家的術語來說,性、相。性能現,相是所現,能現的性如所現的相,性如其相,相如其性,這叫如;性相一如,無二無別。如果用我們現代話來說,事跟理;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理事一如。或者用現代人所講的心跟物,心是能現,物是所現,心如物,物如心,心跟物是一如,不是二。由此可知,「如」這個意思,就是大乘法裡面常說的「不二法門」。你能夠通達了,這叫佛。我們凡夫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有分別、有妄想、有執著就不如了。諸佛如來他們對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知道什麼?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這叫做「以如為佛」。由此可知,佛不是一個人,佛不是一個現象,這是理事不二,性相一如。

  『以覺為佛』。「覺」是知。前面那個「如」是「覺」的對象,是所覺。用佛法的術語來說,能覺的是般若,所覺的是法身,法身、般若是一不是二,能覺跟所覺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不是哲學,哲學裡頭能覺跟所覺是二不是一,佛法能覺跟所覺是一不是二。以覺為佛。『心境皆佛』。覺是心,如是境,心境是一不是二。這個樣子我們能夠體會到,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如,法法皆覺,就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眼能見、耳能聽,心裏面能夠思惟、身體有感觸,見聞覺知,哪一個不是佛?這叫「普眼明徹」。所以佛心目之中,一切眾生不是外人,是自己的清凈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所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自然流露出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我們今天對於這一樁事情迷失了。對人起了嚴重的分別執著:這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這是我們的同胞,那個是外國人。分國家,分族類,還分不同宗教信仰,生起無量無邊的分別執著,自己跟自己對立了。我們再仔細想想,佛教我們發願,四弘誓願是代表。「眾生無邊誓願度」,我要問你:壞人度不度?「我專度好人,壞人不度」。眾生無邊誓願度下頭要加註解,壞人不度。哪有這個道理?中國人度,外國人不度,佛教徒度,基督教徒就不度,可不可以?不可以這樣說,他也是眾生。你仔細去觀察佛所講的話,這個經文何其圓滿。他沒有界限、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普度眾生。怎麼可以有這麼多分別執著?這是我們自己錯了,不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今天這個世界,社會問題嚴重。我們大家受這麼多的苦難,這苦難從哪裡來的?都是從自己妄想分別執著裡面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跟佛一樣的想法、一樣的看法、一樣的作法,這個世界是極樂世界,這個世界就是華藏世界。這是事實,這不是假的。我們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把一真法界、把極樂世界,變成了苦難的娑婆世界,是這麼回事情。今天能夠幫助我們的,確實是大乘佛法,讓我們從這裡面覺悟,明白過來、省悟過來,把我們過失改正過來,我們就又能夠恢復到一真法界。這個事情,單單在經典裡面我們研究討論是不夠的,研究討論一輩子也沒有成就,一定要付諸於行動。也就是說,必須把經典的道理、教誨,要落實在我們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智慧才會開,迷關才能夠突破。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一點希望我們同修要細心去體會。古人常說,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也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好,你到佛門見到佛菩薩,天天燒香磕頭、供養禱告,你跟他求,有沒有應?雖然也有應的,不應的佔大多數;感應是少數人,不是每一個人求每個人都應。兩個人競選總統,都去佛菩薩那裡求,佛菩薩就讓你兩個都作總統?沒這回事情,總有一個選上,還有一個選不上的。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應。由此可知,感應,應有應的道理在,決不是求得來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求什麼?求它的理論,求它的方法。然後如理如法的修學,感應才會現前。

  同學們告訴我,現在世界最迷信的是做生意的人,還有一些從事於公務的公務人員,常常算命、看相,去看風水,確實是迷信。我們的命運能不能改?肯定能改。諸位要曉得,算命很難改,看相、看風水都不能改。佛法給我們說道理出來,你的命、你的相。風水是什麼?居住的環境。中國人講風水,外國人講磁場。他不叫風水,叫磁場,其實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風水,中國人也講氣氛,都是一個意思。佛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大道理我們要懂。

  依報是什麼?我們居住環境是依報,我們依靠這生存。正報是什麼?正報是我們的念頭、心。你心好,你的相貌就好,身體也好,居住環境也好,自然就轉了。心不好,再好的風水,你到那裡去一住,風水就變壞了。風水會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你自己要修福。佛在經論上常常勸勉我們積功累德,多做好事,你的相貌自然就轉了。你心地很清凈,心地很慈悲,人家一看到這個人:你很慈祥。心不好,天天想壞事,相貌人家一看:這個人相貌很可怕。這不就是隨著心轉?很現實的,還要看什麼相!要懂得這些道理。這些道理佛講,儒家也講,其實每一個宗教裡頭都講,沒有一個宗教不是勸人為善的,都是幫助我們改造命運。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其中的道理。佛法必須要落實在生活當中,真正得到受用。

  為人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不肯為別人,那是害自己,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講席當中常說,都是說的真話。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這個話是錯誤的,誤導了很多很多人。損人決定害自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我們要想自利,多多的做有利於社會大眾的事情,是真正利己。我今天到此地來,看到你們這裡放「一百零一歲的年輕人」。她一生專門利益別人,一百零一歲了,天天還幫助一些苦難的窮人,幫助老人、幫助病人,她得的好處,健康長壽。一百歲,身體就跟年輕人一樣,三、四十歲的人一樣,這是她得到的利益。她要念念都為自己想,那個命早就沒有了,哪能活得這麼長壽?這些事實真相擺在我們面前,你還不覺悟,那就難了。

  真正覺悟的人,決定不會自欺,不會欺騙別人,他覺悟了。自欺欺人是迷惑顛倒的人他才幹得出來。貪圖一點小利,把自己命中的福慧都折損了,這是多可惜!多麼愚痴!你有聰明智慧,你更能夠修福,更能夠積德,你的福慧在增長,你的前途一片光明。你要賣弄你的小聰明,欺騙別人,以為別人不知道,那你錯了。中國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同修當中,大家對於《無量壽經》念得很熟。《無量壽經》世尊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的大眾,西方世界的人口多,數不清,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人,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他們「天眼洞視」,我們在此地一舉一動,黑暗當中,西方極樂世界人看得清清楚楚,你能瞞得了誰?「天耳徹聽」,你躲在房間里跟人說悄悄話,對方還沒有聽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的人都聽清楚了。我不知道你們讀這個經文是什麼感受,我每一次讀這個經文寒毛直豎。夫子所謂「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跟西方世界不能比。所以,諸佛菩薩、天地鬼神,你怎麼能瞞得過?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

  所以真正覺悟的人不會起一個惡念,哪裡會做一樁惡事?不可能的。人到沒有惡念、沒有惡言、沒有惡行,這個人才真的自在,真的快樂。今天沒飯吃、沒有衣服穿,還是快樂無比,真樂。所以佛教學的目的「離苦得樂」,我們才真正懂得。你要不認真依教奉行,這個樂你得不到,你也想不到。決定要落實。然後,你眼睛看到的都是諸佛如來;耳朵聽到的,清凈梵音,不是噪音。這是「心境皆佛」,真實的受用。末後一句:

  【具清凈行。心造真境曰行。即一行也。】

  『一行』,展開來是八萬四千行門,無量無邊的行門。無量無邊行門,為什麼說「一行」?這個「一」就是利益一切眾生,不管是什麼,都是利益眾生,不是利益自己。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究竟成佛,就這一行。總而言之,這叫得自在,得大自在。再看底下這一句:

  【慧眼遍觀一切境界。善巧方便。離一切障。此是內用。】

  這是說具足自在決定解力所得到的好處。這個好處是作用,作用有內外。內,自受用;外,他受用。自受用裡面,『遍觀一切境界』,智慧開了,徹法底源,宇宙人生真相你看清楚、看明白了。障有沒有?障有。障從哪裡來的?無量劫的業習,這個東西斷不了的,成了佛也不能夠避免。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佛陀自己親自率領的僧團,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的常隨弟子,裡面有好人也有不好的。六群比丘天天鬧事,天天跟佛找麻煩,在外面做一些不善的事,在家的信徒常到佛這兒來告狀,我們在經上看到的。由此可知,世尊在世的時候,僧團就良莠不齊。你要想現在僧團裡頭各個都是好人,一個壞人都找不到,不可能。我們要懂得,任何一個團體,都有好人、都有壞人,希望好人多一點、壞人少一點,就不錯了。說一個壞人都沒有,連佛都做不到,我們哪有可能?這是示現給我們看的。

  佛又給我們示現三個月馬麥之報。遇到荒年,托缽托不到東西。這些都是屬於障難,但是佛知道,知道這個障難業因是什麼,從哪兒來的他曉得。這正是百丈大師所說的「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這一句對我們的教育是非常非常的深遠,我們要細心體會。千萬不要說我們做一點壞事情人家不知道,成了佛,緣遇到的時候還要受報,才知道壞事做不得,壞的念頭不能起,因果通三世,為什麼不學著做好人?

  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佛在經論里無數次的警告我們,那是地獄的根,你如果貪著其事,你就要受三途苦報。你能夠善用其事,沒有貪著,真的像《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你可以用這些手段度化眾生,做為度化眾生特殊的手段,行,這個可以。如果你有一念私心,貪著其事,你就不免三途苦報。理要懂得,事要警惕,非同小可。佛是覺悟的人,他有『善巧方便』,迴避一切障礙,這是他的自受用。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遇到許多障難,弟子們向他請教,他都能把前因後果說出來,這是內用。下面一段講外用:

  【以清凈身。普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以信解力。常念十方一切諸佛。以總持力。受持十方一切佛法。以智慧眼。常見十方一切諸佛。此是外用。】

  這個我們要學,這是菩薩修學成就的表現。我們對自己,考驗考驗自己修學有沒有功夫?功夫到什麼程度?這些地方可以測驗。第一句『以清凈身,普詣十方一切國土』。這是講平等,無量無邊剎土都去。正如同我們現前有假期,或者是自己,或者是親戚朋友,或者是參加旅行團,到全世界其他的國家地區去觀光旅遊,這就是的。我們生活空間大了,接觸各個不同的文化,看看別人的國家,看看別人的族類、族群,這裡面當然也包括其他的宗教都在裡頭,怎麼能說不接觸?諸佛菩薩常常接觸。

  我在世界許許多多地方,我很喜歡接觸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有人問我,他說:法師,你接觸這些宗教,你跟他們怎麼談得來?基督教說上帝,你們說佛,佛跟上帝怎麼能談得來?我說:能談得來,而且談得很愉快。怎麼談法?我跟他說:釋迦牟尼佛是上帝的化身。他聽了很高興,上帝的化身。我再告訴他:你們的上帝是佛陀的化身。這不就拉平了嗎?不就好談了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經裡面,你們在《普門品》三十二應就念過,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上帝身得度,佛就現上帝身而為說法。這經上有的不是假的。所以宗教都是一家,這個才能握手,這才能稱兄道弟,我們能和睦相處。如果不相往來,問題很嚴重。彼此互相猜忌,愈猜愈離譜,麻煩才出來。所以理要通。根本的理,《華嚴經》上講得最透徹,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諸佛剎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一切眾生族類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虛空法界無量無邊的宗教,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沒有例外。離開心識無有一法可得,同一個根。

  諸位在此地看到「普詣十方一切國土」,這意思我說出來了,底下這一句『恭敬供養一切諸佛』。這裡沒有說上帝,「一切諸佛」包括上帝,包括所有宗教的神,回教講的阿拉,全部是佛的化身。所以這裡一看,「只有佛,其他宗教都沒有」,你不解如來真實義,你把佛的圈子看得太小了。不但不同的宗教所信奉的神聖,這一個「佛」裡頭還包括無量無邊的鬼神,還包括所有一切眾生,包括大家都在內。這話怎麼說法?都是佛在經上講的,不是我胡說八道。佛跟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你們在經上讀過。「一切眾生」當然包括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六道所有眾生全部都包括在其中,沒有例外的,都是未來佛。

  這個說法我們也許勉強能同意,更貼切的說法,《無量壽經》講過,《華嚴》、《圓覺》講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上帝是眾生,本來成佛;阿拉是眾生也是本來成佛,蚊蟲螞蟻也是眾生,也本來成佛。《華嚴》說得更妙:「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不但講動物,無情講到植物、講到礦物,沒有一樣不是佛。然後你念這一句,「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你看這個範圍多大!我們輕慢一個眾生就是輕慢佛陀。普賢行,諸位都知道,佛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換句話說,菩薩要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普賢行第一個是「禮敬諸佛」,「諸佛」的範圍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

  諸位常常在經懺佛事裡面拜懺,拜懺很多你念到「一切恭敬」。儒家的《禮記》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對人對事對物真誠恭敬,這叫「禮敬諸佛」。決定不許可對一個人、對一個眾生不恭敬,那你不是菩薩,你不是佛,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決定恭敬。為什麼?他知道那是一切諸佛,他眼目當中認識,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不知道一切眾生是諸佛。所以我們學佛學得這麼辛苦、學得這麼難,不能夠入佛的境界,原因就在此地。所以佛法的入門從哪裡入門?從恭敬。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從這裡入門。儒家教學也從這裡入門,「毋不敬」,這個話多麼重要。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恭敬學起,真誠恭敬學起。

  『以信解力常念十方一切諸佛』。這是真信,《華嚴》裡面講,圓信、圓解,圓滿的信解。「常念十方一切諸佛」,這個「念」不是口念。怎麼個念法?自己的心性跟一切諸佛的心性融合在一起,這叫「常念」。中國文字「念」是會意,這個字的形狀,上面是「今」,下面是「心」,今心,現在的心。我們現在這一念之心,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融合成一,這叫「常念」,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很高,我們做不到,很不容易理解。釋迦牟尼佛很慈悲,教給我們另外一個方法,簡單的方法,教我們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就是我們自性的德號;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真性,名號就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別人。可是諸位要記住,我們自己的真性,跟所有一切眾生的真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用這一句佛號把我們自性彌陀念出來,那你就成佛了。這個佛號有密義,它完全是梵文音譯出來的,意思「無量覺」。「南無」的意思是「皈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完全用中國的意思來講,「皈依無量覺」。所以持名念佛要把「覺」念出來,「以覺為佛」。

  念這一句佛號,能不能把我們的覺性念出來?能。問題是你會念不會念?會念的,能;不會念的,不行。會念的是什麼?心裡頭只有這一句佛號,其他什麼念頭都沒有,萬緣放下。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裡頭只有這一句佛號,時間久了會開悟。不會念的,著相。念阿彌陀佛就想到阿彌陀佛相,著了相,妄念不能斷,他還著相。妄念雖然不能斷,妄念減少了,也有好處,不是沒有好處。妄念減少到一定的程度,能往生,生到西方凡聖同居土。如果你念佛你會念,妄念沒有了,開悟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果報不一樣。念佛的功德絕不唐捐,你一定能夠得到,一定要專心去念,要放下萬緣。一定要知道,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金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把其他東西放在心上,虛妄的,這是錯誤的;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這是正確的,對我們現前來講,很有受用。這是說「常念十方一切諸佛」。下面一句。

  『以總持力受持十方一切佛法』。「總持」,這兩個字的意思,「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要用現在的話來講把握著綱領。一切法無量無邊,我們把綱領抓住,容易入門。「十方一切佛法」在哪裡?我們每天從早到晚,你眼睛所見的,你耳朵所聽到的,你舌所嘗的,鼻所嗅的,身所接觸的,念頭所思惟的,那是十方一切諸法。此地加個「佛」。「法」是一切諸法,「佛」是什麼?佛是覺。你對於六根接觸外面所有一切境界覺而不迷,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佛法。

  我們學法要會。同學當中也許有人曾經讀過宗門的語錄、禪宗的語錄,常常看見祖師大德測驗學生:「會么」。你會,你就入門;你不會,你就無法契入。會了,無有一法不是佛法;不會,《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問題在會不會。什麼叫會?什麼叫不會?一個妄念都沒有,會了;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不會。在這個地方,我透一點消息給同學們。我們在經上看到,諸佛如來具足無量智慧。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說這麼多經典,從這裡能看到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佛的相好。我們統統都有。要不要學?不要學。要不要修?不要修。為什麼?性德;性德不是修德,自性本來具足的。

  《華嚴經?出現品》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是能力,相是相好。一切眾生各個都平等,跟佛沒有兩樣。我們今天很凄慘,落到這個下場。這什麼原因?不會!不會就落成這個樣子。如果會了,我們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無二無別。所以會,心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離妄想分別執著,就會了,我們的性德就現前。不會的人亂猜,愈猜愈錯,落在心意識裡面,這個人不會。換句話說,不用心意識,就會了。

  交光大師註解《楞嚴經》,注得好、注得高。他註解《楞嚴經》的中心思想,「舍識用根」,這是不同古時候的註解。舍識用根,不用心意識。心,我們今天講的落印象,這是心;意,執著;識,分別。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對一切人事物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你就會了。你在一切人事物裡頭,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還落印象,你不會。會的人就稱他作佛陀,稱他作菩薩,不會的人,稱他作凡夫。所以會的人見一切法無一不是佛法,不會的人見到佛法也不是真的佛法。

  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我們無始劫來被分別執著害慘了!心裡一定要覺悟,這一生當中再要被它害了,那就完了,這一生又白來了,白過了。那我們要怎麼學法?徹底放下分別執著,我們跟佛走,這是走成佛之道。好了,那我要問,你不分別、不執著,男人女人不分別了,造惡造善不執著了,天下大亂,那還得了嗎?兒子跟父親也不分別了?還是一樣分別,一樣執著。菩薩分別即是不分別,執著就是不執著,執著跟不執著是一不是二,分別跟不分別也是一不是二。這個話怎麼講法?對別人,我分別執著;對自己,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心裡頭確實沒有分別執著。

  為什麼對別人分別執著?別人是凡夫。你說這個是毛巾,我也說毛巾,你才懂。如果我不執著,你們執著這是毛巾,問我是什麼?我跟你搖搖頭,那我就變成白痴了。我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毛巾這種分別執著,你們叫它做毛巾,我順從你們,也叫毛巾。你們從這個地方體會這個意思,我們做人這一生快樂無比。「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恆順眾生有分別、有執著;隨喜功德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自己的。這叫「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不壞世間法,成就圓滿的佛法,這是我們要會學、要懂得學習,真正有無窮盡的受用。這是「受持十方一切佛法」。「一切佛法」,包括世出世間所有的法,再跟諸位講得清楚一點,包括所有宗教裡面的法,都在裡面。你契入境界的時候,所有一切宗教的神明都是諸佛菩薩,所有宗教裡面經典全是佛法,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了,法法都是圓融的。就像清涼跟我們講《華嚴經》,「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真正得大自在。

  後面這一句,『以智慧眼,常見十方一切諸佛』。諸位對「一切諸佛」的意思應該懂得了,「一切諸佛」這裡面的含義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眾生」這個名字意思一定要清楚,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所以我們一個人,這一個人是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所以叫做眾生。這個毛巾也是眾生,也是眾緣和合生起的現象。所以眾生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連虛空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是「眾生」兩個字的本意。

  一切眾生,有情眾生佛說有佛性,這佛性就是覺性;有情眾生有覺,覺就是佛。無情眾生有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法性不覺,覺與不覺是一不是二,無情眾生也是佛。你這樣才能夠見一切佛,常見一切佛。世間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會了就是。不會,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佛法。換句話說,會與不會就是一個迷、一個覺,覺悟就叫會,迷了就不會。這一樁事情,我們只能聽,不能想,為什麼?一想就錯了,就不會了。這一遍聽不會,不要緊,再聽,多聽,佛法不怕重複。我看《大般若經》,我非常佩服釋迦牟尼佛的教學方法,就是不斷的重複,一部六百卷《大般若經》看完了,什麼也記不得,但是「不可得」、「無所有」那個印象比什麼都深。為什麼?重複千遍萬遍,你只要得到這兩句就行了。

  細心去觀察,「不可得」,我能得到什麼?你得到的名、利、財物,連這個身都不可得,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真的不可得。細心觀察,我們得失的念頭沒有了。得失念頭沒有了,人的煩惱去掉一大半。你煩惱什麼?患得患失。煩惱太苦了,煩惱害死人,害了我們自己,害了現前我們沒有智慧,生活在苦難當中,死了以後搞六道輪迴,煩惱害了。煩惱不是從外來的,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不可得以為可以得,無所有以為有。

  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無所有。在從前,過去的科學家以為這些萬物都是由分子、原子、電子、粒子組成的,還認為真的還有粒子。現在科學家進步了,認為物質根本不存在。物質是什麼?波動的現象,產生的一種幻覺,不是實在的。這個話講得好,跟佛法講的非常接近。佛法告訴我們,虛空法界的現象是波動的現象。佛經裡面雖然沒有說「波」,它用的名詞叫「無明」,無明就是現在講的波動。是什麼波?現在人講得粗淺一點,思想波。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思想波。如果說得更真實,心波。這是完全跟你說真話,心波難懂,講思想波比較好懂。

  佛法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就是波動現象。「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宇宙現象是這麼來的。中國道家也說,老子所說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也有這個說法。《易經》裡面講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純是波動現象,波動的層次從極其細微到顯著。所以,諸法無所有。《金剛經》總結「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事實真相,佛跟我們說出來。如果我們以這個為宇宙人生觀,我們就跟諸佛如來同一個看法、同一個想法,入佛知見。《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我們跟諸佛如來的見解是一致的、是相同的、正確的,這決定不錯。「常見十方一切諸佛」,這是外用。內能除障,外能覺法。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大虛法師《六祖壇經》第2講
大安法師講《一函遍復》:略述信願行
《無量壽經》給眾生的真實之利是什麼?(智隨法師開示)
凈空老法師:什麼樣的修學真能消業障、快速消業障?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報告 | 凈空 | 第一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