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大洪拳三晃膀
洪拳有大洪拳、小洪拳和老洪拳之分,蓋此成拳皆起勢於易理,融形、氣、神一統,順自然而成之。世易時移,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大洪拳三晃膀是集內外家於一體的近身短打拳,此拳強調調動內氣,以氣發力,架子名六六架,先天純陽,後天八九七十二為陰,運用全身;又名三晃膀,一晃無極靜,二晃太極動,三晃混合氣,水火濟濟,氣存丹田;又稱六步架,以馬步樁為根基,攻多崩炮,防多截肩,獨具一體,有別於我國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紅拳。起勢橫勁,撇身埋膀;陰陽合璧,虛實相生;出沒無陣,變化無端;打即防、防即打,攻防兼備,顧打合一。手法以勾、掛、縮、挑、軟、硬、隨、發為主。一動全身皆動,擰腰晃膀,立身旋滾發變,內含吸、轉、護、封、化、讓一體之技法,勢勢相連,技法多變,招里含招,拳里有拳,一打三還,肘捶相連,見勢打勢,旋掌連環,因敵制化。講其雞、鳳、蛇、虎、鶴五形,合於大、順、拗、小、敗五勢;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合於劈、崩、鑽、炮、橫五捶。五行者,內通五臟,外通五官,行於手足,以周天功練氣為主。五勢之變化,則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一氣貫串,剛柔相濟。強調內練精氣神,外練筋骨皮,要求手眼身法步,步眼身法合,內外兼修互練。底盤馬步穩紮,架勢渾厚,樸實無華。腳步法以勾、掛、碾、踏為佳,騰、挪、踩、撩為妙,於旋風步里求功夫。架子八大綱領:大、小、屈、伸、剛、柔、發、聚。大則氣運周身,是靜中之動;小則芥子藏身,是動中之靜;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剛中有柔;剛是水火濟濟;柔是氣海丹田混合之氣;發是氣隨捶發,足落捶打;聚是聚於氣海,存於丹田。是系練氣練力於一體的氣力步架基本功法,是古老而鮮為人知的內外交修互練的拳種。 據傳大洪拳為隋朝末年鴻仙所創,鴻仙乃一牧羊人,他善於觀察各種動物的行動,執鞭牧羊,見兩隻公羊相抵斗架,直來直往,久斗不散,直至肚子息癟,累倒趴地不動,他又結合自己與野獸搏鬥的經驗,由此而悟得氣功和拳法,「鼓腹盪氣,直勢橫閃」在搏鬥技擊中的運用,於是手執羊鞭,運鞭為拳,鞭法之用拳法之用也。兩勢相抵,直勢無橫力而截其橫;橫勢無直力而截其直,此拳法之老母也。上下起落之勢相剋相生無不皆然,進而演化兩臂如鞭,兩腿如鞭,身為一大鞭;肱為鞭桿,股為鞭桿,身為一大鞭桿;手為鞭梢,足為鞭梢,頭為一大鞭梢。故技擊中有「洪拳,肱也,大洪拳,鞭法也」之語被歷代拳家視為不傳之秘。 據史料載,起初拳法、拳勢、拳路並不固定,隨心所欲,純任自然,練習以拳系,先教單勢,學者一勢練熟,再授一勢,無固定拳路,單操功成後各勢能互相連貫,相連不斷。據說唐朝時,野雞林(今吉林)人劉風拐(又名劉半響),在傳習此拳時,把它分為六個步驟,根據習拳者的不同情況分別傳授(即六步架起源)。到了唐末,趙二君等把此拳稱為六步架。古傳六步架無極陽,六六三十六生陰為太極,後天八卦合成九宮,八九七十二啃捶,是八風玄功(其中內有口訣丹田、命門、會陰三穴,共合一百零八)。內功練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虛還無,導空自然氣,持之以恆,則可拳如流星臂似鞭,腰走龍蛇眼似電,動如伏虎腿似鑽,勁貫頂梢疾如箭,神通運化妙難言,運用意氣力,內含龍吟虎嘯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 宋、元、明時期,六步架在黃淮流域已廣為流傳,因年代久遠變異甚多,難以尋支究源,加之元朝異族入主中原,前後失續,散軼不全甚多。在有史可查的有關中國拳術的記載中,1516年明武術家、軍事家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有這樣的記述:「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到了清朝,大洪拳經過歷代拳師的傳播,已形成多種派別,除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架,還有黑虎拳大三步、小三步,少林看家拳等,皆有「擰腰晃膀,橫空出勢」之宗法形跡。臍雖斷,但脈相延,千載之潛流,明傳不苟,暗傳不息,諸式同途合轍嗟嗟。為紀念鴻仙,又因該拳起勢擰腰晃膀,勢若驚鴻展翅,黃淮流域一帶習此藝者稱其為鴻拳,「鴻」通「洪」,又名大洪拳,延名世代相傳。 現將史傳大洪拳三晃膀歷代宗師簡述之:上說明末清初道姑玄女傳藝于山東荷澤縣西北李庄李先明;李先明先師一道傳九友:屈戊己、王兌、張坤、郜震卿、楊巽、邱震、劉艮、郭坎、陳乾,其中河南省歸德府(今商丘市睢陽區)葦子坑人郜震卿武技較為突出,郜十二歲練功受師嫡傳,武功高強,有郜真人之謂,曾任康熙御林護衛長,任內受奸人陷害,誣有反帝之心,被處以極刑,卒年51歲。郜生前傳藝於河北省深縣人晉,晉又傳藝於安徽省六安人申,申又傳藝於河北省靈壽縣人任,任又傳藝于山東省臨清州北關外路東李北斗,人稱「閃電大俠」,李北斗又傳藝于山東省恩縣甜水鋪人李泰(又名李征),李泰藝成後,於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入宮,當了清廷侍衛。同治13年(公元1874年)在宮中比武,因武技超群,名顯京城,受人嫉妒陷害,誣有謀反之罪,帝傳旨捉拿,拒捕、立反午門,單掌劈獅,衝出重圍,隻身闖出京門。從此,以化緣隱身度日,因其逃躲捉拿在與清兵交戰中一臂受傷,故武林掌故中有「獨臂李泰下魯南」之說。獨臂李泰人稱「單胳膊李泰師」,渡黃河南下,化緣落身豐縣時,傳藝於順河鄉仇庄人張監,張監先師功成當時,登房捉雞,拳打吳教頭,有「劍爺」之稱,此即三晃膀大洪拳傳豐沛之始。「劍爺」藝傳八大弟子:董心朗、李書勤、王朝選、唐高武、肖同志、蔡士傑、陳金榮、李興美。李師興美沛縣朱王莊鄉五座樓人,武德超群,無人匹敵,時有「李山大王」之美譽,藝傳十三弟子:子李謹純、李謹德,高徒郭心全、鄧洪先、鄧洪友、王心平、王厚梅、王傳經、劉廣來、李居信、李金柱、郝心全、李居貞。鄧師洪先沛縣閻集鄉馬元村人,武功精湛,曾單掌斃牛,1935年參加江蘇省第九行政專署(徐州)舉辦的武術教練大賽,獲全能冠軍,被授予「武林英傑,匾額,蜚聲遐邇,享譽武林,蘇、魯、豫、皖」從習者不絕於道,所授門徒及再傳弟子眾多,遍及國內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上海等省市區和日本、韓國、新加坡、法國、義大利等國,在此從略。 現將張監先師所傳大洪拳傳統序文摘要選錄,獻給廣大的武友,以供研讀。三晃膀拳法要論 一、拳法綜蓬 身正、挺胸、松肩、垂肘、扣膝、活腰。要求拳似流星眠似電,腰似蛇行步賽鑽。同時極注重手、眠、身法、步的配合,娶術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兼有「演攀如相搏宅脫」,即練拳時心中所思即與對手相搏,臨戰才能應戰自蜘,穗操勝券。乞法的通用則強調呼吸與動作配合,做到藝勁合一,炭勁時要以意領藝。以氣催力。力發於腰,乾淨利落,突幽脆勁。理論則有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內三合與外三台宅脫。 拳術旨以搏人為主,主張以快打慢,閃避進去。去如風、回如箭,打倒還嫌慢;以疾打遲,打倒還嫌遲,講究一個「快」字。搏擊中充分運用手法、身法、腿法、步法,速度和目測距離之準確,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打擊對方,我即稍側身,避其鋒,或踩其偏門,或踏其中宮,封逼而進,肘擊其中上盤,膝、足擊其中下盤,似電閃雷鳴致敵敗北。此乃拳術搏擊之精要也。 (一)手型: 手型分為拳、掌、勾、指四種類型。拳有風頭拳(中指凸起稱風頭指)。掌有柳葉掌、八字掌、龍掌、虎掌、猴掌等,勾有鷹爪勾,指有二指、八字指。其中有的在套路中並不出現,只是在搏擊中變化運用。 1.拳:四指蜷曲握緊,拇指彎曲,扣於食指及中指中節處。要求握拳如卷餅。沖拳時一般要求拳心向下,稱為「陰陽拳」(圖1),旨在擊拳靈動快變有力度。 2.鳳頭拳:手握成拳後,將中指彎曲凸起,亦稱中手(五虎拳)(圖2)。 3.柳葉掌:拇指彎屈,其餘四指伸直併攏伸張。要求「出掌如瓦壠」。其掌勁力集中,形似單刀,可推、掛、劈、拍、戳等(圖3)。
4.八字掌: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伸直併攏,與拇指成「八」字。故而得名,其掌便用於撥、托、捋、拿等法(圖4)。 5.荷葉掌: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伸直(圖5)。 6.龍掌:五指微曲分開,亦稱龍爪。特點是面積大,可抓、可剪、可分、可捋。因其抓對方時由上向下,所以還稱為「墜手」(圖6)。
7.虎掌:五指微曲,稍分開,手心內合。虎掌可推、擠,按,著力點在五指和指根(圖7)。 8.猴掌:屈肘、折腕五指微分開,彎曲朝下。猴掌可分撥、摟、創等法,要求手腕要活(圖8)。 9.勾: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攝攏,其餘二指彎曲內扣腕彎曲成勾狀,又名「撮子手」。勾手可勾、扒、點、創,其外還可以抓土眯對方眼睛(圖9)。
10.二指:食指與中指伸直分開,其餘三指彎曲,拇指壓在無名指和小指第一指節上。伸直的二指較長,靈活快捷,可用於點、戳(圖10)。 11.八字指:拇指與食指伸直分開成「八」字狀,其餘三指併攏彎曲內扣。八字指一是模仿鴕、鶴等禽類頭部之動作,二是便於卡撥對方的胳膊(圖11)。
在搏擊時,手形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轉換,萬不可拘於死手。前人將手形變換為「手變八法」。手變八法為陰、陽、立、戳、梗、中、墜、撮。拳訣曰:陰出神莫測,陽收鬼亦驚。立於攻防便,戳手斷脈經。梗乎巧變化,中乎滾肋行。墜手能開荒,撮手眯眼睛。其意義乃指搏擊交手時,要知陰陽、知變化,陰手變陽手,陽手變陰手,變通無窮,陰陽不分者實不可與人交手。 立手指掌或拳立起朝上,手擊出後,手腕向上一挑,即可挑對方攻來之手;戳手指柳葉掌伸直朝前,可搶戳對方要害,亦稱「點穴手」;梗手變化既要直擊,亦可鎖帶牽拿;中手指鳳頭掌,用於點擊對方弱點,故曰「滾肋行」;「墜手能開荒」指龍爪可以抓臉開花;撮手指撮子手,可抓土眯對方眼睛。 (二)步型: 有虛步、弓步、馬步、蹬基步、仆步、歇步、丁步等。 1.虛步:虛步分為底虛步、高虛步和倒虛步。兩腳前後開立,體重置於後腿,後腿彎曲下蹲、腳尖外展,前腳面綳直,腳尖內側點地,前腿微曲內扣,挺胸塌腰為低虛步(圖12-1);後腿直立,前腿伸直,腳尖里合,前腳掌外側著地,膝內扣,挺胸直腰為高虛步(圖12-2);兩腿前後開立,前腿直立,身體重心置於前腿,後腿伸直,腳跟提起,前腳掌著地,為倒虛步(圖12-3),虛左腳為左虛步,虛右腳為右虛步。虛步可進攻或防守(圖12)。 2.弓步:兩腿前後開立,兩腳相距約四腳,前腳微內扣,膝內扣,約與腳尖垂直,後腿挺膝伸直,腳尖稍外展,上身稍前傾,挺胸塌腰,可練膝腿打人(圖13)。
3.馬步:兩腿左右開立,距離約為腳長的三倍,身體重心放與兩腳中間,腳尖正對前方,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雙膝稍內扣,不超過腳尖,挺胸塌腰,可練胯打人(圖14)。 4.蹬基步:兩腿前後開立,兩腳相距約三腳、體重平均分於兩腿,前腳尖里合,斜朝前方,後腳尖稍外展,斜朝前方,兩腿屈膝下蹲,雙膝內扣,腳尖抓地,含胸拔背(圖15)。 5.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大腿與小腿靠緊,全腳著地,腳尖朝正前;另一腿伸直,接近地面,腳尖里扣,腳外側不得離地,挺胸塌腰。仆步可用於閃化(圖16)。
6.歇步:兩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腿在上,前腳全腳掌著地,前腳尖外展,後腳跟提起,臀部坐於後腿小腿上,接近腳跟(圖17)。
7.丁步:兩腳開立,距離約一腳,兩腿屈膝半蹲,一腳全腳掌著地,另一腳在其內側中間處,以前腳掌戳地,上體挺胸直腰(圖18)。丁步可用於防守或踹擊。
圖17 圖18 (三)步法 步法為拳術重中之重,拳術雖為手上功夫,仍得益於步法之巧妙。所謂「打拳容易走步難」、「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充分說明了演拳及搏擊中步法的重要。 步要隨身換,進步低,退步高,輕靈穩固;抬腿踢腳,輕如驚鴻,重如泰山。練功踢樹者,久能碾人致命;帶鉛者,能拔足飛騰;步之前伸後發,還可逼迫連施;或左偷右進,兼能開合自如;以敏健為主體,合腰肩為步驟;變化多端,翻騰莫測,此即為步法之妙用。拳術中步法較多,有馬步、弓步、拗步(十字步)、丁虛步、箭步、墊步、擊步、旋風步等,其步法主要概括為疾、倒、顛、斜、進、退、中、定八法。 疾步分正疾步、倒疾步、偷步、顛起步、顛踢步、斜身繞步、跳步、上步跳步和退步。中定指站勢穩定,以及在進退閃展中身體重心不偏。 1.疾步:成預備勢,兩腿併攏站立。左腿向前上步,隨後右腳前腳掌擦地跟步,全腳著地,落腳於左腳內後側,同時左腳又抬起向前上步,左腳客地,右腳再跟步。如此反覆前進。左腳在前為左疾步,右腳在前為右疾步。要點:兩腳均不可離地過高,不能以腳跟蹬地作聲,落地要輕巧,動作疾速。 2.偷步:成預備勢,兩腿左右開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右腳跟提起,以腳掌擦地,從左腿後向左插步落腳於左腳左後側,兩腿交叉。向左插步為左偷步,向右插步為右偷步。 3.倒疾步:預備勢,兩腿併攏站立,腳尖向前。左腳向左跨步,隨即右腳從左腳後向左偷步,右腳落步,左腳即抬起向左跨步。向左跨步為左倒疾步,向右跨步為右倒疾步。要點:跨步距離要大,動作迅速。 4.顛起步:成預備勢,右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左腳大步前跨,右腳蹬地奮力起跳,右腿屈膝上提,左腳落地,右腳向前跨出落地。要點:前進距離大,縱起要高。 5.顛踢步:成預備勢,右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左腳跨步前跳,右腳蹬地跳起,隨左腳落地,右腳尖勾起,腳跟擦地向前踢出。要點:前進距離要大,左腳落地,右腳同時踢出。 6.斜身繞步:成預備勢,左腳在前,兩腳前後開立。左腳向前方上步,腳尖外展,身體以左腳前腳掌為軸向左轉,右腳隨轉身繞步,落腳於左腳右邊。先上左腿為左斜身繞步,先上右腿為右斜身繞步。要點:繞步時擰腰與斜身相隨,身法靈活。 7.跳步:成預備勢,左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右腳蹬地,左腳稍抬起前竄,右腳前腳掌擦地跟上,兩腳落地成蹬基步,左腳在前與右腳在前分別為左右跳步。要點:前竄時身體前移,稱為以身帶步,左腳離地不得過高,前進衝力要大,距離要遠。 8.退步:成預備勢:左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左腳蹬地,右腳抬起向後跳,右腳落地、隨即左腿跳起後撤,落於右腳前,或者左腳蹬地,右腳向後跨步,隨即左腳跟抬起, 腳尖擦地後撤。要點:後退距離要大,動作迅速,故有「前進一丈,後退八尺」之說。 二、手法、腿法、身法、氣法、勁法、上法與進法、顧法、克法、截法、追法 拳法的手法、腿法、身法、氣法、勁法等,是人體各部位在演拳和技擊中所運用的方法。它們不是各自分開、孤立的活動,而是緊密結合,協調一致,共為一體。在演拳或搏擊時,必須形神兼備,上下配合,手隨身轉,步隨身行,腳發手領,手到腳出,四法如一。 (一)手法:手法是指演拳或搏擊時,上肢的攻防變化方法。手在拳術上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拳術本來就是手上功夫,包括拳、掌、指、肘各部分在內。手法名堂之多,難以盡述,簡述之,概括為起、落、崩、翻、鑽、轉、橫、豎八法。 1.起:凡上行之手都為起,包括托、挑、撩、揚等手。 2.落:凡下行之手都為落,包括壓、砸、按等。 3.崩:腕部催拳發出的彈力,要求將力量聚於手腕,發力有脆勁。整個胳膊屈伸或膀臂晃動發力彈拳為大崩,小臂及手腕發力為小崩。 4.翻:小臂以肘為軸,繞環翻轉,掌或拳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打擊對方,包括蓋、搓、點等。 5.鑽:在前手掩護下,將後手從前手臂上或臂下鑽出打擊對方為鑽。鑽時要求含胸收腹、側身順肩。 6.轉:小臂旋轉,使掌拳等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攻擊對方,又稱「轉環手」。一般都是在用陰手或陽手攻擊對方,受擊時手腕略轉,避開對方,繼續進攻。 7.橫:避開對方正面攻擊,胳膊橫擺向左或向右發力,要求晃動膀臂,運用全身之力。 8.豎:掌、拳等向正前方攻擊或向後牽拉。 手法之用,出沒無常,循環變化,不外高挑平沖、低砍直砍、擒拿點戳、虛實吞吐而已。或起或落,或崩或翻,回吞出吐,虛實莫測,無從遮掩,手到功成。總之,手上功夫,崩翻橫豎,鑽轉如意,起落迅速,來去如風,作用如此,方臻其妙。 (二)腿法:是指演拳和搏擊時,下肢的攻防變化方法,概括為提、圈、掀、點、插、擺、踢、蹬八法。 1.提:將一腿屈膝提起,稱為「提皇腿」,一是避開對方腳下攻擊,並扣膝護襠;二是以膝部撞擊對方。 2.圈:一腿直立,另一腿繞圈擺動虛晃,或防止對方起腿攻擊,繼而用腿攻擊對方。 3.掀:一腿直立,另一腿綳直,腳尖里合,腳掌下扣,腰胯用力向側上擺,以腳掌外側向上掀開對方攻我之腿或掀擊其軀幹。 4.點:腳面綳平,以腳尖彈擊對方,著力點主要是大腳趾。點法的形式很多,有平點、側點、趴點、插點、仰點、飛點等。點腿要求快速、準確,有「點腿如穿梭」之說。 5.插:上步插腿於對方腿內側或外側,令對方步法混亂,然後上步發力,使其失去平衡。或者插腿於對方腳跟後,膝部前弓壓迫對方小腿,使其仰跌,稱為「纏絲腿」。 6.擺:將一腿伸直擺動,泛指直擺性腿法,包括里合腿、外擺腿、正掃腿、倒掃腿、勾腿、掛腿。 7.踢:一腿微屈站立,另一腿前擺,腳尖勾起,以前腳掌向前擊對方為踢腿。腿前踢時,以腳跟踢地,腳尖勾起,高不過一尺,以七寸為宜,稱為「寸腿」。一腿直立,另一腿後撩,以腳跟或腳掌向後擊對方為後踢腿。 8.蹬:一腿屈膝提起,向前或向一側踹或踩。腳尖勾起,著力點放在腳跟者為踹;腳尖里合,腳掌下扣,腳掌外側著力者為跺。 以上各種腿法都有不同的變化,而且相互結合,構成各種不同的
攻防方法。這些腿法,分為上盤(騰空性腿法)、中盤、下盤,並有明腿、暗腿、藏腿之說,而且其式左右逢源。這些不同的方法約有八十一種,亦稱八十一腿法,現詳列如下: 1.上盤腿法:高撞腿、騰空飛腳、連環飛腳、飛點腿、旋風腳、蝴蝶腳、飛雲跺子腳、箭彈腿、風擺荷葉腿。 2.中盤腿法: (1)提法:提皇腿,提皇點腿,提皇踹腿,側撞膝。 (2)圈法:圈點腿、圈踹腿、圈跺腿、大纏絲腿。 (3)掀:掀腿。 (4)點:穿槍腳、點腿、正托點(葉里藏花)、側托點、趴點、插點、彈點、仰點、穿梭偷點、蹲身側點、顛步側趴點、擺點、連環點腿、翻環點腿、前後點腿。 (5)插:里插腿、外插腿、里插小纏絲腿、外插小纏絲腿、倒插腿。 (6)擺:里合腿、外擺腿、拍腿(扣金鐘)。 (7)踢:寸腿(寸腿翻杆子、寸腿劈打、寸腿挑打、寸腿沖拳、寸腿鑽拳、寸腿劈掛掌、寸腿槍掌、寸腿連環拳等)、顛踢腿(顛踢翻杆子、顛踢取耳抱打、顛踢連環拳、顛踢掏心捶、顛踢劈打等)、掏踢腿(掏踢外磕、掏踢倒打等)、前撩陰腿、後撩陰腿、鴛鴦腳(連環鴛鴦腳、玉環步鴛鴦腳、前踢後打鴛鴦腳等)、蹶子腳、前後撩陰腳。 (8)蹬:撞腳、側踹腿、顛步側踹腿、顛步側趴腿、扁踹腿(狸貓上樹、蹬腿撲面掌、蹬腿轉環拳等)、跺腳、踩腳,還有勾、掛、正掃、倒掃、複合性腿法、寸腿撞腳、寸腿側踹、寸腿飛點、金雞落架、繞馬腿、蹶腿擺點、蠍子式、連環倒翻腳、勾掛連環腿。 3.下盤腿法:金蛟剪、鈍鐮割谷、老虎大偎窩、仙人過橋、大蟒翻身、仙人睡床、蛤蟆式、猴彈腿、烏龍絞柱。 (三)身法:指軀幹在搏擊中的變化方法。身為四肢之主,無衝鋒克敵之技能,有斜偏閃讓之功用;左回右轉,俯仰低昂;挺吸吞吐,吸懈柔化。身有八法,概括為扛、擠、撞、晃、攔、伸、縮、坐,共八勢。 1.扛:用肩背扛對方。 2.擠:以身體擠吞對方。 3.撞:以膀撞擊對方。 4.晃:晃動身軀閃開對方衝擊,或用全身的勁力晃膀發力。 5.抖:兩腿及胯部用力,抖動身體,掙開對方的摟抱,或帶動肘部打擊對方。 6.伸:是與縮相對而言,指將收縮的身軀伸展發力或展身伸膀,使上肢活動幅度變大,便於接近對方,增加攻擊力度。 7.縮:是與伸相對而言,指含胸收腹,將身軀內縮。其作用一是縮身避開對方的衝擊;二是蓄力待發,如壓縮之彈簧。 8.坐:以臀部下坐對方腿部,使其失去平衡。坐法必須在以腿腳勾纏住或以手摟抱住對方腿部的情況下使用。 除上述八法外,腰為人體氣力之中樞,雖無技擊之功,悉來補充之力,兼有柔軟、怯綿、靈活、剛閃八字,也稱為身法。身法形如游龍,手動先肩動,步動先胯動,肩胯動必先身腰動。其總訣為柔里有剛,剛里兼柔,靜中有動,動中含靜,剛柔咸宜,動靜有節,不即不離,相依相隨。練功時,務求腰部柔軟如綿,則練拳之際,方能起頓得勢;顛起倒插,運用自如;踴躍挪移,俱能應變。視敵肩寬腰細,知其久練之功;吸腹柔腰,必精技擊;氣沉丹田,提勁注於肩臂,方能威力強大,此又不可不知。 身法之用貴心「靜」外「猛」,所謂「守之如處女,犯之如猛虎」。常聲東擊西,指上打下;佯攻而實退,視退而實進;虛虛實實,剛柔相濟,乘勢而擊,不與來勢頂撞。視敵身左閃,宜備其右攻;其身右讓,謹防左擊。回身之拳,其力必猛;翻身之腳,其勢愈雄。身蹲者,其氣必蓄,低攻應知其變;身立者,其氣已張,高擊須知其勢。探身之拳,其臂較直立稍長;回身之肘,其勁力比拳擊更利。善借人之力,順人之勢,制其人之身方為妙。 (四)氣法:指演拳或搏擊時的呼吸方法,及在意念支配下將氣運於全身各部位的運氣方法。運氣之法同時含有精神與意念的作用。 前輩拳師認為,心為主帥,眼為先鋒,其根在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運氣調息,抽象不直觀,僅作簡述一二。精神與意念。首要正心誠意,要求神宜守斂,以心行氣,思敏心靜,運氣沉著,其氣不散,其力自均。其旨在精神專註集中,摒去雜念,胸懷坦蕩,心情舒暢,泰然自若,從容不迫。正心誠意乃運氣之先決條件,否則即心慌意亂,氣散力泄,喪失戰鬥力。呼吸方法要求氣沉丹田,以腹式呼吸,宜均勻、深長、沉穩,雖然劇烈運動仍面不改色,氣不湧出。發力時,一般以沉氣鼓動小腹丹田用力配合發勁。呼吸時要求齒扣唇閉、舌頂上齶、垂肩墜肘、豎頸。運氣之法,宜扣「三心」(即頂心要緊,手心要扣,腳心要扣)。頂心緊,可除雜念,斂精神。手心不扣而張,則上肢搏轉無力,氣不能收于丹田。 (五)勁法:指在演拳和技擊時勁力的運動方法,要求做到渾身力整。具體來說,一是必須姿勢正確;二是身體各部位必須協調一致;三是必須內外一致,形神兼備;四是每一個動作所運用的勁法必須得當沉著,使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協調一致,如果缺一則勁不整,動作就不合乎要求。先人把洪拳的勁法概括為綿、軟、硬、脆、滑五勁,還做了解釋:綿勁者,彼進我退,彼退我進,順人之勢,借人之力;軟勁者,練拳之際不逞強,不硬架,兩膀軟如棉,不著力則舒散自由,一著則力從內發,有推牆倒壁之勢;硬勁者,為硬攻直進;脆勁者,乾脆、崩點、冷彈,令其不防;滑勁者,溜滑也,隨機應變,妙如轉環,使敵人望空撲影,無從摸索。 總之,勁法運用於三性之中,用於一顫之傾,如虎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如是諸法合而為一,克人豈有不利! 眼為見性,眼見則明,宜時常循環;耳為靈性,耳聽則聰,宜時常報應;心為勇性,心到則力生,宜時常驚醒。此三性為拳術中之妙用。 顫勁即抖勁,此法最妙。顫勁,嵩山少林派稱為突如其來的「抖」勁,也是下丹田的疾速發勁,惟拔氣高者始能為。上法與進法: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足為奇,身法以活為要。手法與足法,取其輕利穩固,萬萬不叫習成滯氣,而身陷於敗地。所謂滯氣不打人者,即為此說。手之出入不離口,足之進退緊隨手。足隨手起,手隨足落。手起在人而落於己,足起在人而落過於人。起手如丹風朝陽之勢,兩手前後互應。進步要搶上搶下進,善用踩勁。手起撩陰,腳打膝分,膝起望懷,肘發護心,上下相隨,手是兩扇門,打人全憑連環腿。但須明三節,齊四梢,閉五行,身法靈活,手足之法連,而後再視其寬窄,隨其老嫩,一動而即是,但須手到腳到,有一處不到,打中也無用,此為至理。然其方法亦有六:功、順、勇、疾、恨、真。功巧妙也;順自然也;勇果斷也;疾緊急也;恨憤怒也,動不容情心,一顫而內勁出;真者,視之真確,一發必中,而彼措手不及,難以變化。此六法既明,上法與進法,必然自得。然見其有隙可趁而不敢攻,知其有空可進而不敢近,乃膽怯之症。膽小即無果斷之心,膽大能勝謙人之技。恐怖於中,必畏縮於外,故乘其怯,必攻其虛;我見其虛,反攻其怯,轉敗為勝,反弱為強。此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者,能視鋒刃如不見,不屈不撓,藝高而膽大。常言道,技弱膽壯潑辣者,可擊敗技高膽小畏縮人。故戰則「勇」字當頭,方能尋得主動。訣曰:身以滾而起,手以滾而出,身進腳手隨,三節自可齊。動梢節必先動根節,中節不明,四梢發空,此為至理。 (七)顧法、克法、截法、追法:顧法者,單顧、雙顧、上顧、下顧、前後左右顧也。單顧要用截手,雙顧要用橫拳,顧上用衝天炮,顧下用握地炮,顧前後用梢捶(或用斬拳),顧左右用括身炮。克法者,左克、右克、硬克、軟克也。左克用里括,右克用外括,硬克用靈活而有彈性的剛勁,軟克用隨勢打勢化力法的軟勁,但其妙用存乎於心。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五法而已。截手,彼先動手,我可以手截之;截身,彼身欲動未動,我以先動而截之;截言,言露其意,我即截之;截面,面露其色,我即截之;截心,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我應察其有心無心,彼若有心,我要迎機截之。 解曰:面笑不動唇,提防有意人。至於追法、上法、進法,可一氣貫注。即所謂隨身緊湊,追風趕月不放鬆,彼欲逃走而不能,何患有其它雜技而自衛。 三、演拳之法 演拳之法總要講明,學之不講猶食不知其味。演拳之法雖經師講明,尤須自參。拳法千變萬化,層出不窮,惟有觸類旁通,方能自善其用。 演拳之法務要講明勁法,要將勁法演真,習練精純,細心揣摩,不可任意,不然勁一走則數十載功夫皆成車畫。 演拳之法勿要先定心,蓋心定則能靜,靜而後能安。猝然臨敵,而平時習慣於以靜制動,萬不可致心慌意亂,手足無措。 演拳之法以心靈為上,心靈則手敏。師雲:手敏妙如轉環,逗引埋伏,出沒無端。果能如此,方不至為死手所拘。 演拳之法務要練氣,氣者身之主,氣者練到,能使筋骨強壯,腳底有根,即醫家所謂「氣壯則體健,氣舒則百病除」。 演拳之法身體要靈,步法要輕,手腕要活,膀子要伸。身體靈則跳躍必便,步數清則進退不亂,手腕活則變化無窮,膀子伸則手可以及人。 演拳之法要識陰陽,陽手變陰,陰手變陽。陰陽不清者,不可與人交手。 演拳之法手形變換要活。手形者,拳、掌、勾、指。將拳握死,擊人猛且重,但旋轉似覺不便,故演拳之法要知手形變換。 演拳之法要講站根。將根站好,才無跌仆之意。 演拳之法不可貪多,恐博而不精,務於多荒,此兵書所謂「兵貴精,不貴多」。 演拳之法要將師傳演真,不可任意改變。如貪拳式華麗好看,自作聰明,將師所傳妄加損益,此必亂真傳。 演拳之法尤宜縝密。將師所傳每日默為參考,暗加習練。 四、演拳秘鑰 拳者,權也。萬不可拘泥於死手,而又不可擅離老母。拳中變化無窮,干變萬化須由母生。世人所習者,不過眼前明招,供人賞玩,一望而知其就理。學者須留心探索,將老母習練精熟,經師拆講,又復自己參悟,將老母中身法、步法一一推尋,站一式則思其由,變一式則思其故,反覆思維,儼如敵人在前,既尋敵人之破綻,又將自己周身破綻一一尋到。倘稍有不得力之處,即尋師考證,務要求出所以然之故。而後如此演來,方覺可剛、可柔、可即、可離、可變、可化,此真可謂演拳。 (一)腳論 腳者,身體之基,腳站穩則身穩。拳法中言渾身力整,眼有鑒察之精,手有搏轉之能,腳有行進之功。腳前進,身隨之;腳後退,身亦隨之;腳里進,身斜之;腳外進,身伏之,腳踢手拿之。手為先鋒,腳為主帥。拳打六路,腳踢八方。腳踢時身先晃動,視敵人眼目,手一領,腳疾發出。腳法有五:起、翻、落、拈、踩,忌踢。有「腳起望膝,膝起望懷」之說,腳打膝分,其形上翻,如撩陰手翻起。至於落要像以石砸物。忌踢者,一腳踢起,一腳著地,易失重心,有「腳起渾身皆空」之說。踩腳者,如鷹捉物,置物於足下。手法與腳法本自相同,而腳之用,應如虎之行無聲,龍之飛莫測,然後方可。拳家言「目中有敵,始出拳,意中有敵方動腳」。 (二)腿法 搏擊強調練腿為本。腿法練好,五行則順,六合則對。如是不練腿者,必五行不順,六合不對,出勢不疾,進退不靈,運用筋骨不易,因此練武必先求腿力。腿有八法之說,即掀、擺、寸、蹬、插、點、圈、提。其中,擺腿為擺蓮花之母,寸腿為踢腳之母,蹬腿為飛雲跺子腳之母,插腿為纏絲腿之母,點腿為葉里藏花之母,圈腿為扣金鐘之母,提腿為提皇腿。腿法各有其妙,久練自能知之。 (三)眼必要論 腿為心之苗,目察敵情,觀其五官必知其內,達之於心,然後能應敵變化,取勝成功。 眼要毒。但交手之時,瞬息萬變,若眼不毒,不能察其動靜,識其變化,焉能出勝制勝。 眼有鑒察之精。眼之遲速、心思變動、手腳快慢決定成敗。眼者,實為練藝之必要。爭場之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眼為見性,應時常循環。目之所注,神之所依,以尖銳目光,視敵之意向,見縫插針,乘機而起。在精神上壓倒敵方,以目注目,以察敵顏,審敵勢,以疾速反應靈活勝敵,譜有「起望眼,落望天」之說。凡此種種,皆賴於眼能明察之功效。 (四)三尖比論 三尖者,鼻尖、拳尖、腳尖,三者遙遙相對。拳尖直出與鼻尖要平,偏於左則右邊空虛。腳尖、鼻尖要對,如若不對,身有前俯則後足無力,身有後仰則前面無顧。拳尖與腳尖要齊,腳踢手隨之,手腳起落要齊,拳打腳進,不要前後左右偏斜。 (五)明三節、齊四梢 明三節:舉一身而論之,則手肘為梢節,腰腹為中節,足腿為根節。繼而分之每一節中,亦各有三節。上三小節: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中三小節:胸為梢節,心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下三小節: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總之,不外於起、隨、追三字,即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這樣不致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等弊端。起、隨、迫為勁法。節名雖各異,勁法一致。統身勁法然,各節勁法亦然,俱起於根,順於中,達於梢。起要起去,隨要隨定,追要追上。一動三勁俱到,則無弊病。 齊四梢:毛髮為血梢,手指、腳趾為筋梢,牙齒為骨梢,舌為肉梢,此為四梢。四梢要齊蔽,舌要頂,齒要扣,手指、腳趾要扣,毛孔要緊。舌頂上齶則津液上注,氣血流通;齒要扣,則氣貫骨髓;手指、腳趾要扣,則氣注於筋;毛孔要緊,久練勤習,功成則周身氣沉而堅。舌之頂、齒之扣、手指腳趾之扣、毛孔之緊,一齊如法為之,無先後遲速之分。四者如有缺點,則氣散而力怠,便不足以言技。但行拳或交手時,鬚髮欲衝冠,指欲透骨,牙欲斷筋,舌欲推齒。意念一動心一顫,四梢皆至,四梢齊蔽,內勁即出。氣自丹田生,如虎之怒,龍之驚。氣發須吐聲,手隨聲發,聲隨手落。一動百動,四梢齊蔽,內勁豈有不出之理!秘訣曰:上提下墜中束練,妙術盡在呼吸間。五勢者,大、順、拗、小、敗。五勢之變化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一氣貫穿,剛柔相濟,按之有陰陽,行之似波浪,其變化無窮。五勢變化合於五行,五行相生相剋順乎自然,合乎陰陽,亦合於人體之變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內屬五臟,外屬五官。如心屬火,心動勇氣生;肝屬木,肝動火焰沖;脾屬木,脾動大力功;肺屬金,肺動沉雷聲;腎屬水,腎動快如風。此是五行存在於體內。目通肝,鼻通肺,耳通腎,口舌通心,人中通脾,此是五行現於體外。訣曰:五行真如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此真論也。再如手心通於心屬火,鼻通肺屬金,火到金化,此自然之理,余則類推。天地交合,雲蔽日月,武藝相爭,先閉五行。自己可比為天,他人可比為地,眼為日月手為雲。要先閉住自己五行,然後再克他人五行。天地交合:即自己與他人交手。雲蔽日月:即用手擊打他人眼睛。五勢、五行、五官、五臟關係五勢:大拗順小敗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官:鼻目耳喉人中五臟:肺肝腎心脾訣曰:肺動沉雷聲,通鼻;肝動火焰沖,通目;腎動快如風,通耳;心動勇氣生,通口舌;脾動大力功,通人中。
(一)大勢變化 大勢(正勢)屬金,須含胸拔背,氣斂丹田,靜以觀動,借勁使勁,或曰順人之力、借人之借。其變化訣曰:氣練丹田站當中,留神細看來人形;南來順他上北往,東來順他向西行;見勁使勁借他勁,不可爭力逆進行。 注:大勢是一腳實、一腳半虛半實的預備姿勢,這時主要是察敵人之來勢,審敵人之短長,因敵之動而動,見手使手,借勁使勁,後發先至,後發制人。
(二)順勢變化 順勢(直出勢)屬水,其變化訣曰:單鞭伸開一條線,四路來人能改變;一變昆捶掛裹手,二變劐山捶當先,三變手眼身法步,四變掃腿帶地盤。 注:順勢是順身順步、兩腳俱實的擊敵之勢,它的變化很靈活,能四面出手上步,不單只攻一路。
(三)拗勢變化 拗勢(十字勢)屬木,靜勢則斜身拗步,動勢則橫走豎撞,迎風掌、斜身拗步等又為此勢中之得意手。其變化訣曰:拗勢伸開似龍形,合肩扣步走西東;橫走豎撞迎風掌,斜身拗步令人驚;左翻右轉橫擺腿,栽捶快捶不留情。 注:拗勢之特點是拗步斜身,能橫走豎撞,出手迅速而又威力大,使各種腿法應用方便,任意變化,故有「五勢變化得意手」之稱。
(四)小勢變化 小勢又叫丁腳勢,屬火,站開其穩如釘,其變化尤多,刁拿鎖帶、踢拔伸縮、勾掛踩踏、摧腿截腿尤為其所長。其變化訣曰:小勢站穩賽如釘,截撞踢踏似猴形;刁拿鎖帶靠身肘,勾掛踩蹁步法精;摧腿截腿迎風腿,上下變轉快如風。 注:小勢為一腳實、一腳虛之擊敵姿勢,多在小踢小打小捉小拿時用,其變化迅速,出腿方便,如猿猴一樣靈活。
(五)敗勢變化 敗勢又叫斜側勢,屬土,千變萬化,以快為妙,敗中取勝是其良技。其變化訣曰:敗勢伸開回頭看,左劈右扣隨時變;前後左右撐拔腿,前劐後挑上下翻;腳打七分手打三,千變萬化快為先。 注:觀敗勢之形態有抽撤、閃化之象,拳法技擊要法認為「抽撤即攻,閃化即打」。此功可使敵慘敗於他最得意的一剎那間,此敗勢之所為。 總注:五勢之變化雖為練法,卻包藏了技擊精華,即「絕手亂拳皆包藏於其中」的道理。若說五勢之基本變化為立,那麼五勢變化的口訣就是破,是使架子打破基本套路的框框,而上升到無形無態的高級階段的方法和規律。
二、步法變化論
步法概而言之,有樁步與行步之分。樁步以五勢為本,行步以三法為宗。五勢者,大、順、拗、小、敗;三法者,擺法、撤法、扎法。五勢與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合。大勢屬金,金能生水,所以能變順勢;順勢屬水,水能生木,所以能變拗勢;拗勢屬木,木能生火,所以能變小勢;小勢屬火,火能生土,所以能變敗勢;敗勢屬土,土能生金,所以又能變大勢。五行相生者順,相剋者逆。三法中,擺法(閃法)為行步之首,忽左忽右,忽進忽退,忽上忽下,行東就西,妙在活步;撤法在於抽撤之速;扎法在於進攻之疾。初學者務必求真為要。擺法是橫向運動(閃動);扎法是縱向(進法);撤法是斜向運動(退法)。 注:步隨身換,腳隨手出,上步需要先上身,腳手齊到才為真,此為步法變法要義之所在。五勢是諸拳勢的五個基本要素,特點是可以變化,其規律與五行相生相剋之理相合。行步三法為諸般行步之基礎,其中擺法最為難練,為行步之首,忽東西,忽進退,活步之妙,常出乎敵意料,使敵處處受阻,走投無路。撤法、扎法在於迅猛,可進退,可長短,迂迴包抄,埋伏截擊皆在其中。
第四章三晃膀套路圈解(演練:張茂強)
預備姿勢:兩手自然下垂,兩目平視前方,兩腳先立正,再站立與肩同寬(圖1,圖2)。
第一式三晃膀順步捶(虎抱頭) 掌心向上,兩掌上提,提至兩乳,隨之吸氣(圖3);再翻掌向下,氣沉丹田,將圖2、圖3的動作重複一遍,變捶,目視前方並向下沖拳(圖4),左拳提起至左乳前,右拳向下、向前、向上、向右後方翻轉,至右前方屈臂,左拳隨之向下、向左後並屈臂於左後方,兩捶尖向上,同時提左膝,或腿直立(圖5);邁左步,轉雙臂,要膀轉身搖,提左腿,過右步,右腳彈踢成馬步,發左拳,拳心由上轉下,右拳舉於左胸前,拳眼向下(圖6)。
第二式掖手(掛掌) 右拳從胸前由下向上舉於頭頂右上方,提右腿向後坐,同時左手變掌,屈臂於左前方,成左丁虛步,左手與肩平,右拳由頭頂至左手成斜線,目向左視(圖7)。
第三式弓步單鞭勢 提左膝,跨左腿,成左弓步,盤雙肘,兩拳抱於兩肋,先沖右拳,再沖左拳,右拳掄至身後(圖8)。
第四式十字捶(十字披紅) 震右腳,成左虛步,里合兩臂,收兩拳,右拳置右乳下,左肘頂左腰眼(圖9);跨左腿成左弓步,左拳自前向上、向後劈打,右拳由乳下打出(圖10)。
第五式回馬捶(懷中抱月) 拔左步於右腿後,再提右膝,同時左拳由後向上、向下回懷護襠;右拳打出衝天捶(圖11);落右腳後跳步,身體右轉,拐右肘,成右弓步,兩拳在頭上下,勢若抱月(圖12);左拳打出,拳心由上轉下,右拳後抽,拳眼向下,置於右胸前成馬步(圖13)。
第六式掖手 提左腳上左步,左掌前劈,右掌由上向左劈下(圖14);變左虛步,左掌前出,右腿下蹲,右掌在右腰側(圖15);右腿後坐,右手從胸前由下向上,至頭頂右上方成五虎拳,左掌從懷裡由上向下屈肘於左側,同時收左腳成丁虛步(圖16)。
第七式 單鞭
提左膝,跨左步,成左弓步,盤雙肘,先打右拳,再打左拳,兩拳心向下,出拳均為打陰合陽(圖17)。
第八式收步托槍勢(坐虎勢) 右腳拔步,成後坐步,收左腿成左虛步,收兩拳,左肘頂在腰眼,右拳置於左腰眼前(圖18)。
第九式順步捶(硬開弓) 跨左步,打左拳,右肘尖後撞,右拳置於右胸前,成馬步,目視左前方(圖19)。
第十式分手苗(分手) 提左腿向後坐步,成左丁虛步,同時右拳變掌,從胸前由下向左抄手至左側,左拳變掌,向上經胸前再向下繞至身前(圖20);左掌里翻置於右肋,右掌向左前方打出,置於頭左上方,同時提左膝於胸前,左腳尖豎直向下(圖21);跨左步,右掌從左上方繞至右側,盤肘打右拳,再打左拳,右拳掄至身後(圖22)。
第十一式通天捶(摘耳法) 提右膝,左拳由懷裡護襠,右拳盤至懷裡由下向上打出(圖23)。
第十二式弓步沖拳 右腳由上向後蹬出,右拳從胸前向下、向後掃襠打出,左拳從懷裡向前打出,成左弓步(圖24)。
圖23 圖24
第十三式摟蛇勢(餓狼掏心) 收左腳,成左虛步,左拳變勾手,自下拉於身後,右拳虛握,由上落至身前,縮兩肩(圖2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