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李文:新加坡為何對中國不夠親?|新加坡|中國
李顯龍在「慰安婦」問題上表現出實用主義傾向
鳳凰歷史:您如何評價李顯龍這種對待歷史問題的實用主義做法?您認為在外交中有無尊重歷史事實、重「信義」的必要?
李文:李顯龍雖然在「慰安婦」問題上表現出一定的實用主義傾向,但對其批評還不宜上升到歪曲歷史事實,不講信義的地步。
尊重歷史是提升國際地位的重要途徑
李文:為人貴在誠信,「人無信不立」;國家更應該講信義,「國無信則衰」。孔子說,一個國家可去食去兵,但不可去信。在現代國際關係中,尊重歷史事實,恪守信義,是贏得別國尊重和信賴、提升國際地位的重要途徑。為了一己之私不惜歪曲歷史,置人類社會起碼的公德與正義與不顧,反覆無常,出爾反爾,必將遭到唾棄。
美國就《排華法案》道歉更多出於利益考量
鳳凰歷史:美國近期就《排華法案》道歉,您認為這是出於利益的考量還是價值觀的考量?總體而言,美國在冷戰後的外交活動中有沒有堅持一種較為恆定的價值觀?
李文:2012年美國眾議院通過對《排華法案》表示「regret」(遺憾)的決議案,應該說是一個值得高度肯定的進步。這一道歉固然有恪守美國價值觀方面的因素,但更多地,還是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即給現在生活在美國的華裔一個交代。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版2012年6月19日報道:2010年美國亞裔人口增長至1800萬左右,為1980年時的四倍,佔美國人口總數的6%。亞裔是美國人數增長最快、受教育程度最高、收入最多的族裔,而華裔是亞裔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美國高調堅持自由民主 目的在於謀取利益
李文:美國外交戰略的特點是戰略利益與文化價值觀相結合,但價值觀始終服務於戰略利益。有史以來,美國一直把自己的國家看作一個獨特的文明體,認為它是「整個世界的山巔之城」,是「自由的燈光民主的堡壘」。美國人始終不渝地堅持「一元論宗教和意識形態」:「聲稱得救的道路只有一條,正確的生活方式只有一個,真正的價值結構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所倡導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和美國式的政治社會制度。美國如此執著的目的只有一個:實現本國國家利益最大化。
冷戰後,美國依舊高調堅持「自由、民主、平等、人權」,力圖一方面擁有世界最強軍事實力,另一方面與佔領道義制高點,繼續維繫其在世界中的領導地位。這一時期,美國無論以「輸出民主」為名佔有資源,以「遵守全球規則」為名遏制中國,還是打著人權的旗號在全球範圍發動戰爭,目的都在於謀取戰略利益。
新加坡對中國不夠親:避免鄰國猜忌 擔心中國威脅
鳳凰歷史:李光耀父子都是華裔,為何新加坡與中國的關係卻近不起來?對於華僑較多的東南亞國家,中國應如何處理與其的關係呢?
李文:自1990年10月建交以來,中新兩國關係穩定,各層次交往頻繁,各領域的互利合作都取得顯著成就,堪稱「國家關係上友好、合作、創新的典範」。
新加坡是世界上華裔占人口比例數最多的國家。新加坡華裔大多與中國大陸有親緣關係,鄉土意識極濃,對中國懷有特殊感情;中文是新加坡第二官方語言,中國傳統文化尤其儒教文化在新加坡民族國家意識形成和現代化進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兩國的價值觀上多有相通之處。
但新加坡在對外關係上始終堅持東盟和美國優先,與中國適當拉開距離,有時還要刻意做些讓中國不高興的舉動給他國看。例如新加坡領導人多次公開告誡外國投資者「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在東盟內部,新加坡力避給他國留下「中國代言人」的印象,在涉華問題上強調照顧東盟的整體利益。為凸顯自身的自主性,新加坡領導人注重自身特性、民族認同和主權平等,自認是華族而絕非中國人,對中國評價和交往時經常採取謹慎的、甚至反常的態度,對中華文化採取了若即若離的態度。
新加坡對中國表現的「不夠親」,有兩個層面的原因。其一,新加坡作為華裔為主的國家,處於印尼和馬來西亞兩大以信仰伊斯蘭教的馬來民族為主體的國家之間,與兩國關係十分微妙。出於對自身特殊的安全環境的考慮,新加坡盡量避免因注重發展與華關係引起周邊國家的疑懼和猜忌,成為「東南亞的以色列」、亞洲的「第二個台灣」。其二,新加坡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又擔心中國成為世界大國,在亞洲地區可以為所欲為後,會給自身和東南亞國家帶來不確定性甚至威脅。因此,有意將美國拉入牽制中國,重視日本和印度對中國的平衡作用。
因我國在處理與華僑較多的東南亞國家之間的關係時,更需按正常國家關係之間應遵循的法則辦事,不能將華裔華僑的作用與影響作為一個考量因素;更不能在學術探討之外宣傳「大中華圈」或所謂的「華夷秩序」。
推薦閱讀:
※對話式文字教程試驗
※中國夢,與世界對話
※沏一壺好茶,來一場與心的對話!
※人物 | 徐則臣:與大衛·米切爾對話
※從孔子仁學視角談儒耶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