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土修學課本》第一冊

《凈土修學課本》第一冊

熱度 1已有 727 次閱讀2010-4-9 11:27 | 佛友日誌 yaningru博客 佛教網 佛緣網站

前言

佛法是超情離見出離世間無上大法。凈土法是救度一切罪福眾生出苦海的無上寶筏。今集大藏經經文,請讀者管窺斷世違俗的出離法。

《佛說五無返復經》譯文,

此經為佛弟子阿難親聞親見,今為大眾述說。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大阿羅漢俱。有一外道聞聽舍衛國人慈心孝順、奉經修道,便前來訪道。

近舍衛國城郊,見有父子二人耕地。一毒蛇竄出,咬殺其子。父親將兒子放置一邊,依然耕地。外道迷惑不解,問言:「這位死者是不是你兒子,為何你不啼哭,怎麼還能有心耕地呢?」

其父答言:「萬物有成必有敗,人有生必有死。因緣會遇之時,善者有善報,惡者有惡報,定果不能逆轉。就算我憂愁啼哭,不飲不食,何益於死者?我這麼做不是很正常嗎?您若進城,請去我家,告知家人,兒子被蛇咬死,午飯只需送一人份即可。」外道心想:兒死在地,情不憂愁,反叫家人送食,世間怎麼會有這樣不通情理之人呢?

外道入城後,找到耕者家告之。見兒母既不啼哭,又不愁憂。外道問言:「母子至親,何不啼哭?」

母言:「子來投胎如客依人,來不拒,去不留。人人皆如此,自來生、自去死,隨其業力往來於生死。」

外道又問其姐。其姐答言:「姐弟以宿世因緣生於一家,猶如順水而行木排,若遇大風各自分開。合必有離,死亡無常,我弟命盡自當離去,不能相救。」

外道又問死者之妻,妻言:「我夫妻二人因緣相會,如夜暮降臨落於同一樹枝上的兩隻鳥,天明各自飛去。有緣則合,無緣則離,夫妻就是如此。無常來臨,隨其本命。」

外道又問其家奴僕:「主人已死,你何不啼哭?」

答言:「我與主人因緣合會,無常到來不能相救,愁憂啼哭無有所益!」

外道聞聽一家五人之言,大惑不解:「我聽說此國人民大有修行,勞身苦心遠道來此,怎麼人們修行都修成這樣呢?如此無義無理、無人情味!佛在哪裡?我要見佛。」

有行路人指示。外道來到佛所,頂禮佛足,坐於一邊,默無所說。佛知其心,故問:「為何愁憂不樂?」

外道修行者言:「我千里來此欲得學問,卻見一家五人無義無理,我空無所獲,故而不樂。」

佛觀其人善根成熟,為其講法。佛言:「此一家五人為佛弟子,真知義理,皆得證果,故與俗人不同。世間俗人不識『無常義理』故有懊惱。見無常之事做無益啼哭,愁憂自傷。此五位賢者知命無常,生必有死,得於定心,無有煩惱愁憂哭泣。世間俗人如得重病高燒者,胡言亂語。此五人已得證果,得遇良醫與葯,重病痊癒,定心自若。」外道修行者聞佛法語,如盲得眼,如黑暗中見大光明,心開得悟。

諸位:您讀此經後,對證果者所言是讚歎,是不認可?若您一時尚不能接受,請先勿看此書。本書依佛說出世法編輯,為出生死去凈土者說。

主編和悅居士敬告

2009年7月

序言

佛應化世間,為自力修學者說八萬四千法門,令修學者得佛法利益,出離生死。佛在晚年,為救末世罪福凡夫出離生死,無問自說,開示求生西方凈土法,令一切有修學與無修學眾生皆得往生。

凈土法超越常理,小乘聖人不能相信。阿羅漢具足六神通,觀察往昔宿命,自己無量劫久修,屍骨成山,沒能出離生死。何以「凈土法」能令不斷煩惱凡夫出離?因此佛說,此法小乘羅漢、緣覺聖人所不能解知。

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小乘人執認自我知見,凡夫自知愚痴無智,但能順於佛說,因此往生西方凈土者多是凡夫。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中說「具三心者必生彼國。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 一切求生凈土者,能表裡如一,真實棄娑婆、去極樂,必定感佛接引往生。依佛說,去西方凈土,有修無修只要願意去,都能往生。我們看《觀經》「九品往生」, 能修學者得上五品往生,臨終聞法不能修者,也得下四品往生。

《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第十八接引願中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經》中說:「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有人問,既然去西方凈土無需修學,那麼學習《凈土修學課本》有什麼用?

所言《凈土修學課本》實際是為求生西方凈土者增上往生品位而說。另外,為世間天天念佛而無信願者啟發信願。還有一些誤入歧途之人找不到往生路徑,於此選錄多部佛經,為眾人指明往生路徑。

又《凈土修學課本》中,引用許多佛經原文,沒有為大眾解說。我個人覺得,佛經原文若經人解說,猶如往純乳中兌水。解說的越多,其味越淡。為讓修學者得原汁原味佛說甘露法,我覺得還是看原文好。看佛經原文,猶如見佛,親聞佛語倍覺親切,又可了解佛經多種義理。

《凈土修學課本》是依據佛經義理編著,但是經過編者的諸多解說,還是往「純乳中兌了水」,不能詳盡佛說義理。所以不足為憑,只可作為讀者的修學參考。

編者自序

2009年7月

佛法知識篇

佛法斷世違俗、超越凡情,能令眾生出離世間生死海。

四聖諦、因緣法為出離世間的無比法,世間人皆不能知,唯佛獨說。修學大小二乘者,皆當了知。

佛法知識篇

第一章佛·佛經·佛教

兩千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有悉達多太子修行成佛,稱名釋迦牟尼佛。在無盡虛空有無數人修行成佛,建立佛土世界,教化無量眾生。

一、釋迦牟尼佛

(一)、太子出生

兩千五百多年前,正是我國春秋時代,在古印度西北部,喜瑪拉雅山山腳下,現今尼泊爾境內,森林茂密,草原興旺,平原廣博,古老悠久的釋迦族人,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建立了釋迦族王國——迦毗羅衛國。這裡,即是釋迦牟尼的誕生地。

釋迦牟尼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為迦毗羅衛國的王太子。父王名凈飯。母為王后,名摩耶。

迦毗羅衛國凈飯大王,多年無子。在一個戒齋日的夜晚,王后摩耶夫人,夜夢金人騎一六牙白象入懷,覺身有孕。十月產下悉達多太子。

悉達多太子出生時,有種種奇妙祥瑞發生:一、從母右肋出生,而母體卻無有損傷。二、太子下生落地,身放金光,令大地震動。三、太子無人扶持即能行走,腳踏之處皆有蓮花承足。四、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開口說言:「天上天下我為最尊,我為最勝!我離老、病、死……。」

王后摩耶,生太子七日後命終,免除了人間諸苦生忉利天,享天界福報。悉達多太子的姨母立為王后,太子則由姨母撫養長大。

(二)、出家

太子十六歲時,父王為其灌頂,悉達多太子成為迦毗羅衛國王位繼承人。太子十七歲娶妻,見世間老、病、死等苦,決心出家修行,尋求解脫真諦。悉達多太子請求父王恩准出家,凈飯大王夫婦涕泣不許。太子說:「父王!若能滿我四願定不出家。一願、永不衰老,二願、永無病苦,三願、永無死亡,四願、世間一切常住不壞。」

凈飯王知太子出家其意已決,禁閉宮門,廣設人間欲樂,試圖打消太子出家念頭。

太子在二月初八的夜半時分,逾越宮城,為求解脫,放棄王位繼承及世間榮華富貴,離別家親,出家修行。

太子發下誓言:「若不了生死,終不還宮;若不成無上道,終不見父王;若不斷盡世間恩愛之情,終不見姨母與妻兒。」

(三)、成道

太子出家後,一路遍訪許多苦行者,又多方尋訪著名修行者。最後尋訪到兩位修行達到最高境界者——非想非非想處天的修行仙人。但是,他們所修也非是解脫道。

太子決心自行尋求解脫境地。太子先去林中體驗種種苦行。六年之中,種種苦行使太子身心倍受痛苦。禁食苦行,使身體羸瘦,皮包筋骨,手按前腹竟觸及到脊梁骨。極度的虛弱,使體力不支,身心不安,修行倍受影響。太子覺悟到:過度的苦行與享樂皆不利修行。

太子結束苦行,改變修行法,取「中道」修行。悉達多太子來到了尼連禪河邊,入水澡浴,同時接受了牧女的供養,恢復了體力。太子來到一棵大菩提樹下,結跏趺坐,發下誓言:「我若不成無上道,寧碎此身終不起座。」日復一日,於一日凌晨時分,悉達多太子豁然大悟,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證悟的悉達多太子,開言便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悉達多太子止息了妄想、執著,證得了無上聖果,號稱「釋迦牟尼佛」。

佛通曉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具足萬德萬能,天上人間以十種名號稱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諸天天人得知世間有佛成道,紛紛供養。大梵天王、欲界六天天主,三次請佛講法。佛悲憫眾生,願為尋求解脫道者,指示出離三界生死之路。

(四)、集結聖眾

此時在波羅奈國的「鹿野苑」中,有迦毗羅衛國五位修行者。佛觀察此五人當先得度,即為講說「四聖諦、十二因緣法」。五人聞法,出離世間生死,即證阿羅漢,隨佛出家。此四聖諦、十二因緣法,天上、人間無人能說,唯佛獨說,故名「阿含」,為「世間無比法」。

釋迦牟尼佛游化六年度生,集聚聖眾。六年的遊行,化度無量眾生,降服無量外道。有一千多名外道,聽佛講法,證阿羅漢果後,隨佛左右,為佛常隨弟子。

佛帶領千餘名弟子,一路前往摩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親自帶領眾臣、百姓,於王舍城外歌舞歡慶,迎佛入城。又有外道修行者,舍利弗與目犍連,帶領二百餘名弟子隨佛出家,為佛常隨弟子。

佛為無量大眾講法,無量眾生聞法歡喜,皆證道果。頻婆娑羅王聞法得證初果羅漢。

頻婆娑羅王在城外幽靜的竹林中,為佛建造「竹林精舍」,供佛與弟子休息和修學。僧眾們的衣、食、住、行,皆由頻婆娑羅王供養。

(五)、度釋迦族

佛六年游化,集聚智慧高深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餘名,欲回迦毗羅衛國度化父王、宗族家親與一切有緣眾生。迦毗羅衛國凈飯大王聞聽歡喜非常,即派大臣前往迎佛。

釋迦牟尼佛帶領一千二百五十餘名大阿羅漢,回迦毗羅衛國。佛依出家法:三衣一缽,樹下一宿,三月一移,住於城外山林樹下,不住宮殿。為將來修行者,以身講法。

凈飯大王即命人于山林空地,建造精舍,供佛與弟子安居。

釋迦牟尼佛的父王兄弟四人,凈飯王為長兄,統領迦毗羅衛都城。其三位王叔,分疆統領屬地。佛為釋迦族人講法,凈飯王處,有九萬九千人眾得證道果;白飯王處,有七萬七千人眾得證道果;斛飯王處,有七萬六千人眾得證道果;甘露飯王處,有七萬五千人眾得證道果。釋迦族人與一切大眾,有證阿羅漢,有證羅漢果,有居家為佛弟子發菩提心者。無量天人、鬼神、阿修羅等,皆聞法獲益。

釋迦王族中,有五百王族子弟皆隨佛出家。佛的異母兄弟難陀,佛的兒子羅睺羅,皆隨佛出家。

釋迦牟尼十九歲出家,二十五歲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游化六年集結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餘大阿羅漢,三十一歲還迦毗羅衛國,度脫父王、母后、妻兒、釋迦族眾子弟,度脫迦毗羅衛國諸婆羅門國師、大臣、婆羅門信眾,無量士民百姓。而後,佛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妻子耶輸陀羅,與宮中五百女人皆隨佛出家。

(六)、應機度生

佛為眾生破除種種疑惑,開示演說覺悟大道。佛教導弟子直心、直言、直行,善巧方便。

佛告大眾:「我所說法,為止息眾生妄想,使佛性顯露,從無隱藏秘密;我為大眾指出成佛之路,道路需自己去走,無人可以替代。」

佛告訴大眾:「命運由自己掌握,無人能使你下地獄,也無人能使你上天堂;行惡得惡報,行善得善果;只有修行佛法,方得究竟解脫。」

佛根據眾生不同根基,演說八萬四千自力修行法,使不同根基眾生同沾法益。

我們所居娑婆世界,為眾生不善業所招感。眾生於中受不善果報,壽命短促,眾惡集聚,相互染污。在此修行成佛十分艱難,佛為度末世罪業深重凡夫眾生出離生死,又為大眾開示「求生西方凈土法」,教導大眾移地,去西方極樂世界凈土修學成佛。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願力所建,阿彌陀佛修菩薩道時發願,願建一清凈佛土世界,接納一切罪苦眾生。一切眾生往生彼國,則再不經歷生死,一世即可成佛。阿彌陀佛有接引眾生的大願。大願中說:十方眾生及蜎飛蠕動之類,至心信樂願生我國,念我名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誓不成佛。阿彌陀佛今已成佛十劫,現在在西方極樂凈土講法。

釋迦牟尼佛講此凈土法時,十方諸佛各個於自佛土世界,同聲讚歎,勸勉大眾,往生其國。

(七)、涅槃

釋迦牟尼佛於世間弘法四十九年,示導眾生無上菩提覺悟之路,開闡大乘法教,度盡一切有緣眾生。

在佛八十歲時,度生大業完畢,當得度者皆已得度。佛於《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我應化世間,苦心度化剛強難以調伏的眾生,使他們接受教化,舍邪歸正。這些眾生十有八、九皆已得度,尚有十之一、二眾生,惡習深重沒能度脫。佛言:我還要以百千萬億化身,廣設種種方便而來度化他們:若有發出離心者,皆令歸於佛道;若業障深重者,我依然不放棄他們,累劫勤苦不舍,分身度脫;若於佛法不能生信而誹謗者,則難以教化,只能隨業受報,墮入惡道流轉,但也種下善根種子。

佛臨涅槃前,咐囑大阿羅漢弟子們集結「佛經」,以度後世有緣眾生。

佛八十歲二月十五日月夜,於拘屍那羅城郊娑羅雙樹下,入於無生無滅涅槃。

~~~~~~~~~~~~~~~~~~~~~~~~~~~~~~

問答題

:釋迦牟尼佛的出生,在我國史料上有記載嗎?

答:我國《周書》記載,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日,江河泉池水迅漲,井水溢出,山川震動,有五色光入貫太微星宮,遍西方盡作青紅色。太史蘇由奏於昭王:「有大聖人生於西方」。昭王命人刻於石上記之。此正是釋迦牟尼佛出生之日。又佛入涅槃後,阿育王統一了印度。為供養釋迦牟尼佛遺骨「舍利」,造八萬四千座佛塔。每塔一份,供天下眾生禮拜供養。在我國陝西省西安扶風縣法門寺,也有佛骨舍利塔。公元1987年,由國家撥款重建。如今開放多年,供大眾禮拜瞻仰。

二、佛經

佛經,是佛入滅後,由佛弟子集結。佛在世時,不需要文字佛經。佛能知世界一切眾生心念,若有眾生欲發出離心,佛則知之。佛即現身為其講法。

佛入滅前,佛近侍弟子阿難,問佛:「佛入滅後,佛弟子修學依誰為師?」佛言:「依戒為師。」今後依經戒為修學導師,就是說,今後佛法修學,不依師徒承傳。佛又告阿難由大迦葉責集結佛經。

佛滅度後,佛教中則不準依師徒承傳,佛弟子都依止佛經修學,佛經即代替佛為弟子宣法。

佛滅度五百年後,佛教漸漸變質,宗派主義分割佛教,佛弟子學佛,分宗立派,形成師徒相傳的修學法。師徒相傳一代不如一代,直到「末法時期」的今天。

佛滅度後,佛弟子大迦葉則依佛教言,召集五百名大阿羅漢,集結佛經。佛的近侍弟子阿難,有超常本領,過耳不忘。佛講說過的經法,能一字不差復誦。這樣,就由阿難來複誦佛所說過的經法,五百位阿羅漢證明無誤後,記錄在一種樹葉上(當時還沒有發明紙,這種樹葉就稱為「紙」),訂成冊,這就是原始的佛經。

佛滅度後,佛經急代表佛的「法身」,又是佛與佛法的代表。

佛經多以「如是我聞」為開篇。說明這部經是由佛弟子親聞佛說,記錄而成。為令後世人了解佛經真實不虛,每部佛經前面,都有佛講說這部經的時間、地點及在場聽眾。令後世人,聞聽此經,啟發信心。

那麼佛經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呢?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曾有印度僧人來我國民間傳法。但佛經正式傳入中國,是在漢朝永平年間。那時漢明帝派遣使者西行。在西域月支國,迎請來高僧摩騰和竺法蘭。同時帶來了佛像與佛經。

當年高僧入城時,由皇帝親自迎接。又在京城洛陽,新建白馬寺。供養佛像、佛經,安頓僧人。皇帝又出資召集人才,請兩位法師帶領眾人翻譯佛經,刻版印刷,流通於世,供世人修學。

而後歷朝也有去印度取經之人。如東晉時期的法顯、慧景等人。他們自長安出發,西出陽關、越流沙、過雪山,歷盡千辛萬苦,幾經生死磨難抵達印度。十三年後取回印度梵文佛經。

後來,又有唐朝三藏法師玄奘和尚,西赴印度取經求法。玄奘和尚萬里孤征,單人獨馬,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印度。又歷時十七年遍游印度。回國後,歷時十九年,將梵文佛經譯成漢文。共譯佛經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從印度取回來的佛經,都要翻譯成漢文才能於漢地流通。由於歷朝歷代取經人不同,譯經人不同,往往同一部佛經翻譯成多種譯本。有的是依梵文語言直譯,有的按經文義理意譯。直譯的佛經,重複語言較多,但是能令人將重點記住。意譯的經文符合漢語語言,簡明扼要,故讀誦者較多。對於修學者來說,此兩種譯本,依止哪一種譯本修學,所獲利益相同。

佛經流傳於世,佛在世時預見到,末法時期會有外道製造偽經,惑亂大眾。故佛留下了「法印」使末世人用來驗證佛經的真偽。每位有正知見的人,依佛「法印」都可印證。

佛說小乘法,依「三法印」印證。三法印就是三條義理:

一、諸法無我:佛於經中說,萬事、萬物、萬類中皆無有「我」。

二、諸行無常:佛於經中說,十方世界萬物眾生,皆無有常住不滅者。

三、寂靜涅槃:佛說經法,必定引導眾生出離世間生死,向無生滅寂靜涅槃。

驗證佛說小乘法就依此三條。符合此三條即為佛說,不符合三條即非佛說。

大乘法依「一實相」驗證:佛於經中說,實相體,本自清凈光明,如虛空遍一切處;實相體,含藏無量妙性;實相體,含藏的無量妙性,能幻化世間一切萬物世界及一切眾生。符合此義理即為佛說,不符合此義理即非佛說。

三、佛教三期「法運」

釋迦牟尼佛法教傳入世間,共有三期法運:正法、像法、末法。過此三期之後,法教便於世間滅盡。

正法時期

釋迦牟尼佛從應化世間,到入滅後的五百年里,稱為正法時期。此時出生的眾生,是在釋迦牟尼佛往昔修菩薩道時,曾親自供養菩薩。故這些人依因感果,今生當見佛聞法,而得度脫。當這些眾生度盡,佛便滅度,離開世間。

佛涅槃後,又有當依佛說大、小二乘法教應得度者。他們修學大、小二乘法教,皆得證聖果,出離三界生死。此段時間有五百年,稱為「正法時期」。 此正法時期出生的眾生,善根較深。

《摩訶摩耶經》中說:

佛涅槃後,摩訶迦葉共阿難,結集法藏。事悉畢已,摩訶迦葉於狼跡山中,入滅盡定。我(阿難)亦應當而得果證,次第隨後入般涅槃。當以正法付優波掬多,善說法要,如富樓那廣度大眾。又復勸化阿輸迦王,令於佛法得固正信,以佛舍利廣起八萬四千諸塔。

二百歲已,屍羅難陀比丘,善說法要,於閻浮提度十二億人。

三百歲已,青蓮華眼比丘,善說法要,度半億人。

四百歲已,牛口比丘,善說法要,度十萬人。

五百歲已,寶天比丘,善說法要,度二萬人,八萬眾生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正法於此,便就滅盡

這些當得度者皆已得度。而後出生的人,善根漸漸淺薄。佛的大、小二乘教法,難以度其出離生死。此「正法時期」即告結束。

像法時期

「正法」滅後,「像法」延續了一千年之久。《摩訶摩耶經》中說:

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競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

七百歲已,有一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燃正法炬。

八百歲後,諸比丘等,樂好衣服,縱逸嬉戲。百千人中或有一、兩得道果者。

九百歲已,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

一千歲已,諸比丘等,聞不凈觀、阿那波那(禪定),瞋恚不欲。無量比丘,若一、若兩思惟正受(三昧)。

千一百歲已,諸比丘等,如世俗人,嫁娶行媒,於大眾中毀謗毗尼(佛法戒律)。

千二百歲已,是諸比丘,及比丘尼,作非梵行。若有子息,男為比丘,女為比丘尼。

千三百歲已,袈裟變白不受染色(雖穿出家服而皆不守出家戒律;不懂佛法,如俗人一樣,此名「袈裟變白不受染色」)。

千四百歲已,時諸四眾猶如獵師,好樂殺生,賣三寶物(賣佛像、佛經,賣法物、僧物)。

千五百歲,俱睒彌國有三藏比丘,善說法要,徒眾五百。又一羅漢比丘,善持戒行,徒眾五百。於十五日布薩(說戒)之時,羅漢比丘升於高座,說清凈法云:『此所應作,此不應作。』彼三藏比丘弟子答羅漢云:『汝今身口自不清凈,云何而反說是粗言?』羅漢答言:『我久清凈身、口、意業,無諸過患。』三藏弟子聞此語已,倍更恚忿,即於座上殺彼羅漢。

時羅漢弟子而作是言:『我師所說,合於法理。云何汝等害我和尚!』即以利刀,殺彼三藏。天龍八部莫不憂惱,惡魔波旬及外道眾,踴躍歡喜,競破塔寺,殺害比丘。

一切經藏皆悉流移至鳩屍那竭國,阿耨達龍王悉持入海。於是佛法而滅盡也(佛法暫時滅沒)。」

此為佛在世時的予頁言。予頁言像法時期這一千年里所發生的事,佛句句言中。

像法時期出生的人,善根良莠不齊,修學者多,得道者寥寥無幾。雖然精進修學,皆難成就聖果。

正法時期是成就時期,修學者依佛教言修學,皆得成就。像法時期是種正法善根時期,修學者此時皆能得聞正法,無論命終入善道,還是入惡道,來世得人身,依此所種正法善根,皆得成就佛道。

末法時期

末法時期修學佛法者,是受往昔惡業苦報而來。受罪報之人,聽聞佛法難得正信,反生誹謗,故墮落更深。但是若有因緣,聞法生於正信,也當得度。

末法時期邪法興盛,眾生我慢心熾如烈火。心生邪見,不信佛語,多信邪人邪說。雖然有求生西方凈土法,成就一切眾生,但是多有大眾不信佛經,信邪人說法,誹謗大乘,反而墮落。

佛在《法滅盡經》中說:

吾涅槃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出家人)壞亂吾道。著俗衣裳,樂好袈裟「五色之服」。飲酒、啖肉、殺生貪味,無有慈心,更相憎嫉。

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精進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崇尚。教化平等,憐貧念老,救育窮厄。恆以經像令人奉事。作諸功德,志性思善,不侵害人。捐身濟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

設有是人,眾魔比丘咸共嫉之。誹謗揚惡,擯黜驅遣,不令得住。

自共於後,不修道德,寺廟空荒無復修理,轉就毀壞。但貪財物,積聚不散,不作福德。販賣奴婢,耕田、種植焚燒山林,傷害眾生無有慈心。奴為比丘,婢為比丘尼。無有道德,淫泆濁亂,男女不別。令道薄淡,皆由斯輩!

或避縣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門。不修戒律,月半、月盡雖名誦戒,厭倦懈怠,不欲聽聞。抄略前後,不肯盡說。經不誦習。設有讀者不識字句,為強言是,不咨明者。貢高求名、虛顯雅步以為榮冀,望人供養。

眾魔比丘命終之後,精神當墮無擇地獄、五逆罪中。餓鬼、畜生靡不經歷,恆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邊國,無三寶處。

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恆作福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

法將殄沒,當爾之時諸天泣淚。水旱不調,五穀不熟,疫氣流行,死亡者眾。人民勤苦,縣官克罰不順道理。皆思樂亂。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劫欲盡故日月轉促,人命轉短,四十頭白。男子淫泆精盡夭命,或壽六十。男子壽短,女人壽長,七十、九十,或至百歲。

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為有常。眾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流漂魚鱉食啖。

時有菩薩、辟支、羅漢,眾魔驅逐不預眾會。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為欣快。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經》中,佛涅槃前,咐囑十六位大阿羅漢,住世護持正法,使不滅沒。經言:

此南贍部洲,人壽十歲,刀兵劫起。爾時佛法當暫滅沒。刀兵劫後,人壽漸增,至百歲位,此洲人等復樂修善。時此十六大阿羅漢,復來人中。稱揚顯說無上正法,度無量眾令其出家。

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無息。後至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爾時釋迦牟尼無上正法,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永滅不現。

佛法為何在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世界和平、人民安居樂業,壽命增長的好時候滅盡呢?

我們學習出離法四聖諦,即可得知:娑婆世界眾生,無不依知苦而得度脫。人壽七萬歲時,人民生活享樂如天,令人不思出離,出世間法再無人修,因此佛法漸漸於世間滅盡。

佛教像法傳入中國

佛教正式傳入中國,佛法法運已進入「像法」,那時中國儒教、道教、鬼神教興盛。但是佛法普攝群生,深如巨海、廣至無外,佛法教理、教義包羅萬有。佛說五戒十善、因果道理精微細妙,中國的儒教、道教、鬼神教,乃至世間一切宗教無人能知,故而佛教為中國諸宗教所嘆服,為世人所歸仰,為中國人所接受。

此時的中國,雖有出離世間的佛法傳入,但是發出離心者少。許多人入佛門為佛弟子,修五戒十善,求人天福業多喜歡修小乘,參雜儒教、道教、鬼神教色彩;我慢自矜高者,多喜歡學大乘,而不依佛說。佛說出離世間生死的無比法,在中國僅存個模樣而已。

我國唐朝中期,帝王家信奉佛法,推崇佛教。出家僧侶有著優厚的供養與種種特權。佛制出家戒律中,不準出家比丘參與朝政,不準依附權貴出入朝廷。但出家人中的名利之徒,願依附豪門貴族。一些外道徒眾,見出家有利可圖,便改頭換面剃髮出家。到唐朝中期,佛教真佛弟子,被偽佛弟子所淹沒。中國佛教進入了「末法時期」。當今已經進入「末法」一千多年,我們看現在,可理解佛經中介紹的末法種種現象。

第二章,外道與魔法

佛法與外道的差別

佛法能引導眾生出離生死輪迴,外道法不能引導眾生出離生死輪迴。

有外道真心出離生死,雖然不知出離的修學道路,這種外道一旦舍邪歸正,即感佛講法而得解脫。當年佛在世,好多這樣的外道歸依佛門,做佛弟子。另有一些外道,執認空、有見解為真理,不肯改變,則墮入空、有兩邊不能出離。另有修行五戒十善,求現世安樂、求將來享樂的外道,不求出生死。這種外道如今多附佛教,成附佛外道。

佛教傳入中國,在像法末期,帝王推崇佛教,抑制外道教派,許多外道徒眾改頭換面,紛紛剃髮出家入佛門中來。他們篡改佛法教義,於佛門中宣揚外道法。將佛人天教法,與外道善法相混淆。將佛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他們除去「自凈其意」一句,改成「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即是佛教」。就這樣代代相傳,一直流傳到今日。現今佛說五戒十善人天教法,演變成了外道法。

佛法修五戒十善人天乘教法,與外道修五戒十善大有不同之處。佛說《正法念處經》里寫得清清楚楚,世間無人弘揚。因為末法中人,只要能聞聽到《正法念處經》的經名,即種正法種子,將來必定得度。

佛說《正法念處經》中說:佛初成道,一時佛與弟子游化摩竭陀國,居王舍城城郊那羅陀村。一日朝晨,佛大弟子舍利弗與眾初學比丘,入王舍城乞食。眾比丘離舍利弗而自行乞食。途中經一外道居所,有一位外道問言:「你師釋迦牟尼講說五戒、十善,我師早已為我講說。你師所說與我師所說有何差異?而你師何以自稱『無上智』?」眾初學比丘無言以答,慚愧而歸。眾比丘歸來告舍利弗。

舍利弗言:「外道說五戒、十善,僅知粗淺因果;我佛所說五戒、十善,為微細因果本末。世間一切天魔、外道、諸修行者無有能知者,唯佛獨知。外道修學五戒十善,僅得現世樂、來生樂,唯得人天果,福盡墮落。不得究竟解脫。佛說五戒十善,為修學福基,令弟子皆得究竟解脫。」

舍利弗帶領眾比丘來到佛所。爾時世尊為彼比丘那羅陀村諸婆羅門,而說法言:汝諸比丘!我所說法初、中、後善,義善、語善。法應具足清凈鮮白,梵行開顯,所謂『正法念處法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諸比丘言:「如是世尊。」彼諸比丘於世尊所至心諦聽。

爾時世尊為諸比丘如是說言:「諸比丘!何者正法念處法門?所謂法見法,非法見非法,常念彼處心不生疑,喜樂聞法,供養長宿,彼知身業、口業、意業,業果生滅,不顛倒見,不行異法。」

然後佛為諸比丘說十善業報差別。佛所說的十善微細因果本末、業報差別,世間一切外道、諸修行者聞所未聞,無人能知,唯佛獨說。這些佛在《正法念處經》七十卷里有詳詳細細的解說。望大眾學習。

又《大智度論》中說出的外道與佛法的差別令人耳目一新。

論云:佛法教語與外道所語,雖同有「不殺、不盜、慈憫眾生、攝心、離欲、觀空」等法,然外道語,初雖似妙,窮盡所歸則為虛誑。外道所說妙語,皆從佛法中得。

佛法中妙語,經外道解說,初聞似好,久則不妙。譬如「牛乳、驢乳,其色雖同,牛乳攢則成酥,驢乳攢則成尿。

~~~~~~~~~~~~~~~~~~~~~~~~~~~~~~~~~

魔法

魔法,是魔王的魔子魔孫們,或自己化身,或附他人身體,入佛門中來,宣說邪法,令人貪戀世間,不修出離法。

魔法與外道法有何不同?外道法,佛門之外的修行法。外道法,有自我知見,自有教理、教義言說。魔法,專行破壞,故意邪說,無有一定言說,以破壞眾生修學佛法為目的。

「魔」是障礙、干擾、阻撓、破壞眾生修學出離法,破壞佛教的代名詞。

「魔」是梵語「魔羅」的簡稱,譯為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眾生出離世間。

大眾所了解的「魔」, 一般是指破壞佛法的外界天魔與邪鬼邪神、妖魔鬼怪等。實際,干擾眾生修學出離法的魔有四種:一為天魔,二為死魔,三為煩惱魔,四為五陰魔。

一者天魔。是指居於欲界第六天天頂魔宮中的欲界魔王,與他統領的魔子魔孫。凡夫用肉眼看不到他們。他們有的化身,有的附人身體,操縱他人行魔事。

我們依據佛經查找,能使「魔」形跡顯露。在此末法時期的佛寺院中,你可以看到:有的人貌似出家,身穿如來服不持佛戒,為初學佛者講說邪法,引導信男、信女信奉鬼神,或叫人求鬼神、問仙家,修外道;有的教導佛弟子修鍊氣功、修鍊種種外道法;有的佔據佛寺為己所有,行符咒水,驅神遣鬼,吉凶占卜、扶乩討葯……總之,叫世間信男、信女、初學佛人遠離佛法。干擾、阻撓、障礙、破壞大眾修學佛法。此等皆是外界天魔與魔子魔孫所為。

二者死魔。人死則神識離體,使修學半途而廢。故稱死亡為「奪命死魔」。求生凈土者,命終依佛力接引往生西方凈土。能知「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則不存在修學半途而廢,則不怕死魔。

三者煩惱魔。是指修行者自心所起的煩惱,障礙了修學,故稱自心煩惱為「煩惱魔」。

四者五陰魔。「五陰」是指眾生的身與心的和合體。眾生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色塵組合而成。心體為受、想、行、識。身體與心體和合成就了眾生之身。此色身與受、想、行、識,如陰雲覆蓋了眾生的自性光明。眾生為滿足身心所求,棄捨出離法,故稱此五陰身為五陰魔。

魔沒什麼可怕,可怕的是佛弟子修學佛法不依佛經,認「魔」為善知識。拜魔為師,修學魔法,作魔王子民。

問答題

:佛具足的十種德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什麼意思?

如來:佛的顯現與入滅皆隨眾生心而來、而去,故名如來。應供:佛為一切眾生導師,理應受一切眾生供養。正遍知:佛以正智遍知諸所有法。明行足:佛具足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清楚明了過去、現在、未來無邊世界的一切源由。善逝:為好的去處。唯有佛陀的果位最圓滿,無修可修、無證可證,永無生滅,沒有比佛果境地再好的了。世間解:佛能解知世間、出世間一切真實相。無上士:佛是最尊、最上,無有等者,故稱為"無上之士"。調御丈夫:「調」是對善信之人以柔軟方法化導、調伏。「御」是對造惡之人則以無上強力制服。「丈夫」是指可以接受調伏的眾生。天人師:在世間上人和天人最為尊,佛則是天人之師。佛世尊:佛智慧無量,是六道眾生的眼目、舟航、導師,六道眾生只有在佛的指導下修學才能離生死、出苦海。因此佛是世間無上尊者——世尊!

問:如果人人都出家修行,那麼人們該怎麼生活,吃什麼?

答:釋迦牟尼佛在世時也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問題,佛說:「我白毫相光一份福德,四天下人出家,享用不盡。」從因果業報說,眾生皆行善法,則感來享用不盡的自然飲食。如「北俱盧洲」出生的人,天地供養自然粳米,朝割暮長,永割不盡。修福都能感得如此福報,何況學佛福德勝其千倍、萬倍、千萬億倍所不能及!

第三章、世界與眾生

世界眾生是怎麼來的?這是人生的永恆話題,無人能解。諸多宗教,欲以自我知見解說,只能使人更加迷惑。這個問題,非是世間眾生所能解知。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應化世間,為眾生解說了這永恆話題。佛精微細緻的論理,無可辯駁的言說,令一切世間天人、鬼神嘆服歸敬。佛徹知宇宙人生的奧秘,為眾生解疑去惑,開啟了眾生自性智慧。

娑婆世界

《起世經》中佛說,我們現在所居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是梵文音,譯成漢語就是「堪忍」之意。我們這個世界裡的眾生,貪、嗔、痴、慢,妄自尊大,思想濁惡,相互染污,無量劫於生死中輪迴,不思出離。身受種種苦,卻堪於忍受,因而得名「娑婆」。

娑婆世界以眾生的苦樂業報,分為三層:一為欲界,二為色界,三為無色界。

欲界,是眾生造作罪業與福業所感得的小世界。有六類眾生於中受苦、受樂,共居於此。其中受福業樂報的眾生,有天人、人類、阿修羅類;受罪業苦報的眾生,有畜生類、餓鬼類、地獄眾生類。色界與無色界,是修禪定者的福報地,是純天人居住的天界。

欲界

《起世經》中說:欲界,是娑婆世界裡最小的世界單位。是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娑婆世界裡有十億個欲界。每個欲界的中央,有一座高大無比的大山,名「須彌山」。

須彌山四面環繞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第七重金山外。則是無邊無際的鹹水海。鹹水海中有坐落四個大陸洲,八個中洲,諸多小洲。鹹水海外圍,圍繞著兩重高大的鐵圍山。這兩重鐵圍山之間,極大黑暗,無有光明。於兩山間有八大地獄。此八大地獄,各各復有十六個小地獄。其中大叫喚地獄有十八個小地獄。

欲界中央的須彌山,出於海面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是古代將士一天行軍的路程,大約四十里到八十里之間)。須彌山山根,堅牢連接金輪大地之上。須彌山入海水下,有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在大海水中呈現下狹上闊,于海面上漸漸寬大,端直不曲。

須彌山上生有種種樹,樹出種種香。須彌山上分有多峰,皆七寶合成,四面挺出,曲臨海上。

須彌山下有三級,為諸神所住。下一級,縱廣正等六十由旬,有七寶所成的七重牆院。一一牆院各有四門,台殿房廊、苑園水池具足莊嚴。此七重牆院里,有缽手夜叉鬼神居住。第二級,縱廣正等四十由旬,中有「持鬘夜叉」居住。最上一級,縱廣正等二十由旬,中有「常醉夜叉」居住。

須彌山腰,四萬二千由旬處,有四大天王所居宮殿。須彌山山頂,有三十三天天主,釋提桓因天帝所居宮殿。三十三天之上,有夜摩天諸天天人所居宮殿。夜摩天之上,有兜率天諸天宮殿。宮殿內院,現由彌勒菩薩所居。外院,是兜率天的天人所居。兜率天之上,有化樂天諸天宮殿。化樂天之上,有他化自在天諸天宮殿。他化自在天之上,有欲界大魔王的宮殿,魔王名「波旬」,帶領魔子魔孫看守欲界,破壞佛法。再往上,則超出了欲界,進入了無色界。

須彌山山腰虛空中,有一日、一月,自東向西環繞須彌山,轉照四天下大地與虛空。

四大陸洲

須彌山的四面,為四種寶物所成。須彌山的東面為黃金所成;南面為琉璃寶物所成;西面是白銀所成;北面是頗璃寶物所成。

須彌山東面鹹水海中,有一大陸洲,名東勝神洲,國土形狀如滿月形,面積縱廣八千由旬。由於須彌山的東面,為黃金所成,故陽光照於須彌山東面的黃金上,映照天空一片金色,東勝神洲人眼望虛空,則為金黃色。

須彌山西面鹹水海中,有一大陸洲,名西牛賀洲,國土形狀如半月形,面積縱廣九千由旬。因須彌山西面為白銀所成,故西牛賀洲人眼望虛空,為白銀色。

須彌山北面鹹水海中,有一大陸洲,名「郁單越」,又名北俱盧洲,國土形狀正方形,面積縱廣一萬由旬。因須彌山北面為頗璃寶物所成,故北俱盧洲人眼望虛空,為天青色。

須彌山南面的鹹水海上有一大陸洲,名「南閻浮提」,又名南瞻部洲,國土形狀南狹北闊,面積縱廣七千由旬。因須彌山的南面為琉璃寶物所成,故我們居住在南閻浮提洲上的人,眼望虛空為天藍色。

閻浮提大陸洲上有一大樹,名曰閻浮樹。樹圍七由旬,枝葉垂覆五十由旬。於此樹下有黃金,名「閻浮檀金」。

閻浮提洲南,鐵圍山外,有閻羅王宮殿。縱廣六千由旬,七重牆壁、七重行樹圍繞。又有園苑花池,又有眾鳥和鳴。閻羅王屬鬼神類,以不善業感,日夜三時有融銅汁自然現前。時獄卒捉取閻羅王置熱鐵地上,獄卒將融銅汁瀉入閻羅王口中。時閻羅王被燒唇口、咽喉、小腸、大腸痛苦萬狀,心中念言:嗚呼!願我舍此身已於人間受生,願於佛法中得於解脫。發此善念,即於當時解脫此苦。

須彌山東、南、西、北四面,過千由旬大海水下,有四座阿修羅王宮城。四處大城,各個縱廣八萬由旬。七重城壁,高百由旬,厚五十由旬。外有七重七寶行樹,雜色可觀。復有種種眾鳥和鳴,出種種聲。各阿修羅王皆有十六小阿修羅王為其眷屬。

大海水之下,有龍王宮殿。須彌山、佉低羅山,二山之間也有龍王宮殿。大海北面,有一大樹。樹高一百由旬,樹圍七由旬,下入地中二十由旬,枝葉遍覆五十由旬。大樹東、南、西、北四面,有大鵬金翅鳥宮殿。金翅鳥若欲食龍時,以兩翅扇大海水,令水分開二百由旬,即於其中銜龍出海,隨意而食。

《大樓炭經》中說:大地深二十億萬里,下有黃金如粟米,黃金粟深有二十億萬里。黃金粟下有金剛,也是二十億萬里。金剛下有水,深八十億萬里。水下有無極大風,深五百二十億萬里。此皆依眾生業力,安住虛空而不流散。

問答題

問:佛經中介紹的天文、地理,為什麼與我們肉眼看到的不一樣,與科學儀器觀測的結果不同呢?

:科學觀測是以肉眼藉助儀器,站在人類的角度觀察,只能看到物體的表象。佛是以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五眼觀察。有些人需要成羅漢才能理解,有些人成菩薩才能理解,有些則需要成佛才能理解。還有,由於眾生業報差別不同,會產生不相同的觀察結果。經中說,「人看到一潭湖水,餓鬼看到是火焰,天人看到的卻是琉璃地」。相同的物體,在各類眾生眼裡,觀察得到的結果不同,這是業報差別所感的不同境界。

:經中介紹的須彌山、鐵圍山、香水海、金山等等,我們為什麼看不到?

:有一句話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如人身體里的微細菌蟲,它們怎麼能了解到人體的全貌呢?因為它太小了,無論怎樣也觀察不到。

問:我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念觀世音菩薩,求錢財得錢財,求長壽得長壽,求平安得平安,甚至求男女都隨心如意生男生女,怎麼有時不靈驗呢?

答:禮拜供養佛菩薩能否得長壽、得錢財、得平安,要看所求之心是否與菩薩感通。菩薩以慈悲為心,慈悲憐憫救度眾生;你能依慈悲憐憫、救度眾生之心,所求皆得。

第四章 六道輪迴

娑婆世界眾生,依苦樂業報,居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其中欲界,為六道眾生的雜居地。此中居住的眾生,皆因貪著五欲享樂,造善惡業而感生於此。其中人、天人、阿修羅類,是在人間修善多、造惡少而感生於此受報。一期果報盡,入六道輪迴;畜生、餓鬼、地獄眾生,是在人間造惡多、修善少而感生於此受報。一期苦報盡,入六道輪迴。

色界、無色界是純天人居住的地方。色界與無色界天人,是修善業得於禪定,命終感生到這裡來。有限的天福享盡,也要重入六道輪迴。

娑婆界眾生,無始劫來囚禁於此,輪迴生死。故佛稱娑婆世界為「三界獄」。

六道業因

人道是主要造業地,是六道「源頭」。人一生能造百千萬億生死業因業果。人生一世,為一期因果告一段落。下一期因果如何開始,取決於此生造作及命終時起於何心。

人一生持守五戒,沒有大善大惡,命終依不善不噁心生於人道。人若貪心重,命終依貪心則入鬼道;人一生愚痴,命終依愚痴心則感生畜生道;人一生多造罪惡,命終為罪業所牽則入地獄。人一生行十善業,命終依於善業則升天道;人一生行善,但善中夾雜驕慢心、嫉妒心、瞋恨心、爭鬥心,命終則感生阿修羅道。

天人道

天界共有二十八層,欲界有六層,色界有十八層,無色界有四層。天人所修福善大小不同,感生到不同層次的天界,享受福報。天界越高,壽命越長,福報越大。

天人與人類的身體有種種不同:

一、天人都能飛行,來去無有障礙。

二、天人身體從無疲勞。

三、天人身體有形無影。

四、天人無有大、小便,無有涕、唾、津液。

五、天人身體清凈,無有皮、肉、筋、脈、脂、血、髓、骨。

六、天人身體隨意能變長變短,變青黃赤白,變大小粗細。

七、天人皆有神力,身體皆有光明。

八、天人齒白齊整,發青柔軟潤澤,眼視無瞬,衣無垢膩。

欲界六天

欲界天有六層,在人間修福善越大,感生的天界層次越高。在人世間修十善業者,命終感生欲界天,享受種種五欲樂。

第一層天名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腰的東、南、西、北四面,距海面四萬二千由旬,東面有天王,名護國天王;南面有天王,名增長天王,西面有天王,名廣目天王,北面有天王,名多聞天王。這四位天王,統領四天天界的諸天天人,及世間眾鬼神。

四位天王及手下八部鬼神眾,皆是佛弟子,發心護法,保護世間修行者。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兩天,是邪鬼神色力得增長之時,四大天王欲保護修行人,帶領天兵天將及護法諸鬼神,到四大洲巡查。

四天王天的天人,是六欲天人中福報最小者。天人身長半由旬,壽命五百歲,有增有減。天上的一日一夜,相當於人世間五十年。

第二層天名忉利天,在須彌山頂。在人世間修十善業者,命終感生到此。「忉利」譯成漢語為「三十三」之意。在須彌山山頂中央,有一大宮殿,為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所居。東、南、西、北四方面,各有八個天人所居之處。此三十二個天區所居天人,皆由忉利天天主釋提桓因管轄。忉利天人的福報、享樂,皆優於四天王天天人一倍。忉利天天人身長一由旬,天人壽命一千歲,有增有減。天界一日一夜,相當於人世間一百年。

欲界第三層天,名「夜摩天」,距大地高遠,住立於虛空中。日月光輝照射不到,天人身體自有閻浮檀金色大光明,照耀虛空一片金黃。夜摩天天人身長二由旬,天人壽命二千歲,有增有減。天界一日一夜,相當於人世間二百年。

第四層天名「兜率天」。此天宮殿分為內院與外院。內院現由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所居。彌勒菩薩天天為天人講法。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下生到人間,於菩提樹下成佛。外院是貪享五欲樂的天人所居。兜率天天人身長四由旬,天人壽命四千歲,有增有減。天界一日一夜,相當於人世間四百年。

第五層天名「化樂天」。化樂天天人身長八由旬,天壽八千歲,有增有減。天界一日一夜,相當於人世間八百年。

第六層天名「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天人身長十六由旬,天壽一萬六千歲。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的最上一層天。

欲界這六層天天人,皆以五欲為樂。越高層天,對五欲追求越淡。若有眾生修禪定,伏住五欲,則升入色界天。

色界十八天

色界,純天人居住,共有十八層。色界天天人不受五欲享樂,斷絕了淫慾,故天人沒有男女相。色界,以禪定功夫淺深分為「四禪天」。

初禪有三層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梵眾天為眾天人所居,僅初斷五欲享樂。梵輔天為大梵天王的輔臣所居。大梵天為天王所居。

劫初時,初禪天一切皆無,這時大梵天王最先出生。大梵天王欲求同伴,此時便有上界天天人墮落下生。而後上界天天人天福享盡紛紛墮落,降生於欲界。天地、日、月、星辰陸續出現,欲界種種眾生類陸續出生。大梵天王便以為天、地、日、月、星辰、眾生萬物皆為他所造。便自認為是世界造物主。

修行者禪定深入,則入二禪天。二禪有三層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修行者禪定再加深,入三禪天。三禪有三層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

修行者禪定再加深,入四禪天。四禪有九層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最上五層天,為三果羅漢所居。

三果羅漢居此天后不再墮落,直接證阿羅漢出三界。故此天名為「五不還天」。

「無想天」為修外道「無想禪」天人所居。天人在此享五百大劫天福,福盡之後重墮輪迴。

還有另一部分無想天天人,繼續修行空禪,升入無色界,成為無色界天人。福盡也重墮輪迴。

娑婆世界有十億個欲界和初禪天。二禪天下覆有一千個欲界和初禪天。三禪天下覆有一千個二禪天。四禪天下覆蓋有一千個三禪天。故稱此世界,又名「三千大千世界」。

「色究竟天」為色界之頂,有大魔王宮殿,為三界魔主「摩醯首羅」所居。

無色界四天

無色界天有四層: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天人修習「空定」,空掉了身體,不見了色身,故稱此界為無色界。實際天人尚有微細形質,只是三界天人看不到而已,佛看他們是一清二楚。

非想非非想處天,是世間修行者修行極處。修學到此,修行者再無所修,皆認為自己修到了究竟涅槃。修行者安住於此,如冰蟲蜇魚凍在那裡,享八萬四千大劫天福。八萬四千大劫後,天福享盡,將墮落時,便誹謗沒有究竟涅槃。一念謗法心起,直墮地獄,重入輪迴。

阿修羅道

「阿修羅」為梵語,譯成漢語為「非天」。什麼是非天?就是有天人之福,而無有天人之德。什麼樣的人轉生阿修羅道呢?人在世間修行善業,能行大布施、積大福德。但在修福中夾雜了諂曲心、驕慢心、妒嫉心、瞋恨心、爭強鬥勝心。這些不善心是惡道之因,應下墮惡道。但由於修福大,不能下墮。故感生大海水之下的阿修羅城中。阿修羅由於修福,故福報享樂如天人。有天人一樣的宮殿,自然飲食、自然衣服,不用辛苦織衣、耕田勞作,所需五欲享樂自然化現。

阿修羅享樂如天,有神通力,由於修福不圓滿,感得每日三時空中有刑具自然出現,日日受刑;阿修羅雖食美味,最後一口總要化為青泥,難食難咽。

阿修羅道眾生優劣懸殊。修羅王福報最大,居住宮殿縱廣八萬由旬,皆是七寶所成。內有園、池、花樹,眾鳥合鳴,自然飲食應念即至,百味食品自然化現。

阿修羅王爭鬥心盛,見諸天天人居其頭頂天上,嫉妒諸天優於自己,便常常與諸天爭鬥。如果世間修善的人少,做惡的人多,世間人命終不能升天,天兵天將就要減少,阿修羅王便尋找機會與諸天爭鬥。這時人間災禍不斷,日月無光,天昏地暗。但是邪不壓正,最終總是諸天勝,阿修羅敗。

另有一類阿修羅,佛在世時見佛聞法,發願護佛正法,護佛禁戒、護持修道人。這種阿修羅屬「天龍八部」護法眾之一。

阿修羅道從福報上看優於人道,但是由於一生驕慢、瞋嫉心重,故命終多墮地獄。

人道

六道眾生中,人道最容易接受佛法教化,最容易生覺悟心。故而諸佛、菩薩多在人道度生。連精靈妖怪也都想得個人身修成正果。

天道是享樂消福之地,日日享樂,沒有苦痛逼迫,便忘記了修道;三惡道眾生每日身受劇苦,難得修道。唯人道居苦樂中間,苦樂參半。苦可激發人的出離心,樂可使人生起嚮往心,苦樂對比最容易生起覺悟心。人道善於思惟,智慧易開,易受佛法教化。

人類居住在鹹水海中的四大洲、八中洲、八千小陸洲上。

須彌山東面的東勝神洲,所居人類壽命不定,中壽一百五十歲,有增有減;西面西牛賀洲,所居人類壽命不定,中壽二百五十歲,有增有減;北面北俱盧洲,人類定壽一千歲,不增不減。

須彌山南面,閻浮提大陸洲,為我們現在所居。有兩個中洲、三千小洲,皆有人類居住。大洲上有三十六大國與二千五百小國。其餘各中、小洲有的二、三百國,有的一、二百國,三十、五十國不等。現居人類壽命不定,上壽一百二十歲,中壽一百歲,下壽八十歲,有增有減。

南閻浮提人造業猛烈,敢造五逆十惡,轉而忍苦精進修學,又能放下屠刀立修佛道。北俱盧洲是人道受善報之地。北俱盧洲大地平坦,陰陽調和,氣溫不涼不熱,無有四季分別,草木常生,眾鳥合鳴。大樹生果,果熟自裂,流出種種衣裳、種種食物果品,種種樂器玩具。大地自然出生粳(jīng)米,朝割暮長。又有自然炊具「焰光珠」,不用柴木,飯熟火滅。人民生活不用耕織,無需勞作。

北俱盧洲人無有家庭、房屋。枝葉垂合為屋。女人懷孕,七日即產嬰兒。產嬰放於道邊,眾人餵養,七日即長大成人。是男則隨男眾遊玩,是女則隨女眾遊玩。從生到死,玩耍娛樂。

北俱盧洲人不造惡、不造善,無有病苦,無有衰老,命終皆生天上。北俱盧洲人命終有大鳥啄屍別處。北俱盧洲人大、小便時,土地自行裂開,大、小便後乃合,大地不見污穢。這種享樂的生活,使北俱盧洲人只享人間福報,不能修行佛法,故無佛住世。得人身最難,人生一世如造惡則墮惡道,修善則升入天道。

一次佛弟子問佛:來世再轉人者能有幾何?佛用指甲搓地上土,放掌中說:「得人身如掌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

地獄道

地獄是世間人造惡死後受苦報之處。世間人在佛門中造罪,是造第一大重罪;在父母身上造罪,是造第二大重罪;在恩人身上造罪,是造第三大重罪。

地獄雖是懲治罪惡人之處,但是世間人,若不思苦,則難發菩提心。多有世間人因畏懼地獄苦,而發出離心者。

地獄苦報,皆是自心造惡所感。比如:心中瞋恨起,殺氣發動,死後即感得地獄中的刀山、劍樹、斧鉞(yuè)槍鋸,割斬剉刺;心中陰毒誑詐,則感得地獄中的飛石投礫、鈕械鎖杖、塵土屎尿、骯髒穢污不凈;心中邪淫,則感得地獄鐵床、銅柱,大猛火燒;心中覆藏罪惡,則死入地獄感得業鏡、火珠照一生罪惡,使人不能覆藏。地獄罪報皆是自心反饋,於人間造什麼惡,墮入地獄即受什麼苦。

最苦的地獄名阿鼻地獄,又稱五無間地獄。何為無間?一、日夜受苦無暫停時間。二、一人亦滿多人亦滿,無閑余空間。三、地獄刑具遍受無間。四、無論龍、神、天、鬼、人,入此地獄所受苦報平等無間。五、墮此地獄,從初入時至百千劫,一日一夜萬死萬生,日日時時受苦不停,此世界壞時寄生他方世界,他方世界壞時再轉寄他方世界,輾轉相寄,此界成後還復而來,出此地獄無有時間,除非業盡。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出佛身血(惡意破壞佛像、毀佛經書),毀謗三寶,不敬佛經,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侵損常住(包括侵佔大眾供三寶的財物飲食),玷污僧尼(與出家男女行淫),或伽藍(寺廟)內恣行淫慾,或殺或害,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雖身出家而心不出家,不行佛事,信奉鬼神,占寺為家的偽出家人)破用常住,欺誑白衣(俗人),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即偷竊),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無間地獄易入難出。無間地獄周圍八萬餘里,高一萬里。其城純鐵,上面火聚而下燃,下面火焰上燃,四周赤熱。鐵蛇、鐵狗吐火驅逐罪人,百千惡鬼夜叉口牙如劍,眼如電光,手如銅爪,拖拽罪人。有夜叉拿大鐵叉叉刺罪人身,拋空翻接置大鐵床上。床上火燃,皮肉燒爛。又有鐵蛇絞罪人頸,鐵鷹啄罪人眼。五百億鐵嘴蟲爬滿罪人身,從鼻孔爬入從眼爬出,從眼孔爬入從耳孔爬出,從耳孔爬入從口爬出,從口爬入於肺腹,透肉入骨吸食骨髓、腦汁。又身體百肢節內釘入長釘,熔銅灌口,熱鐵澆身,飢吞鐵丸,渴飲鐵汁……一日之中萬死萬生,無一念暫停,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又有十八冰寒地獄、十八黑暗地獄、十八刀輪地獄、十八劍輪地獄、十八沸屎地獄、十八鑊(huò)湯地獄、十八鐵丸地獄、十八飲銅地獄……又有五百億劍林地獄、五百億刺林地獄、五百億銅柱地獄……如是等眾多地獄。

冰寒地獄:八萬冰山合圍罪人體,寒冰從毛孔入,通身上下凍起瘡泡,寒苦之狀難以言說,歷時八千萬年,一日一夜如人間五十年。

沸屎地獄:城牆四壁有百萬億劍林,樹間蒺藜生諸鐵蟲,其數無量。鐵蟲口吐熱屎,沸騰如熔銅,罪人墮沸屎河中,遍身糜爛,群蟲食肉咬骨,罪人痛苦大叫,沸屎、鐵蟲一齊湧入口中,蟲咬舌根,沸屎順口入腹,燙爛胃腸,其苦難當。

銅柱地獄:有大銅柱高六百由旬,猛火燒紅,下有鐵床,罪人於銅柱頂,抱熱銅柱,燒爛皮肉,痛苦萬狀;驚怖下視,見鐵床上有美女,心生愛染,從銅柱上滑下,上烈火床,俱時六根火起。有鐵嘴蟲從眼咬入,又從男女陰根咬出,痛癢鑽心徹骨,另有九百億小蟲,遍咬罪人體,欲躲不能,欲動不得,死去活來。

又有叫喚地獄、拔舌地獄、糞尿地獄、銅鎖地獄、火象地獄、火馬地獄、火狗地獄、火牛地獄、火山地獄、火床地獄、剝皮地獄、鋸牙地獄、飲血地獄、燒手地獄、燒腳地獄……如是等地獄,其中各個復有諸小地獄,或一、或二、或三乃至百千,此等皆是行惡眾生罪業所感。地獄罪畢,若有餘罪未盡,則轉生餓鬼、畜生中受苦。

鬼道

人在世間行惡,慳貪吝嗇,邪佞諂曲、虛偽不實,或貪錢財,或貪妻兒、女色,或貪名聲、地位、名譽、權力,或貪種種吃喝玩樂、種種安逸,臨命終時,為此貪心所牽則入鬼道。

貪戀錢財妻兒,慳貪吝嗇入於鬼道。但許多忠良義士、帝王將相,也不在少數入於鬼道。他們雖做許多轟轟烈烈利益他人之事,不貪財、不貪色,但好貪名聲、權力、地位,命終時因貪心起,也墮落鬼道。

鬼道眾生依業報差別分有三類。一類是人間修福者,能利益他人,命終貪心起而墮落鬼道。此種鬼稱名為「鬼神」。如山神、海神、河神、湖神、閻羅王、大鬼王、土地、城隍等。大福德鬼有神通力,可於空中飛行往來,享受五欲如同天人。有自然宮殿、自然飲食,常在人間護持一方。有修佛法者,成為護持佛法的護法善神、護戒善神,護持人間修道者。

另一類鬼,在人間時做了些利益親族的事。入鬼道中,生在親族的祠堂里,為守祠堂鬼。此鬼可得親族們的祭祀供養。

最苦一類的鬼是餓鬼,有從地獄道余報未盡入鬼道者,有因於人間慳貪吝嗇、自私自利不肯施捨濟人,又行種種不善業,臨終貪心重,入於鬼道。這類鬼,純苦無樂,如地獄眾生。

經中說:有的鬼咽喉細如針尖,腹大如山,滴水難進,日夜奔走,求食求水;有的鬼頭髮蓬亂,身毛甚長,唯皮包骨,爪甲長利、淚流滿面;有的鬼遍身毛孔自出火焰,燒炙自身,奔走曠野,呼叫求水;有的鬼口出臭氣,臭氣自薰,恆空逆嘔;有的鬼身毛堅如鐵針,日日刺身;有的鬼常有熱鐵丸入口,燒爛口腹……餓鬼受苦,日日盼望早死,然而業報不盡,雖百千萬歲不得飲食,終不能死。有鬼壽命長者,七萬歲或八萬歲;有鬼壽命短者,萬歲、千歲、百歲不等。

世間大多數人看不見鬼,但是鬼神無處不在,有人所居處,就有鬼神在。所有山林、川澤、國邑城隍、村塢聚落,一切街衢四交道口,屈曲巷陌、屠膾之坊,及諸岩窟,森林、冢間、丘壑,一切惡獸所行之道,皆有鬼神在中居住。一切林樹,高至一尋,圍滿一尺,即有鬼神以為舍宅在上依止。

世間若有男子、女人出生,依其前世所修福德,即有眾鬼神相隨守護。大福德人,則有百千諸神隨行守護。若世間人習行非法,心有邪見,行不善法,說不善法,以作不善護生諸神則漸漸舍離。

畜生道

畜生種類眾多,不下三十四億種。畜生類有空中飛的,有地上走的,有水裡游的;有懷胎而生,有卵中孵化而生,有濕生的,有化生的。龍、蛇、鳳、鴉,魚、鱉、蝦、蟹,豺、狼、虎、豹,牛、馬、駝、驢,雞、鴨、鵝、狗,蚊、蠅、蛆、虱等,都屬畜生類。

依《正法念處經》中說,若人在世愚昧不明事理,命終則入畜生道。由於為人時逆理背天,所以畜生不能直立行走。四肢朝地、背朝天。故畜生又稱為橫生類,或傍生類。

雖然同屬畜生,由於造業不同,果報也各不相同。故畜生類福報差別懸殊,身體有大有小,壽命有長有短。

體型大者如金翅鳥,身長三十二萬里。摩竭大魚身長一萬二千里。體小者如鷦鷯鳥,在蚊子鬚毛上產卵,人肉眼見不到。龍,壽命長,有一劫。壽命短者,朝生暮死。或瞬間即生即逝,如細蟲之類。

畜生福報大者,可生在天界,享受自然美食。福報小者,如糞廁蛆蟲,以糞尿為食。

天龍,神通變化可興風行雨;蚊蟲,敵不住一場秋霜。

《首楞嚴經》中說,為人在世罪業深重,地獄罪盡不足酬償者則轉生鬼道;鬼道不足酬償者則轉生畜生類。

若人以貪物為罪入地獄者,地獄罪盡不足酬償,轉生鬼道則為「怪鬼」。鬼道罪盡不足酬償,轉生畜生類,多為梟鳥。

若人以淫慾習氣貪色造罪,從地獄出,轉生鬼道則為「魃鬼」。鬼道罪業不足酬償,轉畜生類,多為淫獸色禽之類。

若人以誑習造罪,從地獄出,轉生鬼道則為「魅鬼」。入畜生道,則為狐狸類。

若人以嗔習造罪,從地獄出,轉生鬼道則為「蠱毒鬼」。入畜生道,多為螈蛇、蠍子、毒蟲類。

若人仇怨心造罪,從地獄出,轉生鬼道則為「癘鬼」。入畜生道,為蛔蟲類。

若人傲慢心造罪,從地獄出,轉生鬼道則為「餓鬼」。入畜生道則為虎、豹、豺狼等獸。

若人誣枉心造罪,從地獄出,轉生鬼道則為「魘鬼」。入畜生道為禍鳥。

若人邪見造罪,從地獄出,轉生鬼道則為「魍魑鬼」。入畜生道,多為候鳥。

若人訟習造罪,從地獄出,轉生鬼道則為「傳送鬼」。入畜生道多為貓、狗家畜類。牛、馬、駝、驢、雞、鴨、鵝、狗等畜類,來償前世業債,如殺彼身命或食其肉,經歷多劫相殺相食不停。故殺報恩而來的禽畜類眾生,罪業則重。

~~~~~~~~~~~~~~~~~~~~~~~~~~~~~~

世界的劫災

世間一切無有常住不滅者。佛在《起世經》中說: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劫。

世界經歷成、住、壞、空四個中劫,成就世界一個大劫。一中劫中有二十個小劫。一個小劫的時間,為人類壽命增減一次。

人類壽命最長時間為八萬四千歲。最短時,壽命只有十歲。現今世界,是住劫中減劫時的第九小劫。我們所居大陸洲,現在人壽百歲。過一百年,則人的壽命要減少一歲。減到人壽十歲時,人就到了極惡之時。人類相互殘殺,所剩無幾。最後剩餘一萬人。此時的人類,經此苦痛,覺悟心生,不再造惡,修行善法。人類壽命因此便又增長,長到人壽八萬四千歲。那時人類享樂如天,世間人則放逸心生。放逸心生,則不善心起,人壽又減,漸漸減又到人壽十歲。就這樣人壽一增一減的時間裡,稱名為一小劫。增減二十回後,也就是二十個小劫,就到了世界進入壞劫時期。壞劫,有為火劫壞,有為水劫壞,有為風劫所壞。

為火劫壞時,天空陸續出現七個太陽,大地海水被晒乾,大地一片焦土,猶如酥油遇火,欲界一時燒盡,化為虛空。空劫無量長久,大約也要過二十個小劫時分,而後世界重起山河大地,大約也要過二十個小劫時分,眾生重新繁衍生息。這就是我們欲界成、住、壞、空的大劫災。

欲界小三災

《起世經》中說,世界有小三災:一者刀兵災,二者饑饉災,三者疾疫災。

刀兵災起時,是世間人心生邪見,行十惡業,使世間人壽命減短。那時眾人壽命唯有十歲。女人下生五個月,即便行嫁。猶如今日,年壽十五、六歲。若生兒女,眾人則祝願長命十歲。猶如今日祝人壽命百歲一樣。

當於此時,世間人民食無所食,衣無所衣。酥油、生酥、石蜜、沙糖、粳米等美味,皆滅沒不現。人民唯食稗子為上等美食,披髮為衣。

當於爾時,世間無有善名,所有眾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長宿耆舊。眾生相見,各生毒害。如獵人在空山澤地狩獵,唯起毒害屠殺之心。彼時一切人民,皆以刀杖莊嚴其身。劫末七日之內,一切人民手拿草木、土塊、瓦石,個個相捉,共相屠殺。七日之間,不見人跡。命終者皆墮入地獄。此等名為「刀兵災。」

饑饉災起時,一切人民不順法行,心生邪見,行十惡業。以此因緣,七年滴雨不降,年年所種無收。世間人無有飲食,唯以白骨為業,諸皮活命。何名白骨為業?諸世間人民飢餓之時,於四衢、街巷、城郭行路之處,尋找死人白骨,收拾煎湯。飲此死人白骨湯水活命,是故名為白骨為業。云何名為諸皮活命?諸世間人民飢餓之時,唯取樹皮,煮飲其汁以自活命,是故名為諸皮活命。彼時眾生飢餓死者,皆當下生惡道之中,受餓鬼身。以彼眾生慳貪、嫉妒,爭藏食物,不舍施於人,感此饑饉劫災。

疾疫病災起時,世間人民欲行正法,欲行正見,欲行十善業。但於此時出生之人,以其前世所行十不善業果報現前,故使惡鬼惡神施放瘟疫氣。流行疫病起,致使眾人得病命終。於此疾疫病劫興起之時,又有他方世界惡鬼惡神,來此施放瘟毒,令一切人民得諸疾病。於疾疫災中命終之人,皆上升天上。所以者何?因彼眾人無相害心。當臨終時,又能相互慰問,有利益心、慈心、凈心,以此因緣故生天上。此名疾疫災。是名世間三小劫災。

~~~~~~~~~~~~~~~~~~~~~~~~~~~~~~~~~

問答題

問:我們都知道世界上佛的神通力最大,既然修外道都能使壽命延長到百歲開外,而佛為什麼只在世八十年呢?

答:佛是有大智慧者,佛是為度眾生而來。佛在八十歲時,可度眾生緣盡,而另一部分有依賴心的眾生,見佛離世無有依靠,而能精進修行。這些人需要佛離世方能得度。另一方面,佛的滅度也是為眾生現身說法——告訴眾生肉身不會長久,遲早要拋掉。佛滅度後,佛弟子大迦葉保留肉身,延長壽命五十六億年之後,彌勒菩薩成佛時,將衣缽傳承,然後在空中現種種不思議神通後,再行離世入滅。佛法不可思議境界非外道所能比。

佛法基礎篇

佛說因緣法

佛言

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

因緣生無主,因緣滅即道。

佛法基礎篇

第一章因緣法

世界成、住、壞、空不斷演變,眾生生、老、病、死不斷輪迴,萬類萬物興起與消亡,世間無人能夠解知。人類在生活中積累知識,歷代修行者追尋百千萬代,總結因果,不得究竟。到釋迦牟尼證悟無上佛道,方為我們講說出因果本末——因緣法,解說出此世間的道理。十方世界與一切眾生,依因緣而生、依因緣而滅。佛用最簡單的因緣法,解開了世界最複雜的問題。

因緣法,將千變萬化錯綜複雜的眾生、世界、萬類事物順理於「因、緣」二字。世間一切所有,皆超越不出「因緣」,世間一切遵循「因緣」運行。此因緣法,是世間法行規則。

世界的由來

眾生居於何處?眾生居止在世界中。世界居何處?世界居虛空中。虛空居何處?世間一切眾生皆不能知。

佛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虛空在『如來體』猶如太空里的一朵白雲。

如來體為萬物本有的真體。如來體,猶如虛空,清凈光明,無內無外、無增無減。如來體,含藏無量變化妙性。一切世界萬物與一切眾生,皆是如來體中含藏的妙性幻化而出。

久遠無量無邊無始劫前,如來體中無因而起一念妄動——於清凈光明如來體中見有晦昧相生。由此一念妄動,於如來體中生起「能、所」二法,能見與所見。此能與所,則是世界、眾生的由來源頭。

我能為因,攀緣分別晦昧之境。見晦昧相中有「晦暗塵相」生。於此同時,晦昧相則化為「虛空」,晦暗塵相,則演化成「世界」。

妄念分別外境不斷,念念相續動轉不止,晦暗塵相化為色塵。色塵動轉,旋動而成為大風,風力飛轉而成風輪。風輪飛轉焦結色塵成堅礙的金剛大地。風與金剛大地相摩,生起火光;光明至極至明而化生為水。水流匯聚成海,火上騰化為高山。水土交際之處,生起草木。就這樣,於清凈光明如來體中,化生出虛空、世界、山河、大地。

妄想為「我」 ,界定外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妄想相續,先後而成過去、現在、未來,成三個相續時分。以三世、四方界的「時空」界定,稱名為「世界」。

眾生的由來

動念不住,妄想不斷,因動而有聲,因聲而妄見有色,因色而妄嗅有香,因香而有觸,因觸而有味,因味而生種種思想分別。六種感知,成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有六根而生六識。妄念為因,因惑成業,因業生苦,因苦而有眾生生死。

東、南、西、北四方界,與過去、現在、未來時空相涉,變化成十二類眾生。故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有色類、無色類、有想類、無想類、非有色類、非無色類、非有想類、非無想類。

一者胎生:懷胎而生,如人、畜、龍、仙。

二者卵生:以產卵而生,如魚、鳥、龜、蛇。

三者濕生:以暖氣、濕氣而生,如蠶、蛆等蠕動弱蟲之類。

四者化生:以變化而生,如鬼神和天人等,還有蛾、蝶、蚊、蠅等轉蛻飛行,或弱蟲化蛹、蛹化飛蛾等。

五者有色類:如天上的星宿諸神,地上報吉凶諸位神靈等類。

六者無色類:如無色界天的天人等類眾生。

七者有想類:如一些鬼神、精靈、魑魅、魍魎、山精等。

八者無想類:如無想天的天人,或伏於土、木、金、石等無情物上的無想眾生。

九者非有色類:如虛偽為心,依附他人之身,依附於草木之上的鬼神;海中的水母,人身中的蛔蟲等。

十者非無色類:以音聲招喚而顯靈異,或和合邪咒而成為聽人咒語,隨咒作崇的妖怪。如乩檀的樟柳鬼,南洋一帶的蠱毒鬼等。

十一者非有想類:認他物為己、他子為己子,輾轉互取,強合異類,如蒲盧之類。

十二者非無想類:因殺心不死,懷怨恨報復而來轉生。如土臬、破鏡鳥,出生後即吃父母。

此十二大類眾生,皆是依善、惡業而受善、惡報,於世界里因果酬償中輪迴生死。

~~~~~~~~~~~~~~~~~~~~~~~~~~~~~~

第二章 因果業報

從一事物的起因到出生結果,此一期過程稱為「一期因果」。實際一切事物所起之因,前無有始、後無有終,如雞生蛋,蛋孵雞,雞又生蛋,蛋又孵雞……無可追尋。此為講說方便,假名「一期因果」。

一、因果三業

思想意識、身行、口言的造作,稱名為業。所造作的業因,遇緣則生有果報。意、身、口三業中,意識是造業主犯。意識如發號施令的國王,身、口猶如屬臣,聽命意識的指揮。

意、身、口三業所造之業,可分為善業、惡業、無記業三種。世間人多以自我利益判別善惡。利益於「我」為善,不利益於「我」為惡。因此,在人世間形成「以人為本」,萬物萬類為人服務的「人霸理論」,一切有情眾生類為人所食所用,世界則有了生死業報輪迴。

佛了知因果本末,開示「法行規則」,以是否順應自性,是否損害眾生,為「善、惡」界定。順應自性、利益眾生,稱名為善;不順應自性、不利益眾生,稱名為惡;無損無益於眾生,稱名為無記。令世人遵守「心善則為善,心惡則為惡,造善得善果,造惡得惡報的善惡法行規則。

二、共業與別業

世界上有業報生死輪迴,是眾生造業的結果。世界上有六道眾生的差別,是眾生造作共業中,有另造別業的結果。

何為共業?眾生於群體中,共同造作同一種業。何為別業?眾生於群體中,獨自造作不同的業。

眾生群體共同造業的結果,必感得同一果報,生在同一世界受報。由於共業群體中有獨自另造別業者,則同一世界裡有不同種類眾生於中受報。如眾生共造善業,則感世界上有善道眾生。眾生共造善業的同時,於中有獨造別業者,這樣就於善道世界裡,分出諸天界、諸人類、諸阿修羅類,種種不同眾生類的差別。

眾生若共造惡業,則感世界上惡道眾生出生。因於共業中有獨造別業者,則形成惡道不同種類差別。如諸畜生類、諸餓鬼類、諸地獄道類,種種不同。

就人類而言,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有天ZHAI人禍發生時,大眾共受業報,其中就有不受報人。世間大瘟疫流行,有的人死、有的人病,有的人則安然無恙。一場大地震發生,有的死、有的傷,有人則安然無事。即使千米高空飛機失事,還會有生還者。這些人,就是往昔於共業中造作別業者。

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共同遵守同一個制度,這是眾人前世共同造業的共業果報。眾人在同一國家生活,而有上下貧富、高低貴賤的不平等差別。不明白因果道理則其心不平,生種種煩惱,造種種罪業。其實,今生的種種「不平等」,正是在平衡前世的因果業報。怨天尤人造作新業,將來會遭更大的苦報。

明白了共業與別業,可創造未來改變命運,於惡共業圈中不與其共造惡業,自造善業,將來不與其得共業果報。

念佛求生西方凈土,就是於濁惡共業圈中,不隨世間生死業流,斷世違俗獨作別業,命終時得往生西方凈土。

三、定業定果不能逆轉

定業定果,是指業因遇緣,已形成果報。形成的定業定果的則無法逆轉。如人出生此世間,是定業定果,不能逆轉;有生就一定要有老、病、死,定業定果,不能逆轉。百千萬億年來,有無數外道修行者,欲尋求不老不死的方法,皆不能得,枉作無謂努力。佛言:「定業果報,唯有承受。」

人們學佛、信佛、念佛,能改變現今、將來的不定業,但是不能改變已形成的定業。人不能不病、不老、不死。

有不明白因果道理的學佛人,為了叫人能信佛、念佛,便好心告訴人說:「信佛念佛就可以不病,信佛念佛有病就可以好。」但是,有病的人沒好;沒病的患了病,又患了絕症病怎麼辦?前世今生的定業定果現前,不能逆轉。這時,有的人不但不信佛,反而還會謗佛。

為什麼好心出現不好的結果?因為好心人沒按因果道理說,故適得其反。

佛應化世間,先為眾生講說,苦、集、滅、道「四聖諦」出離法。「四法」先說人生苦,人生的老苦、病苦、死苦,無量諸苦。學佛信佛,先當學習因果,不逃避因果業報,深信因果。病業來臨時,不逃避病苦;死亡來臨時,不懼怕死亡。該死時從容念佛,求生西方凈土,永離諸苦但受諸樂。

佛法,指導眾生出離生死輪迴,指導超脫世間,回歸無生滅涅槃。但決不違背因果道理。

~~~~~~~~~~~~~~~~~~~~~~~~~~~~~

第三章因果規律

一、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不會種瓜而得豆,也不會種豆而得瓜。有因才有果。不會有果而無因,種什麼因得什麼果。這是因果規律。

《出矅經》中說:「害人得害,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擊人得擊。」造惡得惡報,作善得善報;積德行善不會得惡報,造惡也不能得善果。《正法念處經》云:「因果相似,自業果證,相似因得相似果。」世界眾生在善、惡道輪迴,是以自造業因而自食其果。施他人什麼,自己即得什麼。人間造什麼惡,將來地獄受什麼苦;人間做什麼善,將來人、天得什麼果。

二、一因多果

造作一業因,會成熟多種果報。這是因果「一因多果」規律。據《成實論》《俱舍論》《瑜珈師地論》中說:眾生造作一業,生五大類果報。

一現法果:造作的當時即成熟的業果。

二異熟果:造作之後,將來陸續成熟的果。

三習氣果:因緣相續形成的習氣。

四增上果:造作之後影響其它業因、業果。

五與他增上果:造作後影響共業圈的業因業果。這五種類果報,遠報在將來,近報在造作當時。

三、無緣不受果

人今生前世所造善、惡業無量無邊。此無量無邊善、惡業,皆涵藏在「八識心田」里等待遇「緣」,成熟為果。若無有可成熟的因緣,則永遠不能成果。這是因果規律——無緣不受果

《成實論》《俱舍論》《瑜珈師地論》中,將「緣」分四種類。一為因緣,二所緣,三所緣緣,四增上緣。

因緣:依自能攀緣的業因為緣。

所緣:依所緣的外境為緣。

所緣緣:依所緣的外境再緣外境為緣。

增上緣:能促使業因成熟果報的種種因素。

人今生前世,所造無量無邊善、惡業因,若不遇緣,永遠在「八識心田」里儲藏,不能成果報。

四、同類緣助生同類果

人生世間所造善、惡業,皆能成為過去現在善、惡業種的成熟助緣。造惡則為惡業助緣,能成熟惡果,使人受惡果報;造善則為善助緣,得善業成熟,使人受善果報。造善,不能使惡業成熟;造惡,也不能使善業成熟。這是因果規律,同類因緣助生同類果。

人若一生修善,則使善業果熟,受善業報。雖有無量惡因,由於無惡因緣相助,不能成惡果,使人一生不受惡報之苦。

五、罪福隨身——自種因自得果

自種因自得果,罪福隨身無能侵奪。

《毗舍佉王母因緣經》中說:佛在世時,有位國王,對「罪福隨身無人能奪」尚未生信。

其母對王言:「我多生多世,於他人之物不生貪念。以此業感,福力隨身,得『物不丟失』報。」

國王不信。母謂王言:「你可將我上妙珍珠瓔珞擲於路邊,驗其福力。」

國王即命人將上妙珍珠瓔珞棄於路口。數日之中,來往行人視而不見,或見而不取。大王心疑不解。乘母熟睡,將母指環取下,擲於河中。

母醒而問:「誰取我指環?」

王言:「福力所護,何人敢取?」

母言:「止、止,後必當回。」

數日後,宮女於市中買魚歸來。廚師剖開魚腹,見王母指環在魚肚中。眾人報於大王。國王大驚,贊言:「佛言『福力隨身』真實不虛。」

六、強緣轉業

業因不遇緣則不生果,若同時遇到多種緣,則為強緣所牽。這就是因果又一規律。

在惡因緣相續時,若遇強大善緣作助緣,則能轉惡成善。相反,善因緣在受善報時,若遇強大惡緣,則由善轉惡。善、惡因緣相續之時,為強緣所牽,可轉變原來的因緣相續。

當年佛在世時,印度有一勇鍵的年青人,聰明善良。後遇外道教唆,此年青人數日間殺數百人,人稱極惡之人。後遇佛為其講法,此人得證阿羅漢果,為世間聖人。我們看人的一生,隨不同因緣而轉,善惡無定。善可轉惡、惡可轉善,為強緣所牽。

佛應化世間講法,佛法為最大強緣,能轉一切不定業。

我們求生西方凈土者,雖然在世間造作種種善惡業,當在世間善惡道輪迴。因聞凈土法因緣,得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兩大強緣為我們助緣,得脫世間善惡道輪迴,往生西方凈土。這就是因果定律「強緣轉業」的一大實例。

從因緣法得知:一切所緣,佛菩薩大願是最大強緣。西方凈土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大願,時時等待眾生攀緣,眾生稍有攀緣,即被佛接引大願所攝,猶如磁石吸鐵一樣,將眾生「心」攝入西方凈土蓮花池中,命終即生西方凈土。

第四章佛法戒律

一、三皈依

三皈依:「皈」有反染成凈之意。「依」是依靠、依託。眾生無量劫沉淪苦海,世間無人能救拔,唯佛能救。

佛,是指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佛。法,是指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佛所說的出離法。

現今釋迦牟尼佛入滅,「佛經」是佛的法身,又是佛所說法。如今皈依佛、皈依法,就要皈依佛經,絲毫不偏離,緊緊依靠。

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譯成漢語即「和合」之意。和合,指佛弟子依佛戒律修學的團體,團結統一於佛法教義下,無有紛爭。這樣的和合團體,稱名「僧」。

《大智度論》中說僧有二種:一者、聲聞僧,修學小乘戒、定、慧三學,剃頭染衣,出家沙門之形象者;二者、修大乘戒、定、慧三學,有發、俗衣,在家之形象者。

末法時期,佛經即代表佛與法。出家人團體與在家人團體,團結統一於佛法教義下修學,即是一切信眾依止皈依的「僧」。

現在人們稱出家人為僧人,這是一種褒獎之稱。實際一個人不能稱名「僧」,所有出家人也不都是「僧人」

末法時期的「出家人」不是都能成為信眾修學可信賴的依止師。信眾修學佛法,要依法不依人;依止佛經,不依名人。信眾要依經觀察,所要依止的「修學名人」,看其是否能做「修學依止師」。

什麼樣的出家人可作信眾信賴的依止師呢?

《佛臨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中說,為佛出家弟子持凈戒者:

1、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

2、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凈自活。

3、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

4、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蓄積。

依此四條,即是有出家弟子持凈戒的粗相,可做我們的依止師。

二、求授三皈依

求出世間生死者,當求授三皈依。求授三皈依者,是要求取無上智慧,不當求人天福報。

求授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是決心要聽佛說,以佛經為準則,破除自己的邪見,皈依無上真理。皈依僧,是親近善知識,樹立正信,不受邪法,遠離染污。

求授三皈依前,應當了解何謂「三皈依」,三皈依利益,什麼情況下得、失三皈依,而後才能去授受三皈依。求授三皈依,可在寺院中辦理。

信眾求授三皈依,先當供養三寶。舍施錢財供養佛、供養法,如今佛已經入滅,所以不當用飲食果品之類供佛。可造佛像,或燃燈、燃名香、燃蠟燭,或印經書等。供養僧,可供養僧眾飲食,穿、住、行、用等一切應用物品。

如果附近沒有寺院,求授三皈依者,也可依《佛說優婆塞戒經》,行於「自誓三皈依」。

下面有自誓三皈依程序的成文,供大眾參考。

三、自誓三皈依程序

先於家中佛堂佛像前燃香、點燈供養。要買名香、點香油燈、酥油燈,或燃蠟燭供養。

懺悔

三皈依前先行懺悔。在佛像前禮佛(自報俗家姓名)弟子XXX:今於佛前至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懺悔無始劫所造種種罪業。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今於佛前皆懺悔。

(每念一遍禮佛一拜,至誠念三遍。)

誓詞

弟子XXX:皈依佛(一拜)皈依法(一拜)

皈依僧(一拜)(念三遍,拜九拜)

弟子XXX:

自皈依佛,再不皈依外道天魔。

自皈依法,再不皈依外道典籍。

自皈依僧,再不皈依外道徒眾。

(念一遍拜一拜。念三遍,拜九拜)

三皈依儀式結束,今後要信受佛語,棄惡修善,不求人天福,修學出離法。

若遇有重病人,或臨命終人求授三皈依,應立刻為其行「自誓三皈依」。重病人、臨命終人只要能誠信三寶,靠三皈依功德之力,命終即可不入三惡道,種來世學佛善根。若發願求生西方凈土,即可往生。

四、三皈依利益

《善生經》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皈者其福過彼,不可勝計。」

經文大意:受三皈的人得福極大。如全國人民入寶藏中任意搬取七年。受三皈者得福多此無量倍。

《校量功德經》云:「有四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壽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皈依佛、法、僧所得功德。」

經文大意:若有人盡一生供養四大洲那麼多的羅漢,並且為其建塔,不如有男子、女人自稱姓名「皈依三寶」的功德大。

《七佛經》云:「三皈有九神護衛」。經文大意:三皈依後,即有九位護法善神為其護法。

《灌頂經》云:「佛言,汝能一心更三自皈已,我當為汝及十方人,敕天帝釋,所遣諸鬼神以護受三皈者。如是灌頂善神略說三十六,是為三十六部神王。」經文大意:佛說,如果你要是能至誠皈依三寶,我當敕天主,派遣三十六部神王守護。各位神王都有無數鬼神眷屬,暗中守護各位受三皈者。

五、什麼情況下失三皈依

我們在佛前若發至誠誓願,此願力在心田形成堅固烙印,成為我們今後言、行的約束力。此稱名為「戒體」。

得三皈戒體者,寧捨生命也不會違背「三皈」。觀察我們周圍的人,有人一生正直無邪,不信外道,不信外道邪說,不屑與外道徒眾為伍。一旦接觸正法,即勇猛精進認真修學。從果向因看,這樣的人即是前世得三皈者。

有的人,求授三皈依,把佛當成護身護宅的神明崇拜,這樣的人雖授而不得。

另有一些人受三皈依後,或生疾病,或家出事故,便六神無主,至誠求神問仙,這樣的人便失去了三皈依。

另有一些人,或為求人天福報,或為在佛法中求一本萬利,沒有誠心而求「三皈」,此人雖受三皈而不得。

另有一些人三皈後,至誠供奉邪鬼邪神、求仙問卜、扶乩討葯、跳神問鬼,行種種邪法,毀破「三皈」,將來必得罪業苦報。

另一些人佔據廟宇,於佛寺中供奉鬼神,行符咒水、驅神遣鬼、吉凶占卜、扶乩討葯……大興魔法,令正直、正信之人遠離住持三寶,令佛法斷滅。這則是魔王的子孫,或自化身形,或附人體而行破壞佛法,魔福享盡墮落地獄。

「三皈依」是聖胎、慧命,有了三皈依,終有成佛之日;失去三皈依,雖修善修福,如望空射箭,還自墮落。

六、改邪歸正三皈依

有信奉鬼神領仙看病者,欲改邪歸正作佛弟子。求授三皈依前,將如何處理仙堂?今此備有撤仙堂說法開示成文,可供大眾參考。

信奉仙家鬼神者欲三皈依作佛弟子,在撤仙堂前,要為仙家鬼神說法開示,講解三皈依意義,為願意皈依的仙家鬼神,授三皈依。

撤仙堂告示詞

歸依佛陀奉世尊,仙家鬼神皆感恩,

頂禮如來護正法,如來慈光攝眾門。

諸路仙家鬼神!你等多年好心幫助無以報答,今日我改邪歸正作佛弟子,將我所學佛法先供養於你,以示報答。

佛是三界中尊,為人天導師,今日佛光普照我家門,令我等沾佛慈恩。你我前生得種善種,今日得聞正法。我今日發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佛弟子。佛門慈悲不舍眾生,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佛法令我等棄迷開悟,棄暗入明。釋迦牟尼佛憐憫一切眾生,開示能令眾生一世出生死之法——凈土法,勸一切眾生移居西方凈土。

西方凈土阿彌陀佛,發願接引一切眾生:「十方眾生,聞我名號,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今阿彌陀佛成佛,建立西方極樂凈土,接引我們六道眾生往生彼國。你我今日皆當皈依三寶,發願求生西方極樂,永脫輪迴。今日撤下仙堂,迎請如來入室奉供。你我改邪歸正,奉事三寶,做佛弟子。同奉世尊,得生西方凈土一生成佛。

諸路仙家與鬼神,一同奉事佛世尊,

棄邪歸正護正法,往生極樂換金身。

為諸路仙家鬼神三皈依

弟子XX仙: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三遍拜九拜)

弟子XX仙:自皈依佛,再不皈依外道天魔;自皈依法,再不皈依外道典籍;自皈依僧,再不皈依外道徒眾。(念三遍拜九拜)

三皈依後,撤下仙堂,揭下仙家牌位點燃。點燃的同時念往生咒,念佛名號,直到燃盡為止。將此誦咒、念佛功德,迴向給諸位仙家鬼神。

做三皈弟子後,不可再為人領仙看病。違者即破「三皈依」,獲大罪報。

七、建立佛法原則

「三皈依」是人生的轉折,從這一天起,我們由生死凡夫成為佛門弟子。生死凡夫沉淪生死,佛門弟子將來必定成佛。過去我們是世間庸庸碌碌的俗人,做一切事,總是以自我的利益為第一位。現在是佛門弟子,做一切事,就要以佛法事業為第一位。

作佛弟子,先要對自己有個重新認識。依所聞法,思惟衡量自己過去的思想、言行:與佛法相違背的應當捨棄,與佛法相順應的應當保留。自己來個洗心革面的大清查,重新認識自己。

有些人沒有直心,為維護自己的虛假「面子」不得自在。如今我們作佛弟子,要聽從佛的教誨,依佛教導,要先學真實。修直心,直言、直行,不虛偽諂曲。

當知真實直心,是學佛的「門票」!若人學佛而無「真實直心」則永遠不能入於佛門。「門」不能入,何談學佛?則永在佛門之外。

佛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先對弟子阿難說: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酬我所問。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佛告訴我們,欲求菩提道,要用直心。十方如來皆以直心出離生死,從初始發心,直至成佛,永遠不得有虛偽諂曲之處。所以我們學佛人,要先修直心。直心能求道,直心是道場,虛偽諂曲則不能入道。學佛就要先做個真實的人:我就是我,該什麼樣就什麼樣!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深入佛法。求生凈土者,有真實直心,才能得「三心」具足。

另外,我們三歸依做佛弟子之後,還要對親朋好友重新選擇。能讚歎佛法的善友,繼續往來;誹謗佛法又勸說不聽者,則一定要遠離。親近善友才能薰善,遠離惡友才能防污染。當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五濁惡世防污染為第一要務。

~~~~~~~~~~~~~~~~~~~~~~~~~~~~~~~~

問答題

問:信佛做三歸弟子一定要吃素嗎?

答:佛經上沒有要求學佛、念佛人一定要先素食。但佛在經中說:「食眾生肉者斷大悲種。」所以我們發心學佛,就不應該殺生食肉。初學佛者斷不了食肉,可先吃「三凈肉」(即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所殺),而後可於六齋日吃素,漸次斷肉食。素食有種種好處:一、避免惡鬼神的侵害,二、漸漸培養慈悲心。素食增長慈悲心,健康少病,智慧大開。慈悲心即是佛心,因此念佛人要儘快素食。

第五章 戒律不可改

佛為什麼要制定戒律

佛為將來世佛弟子修學佛法者,能得種種成就,故制定出種種戒律。

釋迦牟尼佛在世弘法初期,能接受佛法的人,都是大智慧者,聽法即證羅漢果。諸阿羅漢滅諸惡習、斷諸煩惱,不犯罪惡,不需要戒律約束。所以弘法初期,佛沒制定「戒律」。後來修學佛法的人增多,僧團不斷擴大,好多惡人也要改惡修善,做佛弟子。這樣就需要戒律來約束行為,調伏自心。佛便為大眾制定出種種戒律,令佛弟子持守。

佛制戒律不能改變

「戒」是戒止,「律」是規則。戒律,是佛依因果運行規律而制定。修學佛法者,依照佛說規則條文約束自己,久久修習,就能滅諸惡習調伏自心,斷諸煩惱,得證聖果。

佛法戒律,是眾生修學成就的尺度標準,是三世諸佛所說,不為時間推移而改變。

佛滅度前,近侍弟子阿難問佛:「佛滅度後,將來佛弟子修學,將依誰為師?」佛言:「我滅度後,佛弟子修學,依戒為師。」佛所制戒,若人能持,嚴守不犯,不同的戒律就會有不同的成果。

持守五戒、十善圓滿者,能得人天果;持守小乘具足戒,調伏自心圓滿者得羅漢果;持守大乘菩薩戒,調伏自心圓滿者,得無上佛果。

持守佛戒,修什麼因能得什麼果,它是修學成就的尺度標準,所以不能改變佛制定的戒法。

眾生善根有深淺,佛法戒律有高低。為適應修學者不同的根基,佛法戒律制定出多種。

在家修學者,有三皈依、五戒、十善戒、菩薩戒;出家修學者,有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

大乘菩薩戒,是佛法中最高戒法。八關齋戒,為一日一夜持守,方便一切人修學。

無論何人,依佛戒法修學,嚴守不犯、圓滿無缺者,皆得成就。

佛法戒律的基礎

三皈依與五戒,是佛法戒律的基礎。殺、盜、淫、妄,稱為「性戒」。犯殺、盜、淫、妄四罪,違自性,感相似因果。所以受不受戒,犯此四罪都有罪報。

若受小乘戒者,故意殺生、偷盜、淫慾、妄語,違犯「四重罪」,要被「棄」佛門之外。佛說:「破戒者猶如死屍,海水不容,棄之於外。」

「菩薩戒」是大乘戒,大乘戒依於菩提心。「菩提」梵語譯為「覺道」。 「菩提心」,即自己覺悟,幫助他人覺悟,一同入於佛道。就是自覺覺他修菩薩道。所以無菩提心,就沒有大乘「菩薩戒」。

菩薩戒有三項:一止惡,一切惡皆不當作。二修善,一切善皆當積極去作。三饒益有情,無條件引導眾生入佛菩提。

菩提心是佛法的根本。《華嚴經》中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發菩提心者,能在眾生危難中無條件的舍財、捨身,乃至棄捨生命。救度眾生令其入佛菩提。

我們求生凈土者,初發菩提心,雖然一時做不到捨身、捨命,但是也要做到舍財、舍力,弘傳佛法。

受持大乘菩薩戒者,必須要具有一定智慧,要有運用戒條開遮的能力。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最高的菩薩戒也是三皈依為基礎,五戒為起步,逐步增進,至菩薩戒。

戒律的授受與持守

授受戒要經三個過程:求戒,學戒,授受戒。

求戒:不知道戒律內容而想求得,稱為求戒。

學戒:學習戒法條文內容。

授受戒:「授」指「授戒師」的傳授;「受」是求戒人的接受。授戒師逐條傳授戒法,受戒者於佛前發誓持守,這個過程名「授受」。

授受戒法是極認真鄭重之事。如授受五戒,《優婆塞戒經》中說,一、要授戒師是「得戒者」,二、求戒人要以至誠心求戒,三、授受戒時,授戒師一次只為一人受戒。如有一條不成就,受戒人則不得戒。

如今進入「末法」一千多年,在家戒法授受困難。第一、難遇到「得戒師」。第二、至誠恭敬求戒人極少。第三、幾乎都不按規程。故現在「受戒者」戒德難成。

出家比丘具足戒法的授受,請閱讀佛經原文。

《佛說分別經》節錄

阿難問佛:「後若有人信樂應法,至心欲求(比丘戒法),斷世違俗以從正道。若時無明師傳教誡者,若有一人書寫戒律授與之,便可得度為道者不?」

佛言:「阿難,皆當得知!禁法者爾乃可授戒耳(有持凈戒者可授),不可以文字受便為應法。何以故?佛為天上天下之大智、天上天下之大度、天上天下之大明,不可妄傳失旨。皆當明於戒法禁律,事事委練乃為相授耳。不明法戒禁要之事而妄授人戒法,違佛誠信。反用為是,大罪不小也!宜以審諦。」

阿難白佛言:「後末之世,若有人至心至意厭於苦痛,欲求度脫。世無有佛,當以何濟其來意?」

佛言:「阿難!當將詣彼明戒法者。曉習威儀禁要之事,如是應度,度亦得度。自不明而復授彼,兩迷失道。渾沌無窮竟已,何從得度脫耶?」

佛言:「當來有比丘,不能自凈,畜妻養子,身行污濁,貪求供養,不信罪福而望安樂,難得免脫,甚亦可傷。」

阿難白佛言:「如是後世,其有從道被服,皆是佛威神。其人以得像(有人穿如來服,以有比丘形相),於正真因緣當從得脫。何緣中復不信,違佛明教,當復更若干無數劫受苦痛耶?」

佛言:「阿難!是皆前世無數劫,墮久苦之中。其人於苦痛之地自悔責,願得為善,當從得脫。緣一時自悔之福,輒得福隨來生末世為人,暫睹佛經,又能除剃頭髮以為比丘。本識未械,心意猶豫,瞢瞢不了,故有污濁,多不能離俗。不遇明慧,如是當後,更墮極苦之中,受無數劫罪。」

佛言:「諸比丘!汝已出家、舍妻子、棄世行、作沙門,當修戒行,如羅漢法。寧以洋銅灌口中,下過焦爛腹腸,終不無德食人信施;寧以利刀截手、支解身體,不以無德受人信施。人無德力,受人信施,當累劫墮於罪苦。久久得出,用余嘰末之福得為人身,當復更還,一一償之。有作奴婢償者,有作兒子償者,有作父母償者。」

「末法時期」是戒德難成就時期,是聖果難成就時期。只有求生西方凈土,執著、執著、再執著的攀緣阿彌陀佛接引大願,才能得出三界生死,去佛凈土。

五 戒

五戒,即戒止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五種行為。

佛法五戒與外道五戒不同。佛法五戒,看似戒除身、口,實際是通過行為束心,使人達心性調伏,回復慈悲本性。這是佛法持戒目的。

在家佛弟子持守五戒,當看《正法念處經》《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優婆塞戒經》。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損害有情眾生,皆有因果報應,你施加於眾生什麼損害,將來依自性反饋,入三惡道,自己必得什麼樣的苦報。

飲酒雖不算惡業,但是飲酒可使人喪失智慧,行為失控,引發造作罪業。因此飲酒在佛戒之列。

一、戒殺生

何謂殺生?《優婆塞五戒相經》中說:「故意殺害有情眾生生命。」

殺生者無論是自手殺、教他殺,或遣使他人殺,皆得殺罪。眾生間最大的傷害莫過於奪命。殺生害命,結下的怨仇最深,致使眾生冤怨相報,無盡無休。殺生是輪迴之本,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討要不休,生生世世輪迴不止。

佛說:「殺生者斷大悲種」。眾生無論大小,都喜生怕死。惜己之命而奪他命,殘忍至極。我們愛子卻殺他子,將心比心不通情理。別人愛我養我,我們知道歡喜;要是傷我害我,我們知道恨。人同此心,物同此理。諸佛菩薩親證眾生無始來互為父母兄弟、夫妻眷屬,盡虛空遍法界皆為法身自體。諸佛、眾生一體同心,眾生皆為未來佛。是故行殺,違於法理。

《正法念處經》中,佛言:「我知因果本末窮源澈底,非一切世間所能解知。諸比丘!身業三種,殺生、偷盜、邪淫,為三不善。諸比丘!身業不善分為上、中、下三種。所言殺生:上者為殺羅漢,墮無間地獄難得出離;所言中者,為殺善人與修道人;所言下者,為殺不善人及畜生類。」

佛言:「有五種殺而無殺罪。一者、行路時無心踏殺蟲蟻,無殺生罪。二者、無殺生心擲物誤殺,無殺生罪。三者、醫師無噁心,為救人而因葯斷命,無殺生罪。四者、父母慈心教導子女,子女因打命終,無殺生罪。五者、無殺生心燃火、燃燈,飛蟲撲火而亡,無殺生罪。」

二、戒偷盜

何謂偷盜?《優婆塞五戒相經》中說:「若人心中思惟偷盜,將欲盜物移離本處,或以身手偷盜而取,皆犯盜罪。」今生前世修福,得錢財豐足。福德不能因偷而得。身無福德偷盜財物,好比剜別人肉往自己身上貼。

《正法念處經》中佛言,他人所屬之物,不經准許取而佔有,即為偷盜罪業。若為國為民,若為利益父母、聖人,若為救病人、救飢餓之人,犯偷盜業,得罪業果報少。

若人偷盜後專心懺悔,後不再犯,又能勸阻他人不行偷盜,示其善道,令住正法,遠離偷盜,此人所犯偷盜業,得罪業果報微少,或不決定受。明知屬他人之物,偷盜而取,心意中歡喜多作,作已向人贊說,此人身、口、意偷盜業具足,罪業不減。

三、戒淫

何謂邪淫?《正法念處經》中說:「若於自妻非道(口與肛門)行淫,或他人道與非道行淫,皆為邪淫。見他人邪淫心生隨喜,或以種種方法強教人作,皆為邪淫。若邪淫已,專心懺悔,可少得邪淫果報,或不決定受。」

佛制定在家佛弟子戒邪淫,出家人戒淫。在家佛弟子修菩薩道,家中妻兒是最近的得度眾生。妻室兒女是近緣,可以方便度化他們。在家弟子修學大乘,煩惱可化菩提智火,故可把淫慾火化為清涼池,變妻室兒女業緣為法緣。因此,有妻室兒女不妨礙修道。沒發菩提心的在家修行者,也可從家庭生活中體悟人生之苦,了解情愛的虛假。因此,在家修行,正淫並不妨害修行。

邪淫,使自家眷屬、丈夫,妻子、父母、兄弟、姐妹們蒙受恥辱,使人憤恨而結怨,故在家人邪淫有罪報。

出家修行者,身穿如來服,具清凈身,做「人天表帥」,做眾生典範,所以佛制定出家弟子戒淫。

四、戒妄語

妄語:經思惟後,是說成非,非說成是,作不真實言說。世間的妄語屬於小妄語,犯者得罪,受小地獄報。佛門中妄語則罪業重大。

何為佛門大妄語?1、佛前發誓,而後毀誓。2、佛前受戒後,毀戒破戒。若有生之年沒能懺悔,命終後定受大地獄報。又有人為名聞利養,或為圖別人恭敬,而說自己是某佛、某菩薩下界;或為吹捧別人,說別人是某佛、菩薩下界。或為得人禮拜恭敬,或為得大眾供養,沒「開悟」言說自己開悟,無神通說自己有神通,沒證果說自己證果……這些雖只為貪名圖利,皆屬佛門造作妄語,罪業極重,受大苦報。

《優婆塞五戒相經》中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呵責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嘻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若佛弟子自言,『有諸天、龍、鬼神來我所,我與彼問答』。而實無有此事。此為大妄語罪。若佛弟子實聞而說言未聞,實見而說言不見,疑有而言無,疑無而言有,皆犯大妄語罪。」

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皆屬妄語之例。兩舌:於和合者兩邊說破壞語。

惡口:用心思惟,其所言說令他人聞不悅耳,增長煩惱;或說他人隱私令眾人信。惡口語,不論輕重,乃至嗔恨、戲笑皆得罪報。重者墮地獄,輕者不決定受。

綺語:無意義的綺飾言詞,前後言語相違,及不相應語。綺語重者墮地獄,輕者不決定受。

五、戒飲酒

飲酒本身沒罪,但是飲酒會使人喪失智慧,引發犯罪。佛知飲酒之害,特制定不飲酒的戒律。有這樣一個故事,很能說明飲酒的害處。

有位居士,五戒中持守四戒,唯沒持守不飲酒戒。一日高興,不慎多喝了幾杯,失於常態。見鄰居母雞入於自家院中,不禁捉來殺吃下酒。鄰居婦女前來尋雞,便妄語不見。見婦女貌美淫心發動,言語挑逗,又姦汙了鄰婦。一次酒醉,使他犯下四罪。

《分別善惡所起經》中說,飲酒有三十六種過失。飲酒是鬥爭之本,諸親遠離,明人智士不信任,種種事業難以成功。飲酒使錢財耗竭,眾病纏身,身力轉小,體力轉消。飲酒者善人遠離,惡人小人親近。飲酒醉者,不敬父母,不敬師長,不敬佛、法、僧三寶。飲酒喪失智慧,遠離涅槃,身壞命終墮地獄、餓鬼、畜生。再得人身,常得狂顛之病。我們凡夫愚痴,不明道理。佛有大智慧,特制定出不飲酒的戒律,佛門弟子理應遵守。

~~~~~~~~~~~~~~~~~~~~~~~~~~~~~~~

第六章 供養的問題

如何供養佛

修學佛法先當調伏貪心。調伏貪心先當從舍施供養起修。三世諸佛因地修行,皆舍施供養得成佛道。

佛弟子供養佛:若佛在世,當以世間一切精美寶物、金銀、房舍、衣缽、飲食,及一切生活所需之物供養於佛。若佛入滅,則以法供養,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精進修學,一世成就。

《佛說如來不思議秘密大乘經》中說:「如來是法界身,不受世間飲食,如來資養所謂法食。」所以佛在不在世,法供養皆是供養中最大供養。

《大般涅槃經》後分中說:「佛涅槃後,若復有人以金銀七寶、妻妾奴婢、衣服飲食,一切樂具,供養如來形像,深心恭敬、禮拜供養,如是二人皆以深心供養,所得福德,其福無異。

若佛滅後,一切信心所施佛物,應用造佛形像,及造佛衣、七寶幡蓋,買諸香油、寶花以供養佛。除供養佛,余不得用。用者,即犯盜佛物罪。」

如今佛已滅度二千多年,信眾及俗人不明佛理者,將飲食、果品於佛像前供養佛。如《大般涅槃經》中說:「其人得福,如佛在世供養於佛,所獲福報相等。」但供佛後,不能取回,分給大眾,或自食用。用者,即犯盜佛物罪。佛門弟子應將此理告於信眾及俗人得知。

那麼,佛門出家弟子、或在家佛弟子,在寺院里、或家中佛堂,將如何供養佛呢?

出家弟子在寺院,在家弟子在家中佛堂,欲供養佛者,可依佛說,於佛像前供養七寶幡蓋,買油燃燈、燒香。燃燈,可點香油燈、酥油燈,或燃蠟燭;燒香,要點燃上好名香。

於佛像前燃燈供養,所獲功德極大。《佛說施燈功德經》中說:「彼施燈者,所得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算計,唯有如來乃能了知。」佛前施以燈明,功德福聚無量無邊,不可算計,阿羅漢都不能知。

又於佛像前燃燈供養佛,一切人都不能回取造罪,令舍施者獲圓滿福德。

如何供養法?修建塔寺,印製經書留傳世間,即是財、法二種供養。

如何供養僧

何謂比丘僧?能真正持戒出家棄世間一切事業:一者專行乞食、乞法。二者止惡行善。三者精進修學戒、定、慧,令魔王恐怖者。名為比丘。這樣的比丘眾,稱名「比丘僧」。

真比丘僧為一切世間人天、大眾當歸依者,當供養者。

供養比丘僧有兩種,財供養與法供養。財供養,當以飲食、衣服、醫藥、床敷卧具等用品不令缺乏;法供養,要為專行乞食、乞法,破惡、怖魔的比丘僧作護法大將。不惜性命護持,令正法久住。

但是現今末法時期,難見真比丘僧。大眾所能見到的,多為不持佛戒的「名字比丘」,自言比丘而無比丘行。這樣的名字比丘,能穿如來服,令世間人見而如見世尊在世,生世尊想,也有無量的功德。

一者、世間一切俗人,見不持佛戒能穿如來服的名字比丘,應恭敬、禮拜、供養。一切俗人供養皆得福。若不恭敬、禮拜者,則得大罪。

二者、若真發出離心的佛弟子,自求一世出生死者,則要敬而遠之。

三者、在家修菩薩道佛弟子,則不應親近、供養。佛在《大方等大集經》日藏分中說:「若有欲得自利利他者,於彼破戒人所不應擁護。何以故?若有供養彼惡比丘,失人天善根,斷三寶種,墮諸惡趣。」

有人疑惑,為何在家修菩薩道佛弟子,親近供養會得罪呢?破戒惡比丘、魔比丘破壞佛法他們受報,我親近供養理應得福,怎會獲罪?

《佛本行集經》中有一段經文很說明問題。佛為使弟子難陀不受破戒比丘污染,便領難陀入於集市。走近賣魚者,則身染魚腥;走近賣香者,則身染妙香。難陀覺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從此再不與破戒比丘接觸。

~~~~~~~~~~~~~~~~~~~~~~~~~~~~~~

回取供養物獲罪

《正法念處經》地獄品:回取佛物,不信彼業而復取者,入大阿鼻地獄,第六小地獄,受罪業苦報。第七小地獄,是回取法物者的受罪報地;第八小地獄,是回取僧物者受罪報地。

回取供養佛、法、僧物得於重罪,佛若不說,世間天魔、外道及一切修行者皆不能知。

如今一些在家佛弟子,不依佛經,依據「國人習俗」,於自家佛堂供佛飲食、果品;供後取回,自己食用。另有一些出家人,在佛寺里,也是供佛飲食、果品,然後取回,分而食之。佛弟子為何不信佛語?

若佛弟子,如鬼神教徒奉供鬼神一樣供佛飲食果品,供後回取自食;令人見到,會將佛教當成鬼神教,而不生仰慕心。世間外道會誹謗說:「佛與佛弟子貪吃供養,不如天主,不如天人。」佛門弟子不應自行褻瀆佛法,招外道誹謗。

又《大智度論》中說:鬼神啖食過的飲食、果品,人若食之患病,有害無益。

回取佛物獲罪

《正法念處經》十五卷·地獄品節錄

若何等人,取佛財物而自食用,不還不償,不信彼業而復更取,復教他取;為作住持,或施佛已復還攝取;或他與物,令使施佛而自食用: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處。在彼地獄生黑肚處,受大苦惱。

所謂苦者,如前所說,活、黑繩等七大地獄所受苦惱,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復有勝者,所謂彼處饑渴燒身,自食其身。食已復生,食已復生,如是無量百千億歲食已復生、生已增長……彼人如是自食身肉,處處馳走。既如是走,有黑肚蛇如黑雲色,執彼罪人,從足甲等,稍稍漸嚙,合骨而食;食已復生、生已復食,食已復生……如是久時以惡業故,如是被食。以彼罪人,食用佛物。諸福田中佛福田勝,損佛物故如是受苦。

既得脫已,入焰鐵地……彼人入火,無量百千億歲煮燒……如是苦惱不可譬喻。一切三界因果相似……自業果證,乃至作集惡不善業未壞未爛,業氣未盡,於一切時與苦不止。若惡業盡,於彼黑肚地獄之處,爾乃得脫。

既得脫已,千二百世,生於食屎餓鬼之中。若得脫已,於七百世,生於食吐畜生之中。既得脫已,難得人身,如龜遇孔。若生人中同業之處,作食屎等邪見外道。是彼惡業餘殘果報。

回取法物獲罪

復觀阿鼻大地獄處。彼見聞知,復有異處,名身洋處。是彼地獄第七別處。眾生何業生於彼處?彼見聞知,有人行惡,取法財物而自食用。作而復集,業業普遍,作業究竟,復教他作:彼人以是惡業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處。在彼地獄生身洋處,受大苦惱。所謂苦者,如前所說活、黑繩等七大地獄所受苦惱,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彼人如是受堅 苦,於長久時年歲無數……今說少分,如大海中取一掬水置於異處。如是所說,唯說一分。彼惡業人如是長時受堅 苦。如是乃至作集惡業未壞未爛,業氣未盡,於一切時與苦不止。

若惡業盡,彼地獄處爾乃得脫。既得脫已,於一千世生於食唾餓鬼之中,有命而已。第一饑渴、苦惱燒身。彼處若脫,生畜生中而作大魚,在大海中鹼水之處。常在大海水中而住,謂那迦羅,若摩伽羅。若作大龜,常患饑渴,鹼水中行,經一千世。既脫彼處,於過去世有人業熟,若生人中,同業之處,所在國土二王中間疆界之處。彼二國王常共斗諍,彼人財物聚集得已,為他所取,王罰而取。既奪取已,獄中守掌饑渴燒身,從他得食,受極苦惱。是彼惡業餘殘果報。

回取僧物獲罪

《大方等大集經》四十四卷濟龍品節錄

時諸龍等得宿命心,自念過業,啼泣雨面,各如是言:「我憶往昔於佛法中,或為俗人、親屬因緣,或復聽法來去因緣,所有信心舍施,種種華果飲食,共諸比丘依次而食。」或有說雲,「我曾吃啖,四方眾僧,華果飲食。」或有說言,我往寺舍布施眾僧,或復禮拜,如是吃啖……或以親舊問訊因緣,或復來去聽法因緣,往還寺舍。有信心人,供養僧故,舍施華果、種種飲食,比丘得已回施於我,我得便食。彼業因緣,於地獄中經無量劫大猛火中,或燒、或煮、或飲洋銅、或吞鐵丸。從地獄出墮畜生中,舍畜生身生餓鬼中,如是種種備受辛苦。惡業未盡,生此龍中常受苦惱……受如是苦不可堪忍。惟願如來慈哀救濟。」

佛告諸龍:「此之惡業,與盜佛物等無差別。比丘逆業,其罪如半。然此罪報受未盡故,難可得脫。汝等今當盡受三歸,一心修善。以此緣故,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時諸龍等聞是語已,皆悉至心盡其形壽各受三歸。

一年的兩日灌臘

灌臘:「灌」為注入;「臘」為年、歲之意。為什麼佛制一年有二日灌臘?

一、為廣大信眾創造布施普種善根機會。

二、為佛弟子增長福德創造布施的機會。

三、為出家菩薩弟子圓滿修習六度的機會。

佛制出家眾——比丘、比丘尼持凈戒者:三衣一缽,托缽乞食,不持金錢。平時信眾供養三寶的錢物用品,皆由寺院執事僧接受,用來供養三寶。那麼持戒比丘如何修習布施而破慳貪?菩薩比丘如何圓滿六度中布施度呢?

本師釋迦牟尼佛,故特許一年有二日「灌臘日」。四月初八「浴佛」、七月十五「盂蘭盆」。於二日中,所收信眾供養三寶的錢財物品,可以佛、法、僧三份分用之。

一份供僧,眾比丘平均分得。於此二日中,持金錢不為破戒:修菩薩道比丘,可用以布施貧困孤獨,圓滿六度布施度功德。修羅漢道比丘可自用,填補衣服、缽器等。余者皆當布施,去自己的慳貪心。以此二日為限。余日比丘、比丘尼依然不執持金錢。

《佛般泥洹後灌臘經》中,阿難問佛:「若佛般泥洹後,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灌臘』(眾人舍施的錢財、寶物)當何所用?」佛語阿難:「灌臘佛者,是福願人之度者,各自減錢寶、割取珍愛,用求度世之福。當給寺燃燈、燒香,用作經像;若供養師;施與貧窮,可設齋會。」

《佛說摩訶剎頭經》(又名灌佛形像經)中說:「佛是法界身,不受世間飲食,四月初八、七月十五『灌臘日』,此日信眾供養三寶錢財所得多少,當作三分分之。」佛言:「一者為佛錢,二者為法錢,三者為比丘僧錢。」

「佛錢繕作佛形像,若金若銅、若木若泥、若塑若畫,以佛錢修治之。

法錢者,架立樓塔、精舍、籬落牆壁、內外屋,是為法錢。比丘僧有萬錢,千比丘當共分之。」

佛在經中特意於此灌臘日中,信眾供養佛、法、僧三寶的錢財,作佛、法、僧三分分之。款項用途詳細說明。就是為防止,混雜取用三寶財物,造作重罪。信眾供養三寶財物回取獲罪,混雜取用三寶錢財同樣獲罪。

有人問,若有俗人供佛飲食水果怎麼辦?

若寺廟無佛塔,主持有責任事先告示大眾:「佛是法界身,不受世間飲食。」信眾當依《大般涅槃經》,為佛做七寶幢幡、寶蓋,塑畫佛像,或然燈、燒香。若俗人慾供佛飲食水果,可送往佛塔上。

出離世間篇

出離世間篇

佛法為出生死者說

佛的教法有小乘、大乘、人天乘——三乘法。佛又有為普化一切眾生開示「移地修學」的特殊法——求生西方凈土法。

小乘教法,唯出家修行者能得阿羅漢果。出家僧侶為佛教的表相。佛教於世間興衰,皆起始於此。

小乘法,為自求解脫生死者說。大乘教法,為自利利他發菩提心者說。發菩提心能自覺覺他,願與眾生共同解脫生死,佛特別讚歎發菩薩願者。佛言:「初發心凡夫,猶勝阿羅漢。」因為阿羅漢若不修菩薩道,就永遠不能成佛。

大乘法,以在家修學為最方便。故我們見到佛經中的大菩薩,除地藏王菩薩現出家相外,其餘諸大菩薩皆現在家人形相。如眾所熟知的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彌勒菩薩等,皆是在家人形相。故出家僧侶為佛教的表相,在家修行者理當見而恭敬;在家修行者修菩薩道,出家人不能瞧不起。修小乘者可為俗人作依止師;在家人修大乘菩薩道者,可為修小乘者作依止師。

人天乘教法,是對一些不肯放棄人天福報,又想學佛者說。佛為其講說五戒十善,誦經、念佛、持咒,修種種善福功德,為其種將來學佛善種。

求生西方凈土法,是極特殊之法,此法能普化一切罪惡凡夫,能令一切眾生「移地西方凈土修學,出離生死苦海。此法不為聲聞、緣覺與小行菩薩所能解知,佛言:「此法能說法人亦難開示」。是故修學「西方凈土」必當依於佛經中說。

一、四聖諦

世間一些想出離生死的外道,生生世世精進修學,為什麼不能出離三界?因為他們不知出離世間之法——四聖諦、十二因緣法。

何謂四聖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

為什麼出離世間要先修「苦聖諦」呢?因為修行者若不知苦則不知出離。人若不聞佛法,不能真知人生苦、世間苦,則不能發出離心。故佛先為欲出生死的眾生,說人生苦、世間苦「苦聖諦。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相會而不得脫離苦,樂不長久苦,無量諸苦。人知苦發心出離,不樂人間生死。佛又為眾生講說世間皆苦,萬物無常……人真知此種種苦,才能真發出離世間生死之心。故「知苦」是修聖道的初始,故稱知苦為「苦聖諦」。

聞法、思惟、修習,真知人生苦、世間苦,為修苦聖諦。

修小乘、大乘、人天乘者,及求生西方凈土者,皆要以「知苦」為初始修學。也皆以知苦而覺悟,真發出離心。

何謂集聖諦?「集」為集聚。聞法思惟知苦,而後聞十二因緣法,思惟得知集聚眾苦之根,是眾生無始劫集聚的不正見解與種種不善習氣。不正見解有「見惑、思惑「二種。

何謂見惑?眾生不正見,稱名「見惑」。何謂思惑?眾生的不正解,稱名「思惑」。在見惑與思惑的主導下,造作種種不善業,集聚而成種種不善習氣。此即是眾生受苦之源頭。

見惑有五種類:即離於正見的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

思惑有五種類:即心離於正思惟而生起的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聞正法,疑惑不信)。

惡習氣有十種:淫習、貪習、慢習、嗔習、詐習、誑騙習、怨恨習、不正見習、誣枉習、諍訟習。若能聞十二因緣法、思惟此種種不善因,知生死輪迴無盡;反覆聞法、思惟,了知此理,發心修習聖道,稱名修集聖諦。

何謂滅聖諦?聞四聖諦、十二因緣法,思惟得知唯依佛聖教,能滅除眾苦之根,得獲無生無滅涅槃。滅苦根、得涅槃,此為正真之理,故名滅聖諦。聞法、思惟,修習此法理,為修滅聖諦。

何謂道聖諦?思惟,修習苦、集、滅聖諦,得於理悟。在理悟的基礎上,聞佛講「三十七道品」修行法,再思惟、修習……聞法、思惟、修習……即得證聖果,出生死界。此為「道」之真理,故名道聖諦。

聞法、思惟、修習苦、集、滅聖諦,能得理悟。聞法、思惟、修習三十七道品,方能證悟聖果。

聞法、思惟,修習四聖諦者,先要持佛戒,因持佛戒而得禪定,因得禪定而得調伏其心,因有定心而得增慧,久而久之得證聖道。故理悟可在一時,修道要當漸次。

自力修學小、大二乘之人,欲出離三界生死,皆要斷見、思二惑,方得出離生死。

求生西方凈土者,則不斷見、思二惑得於出離。故西方凈土法名為不可思議法。

求生西方凈土者,並不是以自力修學來證聖道而出離三界生死,修習「四聖諦」有何用呢?

求生西方凈土者,若學習四聖諦,則不貪戀世間生活,增上往生信心,增上智慧,增上品位,故念佛人應當了知。

二、十二因緣法

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

因緣生無主,因緣滅即道。

「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是說世界與眾生皆是依因緣和合而現於生相,又依因緣不和合而現於滅相。世間萬物與眾生的生、滅相,皆依因緣,成虛妄不實的幻化相。

「因緣生無主」,追究其「因緣」從何而生?窮究到底,則知其因,於「如來體」中無因而起。

「因緣滅即道」,眾生如何修行成佛呢?眾生能滅除「因緣」即得成佛道。

眾生為什麼無量劫輪迴生死,不能回歸「如來體」呢?

佛在經中說,眾生有生死,是因為眾生妄心攀緣不斷,成十二種因緣輪迴相續。此十二種因緣輪迴即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有眾生的又一輪生死)——來生——老死。接下來,即是下一期的生死輪迴。

眾生一期生命終止,歸於「無明」,若眾生於此衝破「無明」障礙,即回歸「如來體」,得大自在。但是眾生於「無明」中,蘊藏著無始劫所造的無量善、惡業種。受此業種牽引,又入生死輪迴。

眾生是怎麼樣入善、惡道輪迴呢?其實還是怨眾生自己。眾生一生若造善,熏染善業種成熟,就入善道;眾生一生造惡,熏染惡業種成熟,就入惡道。眾生心攀緣哪兒,就投生在哪兒。求生凈土者一生真念佛,念心攀緣西方凈土,就一定得生西方凈土。

眾生若不聞佛法,則依十二因緣輪迴。十二因緣從「無明」起「行」。眾生念心攀緣而行,則使「識」發動,令善、惡業種尋找因緣投胎。若遇因緣,見男女淫慾交合而生愛染心,即被納入母體。初入母體,只有心識而不能顯發、有胞而未生六根,故稱為「名色」。母體孕育,六根漸次生而具足,納取外境,名為「六入」。六境、六根交感而有「觸」。因觸令心生起苦、樂,名為「受」。識心分別所受苦、樂而生「愛」。因愛起貪而生「取」。因取造業,得將來生死果,故名「有」。因有此業,故得生、老、病、死未來生死輪迴。有情眾生類。皆依此十二因緣輪迴生死。

佛應化世間,自行解脫的小乘人,聽聞佛說「因緣法」而覺悟,思惟修,斷「愛、取」,使十二因緣不能相續,即證聖果。

解說十二因緣

無始劫前一念妄動,於「如來體」中妄見「晦昧」。此為最初「無明」。在世界生成後,則有「三界無明」。

1、三界眾生生死,依於「三界無明」,故三界無明是眾生的「生死根」。

2、行,是眾生的妄念不住不停,稱名為「行」。

3、識,妄念對虛幻相以名字分別而識知,稱名為「識」。

4、名色,眾生以識為心,托境入胎。初始入胎,雖有心識而不能顯發作用,故以「名」稱之;雖為胎胞而未生六根,故以「色」稱之。「色」為眾生色體初相。眾生的心體,受、想、行、識,有「名」而不能顯發作用,故眾生的「色、心」初相稱為「名色」。

5、六入,眾生得最初生相,而生六根。六根具足,顯發作用,領納外境:眼根見色,耳根聞聲,鼻根嗅味,舌根嘗味,身根覺觸,意根領納法塵,此稱名「六入」。

6、觸,是六根與六塵相接。眼觸色塵,耳觸聲塵,鼻觸香塵,舌觸味塵,身接觸塵,意領納法塵。

7、受,六根領納六種外塵境界而生起苦、樂、不苦不樂三種感受。

8、愛,是對「受」所領納的六種外塵境界而產生的喜樂。

9、取,由愛而生貪求、執取。

10、有,眾生由貪愛、執取造作種種業因而受種種業果。隨之而來則有三界果報——眾生生死輪迴。

11、生,由以上所種之因感未來之果,此身終盡必將還要依因受果,轉世投胎受生。

12、老死,有投胎受生就會有無盡的衰老、死亡。老:心識迷亂多所忘失,諸根衰朽,漸漸力微。死:壽量終盡,命根謝滅,五蘊身心分離。

眾生有此十二種因緣相續,得於世間生死輪迴。眾生若依所聞法修斷「愛、取」,使十二因緣相續中斷,即滅「三界無明」生死,成為超越三界生死的聖人。

自力修學超越三界生死,需要經過無量劫修學而得成就。「求生凈土法」於一生即超越三界生死。

三、三十七道品

佛法修學,有三十七種修學助道品。三十七道品為大、小二乘修學者共修之法。凈土修學求上品生者也應當了知。

三十七種助道品有:四正勤、四念處、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

八正道

何謂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即是佛法修學八種正真的道路。按此道路修學,即得聖果。

正見:順於自性正理,不違佛說的知見。

正思惟:順應正見的思惟。

正語:依正見、正思惟,修於口業,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正業:依正見、正思惟指導修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正命:依正見,行正當的謀生方法生活,不以邪業自活。

正精進:依正見、正思惟,專一不雜修學,進而不退。

正念:依正見、正思惟,心念安住正法。

正定:依正見、正思惟,心念住於正法,不為外境所傾動。

凈土修學者,如何修學八正道呢?求生凈土者,要專依佛經,得佛說凈土法的正見。由正見指導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依正精進、正念、正定,依法不依人。不為一切邪人異說所傾動。不管說法人多大名氣,多少人崇拜,其所言說,若在佛經上找不到依據,則不聽信。

即使有人說其人是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現光現瑞說法,也決不為之傾動。

釋迦牟尼佛已在《首楞嚴經》中說:「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

佛不二語,怎麼可能會在末法中有佛現光說法呢?依經驗證,此人必是邪魔化現。凈土修學者,依止佛經得正見、正思惟,則不受魔的迷惑。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

五根:為正信根、正精進根、正念根、正定根、正慧根。

五力:正信力、正精進力、正念力、正定力、正慧力。

修學者依八正道修學,得於五根;得此五根即得五種修學之力。正信根得正信力,正精進根得正精進力,正念根得正念力,正定根得正定力,正慧根得正慧力。修學者由五根、五力得於七種菩提覺分(即七種智慧)。

一者、能區別邪法與正法,選擇正法修學。名擇法菩提分(即有選擇正法修學的智慧能力)。

二者、能棄邪修正、勇猛精進。名「精進菩提分」。

三者、得聞佛說經法,能令歡喜心生。歡喜心生得善根增長,名「喜菩提分」。

四者、能斷除身心粗重煩惱,使心得輕快安定。名「除菩提分」。

五者、舍離我所念著之境,善能覺了虛偽不實而捨棄不取。名「舍菩提分」。

六者、能使心安住於一境而不散亂。名「定菩提分」。

七者、念心安住正思惟,無一切錯謬。名「念菩提分」。

四正勤

修學者看守住自己的心念:觀察心所起念,為善念、為惡念?已生惡念即令斷,未生惡念令不生;未生善念即令生,已生善念令增長。此名「四正勤」。依正見、正思惟,精勤看守四種心念,斷惡增善,即為修習「四正勤法」。

「正勤」是以佛說八正道、因緣法,精勤解除心中所起煩惱,使心中善念不斷增長,令惡不生。

惡念起如何令斷呢?心中起惡念,是因為眾生無始劫所積,貪、嗔、痴、慢、疑等不善陳習引發而起。沒證聖果前,人人都會時時生起。學佛聞法後,能辯知邪正善惡,能覺察惡念生起。這時,將所聞善法思惟修習。善心起,惡念即斷。因為凡夫心,一時不能思惟兩件事,思惟善就不能思惟惡,思惟惡就不能思惟善。善法住在心中,所起惡念即時截斷。

若心能常常思惟善法,即是修習四正勤法,未生善念令生,已生惡念即斷,未生的惡念不能生,已生的善念即增長。

又凈土修學者一生成就,斷除惡緣最重要。一定要遠離惡友。善友多,談論善法,思惟善法,做善事善行。心中善念不斷,惡念如何而起?

四念處

四念處:一身念處,觀身不凈。二受念處,觀受是苦。三心念處,觀心無常。四法念處,觀法無我。

凡夫眾生皆執認此身為「我」,不知常住涅槃。認妄心為真心,因而隨妄心生死輪轉。修學者若心念能安住此四種觀想上,修習覺觀禪定,久而久之,則厭離五欲,破除我執、身見,即證羅漢果。求生凈土者行此四種觀想,雖不能證羅漢果,但可解除眼前的煩惱,增進出離心。

一、身念處,觀身不凈:以佛說「不凈觀」觀自身種種不凈相,除滅貪慾、淫心。

二、受念處,觀受是苦:修行者聽聞佛說世間種種苦,思惟觀想人生皆苦、三界皆苦,覺觀思惟則能真發出離生死之心。

三、心念處,觀心無常:修行者思惟觀察,世間萬物皆無有常住不滅者。又思惟觀察,其心念所行,一念起、一念滅,後念起前念即滅……此心無常。修行者若再觀察思惟,找一找「心」在何處?即能得知:世間一切處,皆找不到「我心所在」。唯聽聞佛法,方知其心。

四、法念處,觀法無我:修行者若再觀察思惟,找一找何者是「我」?則知世間一切處皆找不到「我」。《正法念處經》中說:

人的身體由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與識界和合而成。」

何者為地界?身中所有毛髮、爪、齒、皮、肉,筋脈、骨髓,脾、腎、心、肺,涕、唾,生藏、熟藏,小腸、大腸,肚、胃、頭腦,此身中一切堅礙物質名地界。

何者為水界?身中所有水相,所謂體中津潤、涕、淚、涎、唾、腦、血、脂汁、凝脂、髓、膽、小便、汗等,名為水界。

何者為火界?所謂飲食迴轉消化,令身內所有暖相發生而不燒燃,名身內火界。

何者為風界?所謂身內上行風、下行風、傍行風、邪分別風、旋轉風……如是等風有八十種,動如蟲行。身中之風,名內風界。

何為虛空界?謂此身中有覺知動轉處,飲食轉下消化開張處,咽喉中、耳中、眼中、鼻中虛空,舌處虛空,口內等空,此等名為內虛空界。

何為識心界?眾生所認知的「心」,念念生滅無常。修行者正見觀察世間一切所有,地、水、火、風、空、識哪個是我?諸法之中找不到「我」。一切又非我,也無我所。修行者如實正見,心得離欲,則得解脫,證羅漢果。

四如意足

修行者遵佛教導,修學四正勤,智慧增多,今行「四念處觀」,令定慧均等,引發「四如意足」,即「六通」中的身如意通,是定力所生之果。

一者欲如意足:以欲力得定,引發神足。

二者念如意足:以念力得定,引發神足。

三者進如意足:以精勤力得定,引發神足。

四者慧如意足:依理觀察得定,引發神足。

四正勤、四念處、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為大、小二乘共修之法。

修大乘者,若超越四聖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不學不修,而直取大乘,佛說「此人必落外道知見,沉三塗苦海」。所以大乘修學者,必當學習四聖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

大乘菩薩法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薩」譯成漢語為「覺悟有情」。覺悟,一、要自己覺悟,二要覺悟他人。有情,指有情識的眾生。

菩薩所行「四攝、六度萬行」,不出一個目的——令眾生髮菩提心。眾生只有發菩提心,才能得究竟解脫。

菩薩「四 攝 」

菩薩於大眾中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法,稱名四攝法。「攝」是攝受、引導之意。四攝法,能攝受眾生,令其發菩提心。

佛教導菩薩自利利他,行於布施,行於財施、法施、無畏施。布施眾生,解除眾生危難,利益眾生。眾生得於利益,易生感恩心,則願聽從菩薩教化,而能發菩提心。

愛語:修行者以真誠心、慈悲語,化度有緣眾生,令眾生心生歡喜,善根增長,發菩提心。

利行:修行者依善心、善語,以自身善行,為眾生作榜樣,教化眾生,令眾生善根增長,受佛法化,發菩提心。

同事:修行者融入眾生群體中,與眾生同作一項事業,於中為眾生現身說法,講說人生之苦、世間之苦,令眾生從中覺悟,發菩提心。

修行者修「四攝、六度之法」,一、度脫自己,二、為度脫眾生。若不能「自利利他」, 若不能於己於人得信心增長、慈悲心增上,減薄貪、嗔、痴,發菩提心,所修一切皆為有漏業。

《華嚴經》云:「不發菩提心,修一切善法,即為魔業。」

菩薩「六 度」

修菩薩道者,以「四攝、六度法」引導眾生入於佛道。在解脫自己的同時,度脫眾生。

求生西方凈土,能修學菩薩道者,往生西方凈土即入菩薩位,得上品生。

大乘菩薩道六度: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禪定度、般若智慧度。梵語中稱名「六波羅蜜」,意思是以般若智慧度脫眾生到達彼岸。故菩薩行六度,欲自度度人皆以智慧。

一者、布施度:是「菩薩六度」中的第一行。布施度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菩薩以三種布施,去自己慳貪、我執心;又以三種布施利益廣大眾生。布施能令眾生生感恩心,得善根增長,發菩提心。

財布施:拿出金錢財物及身體力氣、血、肉乃至生命布施,幫助眾生解除危難,令眾生髮菩提心。

法布施:修行者弘揚佛法,不惜生命,啟發眾生出離生死,令眾生髮菩提心。

無畏布施:捨己救人,令眾生脫離危難恐怖,得安寧而生感恩心,得善根增長,發菩提心。

二者、持戒度:修行者以菩提心為戒,止惡、行善,利益眾生。眾生歡喜,善根增長發菩提心。

三者、忍辱度:菩薩明信因果,對施加給自己的無緣無故打罵、欺辱、諷刺、誹謗等一切損害,不生瞋恨。以慈悲憐憫心,發願度脫一切眾生。以此忍辱感化眾生,令眾生髮菩提心。

四者、精進度:一切修學若無精進都不得成功。五濁惡世修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修學者行布施,或持戒,或忍辱,或禪定,或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唯有勇猛精進、專一不退,方能度脫自己,度脫他人。

五者、禪定度:無論行布施、持戒、忍辱,皆要心安住一境,勇猛專一精進不退,即得禪定。因定而生菩提智慧。

六者、般若度:「般若」是梵語,譯成漢語有佛道、大智慧、無上覺之意。修行者修菩薩道,都要依般若智慧而得成就。求生西方凈土者則先發菩提心往生西方凈土,然後再圓滿菩薩大願。

佛法修學——聞、思、修

如何修學佛法,從何起修得入佛門?

修學佛法者,先當修直心。心得正直之後,聞聽佛法能得正見。能得正見則能有正思惟。有正見、正思惟,聞法能得聞慧,思惟得于思慧,修習得於修慧。

何為聞慧?佛法教言歷經耳根,流入「心田」,啟發自性智慧,得悟菩提。這是因聞佛法而得到的智慧,稱名「聞慧」。

何為思慧?思惟所聞法,啟發自性智慧,而得悟菩提。此智慧因思惟而得,故名「思慧」。

何為修慧?得聞佛法,思惟所聞法,衡審思量身、口、意行,以四聖諦、十二因緣、八正道修習啟發自性智慧,證得菩提。此菩提智慧是因修而得,故名「修慧」。聞慧與思慧都能當下悟得。唯有修慧,必須漸次修得。

聞、思、修為佛法正修學路,任何人也不能超越聞、思、修而找到別的修學之路。

凡夫靠聞、思、修解除煩惱,增上信心,增加智慧;菩薩靠聞、思、修,戒、定、慧而修成佛道。

戒、定、慧三決定義

戒、定、慧三決定義,是諸佛所說三種決定義理。何謂戒、定、慧三決定義?即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依此三種義理修學,決定得成佛道。此為修學佛法的根本。大、小二乘修學者皆不能離此。

戒,是指持守佛說戒法。戒止身、口、意行,其心不起殺、盜、淫、妄諸惡,修行者久而久之得慈悲心增長。

定,是指戒止了諸惡行,使慈悲心生,久久「覺觀」使心寂靜。心得寂靜,身心不為外境所轉,不為五欲所牽,得於禪定。有禪定即生智慧。

慧,是指以聞、思、修,久久得於禪定,於覺觀禪定中,啟發自性般若智慧。般若智慧生,則顯佛性。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修學,殊途同歸於佛菩提。欲修出離世間之法,不離四聖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欲成佛道,不離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以四攝、六度自度度人,同歸菩提覺道。求生西方凈土,往生者有九品差別。凡夫因地修菩薩道者,入西方凈土得入菩薩位。凡夫因地自求解脫者,生西方凈土入羅漢位。若罪惡凡夫生西方凈土則還是凡夫,出蓮花聞法才發菩提心。

求生凈土者如何修

求生凈土的在家人,先當學因緣法,當以智慧處理好世間生活,搞好家庭、社會工作,讓大眾見你而能了解修學佛法的利益,令人眼見修學佛法的種種利益。這是在家人修菩薩道度生的所行之法。

出家人則完全不同。佛門出家弟子,是佛法「表相」。代表清凈、無欲、智慧、覺悟,是世間共同尊崇的「僧寶」。佛不在世,世間眾生見佛門出家弟子如同見佛。

佛門出家弟子受人天供養,因此佛門出家弟子要做如來幢相,做眾生福田,棄一切世間雜業,棄一切世間事業,唯修戒、定、慧。

佛制戒律:出家無家,居無定所,三月一移,三衣一缽,不持金錢,不理俗務,不做雜業,一心精進修學戒、定、慧三學,做如來幢相,做眾生福田。

佛門出家男女二眾、在家男女二眾,各自因緣不同,有著一定的差別。在家佛弟子不能生搬硬套學出家人修行法。出家佛弟子不能象在家人一樣,雜作俗業,以身謗法。令俗人與信眾不生仰慕恭敬心,污染如來幢相。

佛門出家弟子,身穿如來服,應持佛戒律,不理俗務雜業。寺中一坐,不搖不動,開言即說法,閉口即行禪。無閑雜話語,令眾生見而心生恭敬,得無量功德。

出家弟子求生西方凈土,或執持一句佛號,精勤修學,日夜精進念佛不斷;或誦大乘經典,或講法度生,將此功德迴向,命終往生凈土。這樣的出家人,是眾生敬仰的「僧寶」,是眾生的真正福田,為諸佛所讚歎。

在家佛弟子不能象出家人一樣,家中一坐,不搖不動,不理俗務雜業、家庭、社會工作。在家學佛人,當父母的要養家糊口;為人子女的,要侍奉父母,贍養雙親;進入社會,要履行社會職責;在雜亂紛忙的生活里隨緣修學度生。能發大心修菩薩道者,則不拘形象的弘法度生。不能發大心者,則行世仁慈、孝養父母、持守五戒。這是在家學佛人的修行正路。

在家佛弟子要身做雜業、心系凈土。有世間事,不用世間心。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僵良耶舍譯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意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清凈大海眾菩薩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僵良耶舍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凈,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

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人白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

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以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

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舍劍,止不害母。敕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

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犍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

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凈業處。」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十方諸佛凈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凈,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

凈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凈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凈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凈業。

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凈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

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日欲沒之處,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澈作瑠璃想。此想成已,見瑠璃地內外映澈,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瑠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瑠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瑠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

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凈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華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瑠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碼碯色中出硨磲光,硨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

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華,華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瓔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涌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

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妙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

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

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

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

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慾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

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見像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幔彌覆其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作金色,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

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舍,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像想。名第八觀。

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行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

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授記。是為遍觀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萬億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世界。臂,如紅蓮華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

舉足時,足下有千幅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華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相。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凈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

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凈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十方諸佛凈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華。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余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畟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名第十一觀。

觀此菩薩者,除無數劫阿僧祗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游諸佛凈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大勢至。

見此事時,當起自心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之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

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華,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華,經宿則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時放光,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行遍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凈,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華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即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凈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獲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爾時阿難即從座起,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凈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分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鍵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諸天、龍、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所起因緣

佛說這部經,是在六十多歲的時候。這部經佛以什麼因緣而說?這部經,是以摩竭陀國的宮廷政變為起因而說。

印度東部有一大國,名摩竭陀國。佛初成道的時候,摩竭陀國的國王名頻婆娑羅。頻婆娑羅王早就知道迦毗羅衛國,太子悉達多,棄國王位,出家修行。頻婆娑羅王一直仰慕。

釋迦牟尼佛成佛後,頻婆娑羅王即將佛迎請到自己的國中來。在摩竭陀國的都城,王舍城城郊最好地方,建起第一個講法道場,名為「竹林精舍」。

摩竭陀國都城王舍城的城郊外,還有一個天然講法道場,這個道場在山頂上。王舍城城郊有五座大山,其中有一大山,名耆闍崛,山頂平坦寬廣,有著樹林草地。冬無寒風,夏無暑氣,又無蚊蠅毒蟲,也無閑雜人等。此地為往昔諸佛講法之地。釋迦牟尼佛成道後,這裡是佛夏日安居休息與講法道場。

釋迦牟尼佛在摩竭陀國與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的一切生活所需,皆由頻婆娑羅王供養。幾十年過去了,頻婆娑羅王一直是佛的大護法。

在佛六十多歲,也就是在佛說《阿彌陀經》之後,摩竭陀國宮中發生了一件大事。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太子篡位,囚禁父王。

原來,摩竭陀國國王頻婆娑羅年青時,與王后結婚多年,一直無子。經國中占相師占算,摩竭陀國的山中有一修行仙人,他死後投胎應作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頻婆娑羅王年青氣盛,等不及修行仙人命終,便叫手下人勸仙人自殺前來投胎。仙人不肯。國王震怒,便派人殺死了仙人。

果然,夫人韋提希懷孕。命婆羅門占相師占算,相師告知:夫人所產子,將來要害國王。頻婆娑羅王心中十分憂愁。到了臨產時,國王命夫人於天井中生產。若嬰孩從天井中落下不死,便留下撫養。韋提希夫人於天井上生產,嬰兒從天井上落地,竟然沒死。僅折斷了一小手指。這樣就為孩子起名「阿闍世」。就是「未生怨」之意,未出生前即懷有怨恨。頻婆娑羅王還有一子,不是王后所生,名「耆婆」。耆婆學醫,醫術高明,全國第一。

釋迦牟尼佛成道後,頻婆娑羅王與王子耆婆,見佛聞法,都證得羅漢初果。阿闍世太子雖然多次聽法,但是剛強難調,沒有證果。

經中提到的「調達」即是「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佛的三叔父斛飯王的長子,與佛是叔伯兄弟,是阿難的親哥哥。提婆達多傲慢自大,嫉妒心盛,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強。少小在王宮裡就嫉妒悉達多太子。太子成佛,提婆達多一直心中不服。無奈天下人皆稱佛為「世尊」。提婆達多雖然心中不服,也只能懷於心中。

佛當年回國度親人,釋迦族各小王子與貴族子弟有五百人皆隨佛出家,提婆達多也來到佛前請求出家。

佛知他傲慢自大,嫉妒心強,這樣的人出家不易成就。所以佛勸他在家修福。提婆達多見佛不允,又找佛的各位弟子,要求剃度出家。佛弟子各各所說與佛說相同。為什麼呢?阿羅漢皆有他心通。佛弟子皆能了知提婆達多心中所想。就這樣,提婆達多隻好到遠處,找到了一位沒證果的比丘,由他剃度出家。

提婆達多由於我慢、嫉妒不能證果,便修神通。後得神通,能飛行往來,便覺得自己天下第一。覺得佛有神通,我也有神通,佛能講法,我也能講法。只要除掉佛,自己就可以做僧團的領袖。

但是僧團眾僧圍繞在佛的身邊,大國主頻婆娑羅王為佛教做護法。內有佛世尊主導佛教,外有國王作護法。提婆達多覺得很不好辦。他忽然想到了太子阿闍世,前生與國王的怨恨之事。便以神通變化入太子宮中。阿闍世太子雖然強傲,但很正直。

阿闍世太子並不喜歡提婆達多。提婆達多就在阿闍世太子前花言巧語,顯神通變化,迷惑太子。不久太子被迷惑,便跟他成了朋友。提婆達多便在太子面前提起往事,說太子出生時,頻婆娑羅王命韋提希夫人在天井生產,要摔死太子之事,使太子小指骨折。阿闍世聽聞,心生恨怒。提婆達多一看時機成熟,便唆使太子殺死老頻婆娑羅王,登基做國王。又求太子幫忙,殺害釋迦牟尼佛。說出由太子做新王,提婆達多做新佛,倆人干一番大事業的話來。

佛門之中沒有權力之爭,佛門之中沒有名利、權勢可得,如果在佛門中爭求名利、地位、權勢,就是行魔事,不是修行人。提婆達多就是這樣的魔比丘。

阿闍世太子聽信提婆達多的挑唆,造五逆罪,將父王囚禁起來,要活活餓死。

頻婆娑羅王已經證羅漢果,所以甘心接受因果業報,絲毫不去反抗。國家太太平平的結束了政變。

阿闍世太子奪得了王位,提婆達多便要求阿闍世幫助害佛。阿闍世是個直性守信之人,由於接觸惡人提婆達多,以前又答應過幫助他害佛,所以又造了幫助惡人害佛的五逆罪。佛知道有人前來危害,為其講法,反使其人得度。

後來提婆達多因造五逆罪,生入無間地獄。阿闍世後來懺悔罪業,得度生死。此是後話。

佛說這部經,就是以摩竭陀國的這次宮廷政變為起因而說。佛以此因緣,講說西方凈土,令世間造五逆重罪的人,生起往生信心,得度生死。

再說阿闍世囚禁父王二十一日後,覺得父王應當餓死,便來到了監禁父王的囚室。問於獄卒:「大王還在嗎?」獄卒說:「大王尚在。」阿闍世覺得奇怪,怎麼二十一天沒給他飯食,竟然沒死?這可太奇怪啦。就問:「怎麼二十一天沒給飯食而還沒死?」

獄卒回答:「國太夫人韋提希,日日身塗蜜漿沾有麥麨,為王送飲食。我們不能禁止。」

阿闍世王怒氣衝天,帶領手下二位大臣,直入國太夫人宮中,怒罵其母,抽出寶劍就要殺害親母。這時二位大臣,一位名字「月光」,一位是阿闍世親兄弟「耆婆」。二位大臣聰明多智,為阿闍世王作禮而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中說:劫初以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殺害其父,有一萬八千例;未曾聽聞有害母者。大王!今天你心中憤怒便要造惡害母,玷污了我剎利種族。此行為不如劣等種族中的惡人。你若殺母,我是不會和你這樣的人在一起的。」二位大臣說完此語便要退走。阿闍世聽完二位大臣的話,也自覺慚愧。直性人雖造罪,覺悟快。急忙懺悔。二位大臣看到他懺悔,也就不再追究。

二位大臣都聽聞過佛法,都證了初果,深信因果,頻婆娑羅王因今生造殺罪——殺林中修行仙人,這件事大臣都知道。如今因果成熟,太子討命,誰也不能阻攔。可是阿闍世憤怒殺母,沒有道理,所以二位大臣要阻止阿闍世造新罪。

頻婆娑羅王還沒有死,阿闍世這口氣還沒有出,他決心餓死父親。怕他母親再送飯食,便將母親韋提希關在內宮,叫人把守,不準外出。

韋提希被禁閉內宮,百感交集,愁憂憔悴,無計可施。便想到求助佛世尊。於是韋提希便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說道:「往昔之時,佛常常派遣阿難來慰問我。今日我遭大難,有心請佛前來,想到不該有勞佛的威重之軀。只希望佛能派遣阿難、目犍連二位前來。」韋提希一禮拜下,伏身在地,泣不成聲,淚如雨下。

這時佛在耆闍崛山中,已盡知韋提希心中所念,即派遣大目犍連、阿難乘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中化沒,於王宮中出現。

韋提希禮畢舉頭,已見釋迦牟尼佛金光閃爍,坐於百寶蓮花之上。左有目犍連,右有阿難,虛空中天主釋提桓因、大梵天王等諸天衛護,普雨各種妙花,供養釋迦牟尼佛。

韋提希悲痛欲絕,在舉目無助之時,見到了世尊如此殊勝莊嚴,自慚形穢。拉下了身上的瓔珞,趴伏在地號啕大哭,向世尊述說遭遇之苦:「我宿生宿世犯何大罪,生此惡逆之子!世尊又是什麼因緣與提婆達多共成眷屬,結下這樣的惡緣……但求世尊指引沒有煩惱處,我願往生。我再不樂生活閻浮提濁惡世界。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教我觀於清凈業處,離此穢惡之地。」

此番魔難,使韋提希對世間心灰意冷。自己一生的心血,傾注在唯一的愛子身上,如今卻得了這樣的回報。現實生活的講法,使韋提希生起了覺悟心——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她希望世尊幫助她,永遠的離開這裡。她看清了「娑婆」這穢惡世界,地獄、餓鬼、畜生、眾惡齊聚。她要永遠的離此濁惡之地,願未來世,生到一個不聞惡聲、不見惡人的地方。

過去世尊也多次入王宮,講說人生之苦、世間諸苦,但韋提希從沒親身體驗到。今日身受其害,方知人生之苦。所以再次五體投地,懺悔過去的不知覺悟。願佛教導方法,使我命終往生到永無眾苦的清凈之處。

在韋提希哭訴求佛之時,佛於眉間放出金光。金光照耀十方無量無邊世界,然後安住佛頂,化成金台。金台上顯現十方清凈諸佛世界。或有世界是七寶合成;或有世界純是蓮花合成;或有世界如玻璃鏡……十方凈妙國土一一顯現,令韋提希選擇。韋提希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國。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修菩薩道時選擇了二百一十億個佛土之優所建,故優於其他佛土世界。

這時頻婆娑羅王囚禁在七重室里,佛光照其頭頂,頻婆娑羅王得佛力加持,心眼無障看到世尊,遙禮世尊,頓時由初果增進到三果,頻婆娑羅王死後,得生凈居天。

此時佛對韋提希說:你知道嗎?阿彌陀佛國土並不遙遠……佛告訴阿難與韋提希:為了能使你們與當來世眾生解脫苦惱,我今由淺入深,從深到淺,為你們分別解說。你們要仔細聽,好為廣大修學者宣說。

接下來佛為韋提希,也為末世得聞經法者,講說,修三福,修十三種觀想,觀西方極樂凈土勝境與佛菩薩身相莊嚴,得念佛三昧。而後,佛又開示後三觀——九品往生,令一切罪福善惡眾生皆得往生。

佛開示的後三觀——九品往生,後文中有詳細介紹,此不複述。

~~~~~~~~~~~~~~~~~~~~~~~~~~~~~~~~~~~

《凈土修學課本》第一冊

2009年7月終稿

普為助資印經者迴向

助印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懺悔發願皆離苦,同願往生佛凈土。

印經功德錄,見《凈土修學課本》第二冊的後面。

~~~~~~~~~~~~~~~~~~~~~~~~~~~~~~~~

若有發心翻印此《凈土修學課本》者,需用「印版」,請打電話聯繫。

聯繫電話:長春座機0431—85157601聯繫人:

蔣居士手機:13134479031 聯繫人:馮居士

知佛恩者:發願往生

報佛恩者:弘揚凈土

皆當守護正法航燈

~~~~~~~~~~~~~~~~~~~~~~~

歡迎大眾廣為翻印、流通,功德無量!

(學習材料·非賣品)

吉林省·長春·公主嶺依經修學佛弟子倡印


推薦閱讀:

凈土十疑論淺講
凈土大經科注  (第二四七集)
《凈土決疑論》講記?(五)
凈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三二集)

TAG:課本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