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針入門:眼針療法 - 五味堂:傳承中醫中藥國粹,弘揚氣功武術瑰寶;致力於全民健康! - ...

眼針入門:眼針療法
作者五味堂主查看3981發表時間2006/12/18 14:48【論壇瀏覽】
本文引自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的眼針教學網站http://210.38.96.104/yzlf/INDEX.HTM

第一章 眼針療法的源流

一、眼針療法是《內經》「觀眼察病」的綜合發展二、《證治準繩》對眼的臟腑劃分為眼針療法奠定基礎三、彭靜山創眼針療法一、眼針療法是《內經》「觀眼察病」的綜合發展《內經》不僅在目診理論上闡明了診目的方法,而且從察目色、血絡、瞳孔 等方面來識別疾病的寒熱虛實、病的預後、病位等等,為眼針療法提供了理論依據。 察目中五色辨病 觀目中赤脈辨病 察目窠、目下辨病================================察目中五色辨病 1、從目中五色判斷臟腑病位 《靈樞·論疾診尺》言:「目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靈樞 ·五閱五使》說:「肝病者,眥青。」說明觀目中白睛出現赤、白、黃、青、黑等五色變化 ,可明確病在何臟腑。 2、從目中五色判斷病性 《靈樞·邪客》說:「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其寒熱痛痹。」《靈樞·五色》亦說:「 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可見從目中五色變化可以了解疾病的寒熱痛痹。 3、觀目中五色判斷疾病預後 《靈樞·邪客》云:「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而決死生。」《素問·脈要精微論》亦云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也就是說,我們可以觀 目五色色澤改變判斷疾病預後;視目精明間之氣血,可觀臟腑不足有餘。----------------------------------------------------------------觀目中赤脈辨病 《靈樞·論疾診尺》說:「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 從 外走內者少陽病。」說明從目中赤脈走向可知病之何在。另外,目中白睛有赤脈貫入瞳孔中 ,是病勢危重等徵象。----------------------------------------------------------------察目窠、目下辨病《靈樞·論疾診尺》云:「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新卧起伏……風水膚脹也。 」《素問·風論》亦云:「肝風之狀……診目下,其色青。」《素問·評熱病論》說:「水 者陰也,目下至陰也,腹者至陰之所屬,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腫也。」說明觀目窠與目下 的變化可辨水與風之症。二、《證治準繩》對眼的臟腑劃分為眼針療法奠定基礎. 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不僅論及眼的理論基礎和臨床證治,還涉及目的臟腑劃分。《證治準繩·雜病》提出目「內有大絡六,謂心肺脾肝腎命門各主其一。中絡八,謂 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外有旁支細絡莫知其數,皆懸貫於腦,下連臟腑,通暢氣血 往來,以滋於目。故凡病則有形色絲絡顯見而可驗內之何臟腑受病也。」這對於後世「觀眼識病」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其目的八卦臟腑劃分為眼針療法穴區分布提供理論依據。《證治準繩》稱「眼具五臟六腑也」,提出「乾居西北,絡通大腸之府,藏屬於肺;坎正北方, 絡通膀胱之府,藏屬於腎;艮位東北,絡通上焦之府,藏配命門;震正東方,絡通膽之府,藏 屬於肝;巽位於東南,絡通中焦之府,藏屬肝絡;離正南方,絡通小腸之府,藏屬於心;坤位西南,絡通胃之府,藏屬於脾;兌正西 方,絡通下焦之府,藏配腎絡。左目屬陽,陽道順行,故廓之經位法象亦以順行。右目屬陰 ,陰之道逆行,故廓之經位法象亦逆行。」眼的臟腑劃分見圖1。

圖1 眼的臟腑劃分圖(左眼)

三、彭靜山創眼針療法.遼寧中醫學院著名針灸學家彭靜山教授根據《內經》「觀眼察病」和《證治準繩》對眼的臟腑劃分理論,70年代創眼針療法,為針灸治病提供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眼針療法自1982年公佈於世後,不少學者分別對眼針進行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其臨床和解剖學結果均肯定彭氏的眼針穴區劃分和眼針療法的臨床價值,使眼針療法得到推廣應用。目前眼針療法已廣泛應用於治療內、外、婦、兒、五官等急慢性多種疾病,並取得顯著療效, 深得國內外學者好評。

第二章 眼針療法的理論基礎

眼針療法具有顯著效果,只需在眼眶邊緣穴區進行針刺,就能夠治療全身疾病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眼與經絡溝通,通達內外,聯絡臟腑。 一、眼與五臟六腑的關係二、眼與經絡的關係三、觀眼察病一、眼與五臟六腑的關係.《靈樞·大惑論》云:「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孔,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並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說明眼依賴五臟六腑精氣濡養,才能發揮正常生理作用。《證治準繩》說:「目竅於肝,主於腎,用於心,運於肺,藏於脾。 」《太平聖惠方》指出:「明孔遍五臟,臟氣若亂,目患即生。」所以,臟腑功能失調,目失精氣所養,其生理功能勢必受影響,表現各種病理現象。================================眼與心、小腸的關係眼與肝、膽的關係眼與脾、胃的關係眼與肺、大腸的關係眼與腎、膀胱的關係眼與三焦的關係----------------------------------------------------------------眼與心、小腸的關係1、心主血脈 目得血養 血脈運行在心氣作用下川流不息,上輸於目,而目得血供養充分而光明清澈。故《素問 ·五臟生成》說:「諸脈者,皆屬於目。」若心氣虛,血液運行不足,目養失足,則眼花。 所以,《太平聖惠方》指出:「心氣通,眼無其疾。心氣滯,目減其光。」 2、心主藏神 目為心使 心主藏神,主宰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靈樞·大惑論》云:「目者心之使也,心 者神之舍也。」人類的精神活動統於心,外露於目。正如《素問·解精微論》所說:「夫心 者,五臟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心乃神明之府,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臟腑精氣所使。 若心動則五臟皆搖。目賴臟腑精氣所養,視物又受心神支配,所以人體臟腑精氣血的盛衰及 精神活動的狀態均能反應於目。若心主神明生理失調,可出現目視不明、目中無神等徵象。 3、眼與小腸的關係 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消化食物將精微物質吸收成為血液物質基礎。小腸 功能旺盛,吸收精微物質豐富,血液充足,目得濡養;反之,血液不足,目失濡養而出現視 覺異常。另外,心與小腸相表裡,其經脈相互屬絡,它們的功能是否正常,不僅相互影響, 而且可影響到眼的功能。----------------------------------------------------------------眼與肝、膽的關係1、肝開竅於目 《內經》云:「肝開竅於目。」肝通過肝脈與目相通,肝脈溝通內外,目成為肝與外界相 通的竅道,而肝之氣血通過肝脈不斷地輸於眼,從而維持眼的正常活動,故肝的病理變化可反應於眼,察視眼睛異常表現,又可測知肝的病理變化。《仁齋直指方》指出:「目為肝之外候也。」 2、肝主藏血 肝主藏血,具有貯藏和調節血量的功能。肝把有豐富營養的血液供養於目,從而保證目的 視物功能。故《素問·五臟生成》提出:「肝受血而能視。」肝病而貯藏血液不足或失去調 節血供能力,會發生眼的病理變化,出現諸如目乾澀昏花、夜盲等癥狀。 3、肝氣調和 目能辨色 肝主疏泄,具有調暢氣機功能,氣能行血及津液,使之供養於目。肝疏泄正常,肝氣沖調順達,則人身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生理功能正常,且能辨色視物。所以,《靈樞·脈度》指出:「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 4、眼與膽的關係 肝與膽相表裡,肝膽經脈有相互絡屬關係。肝之餘氣溢於膽而成膽汁,而眼內神膏乃膽汁 滲潤精汁而成。正如《審視瑤函》所言:「神膏者,目內包函之膏液。此膏由膽中滲潤精汁 ,升發於上,積而成者,方能涵養瞳神。此膏一衰,則瞳神有損。」由此可知膽對維繫眼的正常活動非常重要。----------------------------------------------------------------眼與脾、胃關係1、脾主運化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之精氣均源於脾。故《證治準繩》說: 「夫五臟六腑之精氣,皆稟受於脾土而上貫於目。脾者諸陰之首也,目者血氣之宗也,故脾 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所司,不能歸明於目矣。」所以,脾主運化興旺,氣血來源充足,目得所養而視萬物。 2、脾主昇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清陽出上竅」,是指清陽之氣能升達目竅等五官,目得其溫 養,目竅通利,目視明清。李東垣認為:「脾主清陽之氣得升,目竅通利」。「清陽不升,九竅不利」,其中包括目竅不利,為目疾。如脾氣下陷,則出現上胞下垂等癥狀。 3、脾主肌肉 主統血 脾主肌肉,眼瞼之開合,目之轉動,全為脾所主。若脾虛肌肉無力,則眼瞼開合失常。脾 主統血,血隨氣行,血運目絡,防止逸出絡外。若脾氣虛,統攝無能,血溢絡外,會導致出 血性眼病。 4、眼與胃的關係 胃為水谷氣血之海,氣血津液化生之本。胃氣旺盛,目得氣血津液濡養充足,否則會出現眼病。故《脾胃論》稱「胃氣一虛,耳、目、口、鼻俱為病。」可見胃氣於眼十分重要。 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如是則升降正常,出入有序,諸無可慮 ,眼目自安。反之,清陽不升,目竅不利,濁陰泛上清竅,則出現目視不明。另外,脾胃相 表裡,有相互絡屬關係,其生理、病理均與眼關係密切。----------------------------------------------------------------眼與肺、大腸的關係1、肺主氣 肺主一身之氣,司呼吸,朝百脈,氣帥血行,流暢灌注全身臟腑、器官,則目 得所養。肺氣調和,各臟腑氣機升降出入有序,臟腑精陽之氣皆輸注於目,目視精明。肺氣 不足,血行不暢,目失所養,則昏暗不明,即出現《靈樞·決氣》所稱的「氣脫者,目不明」的臨床癥狀。 2、肺氣通調水道 肺具有疏通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作用,目得水液則光滑潤澤。如肺功能失調,目無液潤 ,則乾澀不適。另外,《靈樞·決氣》又說:「目病雖多由肝,但常統於肺。」可見肺 與眼的關係是何等重要。 3、眼與大腸的關係 大腸的主要功能為傳導糟粕,與肺相互表裡,肺之肅降有助大腸傳導功能,大腸傳導正常 ,則有助於肺氣的肅降。若大腸功能障礙,腑氣不通,可影響肺氣的肅降而出現目的異常變 化。另外,肺與大腸的功能是否正常,由於兩者有經脈絡屬關係,可相互影響,而波及到眼。----------------------------------------------------------------眼與腎、膀胱的關係1、腎主藏精 腎主藏精,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而賴五臟六腑之精所養。腎精充足則五臟六腑之精 氣旺盛,目充明亮。另腎精能生髓通於腦,目繫上屬於腦,腎精充沛,髓海豐滿,則目光敏 銳。如果腎精不足,髓海空虛,五臟六腑之精失養,則目視不明。所以,《靈樞·海論》說 :「髓海不足,目無所見。」 2、腎主水液 腎主水液,是指腎氣具有司體內津液代謝的輸布排泄及維持體內代謝平衡的作用。腎氣旺 盛,水能轉化成津液,上榮於目。《靈樞·五癃津液別篇》云:「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 於目。」這些津液輸布調節靠腎氣所主。腎之功能正常,津液上榮於目,則目明;若腎之功能失調,氣化不利,水液瀦留上泛於目,則出現眼內、外水腫等症。 3、眼與膀胱的關係 腎與膀胱直接相通,有經絡相互屬絡關係,互為表裡。膀胱具有貯藏尿和排尿的作用,但 其作用有賴腎的氣化。腎氣充足,膀胱開合有度,維持水液代謝正常。腎與膀胱相輔相成,才能使水液正常轉化,否則水濕停聚,上泛造成目疾。----------------------------------------------------------------眼與三焦的關係三焦主通行元氣與運行水道。《中藏經》說:「三焦總領五臟六腑,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 右,導上宣下。」上輸於目之精氣精液無不通過三焦運行。三焦也具有疏調水道作用,若三焦失調,水道不利,升降出入無序,水液瀦留,上犯於目,則出現目疾。所以,眼與三焦關係密切。二、眼與經絡的關係. 眼與臟腑的密切相關,主要依據經絡為主貫通,從而把人體連成一個統一的整 體。經絡「內屬臟腑,外絡肢節」,運行氣血於周身。《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指出:「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於面而走竅,其精陽氣上走於目而為之精。」說明眼與 整體保持有機的聯繫,發揮和維持眼的視覺功能,在於經絡的貫通,使血氣上榮。可以說,眼與經脈有直接聯繫。 十二經脈與眼的關係肺經、大腸經腎經、膀胱經肝經、膽經心經、小腸經脾經、胃經心包經、三焦經奇經八脈與眼的關係 眼部經絡分布圖================================觀眼察病觀眼察病是觀看白睛血絡改變來診斷疾病的方法。正常人白睛上的血管細而不明顯,當發病以後血管的形狀、顏色均發生變化,臨床上可根據這些變化診察疾病。《靈樞 ·邪客》指出:「視其血脈,察其色,以知寒熱痛痹。」又說:「因視目之五色,以知五臟 而決死生。」所以我們可以察目血絡改變來判斷疾病的部位以及病性。正如《證治準繩》所 言:「凡病則有形色絲絡顯見而可驗內之何臟腑受病也」。《普濟方》亦有「五臟有病 ,皆形於目」之說。白睛診法遵循一定的規律,一般血絡改變所在區域即該區所代表的臟腑或經脈出現病變,左眼改變主軀體左側病變,右眼改變主軀體右側病變。 從經區血絡形狀變化判斷疾病1、根部粗大:多屬頑固性疾病,病程長,多有器官損害。如心臟病、慢性腎病 等可見此現象。 2、曲張或怒張:若見相應區域血管呈曲張或怒張狀,多屬血瘀證或病情較重、較急。如急性肝炎、急性肺炎等可見此現象。 3、延伸:指血絲很長,延伸到其他區域,這多表示病情的發展方向以及疾病的範圍,說明該部位疾病向另一部位發展或傳變。如坐骨神經痛、上肢痛、骨髓炎等可見此現象。 4、離斷:指延伸的血管在一定部位或中間突然中斷,也有的被黑色淤血點分隔開,此征往往見該部位器官局部血液循環障礙、狹窄、阻塞等,常見於頸椎病、輸卵管閉塞等疾病。 5、分叉:白睛上血管狀若樹枝分叉,表明該器官炎症播散或血液供應障礙。從血絡顏色來判斷疾病 1、血絡鮮紅:多為新病,急病,熱病。 2、血絡紫紅:多為邪熱入營,灼津為痰,灼血為瘀。 3、血絡紅絳:表示癥狀加重、加深,也表示病情惡化。 4、血絡紅中帶黑:多為新病治療不愈,入里化熱,熱熾血滯,瘀血內生。表示病程長, 瘀血重,邪熱盛,正氣始衰。 5、血絡紅中帶黃:黃為胃氣的象徵,亦為瘀血化解後的表現。紅中帶黃,提示 病情好轉,熱病減輕。 6、血絲淡黃:為病將愈,或該病症消失。如果血絲色淡黃略紅,表明病情 雖好轉,但餘熱未清。 7、血絡淺淡:屬虛證,寒證。部分血絲淺淡亦屬正常現象。區別在於:病 變者,血絲多而亂;正常者,血絲少而直。 8、血絡暗灰色:為陳舊性病灶。從血絡顏色來判斷疾病 1、血絡鮮紅:多為新病,急病,熱病。 2、血絡紫紅:多為邪熱入營,灼津為痰,灼血為瘀。 3、血絡紅絳:表示癥狀加重、加深,也表示病情惡化。 4、血絡紅中帶黑:多為新病治療不愈,入里化熱,熱熾血滯,瘀血內生。表示病程長, 瘀血重,邪熱盛,正氣始衰。 5、血絡紅中帶黃:黃為胃氣的象徵,亦為瘀血化解後的表現。紅中帶黃,提示 病情好轉,熱病減輕。 6、血絲淡黃:為病將愈,或該病症消失。如果血絲色淡黃略紅,表明病情 雖好轉,但餘熱未清。 7、血絡淺淡:屬虛證,寒證。部分血絲淺淡亦屬正常現象。區別在於:病 變者,血絲多而亂;正常者,血絲少而直。 8、血絡暗灰色:為陳舊性病灶。血絡變化實例

圖一 女性,25歲,腰痛,可見眼睛中央出現豎直血絡。

圖二 女性,40歲,腰椎間盤突出症,可見眼睛中央及腎區出現豎直血絡。

圖三 男性,32歲,腰椎間盤突出症,脾氣較急躁,可見肝膽區血絡成片。

圖四 女性,65歲,腦梗塞,腎陰虛,可見腎區血絡明顯。

圖五 女性,28歲,腰痛,可見眼睛中央及腎區出現豎直血絡。

圖六 女性,28歲,失眠,可見心區出現較多血絡。

圖七 女性,27歲,多愁善感,可見肝膽區血絡成片。

圖八 女性,27歲,腰痛,故見下焦區橫行血絡。

圖九 女性,27歲,睡眠欠佳,心區、中焦可見血絡。

圖十 女性,24歲,腰痛,可見眼睛中央及腎區出現豎直血絡。

圖十一 男性,32歲,腰椎間盤突出症,眼睛中央可見一豎直血絡,末端可見一黑點。

圖十二 男性,32歲,腰椎間盤突出症,可見下焦區、腎區血絡成片。

圖十三 男性,72歲,腦梗塞,肝陽上亢,可見肝區橫行血絡。

圖十四 男性,43歲,腰痛,眼睛中央可見一豎直血絡,末端可見一黑點。

圖十五 男性,50歲,腰痛,可見腎區血絡明顯。

圖十六 女性,35歲,易怒,肝區、心區血絡成片。

圖十七 男性,78歲,中風,上肢癱瘓,可見上焦區橫行血絡明顯。

圖十八 男性,32歲,雙下肢截癱,可見下焦區血絡明顯。

推薦閱讀:

我來告訴你為什麼跆拳道練到黑帶還是不能打!
【行道?拾遺】從雷公太極再談知行合一之實戰
跆拳道有實用性嗎?
如何評價《葉問3》里泰森的打鬥?
全看 第1頁 :武術中的氣功(一)

TAG:健康 | 中醫 | 武術 | 中藥 | 傳承 | 國粹 | 氣功 | 入門 | 全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