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46
【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是義不然。】
從這個地方看起。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是講「顯見無礙」。這些障礙都是眾生無始劫來虛妄習氣造成的,對於大乘佛法修學的人來講,這種障礙是十分的嚴重。而破除障礙,當然也不是很容易的。雖不容易啊,並不是說障礙不能破除。問題是第一要通達理論,其次要曉得用功的方法。我們在講席一再提示諸位同修,一生成就的人很多很多。人家能成就,我們也不例外啊,我們也能成就啊。那麼我們之所以不能成就,實在講,虧吃在不明教理,這是很大的一個障礙。因為不明教理,縱然是勤苦修學,還是盲修瞎練。
楞嚴是大乘經典,楞嚴經修學的目標,是如來果地上的楞嚴大定,不是菩薩的定,是如來果地上的楞嚴大定。這個定也叫作性定,換句話說,是我們一切眾生本性本來具足的,不要向外求,所以這叫性定。大乘學者、一乘學者,都是以這個為目的啊。我們修定,修什麼定呢?修楞嚴大定,決不是修普通的小定。楞嚴大定怎麼個修法呢?依照這部經所講的方法就行了。
所以楞嚴經在大乘佛法裡面,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幾乎沒有不讀楞嚴的。因為佛講這個修行的道理跟方法,一般大乘經典都講,講得很多。楞嚴的好處,可以說,把佛在許許多多的經裡面所講的道理啊,在這一會裡面集中起來講。換句話說,就是專門來討論這個問題:我們要怎麼來開智慧?怎樣才能成就楞嚴大定?因此這一部經,在當年印度看作國寶啊,這我們在講經因緣的時候跟諸位講過啊。玄奘大師到印度十七年,印度人保密,把楞嚴經藏起來,玄奘大師沒看到,十七年都沒有看到。印度今天亡國,天災人禍,有原因的啊。這是什麼?吝法。
般剌密帝法師很了不起啊,知道這部經流到中國才有用處。放在印度那裡倉庫裡頭,鎖在保險柜里啊,不起作用,不能利益眾生。這把它偷出來,偷渡到中國,送到中國來。這個教起因緣的特殊,這一部經跟我們中國人因緣之深,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希望諸位對於這部經要特別地尊重,從這個裡面得到理論與方法,然後再去研究一切大乘經論,修學種種法門,你自然就得心應手了。為什麼呢?智慧開了啊。那麼要破除障礙,必須要把境界離開。
星期二晚上,《大智度論》正好講到了空了,《大智度論》第三十一卷裡面講十八空,這是《般若經》裡面講的十八種空。這一卷文字特別長,我翻了一下有五十幾頁。在過去我們講的都沒有這麼長的這麼一卷經。空跟般若是一個意思,如何能把一切境界空掉?大論這個十八種空,道理修法明白了,涅槃經裡面二十種空啊,那就不必講你就知道了,大同小異。
可是修行這個初下手,這個最初方便呢,是在觀想。無論大乘小乘,都是從四念處修起。小乘人多半在事相上修,這個大乘人啊,是從性理上去觀察。唯有把事實真相都看清楚了,才能夠不生執著。到了修觀純熟的時候,心地豁然貫通啊,這是我們常講的開悟。我們說得淺一點,到這個時候,是身心世界、世出世法,一切放下了,才到無礙的法界,盡虛空遍法界,事事無礙啊。
這一段經裡面,阿難尊者的疑惑,也就是看到見性似乎是有礙,與世尊在此地反覆辨論。上一次講到,阿難尊者誤以為這個見性啊,在四天王宮往下看,好像這個見性見量很大,好像沒有障礙。回到精舍裡面來,我們能見的見量很小。於是在這裡起了懷疑,是不是我們的見性被這個牆壁折斷了?還是在房間裡面的時候,這個見性縮小了,在房子外面它就放大了?是不是可以放大也可以縮小,或者是被這個障礙物所夾斷了?
前面世尊已經教給他一個方法,這是一種誤會,是一種錯誤的觀念。見性清凈本然呢,哪有大小舒縮呢?大小舒縮之相,是物象不是見性,所以佛告訴我們,但除虛空方向所在,見性無礙的真相就大明了。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今天的經文,是佛就阿難見解來給他解釋這個道理。
【若如汝問,】若是假設的意思,假設像你所問的。【入室之時,縮見令小,】這個見性縮小了,你入到房間裡面,你這個見性縮小了。
【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於日面?】你到這個戶外,抬頭看看太陽,那麼你這個見性立刻就見到太陽了嘛。見到太陽了,是不是把你的見性又拉長了?從你這個眼睛裡面一直拉、拉,拉到太陽那邊,你才能見到太陽呢?如果見性達不到太陽,你怎麼會見到呢?
【若築牆宇,能夾見斷;穿為小竇,寧無續跡?】隔一道牆就把你的見性夾斷了,把牆上挖個洞,那外面見性跟裡面見性又接頭啦?這接頭的時候有沒有個痕迹呢?它在哪裡接的呢?如果真像阿難所說的,必定是有這個現象呢。
所以佛在這裡說【是義不然】,哪有這種道理呢!我們看太陽的時候,我們的見並沒有拉長;那麼到房間里,它當然就不會縮短呢。牆壁穿個洞,我們看到外面去了,這當中並沒有內外這個見的痕迹所在啊,沒有啊。「是義不然」,這一句話講得很輕鬆啊,可是這個地方道理啊,確實很深。
那麼像這種道理,我們都是粗心大意,誰去想這個道理?!好像這當然是這個樣子了,這還有什麼道理好講嘛,有事必有理呀。理是什麼呢?般若經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啊。既然一切現象是虛妄的,諸位想想,它有什麼障礙呢?如果這個相是實在的,就有障礙了。相是虛妄的啊!這個理很深,實實在在講,我們一天到晚懵懵懂懂,沒有發現這個問題。空,性是空的呀,相也是空的,所以它不礙。如果說性是空的,相是有的,有跟空一定妨礙。
那我們這裡有這個茶杯,這是個相啊,它在此地當然就佔了空間,佔了這一塊虛空。那我們把這個杯子從這裡拿到這兒來,試問問,這個地方虛空怎麼辦呢?這虛空到哪裡去了呢?杯子拿走了,這裡面該空出一塊才對呀,你們有沒有看到這個虛空,這個地方空了一塊呢?剛才在這裡是個圓的,我再拿個方盒子到此地來,那個圓的虛空跟那個方的盒子又適應不適應呢?這都是問題呀。
如果說這個物象是實在的話,那就會產生這個現象。為什麼會沒有這個現象呢?這個物象當體即空。這個道理有幾個人能參透呢?!諸位果然明白一切萬象當體即空,你還有什麼執著?!你還生什麼煩惱?!自然心開意解啊,清凈心、平等心,當下就可以證得。佛雖然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詳詳細細,我們聽了也會點頭,可是頭點了之後就忘掉了,還是把一切相當作真實的,在裡面還是起分別、起執著,還是起妄想、造業受報。造業,給諸位說,也是假的,受報也是假的,真叫冤枉啊。假的,你不了解真相,就好像真有那個感受,有苦樂憂喜舍的感受。
一個通達諸法實相的人曉得,通通是虛妄的,沒有一法是真實的。所以見性的人看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是什麼相呢?經上常講叫「清凈寂滅相」。跟我們看的不一樣啊,清凈寂滅相是真相啊,我們今天看的這個世界天下大亂之相,妄相啊,幻相啊,不是真相啊。幻礙不礙真呢?不礙真。幻不礙真,幻也不礙幻。所以諸位果然證得諸法實相,你就得大自在。不但六道輪迴沒有了,三千大千世界沒有—覺後空空無大千呢,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沒有了。這個沒有,諸位要記住,不是現前的相忽然都沒有了,不是的,還在面前。在面前怎麼說沒有了呢?人家見到真相啊。金剛經所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那個如來是講性。性相不二啊,這就是入不二法門。不二也叫真空,也叫妙有。我們華嚴經裡面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
所以在此地這個「是義不然」,看起來好像很輕鬆,這個是義是有相當的深度啊。那麼下面經文佛給我們說出,這一切眾生所以誤以為障礙的因由。我們看看經文: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
這就是今天我們在現象界里,為什麼會看到有障礙?前面這個四句,由於眾生,從無始以來,迷失了自己,不認識自己呀。不但六道凡夫不認識自己,連二乘聖者,權教菩薩都還沒有找到自己。我們以為是,哎呀,現前這個身體是我自己,身體之外是別人,這就是迷惑顛倒啊。更要緊的是不曉得自己的真心,這個問題嚴重了。心是一個人的主宰啊,生命活動的依靠。什麼是自己的真心呢?不曉得。而誤認為我們能夠思維、能夠想像的,能夠分別、能夠執著的,起心動念的,認為這個是心,這是大錯特錯!
更不能夠了解真心的作用,心到底有些什麼用處?能夠思維、能夠想像、能夠出主意,這是你心的作用。這種作用啊,是大海之一滴呀,九牛之一毛啊,太渺小太渺小了。真心的作用,你看華嚴經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造天造地,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心造的。唯識裡面講,唯識所變,這才能夠看到真心妙用廣大無窮,都是自己一心變現的。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這是自己呀。
所以真正見了性,明心見性的人,所謂明心見性,就是把自己的真心找到了,見到了、明白了。一見到之後,作用就不同了,人生觀、宇宙觀立刻就改變了。沒有見到的時候,迷,對一切法無不迷信。見到之後,才是正信,一切法裡面再也不迷了。法法平等,佛跟眾生平等。為什麼呢?佛是我自性變現的,眾生也是自性變現的。所變的樣子不一樣,能變的這個理體是一不是二;能變的體性是一樣,所變的現象也沒有兩樣。
正是古大德所說,「以金做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塑一尊佛像,再用黃金塑一個小貓小狗。那是一樣,不是兩樣啊。相是不一樣啊,一個佛像,一個是小狗像,稱稱重量,價值是一樣的,沒有兩樣。這些事理在今天來講,比過去人尤其容易懂。
所以生佛實在就是迷悟啊。除了迷悟之外,你到什麼地方去找個差別相?找不到啊。諸佛菩薩實在不得已,將迷叫作凡,將悟叫作聖,建立這個假名是為了好說話起見。建立種種假名,是叫我們從假名當中,恍然大悟過來,也明心見性,像他一樣啊,目的是如此啊。決不是建立這些名相叫你們大家來崇拜,來供養,那就錯了,完全錯了。所以諸位必須要曉得,學佛一定要成佛。所謂成佛,就是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恢復自己本來面目,明心見性,見性就叫作成佛。明心見性就叫作成佛,成佛就是明心見性。
那麼我們現在把自己迷作一個物,這就是失啊。失掉了什麼呢?失掉了物我一體,本有的真心。所以現在變成了一個什麼相呢,隨著境界轉。境界動,你的心也動;境界不動,你的心也不動。實際上真心是如如不動的,真心哪裡動過啊?從來沒有動過啊。壇經裡面講的,本來無一物啊。真心就像太虛空一樣,你們什麼時候看了虛空動了一動?什麼時候你看到虛空動了?你也許看到颱風的時候,這個虛空在動,那是空氣在動啊,不是虛空啊,空氣不是虛空啊。你要再飛得高一點,到大氣,大氣也不是虛空啊。氣流在動,虛空沒動啊。千萬不要以為氣流在動,唉呀,虛空動了。那就錯了,那又認錯了。
我們的心就像虛空一樣,心包太虛。實在講,虛空在我們心裡頭,就像那個氣流一樣,還有的時候會動。心是不動。可是虛空在心裏面動啊,我們看不出來,沒有法子覺察到。為什麼呢?我們迷在虛空裡面。虛空是無為法,不是真正的無為法。百法裡面真正無為法只有一個,真如無為。所以虛空從哪裡來的?我們前面讀過,晦昧為空啊,這是講虛空的來源。所以禪家講,「粉碎虛空」。這個話是真的是假的呢?真的。什麼時候粉碎虛空呢?成佛,虛空就沒有了。可見得虛空還是真心裏面一念妄情啊,也是真心中物啊,也是真心變現出來的。
那麼諸位想一想,真心什麼時候動過呢?悟了它不動,迷的時候還是不動。動的是什麼?是妄心呢。妄心動,妄心被境界所轉;真心從來不動,從來也不為外境所轉。前面的比喻,要是細心的話,實在是可以覺悟。前面佛曾經以客塵煩惱來作比喻:客動啊,主人不動;塵動,空不動。不動的是主,不動的是自己。那麼我們的這個心會被外面境界所轉,天天在那裡動,你就曉得這是虛妄的,不是真心。
諸位果然能覺悟到這一步,那是很大很大的進步。為什麼呢?既然覺悟這是妄心,再進一步你就可以不用這妄心了。你要會不用妄心,那你所用的就是真心,你跟佛菩薩就沒有兩樣啦。雖沒有成佛成菩薩,也到佛菩薩邊緣做鄰居了,靠得很近啦。這樣修行,功夫才能得力。這些道理方法,好像我一到台北來講經啊,就講楞嚴經。我是民國五十六年到台北來講經的,講了這麼多年啦。幾個人聽懂了呢?幾個人會了呢?懂了會了的人,剛才說,雖不成佛也跟佛做鄰居了。稍稍努一點力啊,就成就了。這個努一點力呀,就是再放下一點,就成功了。
正因為我們迷惑顛倒,心隨境轉,前面境界大,我們這個概念上就有大的概念;眼前境界小,哦,我們就覺得拘束,有小的這個念頭。這就是觀大觀小,隨念流轉,不明了大也是唯心所造,小也是唯心所造。仔細去推求,真心的廣大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一心呢。大而無外,沒有大相;唯心之小,小而無內,沒有小相。小也是法界,大也是法界,沒有大小之相。所以佛在經上常說,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啦,小大不二啊。諸佛如來,住一毛端轉大法輪,沒有大小之相啊。這些話,都是真實的。可是我們聽了啊,莫名其妙啊,不可思議啊。
幾時我們通達唯心,這個道理才明了,這個事實才親自見到。所以十法界,無論是依報也好,正報也好,總而言之一句話,都是自己妙明真心所現之物。這個意思,諸位要細細去體會。去體會,不能去想,越想那就差距越大。想是什麼?是分別,不能用想。會不到這個意思,念經,我叫諸位念經。那個經念熟透了,哎,這個意思豁然現前,豁然開悟啦。你要說,這個道理不懂,我去研究,查遍了大藏經,寫出幾百萬字的文章來解釋,都叫胡造謠言,都叫邪知邪見。
今天佛法衰微,這是事實,大家都看到。有多少好心人,在這裡要培養後起,要復興佛法。所走的路子,就是剛才所講的,要把大藏經如何整理,要如何去鑽研,如何在裡面發現出新的東西?大著其文章,大圓其說,這樣能興佛教?!不能興佛教啊!真正要想把佛教興起來,是要清凈心。
編號046-b/133–十番顯見之七 顯見無礙學佛要離文字相,要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換句話說,你不離言說,不離文字,又不能夠離開攀緣心,大乘佛法不得其門而入。學小乘可以,能有一點成就,學大乘不行。小乘是著相的,大乘是離相的。小乘人心裏面有一物,有佛菩薩,大乘人心裏面沒有佛菩薩。他怎麼會一樣呢?!
禪宗大德所說的,盡大地是個自己啊。這是自己什麼相?身相啊。身不是指自己這一身呢,整個宇宙就是自己身在活動,就是自己真心在起作用。那麼這個心啊,為什麼會起這麼複雜的作用呢?那是無始劫以來,我們心裏面,這是講唯識的說法,阿賴耶含藏的種子,佛說過啊,如果這個種子要有相,哪怕那個相再微小,像現在什麼原子、電子,比這個還要小。如果說我們這個妄念習氣,每一個習氣、每一個妄念都要有一個相的話,是盡虛空都容納不下,這是真的,一點不錯。
那麼十法界依正莊嚴的萬象什麼呢?就是我們無量劫來,我們心裏面藏的這些種子,遇緣起現行而已。遇緣起現行,我們迷了,不知道是自己阿賴耶識種子起現行。在這個裡面妄分內外,妄分自他,不曉得全是自己,這才成了障礙了,這是不明了一切法的真實相啊。汝今迷失自己的真心,以為是外物,這樣才失掉天地同根,萬物一體的事實啊。物既然不屬於自心,那麼物就不會隨心所轉,而反過來起了一個虛妄的作用,轉自己的妄心。所以在一切境界裡面,見大見小,動不動就為物境障礙了。這是境界生心呢,境界生心是生的妄心。
在唯識裡面講,通常我們講第八識是根本,前面七轉識都是從境界生的心,這個心是生滅心。諸位要是稍稍讀一點唯識論就曉得,玄奘大師《八識規矩頌》裡面就說:先來後去做主公。這是講什麼?阿賴耶識。來投胎,它先來;人死了之後,它最後去。你們想想這個話的味道。阿賴耶識既然是先來,當然這個七轉識是後生的嘛,不是一起來的嘛,後生的。先有阿賴耶識,這個胎兒在母親肚子里長大,越長越大了,然後什麼呢?他再有了感受了,生前面的七識。第七、第六、前五,後生的。
你要不相信,那個小孩,在不懂事的時候,幾個月的時候,你喂他糖,他吃得津津有味;你喂他大便,他吃得也津津有味。為什麼呢?第六識沒生,第七識沒生。生了第六意識就有分別,這個糖甜的,那個臭的;生了第七識就執著,這個我要,那個我不要。這就證明了啊,第七跟第六後生的呀。他沒有第七識、第六識,他心是平等性智、妙觀察智,他看都是一樣。那我們要常常要保持像小孩那樣的,我們都成佛啦。
你看死了之後,人昏迷了,第八識在,可是什麼?他也不分別了,見了人也不認識了,什麼執著他也沒有了。這就是什麼呢?滅的時候,前面六識先滅掉,最後阿賴耶識離開。由此可知,那個七轉識以及與它相應的那些心所,全是生滅法,而且這個生滅的相非常粗顯,阿賴耶微細。這個七轉識是很粗,很明顯,這是隨著境界所生的物生心啊。那個這個障礙是這麼來的,這就是心為境界轉了,無量無邊的障礙都來了。
下面兩句這是教我們解脫的方法。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這兩句話很重要。心隨境轉,給諸位說,是我們講《十四表》裡頭啊,講那個十二因緣呢,生滅門呢,生死輪迴。若能轉物啊,這叫作還滅門,還原。我們不為境界所轉,這叫學佛,這叫作功夫。怎麼叫不為境界所轉呢?我們說一個最粗、最淺顯的話,佛門裡常講,八風吹不動,這就是學什麼呢?學不為物所轉。你罵我,我不生氣;你讚歎我,我不歡喜,苦樂毀譽不動心呢。
境界里清清楚楚是智慧,如如不動是大定,這個是大乘菩薩修定、修慧呀。別人讚歎你幾句,供養一點點,歡喜得不得了,哎,他對我好啊,你看,心為物所轉了。別人罵你幾句,要生氣好幾天都消不了。這還行嗎?這不行啊。這樣的人要修行,到哪裡修行呢?找一個深山,找一個石頭洞去修行去。與外頭什麼人都不要往來,什麼東西也不要看見,叫修小乘。不能修大乘法,這是小乘根性。大乘根性要接觸大眾,天天要跟境界兩個去斗一斗,去較量較量。要在境界裡頭學個什麼?學一個如如不動,學一個清凈自在。要學轉物,不能為物所轉。為物所轉,你是生死凡夫;你要能轉物,那你就是菩薩、如來。這個是大小乘修行完全不相同的地方啊。這個道理深極了。
所以首先要明了,物是心!物是心變的,所以心能轉物。我們這個身是物,是心變的,所以啊,心能做主宰,就能夠主宰這個身體。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要會轉物,那就是俗話常說啊,「菩薩菩薩,年年十八」。他為什麼呢?他能轉物嘛,他可以叫這個身體不衰不老嘛。心為物轉,好了,沒有幾歲呀,你心老了;心一老啊,這個身沒有幾天就老得不成樣子了。所以要曉得,心是主宰啊!物實在是心變的,物就是心。物是心之相,物是心之用啊。
心有體相用啊。體雖然是空寂的,是不動的,但是真體能隨緣現相,能起無量無邊的妙用。你認清楚了,相即無相,相跟那個空性是一不是二。所以不迷就無礙,迷之為物,那就礙於心了。所以迷與礙啊,是自迷、自礙,悟也是自悟,也是自覺。自迷自礙的人,這就是為物所轉。大經裡面所謂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看這不是自己造的嗎?!不是外面來的。
佛在這裡教給我們,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個要拿唯識學來講呢,更容易了解。相分是從哪裡來的?相是指一切萬象,拿今天來講,就是物質。物從哪裡來的?物的本體是自性。但是自性不是物,自性要變成物,自性是物的親因緣,就是因。物呢,好比是個果。果有相,當中還有個緣。如果沒有緣,性不會變成物。這個緣是什麼呢?是阿賴耶的見分。有本性的理體,有見性給他做增上緣,這因緣一聚合,變成了相分。相是這麼來的呀。所以見分是心,就是心的作用,我們現在講的精神。精神跟物質是一不是二,都是出自於真性呢,是一不是二啊。
所以我們要是深深懂得這個道理,明達這個道理,決定沒有懷疑,一切物就能隨心所轉,心就能轉物了。我們現在還轉不過來,轉不過來是為什麼?對這個道理沒有能真信,還是懷疑。雖然是接受了,不是百分百地接受啊,是百分之一二的接受,還差得遠啦,所以起不了作用。我們能夠相信個三分之一、二分之一,嗨,那個作用就不得了了,那就大了。果然能有三分之一的這個信心,我們要想一個青春常駐,就做得到了。我自己的心有作用了。你二十歲學佛,你再學一百年,還是二十歲的樣子。道理就在此地,確確實實是如此。信心不堅固,就是道理不通達。理論上通達,決定沒有疑惑,他信心怎麼不堅定呢?!有信有願,什麼事辦不成呢?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這就是轉見、相兩分,色心之物啊。這是深達萬物唯心的道理,決不再像從前一般,隨世間分別,不再有這個錯誤的觀念、錯誤的看法了。那麼這個也就是交光大師所教給我們的舍識有根的方法,從此以後,不再用第六識了,不再用第七識了,這就轉物了。如果用六、七識,為物所轉。為什麼?六、七識是物生的,它能生它,它就轉它;而真如本性不是物生的,是生物。它能生物,所以它能轉物。就這麼個道理。
你們也許看過濟公傳,那個濟公傳小說裡面是胡造謠言,那裡頭講的都不可靠,但是還是帶一點真實性。譬如說我們高僧傳里有濟公傳,那是真的,那一點都不假。裡面說他人家在世的時候,每一天吃酒、吃狗肉,這是真的,一點都不錯。這個老和尚不守戒律,不守清規,還不只他一個,這個歷代高僧裡頭多得很。他自己那麼做,他的徒弟可不行,要依照這個戒律規規矩矩做,不能犯一點錯。他自己一天到晚隨隨便便的。徒弟們不服啊,你叫我們吃齋,叫我們不要造罪業,你天天吃狗肉,天天喝酒,有的時候喝得醉醺醺的,也有的時候胡說八道。這樣教人,人怎麼能服氣呢?
學生不服氣,提出抗議了。好,老師說,好,我明天就請你們去吃。等明天的時候,大家帶著鋤頭,帶著簸箕,跟我一道走。走到一個那個墓地裡面呢,山野墓地裡頭,挖一些死人,挖出來之後,來,你們都吃。大家一看都不敢吃了,他一個人在那裡大嚼大吃,津津有味。然後告訴說,「我說你們不能學我嘛。」那麼像這些事情,不只一次,高僧傳里多啊。還有就是說吃這個大便,糞坑裡挖出的大便,你能不能吃?你不能吃。我吃給你看,他就跟吃肉一樣,一樣的吃法。
人家用什麼?人家用妙觀察智,凈穢不二啊。我們用的是什麼?用的分別心、執著心。一分別、一執著就不行啦,我們心隨境界轉呢。這個好,好吃;那個不好,吃不得。他沒有這個心,就跟小孩一樣,童子一樣。剛才所跟你說的,他沒有心,那怎麼能跟他學呢。他無心,給諸位說,就沒有造作。有心才有罪福啊,才有做善、做惡啊。他無心,他所作所為的,沒有善惡,不結業啊。人家那個叫修的是,那才叫修的凈業啊。我們現在修的什麼凈業?!念幾聲阿彌陀佛就凈業了?!心裡一點都不幹凈,還凈業呢。
在楞嚴里教給我們舍識用根,就是凈業。所以你看這個禪家,徹悟之後,不說別人,你看這個永嘉大師,《禪宗集》里就有,那個《頓悟要門論》裡頭也有。這是功夫到了家了,別人問他,您老人家平時怎麼用功?怎麼修行?人家回答說:飢來吃飯困來眠,這就是他的修行。我們聽了之後會說,哪一個人肚子餓了不吃飯呢?疲倦了不睡覺呢?諸位要曉得,人家吃飯是修行,是功夫。我們吃飯是分別、執著、打妄想,在造業啊。我們吃飯的時候是用舌識啊,五俱起意識對味塵,為境界所轉。你看這個菜,好,多吃一點,為它所轉了。不好,少吃一點,你看,自己做不了主宰,境界所主宰。那個功夫到了家的人,自己做主宰,境界不做主宰。不一樣啊。
那麼在這裡諸位還必須要曉得,那舍識用根了,吃東西曉得不曉得酸甜苦辣咸呢?如果不曉得,那不是白痴嗎?麻木不仁嗎?曉得又怎麼能不分別呢?功夫就在此地。不是不曉得,一切照了,清清楚楚,比用第六意識分別還要微細。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的執著,只是個粗相啊。微細相,六、七識達不到啊。唯有平等性、妙觀察,徹法底源,真正地了解。了解就不生分別心,又沒有執著心,不是白痴啊。所以人家吃飯是做功夫,是在修的三學三慧啊。真是六祖所講的,念念心中自生智慧啊。不像我們呢,我們凡夫,念念心中,是煩惱無邊呢,起心動念都是煩惱;人家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智慧。
那麼我們看到,心裡非常羨慕。想不想跟人家學呢?很想。我能不能學得成功呢?我給諸位說,能!一定能學得成。可是,第一要明理,第二要懂方法。如理如法而修,要不了幾年功夫就成就了。這個裡面最難的是明理,理懂了,方法就會了。至於修,給諸位說,很快。這個玩藝兒就好像什麼呢?就跟開保險柜一樣。你要會開,懂得號碼,一對、一拉就開了。你要是不會呀,搞得滿頭大汗,開上個七天七夜都打不開。苦死啦,不懂那個妙訣啊。懂了,這就叫一文不值,隨手拈來就是。不懂得,那是苦難重重。
那麼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不教你修行,就是修行太簡單了。彌陀經裡面講,成就,七天!佛還教你幹什麼啊?七天到什麼功夫啊?是我們博地凡夫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圓教的初住菩薩,禪宗的明心見性。要多少時間?七天呢。七天還是什麼呢?還是業障深重,最笨最笨的人。聰明利根,一天。所以佛要教什麼?不要教啊,用不著教啊。難的就是難在,一個不明理,迷惑;一個不懂得方法。難在這個地方啊。所以佛出現在世間,四十九年講經說法,就是說明這個道理,把這個方法講清楚。希望我們人人都懂這個道理,人人都明了這個方法。至於成佛,說是斷煩惱開智慧,是反掌之易呀。難在哪裡呢?!
我們圖書館開的這幾部經,給諸位說,在今天這個世界上,這是稀有難逢之法。我們道場陳老居士,在後面坐著,他最近從加拿大、美國回來。今天全世界,你去找找看,有幾個道場像我們這個地方,同時在講華嚴、講楞嚴、講法華、講彌陀經疏鈔、大智度論,你找去。找遍這一個世界呀,給諸位說啊,只有這一家啦,再沒有第二家啦。那麼全世界只有這一家,你們能夠在座,不容易呀。你們要不是無量劫來,善根福德因緣深厚,這個世界四十億的人口,為什麼怎麼偏偏就選到你到這裡來聽啊?哪有那麼容易啊!只要諸位能留意,能把這個裡面的道理參透了,依教修行,如理如法,成就決定在這一生。要是說等到來生以後再成就,那就錯了,決定要在這一生成就。
那麼聽經的方法要記住,只是聽而已,不能分別,不能執著。聽懂多少就多少,不懂的不要去想它,也不必去理會。平常是多多讀誦經典,一切人事上,要多放下些,少執著。在一切境界里學什麼?學清凈心,學八風吹不動。這叫真用功,這真修行。經典一遍聽不懂,有第二遍。這一部經沒有懂,哎,那一部經可能就開悟了。這些經典的道理是一樣的,觸類旁通,好處很多,希望諸位不能輕易放過這個機會呀。這個世界只有這麼一家啦,如果說是處所多的話,那是無所謂呀,只有這一家,沒有第二家啊。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戒律部分學習 之 密乘戒、菩薩戒 清定上師講授
※為何「菩薩畏因而眾生怕果」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為什麼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最靈驗?
※菩薩四法經典選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