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內觀與四禪八定?
佛法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修學佛法就是要持戒,修定,證慧。佛法中的一切法門,無不從定中修,亦無不從定中證,修學佛法而不修禪定,百無是處。
一,三界與禪定的關係
原始佛法把主要的禪定分成九個次第,叫做九次第定。九次第定就是色界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加上四個無色界的禪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再加上最後的佛教獨有的出世間定:滅受想定,一共九個次第。其中色界的四禪定加上無色界的四空定,一共八個定通稱為四禪八定。禪定在色界稱「禪」,在無色界為「定」,相對欲界之「散」,故合稱為八定。這是所有內外道所共的世間八定。
在佛未出世和在世時,印度的瑜伽等外道都是修證四禪八定。佛成道前,曾就仙人阿羅邏及修陀羅學禪,佛修證到世間最高的禪定——非想非非想定。但佛還不能徹底解脫,所以才發現了第九次第滅受想定,即內觀,也叫滅盡定,也稱剎那定,這是佛教所獨有,是與外道不共的定。佛就是修內觀證得此定而涅槃的。
四禪八定以色界的四禪為根本,而色界四禪中的第四禪為根本中之根本,最為重要,證悟,解脫,神通,皆有四禪而發,佛涅槃時也由四禪入。所以不管大乘小乘,顯教密教,都講九次第定。從歷史上說,佛教禪定傳承了古印度傳統禪定說法;從佛法上說,四禪八定也是佛教禪定的基本法系。
為了說明四禪八定的內涵,首先要明確佛教的宇宙時空觀。佛教用三世說明時間,用三界說明空間。
三世,又作三際,及過去世,現在世與未來世的總稱。三界,指眾生所居的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迷妄的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的三個空間。
欲界:即具有淫慾、情慾、色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世界。欲界有情對食慾和淫慾二欲特別旺盛,所謂「食色性也」。各有五蘊(色、受、想、行、識)組織而成的色身,是物質的世界。欲界上至六欲界,下到地獄,中包括人類,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都在裡面。因是兩性參居,多諸染欲,故稱欲界。
色界:這是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有清凈色質的有情所居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有化生,仍有殊秒精好的色身和國土宮室,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深淺分四級,即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共有十八層。
無色界:位於色界之上,無色身國土宮室,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的有情所居世界。茲世界有情全然脫去物質束縛,純是精神獨立之體,唯以心識位於深妙的禪定中,故稱無色界。依禪定的深妙而分為四處,即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也稱無色界四空天。
詳情請參閱三界天人與四禪八定關係表,如下。
關於佛教三世三界的時空觀,我們要內觀自己的身體來體會。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人之一身,就具足三界,具有六道。從現前來說,當體就是空間,氣息就是時間,當體的氣息表現就如實反映了人體在三世三界的實際境界。所以修禪定的人,要特別注意當體的空間(身受)和當下的時間(呼吸)。人體從上而下來說,頭為無色界,胸部為色界,腹部以下為欲界,從深細來說,凡夫的粗身粗心為欲界,第二層細身細心為色界,第三層微細身心為無色界,第四層是最細微身心為法界,內觀達到身心消融自會證悟。
佛教的宇宙觀非常高明,今天科學的求證等於給佛教的宇宙觀作註解。宇宙間銀河系中無數的世界,地球和太陽系是銀河系中很小的一個世界。色界天超出我們這個太陽系的範圍,包括銀河系,無色界更遠大了。欲界包括六道,欲界也有六欲天。人要往生天道,非修禪定善行不可,禪定是由人升到天道的必需條件,三界與禪定關係表已列得很清楚了。
人有生、老、病、死,宇宙也有成、住、壞、空,也是會毀滅的。因為宇宙有三大劫:火劫,水劫,風劫。
火劫來時,地球中心火山爆發,太陽也會爆炸,整個太陽系都燃燒掉,從地獄一直燒到初禪天。二禪天以上火劫燒不到,但水劫來時,宇宙變成冰河,重新變成液體,整個銀河系都毀了,那時二禪天的頂都淹沒了。三禪天水劫火劫都毀不掉,但風劫一來時整個宇宙的功能自然氣化了,物理世界完全崩潰,三禪天也毀了。只有四禪以上,三劫到達不到。這些佛經大小乘經中說的很清楚,宇宙的成住壞空,佛經記載的很詳細,大家要結合身上的感受好好去參究。
就人體而言,人的貪嗔痴慢等都是火災,特別是那男女之貪慾,你的禪定功夫再好,慾火一來就垮了。所以佛說,慾念重的人沒有禪定,不得解脫。有些人打坐會血壓高或精神分裂,乃至身體整個發炎,就是禪定不能轉慾火的後遺症,都是人體的火災現象。水災就是貪愛,愛與欲的程度不通,愛細欲粗,碰到自己喜愛的對象,包括所有愛好,收藏藝術品等,貪愛滋生了,就有笑、視、觸、佔有、執著等反應,身上的荷爾蒙體液就起變化了,愛水滋生,二禪抵不住。風災是什麼?氣脈,氣脈不通三禪靠不住。只有四禪舍念清凈,氣脈通了,才不受三災影響,才能真正了生死。
佛教將死亡之時三災出現的各種境界叫做「臨死八相」,不過「臨死八相」不一定指在臨死時才發現,內觀禪者真能修到五蘊皆空,身心消融,類似於「臨死八相」的境界也會出現。因此,真正的解脫者在生前其實已經體驗過死亡,如此才能真正的了生死。
為什麼人死時都會出現臨死八相呢?因為人有「色受想行識」五蘊與「地水火風」四大,這五蘊與四大會在臨終的時候散滅。四大稱為壞空,五蘊叫病死,會逐漸失去作用,人的生命狀態就會因此出現各種變化,也會出現各種境界。
首先是五識散滅,眼、耳、鼻、舌、身會慢慢變得遲鈍,逐漸消失起功能,整個世界似乎變成一片湛然空寂。緊接著四大就會開始分散壞空。
如煙霧相。先是地大消失,身體失去了所有的力量,進而山崩地裂,沉重不堪,不能動彈,內觀色身如煙霧,全身似乎被一種巨大的無力感所包裹,不能自控的一直往下沉。同時筋肉顫動,手足抽搐,九竅開始流出涏液時,水大也開始壞空了,就知道此人快要離世了。此時,親人千萬不要觸碰亡者,例如給他按摩或者給他洗澡穿壽衣,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如法的,因為亡者正在承受一種巨大的痛苦,他們的觸碰會加劇亡者的煩惱,亡者很容易因為這種煩惱墮入三惡道。如果是位內觀禪者,此時卻是解脫的良機。
如陽焰相。然後是水大進入火大,人就會覺得九竅乾澀,眼、耳、口、鼻特別乾澀。這時,人還會內見如火焰,彷彿看到一簇一簇的火焰,像太陽下的碎玻璃那樣閃爍不定。隨著這種狀態的出現,人的唾液會逐漸乾涸,此時一定要保持覺知和平等心,那麼嗔恨心所生的三十三種分別心也會慢慢開始消滅。
如熒火相。接下來是火大進入風大,火大是人體的溫度。這時,溫度開始消失,體熱慢慢由四肢向心臟部位收攝。所以,很多瀕死的人別的部位都涼了,但心臟的部位還是溫熱的。隨著溫度的減退,內觀會見無數螢火蟲在空中飛舞,此時只要保持覺知和平等心,由愚痴產生的四十種分別也隨之開始消失。
如燈光相。緊接著風大分散,呼吸代表風大,呼吸慢慢減少,甚至有時還會停止呼吸,內觀出現朗然燈光,一定要有覺知和平等心,貪婪,仇恨,愚痴引起的諸多分別執著等習性反應會隨之慢慢消失。四大分散的過程有些是按照次第慢慢出現的。有些則出現的非常迅速。其實死亡正是解脫的關鍵時刻,如果你生前能一門深入,很好的修鍊內觀,這時便能清晰的覺知四大分散的過程。實際上,風大分散時,朗然燈光出現時,只要能保持覺知和平等心,阿賴耶識所藏的八十中妄想,也會隨之消散。這時,人的內心世界會出現一片無雲晴空,有點像無雲的月夜,萬籟俱寂,天空中只有那種晶瑩的,柔和的月光,但看不到月亮。此時為月光相。
如月光相。這種光的亮度不大,是一種非常純凈的「空」,這個「空」僅僅是一種感受,這個時候,真正的平等心開始慢慢出現。然後,「空」的狀態變得更加明顯,如白晝放出一道紅光,也像天快亮時那種淺橙色的霞光,此時為如日光相。
如日光相。這是平等覺性愈加增強,細微的分別心也開始消失。接著,無常出現,知覺消失,內心世界慢慢昏暗下來,陷入一片漆黑暗沉。此時為如黑暗相。
如黑暗相,這時你要保持平等心,如如不動,徹知無常,變化會發生,彷彿黑漆漆當中出現了一盞燈,無風吹動,非常清凈,從無知覺中恢復了清明的覺知,就像黎明時分東方無雲晴空升起的曙光,越來越亮,此時為如黎明晴空相。
如黎明晴空相。這時,無分別的平等心增盛,體征了般若真空,沒有了貪嗔痴,沒有了各種煩惱,沒有了各種習氣,還有可能證得佛的三身。這是最殊勝的一種境界,活著的時候很難修到這種境界,除非你生前修到四禪呼吸脈搏都停止。此時,諸法皆空,無智無得,原離了各種煩惱妄想與所有對立分別,實現了一種終極的解脫,這就是心經中所說的:「遠離顛倒夢想。」
這時,一定要徹底保持覺知和平等心,沒有一絲毫的貪心,當你貪戀色境,即雖然放下食慾、淫慾,但放不下對形式和物質化存在的貪著時,就必然走向色界;貪戀無色界,即雖然你能對形式與物質化存在的貪戀都放下,但卻貪愛那修行中的「空」時,就必然會走向無色界。所以真正的平等心連最殊勝的修行覺受和境界都要放下。記住《金剛經》所說:「凡是有相,皆是虛妄。「
一般人研究佛經,特別愛好教理上的哲學問題,這些實際修行的問題,卻不大碰它把它丟掉了。請大家注意研究三界與禪定的關係表,很重要。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三界每一層的境界與我們身上的感受有絕對的關係。總之,要逃過火水風三災,真正了生死解脫,必須要轉變色身,實修實證進四禪。
二,欲界禪定
我們凡夫想要超越三界六道,非常困難,煩惱習性消盡才能超出。四禪八定可以控制煩惱習性不起作用,無色界最高定非想非非想定可控制八萬大劫,之後又要生死輪迴。唯有佛教獨有的出世間禪定內觀滅受想定,才能消除業習超出三界。
四禪八定,根據天台智者大師《釋禪菠蘿蜜次第法門》,《摩訶止觀》等論著中論述,初禪前行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四個階段。
修禪定者一般從呼吸入手。因為我們修行的一個根本要點是「如實知自心」,「自心」是什麼?自心兩個字連起來就是「息」字,就是自己的呼吸。觀息法覺知呼吸,呼後必有一吸,吸後必有一呼,道家稱吐故納新,呼吸轉折之間的一停就是真正「息」,就是你的自心。為什麼覺知呼吸就能「如實知自心」?因為呼吸是連接已知和未知,即意識和潛意識的唯一橋樑,內觀課程開示有詳細說明。
所以打坐入定最根本的要做到心息相依,念頭覺知呼吸,呼吸就是念頭。安那般那觀息法,呼為安那,吸為般那,清楚覺知呼吸的進去,大小,長短,冷熱等為安般守意,才能真正的進入禪定。佛教最早傳到中國的一部修禪定的經書就叫《安般守意經》,只有心息相依,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安般守意心才真正沒有妄念,才能真正地進入禪定。不然一切都是空話,這點很重要,不修好禪定,你所證所得都靠不住,都是沒有基礎的,好像無根之樹,開不了花結不了果。
修觀息法真正心息相依了,我們身體內分泌荷爾蒙會自然地自我調整,自我平衡,只有心息相依,我們的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就處於一個陰平陽秘的自然平衡狀態,即不興奮,也不壓抑,道家功夫通常所說的還精補腦,其實就是這個東西。所以觀息法可以治療身體的各種病,可以使自己的身體達到完美的健康的平衡狀態,還可以延長壽命。
入定不是空話,是有客觀標準來檢驗的,修持觀息法心息相依,安般守意後,才能漸漸地進入禪定。心息相依也叫息住。息住之後既能入定,這是最初入門的禪定,禪門稱之為欲界定。因為尚有貪嗔之欲沒有清去,欲界報身未盡故。在得欲界定前,還要經歷「粗住」「細住」兩個階段。在粗住和細住將得時必有「持身」現象發生,即身體自然正直,坐不疲倦,如物持身。如此一兩日或一兩月、心息相依,念頭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念頭,由粗到細,從淺入深,得欲界定。
得欲界定修十善業,生欲界第一層四大天王和第二層忉利天。忉利天又叫三十三天,帝釋天,中國俗稱玉皇大帝,其它宗教所說的天王,都是指欲界第二層天。我們細心觀察各宗教的經典,以及理論和修行方法,似乎都沒有離開欲界第二層天,所以要有智慧。
從欲界定到色界初禪當中,還有一個過渡的中間定叫「未到定」。得未到定可生欲界其它四天。在此定中經一日或七日乃至一月一歲,定心不壞,色身會慢慢發生變化會生起「動、癢、輕、重、涼、暖、澀、滑」等相,這叫做發八觸。這是色界和清凈細身細心,依仗欲界粗身粗心而發,實際就是欲界身四大初步轉換改造成為色界身的四大,四大的改造轉換過程還有八種相似的感受:掉、猗、冷、熱、浮、沉、堅、軟。合起來共十六觸。
地大四觸:重、沉、堅、澀。 水大四觸:涼、冷、軟、滑。
火大四觸:暖、熱、猗、癢。 風大四觸:動、掉、輕、浮。
內觀時身上所有的感受離不開這十六觸,離不開四大。感覺身體很沉重堅固,是地大動了;感覺身體很冷或潤滑,這是水大動了;有時很熱很癢,這是身體的火大動了;有時身體會自然搖動,這是風大動了。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先地動,有的先水動,兩動三動,各不相同。但不管身體發生任何異常的禪境感受,都離不開這十六融相。發了十六融相之後,接著會看到一片光明。這不是虛幻的,而是真實的,看到一切都是光明的,禪宗描述這樣的境界叫「露地白牛」。出自法華經比喻品,露地白牛指無絲毫煩惱污染的清凈境界。這時,稱為「未到定」,意思是將要入定,還沒有入定,再進一步,就是初禪。接下來就詳細的介紹初禪。
三,色界禪定
初禪: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就色界四禪總體而言,是以十八支功德法來分別檢驗的,功是指功夫功法;德則得也,即得到獲得。初禪有五支功德:覺、觀、喜、樂、一心。1.覺支,觀支,即有覺有觀。修禪定者最大的誤解認為定是什麼都不知道或以動靜之靜來解說定,這很不合乎動的邏輯,更不通佛經。以靜說定,使人不得入處,誤人誤己。有覺有觀是修定的基礎,不管任何法門,都是從有覺有觀修起,心清凈不清凈,身體舒服不舒服要清楚覺知到,這是修定的基礎,很重要,也稱為有尋有伺。 覺是粗略的覺知,生理上的感受狀態,如冷熱脹麻酸痛等。觀為細緻觀察入微的認識,是心理上的知覺狀態,每一個念頭得來去,身上所有的感受的生滅,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2.喜支,樂支,即離生喜樂。離是指得了初禪的人,一定能舍離五蓋,即貪慾,嗔恚,昏沉,掉悔,疑慮。內觀稱五蓋為修行人的五個大敵,一定克服舍離。舍離五蓋後身心越來越清凈,你對身上的感受有脫離感,能客觀的觀察,感受就只是感受。然後慢慢地你的氣脈打開身心可以分離了,心與物理世界脫開,此時可得輕安,從頭頂到腳底全身有一種清涼美妙的感受,內心法喜充滿無比快樂。喜與樂有何不同?喜粗樂細,喜不堅固樂堅固,喜指心理上的愉悅,樂指身心上實實在在的享受。到了此境界如果身體衰老了,不想留在人世間了,也可以馬上走,如果再想來,找一個身體投胎就是了。佛把什麼都告訴了我們,可是一般學佛之人,只是研究佛學理論,而不經實修實證禪定,所以永遠不能真正了解佛法,得到真正的受用。我們普通人懂了一點佛法的道理,或者有一點體會,也會很高興快樂。但這只是一種心理上偶然的反應,也是很好的,對現有的生命也會有幫助。但不經實修實證的功夫,這個是不算數的。你看那些有成就的古聖先賢,都曾經離開塵世去專修 ( 如我們參加內觀課程 ),也許即生成就,也許兩生,也許很多生,不一定的。如果走在家的路線,如葛印卡老師,修菩薩道,一方面有家庭,有事業,一方面還要修持,那需要大智慧,大功德,大氣派。修菩薩道要一邊入世做事情,一邊隨時要保持平等心慈悲心的大願,利世利他。這個比出世專修還要難,也許成就比出家專修還要快還要大。(五蓋:1貪慾:想到過去或未來的欲樂;2.嗔恚:對過去或未來的事生氣和煩亂;3.昏沉:禪修時想睡覺,懈怠;4掉悔:心跑到別的地方,不能專註;5疑慮:懷疑方法,對法和自己沒有信心。)3.一心支初禪的第五項證驗是一心,也叫一心不亂,心一境性,此為一切禪定之通相,不可缺少者。要得真正的禪定,不管你用什麼方法,首先都必須要做到一心,行住坐卧都在那個境界里才行,不是說打坐的時候才這樣。一心就是時時刻刻保持覺知和平等心,對任何境界和感受不起習性反應,如如不動,境來則知,境去不留,了了分明。得定並不是有什麼特別的境界和感受,而是專註所緣一心不亂,才叫得定,才是一心。這是一切禪定之通相,習禪者不可不知。要達到初禪,因人而異,有人要幾年甚至幾輩子,前面說過,其它宗派的修法,很難超出欲界的第二層天,但出世間禪定內觀禪則與眾不同,有人幾天也可達到,這就要看個人的根基和前世所種的種子。佛在世時,很多弟子聽他說法後,當下就證得阿羅漢,現在內觀中心,也有首次參加十日課程就證果的。總結一下初禪的境界,中國人配合氣脈的經驗,歸納初禪為念住。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心中沒有雜念,心與呼吸二者合一稱念住。(請大家注意,欲界定為息住,初禪為念住,兩者到底有何區別?欲界定息住時指念頭專註呼吸,你雖然能清楚的覺知呼吸的進出,輕重,長短,冷熱等,但你還有妄念,特別是食慾和淫慾;而初禪念住時指念頭止住,心中沒有妄念,發八融後,欲界四大也轉變為色界四大。)內觀舊生達到初禪的人很多,可是要保持這個境界非常難,需要經過很多的修持和苦行,但最重要的還是不要摻雜一門深入,真正轉變貪嗔痴疑慢之習性反應的心理結使、理事配合證初禪就能得初果。
二禪:定生喜樂,具有四支功德:內凈,喜,樂,一心。
二禪和初禪相比,最大的特境是內凈,內觀色身四大成一凈色,整個身心成一片光明境界,如果一杯凈水,起一個念頭,就像在一杯凈水中滴一點墨水,馬上通布全身,全身會有象電流一樣美妙的愉悅感受。這些境界內觀十日課程都有詳細說明,大家好好去實證。二禪之喜樂比初禪更清凈,更偉大,這不是口頭上的高興,而是看到一切眾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內心都是祥和平等的。他們即是有錯,也是值得憐憫的,慈祥是從內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勉強的,這是菩薩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中喜無量心。在初禪四無量心主要修悲無量心,所以很多內觀舊生在慈悲日會很自然流下慈悲的眼淚,有的甚至大聲嚎哭,這也是喜樂的另一面。二禪之喜無量心很重要,因為喜不生則氣脈不通。
有內觀舊生講,我曾經有過那種境界,可是過幾天就沒有了,甚至上午有下午就沒了。其實你在那個境界里,只是你自己不了解而已,這好像一個窮人,忽然發了大財,高興的三天三夜都睡不著,慢慢的錢越來越多,他就不會睡不著了,這時他的煩惱怕是錢少了才睡不了。所以要有覺知和平等心。古人還常用另一個比喻,一個人挖井,開始的一二天成績好的很,一下子挖出好多泥巴,等越挖越深時,挖好久才一筐泥。其實你的成績同你開始是一樣的,而且更深、更細、更難。只是自己不知而已,修行的境界也是一樣,貴在堅持,一門深入,攻到自然成。
古人綜合氣脈經驗,二禪為氣住,即呼吸停止了,沒有了,但毛孔還在呼吸,心臟脈搏還在跳動。中國道家的服氣法和辟穀術,印度瑜伽也有此類功法,所謂腹貼背,也可以達到氣住的地步,但是要注意那不是二禪,二禪是定功深了後,然後出入息自然停止。並不是氣功用意念控制呼吸強力達到。這是關鍵所在非常重要,即氣功,息道與禪定的區別所在。所以修行必須要仔細,不能混浠而談,要有科學精神,如此出入息自然停止達到氣住,才是二禪。所以內觀修觀息法時特別要求不能控制呼吸,只要清楚覺知自然的呼吸。
三禪、離喜妙樂,具有五支功德:舍、念、慧、樂、一心。
離喜是指舍離不執著身心上的喜悅,(舍)離喜受才能增加正(念)正(慧),色身轉妙,身受正(樂),只有定境之妙樂。這樂與欲界的飲食那男女之樂不通,此樂為經典所說的菩薩內觸之妙了,全身十萬八千毛孔無處不樂,然後才可舍欲界粗觸之樂,不到此地步,休妄言無情色之欲,要知道我們欲界眾生,有誰不因慾念而來?不過三禪之妙樂,殊為危險,很多人會執著此樂止步不前,此樂也就是內觀開示常提醒大家的,不要對愉悅的感受產生執著之樂,這是很危險的體驗。所以三禪要修四無量心之慈無量心,能給與他樂之心,名為慈。三禪達到至善的喜悅,慈心無量,具有正念正慧,這是世間聖賢的境界了。
三禪中國古人也叫脈住,出入息停止漸漸地心臟脈搏也接近停止了。此與印度瑜伽之外力使心臟停止不同。瑜伽用妄想之念力控制,使之停止,而三禪是妄念不起,自自然然地就達到的。此是大關鍵,不可不知,故學道要有智慧,世俗人以為道者,其實此道非彼道。到三禪脈住後,脈雖住了,然身上暖壽不減,出入息停止,漸漸心臟脈搏接近停止了,但全身暖而柔軟,連筋骨都軟化了(此時不可碰它),如嬰兒之體,如老子所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內觸妙樂,可以返還童真天地的境界。
四禪、舍念清凈,具有四支功德:不苦不樂,舍,念,一心。
到了四禪「舍念清凈」的境界,那些喜樂感受的念都沒有了,完全是清凈的境界。注意,清凈並不是空哦!這種清凈境界已到了色界天的最高層。配合天人境界共有九層,分別是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稱有頂天),不同天的三摩地境界也不同,但都屬於四禪舍念清凈。普通人以為心境清凈了,就是四禪的舍念清凈境界,這是完全錯誤的。須要說明的一點,舍念清凈一定身體要消融,不是空定,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另外,舍念清凈還是意識的境界,還沒有離開意識的作用。所以說三界都沒有跳出意識的範圍。如果我們的意識能修持到舍掉一切雜念妄想而得清凈,那也是很大的功德,但還不是佛法。所以說四禪八定是共法,是佛法與一切外道等的共法,道理也就在這裡。
其實,做到舍念清凈已經很難了,一切神能、一切生命的特異功能,都還是從這些禪定出來的。普通人,乃至學佛的人,有幾個真修到了這個境界呢?四禪舍念清凈是指舍掉所有的煩惱,妄想妄念,內心真正清凈,不苦不樂,證得沒有苦沒有樂,到了苦樂已滅的境界。四無量心中四禪修舍無量心,即舍支功德。四禪之清凈還是心念的作用,不是空定,不是般若空的境界,因為四禪八定都是心意識的境界,即念支功德。所以說三界都沒有跳出心意識的範圍,如果修持到四禪,一切神通,生命的特異功能都可從中證得。但還不是佛法,所以四禪八定都是共法,是佛法與一切外道的共法。其實修持到四禪很難很難,佛入涅槃也是從四禪入。唯內觀修到四禪時才能進入般若空的境界。
普通學佛之人,認為理上一悟即可到達,只要心念清凈了,就行了,就是四禪的舍念清凈,哪有這種事?真正的四禪,中國古人稱脈停,氣住脈停,沒有呼吸,心跳脈搏也停止了,體溫會下降幾度,並不是死亡,暖、壽、識還在,行蘊識蘊還在作用。所以光是理上悟到是抵不住事的,得拿出修持的證據才行。故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不修持行嗎?要按禪定次第實修實證才行。真正的禪定,身心一定會改變,也許是痛苦,也許是快樂,有時難受,有時舒服,總之會有各種反覆的變化。真正修行的人身心的變化境界,很令人嚮往,但也會令人望而卻步,受不了那些苦行。這是四禪,下面我們討論四定。
四 無色界禪定
無色界,顧名思義,已經超越了物理(色界)和物質(欲界)的世界,完全是精神的世界。需要了解的是無色界四定並不象色界四禪,非得像上樓梯一樣,一層一層不可。你可以修空無邊處定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任何一個境界,你也可直接修非想非非想定到四禪的任何一個境界。無色界四定就是四種三摩地的境界,在功夫修持層次上不通,有非常細微的差別。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無色界四定。
(一)、空無邊處定
我們打坐有時會忘了身體,好像進入了空的境界,這只是偶爾忘了色蘊和受蘊而已,還不是空無邊處定的境界,所謂空無邊處定,確實為一種空,硬是做到空的境界,當然離不開意識的指導。如果想修這個定,打坐時雙腿一盤,什麼都不管,將自己的身體丟掉,進入地球外面太空的那個空的境界就可以了。這時你的意識當然還是清楚的,所以空無邊處定也叫色無邊處定。色代表光明的物理世界,是很抽象的境界,精神有時也包括在內,此境界四大化空了,能與宇宙相同,色無邊際。這個境界有光明,可能是灰濛濛的,也可能是各種顏色,不一定是亮光。等於在高空中看那個空虛,虛空也是一個東西,但是不能叫它是物理或物質的,這就是空無邊處定。
(二)、識無邊處定
此定的境界包括第七識和第八識的作用,這個識不是我們平常所指的第六意識,識無邊處定的這個識,可以剎那之間超越十萬八千里無邊處,放之彌於六合,收之退藏與密,換句話說,空無邊處定是個空的境界,有個虛空的境界;而識無邊處定是個有個境界。也就是把我們的精神意識合於物質的作用,把它放到擴大到無量無邊的偉大境界裡頭,這個是識無邊處定。
(三)、無所有處定
中國古代的大善知識們,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找到這個翻譯,從表面字意來看,無所有不就是空嗎?已經有一個空無邊處定了,無所有是什麼思想都沒有?那與無想定有何區別?
無想定硬是用意識把它變成無想,沒有思想,等於把思想包住,壓住了。修無想定是外道,不過修到無想也不容易,無想定是色界高層的天人境界,即四禪的無想天,無所有處定比無想定還要高,為無色界的無所有處天。
無所有處定如同無邊的虛空,無邊際的空,初看起來和空無邊處定差不多,其實不同,這個境界是自然到達的,用語言只能表達到這裡了,需要大智慧才能理解,這個境界的情景類似唐詩所寫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佛當年成就此定,以他的智慧和能力,修了三年才修到,然後他發現這個不是道,就拋棄了。
總而言之,不要認為此定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知道是一種昏沉睡眠的無心,這種定不是正定,常入這種定,死後來生的果報是畜生道,這點要特別搞清楚。我們仔細觀察畜生,很多畜生大部分時間在昏沉中和睡眠中,尤其是低等動物還要長時間冬眠。打坐什麼都不知道,覺得很舒服,那是細昏沉,一種變相的冬眠狀態,從科學的角度說,這與大腦有關,動物的大腦退化不發達,人的大腦某些部分如果長期不用,也會退化達到白痴的境界。活著是白痴,死後變畜生,這樣修行不如不修。
四:非想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名詞翻譯的很美,非想不是我們平常慣性的思想意識,非非想不是沒有思想意識。這個沒有空,也不是有,勉強說是一種靈感,是一種超越思想的靈感。比如說人很疲勞時,回家靠在沙發上,將睡似睡之時,說你沒有睡,其實你睡著了,說你睡著了,你又知道。類似如這麼一個境界。這是世間最高的修行方法,已達到三界之頂,佛當年也用三年世間達到這個境界,發現它也不是道,也未出三界,又丟掉不要了,最後修內觀而證菩提。所以,外道得禪定時,無方法者,不壞色身,只滅其心,入無想定謂之涅槃;有方法的,入無色界四空定自詡涅槃。故曰:「無方便外道滅心入無想天自謂涅槃;有方便外道滅心入非想非非想天自詡涅槃「。
實際上四禪八定都沒有離開心意識的範圍,現在有人自認為證得幾禪幾果,那最多只是一種定境,定境在佛法中也叫三摩地,也稱三昧,三摩地有很多種,所以佛法講百千昧。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有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法門可以進入對應某一種煩惱的三摩地。因為煩惱不是修持來的,所以煩惱不叫三摩地,只有修持的成果叫三摩地。例如:有人為克服男女之欲而修白骨觀,看人是一堆白骨,這為白骨觀三摩地。實事上修成白骨觀還在欲界定之中,可能初禪都不是,更不要談證果和解脫。那些密宗大祖師們,不管是紅教、白教、黃教、還是花教,都曾經過嚴格的禪定修持。他們記錄下來的那些境界,都屬於禪定的範圍,都離不開氣脈的變化。修氣脈修拙火充其量都是在初禪、二禪,最高不過三禪的境界,但這樣說並不代表做到這點很容易。
唯有內觀到達初禪時,才能證果解脫。所以內觀課程一般不讓學員長時間入三摩地,因為入定不能消業解脫,只能控制業習不起反應,一擔長時間入定只是白白浪費時間,和解脫沒有關係。這是內觀禪與世間禪最根本的差別。當然,有些禪宗的祖師不走四禪八定的路線,直取無上菩提也是有的,那是上上根性德人才能做到的。像六祖慧能大師,拋開色身直取實相,一下頓悟,即心成佛。但他們只修性不修命,只了解最好的,最清凈,真善美的一面,相反的不是真善美的一面沒有看見,沒有走完全程,只有阿羅漢走完全程,性命雙修,一生成就,這才是了不起的事。
大家都知道六祖慧能與神秀大師的公案,慧能是不是跟神秀唱反調?一個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一個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實際上兩個人同修一個法門,神秀」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正式慧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基礎與前提。只有做到時時勤拂拭——時時保持覺知和平等心,勿使惹塵埃——不起習性反應,才能實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般若空性。其實,神秀是基礎,等於寶塔的塔基,慧能是寶塔的頂尖,塔基塔尖是一體的,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開,實際上是同一法門。所以不要把神秀跟慧能對立起來,不要把神秀看得比慧能低,不要有這個分別。
四禪八定都還是意識的境界,是心意識分別所產生,由思想的功能變化而來的,還只是道影子,不是道的本體。所以佛陀才將四禪八定開展為九次第定。歷代禪定成就的人和事很多,只是到了近代,正法失傳,實修者少了,真正成就者就更少,於是四禪八定就只能抄襲舊典舊說,變成一套公式化的東西,毫無生命內容,甚至引起一些人的懷疑,感到不可捉摸,認為虛無縹緲,不切實用,這是學佛之人沒有實修實證,不能聯繫身心實際,不能圓融多種禪定法門所致。絕不是四禪八定本身有問題,這是學佛人必須明白的,也不能因為四禪八定是世間共法,因而輕視它,既然是共法,你要學佛求證這個本體究境實相涅般,自然也離不開這個共法,你不要認為是共法就看不起。釋迦牟尼佛本身的修證,就是從共法開始的,要了解的殊不知佛入涅槃也是從四禪入,它是佛教的正禪,也是一切禪定的根本。
佛給我們做了榜樣,十九歲出來學習,學了十二年,當時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學術他都親近過了。印度的學術在那時是舉世之冠,全世界沒有人能超過它的。它用的不是科學方法,它用的是禪定,是內功,四禪八定,突破了六道裡面的空間維次。但是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這個問題沒有人能解答。所以世尊把十二年學的放下,在菩提樹下入更深的禪定內觀,在天亮的時候,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這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內觀才能解決問題,這三個問題終於有了答案。這個答案不是他想出來的,不是用數學推算出來的,是定中親自見到的境界。
從這一天開始,他就展開了一生教學的事業,佛教稱講經說法,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五年。用現在的話說,三百餘會就像我們現在辦班,辦班三百多次,教學四十五年。一生所做的事業就是教學,教學最重要的是現身說法,做出好榜樣給大家看。對一切大眾有教無類,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平等對待,只要你親近向他請教,他沒有不熱心教導你的。我們看清楚,看明白了,釋迦牟尼佛一生,用現在的話是職業老師,他一生所做的是社會教育,他的身份是義務工作者,他頭一個示現做法工。每天教學,他不要報酬,不收學費,也不求你感謝他,圓滿的付出,其樂無窮!現在內觀所有的老師也如此,不要報酬,不收學費,也不求你感恩他。我們學佛只有一個使命,希望釋迦牟尼佛的正法久住,效法釋迦牟尼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願我們以佛為榜樣,真修行,真放下,真付出,從而得到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安詳,真正的解脫。
願一切眾生快樂!安詳!解脫!
推薦閱讀:
TAG:內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