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文化】唐代月宮鏡賞析(圖錄)
【聲明】:本文文字素材來源於網路,由【青銅文化】整理,圖片素材來源於中國嘉德、北京保利、中都國際、上海鴻盛與北京景星麟風等拍賣公司拍賣圖錄,特此表示感謝。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時令節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君王的祭月儀典,而演變為民俗節日,據現有資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節發展的關鍵時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內涵豐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衍至今的中秋節俗的文化基調。
中秋節的形成,唐玄宗是關鍵人物。開元十七年,玄宗將自己降誕之日八月初五定為「千秋節」(《唐會要》卷二九)。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節,舉國歡慶。慶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員賜金鏡,群臣獻壽,也要進奉寶鏡。這些鏡子被稱為「千秋鏡」。「月宮鏡」就是千秋鏡的一種,紋飾上或有明顯的月輪圖案,或刻畫桂樹、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宮神話元素。典型下圖所展示的唐月宮鏡,為八出菱花形,背緣流雲環繞,中心是一株桂樹,左側為玉兔、蟾蜍,右側為衣帶飄舞的嫦娥。
除了以上所說的較為常見的月宮鏡的版式外,其實唐代的月宮鏡並不拘泥於固定的版式,也有左側為衣帶飄舞的嫦娥,右側為搗葯的玉兔與蟾蜍。還有相對簡約的玉兔與蟾蜍的搭配,較為特殊的為嫦娥與仙女的紋飾搭配,衣帶飄舞,仙氣十足。
此鏡菱花形,桂樹為鈕,造型別緻;鏡鈕右側為嫦娥飛天,帔紗飄舞,右手執靈芝,將仙女輕盈洒脫的場景瞬間,把握得恰到好處;鏡鈕左側上為玉兔杵臼,下乃金蟾曼舞。邊緣紋飾區則為朵朵祥雲。整體畫面表現的月宮生活情景,詩云「袤女儷經星,嫦娥棲飛月」即此。
月宮圖是古代流行的一種銅鏡裝飾圖案,多以嫦娥奔月的故事為題材。嫦娥奔月的故事,古時很流行,《淮南子·覽冥訓》記述「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姮娥即嫦娥。《漢書·天文志》:「嫦娥竊羿不死葯,奔月,及為之蟾蜍」。古代以嫦娥、玉兔為題材的月宮鏡極為流行,這反映了古代道教文化的盛行。古代上自天子下到百姓,整個社會都對煉丹服藥、羽化升仙的法術極為熱衷,古代廣為流傳的葉道士領唐玄宗游月宮,歸而傳《霓裳羽衣曲》的故事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此鏡人物形象生動,構圖活潑,格調優雅,布局巧妙。這種裝飾紋樣靜逸空靈,把神話傳說推到了童話的審美境界,在超脫之處見童趣、童真、童心,稚拙中富有詩意,顯示出工匠們高超的藝術設計水平。此外鏡子銀光閃閃,銅質精良,為月宮鏡中難得之精品。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此鏡圓形,桂樹為鈕,造型別緻;鏡鈕左側為嫦娥飛天,帔紗飄舞,右手執靈芝,將仙女輕盈洒脫的場景瞬間,把握得恰到好處;鏡鈕右側上為玉兔杵臼,下乃金蟾曼舞。邊緣紋飾區則為朵朵祥雲。整體畫面表現的月宮生活情景,詩云「袤女儷經星,嫦娥棲飛月」即此。
銅鏡為圓形,銅鏡背面當中挺立一棵枝繁葉茂的桂花樹,樹榦部分凸起為鏡鈕。鏡背紋飾刻畫細緻生動,樹榦左側立一侍女,向右單手托盤,衣帶迎風飄舞,右側的嫦娥凌空站立,長袖飄動,右手指向左側的侍女,神態呼應,身段優美。跳躍的蟾蜍在桂花樹下望著侍女,旁邊的玉兔正在辛苦的搗葯,畫面生動,角色眾多,象一幅舞台劇的場景,角色相互呼應,各具特點。銅鏡鑄造精細,紋飾刻畫細膩,人物面部表情細緻生動,構圖華麗。白光,雖裂仍不失為唐鏡中的藝術精品。嫦娥奔月的故事,唐以前就很流行,《淮南子·覽冥訓》記述「羿請不死之葯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姮娥即嫦娥。唐代以嫦娥、玉兔為題材的月宮鏡極為流行,這反映了唐代道教文化的盛行。唐代上自天子下到百姓,整個社會都對煉丹服藥、羽化升仙的法術極為熱衷,唐代廣為流傳的葉道士領唐玄宗游月宮,歸而傳《霓裳羽衣曲》的故事就是這種思想的體現。
唐代月宮鏡中出現的形象系統與今日所流傳的基本一致,說明當時對月宮世界的想像已經成熟。那麼,為何君王賀誕使用的器物會如此頻繁地使用月神話題材?推究起來,原因有二:一是月亮在原始宗教中具有「死而復生」的屬性,二是唐代道教興盛的背景,二者以長生不死、羽化登仙的思想為結合點而扭繫到一起,這種強烈祈願是月宮鏡誕生的文化土壤。巧合的是,鏡子本身也是道教科儀的道具。
《太平廣記》記載了一個玄宗游月宮的故事,約略如下:開元年間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宮中玩月,被一名叫羅公遠的異人接引前往月宮,見到仙女數百,素練霓衣,舞於廣庭。玄宗於是密記其聲調,歸召伶官,依其聲調,作《霓裳羽衣曲》。這則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尋常。它揭示了從八月五日千秋節向八月十五中秋節轉換的契機。中秋玩月習俗多見於中晚唐之後,暗示了玄宗死後,千秋節自然消亡,中秋節才轉而代興。兩者的民俗記憶互相勾連: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歡宴、月神話的元素、賞月的行為。明皇游月宮故事流傳極廣,唐代多部筆記小說都有記載,後世還被搬演為戲曲。
更重要的是,雖然對《霓裳羽衣曲》曲調起源的解釋並不足取信,但這個故事卻透露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話正在向藝術領域滲透、轉移。《霓裳羽衣》已經失傳,但白居易《霓裳羽衣歌》對此曲有精細描述,從文本的記載看,無論是服裝、舞容、風格,都帶有非常明顯的月神話印跡。
菱花形,龜形鈕,造型別緻,龜甲清晰可見,指爪分明,形體語言充分表現出靈龜匍匐前行,悠然自得的情景;鏡鈕左上為嫦娥飛天,帔紗飄舞,右手托靈芝盤,左手持「大吉」牌,將仙女徐徐升天,輕盈洒脫的場景瞬間,把握得恰到好處;鏡鈕右上為鬱鬱蔥蔥的桂樹;鏡鈕左下是玉兔及杵臼;鏡鈕下方系「水」字與水池;鈕下右側乃蟾蜍與祥雲。邊緣紋飾區為蜂蝶花枝、祥雲和奇異花枝相間。整體畫面表現的月宮生活情景,詩云「袤女儷經星,嫦娥棲飛月」即此。此鏡版模精細,紋飾布局顯示出工匠們高超的藝術設計水平。通體白亮,銀光閃爍,尺寸碩大,銅質精良,大氣厚重,為月宮鏡中難得之精品。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圓形,半圓鈕。鏡背主區居中飾一株葡萄藤樹,盤根錯節,樹榦左側繞過鏡鈕生長,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掛綴於枝葉之中。左側為玉兔搗葯,雙耳豎起,兩前肢執杵在一個上圓下方的容器中搗葯,右側一蟾蜍後肢觸地,眼望葡萄,作跳躍狀。外區七朵流雲紋環繞分布。此鏡圖紋少見,紋飾精美,果實累綴與下方蟾蜍躍躍欲試之態相映成趣,極富韻味。為月宮系列鏡中之少見品種。保存完美。
中秋文化同樣滲透到了文學領域中。賞月是中秋節俗的核心,唐詩當中也出現了大量的詠月詩。其實「月」是詩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詩經·陳風·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經典詠嘆。但唐代的詠月詩有其獨特之處。
翻檢《全唐詩》,常見八月十五「與諸公望月」「同諸客玩月」「與某某賞月」這樣的題目,還有多人燕集,同題共作的。這充分說明唐代中秋的賞月活動不再是個人行為,已經群體化,形成了節俗。同時,唐詠月詩中開始非常密集地出現月宮、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話意象。這種前所未見的現象,是唐代月神話影響力擴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經滲入了文學創作,並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由此,唐詩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強大了。最值得關注的是,唐詠月詩不但吸收了月神話的元素,在主題表現上,也超越了樸素的追求長生久視的宗教情感,越來越重視審美體驗與情感共鳴。
器物、樂舞、文學,早在千餘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經深入了中華文明的肌理。古希臘蘇格拉底曾有「認識你自己」的哲學宣言,實際上,無論中西,對擁有深厚積澱的燦爛文明古國,考鏡源流、追溯歷史,不僅是尋根、體認自我,更是為了傳承、發展與未來。
唐代月宮鏡欣賞: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易中天,但網路上幾乎一邊倒的黑于丹?
※你認為在SNH48這個組合中哪位成員的背影最好看?為什麼?
※為什麼中國人,特別是老人,總愛佔小便宜?
※知足長樂|重解道德經 第四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