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為什麼把學佛當命根子

——十年學佛小結鄧來送如何在現代生活中修行,是每個佛教徒面臨的問題。近10年來,是我人生重要階段。我在四川省和重慶市佛學函授初、中、高級班和研究班學習歷程,是由迷轉悟的歷程。通過佛學熏習,佛法的種子已在我生命中生根。走「三學」(戒、定、慧)、「四念處」、「五戒」、「六度」、「七菩提分」、「八正道」的歷程,修般若波羅密,學唯識與二諦,了知諸法猶如夢幻,破我相我見,心不執著,看破放下,使我由原來散心、雜心、妄心轉而發出離心、菩提心、定心(如修定習觀》,發願要轉八識成四智。我曾從事中醫藥事業,邊學、邊干、邊總結,撰寫了專著100多萬字,在國家中醫中藥出版社出版。在20世紀80年代又創辦了《時珍國葯研究》雜誌,國內外公開發行,因此,我的名字被收錄在國家人物誌、共和國名醫大典、中國學者專家辭典、世界傳統醫學傑出人物、世界名人錄中。1995年初,我60歲,患了一場大病,住院幾個月後還未愈,在老伴帶動下,入佛門拜懺、讀經、皈依,使我認識到三寶(覺正凈)、佛法對人生的意義。回想勞碌奔波一場空;人生無百歲,百歲又輪迴;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一失人身,了不可得;當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於是在1995年下半年,我多次口頭和文字申請退休《因我是正高級職稱,不批退休,於是我只上半天班》。這樣到年底,終於在1995年12月30日被批准退休。1996年我到成都開會,在文殊院報名參加四川省佛協函授學佛,認識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因果業報真實不虛。同年到河南洛陽閉關,開始學密宗,雖然單位還要我掛職上半天班,但我的心轉學佛了。由於我認識到宇宙生命真相,「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明確了生死本源,應求解脫,決心要看破、放下,專心學佛,因而更要愛惜時間,「當勤精進」。我現在是知足常樂,無欲自在,隨遇而安。飯可以一日兩餐(每月六齋日過午不食》,覺可以一日只睡六個小時,佛書不可以一日不讀誦。我以為讀誦佛經可養活慧命,比吃飯還重要。我每天可靜坐3—6個小時誦經和習觀、默念佛。 10年來,我除了按函授班完成學習書目外,還自學了佛教禪、密、凈、華嚴、天台、居士等佛門史話和通史,對各大宗,如唯識《法相》、三論、華嚴、天台、禪、凈、密、律宗等基本經典已通讀和精讀,還通讀了《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中國佛教》l—4冊、《維摩詰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般若經綱要》、《大涅槃經》、《大智度論》、《大乘起信論》、《禪林寶訓》、《楞嚴經》、《圓覺經》、《印光大師文鈔》、《凈土聖賢錄》、《宗鏡錄》、《四阿含經》、《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優婆塞戒經》、《梵網經菩薩戒本》等等。特別是禪、密、凈三經,如禪宗《楞伽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密宗《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凈土宗《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大勢至圓通章》、《往生論》和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佛教經典精華》上下冊等。這些經書是反覆精讀不厭,越學越感到無知。讀經多遍,其義自見。慚愧、懺悔,應發出離心、菩提心、報恩心、供養心、慈悲心,修「三福」、「四攝」、「四無量心」、「五戒」、「六度」、「六和」、「十善」、「十波羅蜜」、「普賢十大願」。筆者在佛法熏教下,對佛法理論著了迷,由一個「無神論者」成了堅定的佛教信徒。佛的大慈大悲無我知見,轉變了我執自私。因而10年來我累計在學佛時間上用了2萬多小時,在經濟上請經書、印經書、放生、救災、供養三寶等布施了數萬元。 10年來我看破放棄了去貪大財的工作,別人說我「傻」,我雖然物資不富足,但我精神富有,「吃虧是福」,「難得糊塗」。我願過安貧樂道的生活,吃素食,這不但使我身體上10多種疾病痊癒了,眼也10來年不戴眼鏡了,還使我多次在災難面前逢凶化吉。現在耳不聽是非,口不說四語《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眼不看為凈,心中五毒(貪、嗔、痴、慢、疑》和財、色、名、食、睡、煩惱越來越少,智慧常生。全家人10年來平安幸福,佛法的種子已在我和家人生命中生根,享受著天倫之樂。我決心在晚年把我學佛的體會撰寫成文,弘法利生,布施大眾。我已將我在函授學習以來寫的學佛心得體會論文100多萬字,付佛教報刊登載,並由香港出版了四本書:《佛學教理感悟》、《金剛經心經之緣》、《六祖法寶壇經輯注》、《學佛傳心錄》;還註解出版流通《地藏經註解》、《藥師經注釋藥師懺法合訂本》、《佛教因果觀》;今年還準備出版《佛教智慧格言選》、《凈土五經一論導讀》等佛書,為弘法利生奉獻自己的一切。許多佛友問我是怎麼學修的?我1996年開始學密宗,學藏密開頂破瓦法、四加行、念百字明咒、磕長頭,誦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文殊五字真言念誦法,修金剛薩垛法、彌陀法、學如來禪、祖師禪,念佛,密禪凈結合,受持、讀誦、觀想、禮拜、讚歎、持咒、念佛、供養、發願迴向等。做早晚課堅持10年來與老伴倆人每日不間斷。誦經念佛,持咒作觀,靜坐觀心,培養了無我助人,自利利他。1999年我與老伴受菩薩戒後,基本吃長素,每月六齋日過午不食,嚴持凈戒,以立根機。我曾閉關一個月,每天24小時靜坐修禪定、修四念處、修觀音法、准提法,修地藏占察木輪。行、住、坐、卧,時時繫念修清凈心,一心作佛,教、理、行、證、大開圓解。我堅信依宗門直透重關,依凈門則得往生,依密宗即身成佛。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大師,從佛性論角度闡明文字在助發佛性上的重要性,他說:「凡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觀照般若;若不通觀照般若,必不能契會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即正因佛性;觀照般若,即了因佛性;文字般若,即緣因佛性。」紫柏大師認為,從修行觀上看,文字禪也是參禪悟道的必然環節。他說:「悟有三種,即解悟、修悟、證悟。」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曰:「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又曰:「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性」是生命之體,萬化的本源,所以如「王」。王所攝屬的是「地」,性所攝屬的是「心」,所以名為心地。《大乘起信論》說:性是「心真如」及「心生滅」中的如來藏性;心是「心生滅」中,依如來藏而有阿賴耶識,及依阿賴耶識而起的諸識。《六祖壇經》所傳的,是如來藏說,但不用如來藏一詞,而稱為「性」或「自性」。如來藏性就是法身,法身流轉於生死。「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為宗」,既是修行法,也是解脫境。近兩年來我讀《大般若經》,每日誦《心經》;常誦《金剛經》、《六祖壇經》,使我認識到學佛不是求佛,是求自己,求己就是制心。明心見性,如佛不二,制伏貪嗔痴三毒和煩惱,自然啟發智慧。我是從學密開始,從經論進入聞思修,學禪明心見性。故我是學在教理,行在禪密凈;總持唯識,本性為體;般若法啟,方便為用;凈土法圓,覺悟為歸。印光大師說:「厥有五宗,日律、日教、日禪、日密、日凈。五者名目雖異,理體是一,可專主於一門,不可偏廢於余法,……其互相維持,互相輔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學佛使我明白什麼是「佛」。人人都有佛性,區別就在一個字,「迷」為人,「覺」為佛,也就是有煩惱之心就是人,有菩提心即是佛。什麼是解脫? 「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我體會起心動念,不執著、不分別、不妄想,能去掉私心,去掉貪、嗔、痴、慢、疑之心,去掉名、聞、利、養、自私、自利之心,無念、無相、無住,這就是解脫。你要總是我字當頭,私字在先,妄心當頭,不看破、放下,就無法解脫。佛法是佛陀覺悟後,開示我們的真理,從皈依、發心,以四聖諦、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緣、六度等緣起法則修行是每個佛弟子必須掌握的基礎理論,那是不分宗派的。用諸法無我的真理,我深深明白:有我就有苦痛,那是煩惱的根源。古人云:「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非常明白地告訴世人,佛不是高高在上的救主,而是平等、慈悲、覺悟的人。作為佛弟子,學習、實踐佛法是義務。筆者體會佛法是解決心理問題最徹底最究竟的方法。在佛的世界裡,一切矛盾對立、扭曲變態都會自然松解,歸復到心靈原初的單純、明凈的狀態。這顆單純明凈的心才是我們的「真心」,它是如如恆常的。但這顆真心的表層常常覆蓋著塵垢,這塵垢便是我們的根塵相感(如執著、分別、妄想)。佛說無我,就是要粉碎這個虛妄的「自我」。真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圓滿,是不假修行的,需要修的是遮蓋真心的虛妄的雜念、虛妄的自我,一旦染污塵除,真心便自然顯露,便自然明心見性了,這就是參禪、學密給我帶來的最直截、最迅速的利益。宋代大慧宗杲禪師說:「禪不在靜處,不在鬧處,不在思量分別,不在日用應緣處;然雖如此,第一不得舍卻靜處,鬧處,日用應緣處,思量分別處」。禪宗的祖訓說:「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洪州禪師馬祖道一說:「平常心是道」。臨濟宗開山祖師義玄禪師要求學人把解脫希望寄托在「自悟」、「自信」、「自主」基礎上,修行只用四個字,「即事而真」,即是說「在當下」,順其自然,與世無諍,處處無礙,道業現前。趙朴初居士說:「生活在禪中,在禪中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了生死,了生死於生活中」。《禪》刊創辦人——趙州柏林禪寺老和尚凈慧在十年前提出了「生活禪」的修行理念,主張「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主張「善用其心,善待一切」的理念,禪是生命的自在,生活的瀟洒,思想的空靈;主張「在盡責中求滿足,在義務中求心安,在奉獻中求幸福、在無我中求進取,在生活中透禪機,在保任中證解脫」,無一不是把禪與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生活中落實修行,以解除現代人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困惑、煩惱和心理障礙,使我們的精神生活更充實,物質生活更高雅,道德更純粹,胸襟更開闊,生命更充實,感情更純真,人際關係更和諧,社會更祥和。從而使我們趨向智慧的人生、幸福的人生、圓滿的人生。我是在讀經中修行,在讀經時「把握當下,安住當下」。我認為閱讀能力、思維能力、智慧能力提高在於閱讀(先在學,重在悟),一心讀經是修禪(學修並重),讀經能除妄想,讀經能開智慧,讀經是修心,讀經是三學《戒定慧》,讀經是三慧(聞思修),讀經能開悟,要「心悟轉法華」,讀經能除煩惱,讀經能看破,讀經能放下,使身口意三業清凈,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相應,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在一心讀佛經過程中,你的心弦將被撥動,與佛相應,身心凝定,頓失塵心,天人一片,真性現前,此時,只管自然的安住,不要有續誦之心。筆者體會顯、密、道、儒、養生均有禪,但與禪宗的禪不一樣。禪宗的禪是「宗門禪」。我還認為把念阿彌陀佛經常掛在口頭上,記在心上,「都攝六根,凈念相繼」,把念佛變成「口頭禪」,是「行禪」,是「生活禪」。《大集經》曰:「若能稱念阿彌陀佛,號曰無上深妙禪。」一念清凈,直下承當,將念佛念到如母憶子的狀態,在人生突發事件的關頭不是喊「我的媽呀」,而喊「阿彌陀佛」,心中常繫念阿彌陀佛,吃飯睡覺一心不亂,心不顛倒就是禪,當下就能解脫。四祖道信說:「夫百千法門,同為方寸,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不離汝心……行住坐卧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六祖慧能說:「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他不主張身體靜止不動,他注重心不動,注重無念、無相、無住、注重明心見性。慧能大師說:「不識自心,學佛無益,自性迷即眾生,自性覺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悟菩提,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引照六門清凈,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消,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所以涅槃解脫的根本,在於心性的修行,如何修證心性呢?六祖明白地告訴我們:「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住者,念念不住」。無住就是人的本性,這種本性是一種真正的智慧。心靈如果執著於妄想和外在事物,就會套上枷鎖。一旦放下執著,心靈就會得到解放,人的本性(即佛性)就會顯現。「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我體悟「自身凈土是道場,自性彌陀自法王,自來自去自三昧,自修自證自金剛。」真實不虛。
推薦閱讀:

奧運冠軍邢傲偉的學佛心路
什麼是佛?學佛有什麼用?
學佛最易犯的一個錯誤 對照看下自己有沒有
學佛的人很多,大多都在學校門外,沒進門
為什麼學佛?

TAG:學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