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點《易經》(26)~鑰匙何在?

說到《易經》,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那是算卦的書,是最難最神秘的經典書,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要不怎麼成了「大道之源、眾經之首」呢,是真正的「高大上」。正像研究《紅樓夢》成了一門「紅學」一樣,研究《易經》也成了歷代不少學者的專門事業,「易學」更成了當今不少學者和占卜者的「金飯碗」,研究者還包括了國外的一些學者。明朝的來知德在幾次科舉不中後,乾脆撕毀了「准考證」,躲進故鄉的山中「杜門謝客,窮研經史」,潛心研究《易經》,費時二十九年寫成《周易集注》,終成「一代大儒」。其易學成就因獨樹一幟,時稱「絕學」、「孔子以來未曾有」,研究來氏者遍及海內外。

《易經》難懂,首先是認識問題。普遍地先入為主地認為「難」,望而卻步。其次是幾千年來,字或詞性的不斷變化,甚至是原義的喪失,都導致了理解上的困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不了解認識它的「工具」。同任何一門學問或經典著作一樣,《易經》也有著自己的一套「語言」體系,這套「語言」體系正是打開《易經》大門的鑰匙。設想,不能登堂入室,如何看到庫里的寶藏?要了解並學會用《易經》的語言去思維,方能解其謎。正如一張中藥藥方,你認得上面的字,但照樣看不懂藥方,因為你不了解每一位葯的溫涼寒濕之藥性,也不了解這麼多味葯在一起如何配伍的原理。再如,沒有物理學的相關知識,你看不懂電器的線路圖紙。面對一塊電子線路板,看到的只是讓人眼暈頭大的亂麻一團,而在電器工程師眼裡,它是來去有序,鏈接分明的「網路圖」,電器的問題出在哪條線的「梗塞」,或是哪個電子元件的毛病,那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讀《易經》也是這個道理。

讀懂《易經》,入門需要先了解和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或術語,這是《易經》「語言」體系的「漢語拼音」。

陰與陽,陰爻與陽爻。

莊子說:「易以道陰陽」,一部《易經》講得就是「陰陽」之道。《易經》的規則是:動者為陽,靜者為陰;陽者剛,陰者柔。陰與陽,是天地間的兩種氣,陰陽是對立的,又是相互轉化的。如天屬陽,地屬陰,天地相對;太陽為陽,月亮為陰,日月相對。陰陽二氣不斷變化,此消彼長,才有了自然界四季交替、寒來暑往、一歲一枯榮。「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就是天地運行規律,萬事萬物皆具有陰陽兩面性,無陰則無陽,無陽則無陰。自然界有天地、日月、晝夜,動物有雌雄,人類有男女,事情有吉凶,有生必有死,無捨不得,概莫能外,正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一個家庭,夫妻之道就是陰陽之道,一個企業或單位,也是男女搭配,一個國家男女比例不能失調,否則將會釀成社會問題。陰陽的觀點,即是辯證的觀點,是樸素的辯證法。掌握了陰陽之道,看待事物,分析問題就能權衡利弊,考慮全面,不至於「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八卦、八卦的基本象和屬性。

由陰陽到八卦,是一個抽象的過程,聖人的這一「抽象」,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陰陽以陰爻、陽爻示之,陽爻為━,陰爻為? ?,它模擬的是人類的生殖器,是聖人畫卦時的「近取諸身」。陰爻與陽爻重疊為三爻卦,是為八卦。相傳是炎黃子孫的始祖伏羲畫的八卦: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它模擬的是八種自然現象:乾為天、坤為地、坎為水、離為火、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即天地風雷山澤水火。八卦與自然現象的「搭配」,展示的是大自然的法則: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天地定位,方滋生世間萬物,正是「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橈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

八卦有其基本屬性: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同悅)也。在八卦的基本象和屬性的基礎上,演繹出數不清的第二層次的象,如八卦之於動物:乾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八卦之於人體: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八卦之於家庭: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子、巽為長女、坎為次子、離為次女、艮為三子、兌為三女,對應父母有三子三女。以此類推,容納萬物於八卦之中,勾連起大千世界:天下萬事萬物通過不同的「象」歸入不同的卦,八卦又通過「象」代表了萬事萬物,構成了《易經》反映世界的基礎。

熟記六十四卦

由八卦兩兩上下排列重疊,組合出六十四卦,反映的萬事萬物更加複雜。唐代唐穎達將八卦重疊的規律總結為「兩兩相偶,非覆即變」。兩兩相偶,指的是兩個經卦(即三爻卦,亦稱單卦)重疊稱六爻卦。非覆即變,說的是六十四卦分為三十二組每組兩卦之間的關係:一卦轉180°得到另一卦(又稱綜卦、反卦、倒卦),謂之「覆」;一卦六爻全部陰變陽、陽變陰得到另一卦(又稱錯卦、旁卦),謂之「變」。這一規律也成了後人研究《易經》的根據之一。不過,予以為這裡有個問題沒解決:是先有六十四卦,還是先有「非覆即變」這一關係?稍有點數學常識的都知道,八個卦兩兩排列組合共有六十四種結果,所以六十四卦是「客觀事實」,而「關係」只是「研究結果」。「事實」是否寓含「結果」,不得而知。假若確定「事實」與「結果」無關,那麼以「結果」作為「工具」來研究就沒有道理。

六十四卦看起來只是六爻卦,而《易傳》把它看做一個立體的空間,對它加以自然化、擬人化,提出了「三才」哲學思想,這樣《易經》的意義便發生了質的變化。「三才」,正如《三字經》所言:「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六爻卦中,以初、二爻為「地」,以三、四爻為「人」,五爻、上爻為「天」,模擬的正是自然界中天地人的定位:人生天地間。這一定位,是後人解卦的依據之一,是注釋《易經》的「工具」之一。

象、數、位、中等概念。

「象」與「數」是《易經》表達義理的特殊方式。義理寓於象數,象數則蘊含義理。象有兩種:一是卦象,即八卦及六十四卦所象徵的事物;二是爻象,即卦中各爻象徵的事物。數,也有兩種,一是「陰陽數」,如奇為陽數,偶為陰數;二為爻數,即爻的位次。每一卦從下往上數,最底下的一爻為初爻,順次為二、三、四、五、上爻(六爻稱上爻)。象與數密不可分,正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

位,指的是爻所在的位置。初、三、五為奇數位為陽位,二、四、上為偶數位為陰位。《易傳》認為爻位決定事情的吉凶,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稱之為「當位」為吉(也稱「得正」),反之為「不當位」(也稱「失正」)為凶,是否當位成了判斷吉凶的依據之一,俗語講「在其位謀其政」就來自於此。孔子就說過:「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說的就是某人不勝其任,可是,現實社會中這樣的事還少嗎?

中,這也是《易傳》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認為一卦中的上下兩卦之中位,即二爻、五爻的位置,卦的吉凶往往取決於這兩爻,因為「中」或「中正」是事物的穩定合理狀態。從卦看這兩個「中位」,若陰爻居二、陽爻居五,這就是既「當位」又「居中」,稱之為既「中」且「正」,是最理想的狀態,看看六十四卦的卦辭,就可知道這一點的重要性,所以「中」或「中正」為《易傳》所崇尚。予以為,這本質上還是先秦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的本義,是孔子以儒家的的觀點闡釋《易經》,是夫子自道,至於是否《易經》古經的本義,或許只有伏羲、文王和周公知道。

另外,六爻之間因位次、性質、遠近距離等因素,還研究出了「承」、「乘」、「比」、「應」的複雜關係,這些關係在吉凶判斷中並不起決定性作用,歷來都有人持不同觀點,肯定者有之,否定者有之。

有觀點認為,讀《易經》先讀《易傳》是條捷徑。但予以為這條路也有「風險」,因為它只是孔子的認識和解讀,裡面摻雜了許多儒家觀點,不一定完全是《易經》古經的本義,畢竟《易經》古經只有區區五千字左右,而《易傳》卻超過了一萬字。走這條路,有點像是看答案解數學題,答案會限制你的解題思維。如果答案正確問題還不大,如果答案有誤,則會誤入歧途。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易傳》應該是學習《易經》最好的「輔導材料」,因為撰寫該資料的孔老師畢竟是高手,是「至聖先師」,孔子也是現在所知的注《易》第一人,是距離《易經》成書時間最近的人。

事實上,不管從哪些角度對《易經》進行注釋解讀,都像是解答一道現今頗為時髦的開放性題目,答案本來就不唯一、不確定、沒有傳統觀念中的標準答案,所以無法判定誰的答案最正確,甚至更像是盲人摸象,摸到的部分你又看不到,也就無法確定「大象」到底是什麼樣子。如你不信,硬是言之鑿鑿地堅持己見,那也只能招來他人的嘲笑。


推薦閱讀:

用《易經》中的八卦模型, 分析人的性格特徵, 很有趣
風彩易經風水59
易經古解與風水今用上
易經風水預測解災的正確理解與應用
【論壇】《易經》思想及其作者

TAG:易經 | 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