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把元旦還給「春節」

作者按:再有幾天就過年了,這個日子對於中國人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在這個節日里我們除了搶票回家跟家人、朋友團聚外,還需要接受各種鋪天蓋地的祝福(此處手動@蔡國慶老師)。在這些祝福里,我發現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混淆了一個概念,就是春節和過年(即新春和新年)。雖然我們如今已經習以為常,但習慣未必是正確的。其實如果單純的討論正名的問題和依據,三言兩語也能說得完,但因為名詞的混淆引發的蝴蝶效應並不能很好的解決,故而我將搜集到的疑惑按照主題進行分類,從幾個不同的方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在正式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釐清幾個概念。

關 於 歷 法

在當代,我們使用的主流曆法是公曆,傳統的曆法進行輔助性的標記,故而導致民間對於曆法的認知越來越混亂,甚至有人分不清傳統曆法和公曆的區別,這裡我簡單的進行一下梳理。

目前在民間,存在三種曆法名稱,分別是「陰曆」、陽曆和農曆(這裡只是討論名稱,不討論對錯)。因為名稱起的十分巧妙,讓大部分人覺得這三種都是中國固有的曆法,而與西方沒什麼聯繫,但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認知。

陽曆是指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而制定的。也叫太陽曆。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便是陽曆,但這種曆法並非我國固有,他還有一個其他的名字,叫格里高歷,源於西方,所以我們今日使用這種曆法是可以與國際上其他國家進行對接的。因為這個名字特別有迷惑性,所以我更願意稱其為洋歷或者西曆。

農曆是我國傳統的曆法,是陰陽合曆。它的制定是以太陽和月亮兩者的運動作為依據而制定的。我國傳統里自始至終都採用的此曆法,其實農曆更確切的叫法是夏曆即夏正建寅,也是華夏曆的簡稱。

之所以改名叫農曆是因為民國廢除夏曆時期,民間為了保護夏曆,所以起了農曆這個名稱,農曆之名來實屬迫不得已,而農曆這個名稱也有一定的缺陷,讓大家以為是僅服務於農業生產,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在今日比較符合現狀,但在民國廢除夏曆時期,政府強制工商業改變結賬日期,所以夏曆的使用才只剩下了農業。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夏曆二十四節氣是屬於夏曆特有的概念,但需要明晰,夏曆二十四節氣也並不僅僅是為了農業,而是我們華夏先民的智慧。陰陽合曆性質的曆法除夏曆之外現在主要使用的還有希伯來曆和藏曆、傣歷等。但是其他的陰陽合曆多不設節氣。

「陰曆」是以月亮的運動作為依據而制定的曆法,又稱太陰曆,在現行的曆法中伊斯蘭曆依然採取次類曆法。關於陰曆,我要多說幾句,中國民間所說的「陰曆」其實是指農曆,與真正的陰曆不是一回事,這個錯誤是來源於民國時候,導致後來民間混淆了農曆和陰曆。

梳理完以上的基礎知識,來正式討論下今天的問題。

關 於 元 旦

我相信看到題目的時候已經很多人懵了,元旦固定在公曆的1月1日,跟「春節」八竿子打不著,能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大有關係。

我們先來看一下元旦在說文解字里的意思。元,始也。旦,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這段文字翻譯過來就是開始的第一個時刻,即新年第一天,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正月》寫到:「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年節序,此為之首。」

這麼看起來,好像把公曆1月1日叫做元旦合情合理,但是,如果這麼處理的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我們都知道在過完除夕後的第一天是大年初一,也叫正月初一日,出現了兩個元旦,那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個尷尬的問題,我們自己發明了一個「春節」稱呼,而把自己叫了幾千年的「元旦」拱手送給他人,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我是十分不理解。

清代曆書,右側出現兩次「立春」,左無

關 於 「春 節」

首先要明確的說明,自古以來並無「春節」的叫法,所以我們習以為常的這個名詞其實是近代以來發明的。其來源是1913年1月21日,內務部民治司向當時的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提出定舊曆元旦為春節的申請。內容如下:

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本部為順從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鑒核施行。

袁世凱看完後回復「據呈已悉,應即照準,此批」。也就是說,「春節」到今天為止,僅有105年的歷史。

拋開歷史原因不看,我們單說這個稱呼,春節顧名思義,是春季的節日,現在我們一般理解為迎春,但實際上,此節日並非如此。如以西曆為參考系,西曆2018年的「春節」恰好夾在了立春和春分之間,如果是為了迎春,人家已經來了半個多月了,如果是為了迎接春分,那還得等一個多月,這迎得是否太早了。

另外,春節這個名字本質上是架空了傳統新年的新年含義。還有正月初一日是斗柄回寅,日月合朔。很多人說是最近立春的朔日,所以不科學,應該「改在立春」這是不正確的。

關 於 「春 節」 和 立 春

當然,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有爭議,爭議的來源在於《晉書》記載:「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旦立春」這句話的後半句。有人理解為元旦就是立春,所以提出建議既然春節不能用在元旦,那就把春節回歸給立春,但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大問題。其實只要仔細思考一下就會明白,既然前後兩句都想表達初始的意思,那為什麼前後並未用同樣的句式,而且立春在這句話里並不是重點。

實際上此段話的意思是遠在顓頊帝時代就開始把春季第一個月,即農曆建寅之月定為正月,作為元月,初一為旦日,孟春正是正月之別稱,同時當時的正月初一日恰逢立春而已。而並非每個正月初一日都是立春。所以單純的把立春叫春節也是不合理的。

退一步講,即使不考慮這點,二十四節氣的伊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又跟我們賦予春節的現代含義相衝突,除非把春節的所有含義全部架空,用起來才會沒問題,但全部架空後,本來這一天就叫做立春,為什麼還有另取一個春節的稱呼?可見春節的稱呼怎麼用都會尷尬。

孔子曰: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有用在這裡恰如其分。

關 於 記 載 中 的 「春 節」

看到這或許有人會說,我讀書多你別騙我,我明明記得古籍里有關於春節的闡述。關於這個,我不反駁,但古籍、詩詞甚至歌謠里的記載里強調的其實是春之時節,而不是大年初一,如南朝梁元帝《春日》詩:「春還春節美,春日春風過。」亦或宋代文天祥《獄中》詩:「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尤其文天祥這句詩我們可以非常確切的得出結論,因為小年和元旦之間並不是三天,這說明春節強調的春之時節。

關 於 建 寅

關於這個問題我本來不想提及,但有朋友提到了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還是解釋一下。近些年來因為曆法混亂,導致民間某些以此吃飯的江湖行當的大師們開始兜售自己的理論混淆視聽,居然提出了立春建寅,讓我大為驚訝。

建寅是古代以北斗星斗柄的運轉計算月建,日月之會謂之辰,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寅即為夏曆正月,說通俗一點就是確定何時是正月。雖然有時會有一些變化,如唐代楊炯在《公卿以下冕服議》道:「夫改正朔者,謂夏後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即使如此,也可以看出確定什麼時候是正月跟節氣的關係不大。

提出立春建寅的人目的何在我不太清楚,但理論根據我個人猜測應該是混淆了四柱八字(即生辰八字)和曆法的區別。四柱八字確實是按照立春時刻開始計算,但四柱八字並非是曆法,二者並不是一個系統,或者說根本不是一個用途,所以並不相悖,但是如果強行混淆在一起就會鬧笑話,比如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的屬相,因為立春和正月初一日有時在兩個年,但實際上屬相的確定是以正月初一日為準,和立春沒有關係,這不僅是個民俗,也是古代法律所規定的。

關 於 正 朔

正朔這個辭彙對於中國人而言是非常有份量的,其含義是帝王新頒的曆法。古代帝王易姓受命,必改正朔;故夏、殷、周、秦及漢初的正朔各不相同。自漢武帝後,直至現今的農曆,都用夏正,也就是孔夫子所說的行夏之時。即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所以我前面也說了我們現在的農曆更確切的叫法其實是夏曆。在中國古代,無論什麼時候亂用曆法都是重罪,甚至舉報人可以拿到衣食無憂的獎勵,所以千百年來也就出了一個黃三這個反面典型,具體故事如下: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十一月丙午朔,五日庚戌。諭內閣、刑部奏、審擬私刻時憲書人犯黃三等罪名一摺。已依議行矣。時憲書頒行天下。以便民用。若不遵欽天監推算。自行私造。干支錯誤。自應從重治罪。……至各省所頒時憲書。向於每年四月初一日由欽天監豫將樣本發交各布政司衙門刊刷。至十月初一日頒朔後頒行。近京一帶。若由監頒行。勢難遍及。或交順天府募匠刊刷。照各省布政司之例辦理。惟總須定於十月初一日頒朔以後。方准出售。若於頒朔之前。私行售賣。即照違制律治罪。其應如何酌定章程。著欽天監詳議具奏。尋議嗣後直省各布政司刊刻時憲書。仍鈐蓋庫貯欽天監時憲書印信。各州縣照刻之時憲書。即鈐蓋各該州縣印信。其無附郭首縣之府。即鈐蓋該府印信。各布政司均於頒朔之日。即將樣本分發各府州縣。遵照刊刻。以廣流通。——《清實錄》

這種事情我們以今人的眼光看十分可笑,不就是刊刻了一些出錯的曆書嗎?但對於文化而言,是非常沉重的,這也能看出當下關於曆法的重視程度已經遠遠不及先前,但即便如此,也希望能夠恢復「春節」以元旦之名。

關 於 書 寫

有很多傳統文化愛好者的朋友雖然有心去使用夏曆,但無奈被市面上繁多的錯誤所誤導,故而用了一些非常奇怪的書寫方法,還美其名曰叫「干支歷」。但其實「干支歷」的出現大概是在2005年之後,古代只有干支紀年,而並無「干支歷」的說法。而在前些年,紫金台在《農曆的編算和頒行》里明確的總結過幾種不同的書寫方法,如下圖:

如實在對上述格式無感,亦可參考儒家網的時間格式,如公曆2018年2月5日為: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臘月二十日戊辰。此類格式參考了諸多文物,可以放心使用,但是,如果出現了如「丁酉年甲寅月戊辰日」是萬萬不能接受的。

寫 在 最 後

前面說了這麼多,或許有人會說為什麼先前對於曆法如此重視,結果到了民國一個大轉彎,走了另一個極端,甚至雖然在公曆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然存在了那麼多曆法,而作為文化積澱如此深厚的中國,居然出現了混亂,這是什麼原因。其實這個問題比較大,但是我卻想到了一個民國間的事。

民國時期,一位民國高官,也是天文學家,名字叫高魯,此人倡導使用公曆而不用傳統曆法。自然此主張一經提出,引起了強烈的反對。當然,我們從客觀的角度看,未必反對的聲音是什麼文化概念,只是因為使用不便而已,就好像現在不用阿拉伯數字全用羅馬數字一樣,我們肯定強烈反對。之後高魯想了個奇招,把自己母親的壽辰改為公曆,而不用傳統曆法,此舉引起了親屬和母親的不滿,但架不住其反覆勸說,高母愛子心切,也就答應了。

雖然他這麼做並不能產生太大的影響,甚至會招來嘲笑,但正是因為這樣的堅守和努力,卻給推廣公曆打了基礎。所以在今天,雖然倡導夏曆的人不多,雖然我們的聲音還很小,但我相信只要努力的去宣傳和堅守,早晚會看到撥亂反正的一天。

結 語

從上面的論述來看,無論是文化傳承還是時代背景,把元旦變成「春節」都是十分滑稽和野蠻的,所以我們強烈呼籲,把「春節」更名為元旦,將西曆的元旦換做其他名稱。

原文標題:請把元旦還給「春節」

來源:作者授權

作者:姚近復

推薦閱讀:

你不知道的冷知識:元旦為什麼是一月一日
[圖文]中國元旦的起源
明日元旦,99隻喜鵲來報喜!祝大家喜上眉梢,喜事到家
龍年元旦祝福
元旦了,但你真的了解中國的元旦文化嗎

TAG:春節 | 元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