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復旦附中特級教師:當今學生普遍受到「三種蒙蔽」

如果我們真的承認教育的一項重要功能是「永遠的『啟蒙』」,那我們確實需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如何掀開沉沉地覆蓋在學生心靈上的三重蒙蔽。

教育本來有兩大意義——功利意義與審美意義。前者即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生存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後者即通過如信仰、理想、道德和理智等方面的教育,啟發、引導學生進入審美人生,實現渴望自由的心靈對不自由現實世界的超越,從生命黑暗之地抵達光明之巔。

教育理所當然應當超越功利而實現審美。

01

教育即「去蔽」

關於教育的功能,有許多說法和爭論。但我想,有一種功能,人們大抵是不會質疑的,那就是「去蔽」,即去除蒙蔽。

古人把初始教育叫「啟蒙」「開蒙」,初始教育讀本叫「蒙學」,邏輯起點就是人是被蒙蔽的,需要學習來掀開蒙蔽,心明眼亮,走向「明明德」「致良知」的生命境界。古聖先賢對自身被蒙蔽非常警惕,對悟道的艱難性亦有充分認知——湯王的青銅浴盆上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

當今學生有怎樣的蒙蔽,需要教師去引導他們掀開呢?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重:工具理性、金錢拜物教、反傳統的傳統。

02

當今學生的三重「蔽」

工具理性就是理性的無限膨脹,表現為一切都追求效益最大化,效率至上。它已極其深刻地控制著我們的教育,教育的大敵——急功近利,成為最能捕獲人心的利器。我們的教育從模式(包括學制、課程、評價等)到目標(包括整體目標和分科目標),都不是指向難以量化的情感與德性養育,而是指向可以量化的生存技能培養。教師、家長、學生,三位一體地馳騁在應試教育的「戰場」上,可見可控的分數成了教育的命根。在這種控制下,健康生命的豐富情感與多彩心靈被遮蔽,絕大多數學生走在單向度扁平人的成長道路上。

金錢拜物教就是把金錢當作神一樣崇拜。現代社會,金錢拜物教具有世界性,健康生命那種純凈、詩性的心靈無可逃脫地被淹埋而逐步變得蕪雜、粗鄙。還原到當今學生的生活世界,「拼爹」「擇校」「富二代」等常用詞語足以說明這樣的淹埋之深。

反傳統的傳統是指中國自近代以來100多年間同帝國主義列強抗爭過程中逐步形成起來的棄絕中華傳統的傳統。因為中華文明在近代以來同西方文明的比拼中「敗下陣來」,很自然被西方中心主義視為落後文明。而在長達一百多年的這種「歧視視角」中,我們自己也逐步接受了這種「被歧視」,非常「自覺」地認為我們的文明低於西方文明,以仰視心態接受西方文明,以憤郁心態踐踏自己的文明,逐步失卻了我們的話語體系,只能用西方話語來陳述、闡釋、評價我們的古代文明,只能用西方話語表達當下的生活與行為。

這種反傳統的傳統必然控制著我們的教育。中國現代教育幾乎完全拋棄了中華幾千年形成的傳統教育,從教育理念到教育行為,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模式,無不如是,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無感」是必然的;或者說,在反傳統的傳統控制下的現代教育必然遮蔽著學生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理解、認同與欣賞的本能渴求。

如果我們真的承認教育的一項重要功能是「永遠的『啟蒙』」,那我們確實需要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如何掀開沉沉地覆蓋在學生心靈上的三重蒙蔽。

教育本來有兩大意義——功利意義與審美意義。前者即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獲得生存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後者即通過如信仰、理想、道德和理智等方面的教育,啟發、引導學生進入審美人生,實現渴望自由的心靈對不自由現實世界的超越,從生命黑暗之地抵達光明之巔。

教育理所當然應當超越功利而實現審美。在當今教育中,首先就是要將「關於考試」的知識與技能教學變成「關於學生生存需要」的知識與技能教學,將「為考試分數而教學」的知識與技能變成「為學生的生命發展而教學」的知識與技能,換言之,就是將「關於考試知識」的教學變為「關於我的生命需要的知識」的教學;其次,就是將「只關注當下我的生命需要的知識」教學轉變為「以我的生命和諧發展需要為重的知識」,摒棄「以知識為本」的功利主義教育,實現「以學生生命發展為本」的審美人生教育。因此,教師的全部教育行為就應落實信仰生命發展的教育,落實探求關乎人類真知的教育,落實接續、弘揚民族傳統的教育。

這樣,我們就不會因社會陷入工具理性之中、陷入金錢拜物教之中、陷入反傳統的傳統之中,而可能構建自己的「教育小宇宙」,引導學生突破現實困境,走向審美人生。

03

讓傳統文化教學離開"應試化"

當今中學古詩文教學的學術含量極低,難以實現國家教育目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應讓古詩文的教學離開「應試化」的教育模式,讓傳統文化在課堂上釋放出真正的魅力。

04

古詩文教學陷入「自給自足小圈子」

如何避免語文教育落入「工具化」陷阱,從而凸顯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這一直是語文教育界的老大難問題。中小學語文教育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控制,已經形成了一套「自給自足」的考試知識,用於授課、考試、編寫各種教學指導書,甚至影響到教材編寫。這一沉痾表現在閱讀教學中,就是罔顧文本個性,用「現成」的「考試知識」來解讀文本,這在古代詩文的教學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因而,當今中學古詩文教學的學術含量極低,無法實現國家教育目標。

我們以「鐵板一塊」來形容當下的古詩文教學,「既不讓自己進步,也不讓學生進步,大家永遠處在低水平的層次,這種現狀亟須改變。」如何改變?不僅要改變教的辦法,也要改革考的辦法,還有賴於有擔當、志同道合的教育群體組成「教育共同體」,以銳意改革的決心慢慢影響當下的語文教學界。

在高中階段,現在某些教師對於應試教育的執迷已經到了「刀槍不入」的程度,在他們看來,如果用超出應試教育以外的新方法、新知識答題,則對於考試很不利。他們通常堅持「考什麼教什麼」,這就導致了教學文本長期的單一性。對此問題,有些教師本身就是應試教育的提倡者,他們自然不願說;有些教師雖然不屑於搞應試教育,但又懶得說。

05

莊子的話為何屢被曲解

「在當下中學語文教學當中,優秀的古代散文、小說、詩歌很少進入課堂,進入課堂也被進行淺層次的應試化解讀,小說基本不考,詩歌很少考察,長此以往學生越來越蠢!」

現在的語文教學僵化到了何種程度?簡單來說就是怎樣有利於考試,教師就怎樣教;但事實上,對於任何一篇課文,或者一篇普通文章的認知,都存在多個階段,應試教育往往僅僅停留在第一階段。

以《秋水節選》為例,「這篇課文節選的是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談話。長期以來,學生從課堂上學到的是,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通過大小對比來表達『人不能自滿』。相關的測試也總是要求學生按照這一點來答題。但是,《秋水》全篇的意思遠不止於此,主旨在於『萬物沒有大小、貴賤和高低之分』,也就是『齊物論』。課堂內外的差別就是第一階段認知和第二階段認知的差別。」

為何教師不會把課文的第二層意思告訴學生呢?原因為一方面是這層意思超出了應試教育範疇,另一方面是怕「齊物論」會導致學生產生奇怪的念頭:既然「大」和「小」、「高」和「低」、「貴」和「賤」都是相對的,那麼「優」和「差」、「高分」和「低分」又有何不同?「正出於這樣的擔心,這些老師寧願讓學生的認知永遠停留在第一階段。」

與此相應的還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不少教師只會將此解釋為「學無止境」,而不會告訴學生,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再以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一詩為例,秉持應試教育之道的教師總是這樣解讀: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對山的喜愛之情,因為教學參考書上就是這麼寫的。「但是,對一首詩的主題怎麼可能只有一種解讀方法呢?」學生完全可以這樣解讀:李白為了能獨對敬亭山,讓鳥和雲離開視線,從而只剩下「我」和「山」,這是用烘托或陪襯的方法來寫山,「如果學生這樣答題的話,按照應試教育的辦法,就不會得分。這樣,學生對古詩文的解讀永遠是公共話語體系的解讀,而永遠學不會以自己的想法來作個性化解讀。」

06

中小學古詩文教學過於支離破碎

現在中小學的古詩文教學往往過於支離破碎,學生接觸的多為「節選」,在知識點上量太少,在文化含量上也不夠系統,「與其讓他們什麼都學點皮毛,還不如把一本《論語》學通透些」。

教學感悟

靈魂是一座城堡。每個學生都是一座城堡。城堡與外界構成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城堡很多時候可以自足。當城堡的大門敞開時,我進不進去都關係不大;當城堡堅守自足時,我將何為?

我一直試圖進入城堡的腹地,但時常無功而返。或方向錯了;或某個細節失誤,比如一個有如暗號的詞語表達失當;或沒有足夠的後勤補給,眼看就要抵達卻彈盡糧絕;或對信息干擾缺乏足夠的認識,以致最精良的武器只能在偏離目標的軌道上飛行……

在進入的過程中,偶爾也會為自己的跬步推進而興奮,比如某個學生真的與自己的心靈產生了感應,堅固的城堡專為你打開了那扇暗室的門,透出神秘的光亮和誘人的氣息;再如某個同道者在摸索中給自己傳遞了某個信息,說你上次的信息是有效信息。不過這樣的時候並不是很多,更多的時候是一片漆黑。在這個過程中,更糟糕的事情是,你不知道自己已進入城堡,黑暗裡被巡視者捕獲,陷入「繳槍不殺」的尷尬之中。所幸,我已多次在這樣的尷尬中逃出。

但我一直沒有放棄,我想今後也不會放棄。

黃榮華

特級教師,「語文課堂生命體驗」實踐者,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

??

人生撒謊「作文」始,我們該教給孩子怎樣的寫作能力?大學老師可以是經師,小學老師則必須是人師

台灣語文老師: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裡見不得冷場

給孩子 |ID:tochildren

由詩人北島發起並主編的「給孩子」系列


推薦閱讀:

想上樹的學生,碰上砍樹的老師
研時太短
[教師文苑]詩史:先秦
幼兒園教師如何批評孩子
學術論文的寫作技巧

TAG:教師 | 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