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委羽山道教略述
委羽山,俗名俱依山,亦稱翠龜山、龜茲山,位於今浙江省黃岩市南約二公里處。山中有大有空明洞,為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二大洞天。據載,周代有劉奉林在此修鍊得道,駕鶴輕舉,鶴墜羽山上,遂名委羽山。山中道觀不知始建於何時。南宋紹興(1131-1162)中,黃岩縣令李端民「始擇道士董大方主之」。董大方以符水治疾,頗著靈驗,邑人重之,於是大興殿宇,「始變荊榛為勝地」。 淳祐(1241-1252)中,朝廷應主領西太乙宮道士王中立之請,賜委羽山觀額為「大有宮」。 元末委羽山道觀被毀,明代重建。明末清初,位於印山之西的大有宮毀於兵燹。康熙十五年(1676),當地士紳延請僧人在大有宮廢址興建天皇寺,而將空明洞前的委羽山觀改為大有宮。官府為了使第二洞天的道脈延續不斷,下令撥天皇寺田產給道人為香火資。乾隆十八年(1753)知縣楊廷芳發起修葺大有宮,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由知縣劉世寧完成。 可見,從明末到清朝乾隆年間,委羽山道教一直衰微不振。乾隆年間雖然修葺了大有宮,但未有高道住持,委羽山道教依然默默無聞。直到嘉慶年間楊來基住持大有宮後,委羽山道教才得以中興。晚清時期,委羽山道教弘衍頗廣,在浙南地區形成了龐大的道教網路。一、楊來基中興委羽山楊來基是清初高道王常月一系的傳人。據民國二十九年(1940)續纂《委羽洞天邱祖龍門宗譜》(下簡稱《委羽宗譜》)卷二《世系圖》,從王常月到楊來基的傳承譜系是:王常月→譚守誠→詹太林→盛清新→陸一純→徐陽明→楊來基。按,王常月→譚守誠→詹太林,這三代的傳承,在北京白雲觀藏手抄本《龍門傳戒譜系》 中有明確記載。教外文獻也可證實。清康熙年間彭定求撰《詹維陽律師塔銘》載,詹太林(號維陽子,1625-1712)「慕茅山為仙宗奧府,往寓郁岡之乾元觀。時當昆陽王律師金陵(即南京)行道之後,其嗣心月譚律師(即譚守誠)以先生為入室高弟,付龍門派第九傳」。 彭定求在《詹維陽律師塔銘》中載詹太林弟子多人,其中就有盛清新。盛清新、陸一純二人事迹不詳。《委羽宗譜》說,盛清新,字問中,號信陽子,不知何許人也,康熙丙戌(四十五年,1706)正月十五日傳度陸一純。陸一純,字素鶴,號賓陽子,嘉興當湖人,乾隆戊辰(十三年,1748)十二月傳度徐陽明。徐陽明,號浣塵子,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區)人。少即好道,喜逍遙名山大川間。至太湖之洞庭西山,瞻陸一純儀範,敬拜為師。相隨四載,轉往松江細林山,募鑄洪鐘,後歷朝名山大川,登天台山,謁桐柏宮。晚年住持臨海縣百步溪紫陽宮。生平精究《道德經》、《南華經》,擅禮斗吞符驅邪之法。楊來基,號國寧子,黃岩縣東鄉橫林人。幼年聰穎,家貧,躬耕自養。父母既葬,飄然有世外想,遂雲遊名山洞府。一日,偶過邑之棲霞宮,遇徐陽明,知其乃真師,遂執弟子禮,求講《道德經》、《南華經》和《悟真篇》,以及龍門說偈四句。後道業精進,凡驅邪祈禱之事,屢有徵驗。邑人感之,送匾曰「甘霖普濟」。退而棲居委羽山空明洞。 嘉慶十九年(1814),重建大有宮正殿五楹。《委羽宗譜》卷一所載宣統元年(1909)陳孔升撰《纂修龍門法派譜序》,謂楊來基於嘉慶元年(1796)正月望日傳度,大闡玄門香火;而民國二十九年(1940)蔣宗瀚撰《續纂道統徵文事略》和陳攖寧撰《重修委羽山大有宮宗譜序》,則說楊來基於嘉慶元年正月大開戒門。傳度與傳戒恐非一回事,真實情況待考。按,《委羽宗譜》卷二載有楊來基十四位徒弟之名,分別是:王復凈、鄭復清、蔡復蓮、程復光、呂復賢、翁復泉、翁復元、陳復朴、張復淳、沈復勤、鄭復通、蔣復瀛、王復冠和徐復乾。楊來基的十四位弟子,被稱為十四房,其中一房王復凈、四房程復光沒有再傳,其他十二房弟子則均有傳人,在台州各縣弘衍道脈,並傳播到永嘉等縣(今屬溫州)。楊來基弟子中陳復朴最為知名。同治九年(1870)刊刻的《委羽山續志》,對陳復朴的生平有簡略敘述,謂:陳復朴號春谷,太平縣(今溫嶺市)人。道成,能知未來事。一日,對其徒說,明日幾客至,負白米數斗。至期果然。後往來海內諸名山,蹤跡無定。道光時,有道士自盛京(今瀋陽)來棲委羽山,雲彼處有真人陳姓者,系台州太平縣人,屍解後,妙感無比,居民肖像祀之。著有《歸真要旨》三卷,藏大有宮。 《委羽宗譜》卷一載黃岩鄭文易撰《陳春谷真人傳》,所述陳復朴生平,則較詳,謂:陳復朴俗名志華,生於乾隆二十年(1755)。幼而好道,不近名利。年未弱冠,潛至黃岩羽山洞。父兄知之,迫其歸,屢不從,遂雲遊海內名山洞府,遇有道即師之。嘗五朝九華,七謁南海,三至五台。後夢父母病重,返家侍養。大球嶺為台州和溫州之間的通道,險峻崎嶇,行人苦於跋涉。陳率道眾治平之。遠近咸感其誠篤,師從者眾。及父母逝世,復游終南梅花觀,著《易數八十一卦》,注《悟真》《參同》《清靜》等經,均有卓識。與人交接,謙遜淳厚。冬夏衣一單衣。數日不食,不飢不寒。能知未來事。復返家鄉,往來委羽、桐柏間。嘉慶九年(1804)復出遊。道光時,有道士自盛京(今瀋陽)來,自言彼處有真人陳姓者,系台州太平縣人,屍解後,妙感無比,居民肖像祀之。《委羽宗譜》卷一所載民國二十九年(1940)黃紹鎬撰《陳復朴真人傳》,則把陳復朴與《金蓋心燈》所載陳春谷視為一人。按,《金蓋心燈》卷五有《陳春谷律嗣傳》,謂:春谷陳生,名陽真,字太朴,原名朴,又號棲雲子,生於乾隆癸未(1763)。台郡富家子也。年十七,遇方一定(字熔陽)於委羽山,後又謁孫來明於桐柏宮。又入金蓋山,師事閔一得。羽化於嘉慶乙丑(1805)。 兩相比較,陳復朴與陳陽真雖然都號春谷,但一個是復字輩(龍門派第14代),一個是陽字輩(龍門派第12代),且生年亦不同,故二者應該不是同一人。陳復朴傳徒陳本岩、王本法等6人。陳本岩傳徒李合泰、吳合印等8人,王本法傳徒任合慶、金合宗等12人。任合慶系太平縣人,創建該縣莞田嶺三清觀及長嶼山紫雲洞。金合宗創建鳳山頭松雲宮。楊來基弟子張復淳,傳徒柯本茂、林本還等7人。 其中林本還之徒夏合通,系太平縣人,於本縣青嶼山創建會元宮,又在大溪暘山頭建朝陽宮。楊來基弟子翁復元,傳徒章本旭等2人。章本旭,號超陽子,浙江樂清人。事母最孝。學道於委羽山,潛心修鍊,尤精醫理。年九十餘,鶴髮童顏。太平縣進士黃浚有《游羽山》詩,其中兩句說「山中道士皆修養,超陽章老尤蕭爽」。 「超陽章老」就是指章本旭。章本旭曾從委羽山廢紙中撿出明代胡昌賢(字伯舉)編纂的六卷本《委羽山志》,為保存委羽山史料作出了貢獻。 章本旭傳徒王合江、黃合勛等6人。
二、晚清時期委羽山大有宮一系全真道脈的繁衍晚清時期,全真道龍門派盛行於浙江台州和溫州地區。這兩個地區的全真道士,大多出自委羽山大有宮一系。因為徒裔繁衍甚眾,宣統元年(1909),樂清縣道會葉明達倡議纂修《委羽宗譜》,設局於樂清紫芝觀,由陳日如負責纂修。此次纂修,共修大宗譜五部,分藏黃岩縣委羽山大有宮、樂清縣寶台山紫霞觀、樂清縣東皋山紫芝觀、樂清縣五雷山青雲觀和永嘉縣梧埏鎮(今屬溫州市甌海區)福勝觀;房譜三本,分藏永嘉縣勝美尖福清觀、平陽縣萬樂觀、里安縣太平山。民國二十九年(1940),委羽山大有宮原監院蔡理鑒與時任方丈蔣宗瀚又發起續纂《委羽宗譜》,由王松渠負責編輯。此次續纂,共修宗譜47冊,分藏黃岩、臨海、溫嶺、永嘉、樂清、平陽、玉環、鄞縣、里安等縣的道觀中。據《委羽宗譜》,晚清時期委羽山道士最著名者為沈永良。此人傳奇色彩頗濃,被時人視為佯狂玩世的得道者。據載,沈永良,俗名岐山,字鳳芝,別號醉顛。黃岩縣人。體干豐偉,秉性沖淡。幼孤貧,母命習工匠,鬱郁不得志。成年而母歿,投身行伍。亦非所願,不久即退伍,至天台山桐柏宮出家,拜金教善為師。後遍游名區,在南嶽遇異人,得傳內丹秘訣。從此佯狂玩世,飲必醉,語必顛。自此號醉顛,又號顛魔。眾則以「沈魔頭」呼之。終歲一衲,不知寒暑。城市深山,隨緣棲止。又好與兒童嬉戲。人問之,曰:「得此方全天真之樂趣耳。」值大雪,草木盡白,獨沈永良所卧處,無點雪。以此,人頗詫異之。初未讀書,而所談多史傳間事。至於講《周易》,論《參同契》,義精理奧。曾作詩曰:「衣裳破碎千針補,不受塵埃半點魔。醉卧白雲瓢作枕,醒來猶唱釣魚歌。」時與所知者曰:「酒能敗德,爾等宜戒。吾所飲酒,與人不同。」曾預言縣城北門火災,後應驗。又以功力治人危疾,得愈。同治五年(1866)羽化。「活神仙」沈永良的出現,對委羽山道教聲譽的弘揚顯然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沈永良的徒弟褚圓圖也頗有其師之仙風。褚圓圖,字蒙煉,天台人。初以賣葯為生,後至委羽山,拜沈永良為師。學道垂二十年,返家鄉,行乞於途,得錢必買酒。飲酒必醉,醉必罵,罵不擇人。人問道士為何罵,則舍其所罵,轉罵問話之人。人若不給錢,必罵之;或多與之錢,亦必罵。天台山最高處曰瓊台,台有仙人坐窩,四周皆懸崖絕壁,無路徑。褚圓圖坐其中月余,始下山。郡人某講《道德經》於八仙岩,他日過天台,遇褚圓圖,能一一指出其錯誤。其人大悚服,欲更與之言,褚去不復顧。同治十三年(1874)羽化。委羽山道士還有精通眼科醫術者。據載,有四川道士習醫術,精眼科,雲遊至大有宮,張永繼從之學,得眼科之精奧。施醫濟眾,凡數十年,遠近受惠,實非淺鮮。羽化時年七十餘。傳徒沈圓輝和林圓曉。後委羽山道士以眼科著稱者,不乏其人。委羽山道士以醫術惠及鄉鄰,顯然也為委羽山道教增添了美譽。委羽山道士對地方公益慈善事業也作出了力所能及的貢獻。如凌圓佐認為內功須兼外行,每遇善舉,力行不怠。曾獨創茶亭有三、募建大石橋有二。 又如王圓法,遇道路破壞、橋樑朽損,無不儘力募修。遇茶亭乏人,常捐資施茶,濟行人之渴。 又如光緒十五年(1889),平陽縣疫病流行,道士薛明德日夜沿街拜禱,祈求神仙庇佑一方平安。有的委羽山道士名聞京城。如葉明達(1855-?),道號中和子,樂清縣人。拜李圓密為師。與其師共同開創寶台山紫霞觀,前進落成,師羽化,葉明達續建二進大羅寶殿,並造三進斗閣。又刊刻《玉皇經》等經板,印刷流傳。光緒二十九年(1903)赴鎮海淵德觀受戒。京師五城總道會司賞知,行文報舉為樂清縣道會,奉部給照領戳。民國二年(1913)重修劍峰觀。民國二十一年(1932),天台山桐柏宮傳戒,任監戒大師。委羽山道士凌圓佐因道高德劭,被雁盪山凈名道院迎請為方丈,開壇傳戒。凌圓佐(1828-1911),道號會默子,臨海人。早年常患胃病,久治不愈,諸醫束手。十八歲時,一日正襟危坐,似見一道裝長者賜以靈丹,服之病癒,如夢初覺。自思與道有緣,不敢自昧前因,乃立誓不婚,棄儒入道,至委羽山拜張永翰為師,與沈永良真人(號醉顛)相友善。沈永良出言,時含玄妙,他人不解,凌圓佐聽之,默契秘旨,益勵志清修,靜坐無間。遠近道士慕其道深行廣,德劭年高,迎請為雁盪山凈名道院方丈。光緒二十六年(1900)登壇傳戒,講座宏開,頗極一時之盛。 《委羽宗譜》記載委羽山一系道士前往受戒者有數十人。清末,鎮海縣淵德觀、樂清縣羊角洞也曾傳戒。光緒二十九年(1903),鎮海縣淵德觀方圓根律師(法名方明根)傳戒,次年(1904),方圓根律師再次傳戒。光緒三十四年(1908),樂清縣羊角洞王律師傳戒。宣統三年(1911),鎮海縣淵德觀周律師傳戒。這四次傳戒,委羽山一系都有一些道士前往受戒。 雖然尚不能確定方圓根律師、王律師和周律師是否屬於委羽山一系,但其傳戒表明清末全真道在浙江東南地區的興盛則是勿庸置疑的。杭州玉皇山福星觀方丈蔣永林曾先後在光緒八年(1882)、十一年(1885)和二十二年(1896)開壇傳戒。據《委羽宗譜》,委羽山一系道士於光緒八年赴杭州玉皇山受戒者有永嘉縣勝美尖福清觀道士周至良。此人後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任雁盪山凈名道院傳戒律壇保舉大師。 光緒十一年赴玉皇山福星觀受戒者有太平縣(今溫嶺市)修真觀道士王圓法,平陽發春觀道士薛圓順、薛明德和鮑明忠等。 據杭州玉皇山福星觀光緒丙申(1896)壇《登真籙》記載,光緒二十二年赴玉皇山福星觀受戒的委羽山一系道士有鄧理言、陸至和、洪永鑒、葉圓增等10餘人。清末委羽山一系的道士,知名者尚有:鄧理言(1847-?),臨海縣人。中年至委羽山出家。光緒二十二年(1896),赴杭州玉皇山受戒。 光緒二十七年(1901),樂清羊角洞開壇傳戒,任糾儀大師。喜雲遊,每遇奸頑,則以德啟化其性靈;逢強徒,則以道誘掖其歸正。金理筌(1857-1935),字竹泉,世居天台縣,書香累代,為一方望族。科考下第,遂起棄塵念,至委羽山大有宮,師事陸至和,潛心研究《道藏》。庚子(1900)變後,知大數已非,乃決心出家,遂至雁盪山凈名道院領受三壇大戒。嗣於天台山遇異人,親受真訣。和光混俗,終身不令人知。到處雲遊,不矜異行,惟好睡,往往至六七日不醒。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羽化於天台桐柏宮。著有《清靜經註解》,印行於世,另有《玉皇心印經注》,未及完稿。陸至和(1864-?),黃岩縣人。早歲出家,拜委羽山大有宮道士柯明良為師。性至孝,奉母一同修道。光緒二十二年(1896),赴杭州玉皇山受戒。 後歷任鎮海淵德觀、樂清羊角洞各戒壇證盟、監戒大師。為天台百步溪紫陽道院住持。時該院年久失修,陸至和募化重建。又修理百步嶺道路,方便行人。復募緣修葺委羽山南三餘閘之永福宮。「他如修造橋樑,施捨藥材之事,不一而足。」既修外行,又重內功,打坐煉功,數十年如一日。方至通(?-1926),道號敏達子,平陽縣人。幼喪父母,寄養舅父家。淡於世務,早懷出世之想。舅父欲招贅為婿,乃潛往玉龍山水簾洞出家,拜吳明善為師。多方訪道,得傳丹訣。在紫雲洞建造斗姆閣。工竣,靜修十年。至民國二年(1913),赴鎮海淵德觀受戒,考取第一名。是年秋,受邀擔任平陽東嶽觀住持。民國六年(1917)重建大殿,兼修斗閣、兩廊。觀中經濟困難,乃變賣自家產業,為道觀置腴田十三畝。事畢,入關靜坐三年。至晚年,清修益精進。民國十五年(1926),無疾坐化。華理勛(1871-?),號占塵。玉環縣人。投樂清縣白龍山青雲觀,拜師至賡為師。雲遊訪道,歷十四載。遇異人,微契丹奧,兼通醫卜星算,猶精堪輿。終日談丹書,不絕於口,蓋志在引誘後學。門下徒裔頗盛。光緒二十二年(1896),至杭州玉皇山福星觀受戒。 後鎮海淵德觀、委羽山大有宮分別傳戒,受聘為證盟大師。又開創蓉成觀,重振東蒙山。至民國二十九年(1940)編纂《委羽山宗譜》時,年近古稀,主辦圜堂,勸化道俗。蔡理鑒(1881-?),字心齋,別號龜道人。浙江太平縣(今溫嶺縣)人。父至敬,入道紫皋枕流宮。侍父出家,居雁盪山道松洞。光緒二十六年(1900),隨父回本縣,棲居仙化洞。光緒二十九年(1903),赴鎮海淵德觀受戒,考取第三名。嗣任瑞安集真觀住持,又任鄞縣佑聖觀、鎮海淵德觀等處監院。民國十九年(1930),任委羽山大有宮監院。募緣重修殿宇,至二十二年(1933)竣工,觀貌煥然一新。同年請蔣宗瀚律師在該觀開壇傳戒,四方來受戒者甚眾。二十九年(1940),約蔣宗瀚同修委羽山宗譜。修道精進,曾先後閉關十二年。善繪畫,山水人物,無不工妙,尤精鬆鼠。喜吟詠,刊於溫嶺者,曰《芝圃唱和集》,刊於大有宮者,曰《羽山聽松圖題詠》。委羽山一系的道士傳衍頗眾,在浙南地區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道教網路。康豹的研究表明,「自天台山桐柏宮至平陽東嶽觀都是這個網路的一部分,它甚至擴充到上海、杭州、湖州等地方」。 茲略舉委羽山道士傳徒情況,以見一斑:薛圓順(1795-1886),平陽縣人。傳徒薛明德、鄭明住等10人。 薛明德(1865-1930),道號敦正子,平陽縣人。 傳徒郭至陽、吳至榮、石至鶴等29人。 王圓法(1842-1922),道號松林子,太平(今溫嶺市)人。 傳徒章明桂、童明雲等9人。 林圓丹(?-?),號耀靈子,溫嶺人。弟子有吳明善、蔡明全等。吳明善傳徒方至通、林至金等8人。晚清時期,委羽山道士在浙南地區新建、重建不少宮觀,如:凌圓佐創建黃岩縣廣福宮, 王圓法創建太平縣(今溫嶺市)鵝冠山修真觀, 蔡至敬重建太平縣(今溫嶺市)神童門仙化洞宮觀(改名慶雲宮), 薛圓順重建平陽縣發春觀, 薛明德募建平陽縣河東山堂斗閣(改觀名曰全真觀), 方至通創建平陽縣紫雲洞斗姆閣, 葉明達與其師李圓密創建樂清縣寶台山紫霞觀, 朱宗祥與師弟林宗填創建樂清縣純陽觀, 周至良創建永嘉縣勝美尖福清觀, 等等。由此也可窺見其時該地區全真道的興盛情況。對於全真龍門派在台州、溫州地區的盛傳,民國二十九年(1940)陳攖寧在《重修委羽山大有宮宗譜序》中認為楊來基開創之功不可沒。他說,楊來基於嘉慶元年正月「大開戒門,玄風丕振,教化盛行,迄今閱一百四十年,代代傳薪,枝枝衍秀,四方徒眾,源遠流長。其創始也艱辛,其貽謀也深厚,不有當年,安能今日!楊真人之功可謂鉅矣」。
推薦閱讀:
※「我是中國人」是句咒語——為什麼宗教要中國化7
※殘冰未盡吐新枝
※《老子》註解.第三十五章.執大象
※道教眾神名號(四)
※玩GTA會有損功德嗎?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