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夕如何過?古人城會玩

全球通史

「全面展現全球歷史文化風貌,趣味解讀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上古神話到當今各國八卦,我們為您一一講述」

世界史 | 中國史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古人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先故其根本,方求原創新。如今的七夕雖被冠以「中式情人節」的名號,但作為一名中國人有理由去了解認知傳統節日最本源的面貌。接下來,就請諸位跟隨新鄉健康教育一起進入古時候七夕節熱鬧非凡的場景吧!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黃金瓜、巧果、花生、紅棗等為主)放在果盆上,大家都睜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

投針驗巧

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綉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曬書晒衣

古代,「七夕」節還有曬書、晒衣的習俗,據說是可以避免蟲蛀。

供奉「磨喝樂」

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拜織女

婦女們在七夕晚上向織女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拜魁星

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漢族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一帶讀書人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在浙江一帶,很多人家晚上還會在打掃乾淨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享用。

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乞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朴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

染指甲

染指甲系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州兩地,也有此風。用花草染指甲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婦女洗髮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采柏葉、桃枝,煎湯沐發。」

看完這一系列慶祝七夕的方式,不得不贊一句:曾經的古代人比我們會玩兒太多了...

↓↓↓↓↓


推薦閱讀:

和古人一起看月亮爬上來,那些與月亮有關的古畫
世界上第一個熬夜的人類(注意是熬夜,即在晚上克制自己睡覺的慾望而做某事)可能是因為什麼事情而熬夜?
賓禮 古人待客規矩多
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品讀:古人追星更瘋狂

TAG:古人 | 七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