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通啟動首日成交70億元 實施多級託管著力監管穿透

特約撰稿 朱麗娜 本報記者 黃斌 香港、北京報道

  「債券通」啟動

  香港與內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簡稱「債券通」)7月2日正式獲批上線,7月3日「北向通」上線試運行。數據顯示,「債券通」首日交易活躍,共有19家報價機構、70家境外機構達成142筆、70.48億元交易,交易以買入為主,共買入128筆、49.04億元,交易債券品種涵蓋國債、政策性金融債、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同業存單、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和企業債等各類債券。此外,多單「債券通」金融和「債券通」信用債同日發行或計劃發行。「債券通」開啟擴大了中國債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同時,對我國資本項目開放及人民幣國際化有著重要意義。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央行放開境外信用評級機構在中國銀行(601988,股吧)間債券市場信用評級業務,並且正在研究境外評級機構在中國債券市場執業的具體方式。香港金管局表示,將與各方密切聯繫繼續優化「債券通」,目前,「債券通」只有「北向通」運行。

  導讀

  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消息,「債券通」首日交易活躍,共有19家報價機構、70家境外機構達成142筆、70.48億元交易,交易以買入為主,共買入128筆、49.04億元;交易券種則涵蓋國債、政策性金融債、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同業存單、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和企業債等各種類型。

  經過數月以來緊鑼密鼓做準備,「債券通」正式啟動北向交易。

  7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在香港出席「債券通」開通儀式後表示,中國債券市場全球第三大,債券存量達到十萬億美元,目前境外投資者持有的債券份額卻不到1.5%,「所以債券市場對外開放還有很大的空間,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健發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的需求愈來愈大」。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數據顯示,國際機構投資者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政府債券持有佔比分別達到37.6%、32.2%、14.1%、10.3%。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對「債券通」的意義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指出,債券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資產, 債券主要是給貨幣定價的,「在香港我們以前不太做債券,今後人民幣將成為市場上最重要的貨幣之一,如何給貨幣定價才真正決定誰是亞洲時段最重要的金融中心」。

  在他看來,「債券通」的啟動不能像股票交易一樣帶來巨大的利潤,「但債券市場更大的需求就是對債券利率和匯率風險的需求,就會促進債券期貨、利率期貨的交易,從而使香港變成一個大的期貨市場。"債券通』是一個核心的發展,徹底能將香港變成亞洲時段的真正具有全球領導力的金融中心」。

  首日交易活躍

  7月3日,「債券通」頗受追捧。

  上午9點整,「債券通」的「北向通」通道開啟,十幾分鐘之後,交通銀行(601328,股吧)與交通銀行澳門分行便完成了末尾編號為0001的「債券通」首筆交易,此後包括滙豐銀行、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等「債券通」做市商發布公告稱,已完成「債券通」相關交易,涉及券種包括利率債與信用債。

  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消息,「債券通」首日交易活躍,共有19家報價機構、70家境外機構達成142筆、70.48億元交易,交易以買入為主,共買入128筆、49.04億元;交易券種則涵蓋國債、政策性金融債、政府支持機構債券、同業存單、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和企業債等各種類型。

  與此前國際投資者僅能參與投資二級市場不同,此次「債券通」落地,還向國際投資者敞開一級市場的大門。

  7月3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共發行了160億元「債券通」金融債,並特地安排了兩場發行。

  其中,首場在上午進行,面向境內外投資者發行的1年期、3年期和5年期數量各50億元,總量150億元,收益率分別3.6538%、3.9957%和4.1044%,較上一日收益率水平分別低32BP、13BP和7BP,首場認購倍率分別為10倍、10.6倍和9.32倍,認購倍率創了該行的歷史新高;而專門面向境外投資者追加發行的10億元債券,品種分別為1年期和3年期,規模為各5億元,整體認購倍率則為2.52倍。

  為了此次發行,農發行可謂不遺餘力,在年度金融債券承銷團基礎上,聘請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601939,股吧)、農業銀行(601288,股吧)、滙豐銀行、渣打銀行、工商銀行(601398,股吧)作為特別承銷商;境外聘請中銀香港和渣打香港作為聯席全球協調人;聘請滙豐銀行、建銀亞洲、農銀香港、交銀香港、工銀亞洲、建銀國際、農銀國際、交銀國際擔任跨境聯席顧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農發行處獲悉,最終境外投資者全天的認購量為21.5億元,意味著境外投資者通過「債券通」在150億元的發行份額中,「搶」走了11.5億元。

  據悉,7月3日當天,共有7個發行人公布「債券通」一級市場試點項目交易信息,包括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債試點項目,以及三峽集團、中國聯通(600050,股吧)、中鋁集團等的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試點項目。

  其中,國開行將於7月4日公開招標發行1年期、3年期和10年期固定利率「債券通」金融債券,合計不超過200億元,為同類品種中最大發行規模。國開行7月3日已開始向全球投資者收集定單。

  國開行的承銷團隊亦屬「高配」,聘請了8家境內機構作主承銷商,並由境內38家機構組成承銷團;境外聘請滙豐、建銀亞洲、三菱東京日聯銀行香港分行、星展香港、交銀香港、農銀香港、工銀亞洲、中銀香港、中銀國際及渣打等10家機構作為跨境協調人。

  「南向通」尚無時間表

  對於市場關注的何時啟動「南向通」,潘功勝坦言,目前尚無明確時間表,「需要根據"北向通』運行情況以及市場需求進行實時評估。」

  他指出,現有的海外投資者可以通過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以及去年開放的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合格機構計劃(CIBM)三個渠道投資內地債市,「債券通」將提供更便利的渠道,但與現有的進入渠道「並行不悖」。

  IHS Markit亞太區指數業務主管Randolf Tantzscher向本報記者表示,「債券通」開通的境內市場為場內市場,而在香港以及很多國際市場,場外交易則是債券市場的主要交易平台,在交易所掛牌的債券很少,因此,開通南向債券通面對一定的技術問題。

  不過,7月3日,中金髮表報告稱,「債券通」的「北向通」有望進一步降低合格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投資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門檻」,且隱含跨境資金流動的交易成本較低,預計「南向通」有望在今年適時推出。

  同時,在全球主要發達市場債券收益率持續低企的背景下,中國境內債市規模日益龐大、收益率具有吸引力,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者加入。

  根據央行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479家境外機構投資者直接進入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投資餘額超過8000億元。

  滙豐銀行亞太全球市場聯席主管陳紹宗向記者表示:「境外投資者是否投資內地債券主要考慮多項因素,包括匯率、收益率及內地債市何時納入國際債券指數。目前內地10年期國債收益率約3.55%至3.66%,而美國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則為2.2%-2.3%,仍有1%的息差,內地經濟增長穩定,通脹率不高,整體投資環境樂觀。」

  多級託管、穿透式監管

  「債券通」借鑒國際債券市場通行的模式為境外機構增加了一條可通過境內外基礎設施連接便捷入市的新渠道,在多級託管上實現了首次突破。

  李小加表示,目前中國內地債券市場採取扁平式的一級託管,透明、有效、監管充分,「由於中國有條件實行一級託管,後發制人,這本身非常符合中國國情,但並不匹配國際市場的主流做法。」

  潘功勝透露,在設計「債券通」的制度框架時主要遵循兩大原則:多級託管名義持有、穿透式監管。他強調,央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在簽訂的「債券通」監管備忘錄中提到雙方監管合作,進行穿透式信息收集,「將境外通用的多級託管制度安排與開放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管理結合起來」。

  在多級託管的運作模式下,上清所作為境內總登記託管機構,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的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為次級託管機構。在實際操作上,CMU在上清所開立名義持有人賬戶,境外投資者持有的債券總額都登記在其CMU的賬戶內。

  同時,香港金管局副總裁余偉文表示,多級託管機制下,海外機構投資者無需開設額外的賬戶,可以節省合規成本以及提高效率;在交易過程中,他們可以利用在岸的多家做市商進行直接詢價,無需經過代理行;在結算環節,境外投資者可以繼續使用現有的國際託管銀行進行託管,從而減少改變現有系統等工序。

  市場人士指出,多級託管的名義持有人制度在國際上也十分普遍。香港的CMU與國際結算託管機構,包括歐洲結算(Euroclear)和明訊(Clearstream)等聯網,均採用多級託管模式,從而實現香港與國際債市的雙向連接。國際上絕大多數投資者已經習慣使用多級託管模式,相關法律、合規條例也以此為基礎,如果債券通採用一級託管模式反而會造成各種不便。

  「之前的直投模式下,對很多不熟悉境內債市的投資者來說,門檻比較高。」北京一位股份制銀行分析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考慮到國內債券收益率對國際投資者而言頗具吸引力,「債券通」帶來的便利有望激發國際投資者的投資熱情。

  該人士還稱,「債券通」的落地,還有助於中國債券被納入全球債券指數,「納入後帶來的被動配置」,規模將非常可觀。

  招商證券(600999,股吧)宏觀首席分析師謝亞軒認為,「債券通」開通之後,境外投資者對在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積极參与,未來5年中國債市有望年均流入千億美元級別的國際資金。

  謝亞軒表示,這對我國平衡國際資本流動情況、穩定人民幣匯率以及緩解我國債券市場供給壓力而言,都形成一大利好因素。

作者:朱麗娜 黃斌

(責任編輯: 彭雙)中國央行發布第7號文
推薦閱讀:

資管新規好於預期繼續看多2季度債市
風險配置:債券投資與實景復盤
一文看懂中美債券市場的五大差異
李奇霖:2018年資管業務展望
雷猴研報脫水20180417

TAG:債券 | 監管 | 實施 | 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