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推拿之經絡與腧穴

中醫文化中醫知識中醫古籍中醫文獻

·基本特點 ·陰陽學說·五行學說 ·八綱辨證·望診·聞診·問診·切診·方葯概論...更多

拼音索引:ABCDEFGHJKLMNOPQRSTWXYZ筆畫索引: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以上

解表清熱溫里瀉下消導祛濕理氣理血補益固澀開竅驅蟲 鎮潛熄風祛風濕止咳化痰平喘中醫知識

正常字體放大字體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的基礎理論之一,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逐漸總結、積累、歸納、升華而成的系統理論,對指導臨床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經絡具有溝通上下表裡、聯繫臟腑器官與通行氣血的功能。《內經》認為:十二經脈「內屬於臟腑,外絡肢節」,具有「行氣血而營陰陽,儒筋骨,利骨節」的生理功能。《內經》又認為:邪氣侵襲人體,「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才舍於孫脈;留而不去,才舍於絡脈;留而不去,才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這是邪氣通過經絡從體表皮毛而逐漸里傳入五臟六腑的病理過程。當然,通過經絡的聯繫,內臟病變也可以反映到體表的一定部位,如,肝陽上亢可見目赤、頭痛;肺疾可見胸痛、咳嗽;心疾可見胸悶、心悸;脾疾可見濕困疲乏;腎疾可見腰膝酸軟等。推拿治病,尤其是對內、婦科疾病的推拿治療,經絡學說更具有指導意義。推拿時主要是根據某一經絡或某一臟腑的病變,而在病變的附近或按經脈循行部位上取穴,通過手法刺激,以調整經絡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如太陽頭痛取風池;陽明頭痛取合谷;胃脘痛取足三里;心痛取內關等。由此可見,經絡腧穴對指導推拿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人體的經絡系統是由經脈和絡脈兩大部分組成。其中較為粗大的,分布較深且縱行的主要幹線,稱為「經」,亦稱「經脈」。而較為細小的,經的分支,深淺部均存在,網路於經脈間的稱為「絡」,亦稱「絡脈」。其中經脈包括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以及附屬於十二經脈的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有別絡、浮絡、孫絡之分。十二經脈(統稱正經)和奇經八脈(統稱奇經)是經絡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經脈加任、督二脈即為十四經脈)。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血輸注、會聚於體表的部位,這些部位大都處於人體經絡循行的路線上,當針刺或指壓、點穴後反應比較強烈,療效比較顯著。所以,每談及經絡也一定離不開腧穴。經絡與腧穴的關係是經絡以穴位為據點;穴位則以經絡為通道。例如,經絡尤如火車的鐵軌,穴位則為其線路上的一個個車站。而腧穴又分為十四經穴、奇穴和阿是穴三類。十四經穴簡稱「經穴」。即為分布於十四經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主治本經病症的共同作用。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確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經系統的腧穴,又稱「經外奇穴」。這些腧穴對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阿是穴又稱天應穴。這一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又無固定位置,而是以壓痛點或其他反應點作為取穴治病的依據。◆ 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十二經脈】1.名稱分類 根據各經所聯繫內髒的陰陽屬性及其在肢體循行位置的不同將十二經分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陰經、足三陽經。陰經屬臟,行於四肢的內側;陽經屬腑,行於四肢的外側。十二經分類見下表:

2.走向和交接規律 手三陰,從胸走手;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足三陰,從足走腹(胸)。如此就構成了一個「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的循行徑路(圖1、圖2)。

陽主表、陰主里。由其經脈互為絡屬,以構成表裡關係。即: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表裡;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表裡;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相表裡;足厥陰肝經與足少陽膽經相表裡;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裡。

十二經脈中的氣血運行是循環無端的。即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足厥陰肝經,再傳至手太陰肺經,首尾相接,循環貫注。其流注次序見圖2。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的總稱。任脈為陰經,督脈為陽經,同源出於會陰,分別循行於軀幹前、後正中線。臟陰經分別與任脈相交會貫通,腑陽經分別與督脈相交會貫通。由干任脈、督脈與十二經脈及臟腑關係甚密,所以有十四經脈之稱。◆ 十二經脈循行部位(出自《靈樞·經脈》)【手太陰肺經】 (圖3)「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隔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

【手陽明大腸經】 (圖4)「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

【足陽明胃經】(圖5)「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抉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人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辟關,抵伏兔,下膝臏中,下循脛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附上,入大指間,出其端。」

【足太陰脾經】 (圖6)「脾足大陰之脈,起於大趾之端,循趾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人腹,屬脾絡胃,上隔,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隔,注心中」。

【手少陰心經】 (圖7)「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隔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繫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手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

【手太陽小腸經】 (圖8)「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臂臑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隔,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出頁),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足太陽膀胱經](圖9)「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胭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胭中,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趾外側。」

【足少陰腎經】 (圖10)「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於然谷之下。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胭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

【手厥陰心包經】 (圖 11)「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隔,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從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陽三焦經】 (圖12)「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隔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出頁);其支者,從耳後至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

【足少陽膽經】 (圖13)「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毗後;其支者,別銳毗,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出頁),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以下胸中,貫隔,絡肝屬膽,循脅里,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含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趾之間,循大趾歧骨內出其端,還貫爪甲,出三毛。」

【足厥陰肝經】 (圖14)「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趾叢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腘內廉,循股陰人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隔,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里,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隔,上注肺。」

【奇經八脈】1.督脈(圖15)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後行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

2. 任脈(圖16)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於陰毛部,沿著腹內,向上經過關元等穴,到達咽喉部,再上行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承泣,屬足陽明胃經)。

奇經八脈的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因篇幅所限,這裡僅介紹督脈和任脈。(醫藥網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最新中醫學習資料文檔整理
為什麼醒來後又累又困?原因有3個,第2個你肯定經常做
小腿抽筋非缺鈣,中醫效方簡便廉!
中醫是一種黑箱理論?中醫存在缺陷(組圖)
神醫徐文兵語錄

TAG:中醫 | 推拿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