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聲在外的潮籍劇作家:郭啟宏

名聲在外的潮籍劇作家:郭啟宏 (2006-07-15 00:34:03)[編輯][刪除]

轉載

名聲在外的潮籍劇作家:郭啟宏熱愛戲劇的人一定認識郭啟宏先生,他是我的家鄉人,我經常讀到他的作品,家鄉石壁山上留下了他題寫的詩賦。還是借用他人的文章介紹一下郭先生吧,讓大家認識這位傑出的劇作家。 郭啟宏(1940年一)  饒平人。196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系。先後在中國評劇院、北京崑曲劇院任編劇、副院長。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級編劇。發表各類劇作近40部,另有詩歌、小說、散文、隨筆、論文等300多篇共300多萬字。有20部作品獲國家或省市級獎勵:1979年京劇《司馬遷》獲文化部慶祝建國30周年獻禮演出創作二等獎;1986年崑劇《南唐遺事》獲全國優秀劇本獎第一名,據此拍攝的同名電視藝術片獲第三屆全國戲曲電視劇三角獎一等獎、第八屆電視飛天獎二等獎;1988年廣播連續劇《評劇皇后傳奇》獲「西鳳杯」全國廣播劇大獎賽一等獎;1991年話劇《李白》獲第六屆全國優秀劇本獎、第三屆文華獎劇本獎;1994年話劇《天之驕子》獲『95曹禺戲劇文學獎、北京首屆舞台藝術金菊花獎等。戲劇作品結集出版的有《郭啟宏劇作選》。                   郭啟宏——名聲在外的潮籍劇作家                   東人                   潮籍劇作家郭啟宏,可謂當今戲劇屆一顆璀璨明珠。近歲劇作頗豐,多部作品影響深遠。遺憾的是這位吾潮學者,竟未曾為家鄉戲曲添加一部傳世劇作。也許是郭師的作品文化底蘊深厚,椽筆所點皆為歷史篇章,且個性又多以悲壯為格調,文風孤芳冷艷、端莊凝重——此基調未合潮調以雅俗共賞為主流之故罷?  改革、開放以來,在戲劇創作上出現二位在全國有影響的人物,他們就是四川的魏明倫和北京的郭啟宏。他們各具特色,魏明倫以戲劇性見長,郭啟宏則以文學性見長,因此有人說魏的劇本是在舞台看,郭的劇本是在桌上看。  郭啟宏是饒平縣黃岡鎮人,196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後調北京工作,曾任評劇院副院長,現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一級編劇,北京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  郭啟宏擅長歷史劇的創作,主要作品《李白》、《天之驕子》、《南唐遺事》、《司馬相如》等在全國均有很大的影響;還與人合作電視連續劇《東周列國》,其《春秋篇》已拍攝完成並在中央電視台播放。有人評價郭啟宏的歷史劇創作已達到或超過郭沫若,在戲劇文學上達到一個新的水平。  郭啟宏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除戲劇創作外,還發表不少評論、散文、隨筆、詩、小說等,1997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潮人》,是一部描述潮州人滄桑的巨著,曾於1998年分別在北京和我市舉行研討會,被喻為是「史筆詩心的文化小說」。  郭啟宏已發表的各類文藝作品共500餘部(篇),其中21部作品曾獲國家、省市級共35次獎;已出版的有《郭啟宏劇作選》、散文隨筆集《四季風鈴》、小說《白玉霜之死》等。                   一生寫戲:關注知識分子命運——郭啟宏作品研討會發言摘要                   作者:劉章春                                    時間:2004年3月12日地點: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單位:中國戲劇家協會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梁倩(北京人藝):今天中國劇協和北京人藝聯合召開郭啟宏作品研討會,這是經歷20年後,第二次為郭啟宏舉辦作品研討會。郭啟宏從中山大學畢業後早期創作的作品有現代評劇《向陽商店》,後來他陸續創作了京劇《司馬遷》、崑曲《南唐遺事》、《司馬相如》、評劇《評劇皇后》等多部作品。到北京人藝工作後創作了話劇《李白》、《天之驕子》,其中《李白》早在12年前曾獲文華獎。郭啟宏的古典文學功底深厚,是一位學者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是寫古今知識分子的命運,具有較深的人文內涵,發人深省。他創作的唱詞、台詞講究,富有韻律,文學性強。郭啟宏的創作領域很寬,除了戲曲、話劇之外,還涉足小說、散文、隨筆、電視劇等,但他最傾心的還是舞台劇的創作,至今仍筆耕不輟,《男人的自白》是他近期嘗試小劇場話劇的新作。今天我們召開這個研討會,總結郭啟宏的創作藝術成就,不僅是對郭啟宏、對當今的戲劇創作都是有意義的。  郭啟宏:首先我由衷感謝中國劇協和北京人藝對我的關心。我今年六十有三,對召開這種規格的研討會我看得是很重的。我想說幾點我的看法,首先是自省意識。所有的大作家都具有自省意識,如果不能有自省意識,就很難使自己的作品進入更高的哲學層次。常說人文關懷,我們不是要像救世主那樣去關懷什麼,而是要真正地將自己置身在生活中,把自己投入進去。再有就是我在這裡杜撰出一個詞,叫做「古為我用」,「我」不是小我,而是從創作主題出發,強調個性化的寫作。另外一個是要敬畏傳統。傳統的實質是優秀的東西。藝術的歷史也是一部叛逆的歷史,但是必須要把傳統搞透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人活得越老越是會感悟得深。我認為,戲劇可以新潮,但對最根本的傳統必須堅持;思想可以新,但是對傳統的形式美必須要堅持。目前有的搞創作的人文字功夫差,似乎能說話就可以寫台詞。我還是要特彆強調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有敬畏之心。  何西來(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認識郭啟宏我是從《李白》開始的。他的戲對我的震動很大。當年寫了很長的文章。這次北京人藝在大小兩個劇場同時上演郭啟宏的作品,這在北京人藝的歷史上也是沒有的。  郭啟宏是一位有多方面才華的作家,集戲劇、小說、隨筆、詩歌於一身,形成了在穩定中有變化的特色。他是中國當代具有實力、在創作上有實績的文學家,寫出了自己的特點,顯示出了自己的學力和功力。對郭啟宏作品研究討論的領域都很多,比如說作品的思想深度,郭啟宏是以戲劇為文,思考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並取得了實績。從他歷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中國知識分子命運所注入的不同的思考,《司馬遷》有自己的特點,在人格的對照中完成了對司馬遷的塑造;崑曲《南唐遺事》解剖的是作為一個詩人的皇帝,寫出了他的感情經歷,特別適合崑曲演出的形式,在演出價值及內在的韻質方面,後來者能超過《南唐遺事》的不多。一個作品過了多少年再去讀解和津津樂道地去欣賞,依然能夠感受其中的魅力,這說明了這部作品是相當優秀的。  寫李白的一生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切入點,郭啟宏寫的《李白》則是選取了李白晚年生命中的一段,從而概括了李白的一生,這更容易準確地寫出知識分子出仕入世進退兩難的命運。  《天之驕子》並非只寫了曹植,而是寫了三曹,作品實際上寫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和權利的關係。對劇中的鼎的使用,我曾在文章里多次談到,鼎乃國之重器。他寫戲的基礎是現實,觀眾看戲想到的也是現實。《男人的自白》看似荒誕,實際上是在荒誕中解剖一種現實中的殘酷,我認為這是郭啟宏的一種自我解剖。  陳四益(新華社):在整個文化界,當在評價藝術家的時候,往往因其成就而捨得加上多種頭銜,以表達他們對開創了什麼什麼所做出的貢獻。從藝術性和思想想上看,郭啟宏的劇作絲毫不遜色,可以說他是一位中國當代傑出的戲劇家。我覺得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戲曲中有話劇味,話劇中有戲曲味,兼而有之。話劇、新詩同樣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但話劇在中國生了根。中國的戲曲中有大量的對白,它與話劇絲毫沒有衝突,話劇反而吸收了戲曲中的對白。郭啟宏自覺地將戲曲中的精髓用在了話劇中,他始終在關注著人的命運,關注著知識分子的命運,在品位上他是站在了一個很高的起點。寫歷史劇最起碼是「七真三假」,郭啟宏在寫歷史劇的時候,案頭工作做得是很透的,留出了很大的空間。郭啟宏的戲劇語言是經過反覆推敲的,他的台詞和語言是詩情畫意的。台詞有激情有文采有詩意。寫詩填詞按譜填曲他都能。像這樣的作家今天是不多見的。  任鳴(北京人藝):我認為郭啟宏的作品不但可以排練,而從閱讀的角度也同樣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這是特別難得的。中國的戲劇最重要的是劇作家。我和他的合作,最大的體會是他對人非常寬容,時時體現出在創作上的理解和寬容的心態。  童道明(中國社科院外文所):說到一個劇作家,我往往會想到的是才氣骨氣,再就是學問的根基。才氣骨氣兼而有之者不多,而一個達到高層位的劇作家必須具備這三點。說道骨氣,我們會從郭啟宏的作品中感覺得到一個誠實的有才華的劇作家的心在跳動,能感覺得到他的血液在流動。我在看一個作品的時候,如果不能引起對作者的興趣,那麼這個作品肯定是不能感動我的。這樣的劇作家的出現,確實是將當代的戲劇文學提高了一大步。  田本相(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郭啟宏所談到的三點感想都是很實在的。他很好地繼承了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作為一個戲劇詩人,從他的作品中的確可以看到他的人格。關於戲劇創作問題,在進入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對注重劇作家所處的重要性方面是不夠的,也可以說是下降了。戲劇之所以和電影不一樣,從根本上講戲劇並不完全是導演的藝術,其中劇作家的作品的深度很重要。像郭啟宏這樣的劇作家在中國鳳毛麟角,不多見。我覺得在大學中應該有人去專門研究他。他談到了關於自省意識,他是在不斷地反思自己,話劇創作往往經常是需要否定自己的。不重視理論,不重視繼承文化傳統是寫不出大作品的,正如他本人所講的,必須敬畏傳統。這些年來一直在進行中國話劇戲劇觀的爭論,我認為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形式在起作用,而忽視了劇作家的存在。不要去埋怨影視做得如何如何火,還是要從自身去找原因。  蘇民(北京人藝導演):可以說我是和郭啟宏四次握手四次合作了。郭啟宏每寫一個劇本都有反思。他不但有著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功底,而且在文字的工夫上,他的普通話也表達得很好,將普通話提高到思想的高度,他的戲劇語言是經過思想的沉澱凝成的,他的作品所體現出的思想深度說明他是站在比較高的起點上。他的作品不但找到了它的真實性,而且也找到了歷史的可能性,在寫每一部作品時他將自己擺了進去。他在對筆下的人物的設置上是很「吝嗇」的,每個人物上場必然有思想有作用。  黃維鈞(中國劇協):郭啟宏在治學上態度很嚴謹,哪怕寫篇隨筆散文依然會給讀者提供很豐富的思想含量和文化信息。很可貴的是,郭啟宏在他的作品中將戲劇與文學兩個方面結合得很好。  周傳家(北京聯合大學):我有一種比喻,作家就是一棵大樹,而我們是圍繞著大樹的藤蔓。郭啟宏在創作上表現了很嚴謹的態度,他的劇作大部分寫的是民族的正氣,民族的魂魄,寫了民族的莊嚴感和憂患意識。他的文學根基比較深厚,對戲劇樣式的把握,尤其是對東方式的寫意性的把握上很有自己風格特點。他的詩劇學特別是台詞語言可以說是韻味無窮,余香在口。他在藝術創作實踐的樣式上,在追求多樣化的風格上,每一部戲都有所不同。《司馬遷》體現的是悲壯,《王安石》所體現的是思辯的力量,《評劇皇后》多少帶有點市井氣息,《南唐遺事》則體現著他對生命的體驗。從這些作品中總是能讓你看到他是在不斷地突破自己。看郭啟宏的戲,給人以強烈鮮明的主題意識,真情地去理解歷史,借古人之酒澆心中塊壘。他剛才在會上所說的古為「我」用,他所說的「我」是一種大我,代表了知識分子一代對更高境界的追求。  劉彥君(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從最近在京演出的《李白》和《男人的自白》中,使我感覺得到作品融入了作者對世界的思考、無奈和嘆息,也表現了他對現時的一種拒絕和態度。從這兩部戲中可以看出,他是從人的心靈、情感價值作為切入點來進行創作的,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也更多地是對傳統文人的境界的把握。他筆下的李白是一個有著豐富個性的人,是把他當作一個精神矛盾的載體來寫的,會永遠處於矛盾中,他希望突破規範,有一種精神渴求,李白的精神弱點並不只是體現在李白的身上,這是別無選擇的,只能是唯人所用。  溫大勇(《劇本》編輯部):郭啟宏是一位在創作上相當投入和勤奮的劇作家。對《劇本》雜誌來講,他是很重要的劇作家之一。他在戲曲、話劇、小說領域創作的水平都很高。他非常關注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注重對知識分子命運心態的開掘。從他的作品中能使人處處感受到他的一種責任感。  廖奔《中國劇協》:和郭啟宏是多年的忘年交。從三個角度來說說對他的戲的感受。感受之一,郭啟宏的創作是死在傳統上,對傳統深入得很深。他首先是被傳統所化,然後再跳出來,他對傳統的了解主要是從原點起步的。他是王季思先生門下的高足,受王季思的影響很深,所以起點高。啟宏老師對中國傳統的研究和了解如此深,是其他人所做不到的。感受之二,啟宏老師一生寫戲都是在探討中國知識分子的路徑,都是帶著知識分子的使命在寫戲。他在《南唐遺事》中寫了趙匡胤和李煜,通過這兩個人物寫出了政治人格與知識分子人格的不同。《李白》所表達的是作者的一種追求,是知識分子的精神煉獄。可以說他所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是在寫知識分子的精神史。感受之三,啟宏老師是在用生命在寫作,通過古代歷史人物表現出了自己的一種體驗與無奈,體現出了他的鮮明的個性。在作品中可處處看到他的影子,包括大量的隨筆、雜文,從中可看出他思想的一貫性。這是人格的力量。  季國平(中國劇協):看《李白》會讓人如醉如痴,看《男人的自白》又使人感受到壓力。我每次看郭啟宏的戲都是懷著欣賞的角度去看的。我認為,郭啟宏寫的李白是另類的李白,也是作者心目中的李白。看了《男人的自白》後,心裡對劇中戴所長這個人物總感覺有種不舒服。我感覺,通過戴所長更多的是表現了人性惡的一面,使人看到這是一個充滿著權欲、情慾的世界。知識分子在今天本來就活的不容易,何必再去揭他們的另一面,何必不去再回到自己所擅長表現的歷史題材歷史人物中去。        
推薦閱讀:

要干就干第一,世人只會記住第一的名聲
「中國四大名雞」之一德州扒雞,名聲遠超其三,有天下第一雞美譽

TAG:作家 | 名聲 | 劇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