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專欄】孫亞洲老師問答連載(二)

大咖簡介:孫亞洲 CFDA高級研修學院 特聘講師(1)對藥品註冊的有關法規、CTD格式資料的技術要求等具有極高的熟悉程度和掌控能力,並熟悉藥品的生產、經營方面的有關法規。(2)負責過近百個產品從實驗室研發、中試,移交到大生產的註冊、試生產全過程,對各種劑型的實驗室水平和企業生產規模工藝、設備具有一定的了解程度。

更正:昨日連載(一)中,問題一的回答提到鹽酸頡沙坦,為編輯錯誤,涉及保密不便公開;問題二的回答經陸步實老師留言補充,還有治療窗狹窄的藥物,在此表示感謝。


問題一:向大家請教一下,建立有區分力的溶出方法,是先做pH溶解度曲線,找到拐點,再依據漏槽條件配置溶出介質吧?

孫老師答疑:pH依賴型藥物是這樣,難溶性藥物是另種路子。難溶性藥物如果在幾種介質中溶解度還可以,滿足漏槽條件,無需加入表面活性劑。如果很難溶,主要是通過尋找表面活性劑,達到漏槽條件。以前的理念認為有區分力需要達到漏槽條件,現在有種新的觀點,我個人也是認可的,即原研製劑在這種溶出介質中,溶出度可以到達85%以上。有區分力並不是說溶解度。

為什麼說做溶出要找有區分力的介質,是因為它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藥物的本身溶解度,二是製劑的因素。找漏槽條件就是為了把藥物溶解度的因素排除,只剩下製劑因素,這樣溶出才是製劑因素的體現。另外,任何事情不能從單一因素考慮,飽和溶解度和溶出是兩個概念,不能單純看溶解度。

問題二:有沒有人做過輔料制粒,原料外加的工藝?這樣的工藝怎樣保證混合均勻性呢?

孫老師答疑:一般來說,原料葯外加,和顆粒確實很難混勻。我們會採取用細一些的篩網整粒,減小輔料顆粒和原料的粒徑比,不要差太大。另一方面,原料藥粉碎的細一點,比表面積大一些,有利於混勻。但這又是矛盾的,原料葯粒徑減少,它的流動性可能會變差,更不容易混合均勻。此外,設備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設備混合能力不同。

另外一個方式,可以考慮使用吸附能力稍強一些的輔料,和原料葯先混合吸附,再跟其他物料混合。這個方法有一個風險就是,可能吸附能力太強,使API溶出不了了。當然,還可以先篩出一部分細分,和API先混合,最好體積佔到5%~10%,再與其他顆粒混合。切記顆粒不能太粗,至少要過24目篩網,因為生產上再過更細的篩網就很難過了。

實驗室階段可以用等量遞加法混合均勻,但是生產上怎麼等量遞加呢?所以,研發階段一定要考慮到實際生產情況。

問題三:F2因子是70還是90影響BE試驗嗎?

孫老師答疑:個人覺得單純看F2因子的大小沒有意義。F2因子是0,BE也可能過;F2因子是100,BE也可能不過。個人覺得最根本的是看製劑、看處方、看工藝,在這個基礎上再看F2因子才有意義。

推薦閱讀:

與大學室友相處寒心的是什麼事情呢?
《大智度論》四百問答(六)
古典詩詞鑒賞題問答模式例析
【引用】關於外遇的問答
紅樓夢基礎知識問答

TAG:亞洲 | 專欄 | 問答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