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51)風景旅遊型 山東泰安

泰安市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泰山南麓,北依山東省會濟南,南臨儒家文化創始人孔子故里曲阜,東連瓷都淄博,西瀕黃河。轄泰山、岱嶽兩個市轄區,寧陽、東平兩個縣,代管新泰、肥城2個縣級市。泰安寓意「國泰民安」,是一座著名的文化旅遊城市,境內的泰山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海拔1545米,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泰安市於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旅遊城市。

地名由來

  泰安-泰山地區是華夏文明的東部發祥地,東夷海岱文明的源頭區,儒家文化的承載區。早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存、繁衍,5萬年前的新泰人,已跨入智人階段;5000多年前這裡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成為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春秋時期,泰安為無鹽邑,城市坐落在今徂徠境內官路村一帶。後來遷往舊縣{原奉符縣},大宋時又遷往谷縣。到明朝才定居泰安。泰安也因泰山而得名,從古語「泰山安則四海皆安」中來,寓意「國泰民安幸福安康」。

  泰安古城歷史沿革

  夏商周屬「九州」中的青徐二州。

  春秋、戰國,春秋分屬齊魯,齊設博邑、魯設龍邑、陽關邑。戰國為齊地,境內有陽關邑、博邑、梁父邑。

  秦時博邑改博陽縣,為濟北郡首府,在泰山之南的汶水北岸。

  兩漢改博陽為博縣,公元110年,將贏、博兩縣割設奉高縣,奉高城位於現泰安城東18公里故縣村

  三國、兩晉、南北朝移至博縣

  隋遷奉高入博,改名博城,屬魯郡(現泰安城東南約13公里的舊縣村)。

  唐改博城為乾封縣屬兗州。唐中後期及五代,現泰城位置形成廟會,泰安城市的雛形,萌現在這一歷史時期。

  宋乾封縣由現舊縣遷至泰山南麓的古岱嶽鎮(即現址),公元1008年乾封改稱奉符縣。

  金、元設泰安州,泰安名始於此。

  明奉符縣撤銷,為泰安州,隸屬濟南府。

  清設泰安縣,屬泰安府。

  近代泰安縣直隸山東省後為濟南道,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屬泰山專屬。

  旅遊資源

  泰安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五嶽之都」。2007年被國務院評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泰安市城市發展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歷史遺迹保護較好,自然風光雄偉壯麗,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泰安市「山城相依,山城一體」的格局獨具特色。

  泰安城市依泰山而建,山城一體,城景交融,古老的泰山與現代化的城市形成了古與新的和諧統一。

  泰山為五嶽之首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華夏文化的縮影,泰山融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與悠久人文景觀於一體,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位於山東「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的中點,旅遊資源得天獨厚:「一山」指泰山,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被中外名人譽為「東方歷史文化寶庫」。泰安的旅遊以泰山為中心,向四周所轄縣市區輻射,帶動徂徠山、臘山、連花山、牛山、東平湖等旅遊區的發展,泰山旅遊已基本成為既有月亮,也有星星的旅遊格局。

  泰安旅遊業的優勢就是打好泰山牌,以泰山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帶動周邊旅遊景區的發展。泰安的旅遊活動,主要有每年9月6日至9日舉辦「泰山國際登山節」,在節日期間開旅遊商品展銷和旅遊商品研討會。自90年以來泰安市旅遊局推出埠陽古樸淳厚的農家風情游;在岱廟推出大型帝王封禪儀式表演活動。將推出奇山古松游、國泰民安游、泰山中絡盤道帝王登山游、泰山東路回歸大自然等旅遊活動。

  從祭地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泰安旅遊以「一山(泰山)、一水(水滸)、一廟(岱廟)、一園(華夏姓氏園)」為主體。泰山「雄峙天東」,素有「山嶽之父」之稱,主峰海拔1545米,總面積426平方公里,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泰安,擁有雄、奧、幽、奇風光特色和旭日東升、晚霞夕照、碧霞神光、雲海玉盤、黃河金帶、天門雲梯、雲龍三現等十大自然奇觀。泰山濃縮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摩崖碑刻2516處,廟宇古建近百餘處,岱廟天貺殿與故宮太和殿、孔廟大成殿並稱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泰安境內還有大汶口文化遺址、齊長城遺址,諸葛亮少年好為梁父吟故地---梁父山,徂徠山、臘山國際森林公園等眾多旅遊景觀。

  大泰山旅遊圈

  泰山文化,為了擺脫單線游泰山留不住人的弱點。與國家著名的策劃單位和多省合作交流。

  大泰山旅遊圈風光(14張)投資幾十億,打造大泰山旅遊文化圈:

  1.泰山印象-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投資近3億的囊括秦漢唐宋元明清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

  2.泰山花樣年華景區:投資6億元,對口日本,韓國,東南亞。集觀光、採摘、展銷、 餐飲於 一體的大型農業旅遊文化項目。

  3.泰山方特歡樂世界:廣東省與山東省共建,投資近30億的僅次於上海迪斯尼的大型遊樂場。

  4.泰山-東平湖-梁山泊-水滸文化旅遊區:在泰山西部東平縣東平湖,為梁山泊遺存水域,為新版水滸傳的拍攝場地,水滸影視城是江北著名的影視城!

  5.泰山東麓-泰山明清古村:投資近3億的明清古民居復原項目!

  著名景點

  泰山風景名勝區

  泰山,又稱東嶽,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545米,氣勢磅礴,拔地通天,素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歷代帝王封禪和民眾朝拜,給泰山遺留下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使泰山成為"華夏文化"的縮影,使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到「泰山壓頂不彎腰」,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嚮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1991年被列入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998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6年又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泰山以其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每年吸引著500多萬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

  泰安是華夏民族文明的發祥地,早在50萬年前就有了人類的生存、繁衍,5萬年前的新泰人,已跨入智人階段;5000多年前這裡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成為華夏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五嶽之首」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由於古人對太陽和大山的崇拜,自堯舜至秦漢,直至明清,延綿幾千年,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佛道兩家、文人名士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迹。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歷朝歷代,無論誰當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為中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千古絕唱。歷代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

  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人文景觀從祭地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全山有古建築群20多處,歷史文化遺迹2000多處,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無數。岱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餘音繚繞;回馬山上,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猶現;雲步橋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盤道,李白、杜甫歷代文人「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禪儀式綽綽伊始。此外還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經石峪、碧霞祠、日觀峰、南天門、玉皇頂等主要名勝古迹。

  泰山具有極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其主要特點為雄、奇、險、秀、幽、奧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渾,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嘆,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遊覽勝地;既是「天然山嶽公園」,又是「東方歷史文化縮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主要分布在岱陽、岱頂、岱陰及靈岩。

  泰山景區分麓、幽、妙、奧、曠五區,其中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一段,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稱為妙區;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此處林木蒼鬱,花草茂盛,素有奧區之譽;曠區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這裡坦途綠蔭,溪深谷幽。於是就有了&??39;登泰山而小天下&??39;和&??39;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39;的感覺了。

  泰山氣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涼爽,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陰涼舒適,到山頂時,還需攜帶寒衣。夏天雖是泰山的多雨季節,不過若能趕上夏季的雨過天晴,就可在山頂上領略到山上紅霞朵朵,腳下雲海碧波的壯麗景色。春秋兩季較溫和,平均氣溫10℃,但春季風沙較大。秋天則風雨較少,晴天較多,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為登山觀日出的黃金季節。冬季雖天氣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機會較多。

  最佳旅遊時間:游泰山,4月-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岱頂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見黃河。冬天要待下雪時,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輕易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遇到雲海奇觀,若遇上日出雲海就更幸運。黃金周期間泰山人太多,不過泰山上的纜車和盤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確實做的很不錯。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一是反映了古老的地質年代信息,在泰山地質公園探測到了帶有37.2億年地球年齡信息的捕獲晶,標誌著在泰山地區下存在著很古老的岩石。

  二是具有特殊價值的岩石。在泰山地區發現的騍馬提岩是中國唯一的,在全世界也只有五六個國家有發現。三是反映了典型地質變化過程,泰山地區所有26億年以前的岩石都已經變質變形了,而26億年以後形成的則變形很小,這表明在26億年前,泰山地區發生了一次重要的地質運動。這次突變具有里程碑式的全球意義,與世界地質學界將太古宙和遠古宙的分界定在26億年設想不謀而合。

泰山四大奇觀

  泰山日出

  是泰山最壯觀的奇景之一,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雲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象一個飄蕩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雲海玉盤

  泰山雲霧可謂呼風喚雨,變換無窮:時而山風呼嘯,雲霧瀰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雲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遊人遇此,無須失望,因為你將要見到雲海玉盤的奇景:有時白雲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雲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雲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雲朵填谷壑,又象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仙島。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雲與滾滾烏雲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

  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又適逢陰雨剛過,天高氣爽,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的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爛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珍異寶殿的光輝。那五顏六色的雲朵,巧奪天工,奇異莫測,如果雲海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大自然生動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係。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泰山旅遊圖應該說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黃河金帶

  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舉目遠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係。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應該說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另外,霧凇和雨凇是泰山奇特的自然景觀。霧凇似霜非霜,似冰非冰,迎風怒放,千姿百態。使松枝、樹叢結滿了毛絨絨的冰掛,象一株株巨大的白珊瑚,殿閣披上了柔軟的輕紗,大地鋪展開潔白的氈毯。雨凇則使岩石、大地、房頂、林木都結滿了晶瑩剔透的冰層,讓萬物驟然間凝聚成冰的世界。

  游泰山經典線路

  也是常規路線,泰山東路(紅門路)登頂路線:因為歷朝皇帝也從這條道登山,又稱泰山御道。它是歷史悠久滴登頂路,千百年來為登山主道。沿途樹陰夾道,石階盤旋,峰巒競秀,泉溪爭流,自然景觀雄奇秀美。沿途古迹眾多,共計有古寺廟8處,碑碣192塊,摩崖刻石366處,傳統文化韻味濃郁。這條古老滴傳統線路是泰山滴精華所在。但山高路陡,攀登較為吃力,經6666級台階可直達岱頂。以中等速度登山,全程約需4小時。由此條路登山體力消耗很大,如體力不支,可在徒步到達中天門後,換乘索道直達岱頂。不過,到中天門已是半程,還是建議大家再堅持一下,因為中天門至泰山之巔滴最後一段路程,是泰山整個景區中精華中滴精華,其磅礴宏偉滴氣勢、雄奇美麗滴景色、年代久遠滴遺迹,會給嫩帶來難以形容滴心靈震撼,使嫩終身難忘!

  從紅門徒步登山,沿途景點有:關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萬仙樓、革命烈士紀念碑、風月無邊刻石、三觀廟、斗母宮、元君廟、經石峪、柏洞、壺天閣、回馬嶺、中天門、快活三里、雲步橋、五大夫松、望人松、朝陽洞、十八盤、升仙坊、南天門、天街、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日觀峰。其中重要景點;

  1、孔子登臨處(「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就是說的這裡)2、經石峪(北魏年間的佛經石刻,據說是唐僧取經路過此地晾曬佛經石留下的,十分壯觀) 3、中天門(泰山的半山腰,海拔860多米)4、雲步橋(瀑布和石刻十分壯觀) 5、五大夫松(為秦始皇避雨護駕有功) 6、十八盤(泰山的標誌性景觀,也是泰山最難攀登的地方)7、南天門(傳說中天宮的入口,由二郎神把守) 8、天街(天上的街市,彷彿置身雲霄)9、碧霞祠(供奉泰山老奶奶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廟宇,泰山頂最完美的一處古建築群,一定要在這裡為老奶奶燒一炷香,將煩惱與心愿向老奶奶傾訴,有求必應!)10、唐摩崖(摩崖時刻群,最著名的是唐玄宗所刻) 11、玉皇頂(泰山極頂,海拔1545米,內供奉玉皇大帝)12、日觀峰(觀賞泰山日出最好的地方)

  登泰山沒有走過這條路,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遊覽過泰山。初次登泰山者強烈推薦。②可以把咱家泰山山水緣客棧北側400處滴岱廟作為登泰山滴起點,岱廟至南天門8.2公里,盤道5800餘級,其間幾無平路,全程攀登需要一定滴體力和毅力,按中等速度走到極頂,約需5小時左右。對此,在登山之前要有一定滴思想準備。

  岱宗坊

  是一座流傳有許多美麗的神話的四柱三間式古代牌樓。它始建於明朝隆慶年間,位泰山岱廟北門外,是泰山東路登山之門戶,為登山第一坊,號稱泰山第一坊。額題篆書「岱宗坊」三個金色大字,有標誌導向作用。坊前分立《重修岱宗坊記》和《重修泰山記》。坊北原有三皇廟,祠伏羲、神農、黃帝,還配以八蜡神。兩廟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拆毀,1979年在其舊址上修建軍了泰山賓館及旅遊機構。坊北為玉皇閣及白鶴泉故址。

  泰山作為五嶽獨尊的聖山,在登山之始,自然要有提醒人們進入名山勝地的標誌,以使人們收斂視野,排除雜念、「若登天然」般地攀登泰山。

  作為登山第一坊的岱宗坊,其審美價值還不能孤立的從這一單體建築來審視。岱廟這一祭拜神靈的場所,旨在體現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芸芸眾生所在的凡人塵世;出厚載門沿登山路線攀登,即可到達充滿神秘色彩的天上極樂世界。而在從人間到天上的這一艱難攀登的過程中,構築一座座功,石坊既增加了登山的節奏,縮短了人間天上的距離,避免了「登天」這一過程的曠遠和單調,又使人們在艱難的攀登中不斷受到鼓舞.體會到山的神聖、崇高與偉大。就岱宗坊這一單體建築來講,建築藝術也是比較高的。圓形的脊獸和微微翹起的檐角,增加了坊的流動與飄逸,面四柱前後均輔以石柱,又藉助了泰山這一大背景,增加了坊的穩重。

  岱廟

  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坐落于山東省泰安市區北,泰山的南麓,俗稱「東嶽廟」。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為道教神府,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從中路登泰山最好先看岱廟,也叫東嶽廟,是道教神府和歷代帝王封禪大典、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廟內的天貺殿與北京的故宮太和殿、曲阜孔廟大成殿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岱廟南北長輩405米,東西寬厚237米,總面積為96000平方米。廟內有古建築和仿古建築材料186間,石碑刻184塊,以漢柏為代表的古樹名木工212株。一九八八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貺殿是岱廟的主體建築,也是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之一。殿內供奉泰山神,像高四點四米,神龕上懸掛清康熙皇帝的親筆題「配天作鎮」匾,門內有乾隆皇帝題「大德曰生」牌匾。大殿內的《泰山神啟蹕迴鑾圖》,據考證最初繪製於宋代,具有重要的藝術鑒賞價值。這幅長六十二米的巨型壁畫,共容納瞭望675個不同形態的人物,其東半部是出巡,西半部為回鑒。縱觀整個畫面,可謂濃筆重彩,栩栩如生,不愧是中國道教的傑出畫作。大殿內外及前後左右,還有明代銅鑄「照妖鏡」、鐵鑄大香爐,御碑亭等古迹文物。在仁安門與天貺殿之間,有一小露台,因台上有一塊神密的泰山石,使得遊人們常在此駐足玩賞。這塊名叫扶桑石的奇石正北方向,是一古柏,傳言為唐代忠臣安金藏來泰山神前告武則天滅子之罪,最後化作該柏。遊人們圍繞扶桑石左右??泰山神的降福。

  漢柏院子,進了正陽門右拐二十幾米處是漢柏院,飽經蒼桑的古柏為這所院落增添了幾許神密色彩。院內的5株古柏是漢武帝東封泰山時所植,在院內八角石欄水池旁,可憑欄觀賞漢柏倒影。這些漢柏被譽為「漢柏凌寒」,是泰安八景之一。

  唐槐院子,自漢柏院內過北門就是清代皇帝駐蹕之地東御座。其西門與南門分別和檔華門、漢柏亭相對。正殿內傢具按清宮原樣複製,配陳列泰山祭器。這裡最著名的文物是《泰山秦刻石》殘字碑,據考證為秦朝李斯所留真跡。除上朴景觀外,岱廟內的泰山博物館還收藏有黃釉青花葫蘆瓶、溫涼玉圭及沉香獅子三件稀世珍寶。另有石碑刻184塊,漢楞像石刻48塊,數百年前的古松、古柏林212株,花色各民的觀賞植物292種。是泰山文物的主要集聚地。

泰山紅門(一天門)

  位於岱宗坊北,紅門路北首,東臨中溪,西靠大藏嶺。有紅門宮,紅門宮因嶺南崖有紅石如門而名,創建時間無考,明清時重修。廟分東西兩院,東為彌勒院,西為紅門宮,中由飛雲閣相連。東院正殿原祀木雕彌勒佛,1966年毀;東有穿堂式更衣亭,舊時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為茶室;南有穿堂式過庭。西院為元君廟。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蓮菩薩銅像;西有且止亭,今為泰山風光攝影展室;南為穿堂式茶亭。正殿後是禪房院及東西配房。飛雲閣原祀觀音大士,今為賞景台。

  宮前三重石坊形若階梯。前為一天門坊,明代建,參政龍光題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巡撫李樹德重建,兩側有明代人題「天下奇觀」及「盤路起工處」大字碑。中有孔子登臨處坊,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撫山東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嘉靖狀元羅洪先題額並聯:「秦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聯語於1967年被鑿毀。

  紅門宮

  紅門宮是泰山中溪的門戶,呈半封閉凹形空間。再加宮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構成一組高低錯落、色彩鮮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築群。自飛雲閣洞北望,林蔭夾道,石級綿延。自古有「紅門曉日」之景。清人趙國麟留詩:「凌晨登紅門,霽色明朝旭。俯視萬家煙,平疇盡新綠。」

  一天門坊前路西是關帝廟,始建無考,原祀三國時蜀漢名將關羽。明清時山西鹽商常在此聚會祭祀,奉福神,故又名山西會館。1983年重修,現為國家文物局泰安培訓中心。廟東院有古柏一株,牆外碣書「漢柏第一」。

  宮東跨溪而南是白騾冢遺址。傳唐玄宗登泰山時乘白騾,禮畢下山至此,騾累死,遂封「白騾將軍」,並備棺壘石為冢。現冢無存,僅留石碑,傳為白騾冢碑。民國年間趙正印根據碑額棱上有「垂拱元年」等殘字,斷為唐高宗《小字登封紀號文碑》。1988年復立於原處,但殘字碑已成無字碑。

  宮西是大藏嶺,其巔有石屋能藏物,故名。宮後有一巨石聳立,上刻「小泰山」。傳為碧霞元君的化身,原有元君小廟,舊時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建國後廟毀,1985年重建。稍北路西有清代和民國年間「合山會記」碑26塊,記載當年朝山進香的盛況,今稱小碑林。

  紅門宮是泰山中溪的門戶,呈半封閉凹形空間。再加宮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構成一組高低錯落、色彩鮮明、形若天梯的古建築群。自飛雲閣洞北望,林蔭夾道,石級綿延。自古有「紅門曉日」之景。清人趙國麟留詩:「凌晨登紅門,霽色明朝旭。俯視萬家煙,平疇盡新綠。」

  小洞天

  小洞天在紅門宮東北深澗內。片石如幾,廣12平方米,厚1.5米,南側有明代知泰安州事甘應甲題、范廣書「小洞天」。谷底斷崖層疊,橫瀑飛流,自北而南有柳條、飲馬、石峽三灣。谷側多圓柱形鐵黑色巨石,橫斷面層層包裹,似枯木年輪,上刻「醉心」。傳為漢代文學家枚乘所說的「泰山之溜穿石」,俗稱黑石埠,為環狀節理輝綠玢岩,國內外罕見。此處一壑曲繞,清溪碧潭,山林澗草,森森蔓蔓,別有洞天。

  中天門

  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此處為登頂半程,上下必經之地。位於黃峴嶺脊之上,海拔847米,是登泰山東西兩路的交匯處,又名三天門,為盤山公路終點。中天門嶺峻谷幽景色壯美,遊人至此已升「中天」,無不心曠神怡。東西兩路在中天門匯合後,既可徙步攀登十八盤,也可乘中天門索道一步登天。

  中天門建於清,為兩柱單門式石坊。泰山古時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廟祀黑虎神,現廟內塑財神趙公元帥執鞭跨虎,東為仿古茶樓,西南為中溪賓館,西北為中天門索道站。

  中天門峻岭闊谷,樓閣簇擁。東有中溪山突兀俏麗,可觀日出,望晚霞;西有鳳凰嶺蜿蜓伸展,可遠眺傲徠雄姿,俯視城廓新貌。佇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峰,眾山拱立,林茂泉飛,纜車凌空,天然成畫。

  泰山十八盤

  泰山之雄偉,盡在十八盤。

  泰山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1600餘級,為泰山的主要標誌之一。此處兩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

  十八盤在對松山北,高阜之上,雙崖夾道,舊稱雲門,今名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辟,十八盤自此而始。開山北為龍門,舊有龍門坊,後毀。西岩有清道光年間魏祥摹刻狂草「龍門」大字,東為大龍峪,雨季眾水歸峽,飛泉若瀉。

  前為新盤口。明萬曆年間,參政呂坤跨澗建渡天橋,並順龍峪上源修新盤道,直達碧霞祠南神門,登岱頂者上下甚為方便。橋與盤道均毀於清乾隆年間。

  新盤口北兩山陡立,東為飛龍岩,西為翔鳳嶺,中有一線天,名石壁谷。谷中上有南天門,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盤相連。南天門恰處於谷口,是泰山古建築充分利用地理環境,以人工之力突出和美化自然環境的典範,是泰山的重要標誌物之一。仰視天門,盤路陡絕,似雲梯倒掛。石壁谷兩側有「天門長嘯」、「層崖空谷」、「天門雲梯」、「如登天際」諸刻。

  泰山有3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餘階。「緊十八」西崖有巨岩懸空,側影似佛頭側枕,高鼻禿頂,慈顏微笑,名迎客佛。十八盤岩層陡立,傾角70至80度,在不足1公里的距離內升高400米。十八盤為泰山的主要標誌之一。有詩為證:

  拔地五千丈, 沖霄十八盤。

  徑叢窮處見, 天向隙中觀。

  重累行如畫, 孤懸峻若竿。

  生平饒勝具, 此日骨猶寒。

  由中天門至南天門,一段走完大致需要1-2個小時左右。

  南天門

  在山東泰安市泰山上十八盤之盡處,舊稱三天門、天門關,海拔1460米,山於此為最危聳,上即絕頂。它建在飛龍岩與翔鳳嶺之間的低坳處,雙峰夾峙,彷彿天門自開。元中統五年(1264年)布山道士張志純創建。門為閣樓式建築,石砌拱形門洞,額題「南天門」。紅牆點綴,黃色琉璃瓦蓋頂,氣勢雄偉。門側有楹聯曰「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

  南天門是泰山的驕傲。南天門以上圍繞著泰山極頂的區域,被稱作岱頂景區,面積約1.6平方公里。

  岱頂海拔已高,由於氣壓、溫度諸因素的影響,景觀與山下迥然有別,堪稱奇妙,因此人們又稱岱頂為「妙區」。置身岱頂只覺日近雲低,幾千年來人類社會不斷營構的「天府仙境」與大自然賦予的奇異景緻交相輝映,使人感到虛幻飄渺,不知這裡是人間天上,還是天上人間。

  碧霞祠

  位於泰山極頂南側,泰山天街東邊,距岱宗坊約6.5公里,初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 1008年 )。原名昭真祠,金代稱昭觀,明弘治間 ( 1 4 8 8 ━ ━ 1 5 0 5 年 )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年)重修後改稱碧霞祠 ,沿用至今。

  泰山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大觀峰(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系元君上廟,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宋大中祥符年間創建,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鐘鼓樓、東西御碑亭、東西配殿。

  碧霞祠是一組宏偉亮麗的古代高山建築群,由大殿、香亭等十二座大型建築物組成。整個建築以照壁、南神門、山門、香亭為中軸,左右對稱,南低北高,層層遞進,高低起伏,參差錯落,布局嚴謹,顯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建築水平,在道教宮觀中極有代表性。

  碧霞祠大殿為五楹,九脊歇山式頂,瓦壟三百六十條,以象周天之數。蓋瓦、鴟吻、戧獸、大脊等均為銅鑄。檐下高懸雍正帝「贊化東皇」、乾隆帝「福綏海宇」巨匾。整個大殿雕樑畫棟,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為壯觀。殿內正中神龕內的碧霞元君貼金銅坐像,鳳冠霞帔,慈顏安詳端莊。

  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聖母、泰山奶奶,傳說是東嶽大帝之女,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道經中說:碧霞元君是西天斗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位證天仙,受玉帝之命,統領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民間傳說碧霞元君能佑眾生,特別保護婦女兒童,有求必應。現在每年有逾百萬的香客遊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祈神福佑。

  泰山碧霞祠大殿左右為東、西配殿。東配殿祀眼光娘娘,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西配殿祀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類生兒育女之事。東西殿之間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時代,大殿輕易不開。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資格進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禱泰山娘娘。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21處重點道教宮觀之一。1985年,這座千年古觀重新交由道教組織管理,並作為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桃花峪

  位於泰山西麓,上段名桃花源,下段名桃花峪,古時因桃花滿谷而得名。唐李賀有「桃花亂落如紅雨」的詩,此地又名紅雨川、紅甫川。是泰山秀區。桃花峪入口至桃花源13公里。桃花源設有單線循環吊廂式空中索道,可直達岱頂。

  桃花峪中滿山草藥,遍地是寶。最令桃花峪揚名增色的是聞名遐爾的泰山赤鱗魚,它們出沒於石隙水藻之間,身影靈巧輕盈,搖曳多姿。

  此外,比較泰山其它幾條旅遊線路,桃花峪登山線是最為便捷的一條登山線路,尤其對於沿公路從北方來的遊客更是如此。到達景區後可先乘汽車,再坐索道至山頂。

  元代道士張志純有詩云:「流水來天洞,人間一脈通。桃源知不遠,浮出落花紅」。桃花峪山青樹綠,水靜沙明,自然環境幽靜,空氣清新醉人,遊人至此猶如進入人間仙境。

  最令桃花峪揚名增色的是聞名遐爾的泰山赤鱗魚,它們出沒於石隙水藻之間,身影靈巧輕盈,搖曳多姿。桃花峪因溪清潭深,僻遠幽絕,水質尚未污染,含氧最高、礦物質少、硬度低,成為泰山赤鱗魚的繁衍盛地,金、銀、鐵、草等四個不同品種的赤鱗魚均在此生息。

  谷內植被蔥茂,林木以油松為主,間有華山松、黑松、赤松、枰柳、遼東榿等。秋天,黃花菜、南蛇藤、五角楓、菠蘿樹宛如艷麗的錦緞,將山巒懸崖裝扮得五彩繽紛。

  玉皇頂

  位於碧霞祠北,泰山主峰之巔。因峰頂有玉皇廟而得名,這裡是泰山絕頂,舊稱太平頂,又名天燭峰,是歷帝王登高封禪的地方。玉皇廟建於泰山的極頂,為泰山地勢最高的建造物,由山門、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和東西禪房組成。主殿供奉玉皇大帝銅像,廟院中央有塊極頂石,極頂石上有通石碑,上刻著「泰山極頂」和「1545米」兩行字(實際高度1532.7米,國家測繪局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公布的數據)。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峰」之美譽。

  四周圍以石欄,是泰山的最高點,石上有南陽王均於1921年題寫的「極頂」二字。西北側有「古登封台」碑,古代帝王登山祭天,就在此處設置祭壇。玉皇頂傲視群雄,亭立峰巔,極目四望,確有「一覽眾山小」之感。

  玉皇廟位於玉皇頂上,古稱太清宮、玉皇觀,始建年代現已不可考,明成化年間重修。主要建築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東西配殿等,東亭可望「旭日東升」,西亭可觀「黃河金帶」。玉皇大帝,掌管三界之主神。神龕上匾額題「柴望遺風」,說明遠古帝王曾於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諸神。殿前有「極頂石」,標誌著泰山的最高點。極頂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說明這裡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

  日觀峰

  位於玉皇頂東南,古稱介丘岩,因可觀日出而名。相傳在峰巔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稱秦觀峰、越觀峰。泰山日出是壯觀而動人心弦的,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隨著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最後,一輪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整個過程象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瞬息間變幻出千萬種多姿多彩的畫面,令人嘆為觀止。岱頂觀日曆來為遊人所嚮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峰西側為唐宋封禪故址。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曾在此設壇祭天。峰頂舊有迎旭亭,民國年間建泰山氣象站。1984年在東側依崖而築觀日長廊,全長30米,亭廊銜接,似仙閣矗立,鮮艷奪目。

  峰北有巨石橫出,名拱北石,又名探海石。上有「絕妙」、「船石岩」、「醉石」及明人題名,如:臧克家的「與天地永大」、方毅的「雄峙東海」、劉海粟的「雲海」、陳毅的「泰岳高聳萬山叢」等。登臨其上可盡賞旭日東升的壯麗場面,亦可晴覽山色、陰觀雲海。李興祖詩:「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已初明。蒼茫海氣連雲動,石上遊人別有情。」

  日觀峰石刻遍布,如「俯察萬類」、「目盡長空」等。登石朝觀日出,暮賞彩雲,此處今已成為泰山的重要標誌。

  天燭峰

  位於九龍崗南崖上,兩座峰相距不遠、隔澗相望、形狀近似巨燭的山峰,分別被稱為大天燭峰、小天燭峰。

  小天燭峰一柱狀孤峰從谷底霍然拔起,高聳似燭,峰端的勁松,宛若燭焰燃燒,因此稱「燭焰松」。小天燭峰以東還有一座柱狀山峰,比小天燭峰雄渾粗壯一些,即為大天燭峰。

  大、小天燭峰附近是泰山欣賞古松的絕佳所在,後石塢古松園就在這裡,還有三池碧水。南為鑒池,傳說為元君梳洗映容之處,又名玉女洗頭盆,北為鳳凰池,東北為飲虎池。

  大天燭峰下為溪里峪,舊傳有魔女坐化於此,又名風魔溪,溪中有天燭瀑。小天燭峰下有一灣,名洗鶴池,過去常有松鶴歇憩嬉戲之中。雙峰西南方附近的天空山下是著名的道教廟宇景觀群。如:老君廟、元君廟、元君墓、靈異泉、蓮花洞、玉女修真處等都坐落在此。

  馮玉祥墓

  馮玉祥墓建於1952年,坐東朝西,全用泰山花崗岩條石砌成,建有四段石階,共66級,分別象徵其經歷的四個階段和壽齡,包括墓堂和墓道兩部分。墓堂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寬8.4米,東西深14.8米,墓台寬曠,墓壁正中鑲嵌著馮玉祥銅鑄頭像,額鐫郭沫若題書的「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貼金大字,其下為馮先生自題詩《我》,詩揭示了馮將軍一生為國為民奮鬥不懈的高貴品質。墓道呈台階式,長27.2米,共66級。墓道兩側亦設排水渠和花壇,壇上綠樹常青,周圍松柏成林,氣氛肅穆。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玉祥(1882~1948),字煥章,安徽巢縣人。出身行伍,是著名的國民黨愛國軍事將領。1924年發動「北京政變」,所部改組為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1926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積極;主張抗日,在張家口組織抗日同盟軍,任總司令。抗戰勝利後,反對國民黨的內戰、獨裁和賣國政策,1946年出國考察水利。1948年與李濟深等人發起組織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併當選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同年9月,為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回國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工作,途經黑海因輪船失火遇難。黨中央為紀念馮玉祥先生的歷史功績,按其遺囑而安葬泰山。

  靈岩寺

  泰山靈岩寺,坐落於泰山西北麓,位於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境內。北距濟南45公里,南離泰安25公里,104國道、京福高速公路(設靈岩寺出口)在其側穿過,靈岩寺景區現有高、中檔賓館4處,可同時接納500人食宿。靈岩寺,始建於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併名列其首。靈岩寺,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遊區。

  玉泉寺

  是北魏僧人意創建,金代僧人善寧重建,因南有谷山,東有玉泉,故又稱谷山寺,谷山玉泉寺。而生話在岱東廣袤大地上的人們親切的稱之為「佛爺寺」。

  泰山佛教始於兩漢,盛於隋唐,後經宋、元、明三代復興發展,佛教在泰山深深紮下了根,先後有50餘座寺院分布在泰山周邊的深谷幽林之中,形成了對泰山的包圍態勢。清以後佛事漸淡,百年戰火風雲中,大部分寺院廢圮。

  解放後僅存靈岩寺、普照寺、斗母宮三處較為完整,但香火亦非從前。上世紀80年代以來,為發展以佛教文化為載體的旅遊觀光業,靈岩寺、普照寺、斗母宮得到整修,玉泉寺、竹林寺等得以重建。靈岩、普照兩大寺院因受旅遊經濟的驅動,商家的炒作使的遊人增多香火漸旺,卻失去了昔日的空靈幽靜。竹林寺雖已重建,但已非昔日佛門靜地,至今門庭冷落。而深藏在泰山東北麓的玉泉寺情況則所有不同。

  據當地人講,佛爺寺雖在很久以前就僅剩殘垣斷壁,但香火從未斷續。每逢年節,農曆三月三鄉民們從十里八鄉趕來搶燒頭柱香,以祈安納福。大雄寶殿復建後,遊人香客增多,但這裡因遠離市井,人類踐痕,市井喧囂依然稀少,仍不失為一塊空靈寶地,佛門靜土。

  「入靜」是佛門修鍊的要旨,去佛爺寺無論你是歡笑而入,還是蹦跳而進。當走進寺前的那片柏林,當慢慢走進那寺前幽谷,慢慢走進禪院的時候,你都會不自覺地靜下來。這裡太自然太幽靜了。進了禪院面對矗立千年的銀杏樹,面對莊嚴的大雄寶殿,面對渾厚的記事碑,你只有靜靜地祀香,靜靜地讀碑尋古,靜靜地悟我。坐在廣茂的古銀杏樹下,品著一杯香茶,任憑葉子、果子,靜靜地落在石桌上,落在身邊,落在茶杯里,望著那亘古不變的巍巍青山,聽著密林深處傳出的水聲、鳥聲、松濤聲,思緒似乎一下子就不存在了。什麼悲歡離合,什麼榮辱進退,什麼名利得失,早已飛到了九宵雲外。一顆凡心一下子就變的象頭頂上的藍天一樣清純無。

  普照寺

  始創於元朝,取佛光普照之意,是六朝古剎。它位於凌漢峰前,峰巒環抱,一澗低流,蒼松翠柏掩映,依山而建,是一組完整的佛教寺院古建築群。

  位於岱麓凌漢峰下,取「佛光普照」之意而得名。清人有「門前幾曲流水,寺後千尋碧峰,鳥語溪聲斷續,山光雲影玲瓏」的贊詠。寺內東院禪舍清幽,西院綠竹千竿,前院鐘鼓樓對峙,中院依次有山門、大雄寶殿、摩松樓等建築。馮玉祥將軍曾隱居於此,他的墓就在普照寺的西側。

  斗母宮

  位於泰山中路的龍泉山下,創建年代無考,是泰山最古老的道觀之一,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即公元1542年德藩重建,到了清代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由比丘尼主持,並且進行了重修和拓建,裡面供奉著北斗眾星之母,稱之為「斗母宮」,又名「斗姥宮」,別稱「妙香院」。從此以後道觀就成了尼姑庵,到了清代光緒年間,宮宇輝煌,尼僧眾多,陳設豪奢,香火特盛。

  斗母宮古名「龍泉觀」,它臨溪而建,分為北、中、南3院,山門面西。鐘鼓二樓直接建於宮門兩旁並與山門連在一起,來到斗母宮,北看天門依然高掛,遙遙不可及;南望來路,一些低峰矮山卻盡在腳下了。又因東臨龍泉峰,泉水繞宮而過,所以又稱「龍泉觀」。是泰山景區中最為幽靜的所在。明嘉靖二十一年(1522),德王重建中院大殿。康熙十二年(1673),觀音堂住持比丘尼性江於正殿後建觀音殿,中院東側建配殿。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中院正殿,建聽泉山房。

  泰山升仙坊

  升仙坊位於山東省泰山中路緊十八盤的起始處、南天門下。為全石兩柱單門式石坊,寬2.82米,通高4.5米,建於雙層方石基上。基石長1.82米,寬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滾墩石,獸頭石鼓狀。柱上有門楣、額板、額枋,枋上置五斗。頂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圓頭吻,浮雕瓦壟、勾頭、滴水。,額題楷書「升仙坊」。此處山勢陡峻,懸崖峭壁,上臨岱頂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飄然升仙的意境,故名「升仙坊」。遊人至此小憩,每每浮想聯翩。回視山下,常有騰身雲霄之感,舉首仰望,南天門近在眼前,奮力攀登,岱頂在望。

  泰山天街

  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門向東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長約一華里南天門向北的一段路,約有100米,稱為北天街,岱頂天街,商鋪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風俗。南天門東北有石坊,明人題額「升中」,清末廢。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題額「天街」。坊前北側有迴鑾閣,1989年建為泰安市第三招待所。東側為泰山管委會南天門管理區、公安派出所駐地及招待所等。

  天街坊東路北,為乾隆行宮及唐代文學家蘇源明讀書處遺址。民國年間山民在此築茅屋客店,均以木雕「雙升」、「棒槌」、「金鐘」、「木碗」、「鸚鵡」等為招牌。建國後,逐漸改建,均廢。至80年代,陸續改造了天街路面,增設觀景台、扶手牆。自西而東建天街飯店、天街旅社、過街閣、蓬元商店、泰安市工藝美術招待所、泰安市文物商店、白雲居旅社等。如今道路平整,殿宇毗連,似天上街市。

  大量的香客遊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飯,天街應運而生,天街具體形成何時,已不可考,但是較大規模的朝山始於西漢,為香客服務的天街大約也應於之同步,關於天街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北宋初年,宋哲宗元佑年間(1086-1093年),兗州府官吏邵伯溫游泰山,寫下了一篇<泰山聞見錄>,文中說:"因登絕頂,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廬"到了明朝中期,隨著香客的增多,天街也開始繁榮起來,隆慶年間(1567-1572),馮時可在<泰山記>中說:"登天門,則平壤矣,市而廬者百餘家"萬曆二十七年(1599),文學家謝肇浙游泰山,又有這樣的記錄(十八盤)梯窮而得平壤,乃有周廬廛(CHAN)巷成小村落,皆衣食於元君祠也.

  經石峪

  經石峪坐落在斗母宮東北方,是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石坪上鐫刻著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部分經文。清人馮雲鵬在《金石索》中盛讚:「如印泥畫沙,草情篆韻,無所不備。」鐫刻的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字徑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現尚存1067個,大字遒勁古拙,篆隸兼備,被尊為「大字鼻祖」、「榜書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

  黑龍潭

  在泰山西溪百丈崖,瀑布常年傾瀉,衝擊崖下成潭,傳說此潭與東海相通,有龍自由來去,故名「黑龍潭」。每逢夏秋之際,陰雨連綿,三條瀑布猶如玉龍從崖顛凌空而降,古稱「雲龍三現」。

  黑龍潭在泰山西溪百丈崖上,有瀑布飛流直下,聲若雷鳴,狀如掛著的千尺銀練。瀑布常年傾瀉,衝擊崖下成潭,傳說潭與東海龍宮相通,有龍自由來去,故名「黑龍潭」。清代文人繆潤紱有詩描寫:「真源流不竭,飛下最高峰。俯注潭千尺,深藏或有龍」。

  扇子崖

  位於泰山西溪西側。這裡奇峰突兀,高聳竣峭,形如扇面,故名。崖上有明人題刻摩崖石刻「仙人掌」。崖西有鐵梯,登頂可北眺龍角山,西望傲徠峰,東俯龍潭水庫,風景美不勝收。

  泰山刻石

  位於岱廟東御座大殿露台前西側,是泰山石刻中時代最早的作品。鐫刻著秦始皇功德銘和二世詔書,由丞相李斯篆書。刻石原在岱頂玉女池旁,後迭移至此。刻石原文222字,歷經滄桑,現僅存十字:「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秦泰山刻石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堪稱稀世珍寶。

  齊長城遺址

  位於泰安城西北15公里的104國道邊,行政上屬於濟南市長清縣萬德鎮長城村。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所築的戰爭防禦建築,全長500餘公里,西起平陰,東至膠縣小朱山入黃海,將泰山、魯山、沂山等數百個山嶽連為一體,構成齊國的南境屏障。齊長城是我國歷史上修築最早的長城之一,是古代偉大的建築工程。泰山存有約10公里的長城遺址,從斷斷續續的城基遺迹上,依稀可見當年風采。

  南湖公園

  南湖公園地處泰安市區南部,北靠靈山大街,南接南湖大街,西臨奈河,東臨青年路,佔地17萬平方米,是一處融生態性、文化性、娛樂性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南湖公園工程於2004年6月正式開工,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貼近群眾;生態為本,遵循自然;地域為本,體現泰山」的指導思想。全園分為主入口區、青年活動區、遊覽活動區、兒童活動區、密林區、水上活動區六大區域,以及春、夏、秋、冬四個植物景區,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十二蓮橋、望岳亭、湖心舫等景點穿插其間,構成了杏林春曉、秋霞似火、碧水泛舟等特色景觀,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湖公園是一處開放的公園,「水」是其最大特色。

  虎山公園

  武則天執政時,為了以正視聽到泰山封禪,所以安排大臣說是泰安西麓有祥雲,東麓山腳下小山上遇虎,都是祥兆昭示武皇帝應該去封禪,以這個小山就叫虎山了。原來是小蓬萊,澗深幽景秀美,1956年建虎山水庫,形成了一個山麓平湖。

  泰山腳下的虎山公園位於環山路東首,王母池、虯在灣之北。相傳「苛政猛於虎」的典故出於此。公園內虎山因清乾隆皇帝曾在此射虎而名。清人趙國麟《雲月硯軒日記》:「乾隆十三年三月初一,皇上下岱至東眼光殿前行圍殺虎」。

  虎山西原為山澗,1956年攔壩蓄水,遂成山麓平湖。現公園西側有兒童樂園,北側有游泳池,東側有2002年建成的東北虎園,是國內較大的東北虎野馴基地。園內依山就勢建一觀虎長廊,幾十隻東北虎放養在園內,遊人可投食活雞、活羊、活牛,觀賞東北虎獵食的殘酷場面。

  虎山公園內還建有仿古長廊,多處亭榭,水面可划船,輕舟徐徐,波光瀲瀲,構成一幅秀山麗水畫卷。

  1988年始建,1989年竣工開放,建成了以湖為中心創建虎山公園。湖西南是兒童遊樂園,有石雕十二屬相;北為由長廊相隔的游泳池;東為動物園,山巔建高閣與西北側的梳洗亭相對,東北角望岳亭與西南隅鴛鴦亭相望。

  白佛山

  原名危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東平鎮焦村北面。東靠東平縣城,南鄰大清河,西望東平湖,北依群山,屬國家二級文物保護文物。白佛山又名金螺山,俗名白虎山。位於東平縣城西側,海拔450米。山雖不高,卻是「十里長山」之首。十里長山,自北至南,大小數十山頭,似巨龍逶迤南去,並由低漸高,白佛山為最南峰,撥地而起。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坐落在山陽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處,共分隋窟、唐窟、小唐窟、宋窟四窟和露天造像5部分,造像148尊(今存132尊)。年代從大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至宋開寶年間(公元968—975年)。其中隋窟始鑿於開皇七年,窟內阿彌陀佛主像通高6.7米,結跏趺於束腰仰蓮座上。螺紋肉髻低平,面相渾圓,手施無畏與願印,著雙領下垂式袈裟。此阿彌陀佛像被專家譽為「中原隋代第一佛」。

  泰安方特歡樂世界

  位於泰安市泰山區東部新區明堂路北段,屬第四代大型高科技科幻主題公園,由恐龍危機、飛越極限、神秘河谷、聊齋、維蘇威火山、海螺灣、未來警察、生命之光等17個主題項目區組成,包含主題項目、遊樂項目、休閑及景觀項目300多項。

  現代計算機、自動控制、數字模擬與模擬、數字影視、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打造了這個新型的高科技主題公園。新穎的參與方式,驚險刺激。歷史與未來交融,現實與虛幻的重疊,使這兒成為夢幻的樂園。

  蓮花山景區

  位於新泰市北部,古稱新甫山,因九峰環抱狀似蓮花而更名。蓮花山東西錦延15公里,南北兼跨新泰、萊蕪兩市,大小山脈十餘條,主峰海拔994米。它以其優美的環境吸引了歷代的文人墨客,並逐步發展成為佛家聖地,現有較完整的歷代碑刻150多面,歷代石刻200多處,現存古建築遺址有雲谷寺、行宮、太平庵、高泉寺、王禪寺、八封殿、甘露堂等。雲谷寺是規模最大的古建群體,主體建築大殿、三佛殿氣勢雄偉,十分壯觀。蓮花山省級森林公園主要林種為風景林和防護林,現有古樹名木120餘株,主要旅遊景點60多處。分為六大旅遊景區:行宮景區、太平庵景區、雲谷寺景區、北天門景區、響鈴碑景區、魔子坊景區。有三條主要遊覽線路:中路主要景點有漢武行宮、補天石、看天石、雲門、古柏一株、十八盤、南天門、快活二里、雲谷飛瀑、聖水瓶、兩山排闥、五大夫松、雲谷寺、紅雲洞、白雲洞、興雲洞、對松山、北天門、東高峰、西高峰;西路主要景點有初入佳境、老漢推車、風動石、通天河、太公石、姊妹松、奇觀、太平庵、青龍潭、五雲澗、一線天、水簾洞、子母泉;東路是盤山公路,直達主峰西高峰,時而盤旋於懸崖峭壁之上,時而穿行於茂密的森林之中,自然景色變幻無窮,讓人心曠神怡。

  景區面積17平方公里,山頂以水為界,南麓屬新泰,北麓為萊蕪。有公交車直達,交通十分便利。蓮花山因漢武帝訪仙到此,在山頂建「迎仙宮」,故又稱宮山。有三十六山頭,七十二深谷之稱。主要山頭有新甫山、萬丈崖、雞鳴山、天竺峰、香爐山、蓮花尖。

  東平湖

  東平湖位於泰安市東平縣境內,南臨古中都汶上,是水泊梁山的遺存水域,東平湖湖內水質肥沃,水源充沛,漁業資源豐富,是山東省重要的淡水漁業生產基地,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泊。東平湖風景區總面積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124.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東平湖古時稱蓼兒窪、大野澤、巨野澤、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豐年間才定名稱為東平湖,她是《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遺存水域,1985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山東省推出的水滸旅遊線路中的重要景區。

  東平湖風景區,三面環山,景色優美,素有「小洞庭」之稱。沿湖文物古迹遍布。湖東岸是水滸英雄頭領宋江攻打東平府城駐地,有後漢東平國憲王劉蒼及其後代墓葬地,有稱為東平古八景之一的「黃石懸崖」。西岸有中國古代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故道,有水滸英雄晁蓋等好漢初聚地司里山,有國家森林公園臘山,有明朝萬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將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楚霸王」墓地,有風景秀麗的鏵山景點,有北齊名僧安道一書寫的洪頂山摩崖刻經。湖東南方有宋朝時東平郡太守劉敞修建的樂郊池亭遺址。「樂郊池亭」是當時一處公園,歐陽修到公園遊玩數日發出感想。在樂郊有何樂呢?樂就到此地來遊玩,可見在古代東平湖就是一處遊玩的好去處。東平湖水下還淹埋著隋代建築清水石橋,由於黃河決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無法看到它的真面貌。

  龍山書院

  位於泰安市東平縣東平鎮,從戴壩村西眺,但見山勢蜿蜒如龍蟠狀,那便是著名的龍山。該山主峰236.6米,山勢峻麗,翠柏森林。

  山之南麓舊有「龍山書院」、大雲寺殫等建築群。大雲殫寺有天主殿、二佛閣、三佛閣等,皆依山而建,氣勢雄偉,但多已廢,止留碑刻數方,刻功精美,字跡可辯。寺前有聖井,「水甘冽似惠泉」,「龍山聖井」為東平舊八景之一。聖井之上山岩間有石窟,窟內有唐代淺浮雕佛像一尊,高約3米,刀法古樸、流暢,造型生動。

  龍山書院建於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與寺相鄰,一向頗負盛名,歷史上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主講,許多成名學者曾在此就讀,蜚譽各地。但書院建築已毀,僅存殘跡。

  龍山風光秀麗,春秋佳日,登山巔南眺,清河似練,汶水如帶,戴壩如龍,汶城塔影,隱約可見。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臘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水泊,依群水域的東平湖西畔,依傍黃河,是國家旅遊總局推出的「水滸」旅遊熱線核心景區,也是游山嬉水的絕佳去處。公園涵蓋面積10908畝,距京九鐵路梁山站25公里、濟南國際機場108公里,220國道橫穿公園景區,水路相通。

  大汶口遺址

  位於泰安城南30公里處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大汶口文化」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等遺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觀的背壺、缽型鼎、鏤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石錛、石鏟、石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山東腹地,北距泰山20公里,相稱姊妹山,也稱南泰山,南臨曲阜30公里,西靠大汶口文化發祥地20公里,主峰海拔1027米,是山東省最大的森林公園之一。徂徠山交通十分便利。這裡歷史遺迹眾多,相傳吳王伐齊魯曾在中軍帳駐軍紮營。老子、孔子也在此山會面談話,建有二聖宮,唐代大詩人李白曾在徂徠山隱居。

  徂徠山是道教、佛教聖地,文化內涵十分豐富,碑刻、刻石眾多,尤以"大般若經"、"波羅密經"聞名,與泰山經石峪、"金鋼經"同出一宗。徂徠山自然景觀宜人,是建國後人工造林的全國先進單位之一,森林茂密,山勢雄偉,重巒疊嶂,盤亘崎嶇,秀水縈繞。

  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區域面積24萬畝,經營面積13.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9.6%。徂徠山森林公園群峰疊翠,溝壑幽深,地形、地貌豐富多樣。目前有植物797種,鳥類134種,獸類7種,西棲類3種,昆蟲700餘種。

  徂徠山人文景觀有四禪寺、光華寺、二聖宮、呂祖閣、大悲庵、隱仙觀等十幾處祠庵廟宇,有中軍帳、竹溪六逸堂、徂徠書院等十幾處名勝古迹,有「大般波羅密經」、「煉丹爐」、「貧樂岩」、「卧龍」等隸、草、篆名人石刻15處,還有曹植、李白、杜甫等歷代文人的足跡、墨刻。為紀念徂徠山起義勝利50周年,山東省委、省政府建立「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建立以來,前來瞻仰憑弔者絡繹不絕。

  牛山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泰山山脈西部肥城市新城北約15公里,總面積19平方公里,公園內森林覆蓋率93%。南距肥城市15公里,東臨泰山30公里,北離濟南90公里。景區內有各類植物700多種、動物150多種。

  森林覆蓋率達93%以上,是一處集旅遊、觀光、度假、休閑為一體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A級旅遊景區。該景區山清水秀,林茂境仙,峰巒如聚,峭壁若屏,蒼松掩翠柏,瘦藤攀古樹,景色迷人。園內名勝古迹眾多,有唐朝古剎—資聖院,明朝修建的無木建築—八角形文昌閣,以及牛山寺、三清殿等。主峰穆柯寨位於海拔524米的山巔上,現存石砌寨牆3600多米,高大的石牆上築有掩體,易守難攻,是典型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相傳是宋代巾幗英雄穆桂英屯兵處,佔地380多畝,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處保留較為完整的古代山寨,現仍有萬餘米寨牆,另有南門、西門、兵營、糧倉、點將台等遺迹,有天下第一古山寨之稱。陶山摩崖石刻古樸蒼勁,七十二洞穴曲徑通幽,石雕佛像千姿百態,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泰山封禪歸途中曾駕臨牛山,賜名「郁蔥山」,是肥城重要的旅遊勝地。

  劉台桃源世界風景區

  山東肥城是桃文化的聖地,肥城桃聞名中外,以個大、肉肥、味美而著稱,是歷代皇室貢品,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榮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大桃園。春天,這裡桃花如雲似霞,萬樹爭艷;秋天,這裡碩果累累,香飄萬里,猶如人間仙境。肥城桃主要分布在儀陽鄉、新城辦事處和桃園鎮。

  劉台桃源世界風景區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佔地面積3000多畝,是肥城十萬畝桃花的精品園。據史料記載,清朝咸豐年間,曾國藩南行途中專程到位於劉台村西的盤龍寺拜見主持惠真大法師。大法師以桃子相待,曾國藩品嘗後讚不絕口,遂派人將桃子運往北京,進貢給咸豐皇帝,被皇帝諭名為「佛桃」。從此,肥城佛桃聞名天下。每當花開時節,桃花漫山遍野,自然錯落,隔而不絕,奼紫嫣紅,是觀賞桃花的極佳景點。景區內塵封著60年前抗戰時期的地道,此處地道被有關專家稱為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地道遺址。

  桃源世界景區是國家AA級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有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美譽。肥城是桃文化勝地,被譽為肥桃之鄉。肥桃在肥城已有近千年的栽種歷史。該景區集旅遊觀光、民俗風情於一體。不彩不畫,茅茨土階,取天然之雅韻,樸素濃泊之風情,宛如天開,用真山真景真空氣的綠色生態來塑造自身的旅遊個性,具有濃郁的山野氣息,是您體驗異域民俗,假日休閑的好去處。主要有桃鄉民俗館、桃源湖、桃花塔、曲徑通幽、趣味橋、桃源山莊等20多處景點。2002年以來,該景區連續成功承辦了三屆肥城桃花旅遊節,是肥城規模最大的桃園,總面積有6萬餘畝。

  泰山六大景區

  一、幽區

  泰山幽區為中軸線,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里,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90級台階。

  沿途風景深幽,峰迴路轉,古木怪石鱗次櫛比,喧而不鬧。

  主要名勝古迹有: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萬仙樓、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中天門、雲步橋、五松亭、對松山、升仙坊、十八盤

  二、奧區

  泰山奧區是以後石塢為中心的景區,其特點是峰雄岩壯、怪石嶙峋、古松競奇、鳥語花香、清泉有聲。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大小天燭朝天立,懸崖巨壁夾谷行。將軍山如大將軍披甲,羅漢峰似眾羅漢疊立,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令人嘆為觀止。這裡,藍天高遠,大山空曠,松濤陣陣,白雲悠悠,是尋古探幽、領略山林野趣真諦的好去處。

  三、妙區

  自泰山幽區一路拾級而上。過了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就進入了泰山妙區,即岱頂遊覽區。除了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留下的遺迹外,真正的體會一下:一覽眾山小的偉大氣魄。

  妙區的主要景觀有:南天門、月觀峰、天街、白雲洞、孔子廟、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探海石、日觀峰、瞻魯台等。

  四、麗區

  麗區即泰山山麓及泰城遊覽區。該區是無須登山而感受泰山之美的去處。其主要景觀包括:雙龍池、王母池、普照寺、五賢祠以及不斷開闢的新景觀等。

  五、秀區

  桃花源為泰山秀區,位於泰山西麓,這裡群峰競秀,溪瀑爭流,於泰山雄偉之外,獨具江南山水風韻。有翠屏山、筆架山、五峰疊翠山,有一線泉、彩帶溪、一線天、猴愁峪。山泉十里,隨山勢波折流轉,彩帶溪行雲流水,燦若錦繡;赤鱗魚遊戲山溪,情趣無窮。

  從濟南或泰安沿104國道至界首,東去為桃花峪;乘桃花源索道可達岱頂。

  六、曠區

  西路為泰山曠區,從天外村至中天門,盤山公路九曲迴腸,此區山環水繞,谷深峪長,景色曠秀,元人有詩稱道「一川煙景合,三面畫屏開」。主要有白龍池、黑龍潭、長壽橋、扇子崖等景點。

  登泰山小貼士

  爬山必備物品:

  舒適的登山鞋一雙,不要新鞋,需要防滑的。

  涼鞋一雙,方便舒適。

  防雨的長袖衝鋒衣和雨衣,保暖又擋雨。

  帽子一個,遮陽和小雨時候輕微防水。

  防水密封袋,用來放重要的證件。

  手電筒,晚上山上特別黑,需要用到手電筒。

  風油精類藥品,防蚊蟲叮咬。

  帶足吃的牛肉乾巧克力等高熱量食品,可以隨時補充能量。

  泰安美食

  泰山餐飲中最負盛名的是泰山豆腐宴與野菜宴。歷代帝王來泰山,均「食素齋,整潔身心」以示虔誠。泰安風味小有名氣,「荷花豆腐、芙蓉豆腐、奶湯白菜、豆腐丸子、巧炸赤鱗魚、涼拌鮮黃花菜、涼拌山丁香」等均味道鮮美,清香可口。此外,白蜜食、赤磷魚、醬包瓜、醬磨茄、泰山牙棗、羊肉串、烤地瓜等,亦風味獨特。泰安煎餅香酥可口。生長於泰山深澗溪中的赤鱗魚是泰安市特有珍稀魚種,少刺無腥,味道鮮美,不可不嘗。

  泰山有三美,就是白菜、豆腐、水。三美的白菜選用泰山黃芽白菜,口味鮮美、通腸利胃、除煩解酒;泰山豆腐為石膏點制的,漿細水多、質您不流、潔白如雪、味道甘美、富有彈性、久煮不老不糊;泰山山水泉高氧潔凈,低硬度。用泰山白菜、豆腐、水烹制的湯稱為"泰山三美湯"。來泰山不吃泰安三美算是沒來過泰山。無論去高檔飯店,還是到街頭餐館,都能品嘗到清香味美的泰安三美豆腐。泰山真正的極品作法,除精選豆腐和白菜之外,必須用泰山泉水來燉,因此建議選擇靠近山麓或在登山途中有泉水處品嘗這道菜。另外豆腐丸子、鍋塌豆腐、砂鍋豆腐、奶湯豆腐、軟燒豆腐、羊肉燉豆腐、豆腐炒雞蛋也是到處皆有的美味小吃。

  山野菜宴

  泰山野菜食用歷史悠久,大概也始於古代帝王來泰山封山祭祀時「食素齋,整潔身心」。另外泰山山高林密,也為各類野菜生長提供了自然條件。泰山野菜宴可分為冷盆類、油炸類、蛋炒類、腌制類、湯羹類等,尤以薑汁薺菜、炸荷香等是最有名的啦。

  葯膳宴

  泰山層巒疊嶂,氣候適宜,水分充足,深山密林中生長著品種繁多的中草藥。通過發掘利用泰山豐富的中草藥資源,泰安的廚師們研製推出了泰山藥膳宴。

  葯膳對於防病治病、延年益壽有良好的功效。主要菜點有靈芝蒸雞、靈芝蒸鴨、何首烏燉羊肉、四葉參蒸雞、冰糖黃精湯、銀杏豬肘、杏仁豆腐等。

  泰安名吃

  泰山赤鱗魚

  泰山赤鱗魚肉質細嫩,湯汁鮮美清口,無魚腥味。主料:活赤鱗魚調料:花椒、紹酒、花生油、麵粉製作及特點:赤鱗魚為泰山特色珍品,馳名中外,清代曾定為宮廷「貢品」,泰山龍潭產的金赤鱗最為名貴。干炸赤鱗魚,俗名巧炸赤鱗魚,用活魚剖腹干炸而成。迅速操作,將魚炸好上桌成弓形,嘴巴張動,別有情趣。成品色淡黃,外焦里嫩,椒鹽佐食,肥、美、嫩、鮮、咸、香、麻,嚼無刺感,是泰山名菜之冠。

  泰山驢油火燒

  泰山驢油火燒成為第十一屆運動會指定特色小吃,並申請成為上海世博會參展產品,同時已經申報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綠色標誌。

  泰山大煎餅

  其實煎餅是大部分山東人的主食,冬吃不涼夏吃不熱且可以保存三四個月不壞,最遲在明代就已經是泰安人的家常便飯了。泰山的煎餅與山東其它地方不同,一是主要原料採用小米或玉米,以小米原料的為上品。現在,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及喜好加上黃豆、喬麥、高粱、花生等做個性加工。二是泰山煎餅加工前多了一道發酵的工序,於是就有了酸甜兩種口味,發酵得時間長了自然就是酸煎餅;稍稍發酵的自然就是酸甜適中的半口煎餅;磨出糊子不經發酵直接做自然就是甜煎餅了。三是泰山煎餅薄如蟬翼,幾乎透明,一張直徑70厘米的煎餅才一兩左右。以煎餅為主料的小吃有油煎餅(煎餅加蔥油、豆腐或白菜等餡烙制)、糖酥煎餅(小米麵加白糖烙制)等。煎餅卷大蔥更是婦孺皆知的街頭小巷大眾美食。按用料分有鮮薯煎餅、甘薯粉加玉米粉煎餅、單一玉米煎餅、單一小米煎餅、小米粉加大豆粉調糊煎餅、純高粱煎餅;按添加輔料分有糖酥煎餅、菜煎餅、蜂蜜煎餅、花椒鹽煎餅、芝麻鹽煎餅、花生煎餅、柿子煎餅、核桃煎餅、多維煎餅、香油果子煎餅等。泰安煎餅從手工家庭作坊到半機械化作坊,都形成了一定批量生產的能力,來泰安的旅客都以品嘗泰安煎餅為幸事,或路途沿攤,或酒店餐桌都有泰安煎餅的身影,並以大眾化食品向席桌間點心等多元化發展,為當地的著名小吃。

  醬包瓜

  醬包瓜採用萵苣、黃瓜、花生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藕、龍鬚菜、冰糖、橘餅、青紅絲等作餡,然後裝入醬好的瓜皮內縫合,瓜皮要用未成熟的鮮嫩甜瓜。吃的時候鮮脆清香,醬味濃郁。

  醬摩茄

  醬摩茄選用黑色堅硬茄子,用燒磚磨去茄皮,榨去茄汁,鹽腌後再榨出鹽水,投入新鮮甜醬缸內,半月後撈出上市。入口時只覺清香肉嫩,回味無窮。

  牙棗

  形似飴糖,肉若荔干,香甜可口,別有風味。

  東平洋香瓜

  東平洋香瓜又叫厚皮甜瓜,葫蘆科,甜瓜屬,蔓生攀援性植物,果皮厚一堅韌,耐貯運,果實味甜芳香,細嫩多汁,爽口宜人,果實中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能幫助消化蛋白質,對腎臟病患者的營養、治療有特別的效果。除鮮食外,經過加工可做成甜瓜干、密餞等,以長期食用。

  泰安特產

  泰安四寶:泰山桃木、泰山香煙、泰山墨玉石敢當、泰山茶被稱為泰安四寶。

  泰安三大特產:肥城桃、泰山板栗、寧陽大棗並稱「泰安三大特產」;此外,泰山核桃、泰山大貨山楂、泰山紅玉杏、泰山美人梨(俗稱小白梨)、三岔紅星蘋果、鹿角菜以及「中國八珍」之一的赤鱗魚等,亦小有名氣。當地購物場所主要有兩部分,一是泰安市內購物,二是泰山山區。

  另外比較有名的還有寧陽大刺黃瓜、河岔山鴨蛋、汶河花生、東平湖鯉魚、四大名葯(何首烏、紫草、黃精、四葉參)、演馬牛肉、寧陽泗店蟋蟀。

  五嶽真形壺

  五嶽真形壺,五個壺的造形各不相同。每一個壺上都有一個代表中華五嶽真形圖標。一套(五個)的價格一般在1000元以上。

  燕子石製品:又名蝙蝠石,學名蒿里山蟲化石,因首先發現於蒿里山而得名。它是東亞晚寒武紀中期的標準化石之一,距今已有5億年的歷史。主要分布在泰山南麓大汶口和萊蕪顏庄、高庄,此地是世界上燕子石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燕子石石片色多深綠、淺綠,間有紫褐;蟲化石色呈微黃,凸出石面,一般2厘米至4厘米大小,須翅翎羽皆栩栩若動,形如飛燕,狀若翔蝠;石質細膩,沉透如玉,叩有銅聲,撫如凝脂。明代的時候即已開發利用燕子石。用燕子石製作的燕子石硯,保潮耐涸,易於發墨,不傷筆毫,備受歷代文人的珍愛。清乾隆帝《西清硯譜》將其列為眾硯之首。近年製作的燕子石鎮尺、筆筒、筆架、花瓶、胸墜、鼻煙壺等,造型或龜蛇龍虎,或飛禽魚獸,或神仙靈異,取意天然,遠銷日本、東南亞、港澳等國家和地區。

  岱廟北門的旅遊用品店及攤上都有賣,但是大多做工粗了點,講價到30-50塊大洋就能得手掌大小一塊,見著品像好的就收著呀,東西越來越少了已經~~如果是周六的話,可以到紅門下面的文化市場看下,相信會有更多收穫,也能順便能練一下嫩滴講價功夫。

  木魚石製品

  木魚石獨產於泰山山脈滴曼壽山,十五億年前海底沉澱生成的一種珍貴玉石礦材,是世界上罕見的天然保健礦石。《本草綱目·石部》記載,木魚石有「益脾、安臟器、定六腑、鎮五臟」之功效,經國家科學技術成果鑒定[(1992)魯科學鑒字53號],木魚石含有26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經水浸泡,能夠析出硒、鋅、鐵、鈷、鍶、氟、錳等多種元素。泡水十分鐘,接近或達到優質礦泉水的標準。市場上有賣保健品杯、飲水器、茶具、酒具、餐具、文房四寶等各樣東西。

  泰山墨玉

  泰山墨玉系山中一種特產的黑石,歷史悠久,石質細膩而溫潤,色澤烏黑而光亮,故有「泰山墨玉」之雅號,是雕刻用的優質石材。《山海經》載:「泰山,其上多玉……環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其中多水玉。」先秦時代,泰山玉石已名聞華夏,直到當代人撰寫《五嶽志》,還有「泰山方圓四十四,多芝美玉石」的記載。歷史上曾為唐代詩人李白、宋代文豪蘇東坡愛不釋手。此石研製生產的工藝品有:亭、坊、殿、閣樓、仿古鼎爐、石獸、章料及文房用具,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

  泰山天花

  泰山獨有食用菌-天花菜。8~9月份生於岱陰枯木叢中,以多以核桃樹樁為生長基,季節性強,不易采尋。其高15厘米,米黃色,基部白色。主枝粗壯,頂端不規則分枝,形似鹿角。小枝頂端鈍,有2~3個小齒。菌肉白色,內實,每500克鮮品中,含蛋白質12.9克、脂肪0.55克、糖9.8克、粗纖維0.9克、礦物質元素1.38克,維生素b10.71毫克、維生素b21.46毫克,是上等滋補佳品。各大超市有賣,以品色定價,65-100元一市斤。炒菜燉雞超棒。

  棗木筆筒

  棗木筆筒是用寧陽50年以上樹齡的棗木製成。

  乾唐軒活瓷茶具

  乾唐軒活瓷茶具(1壺6杯)附茶海,去除水中雜質,氯味或減少或消失、增加含氧量,口感甘甜,負離子與水中細菌、黴菌結合,起到抑制菌作用。並促進人體新陳代謝,身體健康。

  泰安活動

  許願還願

  許願還願這一民俗是泰山周圍方圓幾百里的古俗。據民國時的泰安縣誌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祈願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訴。」「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並向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若沒達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

  許願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

  進香

  進香的準備工作十分複雜。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嶽大帝的生日是陰曆三月二十八日,碧霞元君的生日為四月十八日,所以這一期間香最盛,準備妥當後就開始起程上山進香,進香的一段程序是「起程,沿路焚祠,沖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供,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

  上山進焚的香紙主要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嶽大帝為別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之君璽「,有錢的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增加效力。

  進山求子

  進山求子的最多,天南海北都有。如果求生男孩就在碧霞祠栓一個金男娃,求生女孩,拴一個金女娃。並可以為此向泰山老奶奶許願。

  生育禮俗

  在岱下方圓幾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程序。一是擇定吉日。欲求生子,須由妻子出面,帶上禮品去求當地的「神媽子」擇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二是籌備供事,主要是購置香燭、火紙、供品等。供桌的擺放是兩碗饅頭,兩個盤子---魚和雞蛋,兩個果碟---棗和栗子。供品前擺三個香爐一字排開。紅布條定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裝入火紙折成的紙盒中,將供桌抬往神媽子家;三是舉行儀式。由求子的婦女點燃九柱香,插在香爐上,與神媽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媽子祈禱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後將紅布條焚燒。然後神媽子續香,再由求子婦女訴說求子的心愿,然後進香。並各取一隻棗和栗子吃下。與神媽子一起跪至香全部燃盡。四是還願。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行宮最好是泰山碧霞祠還願。若求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

  泰山廟會

  元君的生日為四月十八日,與東嶽大帝生日較近。至晚清兩代碧霞元君的信仰影響超過了東嶽大帝。因此,廟會往往時間較長,加進了祭碧霞元君的內容。「文革」期間,泰山廟會一度取消。現在的泰山廟會會期在5月6日至12日,廟公內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動外,主要是商貿活動、旅遊觀光、文化娛樂。屆時,八方人士紛至沓來。近來,國外客商和遊客不斷增加。

  夜裡娶媳婦

  在泰安有一種獨特的婚俗——夜裡娶媳婦。據說,無論是屬虎的、屬龍的,都有犯相,都有忌諱,比如,雞忌虎、馬,白天嫁娶,屬雞的,難免會碰上屬虎的和屬馬的,這是犯大忌的。而夜裡嫁娶,即使碰上了,黑燈瞎火的,看不清楚,權當沒看見,也就不會有""倒霉""的事了。因此,幾百年來,在泰安市郊,這種習俗沿襲至今。

  東嶽廟會

  舉辦時間:農曆三月二十八日

  活動地點:泰山市泰安廣場

  此節是泰安比較大型的節日慶典。屆時,遊客可以欣賞到當地風情表演、封禪儀式、桃花梨花展演,東嶽廟燕青打擂表演等大型活動,場面壯觀異常,熱鬧非凡。

  泰山國際登山節

  舉辦時間:每年9月6日—9月8日

  地點:泰山

  此節是當地比較大型的節日慶典,而且舉辦的活動也比較多。如登山、萬人馬拉松比賽、當地水果採摘活動、攝影比賽等活動,每年都有大量的遊客慕名而來。

  肥城桃花節

  舉辦時間:每年4月

  舉辦地點:肥城

  肥城之桃馳名中外。此節的舉辦無疑為當地的旅遊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也豐富了當地人的生活,提高了生活水平。屆時,遊客可以欣賞到開幕式、各種藝術展覽和漂亮的桃花等。

----------

齊長城,山東大地上的一部建築史詩

 

1、齊長城概述

關於齊長城的修建時間歷來有著很多爭議,有的說比秦長城早400多年,有的稱比秦長城早100多年,兩者差距比較大,目前大多說學者較為傾向於齊長城的修建年代約為前685年—前645年之間,而秦長城修建於前461年—前409年,兩者相差約200年的時間。齊長城修建之初是為了防止楚國北上入侵,同時又為齊桓公稱霸中原提供了保障。

春秋戰國時期,存在許多長城,除齊長城外,尚有北方燕趙長城、魏長城、楚長城。齊長城橫亘於山東中部,又名長城嶺、大橫嶺,西起今黃河東岸的長清縣西南孝里鎮廣里村北,向東進行丘陵區,又逐漸蜿蜒攀升至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區,爾後沿泰沂山脈分水嶺,直達黃海西岸的今青島市小珠山之東的黃島區東於家河村東北入海,蜿蜒618.9公里,途經濟南、泰安、淄博、萊蕪、濰坊、臨沂、日照、青島8市共18個縣市區史稱「千里長城」,是戰國時期最為宏偉的一段長城,迄今已有2400年的時間跨度。目前保存最好的是萊蕪境長度為57832米的城牆。

根據路宗元、孫立華等五老的考察結果,他們按地域將齊長城劃分為西端遺址、泰歷遺址、萊章遺址、淄博遺址、臨朐遺址、沂水遺址、安莒遺址、蓮諸遺址和青島遺址。

齊長城從古濟水岸邊到黃海之濱全長618.9公里,蜿蜒起伏在1518座山顛之上,是由城牆、關隘、城堡兵營和烽火台等構成的一個系統、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體系,城牆是齊長城的主體建築。其構築特點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險制塞,這是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齊長城城牆的主要構築形式分為土築、石砌、土石混築和山險牆四類,每一類都獨具特點。平地和矮丘夯土板築城牆,底寬10至13米,高6至8米,如長清縣境內的城牆;山區壘砌石牆,寬4至8米,高5至6米;丘陵和土、石牆交接處以土石混築,寬5至10米,高6至8米。石牆有的沿山脊砌築,多數建在山脊外側,外側看上去很陡險,便於禦敵,內側較平坦,便於守衛巡邏,如:萊蕪境內的齊長城。有的山脊外側懸崖峭壁即可險阻禦敵,更有以崇山峻岭重疊無法攀越的天險,無須築城牆。而在易受侵犯的特別重要地段則修築兩道城牆,加以重點防禦(數據來源:《齊長城》山東友誼出版社1999年出版發行)。

據有關記載顯示,「齊長城現存顯露於地表上的遺迹總長度為398328米,合796.7華里,占長城總長度1237.8華里的64.36%。有三分之一的縣(市、區)現存遺迹在80%以上。其中:肥城現存遺迹30華里,佔90%;沂水現存遺迹122華里,佔85.5%;安丘現存遺迹78華里,佔83.8%;章丘現存遺迹99華里,佔83%;膠南現存遺迹85華里,佔81.5%;長清現存遺迹150華里,佔80.9%。最完整的一段城牆是章丘與萊蕪邊界自大廠北山至錦陽關之間,有756米的石砌城牆保存較完整,陽側牆高6.05米,垛口保存完整。」然而,無論是通過現場觀察還是通過圖片來看,遺址大部分早已土崩瓦解,殘存的只有昔日長城的地基,有的遺址甚至被風雨沖刷成了溝壑,即使保存最完整的萊蕪境內城牆也是岌岌可危。

2、齊長城最完整的一段——「萊章遺址」

在《齊長城》一書中,作者把萊章遺址稱之為齊長城保全最為完整的一段。萊蕪境內的齊長城西起萊城區大槐樹鄉的芭麻峪村,東至和庄鄉的榮科村,橫跨大槐樹、鹿野、上游茶業口、和庄等5個鄉鎮,穿越後關、長城嶺等大大小小28個村莊,歷三平山、雞爪頂、摩池嶺、霹靂頂等9座高峰,踞天門關、錦陽關、青石關三道雄關,沿萊蕪市北部邊界的崇山峻岭,經大大小小224座山頭,蜿蜒起伏百里之遙。

在實際考察中筆者發現,目前有城牆存在的地方僅存在於萊蕪境內,具體方位在於該市雪野鎮大廠、娘娘廟兩個自然村,約為756米的城牆,192個城垛,高5米~6米,垛口、瞭望孔都較完整,此外歷史上著名的錦陽關就在該地。萊蕪遺址內的長城之所以保存相對較完好,筆者以為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原因:第一,由於該段城牆本身的構造,與土築、土石混築的城牆相比,該段城牆以青石板壘砌而成,中間並無摻雜其它建築成分,因而較少受到風雨日晒等的侵蝕;第二,拒載,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為抵禦"白宛寇"入侵,將錦陽關一帶齊長城重新加修,也是使得其保存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三,該地段地處山區,長城所處的地勢相對險要,在其下端被人為破壞的情況下,上面部分因地勢原因得以較好保全。

萊章遺址的存在為齊長城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特別是遺址完整保全,為研究2000多年前的戰http://cxqq.net事、文化、生產水平提供了準確、生動的資料。今天齊長城已不僅僅是一部硝煙滾滾、烽火連天的古代戰爭史。目前發現的大型古城堡和與之相關的兵營遺址,烽燧等,巍然壯觀,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其它段的長城沿線也有大量的關隘,城堡和烽燧等防禦工程引起中外人士的關注。

3、「萊章遺址」段齊長城的建築特點及構造

齊長城的建築特點根據當地地形各有差異,一般說來,齊長城城牆的主要構築形式分為土築、石砌、土石混築和山險牆四類,「萊章遺址」便屬於石砌類城牆。當然這是與當地地形、土質以及自然地貌相關聯的。

首先,該地屬於山區,地形崎嶇陡峭便從根本上決定了該段長城的石質構造,此外,該段山嶺多產青石,也便成了齊長城最為直接的建築材料。城牆依山而建,就地取材,一方面不僅增加了其本身的防禦效能;另一方面也大大減少了人力物力。再者,青石石質堅固不易被風雨侵蝕,故而歷經2400多年依然屹立。在城牆建造過程中全系干壘,不加任何黏結填充物。即是體積較大的青石塊也是相互咬合構建而成,夠砌成高大堅固的城牆。

另外據筆者觀察發現,萊章遺址段長城建造的地表分布著較深厚的紅土壤,該土質粘稠牢固,是極其優良的建築材料,前幾年該地區暢銷的建築材料——紅磚,就是用這種紅色土壤燒制的。

齊長城是由城牆、關隘、城堡兵營和烽燧共同組成的一條軍事巨防。在建造過程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險制塞。「萊章遺址」的石城牆並非完全修築在山脊頂,而選在山脊面對敵方一側陡坡上,開挖少量土方,壘成1—2米厚的單面石牆,石牆與山脊之間填土或碎石,形成外側城牆高六、七米,內側牆高僅1—2米的居高臨下之態勢,收到易守難攻並且省工節料之效果。

4、「萊章遺址」的現存價值

齊長城在古代有著戰略防禦價值,在今天除了具有歷史文獻的作用外,對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著重要作用。

在中國民間傳說中著名的「孟姜女哭長城」就是發生在齊長城身上。青石關南19公里處的望夫山,是因哭倒長城的孟姜女北眺夫婿而得名。傳說住在山下的孟姜女,結婚不到三天,丈夫就被齊國抓去修長城,一去幾年杳無音信。孟姜女盼夫心切,天天手提盛著饅頭的籃子和麵湯罐子,佇立山頭向北遙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望穿雙眼,盼白雙鬢,不見夫歸,久而久之,競立化為石,至今屹立山頂,見證著流逝的歲月,記載著滄海桑田的變遷,訴說著幾多悲歡離合的故事,這就是乳婦皆知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此山因之得名「望夫山」,為萊蕪十大名山之一。

另外,歷史上著名的錦陽關就在萊蕪段遺址,錦陽關,位於娘娘廟村北,又名通齊關,是齊魯南北要道上的重要關隘。據有關史料記載,錦陽關原為石發碹拱形門,高6米,門洞寬4米,進深8米。門上方在長2米、寬50厘米的青石上陽刻40厘米×35厘米的「錦陽關」三個大字。關上平台四周築有垛口,平台上有關帝廟,內彩塑數尊。兩扇關門為鐵箍木製,用直徑15厘米門杠橫鎖。錦陽關於1938年日寇侵華時毀於戰火,關址現為萊蕪至章丘公路佔用,舊址早已不復存在,現在屹立的是根據記載修築的關卡。

今日齊長城早已失去了原先修築的價值和意義,但是齊長城作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價值空間。齊長城萊蕪段地勢險要,自然環境優美,民風淳樸,對發展旅遊業有著良好的基礎和前景。目前,對於齊長城「萊章遺址」的開發利用正在開展,但是如何在有效保護歷史遺產和行之有效的開發利用之間尋找契合點,是當地部門面臨的最大問題。

5、頻臨危機的「萊章遺址」

歷經2400多年的風風雨雨,「萊章遺址」雖然依然聳立,但正如人到暮年難免有搖搖欲墜之感。再加上前些年當地政府保護措施不當,使得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幾近被破壞殆盡。

在調查中最讓筆者深感痛心的是人為的破壞行為對齊長城「萊章遺址」造成的毀滅性的破壞。沿遺址攀登而上,在處于山腳的城牆只剩下亂石堆切的地基,上部的垛口及瞭望口早已不復存在,坍塌的城牆石被當地農民壘砌石堰或作他用,有的地方甚至被徹底清除,形成了一個大缺口。此外,在對周圍幾個自然村的採訪調查中筆者發現,前些年當地許多居民的住房竟然是以拆遷長城所得的石塊修建的。

對長城的關注不過是近幾年的事,但是搖搖欲墜的長城似乎並不引起當地人民的重視,相反這條長長的亂石崗對他們開荒種田造成極大的不便。前兩年,當地政府開始在該處策劃旅遊方案,其長城的修復也被規劃在內,在長城腳下新建的「錦陽關」已略顯雛形,新建的城牆也與坍塌的城牆開始銜接,但是今天鋼筋混凝土質的關口,與2400年前的城牆看上去怎麼也難以達到和諧。

6、「萊章遺址」——下一個千年的期盼

在查閱以往有關齊長城的報道中筆者發現這樣一則消息,《大眾日報》2004年10月25日報道說:由中央和省內外近30家媒體及有關專家參加的齊長城徒步考察採訪活動將於11月1日啟動。本報將派記者全程參與此次徒步考察採訪活動。此次考察報道,旨在喚醒人們對齊長城歷史文化遺產和沿線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讓齊長城變成一道生態長城、魅力長城,同時也為將來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打下基礎……(此次)齊長城徒步考察採訪活動由省委宣傳部組織,省旅遊局、省文化廳、省環保局、省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主辦。

顯然該報道所稱的調查並非路宗元、孫立華等五老之行,但對於考察的相關報道至今尚未發現,故而無從得知其現狀。但是無論是民間自發還是政府組建的考察活動,將會對齊長城現狀的改變有何效用,終究是難以估計,經過一次次的考察活動,其長城從一個被遺忘、甚至是陌生的角色漸漸的被人們所熟知,關注。然而就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而言,一段618公里的幾近被掩埋的廢墟又如何擠進其列?鋼筋混凝土的修復能否得到世人的認可,又能否會同原址一樣歷經幾千年的風雨?

「萊章遺址」——這段齊長城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段,在歷經自然與人為的侵犯下,在鋼筋混凝土的修補之下,在即將面臨的八方的遊人的觀摩之下,她能否再經歷下一個千年的風雨考驗?

====================

西段長清、肥成境複線《太平寰宇記》齊州長清縣條稱:「濟水北去縣八十里。其山頂上有長城,北屬長清縣,南接魯郡」。道光《長清縣誌》云:「長清邑東南九十里有長城,且有孟姜女廟。」又引《舊志》說長城:「縣治東南九十里。說者雲縣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嶺,嶺入東為長城鋪,土人因長城而建姜烈祠。」  光緒《肥城縣誌》載:「五道嶺在城北十二里,南北徑八里,南隸肥城,北隸長清,以長城為界」。九十年代初新修《山東省志·泰山志》齊長城遺址條稱:「肥城段在肥城縣境北。西起老城鎮北5公里處的項峪北山,經於土村北、劉家山口、……雙山、五道嶺山口、……東止於窗戶嶺,全長38公里。」以上所引,謂在長清與肥城邊界的五道嶺,南距肥城老縣城十二里,北距長清縣城七十里,其上築有齊長城。經考,長清縣城南距長清與肥城邊界約29公里,與「說者雲縣治迤南七十里五道嶺」接近。雙山、五道嶺在肥城老縣城北6公里。現今肥城縣城系1978年因開發老縣城地下煤炭南遷約8公里新建。  實地考察證實,新志所言的項峪北山、於土村北、劉家山口一帶根本沒有長城遺迹,肥城段長城全長38公里之說也失實,待後文探討。然而,上述史料記載的五道嶺位置比較準確。長清與肥城邊界上這條長城西起長清境內馬山南端之蓮花山,南行600米進入長清於家庄西南、肥城李家莊西北的兩縣邊界,然後沿邊界東行,經於家庄南山、雙山、五道嶺、蘆家溝、上峪北山、楊家山、張家花峪北山至三岔溝,全長9900米。  至於「長清邑東南九十里有長城,且有孟姜女廟。」「嶺入東為長城鋪,土人因長城而建姜烈祠。」記載之真偽,經實地考證,齊長城自泰安郊區與長清邊界再次進入長清境後,由西向東穿越桃尖山、長城鋪和北頂山到釘頭崖,長城鋪確有孟姜女廟。長清縣治東南距萬德鎮之長城鋪村直線距離約34公里,與「長清邑東南九十里有長城」相差約20里。可以斷定此段歷史記載當指長城鋪一帶的長城,不會有誤。  然而考察發現,在長清、肥城邊界這條長城之北約10公里的長清境內,還有一條長城,自起點至雙泉的石小子寨折向北,經滿井峪南山、陳家灣東山、杜庄西山,過崮頭水庫、螃蟹溝、楊土東山、帽山,繞著馬山成半圓形,在三岔溝與五道嶺南線長城匯合。這條自石小子寨至三岔溝73華里的北線長城未見古籍所提及。  中段萊蕪、博山境複線  萊蕪和博山境的長城多修建在海拔800米以上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岭上,並且多有以山代城之處,造成歷史資料對其走向記載籠統,尤其對萊蕪與博山交界處一帶長城走向的描述含混不清。  康熙《萊蕪縣誌》云:「長春嶺在縣北九十里,……一名長城嶺,嶺上有古長城遺址。」  雍正《山東通志》謂:萊蕪境內長城「在縣北九十里,與章丘接界。」  上引記載萊蕪與章丘邊界長城所在,未提及萊蕪與博山邊界的長城。  乾隆《博山縣誌》稱:「長城嶺,自峨嶺之脊,東逾秋谷,接荊山,迤邐岳陽山以東,逾淄水,接臨朐沂水界之東泰山(註:即沂山);自脊西行,跨鳳凰山,連原山、王大嶺,出青石關之西,接萊蕪境」。  孫廷銓《顏山雜記·長城考》云:「古長城在峨嶺之巔,西絕孝水,跨鳳凰嶺、團山迤南,入泰安萊蕪界,東逾秋谷阜而東,皆長城舊跡也。」  這兩段文字記述了兩個問題,一是博山境內鳳凰嶺、峨嶺及其以東長城走向,二是博山境內長城在青石關與萊蕪境長城相接。但對長城從何處進入博山境、鳳凰嶺上的長城是如何出青石關之西接萊蕪境卻沒有記載。這恰恰是歷史疑團的關鍵所在:這兩段文字把萊蕪、博山境的兩條長城當作一條進行描述,造成歷史誤會。  為澄清歷史疑案,徹底查清萊蕪與博山交界地帶齊長城的來龍去脈,考察隊先後三赴博山,四奔青石關。實地考察結果是,萊蕪境內的青石關在博山境鳳凰嶺之南約5公里,原山(又名團山)、王大嶺在青石關西北約6公里,原山和王大嶺皆無長城遺迹。有關峨嶺、鳳凰嶺長城經原山、王大嶺出青石關之西接萊蕪境長城之描述是錯誤的,甚至連方向都搞錯了。  博山境的長城主線從萊蕪、章丘、博山三地交界點霹靂尖開始沿萊蕪、博山邊界東南行,至雙堆山南懸崖進入博山境內,經寶玉頂、北大嶺、老虎頭山、一犁地、秀才頂、太平山、龍背峪、鳳凰山、峨嶺、荊山東去岳陽山,這是長城主線。而青石關一帶長城是一條單獨複線。這條複線西起望魯山之北萊蕪、博山交界處的729高地,經過橋門,自梯子山西南坡進入萊蕪境內,過青石關經青石關南山,至響泉西山改沿兩地邊界東行止於炮台頂,全長6700米。  考察結果解開了三個迷底:一是長城從霹靂尖進入萊博邊界,在雙堆山完全進入博山境內;二是證實鳳凰嶺以東長城走向與歷史資料記載相符;三是萊蕪、博山交界處有南北兩條長城。  東段臨朐、沂水、安丘境複線  穆陵關一帶為臨朐、沂水、安丘三縣市交界之地,邊界走向曲折,該地是自古以來的軍事要衝,東周時期為齊國之南大門,為鞏固邊陲安全,齊國在此重點設防,不但建有穆陵重關,而且還修建了兩道城牆。但由於三地邊界犬牙交錯,長城出入境界頻繁,造成歷史資料中既有對長城走向記載錯誤之處,更有大段長城被遺漏。《中國長城建置考》作者張維華先生也認為這一帶的長城走向難以理出頭續,感嘆說:「非親至其地考驗,恐不易言其究竟。」  光緒《臨朐縣誌》記載:「長城在大峴山上,今尤宛宛山際,沿溝壑伏,沿崖阜起,西接博山之岳陽山鳳凰嶺,東隨大弁山入安丘界」。又稱:「大峴山在縣治東南百五里,即《齊乘》穆陵關也」。  道光《沂水縣誌》云:「長城在邑北一百里太平山,東西橫亘數百里」。又稱:大峴山在「縣北偏東百五里,上有穆陵關,關之南北為沂、朐分界處。」  萬曆《安丘縣誌》云:「八十里(縣治西南)曰太平山,上有長城嶺。」又云:「古長城,一名長城嶺,在太平山上。」  嘉慶《莒州志》記載:「城之入莒者,自穆陵關東歷太平山,四十里接高柘之嶺。轉而南,絕浯水,過卧牛城,又南傍高華嶺入諸城界」。  前述引文都記載,齊長城自沂山經大峴山到穆陵關,折向北去太平山(大弁山),東行入安丘境,接高柘,過浯河、卧牛城進莒縣。錯誤的認為臨朐、沂水、安丘境只有一條長城。  實地考察結果是,太平山又稱大弁山,南北寬3000多米、東西長4000米,頂平如砥,最高點海拔518米,此處為臨朐、安丘、沂水三縣交界點,南距穆陵關6公里。太平山與穆陵關之間的臨朐、沂水邊界上沒有長城遺迹。實際上,齊長城在穆陵關西15里處,臨朐與沂水邊界的脖根腿南山分為南北兩條。北線長城進入臨朐境內東北行6里過草山亭,續行2里在大關水庫折向東,行8里到達太平山,然後沿安丘、沂水邊界東行,過青石衚衕後進入安丘境內,繼續東行至城頂山折向南,經摘葯山,過浯河,再入沂水境,過卧牛城、光光山,在沂水、莒縣邊界上的三楞山與南線長城匯合。全長63.9公里。而南線長城,則沿臨朐、沂水兩縣邊界東去穆陵關(註:關址在邊界沂水側),在穆陵關東的邵家峪東山進沂水境內,東行500米在黃墩山折東南,經龍山、簸箕山、雞叫山、黑墩、牛山,穿過高家石嶺經楊廷山在沂水、莒縣邊界的三楞山南北兩條長城匯合後進入莒縣境內。  通過考察,一是糾正了古籍有關穆陵關、太平山一帶長城走向的謬誤,二是發現了未見史書有記載的沂水境內自邵家峪東山至三楞山長69華里的長城南線。有關三條複線位置走向請參閱《齊長城位置走向圖》

---------

[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文物]

大汶口陶尊[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大汶口文化彩陶背壺(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中國黃河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發現於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東省及江蘇省淮北地區。包括北辛文化和龍山文化。年代為公元前4300~前2500年。經濟生活大汶口文化的農業生產,以種植粟為主。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也從事漁獵和採集。生產工具有石制的斧、鏟、刀、鏃,骨角制的鋤、魚鏢、魚鉤和鏃等。制陶業較發達,小型陶器開始用輪製法生產。陶器以三足器、圈足器和平底器較多,也有圜底器,主要有鼎、豆、觚形杯、壺、高柄杯和鬶等。石器、玉器、骨角牙器和進行鑲嵌的手工業也很興盛,出土的玉鉞、花瓣紋象牙筒、透雕象牙梳等,製作精緻,工藝水平很高。居民習俗當時居民中盛行枕骨人工變形和青春期拔除一對側上門齒,有的長期口含小石球或陶球,造成頜骨內縮變形。還流行在死者腰部放穿孔龜甲,死者手握獐牙或獐牙鉤形器。這些習俗為中國其他史前文化所罕見。墓葬與社會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無葬具,中、晚期出現木槨;早期有反映氏族成員間牢固血緣關係的同性合葬墓,中、晚期有屬於父權制確立後葬俗的夫妻合葬墓。在大汶口墓地,1959年發掘墓葬133座,時代相當於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這裡的大、中、小墓差別極大。大墓不但規模大,且常有木槨葬具,隨葬品豐富精美,如有潔凈的白陶、烏黑而略帶光澤的黑陶和優雅的彩陶,還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僅隨葬1件陶鼎或再加1件獐牙。大小墓的鮮明對比,表明私有制產生,已出現貧富分化。在莒縣陵陽河、大朱村、杭頭和諸城前寨等遺址,還發現刻在陶尊上的陶文,引起考古學家和古文字學家的重視。大汶口文化淵源於北辛文化(見青蓮崗文化),後繼為山東龍山文化。該文化居民的種族,一般認為是中國古代的東夷族。泰山岩岩,魯邦所瞻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雲;海天之懷,華夏之魂。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嶽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于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迹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處。[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安城南25公里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發現並發掘,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命名地。遺址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等遺存及大量珍貴的出土文物。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1982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姜城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大汶口鎮東北500米,東南部近汶河。屬戰國至漢代遺址,採集的標本能看出器形的有盆、罐、瓮豆、板瓦等,多具備戰國器物特徵。大汶口文化神秘面紗揭秘與開發保護紀實題:汶水湯湯滋古今遠近文明大汶口——大汶口文化神秘面紗揭秘與開發保護紀實記者 孫弘 通訊員 柳萍

汶水湯湯滋古今,遠近文明大汶口。在人類文明歷史發展進程中,中國的大汶口文化是濃重的一筆。悠悠大汶河哺育了舉世聞名的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承載著人類亘古久遠的文明發展印記。

當人類還處於新石器時期,大汶河邊就活動著一支人類祖先,他們用泰山石打造石斧、石錛,他們用汶河的泥土捏制陶器,他們用勤勞的雙手捕魚、獵獸。這條河因此成為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從1959年起,有關部門對大汶口文化遺址的三次富有歷史意義的挖掘,為人們揭開了距今4500年至6000年前大汶口文化神秘而富有魅力的面紗……

中國史前考古發展史的里程碑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文化典型。它的發現將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證明龍山文化是繼承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被稱為中國史前考古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大汶口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稱中華民族的文明起源。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東南達大汶河南岸的寧陽縣堡頭村,西北至大汶河北岸的衛家莊南,東北靠近大汶口鎮500米,西南部被大汶河淹沒。大汶河自東向西,把遺址分成南北兩部分。它上承北辛文化,下接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典型的文化遺存。其斷代跨越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時期,是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1982年,中國國務院將大汶口文化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文化遺址總面積82.5萬平方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和命名地,1987年劃定了保護範圍,在汶河大橋北首樹立起大汶口遺址標誌牌一塊。大汶口文化遺址先後經過三次挖掘,分別在1959年、1974年與1978年,共發掘清理墓葬189座,絕大多數墓中放置數量不等的隨葬品,主要有禮儀用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四類。「堡頭類型」震驚考古界

大汶口文化遺址首次挖掘在1959年5月。當時,津浦鐵路複線工程正在進行中,在大汶口汶河南岸津浦鐵路東側堡頭村西約一百米處,挖土方的民工刨出一批陶器碎片和零碎遺物,接著又挖出完整的陶背壺一件。山東省寧陽縣文化部門立即把這一發現報告濟南市文化局(當時泰安歸屬濟南)。濟南市文化局即派博物館專業人員前往調查,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根據已暴露出的遺物斷定該地為一處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遂馬上給省里彙報,請示組織一個考古隊來進行挖掘。

挖掘工作由省文管處和濟南市博物館主持進行,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山東隊對發掘進行指導。從6月開工到8月底結束,前後挖了133座墓葬,發掘面積共達5400平方米,出土遺物,,共達1000多件,屬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其中有精美的彩陶和紅、灰、黑、白各種顏色的各類陶器數百件;各類石、骨、玉器亦很豐富,石器主要是勞動工具。出土的部分磨製精細、質地堅硬的石器工具上和細小的骨針上鑽有相當規矩的圓孔。更令人驚嘆的是發現有透雕象牙筒,代表了當時最高的工藝水平。可以看出墓主人生活的時代手工業和農業已有了分工。此外,據參加發掘的民工說,最早出土的遺迹是一座陶窯址,也是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唯一的一座陶窯。

墓葬大多數集中在鐵路以西,在北起汶河南北長100米、寬30米的範圍內,發掘出墓葬104座,其餘則星散在周圍。墓葬排列無一定次序,但編號的133座墓葬除128號墓以外,都是東西向排列(並非正東正西),這大概和原始宗教信仰有關,有些墓葬已使用了原始葬具。在墓地中,發掘人員還看到了許多兩顆上側門齒被拔掉的頭骨。1959年以後,大汶口文化遺址在泰沂山區乃至蘇北、皖東北時有發現,為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資料,使人們對這個文化的內涵和外延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這次發掘震動了中國考古界,在此之後與堡頭村相望的大汶口附近,也發現了同時代的文物,屬於同一遺址,被大汶河分成南北兩部分。但是最有價值、最集中的仍是「堡頭遺址」。從1959年到1964年,中國考古界把這一遺址叫做「堡頭類型」。其後,專家學者們認為,用大汶口的地名更能體現該文化所在地的地理特徵。於是更名為「大汶口文化」。

確認大汶口文化早於龍山文化

第二次發掘是在1974年。當時,汶口公社正在興建大汶口公路橋,橋位選在汶口鐵路橋西近300米處。1974年5月初,全橋13個橋墩有11個已砌出河床,橋北部的第一座橋墩已經在遺址上打好基礎。正在此時,泰山管理局的翟所淦來到這裡,發現了大量的破碎陶片,便要求建橋負責人立即停工,待他把情況報告請示上級後再作處理。泰安地區文物部門派人去現場調查了工程進度和遺址的情況,向省里作了詳細的報告,省里很快作了批複。

地區有關部門根據省里的意見,成立了以劉芳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具體負責發掘工作,泰安副專員顧廷臣曾到遺址現場察看,參加發掘工作的省博物館,濟南、濟寧、菏澤、臨沂、棗莊、臨淄、聊城、泰安等地區的文物工作者共30多人,籌備工作於8月下旬開始,8月底就緒,9月16日發掘正式開始。當時,準備重點開5×5米探方40個。10月份已開方發掘幾百平方米,遺物相當豐富,發現了一批居住遺迹,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的30多個灰坑和一座房基,一類橢圓型灰坑,其直徑約三四米,此類灰坑佔大多數;有的灰坑坑壁修得很平,坑底堅硬,有活動面;還有的灰坑壁上發現有石斧和木棒加工的痕迹。發現的房基呈橢圓形,有上下兩層居住面和一段殘牆,中部有一圓形燒土面,此房受後期遺址破壞,已很不完整。發掘的墓葬,皆有紅陶缽、石紡輪、石斧、骨錐、骨鏃,這批墓葬早於1959年發掘的133座墓葬。其中,有成人和兒童石槨墓各一座,這不僅是泰安大汶口文化遺址而且是已知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僅有的兩座石槨墓。這次發掘的上層墓葬中,有一座有生土二層台,這也是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僅有的一例,遺址中還發現了一些龍山文化的灰坑。

這次發掘工作還使人們了解到大汶口文化遺址河北岸部分的範圍和地層堆積情況。概括說來,1974年的發掘工作主要收穫在於:發現了一批早於1959年第一次發掘的墓葬和地層資料。參加發掘工作的人們對用「大汶口」命名的文化遺址有了更深的認識。因為這個名稱不僅反映了遺址的自然地理特點,而且大汶口遺存較為集中地體現了該文化延續2000多年的整個過程,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

第三次發掘是在1978年。山東省博物館張江凱、泰安地區文物局程繼林等參加了發掘工作。2009年9月4日,記者在泰山管委宿舍採訪了當年曾參與大汶口文化遺址第三次挖掘的程繼林先生,聽他介紹了31年前發掘的情況。程繼林從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就到泰山管理局、泰安地區文物局工作。1978年10月至12月期間,他和其他文物工作者一起吃住在大汶口,他負責一個方的發掘工作。每天早晨到達工地後,要先填寫探方日記,記錄下參與發掘的相關事項,填寫內容包括文物發現的具體位置,發掘時使用的工具非常簡單,如小鎬頭、手鏟、刷子、竹籤、墜繩等等,發掘時要先是用小鎬頭小心翼翼地淺淺刨一層,再用手鏟把方內整平,仔細觀察土質有沒有變化,或者看看有沒有文物露出。如有文物,就得用小刷子或小竹籤剔除周圍的土,然後作圖才能將文物取出。

此次挖掘在1974年搶救性發掘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在北引橋兩側布方發掘。發掘分兩次進行,上半年(5至7月)發掘二十個方;下半年(10至12月)發掘了十幾個方,揭露面積共計近1000平方米。在這次發掘中,清理墓葬24座,發現房子數座,灰坑若干,包括石、陶、骨、蚌、牙等類遺物。為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遺存,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通過對泰安大汶口遺址1974年和1978年的兩次發掘,專業工作者認為,大汶口遺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發展全過程,大汶口文化早於龍山文化,它上承北辛文化,下接龍山文化,彼此之間有一定繼承關係。

大汶口文化遺址的三次挖掘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對研究中華民族的文化起到重大作用。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東方的龍山文化找到了來源。以大汶口文化的確立為起點,在東方地區逐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早期文化的發展譜系,這個文化的發展譜系又和古史傳說的東夷族、東夷文化相對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從一個區域展示了具有原創性、進步性的中國古代文明社會蘊育、萌芽、形成和初步發展的一個完整過程,大汶口文化是今天人們研究中國文明起源、中國國家起源的一個最重要的對象之一。

大汶口文化重放光彩

大汶口文化,在華夏文明發展史上樹立起了一塊重要的里程碑。加快對大汶口文化遺址的保護與開發,就是對大汶口文化的最好傳承。2009年,泰安市提出了「建設經濟文化強市、打造國際旅遊名城」的奮鬥目標,把打造泰山文化為品牌,建設大汶口文化等旅遊文化產業集群列入實施文化興市戰略的重要內容。

大汶口遺址自發現以來,泰安市、岱嶽區、汶口鎮將其融入泰山大旅遊圈,把文化旅遊業作為帶動服務業發展的龍頭來抓,從科學定位、精心規劃和項目建設入手,對大汶口文化保護開發進行了積極的運作,對部分文物古迹景點進行了修復改造。岱嶽區有效整合利用大汶口文化資源,把大汶口文化的發展潛力變成產業優勢,把大汶口文化保護開發作為提升全區文化總體實力和競爭力的落腳點,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對其周圍環境、河床進行保護規劃,建立了大汶口遺址博物館,編製了大汶口遺址保護開發規劃,成立大汶口陶藝研究中心,加大了對遺址周邊文物保護單位的基礎保護工作和景點開發力度,為大汶口文化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前不久,有關部門又規划了「五園一村」工程,其中包括遺址園、尋根園、時空隧道園、射獵園、陶藝園及太陽部落村等。工程緊扣原始文化主題,利用原始文化元素和符號,讓遊客慕名而來,尋訪祖先遺迹、探究人類文明起源,體驗原始生活,感受中華民族文化魅力。

從1959年大汶口文化第一次發掘到現在已經約半個世紀了,光陰如水,然而歲月的塵埃並不能掩埋文明的光芒。今天的人們,依舊對大汶口文化充滿濃厚而虔誠的探知興趣。如今,經過進一步整修後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每年接待中外遊客約3萬人次。

五汶縈迴,一脈流長。千古文明的大汶口文化,承載著滄桑歷史的變遷,見證了人類文明的進程,它有著璀璨的過去,也必將擁有著美好的未來。

大汶口鎮雲亭山遺址

看到近日國務院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明石橋(11527—1512—3—450)名列其中,於是利用周六到明石橋一游。

大汶口明石橋北起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修建,故名「明石橋」,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大水沖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薑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橋由石基路面和橋面兩部分構成。其中石基路面長332.95米,橋面長238米。橋面分別由5塊條石並排鋪成,每塊長3.5米,寬0.5米,厚0.3米。橋高1.4米至1.8米,寬2.5米。橋板縱橫相接處,均用鐵制錘形扒鋸相鉗接,建築石材為泰山花崗石。橋墩用大石塊下接河床石底壘砌。此橋依水勢和地形分南北兩區。至河床中心的一段岩石隆起處,修橋時僅將岩石剷平,鋪上平整的石塊,無橋洞,俗稱啞巴橋子。總計架橋65孔,橋面總長度221.8米,加上啞巴橋子及兩端石鋪引橋,總長570.95米。此橋建成後,先後於1773年和1939年、2004年進行了三次大的整修,恢復舊貌。2003年7月,古石橋北首立「重修大汶河明石橋記」石碑一通。該橋是泰山附近現存規模最大的古石橋.

----------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屬於原始社會公有制解體、私有制產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的文化類型。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它以先進的原始文化和發達原始經濟,成為黃河下游古代文明中最富有生氣和特點的新石器文化代表,並對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該遺址位於泰山南麓岱嶽區大汶口鎮的汶河兩岸,東南至寧陽堡頭村,西北至岱嶽區衛駕庄南,東北靠近大汶口鎮,西南部被大汶河淹沒。大汶河自東向西,把遺址分成南北兩部分。出土文物7000餘件。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汶河大橋北頭立有大汶口遺址標誌碑。1993年在遺址西側建起大汶口遺址博物館籌建處。目前,遺址保護較好。

大汶口位於泰安市岱嶽區南部,大汶河北岸,距東嶽泰山60華里,是馳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發祥地和歷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屬自古有名的土質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陽田」,地下資源豐富,104國道、京滬鐵路穿境而過,處于山東省「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熱線上。大汶口名勝古迹眾多: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汶口文化遺址;有縣級以上文物景點3處(明石橋、清山西會館、文姜城遺址);有遠近聞名的自然景觀汶河古渡口、雲亭山等多處。說起大汶口旅遊資源當首推大汶口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遺址是四海皆知的中華文明發祥地,是新石器時期的典型文化遺存,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稱中華民族的文明起源。不遠處就是明石橋,明石橋北起岱嶽區大汶口鎮南門,南至寧陽縣磁窯鎮茶棚村。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1572年)修建,故名「明石橋」,清代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被大水沖毀,當時的粥店著名石匠薑桂松進行義修,故又稱為「姜公橋」。現存的石橋凈長度為221米,橋呈S型,橋寬2.5米,共有65個橋孔,66個橋墩,橋孔長度不一,橋面由360餘塊大型石條組成,整座石橋由數百個巨大的鐵鋦子固定,是整個大汶河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石橋,也是我省境內現存最長的古石橋,2003年重新修建。

在橋上走個來回,體會古人的滄桑,看到有攝影發燒友長槍大炮的拿著拍攝汶河風光,路邊停車一些外地牌照的車子,有淄博、濟南的,還有浙江、聊城的。遊玩的人也不少。看完明石橋,順著寨門走到山西會館,山西會館,坐落在大汶河的北岸,正對著明石橋,在古代,這裡集水路、陸路交通要道於一身,可以想像,當年橋上車水馬龍,橋對岸商鋪林立,人頭攢動,生意興隆的繁榮景象。會館座落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駐地西南門裡路西,為大汶口鎮著名名勝之一,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山西會館整體座西朝東,分南北兩院,北為關帝廟,南為戲樓院,總面積2283平方米。據修山西會館碑文記載,該館是清乾隆24年(1759年)在關帝廟基礎上擴建而成。明清時期,晉商遍布全國,大汶口鎮也是商業重鎮,「古石橋」又是大汶河的咽喉地段,作為會經商的山西人看好這個黃金地段,在此設置辦事處,招待山西過往客商,或兌換銀票,極大地方便了山西商人,在山西人經商的同時,也繁榮了大汶口鎮的經濟。因修廟、建戲樓全由山西商人出資,建成後作為山西同鄉聚會和接待過往的山西官員、商賈(gu)、老鄉之所而定名為「山西會館」。可惜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造成大殿等主體建築坍塌,其他建築也均已殘破不堪。今年2月份,山西會館重新修復完畢,保持了原有布局、原有結構等,做到了修舊如舊。山西會館作為大汶口鎮作為商埠重鎮的重要歷史見證,其修復可充實大汶口文化旅遊內容,吸引更多遊客到大汶口鎮觀光旅遊,讓他們感受大汶口鎮輝煌的歷史。

----------------

寂寞的大汶口文化遺址

聽到發掘大汶口遺址的消息是很久的事了,汶河是黃河的支流,大汶口在汶河邊上,路途離老家不遠,所以大汶口發掘古墓是當地的一件大新聞!

大汶口遺址發掘由國家考古隊,發掘出了新石器時代的墓葬達一百多座,還挖出一些人類居住的地方和先人們打磨、使用的很多石器、陶器等多種器物,根據發掘的大汶口遺址,專家們把它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從此,大汶口聞名於全世界!

家鄉有這麼重要的大事件,一直沒能去親眼看看。今天終得閑暇,便坐車順著寬闊的道路向汶口駛去。大汶口遺址在泰山腳下泰安城以南約30公里處。不一會兒就進入了大汶口鎮地界。道路似乎不如前邊的寬闊,路兩旁大都是農田了,半尺來高的麥苗覆蓋著田野,有些清靜。

車子一直往前開,進了一個村莊後,看到一條路面寬闊卻行人稀疏的街道,道旁的商鋪有的掛了門鎖,幾個塑料袋在地上隨風滾動著,聞名遐邇的大汶口文化所在地卻給人一個冷清的印象。

再往前走,看到了從汶口鎮伸向遠處的水泥結構大橋,直直地連接著對面的村莊。朋友說橋下就是汶河。聽說是汶河,我便讓車開上大橋。這裡是上游的牟汶河、石汶河、泮汶河、瀛汶河與柴汶河交匯後形成的大汶河幹流,河面很寬闊,河床里雖然也有些挖過沙子的痕迹,但建了小攔河壩後形成了一片水面,從河南岸向北看去,大汶口鎮是塊靈秀之地,我想像著遠古的舊石器時代古人們在這裡居住的情景------

「大汶口遺址博物館在哪裡?」從橋上返回大汶口鎮後我問。

「那院子就是博物館。」朋友指著路邊的紅色大門。

大汶口遺址,大汶口文化就在這裡?

我有些不大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問。路西側橋頭不遠的地方有個像土地廟一樣的紅色大門,大門左邊掛了大汶口遺址博物館的牌子,大門右側有間小屋,看了上邊的字才知道那是售票處。博物館的大門比馬路低一些,乘車從門前路過,不大容易發現。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汶口遺址博物館!買了門票,我們進到博物館感到就像進了一個農家院,眼前的大汶口文化博物館與我的想像一下子拉大了差距。

院里靠南側的一間屋門敞開著,我們進屋後看出這是博物館辦公室,靠西邊窗檯的辦公桌前坐著一位老同志,身穿半新的厚卡克衫,短頭髮紅臉膛,從他那氣色神態看是位鄉間文化人。老同志看到客人便熱情地打招呼。站在旁邊的博物館女解說員告訴我們他是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館長,今年已經84歲了。

「歡迎,歡迎,先讓解說員給你們介紹展覽吧。」館長憨厚直爽,說話的氣力象60來歲的人。

博物館辦公室和展廳共200多平方米,兩間展廳里放了幾個玻璃展櫃,按照遺址墓葬的早、中、晚期擺放了大概二三百件石刀、石斧、石鏟和一些陶器玉石飾物類展品,陳設很是簡陋,大約20分鐘就介紹完了,大汶口文化博物館的文物陳列和介紹有些簡單化。我們乘興而來,還是想多知道點大汶河寶貴的故事,於是就和館長聊了起來。

大汶口遺址博物館1959年就發掘了,但是到1993年才建館。盧館長原來是大汶口鎮一個學校的校長,喜歡考古,1961年就離開學校專門學習考古,並協同省考古隊發掘研究大汶口文化,而且他老人家對甲骨文研究很有造詣。當時大汶口遺址發掘後就沒有人管了,老館長找了幾個退休老師看管著發掘出來的這些寶貝。再後來,他發動十幾個人集資50萬元建成了這座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

博物館一共四個人,一個館長,兩個解說員,還有一個保安員兼售票員。經常性的接待每天就幾十個人,20塊錢一張門票。館裡的水電費和雜項開支以及他們幾人的工資就靠這門票錢來維持。館長說起來很激動,他們已經幾個月沒發工資了,希望這地方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前幾年他曾給國家文物部門寫過信,國家文物局局長來館裡視察過,可是後來調走了。下一步館長還想給總理寫信,要求國家保護這個博物館。老館長激動地說,我八十多歲了,唯一掛心的就是這座博物館,就是這些文物。

博物館暫沒有其他遊客,館長就往深里介紹起大汶口文化來。

大汶口文化發生在新石器時代後期,是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它的遺存反映出大汶口社會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那時的勞動工具打磨已很是精細。大汶口遺址的被發掘,使黃河下游原始文化的歷史由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在大汶口文化的後期墓葬中,出現了夫妻合葬和帶小孩合葬,這標誌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會的結束,開始進入父系氏族社會,這個時期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家庭,文明程度向前邁了一大步。

館長談到大汶口附近還有諸多歷史文化古迹,如明石橋遺址,文姜城遺址,還有富有特色的三葉蟲化石和精緻的彩陶、黑陶,大汶口本身也是著名的商埠重鎮。大汶口遺址發掘出這麼多年,這麼多的文化古迹鏈條沒有人去研究開發利用,卻束之高閣,冷冷清清。老館長的憂慮使我們陣陣隱痛!

初來大汶口雖是走馬觀花,匆匆忙忙,然而卻深受震撼!

大汶口文化聞名於全世界!它的發現填補了我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斷代,沒有大汶口文化就有人懷疑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發現了大汶口文化,把北莘文化和龍山文化聯繫了起來,大汶口文化是龍山文化的源頭,成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大汶口文化告訴我們的是先人們在那個時代是怎樣生活的,沒有他們的創造,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發達。

汶河是大汶口文化的母親河,汶河兒女應有發自內心的感悟!汶河孕育的大汶口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驕傲!保衛和發展大汶口文化,恢復和弘揚大汶口文化!也是我們華夏兒女的責任!

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出這麼多年,這麼多的文化古迹鏈條在寂寞中冷冷清清!我們希望有一天古老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不再寂寞,綻放出她比遠古時代更加燦爛的徇麗光芒!

大汶口文化遺址

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南有河姆渡文化(長江流域),北有大汶口文化(黃河流域),兩種文化遙相呼應,共稱華夏民族文明的起源。大汶口文化屬中華主流文化,她為著名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大汶口文化(距今4500~6400年,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1982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發掘後覆蓋立石碑加以明示。離遺址不遠處有一條貫穿東西的、美麗清澈的大汶河,河上有一座明代隆慶年間修建的石橋,橋頭保留了古老的城門及閘口,橋面留下深深的車轍,看上去頗有滄桑感。石橋呈S型,美觀而獨特,聽說S造型為的是防止洪水沖刷。聰明的古代工匠巧妙地運用力學原理,讓這座季節河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遺址周圍是一片開闊的平地,種著鬱鬱蔥蔥的莊稼,一座座村莊靜悄悄地坐落在道邊。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純屬偶然,當時考古界並沒有把關注點放在山東,而是把目光聚集於中原地區。1959年5月,鐵道部門在修築京滬鐵路時,在山東大汶口發現了很多陶器碎片,這些碎片看上去年代久遠。專家很快認定大汶口是新石器時代遺迹,一個讓世界為之震動的名叫大汶口的文明突然呈現在世人面前。隨後,考古界對這裡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經過前後三次發掘,揭露面積7200平方米,清理墓葬189座,出土隨葬品2100餘件。隨葬品主要有禮儀用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這些物品翔實地揭示了原始社會解體、階級社會產生的全過程,為研究我國父系氏族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大汶口的陶器是最負盛名的,它以手製為主,也有用慢輪的。在晚期,還出現了刻在陶質大口缸外表的、類似文字一般的圖像符號。仰韶文化彩陶以黑紅二色為主,大汶口陶器不同,從出土的器物看,有黑、赭、紅、白等多種顏色;紋樣的種類也很豐富,多用波折紋、方格紋,稍後還出現紅色圓點彩繪。大汶口陶器器形以三足器、圈足器、平底器為主。八角星紋陶豆,微斂口,腹部微鼓,口沿為白衣,上面繪著豎線紋和圓弧紋,表面用白彩畫了4個對稱的八角星紋,表示四面八方,天地通泰。八角形含有天地無邊的概念,表現出先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天地自然的敬仰。整個圖案設計簡潔新穎,彩繪線條剛勁流暢,色彩鮮艷明麗。最讓人驚訝的是,先民已經用高嶺土燒製成白陶,使器物輕薄而堅硬,燒成溫度需要達到1200℃以上,這在大汶口陶器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為了向世人展示大汶口文化,81歲的盧繼超老人聯合當地17位村民,籌集資金達64萬餘元,籌建了「大汶口文化遺址博物館」。村民們從民間收集大汶口出土的大量石器、陶瓷、陶片等,加以鑒別、整理後,一一陳列布展,其中有不少是複製品,與我之前在省博物館所見到的精美出土文物根本無法相比,但有總比無好,也能讓遊人對大汶口文化有個大致的了解。最讓人感動的是,盧繼超老人坐在破舊的桌前,向我介紹50年來大汶口文化的發掘情況。展館雖小,但村民們的精神實在可嘉。看過展覽,我感慨萬千,應邀為老人題寫了「中華文明的守望者」幾個字,表達我對這位老人的敬意。所幸的是,大汶口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已經提升到國家層面上來考慮規劃,如重點保護區不準進行其他工程建設及深挖,新建的高鐵繞道而行;採用現代科技手段發掘大汶口文化的深刻內涵,打造大汶口文化品牌,建設大汶口文化遺址公園……有政府的重視,大汶口文化遺址必將成為子孫後代的精神家園。---------------------------------------------


推薦閱讀:

戚繼光艦抵達泰國幹什麼?
金華最好玩的是哪裡?
內蒙古的名小吃?
楊安娣是如何推動吉林省旅遊產業轉型的?
通知公告|俄羅斯旅遊系列提醒(二)—妥善保存移民卡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旅遊 | 中國歷史 | 歷史文化 | 山東 | 風景 | 泰安 | 歷史文化名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