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持新規壓制「炒作」意願 偽市值管理迎末路 (17.6.1)
本報記者 姜詩薔 北京報道
減持新規衝擊波
端午節前證監會發布的減持新規對市場的巨大影響已經顯現出來。過去,一些公司熱衷於進行市值管理,其中不少是利用大股東的優勢地位,通過拉高股價再減持套現,市場對此詬病已久。減持新規將可能導致這類市值管理操作手法走向末路,這有助於引導市場回歸價值投資。另外,前兩年火熱的定增市場也會受到明顯的影響。
導讀
楊德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市值管理在合規性上仍然存疑,其中牽涉到利用公司內幕信息操縱股價等灰色地帶,現在新規推出使得公司市值管理意願降低也有利市場健康發展,讓市場傾向價值投資。
減持新規正在逐步發酵。
端午節前最後一個工作日,監管層釋放重磅消息。5月27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同日,上交所、深交所也出台了完善減持制度的實施細則,進一步在減持制度上做出調整。
事實上,長期以來,大股東減持一直牽動著整個A股市場的神經,減持也被市場投資者看作是對公司股價的利空。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方面大股東減持隱含著對公司股價高估的判斷,另一方面大量集中的減持會對市場產生抽血效應,造成市場波動。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大股東減持往往還會存在配合採取「講故事」、併購重組等市值管理的手段拉高股價實現套利的現象,而本次監管層對減持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股東進行此類市值管理的意願。
「部分上市公司與機構合作進行市值管理,通過釋放利好,從二級市場拉升股價再進行減持,獲利較大。但新規出台後,對大股東減持的規則做出更為詳細的規範,譬如減持信息披露更加嚴格,減持限制更加細化等等,使得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動力下降。」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
新規壓制市值管理意願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市場上一些諮詢機構通過為上市公司提供資本運作規劃的包裝和炒作來實現市值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公司拉高股價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機構所推行的市值管理背後,配合的則是大股東的減持套利需求。
北京某私募機構合伙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目前國內的市值管理,很多都在打著制度的擦邊球,可以看做是新式『坐莊』。」
實際上,此前減持制度暴露出的一系列亂象也多次被監管層關注。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也曾提到相關現象,譬如「一些上市公司股東集中減持套現」、「上市公司股東和相關主體利用高送轉推高股價配合減持」、「利用大宗交易規則空白過橋減持」等等。
從5月27日減持新規的內容來看,在減持限制上,新增的規定包括對減持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通過集中競價、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方式減持的行為,在減持數量、持股期限等方面都做出明確要求。
而在適用範圍上,在規範大股東減持行為的基礎上,將其他股東減持公司首次公開發行前股份、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行為納入監管;信息披露上,則要求大股東、董監高應當通過向交易所報告並公告的方式,事前披露減持計劃,事中披露減持進展,事後披露減持完成情況。
「受減持新規的影響,一定時間內抑制了上市公司做高股價、做大市值的動力,會對希望通過市值管理實現高位減持套現的大股東產生影響,但是對於那些想踏踏實實做好經營的大股東則不會有影響,市值管理還是要與公司實際經營狀況相結合。」前述機構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事實上,從減持新規的實施細則來看,基本上已將大股東「清倉式減持」的路徑封閉,在減持渠道受阻的情況下,進行此類市值管理也就失去了意義。
譬如此前大股東尚可以通過大宗交易等方式找尋一條逃避減持規定監管的路徑,但細則中「在連續90日內減持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受讓方在受讓後6個月內,不得轉讓所受讓的股份」、「董監高辭職的,仍須按原定任期遵守股份轉讓的限制性規定」等條款則明確限制了此類行為。
國泰君安分析指出,減持新規出台其實從制度上宣告績差公司通過所謂的業績調節或者題材博弈進行「市值管理」的做法已經從技術上破產。大股東進行「市值管理」意願大減,未來市場題材炒作意願受到打擊,市場資金不得不全面回歸價值投資。
監管溯本清源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的減持新規也是從源頭上杜絕了上市公司大股東拉抬股價配合減持套利的「偽市值管理」現象。
從監管層面看,對上市公司開展市值管理的要求在於杜絕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但在此前證監會披露的一系列違法違規案件中,將市場操縱、信息披露違規、超比例持股、利益輸送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披上「股價管理、市值管理」的合法外衣的現象時有發生。
譬如2016年轟動一時的「宏達新材案」,就被定義為利用信息優勢操縱市場而被處罰的第一例,是該公司實控人與私募機構上海永邦合謀進行「偽市值管理」進而操縱市場的案件。
華南某公司知情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市值管理的路徑為,在牛市行情中,股價一路走高,公司此時通過非公開發行等手段,在高位上發行,使得融資的額度較高;同時在股價走高過程當中,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通過減持進行套現,而這時又是併購重組的較好時機,以『現金+股票』的形式來收購其他標的,由於股票價值高,付的現金就少。」
「此外,配合公司拉升股票的機構在這個過程當中賺到了錢,達到預期後也開始拋售,隨後股價下跌,進入較低的價位後,大股東以穩定投資者信心等為理由,又會把股票增持回來,其實相當於將股價高位時拋出的部分接回來而已。」前述公司人士表示。
「只不過,在之前的信息披露體制和減持規則下,大股東和券商及私募等機構因為有信息優勢,可以配合操作,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前述知情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但在本次監管層新規推出之後,此類配合減持操作的市值管理也將面臨更加嚴格的監管。
在前述公司人士看來,減持新規對市值管理的影響就是希望企業家眼光放長遠,重視持續經營,杜絕一上市就減持套現。
「可以說新規使得市值管理的做法降溫,」楊德龍表示,「市值管理不好做,不只是表現在信披更嚴格,還有減持的路徑受限,當市值管理的目的難以達到,那麼拉高股價的動力自然減少,因此大股東做高市值的動力下降。」
楊德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市值管理在合規性上仍然存疑,其中牽涉到利用公司內幕信息操縱股價等灰色地帶,現在新規推出使得公司市值管理意願降低也有利市場健康發展,讓市場傾向價值投資。
(編輯:譚翊飛)
推薦閱讀:
※艾媒報告丨2017中國上市公司市值TOP300排行榜
※為什麼大多數銀行的凈利潤都很高,但是股價卻不高?
※悶聲發大財,一年內漲到3000億的海康威視到底是一家什麼公司?
※臉書5000萬用戶數據泄露 市值蒸發500億美元
※崩盤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