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生,簡單?不簡單!

養生,簡單?不簡單!儒家的養生之道,在「仁者壽」;釋家的養生之道,在「平常心」;道家的養生之道,在「道法自然」 養生,是想健康長壽。養生之 「生」,是性命;養生之 「養」,可以看做是醫療保健和保持良好心態以及健康生活習慣的綜合行為。養生養得好,便能健康長壽;養生養得不好,則會積病損壽。 養生其實可分為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兩者不可等同。有關養生的方法,是養生之術;把養生之術提升到哲學層次,則是養生之道。中國文化最精於談養生之道,既有哲學內涵,揉合儒、釋、道的思想精華,更有中醫底蘊。而中華以外的養生,說的多是養生之術。 西方醫學之父,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講過一句名言: 「人間最好的醫生乃是陽光、空氣和運動」,可說是西方養生之術的經典警句。養生之術是從生活體驗而來,例如北歐人從滑雪運動知道步行能增加肺活量和減輕壓力;南美人發覺常吃黑巧克力可抗憂鬱;西班牙人享受午睡,認為午睡對記憶力和創造力有促進作用;日本人喜歡點薰香,認為每種花香、木香或草香都有養生作用。 中國人的養生之術,是在養生之道的指導下方能實施。有的是神養,包括精神心理的調養;有的是行為養,如衣、食、住、行等生活起居方面的調養;有的是氣養,即練氣功;有的是形養,如武術等健身運動;有的是食養,通過飲食調養身體;有的是葯養,中藥常與食品相融合,即中醫的 「葯膳」;有的是術養,如按摩、推拿以至沐浴之法等。 養生之道,在中國文化的儒、釋、道中都有論及。儒家的養生之道,孔子首先提出 「仁者壽」, 《中庸》也論大德 「必得其壽」,指出養生與道德修養有關。漢代董仲舒的 《春秋繁露》解釋 「仁者壽」,謂: 「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凈,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說明有良好道德情操者所以長壽,皆因不貪求外物,心境平和而保持中正,擷取天下美好的東西來保養身體,所以能內氣充沛且有條理。 儒家講 「存心養性」, 「養性」不僅有助養生,更有助治國平天下。 「養性」要訣是 「誠」,《中庸》論: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所謂 「誠」,是要能做到恭敬無欺,這種修養,讓精神不會馳亂,對身心都有好處。 釋家的養生之道,在 「平常心」3個字,而平常心是對生命透徹的體悟。世事滄桑如夢,所以釋家教人,一方面對生命盡心呵護,另一方面又要悉心體驗,對人寬容平和,隨方就圓,自能長壽康寧,好德善終。 道家的養生之道,在 「道法自然」。 《莊子·養生主篇》論養生之主是精神,提示養神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使天人合一。莊子指出人生在世,須「安時處順」,視生死一如,才不會被哀樂之情困擾。 《莊子·達生篇》強調養神,要 「達生」才能暢達生命,不重財富、名位和權勢,讓形體健全、精神充足,與自然為一。 五千言的 《老子》一書,包含了豐富的養生思想。老子主張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據 「道法自然」的思想,中醫訂下了養生的生活起居和飲食原則,在養生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協調。正如《黃帝內經》主張: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而日常生活,則要起居有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僅指生活要有規律,生活也要有節制。南北朝的醫學家陶弘景在其 《養性延命錄》中指出: 「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視、久聽。莫強食飲,莫大沉醉,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他是將一切生活節制,作為養生的指導原則。 在養生過程中,道家既注重形體養護,更重視精神心理的調攝,正所謂 「形神兼養」。事實上,心與身的關係甚為密切,老子說 「少私寡慾」,意指使精神情緒處於安靜、樂觀和沒有過分慾望的狀態。漢代華佗弟子吳普在其 《太上老君養生訣》中便將老子的 「少私寡慾」進一步發揮: 「善養生者,要當先除六害,然後可保性命延駐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聲色,三者廉貨物,四者損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嫉。」今人也總結出養生四要:其一是把握當下,日日是好日,不過分沉湎於過去的回憶中,讓每一天過得充實;其二是跟上社會脈搏,積極吸收新知,關心周圍事物;其三是以包容和關懷之心,與家人及同事相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其四是留意身體健康,注重醫療保健,最好能有宗教信仰,以尋找精神寄託。總而言之,養生是長期行為,不可能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只要能夠悟懂養生之道,善用行之有效的養生之術,健康不難,長壽有望。
推薦閱讀:

2018一起來變美~
簡單幾步教你動手DIY布藝小南瓜(附教程)
了解常見食物的升糖指數,簡單平穩血糖!
簡單的筆觸,竟然能把貓咪畫得如此生動
友情其實很簡單

TAG:養生 | 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