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經五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06-06
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傾聽的最主要目的在於建立親密關係,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健全性格,整個親子關係都是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和歷程。 親子關係品質的加強要仰賴傾聽,除了建立親密關係外,還能提供良好的素材,孩子在人生旅途中會發展成什麼樣貌與父母親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可以深刻影響孩子的身影,但父母親很難去決定孩子這一生會走的方向,影響層面何在?在於我們提供了什麼素材與對待他的方式。所以傾聽有二種目的: 一、讓孩子發展健康性格。 二、幫助孩子發展人生腳本。 通常我們將孩子當作是什麼樣的角色看待.將他當作「孩子」,還是當作「你自己的孩子」,還是當作「大人」,還是當作「獨立的個體」。理論上是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但是當你看到我們的孩子站在我們面前那麼矮那麼小,你能將他看成是獨立的個體嗎?這是有點困難的。事實上人活在世上常被我們五官與現實生活矇蔽。我們以為這個孩子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在無數次的生命中,他曾經與我們是處在一種不一樣的關係形態,只是在這一生中,他是以一種我們的孩子這種形態方式呈現而已。若以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較易以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因為有緣才能碰面,所以我們希望能結善緣,結善緣的一個好方法是,好好去聽孩子的內心世界。 我自己教了十幾年的溝通技巧,越來越感受到傾聽是很困難的一種技巧,而我得到的答案是從小到大,我們人都是很自我中心,即他所關心的都是自己,且所謂的自我中心,表面上我們都是為了孩子著想,其實是我們執著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上,你一直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沒有錯的。傾聽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忘掉我「自己」,當我們將自己放在心上就很難去聽孩子內心真正的話是什麼?例如我曾在台中市跟愛心媽媽上溝通技巧訓練,在下課時,有位愛心媽媽跑來跟我講話,她大概跟我講了快十分鐘,一點要停下來的意思都沒有,而我自己一直看錶,擔心影響下節上課時間,我試圖用方法暗示她,但她似乎沒有感受到,當時我就在納悶,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後來我想到在那個片刻我所關心的是我自己,我擔心耽誤學員的時間,沒有真正去考慮這個學員她想要講話,我才體會到課慢一點上沒關係,先聽聽這個學員要講的是什麼?後來我就說:「在家裡是不是很少有人跟你講話?很少有人聽妳說話?」這個媽媽聽完這句話,眼眶就紅起來,這時她才停下來不說話,所以傾聽對的話,絕對會有效果,這是技巧問題。 真正的傾聽,若能聽到孩子的內心世界,那真的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在座的孩子,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常常講話要講的很大聲,講到聲帶結繭,他還要再講,孩子的媽用盡方法叫他不要講,甚至還帶去看醫生,醫生表示繼續下去,聲帶會完蛋,但孩子仍然大聲說話,直到孩子的媽媽上了傾聽的課,跟孩子講了一句話,結果孩子以後講話就變小聲了,這句話就是:「你是不是很擔心不講大聲一點,別人就聽不到了?」所以傾聽可以有效解決親子問題。 至於我自己有個親身經驗,在我的雙胞胎女兒還小時,曾帶他們與同事到墾丁玩,男性住在一起,女性住另一個房間,兩個雙胞胎分開睡,結果要睡覺時候我那個女兒一直在哭,哄也沒有用,抱到我太太房間又怕吵到她,抱到廁所門口時,心裡感到洩氣,這時心靜下來,反而聽的到她內心的聲音,因為她們二個是雙胞胎,大概是因為看不到姊姊,所以就慌張的哭起來。所以當我說了這句:「你是不是因為看不到姊姊所以感到很擔心 ?」不知是否我的語氣變緩和了,還是因為我感受到孩子的內心,這句話果然發揮了作用。 所以在很多經驗裡,我體會到做父母的可以好好去傾聽,但在傾聽之前,我們要先忘掉我們自己,如果忘不掉自己,那就很困難。以我個人體驗,在聽孩子的內心世界之前,要先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這是傾聽的二個方向。有位大師曾這樣說,人跟人在講話時,表面上是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是有在聽,但真相是,你在講時我都沒有在聽,只是在想下一句我要怎麼說,至於你講什麼沒關係,等一下我要講什麼比較重要,若只是一心一意的關心我要怎麼講,那麼心就在我們身上,沒有在孩子身上。 我記得我的雙胞胎女兒在唸國小一年級時,為她們訂國語日報,結果她們看完報紙並沒有將報紙收好,我就將報紙停訂了,二個月後,她們又跟我講要再訂國語日報,我問她們:「你們訂國語日報做什麼?」她們說:「我們要看小畫家。」那時候浮現了一個念頭,這個孩子很浪費,一份報紙十二版,你們就只看那四格,不覺得浪費嗎 ?後來我念頭一轉,為什麼非要看其他部份,為什麼不能只看那四格小畫家而訂國語日報,所以就問她們:「那你們想訂多久?」她們決議要訂二個月,一人負責一個月的報費;若她們將報紙收好,我就將報費退還給她們,如果我們能將自己內心的雜音弄清楚,讓心平靜下來,自然而然我們就能去感應別人的內心世界,去體會別人在想什麼! 記得二年前在台中參加禪七,在團體結束後,回程車上,車上有位師姊說,有些夫妻問題經過禪座好像可以解決,起初我還不大清楚為什麼,後來,我接觸了這個領域之後,才瞭解:當一個人內心很平靜,比較能感受自已的起心動念,也就比較能夠去體恤別人的感受,當然,也就對夫妻關係有所幫助。再談到親子關係的部份也是一樣,因為和孩子關係太密切,涉入太多情感,所以處理親子問題時,要做到內心平靜真的很不容易,但讓內心先平靜下來,真的很重要。 當父母的,有一個觀念很重要,就是生命沒有固定的形態,在一般父母眼裡,認為孩子從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甚至研究所一路讀上去,才是最理想的形態,我舉個例子讓各位參考看看:有個國小三年級的學生,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他的老師非常擔心這個學生的前途,沒想到,經過十幾年後,學生回來找他的老師,老師關心的問他,在做什麼工作?收入多少?那個學生回答,現在做建築工,目前景氣較不好,每月只有三十幾萬收入。老師驚訝的問,建築工怎麼會那麼好賺?那個學生說,他做的是高樓大廈接鋼骨釘。老師這才想起,這個學生,小時候不會讀書,只有一個專長,就是爬椰子樹,只要幾秒鐘就可以爬到樹頂上。結果他就是靠這個專長,每月可以賺三十幾萬。所以我們做父母的,要認清這個觀念:每個孩子來到人世間都有他自己要走的人生路,沒什麼人生形態才是最好的。哈佛大學校長,曾在畢業典禮上,講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他向台上領獎的學生說:「你們不用太驕傲,因為你們都要回學校當教授,向學校領錢。」他安慰坐在台下沒有領獎的學生說:「以後哈佛的發展,都要靠你們的捐獻。」其實,人生很難講,只要我們把心放寬鬆一點,也就比較能接納孩子各式各樣的發展了。 接下來,還有一個觀念必須建立,就是「天下有不是的父母」。中國人常講「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親也就常用這句話來否認自己做錯事,因為事實上凡人都會犯錯,當然父母親也是凡人也是會犯錯。如果父母能建立以上兩個觀念,再來談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也就容易多了。傾聽孩子的方法是:平常培養一些聊天的經驗:平常我的工作很忙,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我用了個不錯的方法就是陪他們睡覺,在孩子快要睡覺時,他的警戒心很低,不會像平常,你跟他講話他會回答:「不知道」、「沒有啊」、「不是我」防衛性比較高。你就隨意跟他聊,不要存有任何目的.不要想要解決什麼事情,只是「純聊天」,到最後,孩子也就喜歡跟你聊。根據科學研究,一個孩子如果在很小的時候,你經常跟他說話、講故事、陪他玩、有身體的接觸,常能幫助這個孩子更聰明。所以,我經常跟我孩子講話時,順便幫他按摩,尤其他喜歡我幫他抓耳朵,很快他就會睡著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喜歡和你聊天,因為那是一個愉快的經驗。我舉一個相反的例子,在台中有個學員來找我,因為他的孩子不讓她進入房間,這個孩子大概嫌媽媽太撈叨了,就把房門鎖起來,媽媽就把鎖拆了,孩子就又在房內加裝門閂,媽媽就把門踢壞,終於進去了,拿了一本書,陪孩子唸書,過了兩二天,孩子就受不了,媽媽說,我在陪你唸書,孩子卻說,你不是在陪我唸書,是在監督我。所以,我們做父母的大概很不安心,那份不安心,讓我們想弄清楚孩子在想什麼、做什麼,也影響我們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時,反應慢一點: 我們做父母親的,最常的就是反應太快了,例如:你的孩子跟你講:「媽,我這次考試,考得很好。」他的內在聲音是希望你讚美他,很多父母常反應過快:「你這次考得好,那你以前怎麼都沒考好呢?」這樣就不對了。再舉個例子,各位想想看,當孩子對我們撒謊時,他內在聲音在說些什麼?是害怕!有一次,我氣呼呼的問我的孩子 :是誰把餐桌弄得這麼髒的,我的孩子小聲的回答:「我不知道啊」那時,我聽出來她的聲音裡有害怕,於是,我改問:「爸爸不會怎麼樣,爸爸只是想瞭解」我的孩子反問我:「我如果講出來,你會不會打我?」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到,孩子很需要安心,這個需要超過我們的想像。還有一次,一個學員跟我講,她來上課之前,他的孩子攔著她不讓她來: 「媽媽,你這次又要去學什麼溝通技巧來對付我。」事實上,孩子真的感覺到你在對付他,所以孩子的不安可想而知。傾聽時,注意自己臉上的表情及聲調:這一點,有一個好方法就是,你把你和孩子講的話錄下來。有一次,我有兩個做保險的朋友來找我,他們兩個就在認真的研究,剛才對客戶講的話應該怎麼講比較好。當時,我就想,我們在教小孩都沒有像賺錢那麼認真,不會去想這句話孩子的感受是什麼,如果教小孩都像賺錢那麼認真的話,我想,我們都可以把小孩教得很好。尤其是孩子還很小的時候,你隨便講,他都可以配合,可是到青少年時,可就沒那麼好了,所以,我們平時就該注意自己對孩子所講的話用詞遣字是什麼?表情是什麼?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就連我自己在教溝通技巧,有時,也會說出自己不可置信的話來。有一次,我的女兒,當選全班模範生,當天,我因為工作很累,便叫我女兒去接電話,我女兒說她不敢,我便脫口而出:「當模範生有什麼用,連接個電話都不敢。」結果我的女兒就很傷心,我才意識到自己說錯話,當時便向她道歉,但看她似乎末接受,我才又提議讓她騎馬從一樓騎到三樓再下來,她才肯接受。這還好,孩子還肯諒解,有些孩子,就是沒有釋懷,於是一點一滴累積下來到青少年就整個反叛起來了。所以,如果我們在對孩子講話時能更警覺,我想,親子對話的品質一定可以提高不少。傾聽時,多利用想像畫面: 各位不曉得有沒有看過「魯冰花」這部電影,劇中主角有個小孩子叫吳阿明,他很喜歡畫畫,有一天傍晚他畫「3條狗,在晚餐時放在餐桌上給爸爸看,他爸爸一看便問他 :「狗是黑的,怎麼畫成紅的,你色盲不成?」吳阿明答:「黃昏日頭一照,就變成紅的了啊!」他爸爸一聽也有點道理就又問:「那尾巴旁一團黑黑的是什麼?」吳阿明又回答:「是大便啊!」爸爸─聽便生氣的罵他:「你書不讀,畫這個就會飽喔?」當時,導演就把鏡頭轉向那隻垂頭喪氣的狗,各位不難想像那就是吳阿明的心情。再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小孩放學回來告訴你:「我們老師實在很不公平,為什麼只有一個人講話就要全班罰站」。各位不曉得能不能用心去想像在一個教室中,所有小朋友都被罰站的畫面,如果你能,你就較能對孩子說:「你一定感到委曲,因為你沒犯錯,卻被連帶處罰。」當你這樣說,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他的心我們是懂的。所以我很鼓勵各位多練習,把孩子所說的話,變成─個畫面,也把自己所說的話變成一個畫面,這樣我想更容易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多使用感覺的字眼:感覺跟想法是不一樣的,感覺是內心的感受,想法是頭腦的念頭,如「我感覺這件事不大好」是想法。「這件事變成這樣,我感到懊惱」這是感覺。想法易有批判性,而感覺沒有傷害只是純粹表達內心的感受,感覺是維繫親密關係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對我們中國社會,尤其男性朋友來講,講感覺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是需要多練習及鼓勵的。如果我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孩相相處、對話.還要從孩子的反應來注意到,我們到底有沒有傾聽到孩子的內心世界。以下是一些指標: 第一個現象是你和孩子的話題會一直持續下來,不會叉開。 第二個現象是孩子的答話會是「是啊…‥」、「就是這樣﹒」。 第三個現象是話題能更深入核心問題。 第四個現象是孩子是安心的。 第五個現象是我們和孩子的關係會比較親密,孩子會主動找我們講事情。 第六個現象是孩子解決事情的能力提高了。 所以你和孩子對話有以上現象,表示你做到傾聽了。最後我要鼓勵各位多練習傾聽,因為親子關係如同你種下的因,孩子成長過程的反應就像是果報一樣,也祝福各位,因為有好的傾聽,而有好的親子關係。把話說清楚─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日新加巨。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通常在與孩子溝通時,只有大人在說:「你該如何如何」「你犯了什麼錯」,可是事實上,在這同時你或許忽略了孩子正以他們的眼光在看大人,他們正無聲的批評著。例如:晚上十一點多,孩子尚未入睡,而你也毫無要上床的跡象,這時你趕孩子快快上床,他或許會說聲「哦」然後乖乖入睡,然而這時在他心裡卻藏了未說出的疑惑:「大人都好,不用早睡,希望我是大人就好。」如果妳的孩子是藏著這份疑惑上床,那你們的溝通就不完全,因為你讓他帶著不甘心入睡。其實我們仔細思量:孩子要心裡有這種感受是的,而這份不公平也是真的。在小孩的眼中,大人也一樣有瑕疵的,只是他不敢說出來。我們不得不承認:大人的問題、大人的矛盾,遠比孩子多得真多的。 曾經有孩子天真的說:「大人真好,可以打小孩。」這也是個深植我們思量的問題,為什麼大人可以罵小孩呢?或許有人會回答:「他不知危險所在」「他不知我對他好」「他不知好歹,不知分寸」但我們仔細考量,這所謂的分寸在那?你教過他沒?在你生氣的同時是否想過要趕緊負起教育的責任呢?事實上所有思考邏輯真正出的問題的是大人呢!所以我們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時,希望大家能以自我的檢討開始,必須大人先改變,而讓妳孩子能察覺到你的改變。大人首先要學會盡量跟孩子接近,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他,或許有人會擔心:「我是長輩,怎能以平等態度和孩子相處?」其實這所謂平等是無損尊嚴的,因為明的妳是他的長輩,有義務責任照顧他,除了養他外,更要教育他;而在精神上千萬別忽略了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別人尊重。大人在跟孩子接觸時會有挫折感,也常抱怨孩子的不聽話,然而這聽話的標準又何在呢?夫妻之間時爾都會因不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有所爭吵,況且是個未受完整教育的小孩呢?所以要小孩去猜大人的價值標準是很難的,因為他永遠跟不上你的步伐,所以這聽話的內容如果沒有翻譯成他所能了解的語言,你所下的命令要求都是白說的,他並非不想聽話,而是聽不清楚。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首先就是要把話說清楚。 父母常會跟孩子:「你不要亂花錢」這「亂」字的標準每人不同,當然你孩子的亂字和妳的亂字標準也不一,妳是否曾轉換到他的態度來看?還是以二十年前的標準衡量他呢?妳是否該轉變口氣改口說:「我們家沒有這麼多預算,所以你的零用錢要省著用。」這樣孩子懂了,知道自己的零用錢要有計畫,如此彼此才能得到真正的溝通,也不會再為零用錢傷腦筋,這語意不詳的「亂」字是阻斷彼此溝通的一大鴻溝。另外大人也常跟孩子說:「你要認真一點。」但在孩子心裡也有著疑惑:「我拚命的讀書,你交待我的事我都做了,怎麼還說我不認真呢?」這之間的差異就在於你正在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他。其實每個人回顧小時候,誰不喜歡偶爾偷懶一下,或者自己處理一些大人不知道的事呢?既然如此,我們就該還給孩子同樣的空間。因為要他完全踏著你為他安排好的步伐走,就等於在剝奪他生存的適應力,應該讓他試著去體驗處理事情的經驗,而大人只站在陪伴的立場。要他念書,你也該利用這時間陪他,就算處理公事也罷,至少讓他了解這段時間大夥可靜下來做自己的事,在要求孩子時,要先反觀自己生活方式,因為生活方式是一代傳一代的,即所謂的身教。說孩子不孝順時,也要想想:孩子對自己的態度是否正是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就算把二十四孝放在孩子的床前也是無用的,重要的是身教,所以若不喜歡孩子的某些行為時,要先看看是否正是自己做的示範。 孩子更期待的是父母丟開權威,毫無條件的真愛,做父母的常會感嘆:「我對孩子如此關心為何他毫無感覺?」這時大家要好好思量一下,這份關愛有無條件含在其中,而在你誤會孩子時,你可曾放下權威向他道歉?其實孩子無時無刻不在等著父母放下權威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心靈之門並不難打開,只要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一、公平的對待:跟孩子溝通 不要用命令、要求的方式,要容許他們有提出方案,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透過家庭會議做成共同約定的結論,父母不再是個霸王君主,孩子也是參事的一份子,如此彼此對家將會更有強烈的歸屬感。二、無條件的真愛:父母要先完全的接受自己的子女,不要讓他成為你展示面子的工具,也不要視子女為自己的影子,要他達成你未完成的心愿,而是真心的陪在他身旁,肯定他、多看他的優點,多給他讚美,千萬不要用權威來保障你的尊嚴,放下權威,分享彼此的酸甜苦辣,這份關懷油然而生。 三、視之為獨立自主的個體:不要剝奪孩子學習磨練的機會,不要替他做選擇、做決定,做父母的只需提供一張安全、空間大的網,讓孩子能在其中自由約跑、快樂的跳。試著讓孩子培養自己承擔後果的能力,如此也更能健全他求生存的機能。四、期待被了解:要能解讀孩子的心思,並且將領會到的意念說出來,當解讀到孩子的快樂、傷心或懊惱時,能適時的把你的感受說出來,讓孩子明瞭他是被了解的,這份相知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久了,孩子也能夠解讀父母的心思,彼此真心了解,當然就無需掩飾、隱藏,也就不會有誤解的產生。 五、被看重: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被看重的,如果做父母的,能每天聽孩子講十分鐘的話,而不插嘴,讓他盡情的表達他的意見,且能以專註的眼神聆聽,孩子這份被重視的感覺也會接近彼此的距離。 當明瞭了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後,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就要注意到一些生活上的原則:一、身教:父母的行為是孩子最大的示範看板,所以不得不注意:1、當有誤解產生時,父母能做到道歉的示範,讓孩子也能從中學習誤解的化解。2、放下權威,用朋友的態度平等的對待子女,在家中無所謂的一等公民、次等公民。3、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父母只列於協助地位,讓他學習承擔行為的後果。 二、愛的傳達:無條件的愛他、陪他。不去記恨他昨日的錯誤,用語言或行動來傳達你對他的關愛,讓他能真正感受到你對他的愛,不要吝惜表達妳的關愛。 三、寬恕:每一個小孩犯錯時,都會自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比外人更加寬恕自己的小孩,完全的接納他,用真愛寬恕他,包容他。讓他對自己能重生信心,一個大人犯了錯,都會希望得到別人的原諒,更何況是個未接受完整教育的小孩? 四、快樂:面對家人時要隨時保持快樂的心境,不要讓昨天的不愉快堆積到今天,有任何的不愉快在睡前一定將之消除,不要帶著感傷、批評入睡。在家中要能製造快樂,盡量看杯中有水的部份,主動照照鏡子找出不快的原因,並將之拋除,不要讓之成為沉積的負擔。 對於前面所談如何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也可將之整理成簡單的要點陳述於後。 一次說明白:跟孩子說話,切忌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應該將你所要陳述的話一次說清楚。 二話不說:跟孩子溝通時切忌一句話翻來覆去,重複很多次,這是很容易引起孩子反感。 三思而後言:對於越親近的人,其缺點了解越深,當有心要傷害時往往能一針見血、一刀斃 命,所以批評、傷害的話切忌出口。 四面觀看:當孩子有缺點時,別忘了換個角度看看,看看他有好的部份,給他重新好好表現的機會。 吾在後面:下權威,將自我放到最後,以「家」為最大,讓家裡所有人對家都有一份責任感,歸屬感。 六六肯談:每週六天,每天撥一小時,能讓全家相聚無任何敵意的互相懇談、說笑。 七情六慾說出來:能在家中說出真話,讓家人真正分享這些感受、情緒。 八成不猜:有話要絕對說清楚,不要在心裡頭做猜測,不要替人定罪貼標籤。 九命怪貓不死心:要成為家中希望的泉源,不怕挫敗,給予家人無盡 的機會。 十分快樂:要珍惜和家人所處的時光,切記:家中有人不開心時,妳是唯一先開心的人。 其實只要真正「用心」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絕非難難事的。--------教育子女的著力點--------◎ 鄭石岩教授 前言: 我是一個「宜蘭囝仔」,每一次回來宜蘭,都備感親切,剛好我看到我的堂兄弟在座,我們可以說自小即一起到山中討生活的,山上的人就是靠山吃山,我和父親專跑羅東線,在羅東賣水果,也許在座的羅東鄉親,你的家人就曾向我買過水果。我當過零售、中盤、大盤,也去過台北賣水果,所以說我覺得一個在困苦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一定能慢慢的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我對自己的故鄉有特別的感情,因為每個人都很「古意」、很「熱忱」;宜蘭囝仔都很「土」、很「樸實」,很肯努力奮發的,企業界裡,若要組織一個團隊,要找人時,他們喜歡找宜蘭人,因為他們對宜蘭囝仔感覺特別好,尤其在口試時,坐下來的氣質就是讓人感覺很純樸、很認真,這就是宜蘭囝仔的特質,但並不是因為純樸,就不去關心、重視子女的教育,而我今天就是來和大家討論「教育」孩子的事。 我認為時代在快速變化,所以我們對待小孩、教育子女甚至待人接物,也應要有所轉換。因為我們的子女未來所處的生活環境相較於現今社會,其變遷的速度是目前的四倍,所以若我們不教育他們如何去適應那變遷的社會,我相信有一天,他的生活會遇到一些困難,我會提出一些數據,提出一些推估,讓大家對未來有多一些了解,也去感受到社會在變,所以對孩子的教法、甚至對子女的期待,也應和過去不同。我們知道進入公元2000年,也就是所謂e世紀(Electronic age)電子(通訊)時代,社會變遷很大,所以說我從種種的學術研究和世界上的一些趨勢來和大家分享「如何教育子女」。在我二十幾年來,從事教育、心理諮詢所遇到的孩子,如果一段時間未見面,這些孩子即產生變化而不同以往,二十幾年前,孩子所發生的事和現在孩子所發生的絕對不一樣,二十年前孩子所要打拚的重點和未來我們小孩所要打拚的重點也不一樣,所以今天我的講題是「教育子女的著力點」,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要用心在那裡,要注意那幾點,我從這方面提出來與各位鄉親分享。過去我們只要學個識字,即能勝任社會上的工作,識字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但是現在你若不會使用電腦、上網路獲取資訊,就無法生活,就像一個不識字的人,現今每個小孩從國小就學習電腦、使用網路,但是他們是否真的在用電腦獲取知識呢?他在網路上探險,去看色情、暴力,以及你不希望他看的東西,然後在交談室中和陌生人談天,當你進入房間時,他就立即進入文書處理狀態,說他正在打字、學電腦或交作業,你不相信,但你不會電腦也只好相信。電腦很方便,但也有太多不好的東西,色情、暴力、他們任意在虛擬的網路世界探險,成天在電腦前打電玩和人聊天,把自己假設成別人:一個國中年紀的女孩在網路自稱是一個大學生,一個五十多歲中年男子在網路自稱是一個美少女……而漸漸偏離現實、逃避現實,造成「虛擬人格」。另一方面,現代人每天接受許許多多資訊,形成「資訊焦慮」,是是而非的資訊令人目不暇給,面對快速變遷的社會形成強大的壓力,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委託哈佛大學做過一個研究,後來提出一項呼籲,如果人類沒有好好注意情緒的發展、適應能力的開展的話,那麼公元2020年時,人類的第一大疾病是心臟病,第二號疾病是憂鬱症。心臟病越來越多是由於情緒生活所引發的,而憂鬱症更是受情緒跟情感問題所帶來的。這個呼籲值得我們留意,那是一個人失掉了適應環境能力的一種現象,雖然我們不希望這個推估成真。請各位仔細想想,2020年時您的子女將面臨怎樣的世界,不要等20年後再求助心理醫師、輔導人員、社工人員,現在就為子女思考未來,教育他們學習去面對應變未來的世界。接下來,為因應未來快速變遷的社會我提出以下幾個教育子女的著力點來和大家分享:(一)培養子女主動學習的習慣 一個能自動自發的人,不管社會進步得多快,都會不斷的學習,一直追上時代。一個孩子能培養出這樣的習慣、基本態度,他才能真正的適應現代社會,才能不斷的成長。期望孩子能有自動自發的精神,有幾個觀念需要注意:第一、培養健康的自我觀念孩子有好的自我觀念自然會比較有信心,感覺自己有價值,因此也比較能自動自發。培養孩子這方面的技巧,是你無論如何要欣賞他在生活或工作中所表現的優點,不要認為孩子幫你洗碗是應該的,他洗完碗後你應該說:「哦!你的碗洗得真乾凈,實在是很好。啊,你還懂得把流理台擦乾凈,我真欣賞。」就是這樣,你不要講聰明或能幹那些抽象的字眼,要真正講出:「你把碗洗得很乾凈。」這就夠了。適應生活的能力是一點一滴養成的,平常能欣賞孩子對的地方,指導他改正錯的地方,他就不會變成不好的自己,自我價值、信心、尊嚴也會慢慢的建立起來,對自己期許的動力更會持續增強。第二、教導孩子能幹越是能幹的孩子越能自動自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培養孩子各方面都僅一點,在他兒童、青少年時期就要求他把平常的工作做好,他就會越來越能幹,這種情況我們在心理學上說他的自我功能是好的。自我功能好有三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個因素是情緒習慣不錯;第三個因素是有毅力去完成應該完成的事。一個孩子貝備有這三個因素,就表示他的自我功能很好。第三、主動學習的身教 美國前教育部長賴利曾經說過:「每個父母一天至少要陪孩子念幾個小時的書。且家裡應該要有足夠的讀物可以閱讀、討論。我們要給予孩子較多的陪伴跟鼓勵。」做父母的能主動學習,一有空就看書,孩子自然會吸收這種主動學習的態度,自動自發的能力當然就越來越好。告訴各位一個故事。我有一天坐計程車,看到計程車司機座位旁邊放了一些書,這些書都是一些現在暢銷的、跟得上時代的作品。我說:「司機先生,我發現你是個用功的人,你受過高等教育吧?」他說:「老實說,我只有國中畢業。很久以前,我的孩子還在讀國小時,我去聽了一場演講,那個演講者說:『只有你自己陪孩子閱讀,孩子才會閱讀;只有你自己不斷進修,孩子才會自動自發的讀書進修。陪孩子讀書並不是坐在旁邊指指點點的教地做功課,而是你要讀自己的東西,因為重要的是,你主動學習的態度可以影響孩子。』所以我就照做,買了一些書跟孩子分享,從簡單的書到引起讀書的興趣,到現在讀這麼多書。我的四個孩子每一個都讀國立大學。就是去聽了那一場演講,當時年輕的我,養成這個習慣,我的孩子也受惠無窮。我讀過的書就擺在客廳裡,孩子也會拿去讀;孩子買了書也會告訴我這本書值得看,我們就這麼不斷的學習。」第四、主動嘗試的機會我是很肯花工夫、也很勇敢的讓孩子去做一些嘗試的。記得孩子正要上小學一年級時,我問他:「你敢不敢自己去外婆家?」「敢啊!」我說:「好,你如果敢那就太好了,我給你銅板,你自己坐車把這個東西帶去給外婆。」那個正要升中班的弟弟說:「老爸,我也要去,我也要跟哥哥去。」我問:「哥哥,你有沒有辦法帶弟弟?」他說:「我有辦法,我敢!」於是哥哥就帶著弟弟到外婆家。從我家到木柵外婆家必須坐指南客運,大家都知道指南客運的開車速度是很快的,但是我勇敢的讓他們去嘗試。 於是兄弟倆手牽手到外婆家,我就變成偵探跟在後頭。這個哥哥帶得很好,他讓弟弟先上車後自己再上,我則叫了一部計程車在後頭跟著,看他們在政大下車後,怎麼走、怎麼過馬路、怎麼把東西送到外婆家再繞回來,總共花了一個多小時。自從讓他們這樣試過、看他們過馬路的情況後,我對他們就有信心了。你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如果你處處害怕,怕油會噴到他的臉,怕他會迷路、出意外,等孩子長大後他也什麼都怕,什麼都要問你,你反過來覺得他沒用,那就太晚了。 教導孩子自動自發的精神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用心,平常就要給他機會,讓他有勇氣去嘗試,但是千萬不要沒有教就讓他去嘗試。你必須教會他注意事項後,再勇敢讓他去試,而且要在旁邊看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你對他信任,孩子就會顯得不一樣,像我剛剛請到我那兩個孩子從外婆家回來時,我發覺他們的胸膛突然間長厚了,他們感覺到一份特有的自尊,覺得幫爸爸完成一件重要的事,變成一個有用的人了。 智慧其實可分為七種類型:一、語文智慧 二、邏輯----數學智慧 三、音樂智慧四、空間智慧 五、肢體----動覺智慧 六、人際智慧 七、內省智慧身為父母應認真發覺子女這七類智慧最佳者,再去帶動其他智慧,而不是一味要求父母所期待發展的智慧,而研究指出:人類的學習10%來自書本、15%來自聽聞、75%來自生活體驗。所以,不要一切都幫子女安排好,更不要讓子成天補習上課,那將使子女失去主動學習的動機,讓他懂得去處理,應對變遷的社會,從生活中得到良好的體驗,而主動性是跟大人學來的,讓孩子能夠掌握自己最擅長的那部分能力,好好去開拓它,同時以此培養多元的智慧,有了多元的智慧,我們就能夠適應和應付這個自由開放不斷進步的社會。(二)培養子女情緒管理第一、良好情緒教育的開端 我們如果希望子女在這樣一個繁忙、高競爭的環境裡能夠適應得很好,那麼他就必須要有良好的情緒,因為情緒比較穩定的人,不只是在待人接物上表現良好,他的創意、穩定性,甚至對於某些理念跟原則的堅持,也都有比別人好的表現。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在我們的人生、事業上,IQ決定成功的機率是20%,而EQ則是80%。我非常相信這項評估,因為在我長期的諮商、觀察中發現,有很多非常聰明的人卻經常干出傻事,只因為跟老師吵架,竟然放火燒掉資料室;因為感情發生問題,軌把情敵給殺了,因此而斷送掉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命,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情緒狀態不好,適應環境的基本態度受到很大的情緒干擾。第二、避免不當的身教心理學家羅傑斯Dondld,J﹒Rogers)在一篇名為《我們如何教孩子懼怕》的論文裡說,孩子的懼怕通常是透過我們的身教學來的,很少是透過語言。父母親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現出的不安全感,孩子會直接拷貝過去。近日的九二一大地震,我們就發現,災區的孩子說我聽到爸爸媽媽大叫,他們比較害怕,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懼怕大都是你在沒有覺察的情況下教給孩子的」,它會對孩子構成嚴重的壓力。我曾提過的提出多元智慧觀念的心理學家迦納,也同時提出了另一個問題,今天教育上最大的失敗是甲等主義、升學主義、功利主義,這三件事足以讓一個人在學習上產生扭曲,構成嚴重的壓力,以至於無法開闊的發展自己的潛能。你滿腦子都是功利,對孩子產生壓力,壓力引發懼怕,焦慮就隨之而來。其實人很少被他的功課或一個正當的負載給壓垮,真正會把自己壓垮的是懼怕所產生的壓力,是害怕時所增加的垃圾負載,這些垃圾負載會把人給完全淹沒。所以我們在做情緒教育時,強調必須有好的身教,即使碰到不如意的事,也可以笑笑的講出來,或先把它擺到一邊,然後高高興興談點別的,聽聽值得歡喜的事,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情緒教育的身教。第三、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身為父母者要注意發展孩子的責任感跟信心,要容許孩子去做一些嘗試,不要批評他,越是能讓他主動去嘗試,他越不會害怕,越有成功的機會。我每次完成一件事,我的媽媽都會說:「嗯,你做得不錯。」這樣的態度好像會遺傳。其實,你只要讓孩子多去嘗試,他就會多才多藝,不過孩子做好後,要記得對他表示欣賞,他就會更勇於去嘗試更多的東西。勇於嘗試是一個人成功的基本要件。你讓孩子主動去試試看,他就會有責任感,有信心就不會害怕。第四、教導樂觀的態度我們要教導孩子樂觀的態度,孩子越是能樂觀的面對未來,也就越勇於嘗試和接受挑戰。樂觀與悲觀最大的不同在於,樂觀的人會鼓舞自己、激發自己,碰到失敗時很清楚的知道,失敗只是一點,大部分還是好的;悲觀的人就不懂得鼓舞、激發自己,看不到光明的一面,只要碰到失敗就一切都完了。所以我們要常常提醒、注意自己是不是有這樣的態度,以便能引導孩子產生樂觀的氣質。第五、優點教學 情緒教育的最後一項,就是要能經常欣賞孩子的優點,才有機會去糾正他的缺點,千萬不要以糾正缺點為教育孩子的重點。一個家庭裡的成員能彼此欣賞,就表示能互相支持,就能使情緒越來越穩定。如果我們在這方面做的失敗,孩子就會退卻,情緒狀態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就會大打折扣。我常用父母親看孩子的成績單來作比喻,你是看「怎麼只有六十分,不用功」,或「不錯喔,已經六十分了,再加油一下,一定會更好」呢?(三)培養子女生活基本規範 生活規範是一個人的基本生活紀律。孩子有好的待人接物的禮貌習慣,懂得如何處理朋友間的紛爭、拿捏應有的分寸,跟人的衝突就會減少,成功的經驗相對地也會增加;懂得如何規劃自己的生活,有好的作息習慣和紀律,生活適應乃至於學習適應都會比較好,信心也就能逐漸增強,這都是一些基本的生活規範。(1.)建立延緩報償的習慣 講一個我自己的經驗給大家分享。我的孩子念幼稚園時,我總是會偶爾帶孩子逛百貨公司順便買些東西。在出發前我會先跟孩子說:「明天我們去逛百貨公司,你們想不想去?」「想去!」我說:「去的時候當然會帶你們到玩具部去盡情的把所有的玩具看個過癮再回家。可是我們今天就不買玩具了,下一次我們儘量省錢來買你想要的那個玩貝,可能要分兩次或三次的結餘才有辦法買,這樣好不好?」他說:「好。」看完後再問他:「買不買?」他說:「不買。」我覺得不好意思,就說:「那個小老鼠一隻才五塊錢,我們買一隻好不好?」他說:「好吧,也好。」就買了一隻小老鼠回家,到了百貨公司門口,我說:「你們表現得太好了,我們到地下室買根棒棒糖鼓勵自己。」就一人拿了一根棒棒糖,高高興興、浩浩蕩蕩的準備回家。「現在是坐計程車好呢?還是坐公車好?」他們說:「坐公車好。老爸,這個錢要省下來,是要買那個玩具的哦。」 平常我會跟孩子說:「爸爸跟媽媽都是上班族的,一共只有這些錢,不能超支,所以我們出去時第一要買吃的、穿的、用的和文具,這是用錢的優先順序,再來的順序就是買你們的玩具。但是如果到最後我們的錢實在買不起玩具,那就要衡量我們剩下的經費預算分幾次節餘來買,不會疏忽玩具的。」 再下一次出發到百貨公司前我還會先說:「如果想多省一點、多留一點錢買玩具,我們就不坐計程車,坐公車。」孩子想一想說:「坐公車、坐公車。」節儉的精神就出來了。到了百貨公司東西都買好了,就一起到玩具部去,快到之前我總是會蹲下來提醒他們,別忘了我現在總共只有這些錢,如果你要買的玩具超過我們的預算,我們可以把錢省下來,下次來時再累積節餘的錢來買。他們就問:「老爸,那你一共還有多少錢 ?」我就說:「你看看,就剩這麼多。」這樣一來,他們很快就學會算術了。一進去,他們看完後說:「老爸,我要買搖控汽車,那一部車子我最喜歡。」我說:「好啊,可是我們今天的錢不夠那怎麼辦 ?」於是小孩子從這樣的活動裡學會了如何累積、如何節省,甚至於學會了一種很重要的「延緩報償」的習慣,不會非要不可。一個人如果看上一樣東西就非要不可,那是一種很大性格學上的缺憾,台灣話叫「破格」,是很不好的。慢慢的從生活當中去培養他基本的生活習慣,他就學會負責。(2.)嚴禁濫看電視、開夜車看電視也是一種生活習慣。我奉勸各位不要太常看電視,選擇好的節目,千萬不要縱容孩子看太多電視,寧可跟孩子聊天、歌唱、談話、閱讀,也不要看那些沒有營養的電視節目。還要注意的是,電視常是暴力跟色情的來源。並且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電視看得比較多的孩子,他的挫折容忍力會下降,智力的發展也比較差,原因在於電視是直接引導你,使看的人無法思考、沒辦法操作,所以他失掉了思考跟操作的機會和能力。所以你要適度的選擇好的電視節目。我們也要幫孩子建立好的基本生活作息,規定幾點睡覺、幾點起床,建立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很多國、高中的學生常念書念到半夜兩、三點才睡,第二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到學校,根本就沒辦法集中精神,整天迷迷糊糊的,晚上再去補習,回家後又搞到三點,請問他白天的時間是不是全浪費掉了?我一向嚴禁我的孩子在國小、國中、高中這段時間做這種事,而要求他們在白天眼睛一定要是亮的、耳朵是清明的,這樣老師講的東西你就可以記上七、八成,回家後稍稍複習一下就可以記得很多了。這些都是一種生活基本規範,生活規範越健全,孩子就會適應得越好,越能在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生存。 同時我們也需要帶孩子學習一些基本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越好,溝通能力越強,就有友誼的溫暖,這種友誼的溫暖是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做父母的除了身教之外,還要能夠引導他跟別人做朋友,勇於去跟其他孩子相處,這樣交友的經驗就會慢慢的增加。所以做父母的應該積極鼓勵孩子,做一些穿針引線的工作,我知道有些家長很善於使用這種動力,會邀集幾個家長把孩子聚在一起,一同去參加一些活動,比如說夏令營、遊學活動等,這對孩子的幫助是很大的。最怕的是你都不帶他出去,他就自己偷跑出去,每天跑到漫畫書店或電動玩具店,那才是麻煩呢! 交友是從實際經驗中慢慢學習來的,我們如果勇於踏出去跟別人合作,人際關係會有很大的突破。有些人有很好的學位,可是沒有得到應有的成長;有些人有一技之長,卻連基本的人際相處都處理不好,有時候甚至保不住工作,所以人除了需要在專業領域上下工夫外,當然也必須要有處理人際的能力,這才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四)培養子女正當信仰 什麼是孩子的心靈生活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宗教。不過我反對一部分的宗教,尤其是迷信的、把人的腦子教成刻板思考的宗教,這種宗教我們早就應該放棄掉。我所謂的宗教是指正信的高級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這些正規的宗教可以給我們心靈的啟發。(1.)宗教旨在開啟智慧真正的宗教在於談生命之道,我們從何處來、往何處去?在這個人生裡應該怎麼做人 ? 怎麼做才是上蒼給我們的真正啟發?怎麼做才能符合極樂世界的要求?怎麼做才能跟天理吻合?這些是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就要給他的。我認為宗教是開啟一個人生命的智慧,只要違反這一點就不是宗教,只能稱為迷信的東西,是一種寄託而已。一個能真正開啟人的智慧、開啟愛的心靈,它才是真正的宗教。宗教可以使一個人變得有豐富的生命力、豐富的感情能愛物愛人,我們稱為「博愛」;讓一個人肯長進、不斷的努力累積經驗,從而開啟生命的智慧,我們稱為「寬廣的智慧」。《聖經》裡這麼說:「我們要培養博愛,同時需要寬廣的智慧。」而儒家所講的是「仁智雙修」,仁就是仁愛,智就是智慧,其實是一樣的,它是儒家的道統。再來看看佛教,佛教說「悲智雙願」,悲、智就是慈悲與智慧,也就是愛;人要打開視野才能生活得好。有慈悲心、有愛心的人,就能讓自己跟別人相銜接,所以已立立人、已達達人,這是耶穌,孔子、佛陀所共同的教化。我們從生活中看出生命的原委、生命的意義,使自己更為豐富;我們有愛、有熱情,可是也知道生命的侷限性,還有一個更遠的未來,那個末來我必須現在負起責任,必須現在的我是快樂的,有能力快樂、能愛人,我才是上蒼的子女,才是那個極樂世界的一員。這個精神生活從有限的生命跨到無限的未來,這是我們在教育當中必須教給子女的。(2.)每個人都該被平等看待 如果你能每天回家時內心都很平靜、歡喜,都知道我今天沒有白過,懂得感恩,也懂得發展智慧跟愛,我相信這樣的宗教、這樣的心靈生活,是在未來的世紀裡所必須開拓的宗教。其實它不是新的,只是我們把過去宗教信仰的錯誤面紗拿開,讓我們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成長;心靈上的解脫,然後看到了光彩的人生,滿足這一輩子我們到這裡生活的喜樂跟多樣性。這樣的人生是寬廣的,這樣的人生是不拘泥於自己將來要賺多少錢,要有多高的地位,而是每一個人都是快樂的。我覺得教育的真正宗旨,是無論一個人的職業是什麼,無論學歷、地位,都應該被平等的看待,都有一份自己的榮耀跟尊嚴,而每一個人都知道來這世上只是扮演一個不同的角色,最後都要到那美麗的未來精神世界裡頭。 如果我們能帶領孩子看到永恆的、精神生活的這一面,就不會責備他為什麼考出這樣的成績,讓我們沒有面子了,我們就不會產生這樣的錯誤,不會做出這種違背教育正則的事。生命真正最好的饗宴就在這個地方開始,我們有快樂有幸福,不會在差別之中產生屈辱和不滿,心靈就能真正得到滿足。這就叫精神生活,是心靈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在一九七五年,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一位教授默頓(Morton)寫了一本書「社體理論與架構」。在這本書裡,默頓博士提出了一個理念:「一件事情的發生,若由於錯誤的定義,則可促成一個錯誤的行為便成事實」。換句話說,當一個期待設定了(甚至不是一個正確的期待),我們會傾向案這個期待去做事,如許多人會認為神會罰人,所以信奉上帝,對十誡實踐力也越努力。事實上,默頓著個理念早在希臘神話中便出現了。這個故事是說有一個雕刻家,名叫「比馬龍」(Pymalion),他是塞普勒斯的王子,他施展一切才華,雕刻一座最完美的女人像,並取名為蓋拉提(Galatea),雕成像後,他竟愛上蓋拉提。於是他祈求維納斯女神,把蓋拉提變成人身。他們結婚以後,過著快樂日子:這個故事便是「比馬龍」名稱的由來。後來英國文學家蕭伯納寫了一齣戲,就叫「比馬龍」。在戲中,伊金(Henry Higgin)把賣花女伊利沙杜利德(ElizaDoolittle)訓練成一個伯爵夫人。在這齣戲的結尾裡說:賣花女和伯爵夫人不同的地方,不是他怎麼表現表現他自己,而是他受人的對待。伊金對待賣花女永遠是以賣花女看待,而賣花女所表現的仍是賣花女的行。反之,把杜利德看成名門閨秀,他的舉止便像一個名門閨秀。上面的故事闡釋「比馬龍」的效應,就是「人重視我,我自重」、「人愛我、我愛自愛」。郭為藩先生曾把「比馬龍」做個很貼切的比喻:若把孩子比喻成馬,他們就是馬,若把孩子比成龍,他們就是龍。因而,若父母教導小孩在學習效率有所表現,則對孩子們的期待是必須提高,江哥哥比喻成「諸葛亮」,弟弟便不可比喻成「劉阿斗」,否則套句俗語話「罵都罵呆了」。應存著「既生瑜,又生亮」,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態,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另外父母應事實調整對孩子的期望與要求,不要給孩子貼上「笨」或「壞」的標籤,以免不適當的比喻,而造成負面的「比馬龍」效應,下面列舉一些具體策略,以供參考:一、 簡化訊息,適當鼓勵要建立孩子自信心,千萬不能揠苗助長,讓孩子在短時間學習太多東西,或一次學習太久,換句話說,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就是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下列幾個原則可以參考:1. 對目前的情況,要誠懇的去接受。(孩子不是人上仁,不必樣樣比別人強,只要是the only one,不必是the number one)。2. 對內心說話,承認天外有人天,人外有人。3. 增加孩子行動的承諾。(不輕易設遠大的目標,讓孩子有機會體驗成就感)。4. 先要求質再要求量,質比量更容易擁有成就感。(不要一下子學太多事)。5. 承認天下事「十分努力,十分收穫」即可,挫折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所以偶爾面子丟了,不要太在乎。二、 如何減輕學習本身的壓力1. 集中精神再同一時段學習一門功課,這是一次主義的應用。2. 若必須同時學習多門課業,先排優先順序。3. 用20/80的原理來處理,先投入80﹪的精力在一門課,其餘20﹪在經歷在其他課。在第一門課業進行的順利後再慢慢減少對第一門課的精力由80﹪遞減,相對地轉移經歷在第二件事上。如此類推,不可畢全功於一役。孩子出生後探索這個世界,難免有點怕生。怕生的原因是外界訊息太多來不及處理,而拒絕新訊息。若嘗試去處理新訊息,結果是失敗則會喪失自信。如此會影響日後人格發展。當然,自信不足會影響學習成就,如考試時,對一些題目的反覆檢查,而忘記做其他的題目,以致成績低落,這種現象非關孩子的智力,皆因自信心不足而影響其智力的發展,也是父母較擔憂之處。事實上,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建立,經常是父母或祖父母。這些長輩犯了比馬龍效應的對其比馬太多,屋漏偏逢連夜雨,受到接二連三的打擊,自信心自然會比較缺乏。另外沒有協助孩子在訊息處理中加以簡化,讓孩子容易獲得成就感,也會失去自信心,所以要建立孩子的自信不可不慎。---------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文/鄭一清雖然,社會和媒體上充滿了不健康訊息,成了孩子品格教養的負面教材。雖然,社會上多數人在追求金錢和功利。雖然,這個社會失去了可作為孩子人格教育的模範。然而,每個角落,仍有許多父母相信,從自己的家,就可以開始改變。他們願意彎下腰,認真學習如何成為父母,成為孩子堅實的教導基石。這些父母也了解自己的不完美,但他們堅信,「孩子,我願意和你相伴,陪你一起成長,讓我們一起學習……。」生活篇: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生活。有時間生活,才能有家庭中品格教育。雖然,各自的家庭生活條件不同,但重新調整生命的價值和優先順序,和孩子一起生活,是許多父母開始和孩子一同建立生命價值傳承的第一步。「小孩子應該得到父母許多個人的關注,讓孩子的生活和父母的生活,結合在一起,」東和鋼鐵執行長侯王淑昭二十幾年前開風氣之先,創辦春之藝廊。任東和鋼鐵董事長的先生侯貞雄雖然忙於事業,但平常也寫詩,閒時做點小菜。兩個兒子都已長大成人,老大是畫家,老二是東和鋼鐵副總經理。素樸卻細緻的侯王淑昭一直都是職業婦女,但在孩子小學那段期間,堅持以孩子為重,下午四點一定到學校接孩子回家。「對孩子心靈的成長非常重要,孩子需要的關注,需要時間和精力,」她認為,好的價值和品格要在細節中教導。例如,很多小孩子會穿鞋子在公共場所沙發上爬來爬去,母親卻不在意,不會教導孩子尊重別人的東西,但侯王淑昭就會隨時指正。在孩子國小二年級時,她就堅持不讓司機開車送小孩上學,而是花了一週的時間陪孩子認路,之後。就讓他們自己走路上下學。「當所有的孩子都在學習獨立,我不可以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侯王淑昭和侯貞雄強調,要教孩子「價值觀和責任感」,因為這是從孩子出生就逐一養成的。等到孩子有了這兩樣基礎,父母就可以更信任孩子,讓孩子獨立成長。身為忙碌的企業家,侯貞雄認為,父親給孩子的基礎就是誠實,凡事「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要有真正面對問題的態度。他強調,最重要是能夠收心、專註,先傳授這種本領,孩子對很多事就會有看法,不會變壞。「孩子六歲前,我曾經錯過了,」柳秀娟有個人廣告設計工作室,熱愛自己的專業,沒有選擇成為全職的母親,但他後悔在孩子幼稚園階段,沒有和學校及老師保持密切聯繫。孩子上小學後,她開始每天一定陪伴孩子,「從四點到七、八點的時間,一定給孩子,連手機也關掉。」她也體會到付出的收穫,才三個月就看到孩子的轉變。生命篇:共建生命價值堅持「父母要拿回孩子教養自主權,要參與孩子生命建造的內涵」,基督教慕真在家教育協會秘書長黃夏成和妻子熊惠媛,都是永和秀朗國小品格教育的義工,同時也是全球一千萬名在家教育父母的一員。十幾年從事各大企業教育訓練,他發現,台灣企業都遇到溝通問題,企業主管不懂得尊重員工和同事,很多企業主管對新人的共同觀察是,「心智不健全的準上班族。」因為教育都是教做事的知識,而不是教做人、做事的態度,所以黃夏成這一對基督徒父母在孩子四歲時,開始嘗試在家教育,首先就是教孩子「將我生命中的信仰和價值,在生活的待人處世中運用出來」,「教給孩子可以陪伴他二十年的能力」。其中,包括分析、規劃、創意、協調等能力。黃夏成認為,靈性、品格、智能、體能都兼顧,才是全能教育,但是,現在教育沒有重視這些東西。因此,他的孩子一週和其他八位在家學習的孩子合組一個學習小組,讓孩子有共同學習的同伴,星期日上主日學。如果要出去工作,就把孩子帶去一起學習。黃夏成夫婦教孩子從聖經開始認字,和孩子一起畫畫、做運動。專註、勇敢、公正、同情……,他們每個月教孩子一種品格,「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發現需要學習的對象是自己。」因此,每天和孩子上課前,都先提醒和注意自己,看自己今天要學什麼,而不是要教孩子什麼。黃夏成夫婦在家教育孩子,也幫助其他想從事在家教育的父母。「一年都會接到一、兩百通父母的電話,都是邊說邊哭,孩子的生命如何受到傷害,」黃夏成呼籲,父母要修正「學習」的價值觀,因為學習是建造生命的一個過程,要在孩子的多元智能上,享受學習;重視孩子生命的獨特性,了解孩子的生命優勢,幫助孩子提早找到生命的方向。生態篇:一起做大自然義工三年前,荒野保護協會招收國小三?五年級的小朋友,成立在自然中學習的親子成長團體--炫蜂團。成立之初,原本只要招四十個團員,但卻有一百四十名家長報名,最後只有願意共同投入、付出和成長的父母才能參加。炫蜂團第一年由荒野的義工協助,第二年就由社團的義工父母擔任孩子的生命引導員,負責所有自然課程設計、解說、規劃和訓練。「原先我只是單純兩個孩子的上班族,但現在,我的生命更加寬廣,更加深厚,」被孩子稱做「鯨魚媽媽」的張京育,擔任第二團團長兩年,看到自己和孩子的改變。在福山村的自然體驗營中,孩子和父母分別有自己的學習課程,而走在大自然中互相扶持時,每一個媽媽手中牽的都不是自己的孩子。「我們是易子而教,在一個社群當中,一起協助、教養孩子,」「瘋婆子媽媽」歐淑惠說。「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要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社會的善意,讓孩子看到這麼多人不拿錢,只當義工,為了理想在帶領他們,」幾位大力投入炫蜂團的荒野保護協會夥伴就是在童軍團長大,包括李偉文在內,「我要讓這些孩子有做公益的習慣,孩子要看到、感受到,才可能會做,所以是為了二、三十年後,孩子可以去做義工而準備。」父母和學校牽起合作的手此外,孩子的品格教養不能只靠在家教育,許多父母也開始進入孩子的學習環境,希望能夠成為學校和老師的幫手。在台灣推動品格教育六年多以來,培基文教基金會總幹事陳寶國表示,已培訓了上萬名義工講師,不管他們是義工爸爸、義工媽媽或是學校老師,都開始走入台灣各個角落,一個班、兩個班、一個年級、一個學校,慢慢地推動品格教育。台北、台中、南投、彰化、高雄……,「僅桃園市,就有一千多位義工,」陳寶國說。秀朗國小的幾十位品格義工,在二十四個班級推動品格教育。週四的晨光時間,孩子鄭安境地做鵜鴣剪紙,義工媽媽熊惠媛正在教導孩子這個月的品格主題--「慷慨」。熊惠媛解釋,鵜鴣很會抓魚,抓到的魚能夠和別人分享。「希望能夠彌補現在知識教育的不足,孩子學到好品格,至少會是一個好公民,一生都受用,」品格義工負責人李玉枝,在秀朗國小任教三十多年,退休後擔任義工推動品格教育,要把生命回饋給教育。學校老師開始體會到孩子的改變。「孩子學會專註,不只是在態度上改變,在課堂上也更專註學習,孩子非常好帶,」廖一姍老師在課堂上認真配合義工媽媽推動品格教育,「許多隔壁班的老師明顯感受到孩子的不同,也都紛紛希望能在他們班上教品格教育。」台北公館國小義工媽媽周玖玫是有三個孩子的專職媽媽,幾年來一直在公館國小推動品格教育。她在安泰人壽工作的丈夫許新生也選擇「信仰、家庭、工作」的順位,早上八點上班,下午五點回家,非必要,晚上及週末假日都不工作,以便專心陪伴家人。許新生夫婦與許多父母一樣,非常重視孩子教育,但他們更願意投資時間,協助學校的教育工作。除了太太長期擔任品格教育的義工媽媽,許新生也積極地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舉凡學校的晨光時間講故事、校外教學的設計執行,教改的各種說明會和討論會等,他們全都參與。「我們花心思、時間和精力,更能貼近孩子的心,與他們一同成長,孩子也更珍惜每一次的學習機會,」許新生和周玖玫相信,他們要努力學習,了解孩子成長各階段的特徵與需要,並積極地預備自己,與他們一同成長;而了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參與他們的成長和成為他們的榜樣,陪著他們去體會、去經驗他們所經驗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