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宋陵

北宋陵八王書屋2012年8月22日網路收集整理南宋陵http://www.360doc.com/EditArt2.aspx?articleid=231970027 北宋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屬鄭州)的西村、芝田、市區、回郭鎮一帶,北宋九個皇帝,除徽、欽二帝被金兵擄去死於五國城外,其餘七個皇帝及趙弘殷(趙匡胤之父)均葬在鞏義,通稱「七帝八陵」,再加上后妃和宗室親王、王孫及高懷德、蔡齊、寇準、包拯、楊六郎、趙普等功臣名將共有陵墓近千座。從公元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後經營達160餘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堪稱為露天藝術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宋朝北宋皇陵從宋太祖乾德六年開始興建,陵園總面積曾達到25平方公里,經過千年來的無數劫難後,只有遺址尚存。這些散布的田野之上的近千件石雕像,是研究北宋王朝的珍貴資料。  在今天的鞏義博物館裡,北宋時期的文臣、武將的石雕人頭像有很多,它們雖然年代久遠,但具有很高的 藝術價值,為研究北宋的石刻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北宋皇陵的石雕技術水平之高是其它陵寢無法比擬的,這裡的石刻造像群稱的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露天石刻博物館。  除皇陵外,鞏義還有親王、公主、皇子、皇孫及諸王夫人墓144座,名將功勛墓8座,帝室宗親陵墓約千餘座。從公元963年開始營建宋陵,前後經營達160餘年之久,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氣勢雄偉的皇家陵墓群,堪稱為露天藝術博物館,是研究宋代典章制度和石刻藝術的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  宋陵有龐大的石刻群,雖經破壞散失,至今尚有941件。這些石刻群,是中國現存的唯一的宋代石刻群,它是研究宋代雕刻藝術的珍貴實物。另外,宋陵有不少碑碣,出自名人之手,也是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各陵園都由「上官」、「官城」、「地官」、「下官」四部分組成,圍繞陵園還建築有寺院、廟宇和行官等。陵台植松柏,橫豎成行,四季常青。陵園內種松柏,陵區四周種植枳橘。**************************************************************************************************************************************  宋宣祖的永安陵 永安陵位於河南鄭州鞏義市西村鄉常封村西。祔墓有太祖王后、賀後,太宗尹後、符後。陪葬子孫121人,冢均無存。陵園南北長520米,東西寬230米, 面積1.96萬平方米。陵台高5米, 現存石刻4件。 據《北宋皇陵》:永安陵現由上宮、孝惠賀皇后和淑德尹皇后陵組成。其下宮和陪葬墓地面已不存形跡。陵區南北長約1000、東西寬650米,方向186度。 永安陵上宮僅存陵台及神道石雕像4件。由於近年平整土地,陵園地面由南至北形成四階台地,每階落差1.1-1.4米。陵台略呈方形覆斗狀,下部四周被削成陡壁。現存底部東西長27米、南北寬22米,頂部邊長3米,高6.9米。在陵台向南185米處的神道東側,現有石雕像4件,由南向北依次為控馬官1、石虎2和石羊1。據當地村民介紹,該陵前原立有東、西兩行石雕像,60年代後期才遭到毀壞。 與郭湖生的調查相比,最大的問題不是石刻少了5件,而是石刻種類發生了變化。郭的調查里,沒有控馬管,而《北宋皇陵》卻多出了控馬官?從《考古》雜誌上的照片可以看到,在望柱以北,有三個石刻,根據書中所說,分別是角端和石馬。照片拍得很清楚,角端的頭殘缺,石馬旁沒有控馬官。石刻越來越少,控馬官不可能在60年代以後新冒出來。那麼只有一個是對的,是誰? 永安陵祔葬後陵到底有哪些,二書也有分歧。《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在永安陵條下還記錄了宋太祖王后陵、宋太宗符後陵、宋太宗賀後陵。這裡有個錯誤,那就是賀後是宋太祖的皇后,所以這肯定是錯誤。此外,據《北宋皇陵》,陪葬永安陵的只有宋太祖賀後和宋太宗尹後。而實際考察也只看見了一處,當是賀後,因此《文物地圖集》肯定是錯誤的。 實際考察,永安陵陵台周長82米,石刻全無 。由於沒能爬上陵台頂端,所以高度沒有測量。在永安陵南側的路邊看到了一些略大的碎石塊,不知道是否永安陵石刻殘件。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永安陵祔葬四個後陵,但是現在只找到一處,其餘的都記載於此。 宋太祖王后陵[永安陵北·北宋]據《宋史·禮志》載:太祖王后葬安陵之北。該陵只殘留墓冢,高2米。 宋太宗符後陵[永安陵西北·北宋]據《東都事略》載:「太宗懿德皇后符氏,葬於安陵之西北。」陵園只殘留墓冢高1米,周長5米,石刻1件。 宋太宗賀後陵[永安陵西北·北宋]陵園坐北向南,南北長233.50米,東西寬110米,面積2.5萬平方米。陵台高5米,長寬各10米,現存石刻30餘件。 (後陵的石刻即使不缺,也沒有30餘件,文物部門的記載如此不可靠) 據《北宋皇陵》,另一處陪葬的是宋太宗尹後,石刻數量16件。這麼多數量的石刻,如果存在,不可能看不見。既然沒看見,就是不在了。由於尹後陵與馬路距離很近,而這條馬路較寬,懷疑是近年拓寬時遷移了石刻。這是猜測。   宋太祖的永昌陵 永昌陵是宋太祖趙匡胤(927-976)陵墓。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任職,因作戰勇猛,成為後周軍隊高級將領。時任檢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縣陳橋鎮發動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宣布稱帝,定國號為「宋」。在位17年,終年50歲。為防止歷史重演,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讓手下大將告老還鄉,成為北宋一朝經典之舉。 趙匡胤(927-976年),涿州(今河北省涿縣)人。他曾是後周王朝的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 趙匡胤使,執掌兵權。公元960年,他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稱國號「宋」,建立了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宋太祖死於公元976年,葬於鞏義市宋陵陵區,陵名永昌。  永昌陵位於塢羅河南側、西村北,東鄰其父趙宏殷宣祖永安陵,西靠其弟趙光義太宗永熙陵。  在鞏義市宋陵中,永昌陵是地面遺迹保存較好的一座宋陵。永昌陵陵台底邊長48-55米,高14.8米。陵園東西231.6米、南北235米四面中央各闢一門。門址寬約18米,四門外各置石獅1對。陵園南門與乳台間距142.5米,乳台與鵲台相距155米。二乳台東西間距50米,二鵲台東西間距54米。陵園南門與乳台間是神道,神道東西間距45米,對稱列置各種石象生,由南向北依次是華表、石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端各1對,石馬及控馬官、石虎、石羊各2對,「藩使」3對,文、武臣4對。陵園四門外有石獅,南門石獅北有武士,南門內陵台前有宮人。  華表高5.8米,寬1米,下為方形基座,上置蓮花形柱礎。柱身為八菱形,由下向上逐漸收殺,柱頂為仰覆蓮間以寶珠上加合瓣蓮花結頂。柱身菱面雕刻為減地和單線陰刻兩種,畫面內容有雲龍紋、長頸寶瓶和卷草花卉等。在鞏義市松齡的華表中,永昌陵華表雕刻最佳,構圖精美,線條流暢。  石象長2.55米、寬1.1米、高2.15米,馴象人高2.23米、寬0.79米、後0.56米。石象身軀龐大,造型雄偉,身披華麗的錦繡,背置蓮花座,象鼻拖地,面飾轡勒。象取立姿,腹下鏤空。馴象人頭戴包頭巾,身著袍服,腰束方塊玉帶飾物,雙手拱於胸前,執馴象物。  瑞禽高2.2米、長1.73米、寬0.63米。整體似圭形,浮雕層疊山峰,兩側和頂端未雕出山峰紋。西列瑞禽石雕中浮雕出一隻馬首、龍身、鷹爪、鳳翅、雀尾的怪禽。東列瑞禽是鞏義市宋陵現存14件瑞禽中唯一的一件刻羊首的(其餘均為馬首)。  角端高2米、長2米、寬0.8米。角端是人們想像中的一種動物,它象徵著吉祥、嘉瑞。其形象為獨角,前唇特長,或卷或伸,四足如獅,兩肋雕有雙翼。  石馬高2.1米、長1.8米、寬0.74米。控馬官高2.7米,胸寬0.7米、厚0.5米。石馬馬身上雕飾出鞍、韉、鐙、韁、羈、鈴等馬飾。控馬官頭戴襆巾,身著長袍,手執杖或韁。  石虎高1.7米、長1.3米、寬0.55米。身軀龐大,雕刻細緻,造型逼真。  石羊高1.6米、長1.2米、寬0.5米。造型渾實,通體素麵。  「藩使」高約3米,胸寬0.85米、厚0.68米。宋代文官以宰相為首,武官以樞密使為首,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飾相同,其區別僅在文臣執笏板、武臣拄長劍。文武臣頭戴三梁或五梁冠,身穿長袍,腰系方塊玉帶。  陵園四門外各有一對石獅。石獅左牡右牝,牡獅卷鬣,牝獅披鬣。南門外二獅為行獅 永昌陵、立姿,相顧對視,高1.9米、長3.08米、寬0.82米。東、西、北門石獅皆蹲踞昂首,高1.58-2.05米,長1.7米,寬0.7-0.9米。  鎮門武士1對,位於陵園南門之外、石獅之北,高約4米,肩寬1.1米、厚0.7米。武士像高大、勇猛,頭戴盔,身著甲,手執兵器。  宮人2對,分別位於南門內、陵台前。宮人高約3米,肩寬0.57米,厚0.4米,戴襆頭,穿窄袖長袍,面部清秀,似為宮女。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充滿跌宕起伏、詭異多變事件的封建朝代。也是有史以來皇家陵地遠離京城的一個王 永昌陵朝。皇陵選址鞏義,除了風水之因,還有準備遷都洛陽的政治上的深謀遠慮,後因宮廷政治鬥爭,遷都失敗。 永昌陵是宋太祖趙匡胤(927-976)陵墓。趙匡胤在後周禁軍任職,因作戰勇猛,成為後周軍隊高級將領。時任檢校太尉。公元960年春,在今河南封丘縣陳橋鎮發動歷史上著名的「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宣布稱帝,定國號為「宋」。在位17年,終年50歲。為防止歷史重演,他通過「杯酒釋兵權」讓手下大將告老還鄉,成為北宋一朝經典之舉。  北宋也是歷代皇帝生前不建陵寢,而是在死後才建陵墓,皇帝駕崩要先停靈七個月。而後才能葬入新建成的陵墓。  趙匡胤死後,靈柩停放於萬歲殿,由皇弟、后妃、皇子、文武大臣每日哭臨致祭。第二年,四月,靈柩運 永昌陵往皇陵--今鞏義市芝田鄉安葬。護送靈車的官員、衛士、儀仗隊伍及皇宮妃嬪人等共3千多人,25日到達陵地。當地傳說,到正午下葬時分,忽聽「鏜唧」!一聲,一隻白兔飛跳過來,正撞著銅鑼。又聽「撲嗵」一聲,一條大鯉魚從空中跌落鼓上。這時,東邊山上又蹦出一個石人,面向靈柩似在默哀,這些徵兆好象表示趙匡胤之死已為上帝所知,於是有人說這是「上天示兆、神人來吊」,因此,後來宋陵的每年祭品,都少不了鯉魚和全兔。東面的山也改名「石人山」,而「玉兔敲鑼魚打鼓,山上石人奠君主」的說法,就在陵區流傳開去。  永昌陵「兆哉」(陵區範圍)原佔地約4000畝,兆哉沒有修建牆垣,只在前後左右遍種松柏花卉。遠遠望去柏林如織、綠葉如蓋,故又名「柏城」。現存永昌陵陵台(墳頭)呈覆斗形,底邊東西寬60米,南北長62米,殘高21米。陵園的原有建築,現已無一留存。只有鵲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至於松柏、枳橘、花草之屬,早已蕩然。前不久,筆者到永昌陵踏看,看到在又平又闊的黃色耕土上,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獅、虎、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兩側。這些風格渾厚的古代雕刻,在夕陽餘輝映照下,顯得格外深沉,莊重,使人不由得生出許多懷古之思。  永昌陵「兆哉」(陵區範圍)原佔地約4000畝,兆哉沒有修建牆垣,只在前後左右遍種松柏花卉。遠遠望 永昌陵去柏林如織、綠葉如蓋,故又名「柏城」。現存永昌陵陵台(墳 頭)呈覆斗形,底邊東西寬60米,南北長62米,殘高21米。陵園的原有建築,現已無一 留存。只有鵲台、乳台的基址土堆尚在。至於松柏、枳橘、花草之屬,早已蕩然。高高的陵丘之前,尚有石雕的 獅、虎、馬、羊、角端以及武士、望柱等矗立兩側。這些風格渾厚的古代雕刻,在夕陽餘輝映照下,顯得格外深沉,莊重,使人不由得生出許多懷古之思。  據《宋史》記載,靈台之下20幾米深處建有「皇堂」、即地宮,是皇帝棺木藏放的 地方。隨葬的物品有玉圭、佩劍、冕、翠衣及種種明器。因宋陵尚未經過科學發掘,其中詳情,還不為人知。  永昌陵作為北宋開國皇帝的陵墓,儘管較前朝比較寒磣,但開創了北宋一代皇陵的典範。永昌陵由上宮、下宮、孝章宋皇后陵、章懷潘皇后陵以及兩個陪葬墓組成,陵區南北長2000米、東兩寬約6000米。永昌陵卜宮地勢南高北低,從陵區南端的鵲台至北神門石獅,南北落差達17.3米。由於常年平整土地,陵區地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從鵲台至北神門處有八階台地,每階逐次降低0.8~2.7米不等。永昌陵上宮的建築大致包括:  鵲台2個,東西並列,間距42米。兩鵲台為夯土築成,平面大致呈方形。乳台2個,位於鵲台之北115米。西乳台東西並列,也為夯土築成,頂部隆起,平面略呈長方形。東乳台底部東西長12米,南北寬6米,高3.2米;西乳台底部東西長11米,南北寬6米,高3.6米。宮城位於神道石雕像的北端,南神門距乳台基址約165米。宮城四周的神牆,地面以上部分已不存在,現存有四神門兩側的門闕和四隅的角闕基址。神門兩闕台的間距一般為15米,門闕與角闕基址的間距在85~90米之間。根據現存門闕和角闕基址的位置看,宮城平面呈方形,邊長約為240米。陵台位於宮城正中,距四神朗台的距離為93~97米。陵台現呈方形覆斗狀,台頂平坦,四坡面斜直。現存頂部東西長18米、南北寬14米,底部東西長48米、南北寬45米,高14.4米。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五代時的一位高級將領,長期駐軍洛陽,所以趙匡胤出生地是在軍營--洛陽夾馬營,即洛陽東關火燒街,也就是今天的爽明街。他在洛陽度過了童年,當了皇帝後,常到各地巡視。開寶 永昌陵九年(976年)春,他又到西就(洛陽)視察,順便回到夾馬營舊居參觀,憶起兒時嬉戲情景,留戀之情溢於言表。他指著一處地方對隨從人員說:「我幼時有一心愛玩具小石馬,後來把它埋藏在這裡,不知現在還能不能找到?」說罷命人去挖,果然找到了小石馬。趙匡胤拿起來愛不釋手,就帶在了身邊。當他返回東京的途中,行至鞏縣時,又親往父母塋地--永安陵進行祭奠趙弘殷死後,原葬於開封東南隅,趙匡胤即帝位後,於963年遷葬於鞏縣西南40里的訾鄉鄧封村,即今西村鄉常封村西約二里許的「永安陵」,它的西偏北400米處,即是「永昌陵」。  祭畢,又登上陵園神牆的西南角樓向四處遙望,當他看到遠處的不老青山、近處的悠悠流水時,頓時引起他今昔之思,不禁一陣唏噓感慨。於是,他抽出一支響箭,搭上弓向著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飛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趙長嘆一聲,對隨從大臣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須有歸宿之地。你們記住,今日箭落處,就是我百年後長眠之所」。說完,取出石馬,命人埋在箭落處為記。又親熄怕山陵擬了名稱--永昌。這年十月二十日,趙匡胤在京城(今開封市)皇宮的萬歲殿中死去,年50歲。謚號: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趙匡胤死因  一、病死。 《宋史》上說,宋太祖死時留下遺詔,遵照母親杜太后傳位給弟弟的遺言,要其弟趙光義繼 永昌陵位,並要求光義縮短服喪的三年之期:「以日易月」,三天之後就可以上朝處理政事了。  二、燭影斧聲。有一個和尚,法號真無,他「善知過去未來」,是趙匡胤的好友。開寶九年的一天,皇帝趙匡胤問他:「我壽命還有多少?」真無和尚掐指默算了一陣,說:「謹防今年十月二十日,那晚如果天氣晴朗,保你福壽綿長,不然就有大禍臨頭」。趙默記此話。到了那晚,他獨坐宮中太清湖畔,細觀夜色,只見星光璀璨,和風微至,寧靜清幽。趙匡胤暗自歡喜。誰知不久,陰雲陡起,狂風怒號,天地驟變,紛飛的雪片夾著雹霰溫天落下,嚇得他心驚膽顫,趕忙回到宮中,傳旨召弟弟開封尹(京城長官)趙光義入寢宮相見。光義來到後,命令后妃、宮女、宦者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兩人酌酒低語,誰也聽不到在說什麼。只從窗外透過窗紙「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勝狀」,又見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聲說:「好做!好做!」隨後就倒卧床上,「鼻息如雷霆」。光義當晚陪宿屋內。天將黎明時,萬籟俱寂,忽聽有人報說:「皇帝晏駕了」。 三、錯召趙光義事出有因。趙匡胤死時皇后宋氏在旁,忙派內侍都知(宮中太監首腦)王繼隆,傳召秦王趙德芳(匡胤第四子)趕快入宮,準備繼位。誰知王繼隆卻去到開封府如來了趙光義。宋皇后見不是德芳,驚得半晌 花蕊夫人說不出話,停了好一陣子,才「噱呼曰:吾母子性命,皆任於官家」。明代著名學者李贄續史至此,批註說:「此言胡為乎來哉?」(宋皇后為什麼說出這樣一句話呢!)。  四、與花蕊夫人有關。據《燼餘錄》記載,五代時後蜀皇帝孟昶有一寵妃姓費,四川青城人。生得花容月貌,又才藝無雙,宮中稱她花蕊夫人。964年,宋滅後蜀。花蕊夫人俘至東京開封,被送入皇宮。這個美麗的妃子,既精通音律,又擅長詩文,曾模仿王建作宮詞百首,傳誦一時,所以宋太祖非常寵愛。趙光義也早為花蕊夫人的美麗所傾倒。但卻無機會接近。開寶九年(976)趙匡胤病重卧床。趙光義入宮侍候兄長,夜深人靜時,他直趁匡胤昏迷之際走近花蕊挑逗。誰知這時匡胤醒來,發覺此事。一怒之下,抓起床邊的玉斧朝光義摜過去,卻砸在地上。聽見響聲,皇后和太子都趕了過來,見趙匡胤躺倒床上,只剩下奄奄一息了。第二天清晨死去。  昌陵現存石雕像45件。神道石雕像東西向分列,對稱布置,每列像(組)與像(組)間相隔6~7.1米。由於地貌的變化,位於神道北部的文武官、武士等下半身埋於地下,南門和東門石獅僅露一頭部。大致有望柱2件,位於乳台基址以北8米。兩望柱形制、花紋相同,大小相差無幾,如東列望柱,柱身棱面寬27~32厘米,通高540厘米。柱身與柱頂為一石,下置兩層方形石座。土襯石的上面邊部為斜面,上面中部鑿有深l厘米的方形凹槽。象2件,馴象人1件,象做立狀,長鼻著地,頭系絡頭,身披韉褥,背部雕有蓮花座飾擋胸、後靴上系掛鈴及纓穗。瑞禽石屏2件。石屏平頂,兩邊斜下,正面浮雕一隻瑞禽,背景襯以山石,側、背為素麵。瑞禽似馬頭、禽身、風尾,面南立於山石上。在南下角雕有一隻小獸,獸頭向上探望,獸身龜縮於石洞內。角端2件,昂首,獨角,長唇向上翻卷,獸身,兩肋有翼,形體強健兇猛,似為雄性。馬4件,控馬官5件,馬戴絡頭,口銜鑣,頸系鈴,背披鞍韉,身置鞍靴, 四腿遇空佇立,長尾及地。馬的兩側各立有一個控馬官,皆頭戴頭巾,身穿袍服,腰束革帶,下穿緊腿褲,足著麻鞋,手握韁繩或執鞭。客使2件,容貌、服飾皆非漢族形態。 永昌陵下宮位於上宮西北約350米,現地表僅存南門石獅一對。兩獅東、西間距8.5米,合口,蹲姿。東獅身寬110厘米,高144厘米;西獅身寬115厘米,高146厘米。石獅以北的田地比較平整,僅在向北170米處有一道田埂。為確定下宮的具體範圍,考古工作者在石獅之北的田間小路和田埂上進行了局部勘探。由勘探資料可知,下宮東邊線在今兩村鎮附近,西邊線在一條南北向田間小路東75米,北邊線即為現田埂處。下宮範圍南北長約165米,東西寬約135米。據《宋史》禮志二十六記述,永昌陵原有皇室陪葬墓15座。墓主人見於記載的有許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楚王元佐夫人馮氏、將軍惟正亡妻裴天等。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元代有「木乃伊」可治癒「損折肢體」的傳說,與「殭屍人肉堪為葯」的迷信接近。這就是說元代流傳著陵墓中的屍體有治療肢體損傷的神奇效果。因此,盜墓之風更盛。  民間的盜墓賊很少有能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在宋元時期眾多的盜墓賊中,朱漆臉是最典型的一個。他不光在盜墓史上留下了名字,甚至盜墓過程都被記載的一清二楚。 朱漆臉姓朱,是宋末元初洛陽的盜墓賊中最為有名的一個。他本來不是叫這個名字的,但是因為一次意外,便取了這個外號,真名竟被人忘記了。說他有名不僅是因為這個人盜得墓多,還指這個人盜得墓有名。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就被他盜掘過。  朱漆臉並不是盜永昌陵的始作俑者,前面已經介紹過,永昌陵的首任盜墓者是大齊皇帝劉豫。劉豫大盜鞏義八皇陵後,皇陵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南宋皇帝在金兵撤退後,又開始重新修復被毀的陵園,把慘遭盜劫的陵墓也都按原樣復原。那些被拋出棺外的屍體被重新安葬。劉豫盜宋陵時,重點是宋仁宗的永昭陵,永昌陵雖然也遭到了較大程度的破壞,但是宋世祖趙匡胤的棺槨並未被打開。永昌陵也就成為北宋鞏義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個。但是,也正因為這一點,永昌陵在躲過劉豫後,卻沒有逃出民間盜墓者的手心。  宋末元初時期,可謂盜墓者的天賜良機。那時,宋朝朝廷岌岌可危,金朝的勢力已經被元朝覆蓋,而當時最為強大的元朝正在到處征戰,以取得全國的統治權。這時的皇陵可以說是姑姑不疼,姥姥不愛,誰也不管。朱漆臉正是找准了這個時機下的手。  朱漆臉見洛陽附近大大小小的古墓已經被盜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那些不是規模太小不值得盜就是有官兵看守,無法下手。他琢磨再三,決定去盜掘宋世祖趙匡胤的永昌陵。他認為,此時的永昌陵雖然還有個把官兵把手,但是那只是幾個老弱殘兵,根本不足為懼。再有,其他的北宋皇陵在劉豫時已經被盜空了,後來雖然經過修復,可是並沒有再隨葬什麼珍貴的東西。只有永昌陵是個意外,不僅棺槨沒被打開過,而且在修復時又放入了一些隨葬品。這可能是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為表尊敬的原因吧。  宋太宗的永熙陵 永熙陵位於鞏縣芝田鄉沱村的東北,緊靠村邊。東南距永昌陵約兩華里。伊洛河的 一條小支流——塢羅河從其旁邊繞過,趙炅就長眠在這裡。永熙陵的石像雄偉,藝術性高。其石羊昂首靜卧,形象優美,從造型藝術或雕刻技法都是宋陵中最優秀的。 宋太宗陵,在河南鞏縣西南四十一里。皇堂深一百尺,方廣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以上均宋尺)。鵲台、乳台、門闕等建築,都超越前代。宋代陵墓中最大的陵,從神道起處的鵲台到神壇底止,全長約586米。而我們南京的明孝陵,如果從下馬坊算起,到方城止,全長竟達2620米,並且神道石刻有16對,如果再將寶頂的情況估計在內,其建制規模當在我國帝王陵墓中位居前列。地上有上宮、下宮、宮城和陵台(墳丘)等建築群。陵的四周種滿了松、柏、枳、橘之屬和四時花卉。陵台高達250尺(約合今85米),陵台下的「皇堂」(地宮)在一百尺(約合32米)深的地下。  墓室深入地下15米,有一條40米長的傾斜墓道通向地面,墓室的整個結構呈圓台形,高12米,底面直徑達 8米,全部仿木結構,墓壁、門、窗、立柱、屋檐以及墓頂的斗(柱上方木)、拱(柱上屈曲向上的大橫木用於支撐屋頂)等物,都是用磚砌成的。兩扇青石鑿成的大門,寬2.7米,高達4米。門扉上有陰線刻畫的「神荼、鬱壘」像,民間傳說,東海中有一座神山,名叫度朔山,山上住著兩個神人,一個名叫神荼,一個名叫鬱壘,他們是負責管理萬鬼的神,山上有一棵神奇的桃樹,它的枝葉覆蓋著3000里遠,東北面的枝葉形成了一座門,萬鬼就從這裡出入,這兩個神把守著這座鬼門,凡是作惡害人的鬼,他們就用蘆葦繩把它捆起來拿去喂虎,所以萬鬼都害怕神荼、鬱壘,後來人們就把這兩個神人的像,畫在門上以驅鬼辟邪,這就是「門神」的由來。李賢妃墓門上有這種繪畫,可見張貼門神的習俗,在北宋時已經很普遍了。除了門神之外,墓室牆壁上還繪滿了殿宇、樓台、飛天、花草等圖飾。墓頂上繪有日、月、星辰和銀河圖。  趙炅,趙匡胤胞弟初名匡義。趙匡胤稱帝後賜名光義。976年,趙匡胤猝然死去,光義藉口母親杜太后遺訓「傳弟不傳子」,而登上帝位,時年40歲,改名炅。61歲時,因箭傷發作而死。前後共在位21年(977——997)。年號:太平興國、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他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間,繼續進行其兄未完成的統一戰爭,南取閩廣、吳越,北定佔據太原的北漢,與此同時,並不斷地削弱軍人勢力,從而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軍人操縱宋皇權的鞏固,打下了又一塊基石。不過,在軍事行動上,他並不都是勝利者。北方強大的遼是他的勁敵。由契丹貴族建立的遼政權,當時控制著今天的東北、內蒙、蒙古共和國以及晉、冀兩省北、中部的「幽雲十六州」地區,並對北宋虎視眈眈。979年,趙炅新率在軍攻遼,企圖一舉奪回幽雲十六州,誰知幽州(今北京市)城下一戰,宋軍大敗,數十萬宋軍丟盔棄甲向南潰散。趙炅的儀仗、寶器、御物都有成了遼軍的戰利品,隨從的妃嬪、宮女,也盡做了遼人的俘虜,他本人慌得連馬匹也找不到,只找得幾頭驢子,坐著驢拉的車急急逃走,才保住了性命,身上卻被遼人的亂箭射中多處,左股上中的兩箭深入骨中,年年潰爛,不能痊癒。997年三月,箭傷又大發作,不治而死。十月,他的靈柩運往鞏縣(當時稱永安軍)安葬。  趙炅的葬禮極其隆重,護送靈車的人,除文武大臣外,還有儀仗、護靈軍、役夫、宦官等共11000多人,陵區的規制也很宏大, 良田4000多畝,地上有上宮、下宮、宮城和陵台(墳丘)等建築群。陵的四周種滿了松、柏、枳、橘之屬和四時花卉。陵台高達250尺(約合今85米),陵台下的「皇堂」(地宮)在一百尺(約合32米)深的地下。隨葬物品有珠襦、玉匣、弓劍、筆硯、琴棋等,還有大量的珠寶及趙炅生前喜愛的服飾和佩戴之物。陵上守陵人員,除妃嬪、宮女、太監、雜役人等之外,還有500人的護陵軍常年駐守。這些人 員的開支花費以及四時年節的祭品祭物的供用,每年都在數百以上,俱都是百姓的血汗、脂膏。  趙炅有三位皇后,早年的尹皇后,符皇后死後都付葬在永安陵區的父母的墳旁,他的第三位皇后李氏,葬在永熙陵西北約二華里處,此陵今天依然存在,站在永熙陵陵台上,就可清楚看見。  付葬在這裡的,還有趙炅的妃子——李賢妃。李賢妃是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她生了趙炅的長子元估,這個元估後來患了狂病(精神病),又生第二子趙恆,即後來的宋真宗皇帝。  墓室牆壁上還繪滿了殿宇、樓台、飛天、花草等圖飾。墓頂上繪有日、月、星辰和銀河圖。這些圖畫為研究宋代的繪畫、建築、風俗以及天文知識、哲學思想,提供了直接的寶貴資料。發掘人員還在墓頂和側壁上發現盜洞多處,墓內什物也凌亂不堪,沒有發現鷺完整的文物,可見此墓已多次被盜,這是十分可惜的。不過,經過仔細的發掘,還是發現了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其中有珍貴的宋代青瓷和白瓷,有李賢妃的白玉製成的哀冊(刻在玉版上的哀悼之詞)和謚冊(古代人死後根據其生時的為人行事所立的名號叫謚號,將謚號刻在木、玉、金或銀版上,由皇帝賜給,如果是皇帝死這,則由大臣上給,叫謚冊)殘片,殘存的銘文有:「鳳馭以何之,嗚呼哀哉」,「四月戊申朔」,「永熙陵」等字樣,這些文物對研究宋代陵制葬制、葬俗,都是很珍貴的資料。  現在的永熙陵,地面上的建築物已片瓦無存,只有宮城的圍牆——神牆以及神牆拐 角處的角樓遺址尚可尋見。值得慶幸地是,陵台前方兩側,現在還完好地保存著58件石 雕像,有飛禽,有走獸,有人物,件件都稱得上是古代藝術精品,其中的石羊、石角端 造型雄渾,刀法冼煉,其氣韻、神態栩栩如生,參觀過此陵的人,無不讚歎古代藝術家們獨運的匠心。  永熙陵石雕作品更加高大,人像面部豐腴,表情威嚴,給身臨其境者以赫赫壓人之感。其體型頭大身粗,比例不合,但近前仰視,更加強了軀體偉岸之感,而頭與全身的比例也恰到好處。這種根據透視需要而加以變形的表現手法,是繼承唐代佛教雕塑的傳統。雕刻技法上刀法細密,寫實傾向加強,個性刻劃也較為突出。石羊輪廓清晰,形象優美,無論造型與雕刻技法,為宋陵雕刻之上乘。當地群眾有句順口溜:「東陵(永裕)獅子,西陵(永泰)象,滹沱(永熙)陵上好石羊」。東側的客使,布包頭,大耳環,高鼻深目,手捧珊瑚與寶瓶等,似西亞阿拉伯民族形象。西側客使,戴平頂冠,手捧印,似東亞朝鮮、日本等國形象。人像的表情刻劃,強調對於墓主去世的哀傷之感。鎮陵將軍盔甲上的紋飾開始豐富細緻兩胯處浮雕去龍紋與虎頭怪獸……,總體來說,永熙陵石雕開始更注重細節,造型上不求準確而求氣勢。宋真宗是個善於輔張的皇帝,他偽造「天書」,舉行「封禪」,並大興土木,建造宏麗的玉清昭應宮,相應地促使壁畫、雕塑方面有所發展。其陵墓的建築也規模壯闊。  宋真宗的永定陵 永定陵是宋真宗趙恆的陵墓,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蔡庄北1公里,陵至今尚未正式發掘。 永定陵是真宗趙恆的陵墓,周圍有建築遺址土丘16個。因此陵至今尚未正式發掘,陵內情形尚不為人知,地面上的建築已毀無存,不過陵前的石刻馬、羊、獅、虎等保存完好,在北宋諸陵中是保存的最好的一組。  宋真宗,名趙恆(公元968~1022年),原名趙德昌,後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5年,病死,終年55歲,葬於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縣東南蔡家莊)。  趙恆是宋太宗第三子,登基前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和壽王,997年以太子繼位。真宗在位25年,宋真宗統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咸平之治。  1004年,遼國入侵宋,宋朝大多數大臣建議不抵抗,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人極力主張抵抗,最後他們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在澶淵相交,宋勝。真宗決定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這是宋朝向番方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  宋真宗統治後期以王欽若和丁謂為宰相,信奉道教和佛教,稱受天書,封泰山、祀汾陽,修建了許多寺廟。  永定陵葬有三位皇后,即劉皇后、楊淑妃、李宸妃。李宸妃本是劉皇后的侍女,後來為真宗所愛,被封為「才人」,生了真宗最小的兒子趙禎,即後來的仁宗皇帝。趙恆有六子,五子皆早殤,只剩下李氏所生這個寶貝兒子。但李氏生下趙禎不久,劉後就派人毫不客氣地將趙禎抱去,據為己子。真宗死後,趙禎繼位,當時他只有12歲,朝中大事完全由劉太后一手決定。不久李氏級別被晉陞,但卻命她前去鞏縣,伺候永定陵。傳統戲曲「狸貓換太子」,就是根據這段事實演繹而成。   劉太后任命宰相丁謂為營建皇陵總負責人。宦官雷允恭為皇陵都監(工程具體負責人),末謂是蘇州人。史書上稱他「機敏有智謀」但又「奸狡過人」、「陰謀詭譎」。他用「奏告祥瑞、營造宮觀」的辦法迎合了真宗的心理,從而取得寇準的好感,他竭力向寇準獻殷勤。一天丁、寇一起在宰相府會餐,寇準的鬍鬚上粘了許多湯羹。丁謂見了連忙一手掏出手帕,一手捋著寇準鬍子去搽。這種低在下四的媚態,寇準實在忍受不了,就笑著拒絕道:「丁參政是國家的大臣,現在當眾為長官搽鬍鬚,恐怕不合體統,有失品格,再不要如此」。幾名話說得丁謂面紅耳赤,從此結下怨仇,伺機報復。不久丁謂與太監雷允恭拉上了關係,他用雷做耳目,宮中的機密和皇帝的一舉一動,他都了如指掌。而雷允恭則靠丁謂將自己的勢力和影響擴大到外朝,兩人互相利用,沆瀣一氣,排斥異己,打擊正人。寇準、李迪等大臣,都在丁、雷的中傷下,被先後罷去中央官職,貶竄到邊遠地方。於是,丁謂當上了宰相。丁、雷更加驕橫跋扈,「黨惡丑正」、「天下目為姦邪」,朝臣無不憤憤不平。副宰相王曾列是憂慮,有心除掉二人,卻一時無計可施。  丁、雷既被任命為修陵使,這是皇家的一種信任差使,兩人好不高興。當時,司天監(掌天文、曆法、祥瑞、兆候的機關)已經選定永安東北六里的卧龍崗為陵址,可是雷允恭看後,認為不吉,須要再上移100步才是「宜了孫」的吉地。在家不敢違抗,負責施工的夏守恩帶領人夫幾萬人,按照雷允恭指定的地方動工破土,誰知開挖才幾尺深,就出現了許多卵石,再挖,地下水涌了出來。依照風水書上說法,葬地受水,屍骨埋下要被散的,是很兇的事。有人將此事報告朝廷,丁謂卻對雷允恭百般包庇。於是皇太后劉氏命王曾前往陵地調查,王曾將事調查明白,回報太后說:「臣到陵地踏勘、了解,人人都說原定陵址最吉,新址受水斷不可用,丁謂包藏禍心,讓雷允恭私移皇堂於絕地,實在罪大惡極」;劉太后聽後大怒,又查出丁、雷勾結的許多事實,於是下令雷允恭「賜死」,丁謂流放崖州(今海南省崖縣)。王曾利用修陵這件事,除去了兩個當權的壞人,後世史家贊他「一網而得二奸」且不著痕迹,是巧妙的政治手段。   公元1022年四月一日,正式動工建陵,工程非常浩大,動用了幾萬人的民工和軍隊到九月才基本完工。九月十一日,劉太后召文武大臣至會慶殿,參觀為趙恆準備的殉葬物品,計有珠襦(用珍珠串成的上衣)、玉匣(金錢穿成或銀錢穿成的玉衣)、遂(衣被)、含(珠玉寶貝)、服飾及種種珍貴器物,還有趙恆的「生平服御玩好之具」,真是琳琅滿目,對於趙恆所珍藏、供奉的大量「瑞物」和「天書」應如何處置,太后、皇帝和大臣也一起做了商量,有的說應繼續供奉;有的說應焚燒送回「天宮」;還有的說應辟一宮殿專門珍藏。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最後宰相王曾提議:「前後下降的天書和全國貢獻的瑞物,都是皇天上帝對先皇帝的特別的恩賜,此項光榮屬於先皇帝,先皇帝已經上仙而去,天書、瑞物也應該與先皇帝同歸皇堂奉安才是,萬不可再留人間。」於是,決定所有「天書」「瑞物」都作為隨葬物品,先於皇帝的靈柩送往永定陵,全部埋入陵中,無一字留存。後人稱葬宰相王曾的這一措置是「識慮微密」,既消除了趙恆造成的朝廷上的迷信空氣,又杜絕了修建神仙宮觀、供奉「天書」「瑞物」的大量無益花費,辦了一件有益社會的事。   永定陵「皇堂」(棺木停放的地宮)深81尺(約26米)底面呈正方形,周邊140尺(約46米)。因此陵至今尚未正式發掘,陵內情形,尚不為人知,地面上的建築已毀無存,不過陵前的石刻馬、羊、獅、虎等保存尚完好。在北宋諸陵中是保存得最好的一組,造型碩大,雕刻精細,紋飾流暢、表情逼真,是宋代石刻藝術的上乘之作。即使我們把此陵的石刻看作是宋代造型藝術的露天展覽館,也不算過份。  永定陵整個「兆城」(陵區範圍)佔地達1800畝,有三位皇后付葬。即:劉皇后、楊淑妃、李宸妃。  劉後,四川華陽(今成都市)人,父劉通是一個軍官,早死,家道衰落,劉氏由親戚撫養成人,15歲時隨銀匠龔美至開封謀生。有一天,當時任開封尹(首都市長)的趙恆讓龔美到府中去打制首飾,一見到劉氏,他十分鐘情,就娶為姬侍,趙恆當了皇帝(真宗)後,劉被封為「美人」,不久立為皇后。劉才略過人,精通書史,記憶力特強,朝中、宮中之事,一經她知道,即能詳述始末,歷久不忘。趙恆批閱奏章有時到深夜,劉氏則始終相陪,間或提些建議,也往往中肯,多被採納,因而「寵幸專房」。天禧四年(1020年)以後,趙恆久病不愈,大臣的奏章多由劉後審閱批答。1022年趙恆死,繼位的趙禎(仁宗)才13歲,大臣們請劉氏(此時尊為太后)「臨朝稱制」。每當朝會之時,仁宗坐左邊,劉太后坐右邊,軍國重事由劉後一手裁決,她處事明敏,號令嚴正,恩威兼施,又頗能自我約制;因此,在她「垂簾聽政」的11年間,政事處理得井然有序。她死於1033年,65歲。葬在永定陵西北約兩華里處——今後泉溝村南面,一片地勢略為低洼但卻很平坦的地方。謚號:章憲明肅皇太后。  楊淑妃,四川郫(今縣)人,12歲入宮,趙恆即皇帝位後封為淑妃,死於1039年,53歲。謚為章惠皇太后,葬於劉後陵西約30米處。楊氏為人聰明賢淑,她封「婉儀」時,劉氏當時 為「修議」,這是兩個幾乎相等的妃嬪位子。那時劉氏已寵冠後宮,手操權力,但楊妃卻能與她相處無間,從示招到過忌嫉,劉氏極親愛她。由此可見楊妃的聰明過人了。  在楊妃陵北,樹立著一塊宋代石碑(現已運鞏縣文物部門保存)碑文說敘了楊後陵修建情形:使用工役11000多人,費時兩個多月,花費人工5萬多個。陵上建築鱗次櫛比,陵下墓室寬闊豪華,墓頂彩繪著天象星座,墓內陳役著美玉、珠寶。靈台(墳丘)呈覆斗狀分三層築成,層層滿植長綠的松柏……這是宋陵中僅存的一塊宋碑,為研究宋陵的施工、布局、建構、提供了最直接的資料。  李宸妃,杭州人,入宮進才十幾歲,是劉皇后的侍女,為人莊重少言,後來成為真宗趙恆的司寢。一日,真宗要盥洗,李氏捧上水來露出兩手潔白如玉,為真宗所愛,被封為「才人」,生了真宗最小的兒子趙禎,即後來的仁宗皇帝。  這是一位令人同情的女性,趙恆有六子,五子皆早殤,只剩下李氏所生這個寶貝兒子。按照「母以子貴」的封建禮俗,李氏本該倍受榮寵,但因她出身侍女,根本不被大權在握又目無下塵的劉皇后放在眼中。劉後無子,李氏生下趙禎不久,劉後就派人毫不客氣地將趙禎抱去,據為己子,由楊妃恩養、撫育。面對如此打擊,李氏不敢言語,只有暗中流淚,平時也不敢與帝後們同坐共語,只在妃妾宮女群中默默度日。真宗死後,趙禎繼位,當時他只有12歲,雖「聽事資善堂」,但只是徒有其名,朝中大事,完全由垂簾聽政的劉太后一手決定。李氏眼看著兒子登上皇帝寶座心中喜歡,但卻不敢前去相認,以傾訴母子之情。周圍的宮人和朝中的大臣,也都畏懼劉太后的權勢,不敢言明此事,不久李氏由婉儀進位順容(寧中妃嬪分19級,婉儀為第11級,順容為第9級)級別雖然晉陞了,可是卻命她前去鞏縣,伺候永定陵。這無異是打入冷宮,終日守著寂寞的陵冢,身影與孤燈相伴,寂寞加上惆悵,孤苦和著凄涼,再加上終目思子的悲傷,生活已完全失去希望。1032年,陵區的凄風苦雨,送走了她46個年頭的短暫生命,直到此時,皇帝趙禎仍然不知剛剛死去的那個宮人,就是他的生身之母。  劉後打算用一般宮人之禮埋葬李氏(她病危時晉封為宸妃)丞相呂夷簡則敦促她用厚禮殯葬。劉後怒道:「一個宮人死去,何必大驚小怪去招惹麻煩?」呂懇切回答道:「老臣身為宰相,無論宮中、府中之事,我都盡心竭力而為,為的是皇帝陛下和太后諸事萬全。此事的處置,還請太后三思才好」。劉後聽了,格外生氣地說:「你說話話中有音,是不是要離間我母子二人之情?」呂磕頭回答道:「老臣不敢,只是請太后陛下能以劉氏一門為生,無論如何要厚葬李宸妃」。一句話提醒了聰明的劉後,便傳下旨意,用一呂禮儀,殯葬李氏於東京(今開封市)西北郊的洪福寺,靈柩懸於一口井上,用四根鐵索系牢(為的是日後如若改葬,可以容易遷移)。呂夷簡又一再囑咐治喪官員「要以皇后的禮服入殮,棺中要灌上水銀以養護屍體,如果不照此辦理,日後一旦有事發生,責任將由諸位承擔,莫怪我沒言明」。所以,李妃喪事佃得極其隆重。  1033年,劉太后病死,這才有大臣向仁宗趙禎泄露了真情:「劉後不是陛下的親母,陛下的親生母親是李宸妃,她死得可憐。」趙禎聽後放聲大哭,這時又有人進言:「李宸妃之死,不明不白,死因可疑(意指為劉後所害)。」於是趙禎親臨洪福寺開棺檢看,見宸妃戴著鳳冠,披著霞帔,穿著百子衣,完全是皇太后的裝束,在水銀的養護下,屍體不腐,面色如生。這才釋去了大家對劉太后的懷疑。趙禎感嘆非常,又想及劉後對自己撫養護持的恩德就對跟隨的大臣說:「閑話和會議是不能想信的」。從此,對於劉太后的一家更加優禮相待。又命大臣給其母親李宸妃重新上謚號「章懿皇后」,然後以皇后禮遷葬於永定陵北約200米處。傳統戲曲「狸貓換太子」一劇,就是根據這段事實敷演而成。  在永定陵區內還有宋代著名的大臣——寇準、包拯的墳墓。寇準墓在永定陵西北6公里的寇家灣村東嶺上(今孝義鎮黑石關村),此墓原在村西伊洛河畔大路旁,系古進交通要道。過往官員經此都得下轎,下馬向「寇萊公」致禮。因此,清康熙進將它遷到東嶺。「文革」中墓被夷平,現僅存墓前石刻數件。  包拯,字希仁,合肥人,就是戲曲中著名的「包青天」。他的墓在永定陵北面後泉溝村西北一公里的土嶺上,墓前有清人立的《宋丞相孝肅包公之墓》碑一通。不過,在包拯的故鄉合肥,也有一座包拯墓,何真何假,尚無定論。無論寇準還是包拯,都是一代名臣,他們都做過一些有益社會和人民的事,政績犖犖,所以至今為人們追思、稱頌。

  宋仁宗的永昭陵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的寢陵。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趙恆的第六子,即民俗演義《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宋仁宗生於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開封,享年53歲。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間,國泰民安,文臣武吏薈萃,科學文化發達,達到宋王朝鼎盛時期。據有關史料記載,嘉祐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趙禎於永昭陵(今鞏義市區),修陵調集士兵46700人,工期7個月,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綢絹250萬匹,耗費佔北宋國庫年收入的一半。規模龐大,建築雄偉, 雖歷經千年風雨,飽受戰亂搶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園的恢宏氣勢。整個陵園遵從封建的風水地形堪輿學說,依地勢而就,傍山依水,東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 和"下宮"組成,神道兩側的石刻群形態逼真,雄渾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角端 "更是雕刻史上的傑作,堪稱世界絕品。  永昭陵修建得非常宏麗,陵下埋藏著許多珍貴的殉葬品,陵上建有上宮、下宮和寺院宮觀等多種建築,不過,隨著歲月的流逝和世事的變遷,這些建築受到自然的和人為的不斷破壞。北宋滅亡後,鞏縣先後為金朝扶持的「齊」政權和金朝佔有。  南宋時,一位名叫鄭剛中的官員赴陝西任職,途經鞏縣時,到宋陵作了短暫停留,在他所著《西行道里紀》一書中,記述當時永昭陵的情況說:「昭陵因平崗種植松柏成道,道旁不垣,而周以枳橘,陵四周闕角樓觀雖存,顛毀亦半。隨闕角為神門,南向門外列石羊、馬、駝、象之類。陵台二層,皆植松柏。層高二丈許……下宮者乃酌獻之地。今無層,而遺基歷歷可見……(皇后)陵下宮為火焚,林木枯立」。可見這時的永昭陵已經是滿目瘡痍了。不過陵台(墳丘)還沒有被盜掘,「惟昭陵如故」,而其他陵基則多被毀壞。元朝時,北宋各陵遭到了一次洗劫,被盡犁為墟,一代文物設施毀壞殆盡,十分可惜。  永昭陵由鵲台至北神門,南北軸線長551米。南神門外的神道上,布置有東西對稱的石人13對、石羊2對、石虎2對、石馬2對、石角端、石朱雀、石象、石望柱各1對,這些石刻造型秀長,雕法細膩。武士身軀高大,形象勇猛,目不斜視、忠實地守衛著宮門。客使體質厚重、輪廓線條簡練明確,雙手捧貢品,身披大袍,衣褶垂到腳邊,人物形神兼備。石虎造形威武雄健,石羊面目恬靜清秀。永昭陵的石朱雀雕刻尤為精美,整屏呈長方形、通身雕成層疊多變的群山雲霧,烘托著展翅欲飛的朱雀,美麗的雀尾猶如一把俊扇揮動著風雲。浮雕突出表現了鵬圖矯翼的雄偉氣概,呈現出瑰麗浪漫的畫面。  永昭陵附近還有宋陵7座,它們是葬趙匡胤父親趙宏殷的永安陵;葬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葬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葬真宗趙恆的永定陵;葬英宗趙曙的永厚陵;葬神宗趙頊的永裕陵及葬哲宗趙煦的永太陵。這些陵墓建築和永昭陵大體一致,均有較大陵台,周有角門,神道兩側是雄偉的石刻群。現在永昭陵和永厚陵已修建為宋陵公園。  趙禎死後,停喪於宮中福寧殿,然後派宣慶使石全彬等赴鞏縣勘定陵址,選中的地方有兩個。一永安縣城區,即今芝田鎮。二孝義堡。當時大臣集議,認為以永安縣城區建陵需要搬遷成千上萬的民戶,工程量太大,時間緊迫。恐怕不能按期完成,於是決定建陵孝義堡(即今葬地)。永昭陵建成後,有人說,這不是一塊吉利地方,因為「地名和兒原,非佳兆」,果然不到三年,他的繼位宋英宗趙曙就晏了駕,應了「和兒」的讖語。  永昭陵完全依照永定陵的規模修建,除了政府正式撥款外,又從內藏庫(所謂的財政「盈餘庫」)撥款150萬貫,絲綢250萬匹,銀50萬兩作為營陵補貼,修陵使用的軍士、民夫、工匠、雜役人等,每天有46700人之多。工程從三月開始一直進行到十月才完成,十月六日趙禎的靈車從東京啟運,十七日安葬,上廟號「仁宋」。修陵調集士兵46700人,工期7個月,耗銀50萬兩,錢150萬貫,綢絹250萬匹,耗費佔北宋國庫年收入的一半。規模龐大,建築雄偉,雖歷經千年風雨,飽受戰亂搶掠,但至今仍不失皇家陵園的恢宏氣勢。  趙禎在北宋九個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這時的北宋皇朝已呈現出頹敗的趨勢。與遼、夏的幾次戰爭都遭失敗,宋不得不增加每年送給遼、夏的金、銀、綢、絹的數量,以換取暫的邊境上的安定,而社會上各種矛盾已日見尖銳,所以南宋大哲學家朱熹在評論宋仁宗當位時的國家形勢時說:「國勢緩弱,事多不理」。不過,趙禎的為人,卻受到古代歷史學家、政治家的一致好評,稱讚他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頗能約束自己。史載,有一天他處理事務到深夜,又累又餓,很想吃碗羊肉熱湯,但他忍著飢餓沒有向廚房索要。第二天皇后知道了此事,就勸他:「陛下日夜操勞,千萬要保重身體,想吃羊肉就隨時吩咐御廚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龍體受虧?」趙禎卻回答說:「宮中的隨便索取,外面就會看做是慣例。昨夜我如果吩咐吃羊肉,廚下以後就會夜夜宰殺,一年下來,就要數百隻,若形成定例,日後,宰殺之數更不堪算計,為我一碗飲食,創此惡例,且又傷生害物,於心實在不忍。因此我甘願忍一時之飢」。又有一次,他在朝堂上要給寵妃張氏的伯父加官進爵,御史中丞包拯堅決不同意。包拯激昂陳辭,犯顏直諫,唾沫飛濺到趙禎的臉上,趙禎一面用衣袖擦臉,一面表示接受他的建議,竟然沒有怪罪這個鐵面無私的人。以上兩例,表現出這位帝王確實具有相當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這在封建時代,也算是很難得的了。因此,以往歷史學家們稱譽他為「守成賢主」。  趙禎身體胖大,一年四季只穿很薄的衣服,平時在宮裡連鞋襪也少穿,常常光著腳,他時常鬧病。一年,他患了腰疼病,卧床不起多時;又有一年,他病昏迷,終日昏昏如睡且不能言語。幸虧一位針灸醫生,用針刺入他的後腦,才使他恢復了語言能力。至和年間(1054—1056),他又犯病,突然口吐白沫從座位上暈倒地下,侍從人員趕忙用手指伸入他的口中,摳出痰塊,才救活過來,不過,語言卻發生了障礙,說話困難,「語無倫次」。此後,即使是朝會接見大臣之時,也說是「拱嘿不語」。大臣向他奏報事情,他也是「可即首肯,不即搖首」,不再多言。嘉佑八年(1063)二月眩暈病又發作,雖經醫生精心治療,仍不能痊癒。三月初一那天,他感覺病情有所好轉,也有了許多精神。誰知夜裡一更天氣,心頭突然疼痛,趕忙叫人進葯,又派人去叫皇后。當曹皇后趕到時,看到趙禎直直地睜著無神的眼睛,已說不出話來,只是用手指著自己的胸口。又停了一會兒,這位「大宋仁宋皇帝」就停止呼吸「上仙」去了。  地面現存有鵲台、乳台、門 閥和角閥等建築基址,尤其是神 道石雕像保存比較完整。 配合鞏義市宋陵搶救保護工 程,先後對永昭陵的鵲台、乳台、 南神門門網和東南角網諸建築基 址進行一r清理。兩鵲台位於陵園 最南端,台體為黃土夯築而成,表 面用青磚包砌。其中西鵲台保存 較好,底部平面作長方形,東西 約長134、南北寬12.巧米二包 磚寬。.6米。用長條磚一丁一順 壘砌,每層表磚內收。.5一1.5厘 米。乳台位於鵲台之北、神道石 雕像以南,也為夯一上築成,外表 包磚。底部平面呈雙重凸字形,東 西長19.7、南北寬9 25一10.3 米,即靠近神道的台邊寬,而外 邊較窄,南、北壁均作兩次內收, 每次內收0.2米。乳台包磚保存 最好者高達〕.3層,一般寬0.6 米,個別處寬達1米。  現在的永昭陵處一片菜地之中。陵丘上長滿了荊棘和小灌木,周圍還散布著許許多多已不可考知的大小墳丘,昔時的繁華宏麗已無法再觀,只有陵前的兩長列石刻雕像傾立於斜陽殘照之中,似乎在向遊人訴說昔日的光輝情景。  1963年6月,宋陵被河南省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3月,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國家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國家文物局以[93]文物文字第402號文件批准對永昭陵進行緊急搶救保護。根據河南省豫計經社[1993]1117號及2188號文件精神,於1995年6月開始實施搶救保護方案。截至目前,永昭陵搶救保護工程已投入資金8500萬元,陵園內已是庭台、樓觀聳立,松柏花木交織,綠蔭蒼翠,鳥語花香,初步再現了永昭陵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的歷史原貌。  永昭陵搶救保護工程的實施為添彩河南省「三點一線」旅遊帶硬體環境,充分利用上個千年中華文明的宋文化,帶動河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全方位推動對外開放,促進河南經濟快速騰飛,提高河南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已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永昭陵佔地500餘畝,置東西南北四座大門,南門是正門,陵區內又分內城和外城,內城也稱宮城。走進南大門,陵區呈南高北低之勢。寬闊筆直的神道,穿過高大的雀台、乳台,穿過穆然聳立的石像生,直指宮城。雀台是陵區的第一道大門,乳台是第二道大門,神門是第三道大門,也是宮城的大門。  沿著青石鋪就的台階,順次而下,彷彿走進了歷史。走過雀台,越過乳台,微風輕拂,風鈴叮咚,伴著低沉的腳步,走進那往日的輝煌和如今的感嘆。乳台下是長長兩排夾道而立的石像生。披掛著歷史風雨的望柱孤獨地佇立著,它警示著皇家沒落的尊嚴,聽盡了金兵踐踏的馬蹄,也望斷了還我山河的悲哀。生著馬首、禽身、鷹爪、鳳尾的瑞禽翱翔在3米多高的大石屏上,雄姿下雲水翻卷,展翅處風雷激蕩。據說這種造型在我國歷代石刻中僅此一處,顯得尤為難得和珍貴。  羊,馬,象,文官,武將,門獅。這些滿目滄桑的石像,歷盡千年寒暑,閱盡人間風雨,依然不改昔日驕傲的風采。宮城是一座城內城,同樣有東西南北四座神門。每座神門外的兩側各有一座形式較小的建築,稱為闋庭。仔細看時,你會發現闋庭是一座不完整的建築,東面的沒有東角,西面的沒有西角,「闋」者,「缺」也。原來皇帝雖貴為天子,也不敢自詡為完人,人總是有缺點的啊,闋庭正是表達了皇帝恭謙之意,如同大王自稱為寡人一樣。  步入神門,站在金字塔般的陵台前,昔日高居廟堂之上的帝王,正被你踩在腳下。高大的黃土堆里,這位在傳說中用一隻狸貓換來性命的皇帝,以孤苦災難之身,一朝僥倖成龍,40年君臨天下。穿宮城而過,稍向西,是仁宗皇后之陵,其規格和永昭陵相似,只是形式略小些。再向前,走過下宮,已至北門,這也是永昭陵的盡頭。

  宋英宗的永厚陵 趙曙(1032—1067),原名宗實,後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實。廟號英宗,謚號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  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 英宗趙曙是真宗之弟商王趙元份的孫子,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嘉祐七年(1062)立為皇太子,封鉅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  英宗不是仁宗的親生兒子,本與皇位無緣,但因仁宗無子,才成為北宋第一位以宗子身份繼承大統的皇帝。繼仁宗皇帝位的英宗,只在位三年。  趙曙的陵墓永厚陵,在今鞏縣城區舊名「和兒原」的一塊高地上,東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遠近。1982年1月,被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經緯度:N34°44"47.23」,E112°58"21.35」。永厚陵,陵台殘高15米,底呈正方形,每邊長55米,陵前石刻尚殘存16件,其中的「望柱」雕刻特別精美,它呈八棱形,每面都有精雕細琢的雲龍紋,紋飾細如遊絲,流動變幻,為宋陵石雕佳品。陪葬在永厚陵的,還有趙普、曹彬、狄青和楊延昭等。   永厚陵是北宋皇陵中不起眼的一座,但是確實史料中關於帝王葬禮最詳盡的一座,北宋的一個官員李攸,曾經親臨英宗葬禮,對永厚陵的地宮,陪葬品有非常詳細的描述,比如提到了永厚陵是上下兩層的石地宮,埋葬了各種冥器以及英宗生前喜愛的一些古玩書籍。眾所周知,帝王葬禮尤其是帝王地宮的情況,於歷代王朝都是皇家絕密。儘管諸如會要,官史,實錄等史料會對帝後陵寢做出一些描述,但是絕對不能是很詳細的,這等於給後代盜掘者提供第一手資料,但是李攸就將永厚陵大量的細節寫進了自己的筆記《宋朝事實》中,成為後代研究北宋中後期史實的重要資料,也成為了後代盜掘者覬覦厚陵的出發點之一。   永厚陵歷史上曾經遭遇過多次嚴重盜掘,現在陵台上有多處盜洞,而且已經嚴重塌陷。在南宋史料中,曾經提到過南宋使臣出使金朝,路過厚陵的場景,明確提到了永厚陵的下宮為火焚後的場景,當時距離北宋滅亡不過十餘年光景。永厚陵下宮遺址目前被鞏義氣象站和其他單位佔據,破壞比較嚴重,只能發現石獅一對。封土高度測量為8米,在封土的西側中間的位置,有一大洞。 用測距儀測了一下,我的測距儀可測量18米,但是沒能測出洞的長度,說明這洞長度在18米以上。 在永厚陵北部不遠,就是陪葬於永厚陵的宣仁聖烈高皇后,這位皇后是北宋晚期政壇的鐵娘子,是王安石變法和一切變法派的死對頭。尤其在他孫子哲宗在位時,垂簾聽政,改元元佑,對變法派章惇,呂惠卿,蔡確等大加迫害。重用保守派司馬光,蘇軾,文彥博等人,使得北宋晚期進入一個大動蕩時期,直接導致了北宋滅亡。高皇后陵的石刻保存不錯,但是陵台有一個非常大非常明顯的盜洞。有些材料說,我國考古工作者曾經從這個洞進入過高後陵的地宮。由於現在高後陵為一農戶所承包,所以我沒有走的太近。洞內情況不好言明。據記載,高後陵地宮為上下兩層,青石鋪漫。  陪葬在厚陵西北的還有三座陪葬墓,墓主為英宗另外兩個兒子趙灝趙頵以及一個孫子趙俊,都位於鞏義麵粉廠附近,而且已經發掘,地面原有石刻現已不在原處。不少材料上說,狄青和楊六郎也陪葬永厚陵,估計說的就是這三座陪葬墓的兩座。又是以訛傳訛的所謂功墓。  趙普是趙匡胤的首席智囊。寧皇朝的建立和制度設施的擘劃、制訂,都與他不可分開。其墓在今鞏縣北山口鄉北官莊地南。狄青,汾州人,出身行伍,為北宋名將,其墓在北山口鄉南山口村,地面墳冢也已不存。  楊延昭即婦孺皆知的楊六郎,他曾防守北邊三關(益津、瓦橋、淤口關,在今河北雄縣、伯縣境內)20餘年,病死任所,真宗命人護喪回朝安葬,其墓在今鞏縣城製藥廠院內。今天墓前還留有石刻雕像數件。  在永厚陵北500米處(今麵粉廠院內),有趙曙兒子吳王顥的墓葬。  宋神宗的永裕陵 永裕陵是北宋第六代皇帝趙頊陵墓(1085年建造),該陵石刻是宋陵晚期造像的代表,造型技法比較成熟。墓室門口的石獅刻畫極有特色,張口怒目,威武雄健,當地群眾說「東陵獅子西陵象」就是說的這個獅子。它是宋陵石獅造型中最成功的作品。 由永熙陵西行,穿過滹沱村,越過塢羅河的一條支流(該河全年大部時間為乾涸的深溝),再向西6里,就到了八陵村,村東南約里許,有一高大陵冢,這就是900年前以銳意政治革新著名史冊的皇帝——宋神宗趙頊的陵墓「永裕陵」。  永裕陵,呈「覆斗形」,底邊略為正方,每邊60米左右,高約18米,原來上下有兩層台階,底層原用磚石圍砌,上層密植松柏長綠植株,陵上這些設置現已無存。現在的永裕陵,在高高的陵台上,只有叢生的荊棘和參差的亂草。陵前石雕像,還存有17件,是晚期宋陵石刻的代表作品,造型生動,技法純熟、流暢。南神門外的石獅,雕刻得剛健、渾厚、生氣勃勃。人們品評宋陵石雕說:「東陵獅子,西陵象,滹沱河上好石羊」。認為永熙陵的石羊、永泰陵的石象和永裕陵的石獅的造型和雕工之佳,在宋陵諸石刻中,應位列榜首。 附葬在這一陵區的陵墓,還有神宗向皇后(欽聖皇后,死時56歲,其陵在裕陵西北)、朱皇后陵(哲宗生母、死時51歲)、陳皇后陵(徽宗生母,死時年32歲)和徽宗王皇后陵(欽宗生母,死時25歲,其陵在裕陵的東北)。這些陵冢都還可識別,各陵前的石雕像也都基本保存,只是這些藝術瑰寶,有的已為耕土壅埋,有的就橫立在陵西的大路正中,任憑人、畜、車輛碰磨衝撞,而毫無保護。看著它們的遍體傷痕,令人十分可惜。  北宋皇朝自仁宋以後,國勢一天比一天地衰落,內憂外患嚴重,趙頊自幼在父親趙曙身邊,親眼目睹了先是仁宋後是他父親的內政、外交上所遭受的屈辱和艱難情景,給他的心靈打上深刻的烙印。  1067年他登上帝位不久,即命王安石越級到中央任職,以推行新法,改革政治。他本人在宮中常常脫下帝服,換上金甲戎裝,以示自己富國強兵的決心。在朝堂上他經常與大臣「論兵」,以激勵將帥去攻遼、破夏扭轉戰局。元豐四年(1081),宋發兵百萬,五路會剿西夏。熙河(熙州,今甘肅臨洮。河州,今甘肅臨夏)一戰,卻中了敵人誘兵之計,西夏軍夜決黃河水,灌宋師於靈州(寧夏靈武西南)城下,宋軍被淹溺、凍餓而死的,有數十萬人之多。五年(1082),永樂寨(陝西米脂縣西)一役,宋軍又慘敗,統帥徐禧,大將高永能、李稷以下死難將士達十餘萬人。  當戰敗的消息深夜傳到宮中時,神宋心如刀割,徹夜不能成眠,繞床踱步,直到天明。早朝會見大臣時又聲淚俱下,不能自己,直哭得滿朝大臣個個「不敢仰視」。戰場上的慘敗,對這點陣圖強的君王的打擊太大了,從此鬱鬱寡歡,「驚悸患病」。元豐七年,舉行秋宴,當他正要舉杯與宰相王安禮相賀時忽得風疾,兩手痿軟不能持杯,將酒灑了一地,口舌木僵,說話困難,宴會只得終止。到八年正月,病情加重,三月五日,這位年輕的皇帝,懷著未競之志,在福寧殿「倉卒晏駕」。  北宋各皇陵的規模和建制基本相同,皆坐北朝南,每個陵區都由上宮、下宮和皇后陵及附葬王室子孫墓組成。上宮是陵園的主體部分,從南至北依次建有鵲台、乳台、神道和陵台。陵台就是墓冢,位於宮城的中部,陵台分三層呈覆斗梯形,上邊種植鬱鬱蔥蔥的翠柏,四季常青。陵台下稱地宮,是埋葬皇帝屍骨的地方。地宮規模甚為宏大,一般深達30米,由青磚砌成,仿照地面宮殿建築結構,牆壁上還繪有大型彩色壁畫。下宮也叫陵寢,位於上宮的西北部,是停放皇帝棺木和送葬官員居住的地方。圍繞上宮和下宮,築有十多米高的神牆,稱宮城。宮城一般佔地一百多畝,四面開有神門,神門外各有石獅一對,防禦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  這個時期的動物雕刻,除了以前的注意動勢與細部刻劃以外,也注意到神韻,風韻的表達。永裕陵走獅不但比例準確,搖頭擺尾,注意其神態的誇張、甚至拴在頸旁搭到背上的鐵鏈。也與整個獅子的動勢...  帝陵石雕群中,排在最前的是望柱,又叫華表。宋陵望柱呈八角形,象徵四面八方,其頂部是蓮蕊,底部為蓮座,中部刻有龍紋,是皇家建築的特殊標誌。接下來是象與馴象人,象在宋代是皇家儀仗隊的先導,馴象人一般來自越南,另外象也暗含萬象更新的意義。象之後是瑞禽瑞獸,宋陵的瑞禽是宋陵石雕中的傑作,也是空前絕後的珍品,為其它帝陵所沒有。再後,是仗馬和控馬官,這也是儀仗隊中不可或缺的。馬的後面是象徵高貴與尊嚴的虎、象徵乖巧與吉祥的羊(羊也是祭祀品)。羊的後面是客使,共3對6個,是參加皇帝葬禮的鄰國及少數民族的代表,他們手捧的寶物各不相同,從其長相和寶物的差別基本可以確定其來自哪個國家和地區。客使的後面,也就是靠近皇帝陵墓的方向,是武將文官。文官靠近陵墓,武將緊隨其後,這反映的是宋代的官制。在朝拜序列上,也是如此。再向後,也就是陵墓宮城門外站立的,是頭戴盔甲、手持斧鉞、雙眉緊鎖、不勝其哀的鎮陵將軍。鞏義市宋陵研究專家孫憲周說,「鎮陵將軍的後面,就是看守陵墓宮城的獅子了。」  一般來說,後陵設石雕36件,親王公主的墓設18件,大臣墓設6~8件。石雕數量的多少,反映等級的不同。後陵一般在帝陵的西北,建制和帝陵相同,規模是帝陵的一半。後陵的西北是下宮,這兒是為皇帝的靈魂供奉衣食的地方,也是管理陵園的官吏或宦官、宮女日常生活的地方,設有廚房、貯藏等場所。在這裡,陵區管理人員每日都要獻食於下宮的皇帝遺像。官員朝陵時,在上宮行祭之後,還必須到下宮去拜謁先帝聖容。  永裕陵和永泰陵位於芝田鄉西南路八陵村,其中,永裕陵在八陵村的東南,為宋神宗趙頊的陵墓。宋神宗一生坎坷———王安石變法風雲激蕩;戰場上的慘敗讓他聲淚俱下,直哭得滿朝大臣個個「不敢仰視」。這位奮發圖強的君王從此鬱鬱寡歡,「驚悸患病」,懷抱未竟之志「倉猝晏駕」。他葬身的永裕陵如今也是諸皇陵中保護最差的一個,10多個石刻雕像掉了腦袋,看守陵區的房子也被守陵員出租給一戶來自南方的人家。傅永魁甚至隱約覺得近年來永裕陵的石刻雕像又丟了頭。永裕陵附近煙囪林立,污水也流到了石刻雕像的腳下,而整個陵區則處在一個大坑之中。陪葬后妃等六人,現存四冢。  宋哲宗的永泰陵 永泰陵位於鞏縣芝田鄉八陵村村南,東北距芝田鎮八華里,東南距永裕陵約400米,趙煦患病,不數日死去,停喪七個月,於八月下葬永泰陵。永泰陵是哲宗趙熙墓,附葬劉後陵。埋葬哲宗趙煦時,路上因遇大雨,久久不停,而靈車深陷泥澤之中,送葬隊伍只得露宿荒野數天之久。 北宋亡國後,金兵進駐宋陵,為掠奪也為報復,他們對宋皇陵進行了毀滅性的盜掘。一時間狼煙四起,掘墓開棺,慘絕人寰。陵區內瞬間屍骨遍地,煙火瀰漫,一片狼藉。偏居臨安的南宋皇室聽到祖墳被劫掠的消息,悲痛萬分,宋高宗趙構飭令河南鎮撫使翟興父子及岳飛等大將軍帶兵趕往鞏縣迎戰金軍。金軍被驅趕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寢。但是宋軍一撤,金兵又來,並進行更大的報復。三京淮北宣諭使方庭碩奉旨到鞏縣謁陵,他親眼看到往昔威嚴肅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亂草叢中野獸出沒,狐鳴狼叫甚是凄涼。他沉痛地寫道:「永昌陵以下皆驚犯,泰陵至暴露,庭碩解衣覆之。」他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屍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碩也只能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屍骨包裹起來。南宋高宗聽說後憤懣至極,不覺凄然淚下,但是又無可奈何。  趙煦當上皇帝時,只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由其祖母高太后垂簾處理政事。在近九年的時間裡,國家大事全由高氏一手決斷。趙煦只能在一旁「隅坐畫諾」(根據高太后的指示,簽書「可」或「不可」字樣),後來他與大臣談到垂簾時事情時,還頗有怨所地說:「當時朕坐在後面,個子又矮,朝里事情一無所見。只能看見坐在前面的太后的脊背和臀部」。直到1093年高太后病死,他才掌握了權力。在他當政的七年里,國是日非,黨派之爭把國家的政事鬧得一團糟,朝堂上洛黨、蜀黨、朔黨等黨派互相攻訐,爭鬥不休。邊陲上,與遼、西夏的戰事又日益吃緊,面對紛紜的國事,趙煦束手無策,無力解決。「要做的事很多,卻不見做出一件」,可見趙煦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北宋政權延續到這時,已經「政事日敝」,種下了宋亡的禍根。所以明、清時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評論哲宗朝政事說:「無窮之禍,自此貽之」。  據有關史料記載,修建哲宗的永泰陵時,僅取石材一項就動用工匠4600人,石27600塊。又動用士兵9744人、民夫500人,把這些石頭從二三十公里之外、崇山峻岭之中的偃師粟子山(這兒的石頭「岩棱溫潤,罕與為比」,雖日光長久照射也不容易風化)運到陵區。 公元1100年,哲宗患病,「不數日死去」。農曆二月初十,採石隊伍集結後抵達工地。為了「七月而葬」,五月十一必須完成採石工作。工程大、工期緊,山陵使等官員督工急如星火。因為勞動條件差,又無飲用水,於是,在風餐露宿的工地上陸續病倒了1700多人,死者日日不斷。這些死者多被棄屍於荒野亂石之中。據《採石場碑記》載:「居山土人皆雲,至久積陰晦,常聞山中有若聲役事之歌者,意其不幸橫夭者,沉鬼未得解脫,逍遙而然乎。」修建永定陵時,雕刻侍從人物及象、馬等動物的石頭用了62塊,門石用了14塊,皇堂券石用了27377塊。  《採石場碑記》記載說:「居山土人皆雲,至久積陰晦,常聞山中有若聲役之歌者,意其不幸橫夭者,沉魂未得解脫逍遙而然乎」?由此可見,座座巍峨陵山,竟是窮人的座座災難之山。

*******************************************************************************************************************************

************************************************************************************************************************************************************************ 永昭陵

***********************************************************************************************************************************************************************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定都東京城開封,汴京。公元963年,將陵墓選在鞏縣。第一他準備遷都洛陽,所以把陵墓選在鞏縣;第二是鞏縣的風水好,南邊有嵩山,北邊有黃河,南邊高、北邊低,按照唐代的選葬法,這叫山高水來。 宋代皇帝一般在死後才開始營陵,葬前均殯於汴京宮中。與此同時,朝廷投入數萬名兵役開始採石建陵和製作明器。等皇陵建成後,皇帝棺柩由東京起靈,途經中牟、鄭州、滎陽、鞏縣、偃師等地,繞道陵區之西北經平原而折東進入高原。送葬隊伍選擇這樣一條平坦而無險阻的路線,大約是因為儀衛隊伍過於龐大,柩輿又極重的緣故。從東京到陵區一般約走十天方可到達,如遇特殊情況,則需要更久的時間。埋葬哲宗趙煦時,路上因遇大雨,久久不停,而靈車深陷泥澤之中,送葬隊伍只得露宿荒野數天之久。  宋陵的建制大體繼承唐制,雖然沒有唐陵氣勢恢弘、巍巍壯觀,但也是震撼人心的曠世傑作。今天的宋陵已成為北宋王朝唯一可追尋的紀念地,它深藏著往昔的無數奧秘,靜默而莊嚴地聳立在這片飽經憂患的土地上,向人們昭示著一段苦澀恥辱的歷史。  北宋亡國後,金兵進駐宋陵,為掠奪也為報復,他們對宋皇陵進行了 神道二旁(永昭陵)瑞禽毀滅性的盜掘。一時間狼煙四起,掘墓開棺,慘絕人寰。陵區內瞬間屍骨遍地,煙火瀰漫,一片狼藉。偏居臨安的南宋皇室聽到祖墳被劫掠的消息,悲痛萬分,宋高宗趙構飭令河南鎮撫使翟興父子及岳飛等大將軍帶兵趕往鞏縣迎戰金軍。金軍被驅趕出宋陵,南宋皇室派人修葺陵寢。但是宋軍一撤,金兵又來,並進行更大的報復。三京淮北宣諭使方庭碩奉旨到鞏縣謁陵,他親眼看到往昔威嚴肅穆的皇陵禁地,如今是亂草叢中野獸出沒,狐鳴狼叫甚是凄涼。他沉痛地寫道:「永昌陵以下皆驚犯,泰陵至暴露,庭碩解衣覆之。」他親眼目睹了這一慘狀,看到永泰陵哲宗的屍骨竟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而方庭碩也只能脫下自己的衣服把屍骨包裹起來。南宋高宗聽說後憤懣至極,不覺凄然淚下,但是又無可奈何。  北宋皇陵位於河南省鞏義市(舊鞏縣)西南部,東距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市)約12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今洛陽市)約55公里,是宋代兩京往來必經之地。鞏義地處河南省中部,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屬於淺山丘陵區。南部嵩山綿延,北部邙山橫貫,伊洛水蜿蜒奔流其間,由西向東注入黃河。北宋諸陵就建在南依嵩山北麓、北傍洛水河岸的黃土崗地上,自然地勢呈南高北低,東穹西垂狀。 北宋時期陰陽堪輿術盛行,宋統治集團在葬制上信奉「五音姓利」之說,皇帝姓「趙」,陵域地形以「東南地穹,西北地垂」為吉地,而鞏縣自然地理環境優越,正符合北宋陰陽堪輿術中所要求的塋域條件。因此北宋九帝,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去,囚死在漠北外,其餘七帝均埋葬在鞏縣,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統稱「七帝八陵」。  各陵建置格局基本相同,方位皆坐北朝南偏東約六度。每座帝陵域內有帝陵上宮、後陵上宮、下宮、陪葬墓等,最外圍用樹籬圍繞。在幾千年的王朝更迭中,官員死後如能陪葬在皇陵,將是對其蓋世功勞的表彰,對後世子孫也是至高至上的榮耀。在北宋皇陵中,包拯墓和寇準墓便落戶其中。  帝陵上宮是各陵區中最主要的部分,位於陵區的南部,它以崇高的陵台為核心,面積在5公頃左右。陵台就是墓冢,位於宮城的中部,陵台分三層呈覆斗梯形,下層每邊長260尺,逐級上收,每層土台上種植鬱鬱蔥蔥的翠柏,四季常青。陵台下稱地宮,是埋葬皇帝屍骨的地方。地宮規模甚為宏大,一般深達30米,由青磚砌成,仿照地面宮殿建築結構,牆壁上還繪有大型彩色壁畫。  後陵上宮建制大體上與帝陵相同,只是規模縮小。後陵西北即為下宮,是供奉帝後遺容、遺物和守陵、祭祀的場所。主要建築有正殿、影殿、齋殿、浣濯院、神廚、陵使廨舍、 石像生宮人住所、庫房等。圍繞上宮和下宮,築有十多米高的神牆,稱宮城。宮城一般佔地一百多畝,四面開有神門,神門外各有石獅一對,防禦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入侵者。圍牆四面設有神門及角樓。南神門外設有獻殿,作為朝陵的祭奠之所。獻殿旁還有一些附屬小建築。在陵域之內禁止采樵放牧,並有專人看守。  在各座陵域之外還有一些自為塋域的親王墳、供帝王謁拜山陵時下榻的行宮、為死者祈福的禪院、看守人住宅等。  在上宮以南,沿陵台和獻殿的中軸線向南延伸,排列著門闕、儀仗,形成一條神道,其長約300米。神道是通往宮城的通道,神道兩側是對稱排列的石刻造像,自南向北,有望柱、象及馴象人、瑞禽、角瑞、馬與控馬官、虎、羊、客使、武將、文臣、鎮陵將軍和宮人等。各陵石雕內容和數量基本相同,一般為58件,但體積和雕刻技法則迥然不同。整個陵園,包括后妃陵墓在內,統稱「兆域」,兆域內廣種松柏和枳橘,一到傍晚松濤陣陣,充滿蒼涼與肅穆。宋陵神道上的石象生保存較完整,從中可以看到宋代石刻風格前後期的變化。早期造型質樸,雕鑿技巧較為粗獷;中期轉向寫實,刻劃真實;晚期朝著生動活潑方向邁進,技巧較前嫻熟,刻劃人物、動物均更為細膩。  各陵地宮均未發掘,僅宋太宗之妃李後陵因被盜而打開。該地宮由墓道、甬道、陵台下的墓室組成,總長約50米。陵台高出地表8米。墓室平面近圓形,直徑7.95米,穹頂中心距地面12.26米,用磚砌成,壁面砌出十根倚柱,柱間牆面有的雕出門窗輪廓,有的雕出桌椅、梳妝台之類的傢具。墓頂上有宮殿、樓閣、白雲星辰等彩繪。墓室下部有棺床,成「冂」形。這些反映了唐末及宋代室內床榻形式及傢具特點。

%%%%%%%%%%%%%%%%%%%%%%%%%%%%%%%%%%%%%%%%%%%%%%%%%%%%%%%%%%%%%%%%%%%%%%%%%%%%%%%%%%%%%%%%%%%%%%%%%%%%%%%%%%%%%%%   帝後不同穴  「為什麼劉皇后的陵墓不與她丈夫宋真宗趙恆的在一起呢?」在真宗趙恆的永定陵西北角一公里處,是他的皇后劉娥的陵墓,記者很不解這位生前曾經在真宗仁宗時代臨朝聽政煊赫一時的皇后沒有與丈夫合葬。孫憲周解釋說:這也是宋陵建制與歷代帝陵不的特點之一,后妃採用的是祔葬制,均埋在皇帝陵外,不與皇帝同穴。皇后的建制與帝陵相似,只是規模較小,其他嬪妃均埋在帝陵後側。  不止是帝後不同穴,不同於歷代帝王一即位就修陵的做法,北宋時期的皇帝生前是不修陵的,但又必須在駕崩7月內下葬。據史料記載:北宋皇帝下葬遵《周禮》,即從皇帝晏駕的某一天算起,選址、建陵、下葬到封閉皇堂,時間限在7個月內完成。從喪葬期間到陵墓後來的管理,均設有專門的機構,有常設的,也有臨時的辦事班子。常設的如太常寺,系宋朝中央專設的機構,負責掌管禮樂、宗廟、封贈、陵寢等事務,國葬期間,還有專設機構,如喪葬期組成的「五使」,規格就非常高。  翻開浩瀚的宋史,在宋真宗的永定陵,就發生過一件因為「五使」擅權而引發的一件當時驚動朝野的大事,即太監雷允恭擅移皇堂案。宋真宗駕崩後,劉皇后主持真宗的喪葬安排,劉皇后任用自己的親信太監雷允恭擔任山陵都監,負責永定陵的修建時,雷允恭自作主張,舍舊穴,改在原選地上面百步處開挖皇堂,結果新穴下面出現了碎石和流沙,後來挖出了水。工程被迫停止。結果,雷允恭被杖死在鞏縣監獄,山陵使宰相丁謂被貶,劉皇后也很失面子。  宋陵是「封土成陵」形制,建築結構每座大體相同,由上宮、下宮、祔葬皇后阮三大部分組成。上宮是關鍵區域,下宮在上宮的下方30米處,是地面建築。  動土時,在「甲」字型的地面開始挖掘,前面伸出那塊是斜坡,即一豎,便是墓道,後面就是「皇堂」。相比於漢武帝的茂陵、唐太宗的昭陵,宋陵節約多了,但相比南宋諸陵,則顯得相當豪華。  宋陵儘管沒有漢唐帝陵奢侈,但花費也巨大。如宋仁宗趙楨的永昭陵,動用民工46700人,耗銀達50萬兩、錢150萬貫、絲絹250萬匹,費用佔了當時國庫年收入的一半。  皇堂,就是通常所說的地宮,也稱玄宮,是放置棺槨的地方,一般往地下深挖20米一下,為陵墓核心部位。皇常最上面正中便是陵台,也就是通常明清帝陵中的寶頂,民民俗稱墳頭。陵台都是用黃土夯築而成,呈方形覆狀;分為三層,最上層廣植松柏。  挖深地宮,其實是反盜墓的最常手法,當年秦始皇將自己的地宮挖到得不能再深,「達三泉」,便有這個意思。南宋諸陵永安陵地宮可能最淺,據《宋史·凶禮志·山陵》(卷一百二十二),「皇堂下深五十七尺,高三十九尺,陵台三層,正方,下層每面長九十」;地宮最深的可能是永熙陵,「皇堂深百尺,方廣八十尺,陵台方二百五十尺。」宋四尺約合現代的一米,永熙陵就是25米深,而永安陵近14.25米。  北宋皇陵的地宮很漂亮,確實是「皇堂」。有一現代盜墓者曾由盜洞,爬進過永熙陵地宮。發現,永熙陵地宮由14層青磚砌成,上下四周彩繪著天象、樓閣、樹木、人物等圖案,建築得十分堅固。  從盜墓者的描述來看,北宋皇陵在營建時,顯然也考慮到了反盜墓因素。事實也這樣,如宋陵在地宮封堵上便充分考慮了反盜墓因素。  宋李攸著《宋朝事實》一書中,透露了宋英宗地宮當時封閉過程。該書卷十三「英宗葬永厚陵」條是這樣介紹的,進入地宮與宋英宗最後告別的皇室人員、臣僚全部退出後,開始點燃上地宮內的長明燈。  關地宮石門時,留一個人在裡面,將門裡的杠子支撐好,人從石門中間的缺口爬出來。然後,將石門上的大鐵鎖鎖上,將鑰匙扔到地宮時面。負責封陵的大臣,親自復土,插入尖頭鐵棍,並在缺口的中央豎一根大石柱,用鐵索固定石柱。地宮的石門關好後,開始封堵通往地宮的墓道,全部用大石頭填塞,最後用土夯實。  這樣的安全處理,雖然沒有武則天的乾陵反盜墓手段高強,但也夠嚴密的。  但宋陵卻存在明顯的易盜缺陷。比如地宮的位置,布置太過明顯,再沒有經驗的盜墓者也能找到進入地宮。宋陵「積土成冢」,不如唐太宗李世民昭陵那樣「因山為陵」。北宋陵因不是建築在險峻的高山上,所以,建築得再堅固,也比石質地宮好挖,難不倒盜墓者,這是先天性缺陷。  再者,宋朝皇帝生前不預築壽宮,都是死了以後才卜址挖穴,造陵比較倉促,也容易留下安全隱患。  宋朝皇帝死後下葬為什麼那麼急,因為當時宋朝皇家執行「天子七月而葬」的遠古禮制,即皇帝死後七個月必須下葬。迷信地認為,超過了七個月,則靈魂不能祔入祖廟。負責宋真宗永定陵督建的雷允恭等人,擅移皇堂、影響了工期,最後被「杖死」。  7個月內要造好一座帝王陵,難度確實是非常大的。宋陵的石頭都取自百里之外偃師境內的萬安山。據《金石萃編·永泰陵採石記》(卷一百三十一),在2月10日到5月11日,開採成營造永泰陵需要的石料,共動用了9744名士兵和匠人,不少累得病死了,就就近埋在山裡。由於趕工期,陵造成了,不少屍體還沒來得及掩埋。  如此趕出來的陵墓,自然比不上漢唐帝陵,反盜墓等安全方面的設計都比較粗糙。根據地面上建築判斷,就很容易找到墓道和地宮,盜掘起來並不需要費多大的勁。


推薦閱讀:

哪位北宋名士被後人譽為千古伯樂
南宋的楊再興和北宋的楊家將有何關係
如果北宋末年真的有人題那樣的反詩會如何?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與唐代名相姚崇墓地相鄰,但待遇天壤之別
北宋皇陵的劫難——傀儡皇帝劉豫盜宋陵

TAG: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