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老電影《葯》1981超清版(魯迅作品)
劇情簡介 根據魯迅同名小說改編。清朝末年,統治階級為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瘋狂鎮壓革命。他們押解革命黨人遊街示眾,企圖殺一儆百。坐落在小鎮臨街的華老栓茶館的門前,一群清朝的遺老遺少們,看著沒留辮子的囚犯,齊聲斥責這些「孫中山的同夥」是「奸黨逆賊」。革命者夏瑜聽了他們的一派胡言,無比憤慨。教書先生夏瑜家中只有寡母夏四奶奶,他們子孝母賢,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天夜裡,夏瑜忍痛離開年邁的老母,來到一座橋下刺殺了路過這……發行公司 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 呂紹連類型 劇情片長 98分鐘上映時間 1981年《葯》是魯迅先生寫於1919年4月25日的短篇小說,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五四」運動前夕,由於當時領導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妥協,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他們脫離群眾,空想依靠少數人的力量(包括使用恐怖手段)代替群眾的革命運動。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失敗後被恩銘的親兵殘酷地挖出心肝炒食。秋瑾也因此被告發而入獄,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英勇就義。魯迅先生以此為背景,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於是提筆開《葯》。魯迅先生用秋瑾來做「夏瑜」的生活原形,用「夏瑜」來悼念鑒湖女俠秋瑾,從名字上聯繫,人們普遍的解釋為:「夏」「秋」相對,「瑜」「瑾」互映,「瑜」「瑾」皆從「玉」,在中國人名中往往取其頌美之意。上中學時,老師也是這種講法。華老栓一家的姓是「華」,夏瑜的姓是「夏」,連之則為「華夏」,以此來寫當時社會的落敗,不僅迷信還為此殺害同胞用其血來治病。 鐵子卻認為這種說法太牽強附會,事實上,魯迅先生對這兩個名字的寓意很直接,「夏瑜」諧音「夏逾」,「秋瑾」語拼「秋近」。夏天過了,秋天臨近,所以「夏瑜」即為「秋瑾」,這裡即不是用「夏瑜」來影射「秋瑾」,也不是什麼暗指,而是直白,是素描,是讓人們一目了然,是讓人們心神領會。它不僅表現了魯迅先生對秋瑾女士的尊敬悼念,還寄託了魯迅先生對民主革命的仁人志士們的崇敬和惋惜。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僅需要一種高瞻遠矚的眼光,更需要一種英勇的膽略和豪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