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民國時期的服飾改良 (二)

民國時期,除了民眾的服裝新舊雜陳外,軍服也相當豐富。由於當時的軍隊甚為複雜,既有中央軍,又有地方軍;既有正規軍,又有雜牌軍,軍服是五花八門。

軍裝及京青布 民國時期,除了民眾的服裝新舊雜陳外,軍服也相當豐富。由於當時的軍隊甚為複雜,既有中央軍,又有地方軍;既有正規軍,又有雜牌軍,軍服是五花八門。 民國初期,駐防廣州的軍隊平時都不穿制服,夏天一律穿薯莨布(又稱香雲紗,清中後期產於廣東珠三角的一種時尚衣料)的短衫褲。當時擔任總司令的陳炯明和第三師的參謀長楊言昌著的是白夏布長衫。 1932年至1937年,由於國內抵制日貨,提倡用國貨,各地織布廠生產的一種黑色平紋的「愛國布」頗受群眾歡迎,行銷市場。布業在這段時間,也因緣際會有所發展,當時軍官非開大會時都是穿著愛國布便衣。廣東軍隊最有特點,就是每人有一頂銅鼓帽、一雙草鞋和一條士的棍,時人稱為粵軍三寶。 惠愛路的昌興軍服店負責縫製憲兵和警察的服裝,憲兵服與軍服不同,軍服一般是藍布衫短褲,不用量身,分大中小號。憲兵服則用最好的黃斜布,個個量過身材大小製成。憲兵冬天有黃斜大衣和皮鞋、白手套,十分整齊莊嚴,路人望而生畏。可是虎皮蒙馬,聊有外形,憲兵的作戰經驗幾乎等於零,1938年日軍入侵,廣州的憲兵紛紛作鳥獸散,成了民眾笑柄。 民國年間,廣東各地流行一種靛藍布(粵語叫京青布),此布以土靛冷染,初用時表面脫色,用後越洗越靚,所以很受歡迎。帶河路的新衣店,每於淡季把下檔的藍布衣服,以每套毫銀二角賣給咕喱(搬運)。禮服和學生的校服也用靛藍布。 1912年,孫中山蒞粵,廣州各界在石室教堂和聖心書院聯合開會歡迎,主教為孫祝福,學生穿的便是靛藍布長衫,冒雨排隊恭候,濟濟一堂聽孫中山演講。 嫁衣和壽衣過去廣州的有錢人家嫁女要有四季衣裳作妝奩,還要做大褂、花裙,這些衣服十分講究式樣和花款。要做出嫁服裝,一般要與綢緞店熟行「老倌」(當時服裝業對熟悉業務高級店員的稱謂)聯繫,讓「老倌」逐一解釋指點。綢緞店對這些大生意非常重視,會派主管及「老倌」上門接洽,因為辦喜事的人家除了新娘要做嫁衣外,往往全家大小都要縫製新衣,「老倌」要帶齊男女老少各種服裝樣本上門,統一訂製。 大戶人家對壽衣也很重視,壽衣分兩種:一種是老人在60歲(俗稱花甲回頭)做大生日時穿的,另一種是去世後穿的。 壽衣的縫製有很多規矩,要靠熟行的「老倌」介紹和指點。生辰壽衣生意較好做,無論綢緞店抑或服裝店都樂意承接。 死人壽衣則需由壽衣鋪代制。死人壽衣必取單數,或上七下五,或上至十一十三不等,而下衣亦止七數。九字之數,多避而不用。 小康以上家庭,殮衣都用絲綢。盛殮時,男的必袍褂靴帽,女的必褂裙,多取淺灰、彩虹、茶青、湖水等色。殮衣最高檔一般用到絲棉,不採用皮草。據說皮草雖名貴,但貂狐服是獸毛所制,死者披獸毛以入黃泉,恐來生變獸云云。做殮衣因時間緊迫,價錢一般較高。   羊城服裝店 舊時廣州服裝店和綢緞店(專賣服裝和布匹的商店)以西關一帶最多,尤其是逢源路、多寶路、寶華路等大戶人家的集中地,以及鄰近的十三行(當時金融業聚集地)和一德路(許多京果海味批發商店在此經營)。 在上下九路,就有生源泰、九經、元亨、同章、綸章、仁章多間綢緞店和信孚、自良、文華等服裝店。 惠愛路、永漢路也有不少服裝店,如高第街口的金城洋服店、永漢南路的黃謙洋服店和惠愛路的怡安泰洋服店都是廣州著名服裝店。高第街兩邊,還有經營布匹、百貨、鞋帽、手工業品等店鋪,婚嫁需辦嫁妝禮品,在高第街可全部買齊。 民國以後不少華僑在東山一帶建房定居,吉祥路、正南路及其內街則是公務員聚居之地,華僑和公務員經濟較富裕,穿著講究,所以,東山一帶的服裝店為方便這些有錢人購買衣服,一般都在門口擺放兩個大喇叭,一個朝東,一個朝西,有時播輕音樂,有時播粵曲,更多的時間廣播自己的商店如何貨真價實,花式品種多等內容。 有的服裝店還僱用長得比較俊秀的男童,頭戴特造帽子,穿著漂亮制服和皮鞋,在店門前接待客人,每有行人路過,男童會說:「歡迎入內參觀。」如顧客多買商品,會代攜商品送到街口坐車。 西關、東山的大戶人家的少奶、小姐、少爺每逢換季都要做新衣服,相熟的服裝店一接到通知,店員就會帶貨上門,根據客人選定的品種、式樣代裁代縫。 服裝店為了招攬生意,著意布置店面,店門口兩旁擺列鮮花,不時更換。店內左右兩邊安置鑲有玻璃鏡面的壁櫃,放幾張精美茶几和座椅,備有茶煙。 廣州是全國最早出現洋服店的城市之一,民國年間,廣州所製作的洋服頗有名氣。前面所說的廣州第一家洋服店「信孚成記」,其創辦者是三水人鄧月波,能講英文,他看準沙面住有洋人需要西裝,便花了500兩銀子,在沙面租界對面的沙基開了一間30多平方米的「信孚成記」洋服店,前店後場,有11個員工。 該店的西服面料和輔料,如呢絨、絲里、毛撲等全部進口,僱用的工人功夫了得,量身、裁剪、試衣由同一師傅負責,西褲褲腰為「前上後直」,抱肚托腰,連大腹便便的肥佬也能穿。沙面的外國領事館官員和附近粵海關及洋行職員都喜歡訂做「信孚成記」西服。 1938年廣州淪陷,「信孚成記」的生意一落千丈,鄧月波告老還鄉,其子鄧達潮在1942年將店鋪遷至下九路80號。抗戰勝利後,在「信孚」訂做一套高檔西服,要200港元以上,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3個月的收入。 到了1921年,廣州經營洋服的店鋪漸多,從業人員1000餘人,還成立洋服同業工會。1935年時,廣州的西服業店鋪有113家。1947年前後,廣州的西服業較興盛,各主要馬路都有洋服店開設。

(編輯:陳東明)

關鍵詞:民國服飾改良
推薦閱讀:

雙面呢大衣的那些事兒
唐朝服飾欣賞
褲子的發明者,大概是服飾史上最偉大的人!
【服飾百科】服裝的洗滌(中)
《武媚娘傳奇》服飾有哪些不妥之處?

TAG:服飾 | 改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