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看流水坐看雲 歷代禪詩鑒賞 (六)
隋唐五代時期【5】贈葯山高僧惟儼二首◆李翱練得身形如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李翱(798—841) 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東)人。貞元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曾從韓愈習文。與澧州葯山惟儼素有交往。在思想上,主張融合儒釋兩家。並撰有《復性書》,詩作有《李文公集》。【賞析】 士與僧的交往,為禪林平添了不少風流。此詩記述了詩人向一代高僧問禪訪道的逸事,表現了高僧悟道之精妙與風骨之清傲。此詩的詩眼在於「無餘說」與「嘯一聲」。大道無言,故無餘說;既無餘說,便於月下長嘯,讓一個人的身、心、聲與大自然的峰、雲、月完全融合為一體。詩中的「雲在青天水在瓶」乃一名播千秋的絕句,引發了不少後世學人與禪子的褒讚。極有氣勢的當推宋僧北海心的吟偈:「雲在青天水在瓶,平生肝膽向人傾。黃金自有黃金價,終不和沙賣與人。」好一句「黃金自有黃金價」,其豪情於天,可謂深得禪趣。 披雲月下,崇岡長嘯,一直是前人悟證天地至理而無法言說時所鍾愛的一種抒懷方式。無論禪者還是道家亦或儒子,均明曉天人合一之大道,並從中得到法悅。元人葉頤有首詩便深具禪韻。詩中有小記,云:「七月望夕,予曳杖步月,直造峰頂,高吟朗詠,豁然長嘯,興盡而返。明日山下居人,咸言聞清嘯,驚醒塵夢者數十家。予因賦詩以紀其事雲。」下面便是其詩:「藜杖策風輕,芒鞋步月明。鶴翻青徑影,猿度翠岩聲。草露沾衣冷,松泉漱石清。崇岡髮長嘯,塵世夢驚醒。」無獨有偶,不僅東土的智者,便是大洋彼岸的覺者也深諳其中醍醐灌頂之妙。美國禪宗詩人加里斯·奈德(1930—),深得東方禪趣,他的一首《面對群山》用現代詩句詮釋了他對中國古代高僧們的禪趣的嚮往:「他爬到泛著泡沫的小河邊。他攀著峭壁而上。他把一根手指頭伸進水裡,一直探到水池的深處;接著把雙手全部沒入水中。他把一隻腳伸進池子。他扔石子兒進池。他雙手在水面拍擊。他起身,昂首高呼,面對急流、群山,雙手上舉,狂嘯三聲。」如此簡筆白描卻如此細膩入神,真可謂三昧之作。悟禪偈◆呂洞賓棄卻瓢囊撼碎琴,如今不戀水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呂洞賓(798—?) 名呂岩,號純陽子,自稱回道人。河中府(今山西永濟)人氏。三舉進士不第,功名無望後攜家歸隱終南山,效法老子修道,遍歷四方名川。相傳其擅劍術。為民間傳說「八仙過海」中的八仙之首。詩亦不乏仙風道骨。【賞析】 佛道同源,所修鍊的都是宇宙的大法。少時飽覽儒、墨之學的呂洞賓,在求功名無望後,遍歷江湖,習得延命大法。在他對禪理未悟其精奧之先,過廬山歸宗寺時留有一首《題歸宗寺壁》:「一日清閑自在仙,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自詡丹田有寶,大言無心問禪。一日過黃龍山問法,這位自恃可長生不老的道子遭到了黃龍禪師的當頭棒喝:「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並於黃龍禪師的反詰「半井鐺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下契悟,並作了上面的悟禪偈。從前呂洞賓以為空即是禪,禪師點化他將落空而亡。於是他感嘆道:「達者推心方濟物,聖賢傳法不離真。」只有真空才是聖賢所傳之大法呀! 一「棄」一「碎」與「不戀」,著實反映了詩人對從前琴酒周遊生活的重新認識,表明自己不再留戀金丹,對一切無貪戀之心。有此一認識,他便覺悟到以前的自負,即「丹田有寶」、「對境無心」所示的匯通佛道兩道的自傲,均是用錯了心。世界本空,談什麼有寶無寶、有心無心。這種落空而亡,不是同樣悲慘么?山居詩◆常達身閑依祖寺,志辟性多慵。少室遺真旨,層樓起暮鍾。啜茶思好水,對月數諸峰。有問山中趣,庭前是古松。◆常達(801—874) 字文舉,海隅人。詩僧。曾遊學江淮諸郡,住持吳郡破山寺。《全唐詩》收入其詩作《山居八詠》。【賞析】 本詩為《山居八詠》中的第一首,語辭簡白,意趣淡然。 詩僧一身清閑,乖僻多慵,瀟洒自在地依止於禪宗祖庭少林寺。他不由想起當年的宗門趣事,感悟著自身閑適的身心。當年,便是達摩祖師傳下安心法門,標榜這「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風,於是普天下一呼百應,蔚然成風。沉湎在思古之情懷中,不覺暮鍾已響,山居生活中又是安寧的一天過去了。入夜品茗,若有那好水相配,該有多好啊!常達的《山居八詠》中記有「敲冰煮茶」的逸事。詩人心靜如水,他在月色中邊飲茶,邊數點著遠處起伏的群峰。這樣的參修生活是何等與大自然合契,與宇宙親近。 尾聯詩僧寫道:如果誰來問我山居的佳趣,我會借用古宿趙州的名句「庭前柏樹子」來回答他說「庭前是古松」,隱喻著詩僧已進入古宿大德們一般高渺清虛的靈境。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杜牧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杜牧(803—852) 陝西西安人。曾任刺史至中書舍人。秉性剛直,仕途不得意,也因此而放跡形骸。他的詩豪邁清麗,意味悠長,七絕尤為人稱道,賦也頗佳。與李商隱齊名,人稱「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賞析】 曾以「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自嘲的風流才子杜牧是一位好禪樂道的雅士,「閑愛孤雲靜愛僧」便是他喜禪好佛的寫照,也是社會不寧的晚唐無數文人學子的內心寫照。在紛亂的世風面前,詩人雖有執麾之志,卻難遇明君如唐太宗者。 於是他題山唱水,在題宣州開元寺時留下「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的佳句。而《題揚州禪智寺》則名噪一時:「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江南春絕句》因生動地描繪了江南佛國的盛景而成為千古絕唱。詩云:「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贈漁父》一詩,深諳寒禪之妙:「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擊竹悟道偈◆智閑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道,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智閑(?—898) 青州(今山東)人。溈仰宗著名禪師。嗣法於溈山靈佑禪師。住鄧州(今河南鄧縣)香岩山,法化盛行。教化僧眾,不拘聲律,隨緣對機,有偈頌200餘篇,諸方盛行。歸寂後謚號襲燈禪師。【賞析】 這是香岩智閑禪師最為有名的一首悟禪偈。 香岩早先在百丈處遍讀經書,而不得悟道。至溈山處,給溈山一句「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問得目瞪口呆。他深感平日的文字酬對均是畫餅充饑,於道無益。於是他經常去請求溈山為他指點大道。溈山告訴他:「我如果說給你聽,你肯定會罵我一輩子。再說,我說的是我的體驗,與你不相干。」香岩於是一口氣將平時所看的文字燒掉,泣辭溈山,心灰意冷,一心只想做個「飯粥僧」。一天他路經南陽,前去瞻仰慧忠國師的聖跡,在院內芟除草木時,無意中撿起一塊瓦片,擲到篁竹上,但聞泠泠有聲。他頓感清涼,方有徹悟,於是留有上偈。以前打坐念經總是不能開悟,可是在無意中用瓦片擊打竹節,那清泠的聲響使他忘卻了從前所有的雜念、所有的執著,於是他豁然開悟了。大道雖然在聲色界之外,可是因緣到來時,聲色界的聲響照樣能啟人開悟。正因為他忘卻了一切,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了徹上上機,成為達道者。 悟道之後,他廣行教化,使得門徒奔湊。連唐宣宗李忱(810—859)、著名詩評家司空圖(837—908)均是他的弟子。這裡僅錄一段佳話。一次李忱與他一道唱山頌水,觀瀑聯詩。首二句「千岩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為智閑禪師所作,表現出世求道之艱與所達境界之高,表面詠瀑實為表現禪者的情趣。李忱接句為:「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自由倜儻的高瀑豈會留戀於小溪,它要到大海中去奔騰翻卷。李忱的聯句同樣以物喻人,表達他不留戀深山而決心治世濟國的決心。一僧一俗,一出世一入世、一法王一人王之酬唱,可謂佳趣良多。明代皇室亦有一名悟者名朱有燉(1370—1439),其《悟道吟》自有見地:「自從悟得真如理,今古空談善有因。撒手往來還是我,點頭問訊屬何人。安閑常樂勝中勝,自在頻觀身外身。大笑西來緣底事,等閑識破便休論。」
塵勞迥卻◆希運塵勞迥卻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希運(?—850) 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幼時於江西洪州黃檗山出家。曾游天台山,終嗣名僧百丈懷海。世稱黃檗希運。名相裴休對他禮敬有加。842至848年裴休任職時皆邀希運隨往論道。卒於洪州黃檗山。謚斷際禪師。他的門人臨濟義玄,開拓「臨濟宗」一派,光揚了禪宗大業。【賞析】 這首偈頌重點闡述參悟之法與得道之悅。 塵事紛繁,各種名聞利養,令人心暗智昏。要脫離俗務,卻非尋常。但是還有比耽於塵事更重要、更有價值的事要做,那便是修禪練佛,尋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樣就必須緊緊把住意馬心猿,靜心養性,歇卻狂心,隨方任真。作為「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的一代宗師,他開示弟子的名言是「大唐國內無禪師」、「不道無禪,只是無師」,直截了當地教示禪衲們看重自己的心性,不假外求。 他的宏法義行深得方內方外人士的敬重。裴休曾作頌偈表示對他的敬慕。詩云:「自從大士傳心印,額有圓珠七尺身。掛錫十年棲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濱。一千龍象隨高步,萬里香花結勝因。擬欲事師為弟子,不知將法付何人。」從禪偈史而言,這位唐宣宗大中年間的著名宰相的頌偈,是最早一首以七律為體的禪偈。空門不肯出◆神贊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神贊(生卒年不詳) 中唐時禪師。福州人。初於福州大中寺受業,後至洪州,嗣百丈懷海而得法。後棲福州古靈寺,故稱古靈神贊。後代書志僅錄其詩偈一首。【賞析】這首禪偈出自一則著名的禪林趣事。 當神贊從百丈處得法後回歸受業寺福州大中寺。一天他幫業師洗澡擦背時說:「好一座佛堂,只是佛不聖明。」他的老師回頭看他。神贊又說:「佛雖不聖明,卻還能放光。」又有一天,業師在窗下讀經,一隻蜜蜂撲撞著窗紙想飛出去。神贊見此情形說道:「世界如此廣闊,不從空處出去,偏要鑽故紙堆,何年才出得去!」於是他的業師請神贊替眾人說法。 這則逸事形象而生動地顯示了禪門靈活機變、情趣盎然的宗風,同時闡述了修禪的大法。我們每個人都有一扇空靈的門,而大多數人卻或投窗或鑽故紙堆,勞心累形,往身外去求法求悟,於是愈求愈遠,哪裡會有穎悟的機緣呢! 務請善自珍重你的空靈之門!過水偈◆良價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憑么會,方得契如如。◆良價(807—869) 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少小出家,聰穎過人。初參南泉普願禪師,次謁溈山靈佑禪師,後得法於雲岩曇晟禪師。住江西筠州洞山寺,法席隆盛,弟子眾多。與弟子曹山本寂一起共創曹洞宗,為中國禪宗五大宗派之始祖。世稱洞山良價。歸寂後謚號悟本禪師。著有《寶鏡三昧歌》、《玄中銘》。【賞析】 一天,雲岩的弟子洞山在渡過一條小河時,陽光把他的身影投射在水中。看到自己水中的影子,他穎然開悟了。於是一首名偈問世了,一代宗師誕生了。他的悟禪經歷與他的這首偈一道成為禪宗的一道著名風景,傳為佳話。 前兩句講求道之法。即禪門常講的「看取自家寶藏」,「溪畔披沙徒自困,家中有寶速須還」,「退步就己,萬不失一」。接著講我獨自前往,與佛性相遇,與那個「乾坤未開」、「混沌未分」、「父母未生之前」的我即佛性——一塵不染的如赤子般的真相遇。佛性就是我,但是我尚有形累,所以還不是佛。這樣去體會大道,就能修成正果。「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包含了「人與道」的辯證法。 一代宗師悟後廣弘萬品,善接三根,與弟子曹山一道將洞上玄風傳播天下。他的禪語「寒時寒殺闔黎,熱時熱殺闍黎」、「銀碗盛雪,明月藏鷺」萬世傳唱。他的警語發人深省——地獄不是最苦,「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他的另一首頌偈亦催人開悟:「學者恆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蹤跡,努力殷勤空里步。」滔滔不持戒◆慧寂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钁頭邊。◆慧寂(807—883) 韶州(今廣東韶關)人。唐代溈仰宗開山祖師之一。17歲出家南華寺,初謁耽原道真禪師,得悟玄旨,繼而嗣師溈山靈佑禪師,得傳心印。後居袁州(今江西宜春)仰山,法徒雲集,極盛一時。世稱仰山慧寂。與師父溈山靈佑禪師共創溈仰宗。啟悟學眾常佐以手勢,謂為「仰山門風」。圓寂於韶州,謚智通大師。【賞析】 仰山禪師通過這首偈表述禪者自在的修持境界。禪門的修鍊無須滔滔不絕地持戒誦經,也無須兀兀不動地打坐枯修。而是要任運自在,隨自性而動;尋靜而棲,遇安即止;看住凈心,不生妄念。這樣修持恆久,便可成佛。 仰山禪師自幼喜佛,曾自斷二指,誓求正法。他於溈山一番言下契悟。當仰山問溈山哪裡是真佛的居處時,溈山回答:「思想沒有思想的妙處,反思靈性的無窮;思盡後則回歸本源,佛性常住。」這段玄奧之旨,著實令人玩味。憶住一師◆李商隱無事經年別遠公,帝城鍾曉憶西峰。煙爐銷盡寒燈晦,童子開門雪滿松。◆李商隱(813—858) 祖籍懷州河內,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縣)。少年才俊,進士出身。因捲入牛、李黨爭,遭受排擠,坎坷潦倒,終致皈依佛門。詩與杜牧齊名,是晚唐傑出詩人。尤長七律,以情詩、無題詩為著,風格深情綿密,婉麗清雅。著有《玉溪生詩》、《李義山詩集》等。【賞析】 京城中佛寺鳴鐘時,詩人就想起了遠在西峰中的住一禪師。全詩通過佛寺曉鍾、煙爐寒燈、雪壓青松等一組融動靜聲色於一體的畫面,表現了住一禪師清凜冷峻的禪風與冰清玉潔的節操。「童子開門雪滿松」一句,令全詩陡增亮色。詩人也彷彿從別緒、憶情和有關青燈爐煙的晦暗感受中解脫了出來,倏然進入了住一禪師所修持不懈的禪境。首句言「無事」,其實是反語,只有住一禪師才是真正的無事之人。
華師◆李商隱孤鶴不睡雲無心,衲衣筇杖來西林。院門晝鎖迴廊靜,秋日當階柿葉陰。【賞析】 世事擾擾,何來清靜,只有痛苦與煩惱。詩人中年喪妻後,便刻意事佛,嚮往「閑雲野鶴」的意趣,希望找到一處清凈安寧的憩身之所。華師的西林寺無疑是詩人心儀已久的寶地。 首二句寫詩人懷著凈心,衲衣筇杖前來訪師;後二句寫詩人所見的佛地景色。一「靜」一「陰」,實寫景物,暗喻人品、心境。而詩名「華師」,卻不著華師一字,未晤禪師一面,可見詩人烘託人物、描摹心境的筆力。青蘿◆李商隱殘陽西入崦,茅房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獨敲初夜磬,閑倚一枝藤。世界微塵里,吾寧愛與憎。【賞析】 這是一首訪僧寄性詩。 首聯寫詩人於夕陽西下時分興緻勃勃去北青蘿山的茅房去拜訪一位孤僧。黃昏訪僧,說明詩人心境之沉抑與淡靜。其性情之沖淡,躍然紙上。訪晤孤僧的詩人,其實也是孤身一人。頷聯續寫「訪」時所遇:但見落葉飄飛,寒雲漫空,山路崎嶇,卻不見高僧的身影。頸聯寫孤僧的風采:獨敲磬與閑依藤。一「獨」一「閑」,將僧人悠閑自在、清凈無事的心境畢現了出來。於是詩人穎悟道:世界何其渺小,人如芥子何等微不足道,何必心存愛憎,自尋煩惱呢?於是詩人由此得到了解脫。松柏操◆慧忠雪後始知松桂別,雲收方見濟河分。不因世主教還俗,哪辨雞群與鶴群。◆慧忠(817—882) 泉州仙游(今屬福建省)人。住龜洋山。唐武宗廢佛,例為白衣。迄宣宗中興,亦只為白衣,過午不食。不宇而禪,跡不出山達三十餘年。【賞析】 這是一首意氣風發、擲地有聲的護法詩。 武宗廢佛(853年),是歷史上有名的事件。有不少僧侶在世俗的壓力下成為佛的逆子。而悟道的慧忠禪師則保持了高凜的節操,弘法傳燈而不鬆懈。 人在災難與挫折面前,如果迷了自性,就成了行屍走肉,變成了強權的奴隸。只有覺悟者時刻保持著清醒,護守著節氣,心源不昏。其實強權並不足懼,可怕的是泯滅了自尊。畢竟雲霧籠不住江河湖漢,皚皚大雪埋不住青松。 下面是禪師的續偈:「多年塵事謾騰騰,雖著方袍未是僧。今日修行依善惡,滿頭留髮候然燈。形跡雖變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試讀善財巡禮偈,當時豈例作沙門。」船居寓意◆德誠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德誠(820—858) 四川遂寧人。得法於葯山惟儼禪師。隱居於秀州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吳江畔。常以小舟渡人,故稱船子和尚。詩作多以歌詠漁人生活為主。《五燈會元》說他「節操高邈,度量不群」,「率性疏野,唯好山水」。【賞析】 這是一首意境優美、膾炙人口的喻道禪詩。 月明星疏,風平浪靜的湖面上,只有一隻小小的孤舟和一位孤寂的垂釣者。夜是那麼地靜謐,月華如水銀傾瀉在清冷的水面上。他將釣鉤垂入深深的水中,魚是不會吃釣的,那麼他在釣什麼?醉翁之意不在酒,如同「獨釣寒江雪」的舟翁,他意在魚而又不在魚。那麼,他意旨何在呢?他是太陶醉於這一寧靜空寂的自然境界了,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令人何等愜意。他是那麼意趣盎然地、心滿意足地載著滿船的月輝,輕弄棹槳,沉浸於明月天心的空靈世界裡…… 「千尺絲綸」喻禪道之深,萬波相隨喻道界之廣,夜靜水寒喻道之靜寂清凜,滿船月明喻道之光華圓滿。這一空幻無際的禪境,便是一處才情橫溢的詩境。覺悟的詩人留給後人的,便是千古的傳唱。 船子和尚清峻的禪風留下無數的風流,世人清譽他為「河上禪子」。元人蔡玩珪的佳作《華亭圖》描繪的便是他卓絕的風采:「頭無片瓦足無土,不犯清波過一生。釣得金鱗便歸去,依然明月大江橫。」他的禪語「釣盡江波,金鱗始現」,引發了後人幾多提唱。宿九華化成寺◆泠然佛寺孤庄千嶂間,我來詩境強相關。岩邊樹動猴下澗,雲里錫鳴僧上山。松月影寒生碧落,石泉聲亂噴潺湲。明朝更躡層霄去,誓共煙霞到老閑。◆泠然(生卒年不詳) 唐憲宗、穆宗間僧人。《全唐詩》中存其詩一首。【賞析】 香山居士白居易曾有詩言:「勝地本來無定主,大都山屬愛山人。」 人是愛山人,山美如詩境。化成寺坐落於著名的風景勝地九華山上,詩僧泠然行宿於此,詩情大發,描繪了這一佛寺寶地。頷聯通過對聽覺的描寫,以動襯靜:樹動與錫響清晰可聞,可謂寂靜之極。頸聯通過對視覺的描寫,表現環境的清雅與潔凈。天上的月亮灑下清寒的光華,無處不在的石泉曲折奔瀉。聲與色,光與影,烘托出一個靜穆岑寂、超凡脫俗的詩意禪境。無怪乎詩僧決意在余年要相伴煙霞了。
野居偶作◆貫休高淡清虛即是家,何須盡佔好煙霞。無心於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轉賒。風觸花好文錦落,砌橫流水玉琴斜。但令知此還如此,誰羨前程未可涯。◆貫休(832—912) 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七歲出家,日讀經書千字,過目不忘。天復間入蜀。蜀主王建賜號「禪月大師」。晚唐五代著名詩僧,與時士斐說、盧仝、羅隱、吳融、王鍇,名僧棲白有詩畫往還。時人有謂「詩名畫手皆奇絕」(歐陽炯語)、「書似張顛值萬金」(張格語)。自稱詩作「風調野俗」、「概山謳之列」、「十載獨扃扉,唯為二雅詩。」(《偶作》)【賞析】 這是一首抒懷述道詩。 彷彿一篇精短的隨筆,詩人在這篇偶作中詩意地表述了自己野居修道、清虛寧靜的禪境。首先禮佛參禪不一定要佔盡天下名山,只要有一個清虛的家,一個高遠淡泊的家就行了。最關鍵是要無心習道,切莫刻意求人。無心處道自現,求人則無異於捨近求遠。大道本來現成,觸目皆菩提,處處皆是道,落英流水無不是佛性的顯現。「但令知此還如此」,悟時佛性是如此,悟後佛性還是如此,一句詩中兩個「此」字,強調了佛性的常在。明白這一人生根本,哪裡還會羨慕什麼塵世前程呢!?天台老僧◆貫休獨居無人處,松龕岳色侵。僧中九十臘,雲外一生心。白髮垂不剃,青眸笑轉深。猶能指孤月,為我暫開襟。【賞析】 這首詩是晚唐著名詩僧對禪衲淡泊清靜、超然世外的境界的熱情禮讚,字裡行間,流露出令人開懷的禪悅。 天台老僧彷彿是佛性的化身。他孤獨而自在地居住在一個無人侵擾的深林中,已經度過了九十個春秋;他的心已與雲外的天地融合為一體,不再有人間的煙火。然而他的意態是那樣靈動、瀟洒:長長的白髮披垂在肩上,他開懷一笑時,明亮的眸子閃閃發光,顯得十分自在、曠達、樂觀;那對著孤月敞開胸襟的舉動,又是何等的暢快。老僧簡直就是一位活佛,顯示了任運自在、自由暢快的禪境。 對僧人的禮讚詩著名的還有《終南僧》。詩云:「聲利掀天竟不聞,草衣木食度朝昏。遙思山雪深一丈,時有仙人來射門。」描寫了山僧淡泊名利、無欲無求、與仙人為伴的自在生活與純凈的心境。 貫休是一位精於詩作、為得好詩而嘔心瀝血的詩匠。他曾在《偶作》中述懷道:「無端為五字,字字鬢星星。」從本詩中讀者自可尋覓芳蹤。示法偈◆元安決志歸鄉去,乘船渡五湖。舉篙星月隱,停棹日輪孤。解纜離邪岸,張帆出正途。到來家盪盡,免作屋中愚。◆元安(834—898) 唐代禪僧,陝西鳳翔人。初為臨濟義玄侍者。後參夾山善會,言下服膺,依住多年,悟得心要。後遷澧陽(今湖南)洛浦山下卜築宴處,接化四方僧眾,酬答請益,詞句華美,頗多警策辭句,廣為四海流傳。【賞析】 這是一首禪意斐然的示法偈。 歸鄉是一個禪子精神世界回歸本原的借用語。回歸精神的家園,必須經過一個孤獨的、與自然契合的凈化過程,必須歷經五湖四海才能抵達彼岸。為了回家,他解纜、張帆、舉篙、停棹,終於回到了那個一無所有的美妙清虛的樂園。這是怎樣一個自由自在的境界呀,又是何等充滿靈性與智慧的所在。再也不是凡夫愚子,叫人何等心情舒暢!送日本國僧敬龍歸◆韋莊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韋莊(836—910) 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人。早年屢試不第,直至年近六十才中進士。工詩,著有《浣花集》,與溫庭筠齊名,世稱「溫韋」,花間派代表詩人。其詩錄入《花間集》48首。【賞析】 這是一首詩意盎然的送別詩,語言清麗,意趣高雅。 首二句層層推進,描述鄉關路途遙遠,簡直遠得難以抵達。將詩人的挽留之情,難捨之意,盡展其中。於是詩人的關切之情在第三句中躍然紙上:那麼遠的路程,誰來跟你做伴呢?哎呀,真是多慮!「一船明月一帆風」,不是最好的伴侶么?這句詩既表達了詩人願友人平安抵達的祝願,也反襯了日本僧人明心凈慮、心若明月的禪境。 中日兩國人民的文化交往源遠流長。唐詩中有不少送別日本友人的佳作。僅錄兩首,供讀者賞閱:「浮杯萬里過滄溟,遍禮名山適性靈。深夜降龍潭水黑,新秋放鶴野田青。身無彼我那懷土,心會真如不讀經。為問中華學道者,幾人雄猛得寧馨?」(劉禹錫《贈日本僧智藏》)「懸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間。東海幾年別,中華此日還。岸遙生白髮,波盡露青山。隔水相思在,無書也是閑。」(賈島《送褚山人歸日本》)送僧清演歸山◆李洞毛褐斜肩背負經,曉思吟入竇山青。峰前野水橫官道,踏著秋天三四星。◆李洞(生卒年不詳) 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家貧不濟,好詩苦吟,唐昭宗年間三試不第,因而投心禪宗。作詩師效賈島,風格奇峭。有禪詩50餘首。【賞析】 苦吟詩人李洞的這首送行詩,寫人繪景,平中出奇,詩趣橫溢,可謂絕句極品。 清晨詩僧清演負經入山,青山碧水,撩發了他的詩興,他一路行一路歌,何等洒脫。忽然山前有一道溪水橫漫了道路。溪水清亮,秋空澄靜,有幾顆疏星還倒映在水中。他涉水而過,彷彿踏著藍天和星星。 詩人與僧衲有著不解之緣,他深深了解一個衲子自由自在、飄逸無拘的心靈世界,所以他展開了想像的翅膀,把一個佛子的精神境界展現於他普通而平常的背經歸山的行為中,以寄託自己對禪宗的仰慕。 他的另一首詩《贈僧》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不羨王公與貴人,唯將雲鶴自相親。閑來石上觀流水,欲洗禪衣未有塵。」好個「欲洗禪衣未有塵」啊!
推薦閱讀:
※如何巧妙解答古代詩歌形象鑒賞題
※古詩詞鑒賞,這些常考題型的答題技巧你都知道嗎?
※古詩詞鑒賞方法和術語集錦
※詩歌鑒賞的基本步驟
※宋詩鑒賞40例
TAG: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