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思想者:改革再探路10
王占陽,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政治學教研室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中國民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1956年生於瀋陽市。1978年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1990年獲吉林大學法學碩士學位。主要從事世界歷史理論、歷史哲學、新社會主義理論、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世界史等領域的研究工作。致力於探究人類歷史之迷,著力探索中國社會發展道路。【以下文字由王占陽先生授權發布】
改革首先要從法治入手
搜狐財經:您認為下一階段的改革,當務之急應該是哪個領域的改革?
王占陽:十八大強調法治是比較突出的特點,我認為在法治上可以有所推進。這也是現在的黨務實際。但是在法治問題上要有清晰的思考,就是說在權力不受制約的情況下,不可能最終實現法治。用法治來制約權力,而不用民主制約權力,也是一種幻想。法治只有在民主的基礎上才能確立起來,比較有效的制約權力。
在現有的情況下,法治也可以有所推進。我區分兩種類型的法制,一種是他律式法制,一種是自律式法制。十八大報告里的法治實際上還是自律式的法治,自律式的法治它所依靠的是領導人的善意、理性和威權。它能使法治建設有相當程度的推進。但是,畢竟中國太大了,中國不像新加坡,新加坡很小,中央管理力度非常之大。中國太大了,完全依靠這個無法實現法治。將來還得發展到自律型的法治,也就是依靠民主的法治。
搜狐財經:您覺得現在政治體制改革突破口應該從哪裡入手?
王占陽:其實有兩種不同意義上的政治體制改革突破口:一種是在新前衛主義框架下政治體制改革突破口;另一種是走向民主化政治體制改革突破口。這兩種突破口是不一樣的。走向民主化要系統監控憲政民主政體,突破口只有一個,就是進行選舉改革。只有在選舉改革基礎上,真正競爭性的選舉,才能夠改革人大。只有改革人大才能有分權制衡,然後才能有法治,然後才能有黨政關係的根本改革。最後才能實現一個新型的政治體制。按官方的話語來說,就是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至於新前衛主義框架下,就是還沒有進行選舉改革的情況下,這個政治體制改革實際上不是一個突破口,它是一組突破口。突破口這個詞有一個還原論的邏輯,就是一個邏輯起點以後,都由它來展開。在新前衛主義框架下,也就是在威權整體框架基本不動的前提下推進的改革,不是一個突破口,是一系列的突破口。它們前後之間並沒有一種嚴格的邏輯關係在裡面,同時可以做一系列的事情。
實際上被大家列為突破口的事情,很多都是可以來操作的。比如說,可以加強輿論監督,可以在公民社會建構上有一個更寬的政策和做法,人大可以搞一點諮詢。可以搞財政的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可以把財政審計權從國務院拿到人大,這都是現在可以立即操作的。這不需要前後的邏輯關係,可以分別操作。在這個階段尋求一個突破口,這個思維方式上有問題,應該尋求的是一組突破口,但是一組突破口之間要有一定的協調關係。
搜狐財經:提到改革,特別是政治改革,如何脫敏?
王占陽:現在提出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總框架,在框架下單獨列了政治體制改革這一部分,具體列了七個方面內容。在這種情況下,政治體制改革本身就不應該是一個敏感的話題了,政治體制改革現在是一個正式的話題,沒有任何風險的正式話題,那你說還有什麼敏感可要脫除。
改革路線的確定事在人為
搜狐財經:小平南巡有20多年了,再改革呼聲漸高,您認為南巡的一些改革方案還適合於今天的改革嗎?
王占陽:還可以繼續走下去,關鍵事在人為。這一條改革路線,鄧小平有很強烈的擔憂,怕改革路線中斷了,所以一再強調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這反映出他強烈的不安感。他說過一句話,他說擔心這條路線在不知不覺當中就消失了。所以,改革路線不是作為一種歷史必然性自然能夠實現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的努力狀況,人們實際的價值取向。從目前情況看,全社會已經形成比較強烈的,可以說很多年來建立的改革共識。大家希望國家安穩,在這個前提下又希望改革,以至於現在大家都強烈希望中國能夠有力的推進改革。
此外,從十八大來看,也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這是一個大的框架,我相信領導層也會有比較強的改革意識。上下這兩方面的力量合在一起,既延伸和發展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就有了很大的改革動力。但是,沒有誰能夠有根據的說對改革是有絕對的把握,我們還是需要經過努力才能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
搜狐財經:有人也站出來否定了改革的一系列成績,您怎麼看?
王占陽:有一種觀點認為,鄧小平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這種威權與市場結合就導致權貴資本主義,也就是他們認為鄧小平的路線是走向權貴資本主義的路線。實際上不是很確切,因為民主化是一個有條件的過程。在經濟體制改革啟動的時候,同時實現民主化,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在單一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基礎上是無法實現民主化的。特別是在中國這種嚴重缺乏民主傳統的國家就更不可能民主化。
實際那個時候鄧小平推進改革,客觀上有很大的風險,無法在經濟改革啟動深化初級階段,創造出一種能夠制約權力的政治體制。他創造不出來,他儘可能的希望有所約束。所以,他特彆強調法制。他知道民主做不到,就強調法制,可是沒有民主,法制也不會辦法實現。客觀上說,小平走的是一條風險很大的路,放開經濟但政治上又不能實現民主化,這本身就包含著很大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提出用政治體制改革,在新前衛政治體制改革來解決問題。但這種改革實際上不太順利。不順利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客觀上的原因,也有改革者本身的原因,其中就包括十三大改革方案設計本身就有相當大的缺陷。實際上,小平要達到的目標,那個設計是無法實現的。當然,這不能說是鄧小平改革路線的問題,而是說歷史處於一個搖擺不定的時期。這不是一個路線問題,這是一個歷史機遇能不能把握得住的問題。
頂層設計要有制度創新
搜狐財經:關於頂層設計,您認為這個天花板應該怎麼去設計呢?
王占陽:至少得解決幾個問題,核心是整個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這裡面有兩個大的問題必須解決,一個是價值目標,普世價值要不要。另外一個是體制目標,要不要憲政民主政體。這兩個問題現在都沒有完全解決,所謂的設計,首先是設計者要解決理念問題。然後才能在第二個部分考慮,中國民主化道路究竟應該怎麼走。現在大家普遍爭論的問題就是要不要改革,我們現在面臨的更大問題是怎麼改革,這些需要頂層設計。實際上首先是知識界討論,因為在中央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的情況下,政治體制改革研究主要依靠民間來推進,靠學界來推進的。此外,要解決制度創新問題。制度設計並不包括制度創新。反過來說,如果只是按照過去思路來考慮,不把憲政民主要素引進來,那也沒有改革,所以制度創新極其重要。
頂層設計,實際上是沒有人設計,沒有機構在設計,沒有組織系統在設計。頂層設計不應是組織化的概念,應該是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理性的理念,需要理性高度的思考、方案的設計。當然到一定時候需要有組織系統向中央的研究機構來設計,來具體定方案,草擬這個方案。就現在來說,頂層設計應該是知識界要考慮幾個大的問題,改革的大目標到底是什麼,改革的路如何走,需要進行怎樣制度創新才能使路走得通。最後,我們要實現這樣一個改革目標,需要什麼樣的方法和策略。
社會主義才有普世價值
搜狐財經:您認為所謂的「普世價值」,我們到底應該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
王占陽:普世價值有四個層次。一是人性層次的普世價值,二是社會發展階段層次的普世價值,三是觀念層次的普世價值,四是實然層次的普世價值。也就是從應然到實然,從人性到認知,到制度的實現。這是一個歷史過程,最終還是要實現普世價值,因為它是根治於人性的,又是根治於社會發展階段。普世價值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實現的,人性的潛能需要一定的社會發展的階段條件才能夠得到發揮和實踐。現在到了這個階段,就需要在認識上跟進,要形成普世價值觀。普世價值不是一個超歷史的,既不是簡單的人性論,也不是簡單特殊論,也不是特質論,是人性和歷史的結合。
是不是說社會主義價值觀是非普世價值觀,普世價值屬於西方價值觀,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恰恰是社會主義普世價值才是普世價值觀,因為社會主義所追求是解放全人類,使人類普遍達到自由、平等、公正、幸福的生活狀態,這就是普世價值。資本主義是資本至上,以資本為中心,不尋求更普遍的利益。所以,資本主義可以口頭上說普世價值的辭彙,但內在的不是在追求。
搜狐財經:鄧小平的理論中,普世價值存在嗎?
王占陽:作為從建黨初期就開始參與和領導中國革命改革的人物,鄧小平本身就是歷史感特彆強的一位領導人。就是說現階段做現階段的事情,將來再做將來的事情,現在為將來做準備。鄧小平有很強的歷史感,這個體現在政治體制問題上。他所設想的政治體制改革涉及是兩大階段的政治體制改革,第一大階段是新前衛主義框架下政治體制改革,十三大報告就是這種類型的改革。當時就說這還是很有限的改革,將來還有遠大目標。第二階段是直接走向民主化的改革,超越新前衛主義框架新的改革。所以,鄧小平說我們走到下世紀中葉的時候一定要實現普選。而且這個普選實現不是說哪一天突然實現了,而是按照他的想法應該是民主一天一天的擴大,現代化和民主化兩者相互配套。也就是說他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那就是說先要有民主化,才能夠逐步實現現代化,這是很重要的設想。
推薦閱讀: